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人走路行车为何靠左:为了保护长辈
老司机教你上车:说说中国古代的乘车礼仪

老司机教你上车:说说中国古代的乘车礼仪周末夹馍君出去转悠了两天,真的是非常感谢共享单车的存在,才没有让自己这双老腿废了。
现如今的出行真的是非常方便,可以骑车,可以开车,可以打车,完全不惧距离长远。
在乘车这件事情上,也有很多的礼仪因素,在正式场合下,什么人坐在什么位置,可是非常有讲究的。
同样的,古人在乘坐车驾时,也是非常注重礼仪的。
车马图传说,最初是由黄帝制造了车子。
史书中有加载曰:“上古圣人,见转蓬始知为轮。
轮行可载,因物知生,复为之舆。
舆轮相乘,流运罔极,任重致远,天下获其利。
”虽然不能肯定其正确与否,但车子的产生时间非常非常早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据说,在大禹时代,就已经出现了用马驾的车。
古代的车,并不是还有马车,更早的是牛车,相传在少昊时期已经出现。
正所谓“服牛乘马”。
需要注意的是,在先秦时期所说的车子中,打仗和载人的绝大多数是马车。
马车也叫小车,专供作战和出行之用。
牛车也叫大车,一般用作运载货物。
殷墟中的马车在《虎啸龙吟》第三十八集中,司马懿率领死士攻打武备库,其中就有司马懿乘车的场景,司马懿居左,手扶车轼,而汲布居右,为其驾车。
其站位可也是非常有值得说道之处的。
在处处以礼仪来规范的国家,“乘驾之礼”是必然的存在。
它甚至被作为是一种制度被加以规范固定。
《周礼·地官·保氏》有相应的记载曰:“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
……乃教之六仪。
一曰祭祀之容;二曰宾客之容;三曰朝廷之容;四曰丧纪之容;五曰军旅之容;六曰车马之容。
凡祭祀、宾客、会同、丧纪、军旅,王举则从。
听治亦如之。
”高庄战车青铜马车夹馍君特地总结了六句口诀,与大家分享关于古代乘车时需要遵守的礼仪。
快慢节奏须把握车驾行进的速度,如同君子之行,要有急有缓,该急则急,该缓则缓。
甚至不同场合下,车驾的行进速度应该遵循不同的音乐。
如同《周礼·春官·宗伯》中所说:“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
凡舞,有帗舞,有羽舞,有皇舞,有旄舞,有干舞,有人舞。
古代的出行礼仪(古人重礼,古人乘马车出行有哪些方面的礼仪化规定)

古代的出行礼仪(古人重礼,古人乘马车出行有哪些方面的礼仪化规定)先秦时期,古人乘车有明确的礼仪规范。
古代马车的车厢叫做“舆”,是乘人的部分。
乘车人从舆的后面上车。
《论语·乡党》说:孔子“升车必立正执绥”。
“绥”是车上的绳子,供人上车时拉手之用。
就是说,孔子上车,必定抓住挽手的绳子,端庄肃立。
这算是古代乘车的标准姿势。
古人乘车时均需站立,叫做立乘。
当然也有例外,《礼记》说:“妇人不立乘。
”大概老弱病残都可以例外吧。
舆的前部有横木,供人凭依扶手,这个横木做”式',后来写作'轼”。
按照礼制,古人在行车途中,双手扶式,同时俯首,来表示致敬,这种动作也称为 '式”。
唯一的例外是兵车,《礼记》说:“兵车不式”。
孔子是崇礼的典范,所以见到服孝的人式,以示对丧主同情;见到携带典籍的人式,以示尊重。
《礼记》更规定,君子乘车,遇到老人要行式礼,经过卿的朝位要下车,进入市区不应飞奔急驰,到了里门也必须扶式。
而最为尊敬的礼节是下车步行。
古人乘车以左为尊,尊者在左,御者(驾车人,类似于司机了)在中,另一人在右陪乘。
陪乘叫骖乘,又叫车右。
不过这是平时出行的车。
兵车有所不同,兵车的指挥车是主帅居中执掌旗鼓,御者在左,另有一人在右保护主帅,叫做车右。
普通的兵车,是御者在中,左右各一甲士,左边甲士拿着持弓,右边甲士持矛。
此外,历代对车子的配置也有各种规定。
各个等级、场合乘什么车都有定制,不得任意违犯。
如有的古籍上说,周天子拥有玉路、金路、象路、革路和木路五种车子装饰华丽,形式各异,分别用于祭祀、礼宾、视朝、作战和打猎。
一般说来天子的车驾六马,诸侯四马,大夫三马,士二马,庶人一马。
诸如此类,等等不一。
古代的车上一般还有车盖,主要是用来遮雨的,像一把大伞。
车盖大小也有规定,等级越高,车盖也越高。
所谓'驷马高盖车'就是高配置了。
2.古人重礼古人乘车马出行有哪些方面的礼仪化规定上古时期,人们都是站着乘车的。
古代社会的左右尊卑

