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深工艺与拉深模
冲压工艺学5-拉深

四、毛坯尺寸的确定
体积不变原则: 若拉深前后料厚不变,拉深前坯料表面积与
拉深后冲件表面积近似相等,得到坯料尺寸。 相似原则: 拉深前坯料的形状与冲件断面形状相似。 但坯料的周边必须是光滑的曲线连接。 形状复杂的拉深件: 需多次试压,反复修改,才能最终确定坯料形状。 拉深件的模具设计顺序: 先设计拉深模,坯料形状尺寸确定后再设计冲裁模。 切边工序:拉深件口部不整齐,需留切边余量。
以后各次拉深 F 1.3 (d i 1 d i )t b (i=2、3、…、n)
第五章 拉深
第四节 拉深模设计计算
筒 壁 的 拉 裂
第五章 拉深
第三节 筒形零件拉深的有关尺寸的确定
一、拉深件的修边余量
材料力学性能的不均 匀性,模具间隙分布 的不均,摩擦阻力的 不均以及定位不准确 等原因,拉深件的口 部或凸缘周边不齐, 需要修边。
第五章 拉深
第三节 筒形零件拉深的有关尺寸的确定
一、拉深件的修边余量
材料力学性能的不均 匀性,模具间隙分布 的不均,摩擦阻力的 不均以及定位不准确 等原因,拉深件的口 部或凸缘周边不齐, 需要修边。
第五章 拉深
第三节 筒形零件拉深的有关尺寸的确定
例 求右下图所示筒形件的坯料尺寸及拉深各工序件尺寸。 材料为10钢,板料厚度t=2mm。
第五章 拉深
第三节 筒形零件拉深的有关尺寸的确定
解:因t> 1 mm,故按板厚中径尺寸计算。 (1)计算坯料直径 H 76 1 75 根据零件尺寸,其相对高度为 d 30 2 28 2.7 查表得切边量
第二节 圆筒形件拉深变形分析
二、拉深过程中坯料内的应力与应变状态
拉深过程中某一瞬间坯料的应力、应变状态
第一节 圆筒形零件拉深讲解

筒壁传力区拉裂: 由于拉应力超过抗拉强度引起板料断裂。
一、无凸缘圆筒形零件拉深 4、圆筒形零件拉深成形的缺陷及防止措施
1)凸缘变形区的起皱 主要决定于:
切向压应力σ3的大小,越大越容易失稳起皱; 凸缘区板料本身的抵抗失稳的能力。
凸缘宽度越大,厚度越薄,材料弹性模量和硬化模量越小, 抵抗失稳能力越差。
第n次拉深系数: mn=dn/dn-1
6、拉深系数的确定 1)拉深系数的概念
拉深系数m 表示拉深前后坯料(工序件)直径的变化率.
m 愈小,说明拉深变形程度愈大,相反变形程度愈小. 拉深件的总拉深系数等于各次拉深系数的乘积,即
若m 取得过小,会使拉深件起皱、断裂或严重变薄超差。 极限拉深系数: 工件在危险断面不至拉破时,所能达到的最小拉深系数mmin。
压料装置产生的压料力Fy大小应适当;
在保证变形区不起皱的前提下,尽量选用小的压料力。 理想的压料力是随起皱可能性变化而变。
9、圆筒形零件拉深的压料力和拉深力
2)拉深力与压力机的公称压力 ①拉深力F
按经验公式可计算出圆筒形件带压料装置和不带压料装置的 首次拉深和以后各次拉深的拉深力。 ②压力机的公称压力
②金属的流动过程 工艺网格实验 材料转移:高度、厚度发生变化。
③拉深变形过程
外力
凸缘产生内应力: 径向拉应力σ1;切向压应力σ3
凸缘塑性变形: 径向伸长,切向压缩,形成筒壁
直径为d高度为H的圆筒形件(H>(D-d)/2)
拉深单元变形动画
一、无凸缘圆筒形零件拉深
2、圆筒形零件拉深过程中坯料内的应力与应变状态 拉深过程中某一瞬间坯料所处的状态
当筒壁拉应力超过筒壁材料的抗拉强度时,拉深件就会在 底部圆角与筒壁相切处——“危险断面”产生破裂。
拉深模设计习题答案

