基于汉字教学的小学语文“从汉字到汉文化”的过渡探索
论汉字文化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论汉字文化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的渗透策略随着国内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不断改革和完善,汉字文化在教学中的渗透策略也变得愈发重要。
汉字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因此如何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充分渗透汉字文化,成为了教师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本文将结合实际教学经验,探讨论汉字文化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的渗透策略,以期对广大语文教师有所启发和帮助。
一、基于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学习汉字文化语文识字教学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学习汉字文化。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地名、人名等,指导学生学习汉字的构造,了解字形、字音和字义的关系,引导学生探讨汉字的由来和演变。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可以更加主动地学习汉字文化,增强对汉字的认知和理解。
二、注重故事性,传承汉字文化汉字文化是具有丰富故事性的,因此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对汉字背后的故事进行讲解和传承。
教师可以讲述汉字的起源和发展背后的有趣故事,让学生们了解汉字的来历和内涵,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们通过阅读古诗词或者经典故事,感受汉字的魅力和美丽,帮助学生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汉字文化。
三、注重实践操作,提高识字效果汉字文化的渗透不仅局限于理论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实践操作,提高识字效果。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汉字文化的故事、典故等进行识字教学,让学生们通过拼音、造句等活动,真正地感受和掌握汉字文化。
教师还可以设计有趣的游戏和活动,让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汉字文化,从而提高识字效果。
四、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拓展汉字文化的深度汉字文化的渗透不仅仅局限于语文课程,还应该与其他学科进行深度融合。
在历史课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汉字的演变和历史变迁进行深入探讨;在美术课程中,可以利用汉字的书法艺术进行创作和表现。
通过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可以更加全面地展现汉字文化的丰富内涵,激发学生对汉字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拓展汉字文化的深度。
汉字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汉字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汉字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智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汉字文化将有助于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修养的提升。
以下是几个方面,介绍了汉字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1. 汉字教学:引导学生学习汉字的发展历程,了解汉字的演变与发展过程。
通过学习汉字的结构、构字法、笔画和笔顺,培养学生的写字能力,提高他们对汉字的敏感度。
同时,通过学习一些寓意深远、有故事背景的汉字,激发学生对汉字文化的兴趣,开拓他们的思维。
2. 词语解析:在语文教学中,通过解析汉字组成词语的含义,培养学生的词汇能力和理解能力。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汉字词根进行词语解析,分析词义的构成和延伸。
通过学习常用成语、习惯用语、谚语等,让学生体会到汉字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智慧。
3. 作品鉴赏:通过欣赏古代文学作品,让学生接触到丰富的汉字文化。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名着、经典故事和古代诗词进行解读,引导学生理解文字背后的意义和时代背景。
通过学习古代诗词的韵律、格律、意境等,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修养。
4. 传统文化体验: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体验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汉字文化的魅力。
例如,组织学生参观书法展览、中国古代文化遗址等,让学生深入了解和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同时,可以借助传统节日的学习和庆祝活动,引导学生走进汉字文化的世界,感受中华民族的传统节庆文化。