古代社会的左右尊卑左、右位置的不同,在特定的适应范围内,大致有尊左卑右和尊右卑左两种情形。
一、尊左卑右1.车之左右古代的车分民车和兵车两《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
”我国古代的战车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指挥车,一种是进攻车。
战车一般是三人。
在指挥车上,主帅居中,以便于指挥作战,御者居左,卫士居右。
在进攻车上,御者居中,左边是持弓者,右边是持矛者,都是保护战车的。
2.军队之左右古人在军队的编制上,也以左、右冠之。
《左传·桓公八年》:“季梁曰:'楚人上左,君必左,无与王遇,且攻其右,右无良焉,必败。
’”楚国当时是以左为尊的,左军的势力比右军的势力大,因而季梁建议进攻力量薄弱的右军。
3.阴阳之左右中国的古素哲学思想中有两个对立面——阴与阳,他们贯通于万物之中,如乾为阳,坤为阴,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同样,左右方位也分阳阴。
《礼记·杂记》:“左为阳,阳,吉也”,“右为阴,阴,丧所尚也”:“凡男拜尚左手,凡女拜尚右手。
”郑玄注云:“左,阳也。
右,阴也。
”甚至在行走的时候,男子靠左行,女子靠右行。
《荀子·号令》:“男子行左,女子行右。
”4.住房之左右以住房朝向南方来看,房屋的左边是东,几乎所有有神话记载的民族必然都是太阳崇拜的民族,有许多迹象表明,我国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存在着明显的太阳崇拜。
古人每天清晨都要举行迎接日出的祭礼,殷墟卜辞中已经有对祭日的记录,如“出日”、“入日”、“宾日”等,都是这类祭礼的记录。
郭沫若《殷契粹编》(17):“出入日,岁三牛。
:“江东称江左,江西称江右,何也?曰:自江北视之,江东在左,江西在右。
”5.官职之左右《史记·李将军列传》:“匈奴左贤王将四万骑围广。
”又《后汉书·南匈奴传》:“其大臣贵者左贤王,次左谷蠡王,右贤王,次右谷蠡王,谓之四角。
”左贤王,简称左贤,是匈奴贵族的高级封号。
古代的交通法规

古代的交通法规点击数:131次编辑:历史_cx 文章来源:网络更新时间:2010-11-23 16:00我国现在交通行驶法则是“来左去右”,即不论是顺着马路行驶,还是沿着街巷步行,都是靠右行,谁要是反其向而行之,谁往往要自讨苦吃;如果有两个人正面相遇,彼此大多会心照不宣向右避让。
这些都是老少皆知的。
但是,世界各国车辆和行人的习惯走向是不尽相同的。
有的是靠左行,有的则是靠右行。
例如:加拿大、古巴、巴西、德国、希腊、墨西哥和摩洛哥诸国的行走规则是“右行法”;南非、巴基斯坦、斯里兰卡、澳大利亚、泰国、英国和日本等国则是“左行法”。
而世界上人口最多的4个国家,中国、美国、印度和前苏联,只有印度1个是靠左行。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人车分流、行人分行的国家。
先秦古籍《考工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序三门。
”按三门即王城外之三门。
三门中有三途,男子由右、女子由左,车由中央。
这当是中国交通史上有关人车分流,行人(男女)分行的最早记载。
但由于《考工记》只是春秋末齐国人对百工之事的记录,有很大的地域差异性,故不能说明当时的中国各地都有较统一的行走法。
行走法是随着国家的逐步统一缓慢而曲折地形成的。
据唐代《隋唐嘉话》、刘肃的《大唐新语》、后晋《旧唐书》和宋代欧阳修等人撰写的《新唐书》等史书记载,唐太宗以前,路上行人,车辆往来,尚无左右之分,靠“金吾晓暝传呼,以戒行者”。
(《大唐新语•厘革》卷二十三),即派专人在城内街道上游走呼叫,维持行人交通秩序和戒备防务。
但是,有时因为政事和军事需要,守城士兵要奉命在街道关口上检查行人和过往车辆。
而街道上尤其是城门外的行人车辆行驶,因无左右之分,更显得杂乱无章,故检查很不便利,经常出纰漏。
于是,这时的唐王朝便开始规定“城门入由左,出由右”(《隋唐嘉话》中卷)而这个行走法则是初唐改革家、中书令(相当于右相)马周首先倡导施行的。
马周(601—648),字宾王,博州茌平(今山东)人,小时由于孤苦贫穷,常遭乡里恶少欺凌,后又因屡受地方官的折辱,立志发愤进取,西之长安,被中郎将常何收为家客。
涨知识啦!为什么中国靠右行驶,而有些国家靠左行驶?