拉深工艺与拉深模设计习题答案1、填空题(1)圆角、直线、大于(2)凸缘部分、弯曲、伸长(3)弯曲半径所对的圆形角(4)由于切向压应力过大、变薄(5)可通过拉深前后毛坯和制件的重量不变或体积不变的原则求得(6)增加、缩小、增加(7)差、容易(8)拉伸高度、修边(9)大于极限拉伸系数(10)圆、长圆、椭圆(11)解析法与作图法(12)材料的力学性能、拉伸条件和材料的相对厚度(13)变形抗力、厚度变薄、制件质量(14)减小、过大、起皱(15)小、大(16)相对厚度、(17)大于、大于(18)大于工艺总压力、工艺曲线位于压力机滑块的许用压力(19)凹模圆角、小、拉深力(20)润滑、2、选择题⑴B ⑵A ⑶C ⑷B ⑸B ⑹A ⑺B ⑻B、A ⑼D ⑽A ⑾A ⑿C ⒀C ⒁A ⒂A ⒃A ⒄B ⒅B ⒆B ⒇C3、判断题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⑽×⑾×⑿√⒀×⒁×⒂√4、问答题(1)答:①拉深(又称拉延)是利用拉深模在压力机的压力作用下,将平板坯料或空心工序件制成空心零件的加工方法,是冲压生产中应用最广泛的工序之一。
② 1)材料分析,拉深件材料应具有高的塑性、低屈强比。
2)拉深件的形状分析,拉深件的形状应简单、对称,不应有急剧的转角和凸台,拉深高度尽可能小,拉深圆角半径不能过小。
3)拉深件的精度分析,拉深件精度应在IT13级以下,不应高于IT11级。
③拉深可分为变薄拉深和不变薄拉深两大类。
不变薄拉深成形后的零件,其各部分的厚度与拉深前的厚度相比,基本不变;而变薄拉深成形后的零件,其壁厚与原坯料厚度相比则有明显的变薄。
(2)答:1)分平面凸缘部分、凸缘圆角部分、筒壁部分、底部圆角部分、圆筒件底部2)板料的厚度是筒形件的底部最薄顶端逐渐变厚。
硬度也一样。
3)危险部位在筒壁和底部转角的地方。
(3)答:起皱:发生在材料的凸缘部位,原因为切向压应力过大;拉裂:发生在凸模圆角上部,原因为径向拉应力过大。
拉伸工艺和拉深模具设计培训教材

《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
第二页,共46页。
第4章 拉深工艺及拉深模具的设计
《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
第三页,共46页。
第4章 拉深工艺及拉深模具的设计
4.1 拉深变形过程的分析
板料拉深变形过程及其特点(tèdiǎn)
在毛坯上画作出距离为a的等距离的同心圆与
相同弧度b辐射线组成的网格(如图) ,然后将带
(1)半成品直径
拉深次数确定(quèdìng)后,再根据计算直径 应等于
则对
dn
d工
各次拉深系数进行调整,使实际采用的拉深系数大于推算拉
深次数时所用的极限拉深系数。
《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
第二十七页,共46页。
的原
第4章 拉深工艺及拉深模具的设计
零件实际需拉深系数(xìshù)应调整为:
m1 0.57, m2 0.79, m3 0.82, m4 0.85 调整好拉深系数(xìshù)后,重新计算各次拉深的圆筒直径即得 半成品直径。零件的各次半成品尺寸为 :
(qíngkuàng)()
主要变形区
过渡区
传力区
过渡区
《冲压工艺小与变模形具区设计》
第九页,共46页。
第4章 拉深工艺及拉深模具的设计
图 4.1.5 拉深中毛坯(máopī)的应力应变 情况
《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
第十页,共46页。
第4章 拉深工艺及拉深模具的设计
4.1.3 拉深成形的障碍及防止措施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d1 160mm m1' 160 283 0.57 d2 126mm m2' 126 160 0.79 d3 104mm m3' 104 126 0.82 d4 88mm m4' 88 104 0.85