通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汉字文化,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和理解汉字的魅力和文化内涵。
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的语文学习,培养他们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和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身份认同感,培养他们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基于传统文化的小学语文识字教学

基于传统文化的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一、前言语文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基础,也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是当前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将探讨基于传统文化的小学语文识字教学,通过挖掘传统文化中的汉字意蕴,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理解,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提高识字教学的效果。
二、传统文化融入识字教学1. 传统文化意蕴传统文化中的汉字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汉字的解释与讲解,可以让学生了解文化典故、历史典故等,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
“家”字蕴含着家庭和睦、温馨的寓意,通过讲解“家”字的意义,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家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2. 传统文化节日在识字教学中,可以通过传统文化节日来进行词语教学。
在春节前,可以结合春节的习俗和传统文化,教授与春节相关的词语,如“年夜饭”、“对联”、“赏灯”等。
通过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会相关词语,还可以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3. 传统文化故事在识字教学中,可以通过传统文化故事来帮助学生记忆识字。
通过《三字经》、《百家姓》等传统文化经典,教授相关词语,让学生在阅读故事的过程中,掌握更多的词语,提高识字效果。
三、丰富形式激发兴趣1. 情景化教学在识字教学中,可以通过情景化教学的形式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授“家”字时,可以设计家庭日常生活的情景,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体会“家”字所蕴含的意义。
通过情景化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对识字教学的兴趣。
2. 互动式教学在识字教学中,可以采用互动式教学的形式,让学生通过游戏、竞赛等形式来记忆词语。
在教授“春节”相关的词语时,可以设计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会相关词语,增强记忆效果。
通过互动式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提高识字教学的效果。
3. 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识字教学中,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
通过图文并茂的图片、动画等形式,让学生在视觉上更直观地理解词语的意义,提高识字效果。
《小学语文课堂汉字教学误区及文化回归的实践研究》研究方案

江苏省连云港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个人短期课题课题编号:《小学语文课堂汉字教学误区及文化回归的实践研究》实施方案课题主持人:吴秀娟一、课题研究的背景1.政策背景2011版的《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于汉字教育有着其特定的文化取向。
在“识字与写字”阶段目标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也是“全面地贯穿和落实于其中的。
比如,第一学段(1~2 年级),在‘识字与写字’方面共提出六项目标。
第一项‘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和第三项中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是侧重‘情感态度’的目标。
第二、三、五项是侧重于汉语拼音、识字写字‘知识和能力’的目标。
第四项是侧重于写字习惯的目标。
第六项是侧重于‘过程和方法’的目标。
”1总体来说,《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于“识字写字”的目标要求是全面的。
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不仅要求学生能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会写其中的3000个字,而且须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主动识字的愿望和主动识字的习惯,使学生具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能把字写对、写美观。
2.研究背景打开中国基础教育期刊全文数据库,有关汉字教学的文章有八千多篇,涉及语文教学听、说、读、写以及学生学习心理等多个层面。