涨知识啦!为什么中国靠右行驶,而有些国家靠左行驶?在中国,开车是靠右行驶的,但像英国、日本一些国家开车是靠左行驶的,这是为什么呢?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车是靠右边行驶的,靠右有166个国家和地区,靠左的有77个国家和地区:日本、英国、爱尔兰、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泰国、南非等,主要是英联邦国家。
为什么中国靠右行驶?其实中国最开始也是左行制国家,在古代,行人、车马一般也都是左侧行走。
因为古人讲究礼数,古代一般是“以右为尊”,人们用右手来向对方行礼,所以自己则是靠左站立或者行走;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古人为了骑马挥鞭时不伤及行人,所以也行程左骑行的习惯。
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国内开始流入汽车,而这些车辆以英国的为主,因此当时也统一规定车辆一律靠左行驶。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当时政府参考了世界各国的政策,同时结合国内国情(当时国内美国车明显多于英国车),就颁布了新的交通法规:车辆道路靠右行走。
而该条例也一直沿用至今。
为什么英国靠左行驶?世界上靠左通行的国家和地区大部分是过去大英帝国的殖民地。
曾经,靠左通行是世界的主流。
在过去的西方国家,基本上所有人都是在路的左边走,因为这是在西方暴力的封建社会最明智的选择。
既然大部分人的惯用手都是右手,那么那些骑士们更喜欢走在左边,这样他们的右手离潜在的对手更近,而剑鞘远离对方。
同时,这样也可以避免大家走在路上时剑鞘碰到对面走过来的人。
到底是靠左行驶好还是靠右行驶好?左行的最大优点来自人类身体的避害本能:人在快速向前运动的情况下,如果突然发现前方有危险,他会本能地向左倾斜,这样有利于保护心脏。
在公路上,司机如果发现前方来辆大车,向左转动的动作要比向右快捷得多,这样避开危险的可能性就大。
右行的优点是,司机方便用左手保持对方向盘的控制,同时可以用左手完成换挡、操作仪表板等复杂的动作。
由于绝大多数人是右撇子,所以向右行驶较为有利。
“左右”与“尊卑”的历史典故

“左右”与“尊卑”的历史典故如今行人靠右侧行走,靠右侧行驶已经成为了一个固有的习惯,那你们可知左右与尊卑其实是有关系?今天小编就来分享“左右”与“尊卑”的历史典故,希望读者喜欢。
“左右”与“尊卑”的历史典故众所周知,我国现在的道路交通基本规则,行人靠右侧行走,汽车靠右侧行驶。
这个“靠右行”的规则已成为约定俗成的事实。
因为我们生下来就被告知按这样的规则,因此,我们行走在马路上都遵守“靠右走”的规则。
那么,假如,把时间延伸到中国古代,难免好奇一下,古代人也是按这规则的吗?答案是不肯定的!追溯一下中国历史,似乎“靠左行”的历史更为悠久些……我国正式“靠右走”的历史远不及“靠左走”长远,这个简单的规则蕴含着很多历史典故与渊源。
在古代中国,“以左为尊”还是“以右为尊”,不是一成不变的,朝代不同树立左右尊卑的观念和规矩是不同的,它们经历了多次来回的演变。
周、秦、汉时,是“以右为尊”的,从东汉至隋唐、两宋,逐渐形成了“左尊右卑”的制度,元朝又规定“以右为尊”,到了明清复改“以左为尊”。
当然,“以右为尊”的传统即使是在某朝个某个地方,也不是适用于各个方面的。
比如,乘车和走路之时。
古代出行乘车之时,如果是日常出行,多人同乘一车,那么坐在左边的人一定是尊长。