17809-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电子教案-模块4

盒形件拉深时的应力分布
项目一 拉深工艺
低盒形件拉深件的毛坯
项目一 拉深工艺
高盒形件拉深件的毛坯
项目一 拉深工艺
任务八 其他拉深方法 变薄拉深件图
项目一 拉深工艺
液体凸模拉深的变形过程
项目一 拉深工艺
聚氨酯橡胶拉深模 强制润滑拉深
项目一 拉深工艺
变薄拉深
项目一 拉深工艺
项目二 拉深模具结构及工作原理
任务一 首次拉深模具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1. 无压边首次拉深模具
2. 有压边的首次拉深模具
项目二 拉深模具结构及工作原理
无压边装置的首次拉深模具 工作时,毛坯在定位圈3中 定位,拉深结束后,工件由 凹模底部的台阶完成脱模, 并由下模座底孔落下。由于 模具没有采用导向机构,故 模具安装时由校模圈2完成 凸、凹模的对中,保证间隙 均匀,工作时将校模圈移走。 该模具结构简单,制造方便, 通常用于材料塑性好、相对 厚度较大的零件拉深。由于 其凸模要深入凹模,所以只 适用于浅拉深。
项目二 拉深模具结构及工作原理
任务一 首次拉深模具的结构及工 作原理 任务二 再次拉深模具的结构及工 作原理
模块小结
项目一 拉深工艺
任务一 拉深概念及分类 典型拉深件
项目一 拉深工艺
拉深件的分类
项目一 拉深工艺
不变薄拉深
项目一 拉深工艺
变薄拉深
项目一 拉深工艺
任务二 直壁圆筒形件拉深的变形过程及特点 圆筒形拉深件
项目二 拉深模具结构及工作原理
无压边圈的再次拉深模具
项目二 拉深模具结构及工作原理
带弹性压边圈的再次拉深模具
项目二 拉深模具结构及工作原理
模具设计5拉深工艺与模具

•(二)有压边圈装置的简单拉深模
•
正装拉深模
•凸模较长,行程不大。
PPT文档演模板
•
倒装拉深模
•锥形压边圈将毛坯压成锥形有 利于拉深变形。
模具设计5拉深工艺与模具
•(三)压边圈装置分析 •1、弹性压边装置(用于普通单动压力机)
•a)橡皮压边装置
b)弹簧压边装置
c)气垫压边装置
PPT文档演模板
模具设计5拉深工艺与模具
模具设计5拉深工艺与模 具
PPT文档演模板
2020/11/20
模具设计5拉深工艺与模具
概述
• 拉深是将平面板料变成各种开口空心件的冲压工序。
•拉深件的分类:
• 圆筒形零件 • 曲面形零件 • 盒形零件 • 复杂形零件
•拉深件特点:
•效率高,精度高,材料消 耗少,强度刚度高。
•拉深压力机:
•单动、双动、三动压力机 和液压压力机。
模具设计5拉深工艺与模具
二、阶梯形件的拉深特点
• 1、判断能否一(t/D×100>1),而阶梯
之间直径之差和零件的高度较
小时,可一次拉出。
•判断条件:
• 上式中h/d是表6-9中拉深次数为1时的值
PPT文档演模板
模具设计5拉深工艺与模具
• 2、多次拉深时的拉深方法
PPT文档演模板
•负间隙拉深
模具设计5拉深工艺与模具
三、拉深凸凹模工作部分的尺寸及其制造公差
•1、最后一道工序: •拉深模工作部分尺寸及公差应按工件要求确定。
•工件要求外形尺寸时:
•工件要求内形尺寸时:
•2、中间各道工序:•凸凹模尺寸取毛坯过渡尺寸
•若以凹模为基准:
PPT文档演模板
拉伸工艺与拉深模具设计