自央视“汉字书写大赛”开赛以来,有关汉字教学的研究更是成为热点,相关文章更是呈现出“井喷”之势,多数文章也点出了当下汉字教学中存在的“鄙陋”,提出些许改进的策略与建议,但对于有着千年文化底蕴的表意文字——汉字的文化传承,对于如何在教学中为汉字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的文化回归言之寥寥。
3.现实背景字词教学的“边缘化”是个不争的事实。
字词教学或被当作“鸡肋”而在课堂中“蜻蜓点水”般的提及;或因字非从文而被老师“旁若无人”地宣讲;或仅限于知识点而作“复制粘贴”式的传授;或因教师“抄写争分”的本末倒置而顾1方斐卿.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透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149.此失彼,以上种种将汉字的“形、音、义”一体性搞得支离破碎。
浅谈小学教学中汉语言文字的趣味学法

浅谈小学教学中汉语言文字的趣味学法【摘要】在小学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对汉语言文字产生趣味?本文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运用有趣的教学工具、结合生活实践、利用游戏化教学方法以及开展趣味汉字教学这五个方面进行探讨。
要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让他们愿意主动参与。
运用富有趣味性的教学工具,如动画、游戏等,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然后,结合生活实践,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汉语言文字的魅力。
接着,利用游戏化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轻松掌握知识。
开展趣味汉字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乐趣。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和效果,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语文知识。
【关键词】小学教学、汉语言文字、趣味学法、激发学习兴趣、有趣的教学工具、生活实践、游戏化教学方法、趣味汉字教学、引言、结论。
1. 引言1.1 引言汉语言文字是我们民族的瑰宝,是我们文化的传承。
而在小学阶段,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字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是为了提升语文能力,更是为了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
在教学过程中,单调枯燥的课堂往往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这就需要我们探索一种趣味学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汉语言文字。
在本文中,将探讨在小学教学中如何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运用有趣的教学工具、结合生活实践、利用游戏化教学方法以及开展趣味汉字教学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汉语言文字。
希望通过这些趣味学法的运用,能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会到汉语言文字的魅力,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提高学习的效果。
让汉语言文字这门学科不再成为学生的负担,而成为他们的乐趣和追求。
2. 正文2.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小学教学中汉语言文字趣味学法的重要环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愉快地学习汉语。
教师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比如利用有趣的故事、漫画、动画等形式,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汉字,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探究汉字文化》教学设计

《探究汉字文化》教学设计设计理念:新的课程标准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为一门由学校自主开发的校本课程,具有较强的开放性、自主性、实践性和生成性。
它的内容最好来源于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认知和兴趣。
我们每天看书、读报、写信、作文等都离不开汉字,针对这一特点,我们以市教研室组织开展的“小学生母语'阳光•绿洲'工程”活动为基础,创设了“探究汉字文化”这一主题。
在听、说、读、写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汉字的特点,感受汉字的魅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活动目标:①认知目标:使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及发展。
②能力目标:通过探究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知识处理信息知识的能力,增强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行为目标: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共同探究的能力,增强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