如果是战车,那么靠右边的人一定是长官,而靠左边的人只能是车夫,还有就是马车夫都是右手执鞭,自然坐在马车的左侧也为方便驾驭马车。
这是为什么呢?答案很简单——为了安全。
因为古代车行靠左,在战场上坐在右边安全系数相对较高。
同样道理,如果几个人一同步行出行,那么,尊长要走在前面,如果尊长需要在行进中与人交谈,那么,地位稍低的人就要靠在右边,这样做同样是为了保障尊长的`安全。
宋代大儒朱熹曾对弟子说:“凡侍长上出行,必居路之右”,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来左去右”,在我国古代首个“交通习惯”始于唐朝。
“贞观十一年(637年),唐太宗颁发了《唐律·仪制令》,不过当时只是出现于文书中。
古人行路是靠左走?还是靠右走?

古人行路是靠左走?还是靠右走?在古代,“以左为尊”还是“以右为尊”,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周、秦、汉时,是“以右为尊”的,从东汉至隋唐、两宋,逐渐形成了“左尊右卑”的制度,而元朝又规定“以右为尊”,到了明清又改为“以左为尊”。
但是,“以右为尊”的传统在一个地方却不适用,那就是乘车和走路之时。
古代人们乘车出行,如果是日常出行,几个人一起同乘,那么坐在左边的人一定是尊长。
如果是战车,那么靠左的人也一定是军官,靠右的人才是卫士。
当时军中尚右,本来以右为尊,为什么让军官坐在左边呢?答案很简单:为了安全。
因为古时战车均靠左行驶,在战场上坐在左边要相对安全些。
而且,古时的人骑马,习惯是左脚先上马镫,右脚再跨上,自然得是在路的左边上马;再者,士兵作战的姿势是右手持武器,左手挽盾持缰,所以,要想在战场上方便刺杀对手,也是得靠在路左。
此外,在古代官道旁的“堠子”,即里程碑,均是在路的左边。
而里程碑之所以靠左,就是因为人们走路习惯靠左,才方便察看。
当然,右边也有里程碑,那不过是给对面来的行人看的。
其实对于对面的行人而言,他们要看的里程碑也是在左边。
虽然古时的人出行都习惯靠左走,但是在进出城池、宫殿和房屋时,还是会有所不同,唐代以前也尚无明确规定。
刚开始时,各朝各国都是派专门人员在人群稠密时进行指挥和疏导,结果效果并不很好,因为进出都在一处,容易发生交通事故。
到了唐代,随着长安、洛阳等大城市的兴起,每天进出城门的人数的增多,在太宗时期就特别颁布了法案,要求出入城门必须按“入由左,出由右”的规定进行,这是我国第一个对交通“来左去右”的规定,对后世的影响极大。
南宋理学家朱熹还曾以“靠左走”为例,向弟子阐明了“君子不欺暗室”的典故。
朱熹出门走路,必定靠左。
有一天,他和众弟子行走在山路之上,弟子发现老师一直靠着左边行走,因为左边靠近悬崖边较危险,于是,弟子就劝老师说:“老师,您走官道靠左,是怕跟人撞车,怎么走羊肠小道也靠左呢?这小路上又没马车,哪边好走就走哪边啊。
中外文化交流史之国际交通规则中行人车辆靠右、左的文化类学探源

国际交通规则中行人车辆靠右行、靠左行的文化人类学探源
大家知道,在中国大陆、美国等地,交通规则中行人、车辆时靠右行的;而在英国、日本、香港等地,正好相反,行人、车辆必须靠左行。
那么,这种靠左、靠右的规则,最早是依据什么来制定的呢。
这其实是与一个民族的早期生活状况和相关习俗有关联的,属于文化人类学的典型案例之一。
在英国,最早制定行人靠左行是在他们的中世纪骑士时代,骑士佩剑立马,护卫自己的君主、主人出行,随时有迎接、应对对面而来的敌人挑战的可能。
双方剑客大都右手执剑,为了便于挥剑交刃,向前出击,双方靠左行驶,就正好正面应对,并有交战回旋的空间。