1.凸缘变形区的起皱 拉深过程中,凸缘区变形区的材料在切向压应力 σ 的作用下,可能会产生失稳起皱,如图 4.2.6 所示。 凸缘区会不会起皱,主要决定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切向压应力 σ 的大小,越大越容易失稳起皱;另一方面 是凸缘区板料本身的抵抗失 稳的能力,凸缘宽度越大,厚度越薄,材料弹性模量和硬化模量越小,抵抗失稳 能力越小。这类似于材料力学中的压杆稳定问题。压杆是否稳定不仅 取决于压力而且取决于压杆的粗细。在 拉深过程中 是随着拉深的进行而增加的,但凸缘变形区的相对厚度 也在增大。这说明拉深过程中失稳起皱的 因素在增加而抗失稳起皱的能力也在增加。
图 4.2.4
在厚度方向,由于压料圈的作用,产生压应力 ,通常 和 的绝对值比 大得多。厚度方向上材料的的变形 情况取决于径向拉应力 和切向压应力 之间比例关系,一般在材料产生切向压缩和径向伸长的同时,厚度有所 增厚,越接近于外缘,板料增厚越多。如果不压料( =0),或压料力较小( 小),这时板料增厚比较大。当 拉深变形程度较大,板料又比较薄时,则在坯料的凸缘部分,特别是外缘部分,在切向压应力 作用下可能失 稳而拱起,产生起皱现象。
此外,影响极限拉深系数的因素还有拉深方法、拉深次数、拉深速度、拉深件的形状等。 采用反拉深、软模拉深等可以降低极限拉深系数;首次拉深极限拉深系数比后次拉深极限拉深 系数小;拉深速度慢,有利于拉深工作的正常进行,盒形件角部拉深系数比相应的圆筒形件的
拉深系数小。 3.极限拉深系数的确定 由于影响极限拉深系数的因素很多,目前仍难采用理论计算方法准确确定极限拉深系数。
拉深工艺及拉深模具设计复习题及答案

第四章拉深工艺及拉深模具设计复习题答案一、填空题1.拉深是是利用拉深模将平板毛坯压制成开口空心件或将开口空心件进一步变形的冲压工艺。
2.拉深凸模和凹模与冲裁模不同之处在于,拉深凸、凹模都有一定的圆角而不是锋利的刃口,其间隙一般稍大于板料的厚度。
3.拉深系数m是拉深后的工件直径和拉深前的毛坯直径的比值,m越小,则变形程度越大。
4.拉深过程中,变形区是坯料的凸缘部分。
坯料变形区在切向压应力和径向拉应力的作用下,产生切向压缩和径向伸长的变形。
5.对于直壁类轴对称的拉深件,其主要变形特点有:(1)变形区为凸缘部分;(2)坯料变形区在切向压应力和径向拉应力的作用下,产生切向压缩与径向的伸长,即一向受压、一向收拉的变形;(3)极限变形程度主要受传力区承载能力的限制。
6.拉深时,凸缘变形区的起皱和筒壁传力区的拉裂是拉深工艺能否顺利进行的主要障碍。
7.拉深中,产生起皱的现象是因为该区域内受较大的压应力的作用,导致材料失稳_而引起。
8.拉深件的毛坯尺寸确定依据是面积相等的原则。
9.拉深件的壁厚不均匀。
下部壁厚略有减薄,上部却有所增厚。
10.在拉深过程中,坯料各区的应力与应变是不均匀的。
即使在凸缘变形区也是这样,愈靠近外缘,变形程度愈大,板料增厚也愈大。
11.板料的相对厚度t/D越小,则抵抗失稳能力越愈弱,越容易起皱。
12.因材料性能和模具几何形状等因素的影响,会造成拉深件口部不齐,尤其是经过多次拉深的拉深件,起口部质量更差。
因此在多数情况下采用加大加大工序件高度或凸缘直径的方法,拉深后再经过切边工序以保证零件质量。
13.拉深工艺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是筒壁传力区最大拉应力小于危险断面的抗拉强度。
14.正方形盒形件的坯料形状是圆形;矩形盒形件的坯料形状为长圆形或椭圆形。
15.用理论计算方法确定坯料尺寸不是绝对准确,因此对于形状复杂的拉深件,通常是先做好拉深模,以理论分析方法初步确定的坯料进行试模,经反复试模,直到得到符合要求的冲件时,在将符合要求的坯料形状和尺寸作为制造落料模的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固定式 调节式 后续拉深