④情感目标:通过活动增强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时间安排①确立子课题成立小组一课时②各小组实践活动两个月③成果展示一课时活动过程:(一)激趣导入,确立子课题师:同学们,我们来玩个猜字谜的游戏好吗?师:大家看,这是一个“口”字(教师展示写有口的卡片),那么“二个口是什么字?三个口又是什么字?四个口,五个口,六个口,七个口,八个口各是什么字?九个口,十个口又是什么字?”(学生们通过猜字谜,知道汉字是有形、有色、有味的,学习兴趣倍增,教学气氛也随之活跃。
)师:通过猜字谜我们对汉字有了新的认识,汉字并不像我们所想象的那样枯燥,其中有许多的奥妙,从今天开始呢,就让我们共同“游汉字王国”了解汉字的更多秘密。
师:你还知道或想知道有关汉字的什么知识?生:我知道汉字是由甲骨文逐渐演变来的。
生:我家有一本书,上面都是繁体字,老师我想知道汉字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
在学生充分质疑之后,师生共同研究讨论,把提出的问题分组归纳概括。
生成:汉字的发展史、汉字对历史文化的作用、汉字之趣、汉字之美、现代人与汉字五个子课题。
(二)成立小组,制定计划1、根据五个子课题,我们本着自愿组合的原则把全班分成五个小组,推选出组长。
219387978_在小学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实践探究——以汉字故事为载体

402014年教育部颁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和2021年教育部发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都强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以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视。
而2022年颁布的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尤为凸显中华文化在课程标准中的重要性,更是将文化自信置于核心素养的首位。
识字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灵活运用语言文字、积累提升语言能力的工具,更承担了传承文化的重要任务。
作为世界独有的表意文字,汉字本身就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同时作为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汉字也承载了中华文化的独特内涵。
身为教师,如何在小学低段识字写字教学中,将汉字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如何让学生在文字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提升学生识字兴趣,培养汉字思维,开阔文化视野并打好文化底蕴基础,这些都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追根溯源,传统文化融入识字教学语言学家申小龙说过:“几乎每一个古汉字都可以从字形、字音、字义解释一部分文化史。
”[1]汉字本身的呈现方式是静态的,但研究者却可以通过它推算出从古至今动态的文化意识演变。
在识字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要求就包含了汉字字形、字音与字义中蕴含的文化信息的教学任务。
1.字形与形态识字我们的祖先在创造文字时往往会受到当时的思想观念与社会状况影响,所以在教学中也可以运用文字字形去逆推演古代人的文化意识与社会状态等知识,增加识字教学的文化韵味与趣味性。
“形态识字”即是指学生通过文字字形中反映的文化内涵来掌握汉字的字形与意义。
依据字形可以了解造字时代古人的思想观念。
如“虹”字,从虫,工声。
我们一定会疑惑,“虹”与虫似乎没有任何联系,为何古人会将它们关联在一起。
原来由于天文知识的缺乏,先民误将天上的“虹”当作一种怪虫,双头有角,身体卷拱,大张其口,甲骨文象形地写作“”,卜辞还有“虹饮于河”的怪谈。
“虹”的出现也带着邪恶、丧德的意义。
小学语文教学中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

小学语文教学中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是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促进国家文化软实力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可以通过许多形式和途径进行,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接触、了解、体验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中华文化传统的自豪感。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
一、课文内容和教学形式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以课文内容和教学形式为主要途径,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可以选择一些与中华传统文化有关的课文,如《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经典课文,通过教师讲解、学生朗读、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了解、理解、在实践中体验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加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元素,如古诗词的赏析、传统节日的习俗讲解、民间故事的传承等,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深刻地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校园文化建设和活动开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和活动开展,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可以在学校内设立中华传统文化角,陈列中华传统文化的书籍、工艺品、图片等,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自主地了解和体验中华传统文化。