久之,盛行骑士制度的英国,就定下了“靠左行”的规则。
后来的日本、香港等地左行规则,都是沿袭英国制度而来。
在美国,新大陆开发后,地广人稀,随着马路的开拓,大路上跃马扬鞭的车辆变得多起来,为了各行其道,挥鞭自如,不至于与对面而来的马车产生纷扰,各自靠右行驶,右手挥鞭策马,就不会交错扰人伤人。
渐渐地,新大陆规定“靠右行”的交通规则。
近代以来,中国交通制度的建立,在这一点上,是沿袭的美洲大陆政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古代中国人走路行车为何靠左:为了保护长辈
咱们现在的交通习惯,不管步行,还是开车,都得靠右。
往前追溯,民国时也靠右:国民政府制定的《国道交通规则》也要求行人和汽车靠右行驶,想超车,得从左方加速。
再往前追溯,在清朝、明朝,近至隋唐两宋,远至秦汉魏晋甚至春秋战国,人们走路和行车是不是也靠右呢?不是,那时候——
靠左走为了保护长辈
南宋哲学家朱熹,出门走路,必定靠左。
他的学生说:“老师,您走官道靠左,是怕跟人撞车,怎么走羊肠小道也靠左呢?这小路上又没马车,哪边好走就走哪边。
”朱熹说:“君子为人处世,讲究不欺暗室,人前人后得一个样,有人管没人管得一个样,虽然这是小路,咱也得按照走大路的规矩走,这样才有助于修身。
”然后朱熹又教导学生:“一个人要想做君子,对自己的要求得高一些,走路光靠左就行了吗?远远不够,你得走在长辈后面,以显示对人家的尊敬。
如果长辈要求你跟他并排,你最好走在他的右边(凡侍长上出行,必居路之右),以便保护人家。
”
唐朝一位姓宋的进士从长安到成都去,走了几天路,想弄清还剩下多少里程,于是下马“左寻”,在路边找到一个“堠子”。
堠子就是古代官道旁竖的里程碑,有砖砌的,也有石头的,还有用土堆起来的。
又分“单堠”和“双堠”,单堠每五里一座,双堠每十里一座。
不管单堠、双堠,都是竖在官道的某一边,上面一般都刻着里程数(有的不刻,只封一土堆做标志)。
这个姓宋的进士想看里程,下马向左找才找到里程碑,说明里程碑是在路的左边。
里程碑之所以靠左,自然是因为人们走路习惯于靠左。
在清末开始走
有人说,现在走在正确的道路的中国人,从古代古3月,3月的演化规律,右手的武器,如果在左,易伤人行进,所以所有的权利。
这项声明是理所当然的,明朝戚继光写训练房时代”和图军用地图”,不要求权,但作军行进在左,右军吧,所谓“梯队”。
部队进入战斗,战争是在左,军官坐在左边,军官坐在右边后卫。
当军队是正确的,本来有权的尊重,为什么让军官坐在左边?由于战争,在左侧的左、右比冒险。
下降和春秋战国,为左右的尊重,或为荣,但无论哪个方向为荣,以满足客人的主人,是历史上等待在左边的道路,被称为“左见面”。
究其原因是用来保持左古人,谁满足公路沿线的其他方向走慢,双方见面,就站在路的两边,分别,中间留出了一个位置,便于敬礼,不干扰他人通过。
那我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在正确的驱动?晚清。
清末,政府成立了巡逻部门,同外国人做顾问,颁布的交通规则是完全的欧洲风格,所以保持左变成右边驾驶。
晚清兰陵苦难生活是102北京特色”,其特色是新的广告写作前颁布的北京交通后:“右边线点两侧的综合结论,章程。
运输自己的方法,也不妨在飞走了。
”有很多司机不遵守交规新。
在那之前,晚清之前,我们中国人一直是在左边,习惯是不是突然过来。
换不来的,路是无序的,一些左翼,一些权利,所以在交通事故。
社会学家老说,文化冲突,文化冲突是什么?这是双方都遵守规则,导致撞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