有限位装置的压边装置 特点:使压边圈和凹模间始终保持一定距离S,这样 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压边力的增大。
(2)刚性压边装置
特点: 压边力不随行程变 化,拉深效果较好,且 模具结构简单。 应用: 双动压力机,凸模
装在压力机的内滑块上,
压边装置装在外滑块上。
1-凸模 2-上模座 3-压边圈
(2)拉深件的形式 筒形、阶梯形、锥形、球形、抛物线形等轴 对称空心件; 矩形、方形或其他不规则形状空心件。 (3)拉深工艺分类 按毛坯形状 第一次拉深(以平板为毛坯) 第一次拉深后的各次拉深(以空心
件为毛坯)
按壁厚变化 一般拉深(工件壁厚不变) 变薄拉深(工件壁厚不变)
⒉拉深件的工艺性
⑴ 拉深件的形状要求 ①拉深件的结构形状应简单、对称,尽量避免急剧
起皱,允许的m值可以小些。
良好的润滑条件减小拉深系数。但凸模与工
件之间的摩擦力有利于提高传力区的承载能力,因
此凸模与工件之间不必进行润滑。
表4.5
⒊ 拉深次数
(1)计算法 当拉深件的直径与毛坯直径之比(总拉深系数)
大于m1 时,说明该工件只需一次拉深即可。如果小
于 m1 ,则需两次或两次以上拉深。拉深次数计算原
理如下:
m1D 第二次拉深后工件直径:d2 m2d1 m1m2D 第三次拉深后工件直径:d3 m3d 2 m1m2m3D
第一次拉深后工件直径:d1
第 n 次拉深后工件直径:
dn mndn1 m1m2m3 mn D
已知拉深件尺寸即可计算出毛坯直径D,参考
表中的极限拉深系数可计算出各次拉深后的工件 直径,直到dn ≤d(d为工件直径),这样n即为拉 深次数。 (2)查表法
②凸模圆角半径rp 分析 圆角半径过小,圆角处弯曲变形程度大,
“危险断面”受拉力大,工件易产生局部变薄;
因此可以根据工件表面积等于毛坯表面积这一原则
来计算毛坯尺寸,即
D
4A
4 Ai
式中: D —毛坯直径,mm; A —包括修边余量在内的拉深件表面积, 2; mm
mm A —拉深件各部分表面积之和,
i
2
⑶复杂形状的旋转体毛坯尺寸计算 复杂形状旋转体毛坯尺寸计算可采用久里金法 则,其原理是:任何形状的母线绕某轴旋转一周所
件表面划伤或断裂;
圆角半径过大,由于悬空面积增大,使压边 面积减小,易起内皱。
凹模圆角半径计算:
首次拉深: 以后各次拉深:
式中
rd1 0.80 ( D d )t
rd n (0.6 ~ 0.8)rd n1
rd1 ——首次拉深凹模圆角半径,mm;
D ——毛坯直径,mm; d ——凹模内径,mm; t ——工件料厚,mm;
圆弧长度和形心到旋转轴的距离计算公式
⒉ 拉深系数
⑴ 拉深系数m
①定义:
拉深后工件直径与拉深前工件(或毛 坯)直径之比。 ②示例
圆筒件多次拉深
第1次拉深:第2次拉深: 第3次拉深: 第n次拉深: m2 =d2 / d1 m3=d3 / d2 mn=dn / dn-1 m1 =d1 /D
总拉深系数m总:工件直径dn与毛坯直径D之比。
第八讲
拉深工艺与拉深模
拉深工艺及拉深件的工艺性
拉深工艺设计
拉深模具结构
拉深模设计
其他形状零件的拉深
一、拉深工艺及拉深
件的工艺性
⒈ 拉深工艺概述
(1)拉深工艺定义 拉深是指利用模具 将平板毛坯冲压成开口
空心零件或将开口空心
零件进一步改变形状和 尺寸的工艺。
圆筒件拉深 1-凸模 2-压边圈 3-凹模 4-毛坯 5-拉深件
m总= dn / D =m1• m2 • m3• • • mn
即,总拉深系数为各次拉深系数的乘积 注意:生产实际中,有时用拉深比kn表示拉 深变形程度。 kn =1/mn
③意义 a)拉深系数是拉深变形工艺中的重要参数,是拉深 工艺计算的基础;
b)拉深系数是拉深变形程度的标志。拉深系数大,