学校可以组织一些与中华传统文化有关的活动,如春节文化大礼堂、端午龙舟比赛、中秋赏月活动等,让学生在参与中华传统文化活动的过程中,亲身感受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从字形 演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感知汉字文化
中国汉字演变至今 , 历经 了很 多书体 变化 , 从最初 的 甲
骨文到现代的简体字 , 字 形变得越 来越 简易 , 越来越 方便使 用 。虽然 现代 简体 字 中很多都 已经与 最早 的古体字 大相径 庭, 但简体字都是 由古 汉字 逐渐演 变而来 , 如果 想对 现在 的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1 6 7 2 — 8 6 1 0 【 2 0 1 4 ) 1 2— 0 1 4 7 — 0 1
个字的意思 , 可 以快速推进小学生识字速度和质量。
汉字是 中国特有 的符 号与文化 , 它 在岁月 的冲刷下历经 千年演变至今 , 其中蕴藏了深刻的 中国文 化内涵 和独特 的民 族文化形态 。每 一个汉 字无论 是其 形 、 其义 、 其 音的变 化 与
吃有关 ; 而“韦” 字旁多表示金属类等等。从 偏旁部道开始将
其文化底蕴对小学生加 以阐明 , 小学生对 汉字的理解 会更加
生进行集 中认 知。如象形字 “ 羊、 贝、 鸟” 等, 并与实物 图形进
行结合 , 进行集 中讲解 。尤其是对于一些在 日常生活 中很少 见到 的象形 字 , 运用 归类 识 字 的方法 与小 学 生认 知 十分契 合, 形象而生动的实物 图形又可 以将汉字 的雏形进 行动态展
“ ”
、
们 体验到汉字之所 以发展 至今 , 是集很 多人 的智慧 于其 中,
一
个 字好 像已经不再简单的是横竖撇捺那 么简单 , 而是 有着 ( 三) 通过归类识字领 略汉字文化
归类识字是指将某种相 同类 型的字归纳到一起 , 让小学
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
“ ” 等一般都表示人 的某种行 为; 象“口” 字 旁一般与
汉字有一个深刻 而全 面的认识 , 就要追本溯 源, 从汉 字始意 , 即某个字 最初 字形进 行 挖 掘 , 让 小学 生在 古 今汉 字 的对 比 中, 认识汉字 , 感知汉 文化 。如教 学生认识 。 丝” 这个 字的时 候, 可以将最早的象形文 字一 与繁体 的“ 鲧” 和现在 的“ 丝” 同时列 出, 让学生们先从感官上对这三种具有代表性 的字形
丰富的汉文化却一再忽略。这既影响 了小 学生对 汉字深层 次的认 知 , 也使 中国文化在 新 时期是 否能够更好地发扬
与传承受到置疑。本文从小 学语文汉字教 学实际出发 , 对“ 从 汉字到汉文化 ” 的过渡进行研 究。
[ 关键 词 】 小学语文; 汉字教学; 汉文化; 文化教学
[ 中图分类号] H 1 9 3
与接受 , 他们学习起来 会不再 觉得 晦涩难懂 , 而是 自然而然
示, 让学 生 以直观 的方 式来领 略汉 字文化 , 更 易于学 生理解
容易和深刻 。通过偏 旁部 首帮 助小 学生认 字的方 法一 方面
可以让小学生学会怎样运用字形 分析去理解汉字 , 对 字义进 行理解之后再 回来 对字形 加深 巩 固, 让 联想 、 观察 的思 维同
时接受训练 ; 另 一方 面将偏 旁部 首的汉 字文化 传播 给学 生 , 可以让学生“ 见字 明义 ” , 即看 到某个偏旁就 能够 大概 知道这
语文学刊
2 0 1 4年 第 1 2 期
基 于 汉 字教 学 的小 学 语 文 “ 从 汉 字 到 汉 文化 " 的过 渡 探 索
O 吴蓓
( 南 京市 中央路 小 学 , 江 苏 南京 2 1 0 0 0 9 )
[ 摘 要 ] 反观当前汉字教学的单一模式, 使小学生仅停 留于机械认字的状态, 很多教师对汉字中蕴含的
是一种文化教学 。但反观 当前小学 语文的汉 字教学 , 单 一 的
讲解传授 , 机械的让小 学生认 字练 字 , 完全忽 略 了借汉 字教
学对小学生实施文 化教 育的作 用 与意义 。汉 字文 化在 汉字 教学 中的匮乏与缺失 , 使小学生对汉字进行 深层次认 知受到 影响 , 也使 中国传统文 化在新 的历 史时期 , 是 否能 够在 我们
笔者教学实践 , 对在汉字教学 中对 小学生有效 实施汉文化 教
育进 行了思考与研究。
( 一) 从偏旁部首 了解 汉字文化
图画是文字的起源 , 偏旁部 首就是 汉文化 的“ 根” , 甲骨 文时代偏 旁部道已见雏形 , 它是对古 文化精神 与文化制度 的
一
者是线形的事物 , 如“ 千丝万缕 ” 、 “ 一丝微风 ” 等等 。从一 个
这些承担着文化传播 使命 的小学 生 中得 以发 扬与 传承 受到
置疑。诚然 , 造成 当前汉 字教学 现状 的原 因与 问题很 多 , 但 当教育改革 已经进 入 到一 个 实质 阶 段 , 如何 更好 地 完成 从 “ 汉字到汉文化 ” 的过 渡显然 已经成为 教学重点 。本文结 合
的演变过程进行认 知。然后通过 介绍 “ 丝” 字 的造字本 义对
学生灌输汉文化 。甲骨 文 中的“ 丝” 就好像是 两根两端 打 了 结的蚕丝线 , 所 以这个 字最初的本议 是从 蚕茧 中抽 出的成 股 或者是成缕的细线 ; 逐渐 的随着汉字 的简化 , “ 丝” 这个字 代 表的意义也越来越丰富 , 作 为名词 , 它可 以指纤 细的 、 线形 的
事物 , 如 丝竹、 丝 弦。作 为量词 , 它又可 以用来修 饰细微的或
字的演变过程来让小 学生认 识汉 字 , 感 知汉文 化 , 可 以让 他
种反 映。中国汉字的偏旁部首 , 是 利用 了古汉 字描摹事 物
的特点演 变而来 , 虽然一些偏旁部首经 历了时 间的洗礼与古
字有 了很 大的 差别 , 但 很 多 意义仍 旧能够 从字 体 上一 望 而 生 。伴 随文化 发展 , 很多部首在不断 的改进 中由“ 图像 ” 变 为 “ 意象 ” 。汉字的偏旁部首 中折射 出了古文化 的丰 富内涵 , 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