即拉深变形程度小,材料塑性未被充分利用,拉 深次数增加,模具数量增加,成本提高;拉深系 数小,拉深前后工件直径变化就大,即拉深变形 程度大,拉深就可能无法进行。 c)实际生产中选用拉深系数时应在充分利用材料塑
落料拉深复合模 采用条料作
为坯料,工件坯
料落下后在模具
中自动定位,模
具生产效率高, 操作方便,工件 质量易保证,经 常采用。 1-导料板 2-卸料板 3-打料杆 4-凸凹模 5-上模座 6-下模座 7-顶杆 8-压边圈 9- 拉深凸模 10-落料凹模
双动压力机上使用的首次拉深模
外滑块与1连,
内滑块与2、3连, 拉深时,1后下行; 结束时,1先回复。 双动压力机外
的外形变化。
②尺寸标注时,应根据使用要求只标注外形或内形 尺寸;筒壁和底面连接处的圆角半径只能标注在
内形;材料厚度不宜标注在筒壁或凸缘上。
③多次拉深的筒壁和凸缘的内、外表面应允许出
现压痕。
④非对称的空心件应组合成对进行拉深,然后将其
切成两个或多个零件。
⑵ 拉深件的高度 常见零件一次成形的拉深高度为: 无凸缘筒形件:h≤(0.5~0.7)d (d为拉深件壁厚中经) 带凸缘筒形件:dt /d ≤1.5时, h ≤ (0.4~0.6)d ( dt为拉深件凸缘直经) ⑶ 拉深件的圆角半径 拉深件的凸缘与筒壁间的圆角半径应取 rd ≥2t; 为便于拉深顺利进行,通常取rd ≥(4~8)t;
线可知,橡胶与弹簧压边力正好与所需相反,随拉
深程度的增加而增加,因此,橡胶与弹簧结构只用 于浅拉深;气垫压边力可认为不随行程变化,压边 效果好,但其结构相对复杂,制造维修不易,且需 压缩空气,限制了其应用。 为克服弹簧和橡胶压边的缺点,可采用带限 位装置(定位销、柱销或螺栓)的压边装置。
固定式 第一次拉深
rd ≤ 2t时,需增加整形工序。
拉深件底与筒壁的圆角半径应取rp ≥2t; 为
便于拉深顺利进行,通常rp ≥(3~5)t; 当零件
要求rp <t时, 需增加整形工序。
⑷ 拉深件的尺寸精度
拉深件的径向尺寸精度一般不高于IT11级,
如高于IT11,则需增加校形工序。
二、拉深工艺设计
拉深工艺设计包括毛坯尺寸的计算、拉深次数 的确定、半成品尺寸的计算等。 ⒈ 毛坯尺寸计算 ⑴ 修边余量的确定 由于板料存在着各向异性,实际生产中毛坯和 凸、凹模的中心也不可能完全重合,因此拉深件口
按有无压边装置
有压边装置拉深模
无压边装置拉深模
2.典型结构
(1)首次拉深模
无压边装置的首次拉深模 带压边装置的首次拉深模 落料拉深复合模 双动压力机上使用的首次拉深模
(2)以后各次工序拉深模 无压边装置的以后各次工序拉深模 带压边装置的以后各次工序拉深模
无压边装置的首次拉深模 工作过程:安装时由 校模圈完成凸、凹模 对中,工作时移走; 工件由凹模底部台阶
(1)对于圆筒形件,采用压边装置时拉深力的计算式:
第一次拉深: F
1
d1 t b k1
n
以后各次拉深:F
dn t b k 2
d 式中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dn—各次拉深后工件直径,mm。
k1、k2—系数,查下页表
(2)矩形等非圆形拉深件,拉深力的计算式:
F=Ltσbk
式中: L —拉深件截面周长
式中 hn 、dn—分别为第n次拉深后工件的高度和直径,mm; D —毛坯直径,mm; rpn—第次拉深时凸模的圆角半径,mm。
三、拉深模具结构
1.类型
按工艺顺序 首次拉深模 以后各次工序拉深模 单动压力机用拉深模 双动压力机用拉深模 三动压力机用拉深模 单工序拉深模 复合模 连续模
按使用的设备
按工序组合
滑块提供压边力恒
定,压边效果好。
用于变形量大、质
量要求高、生产批 量大的工件拉深。
1-凸模 2-上模座 3-压边圈
4-凹模 5-下模座 6-顶件块
无压边装置的以后各次工序拉深模 以后各次
拉深毛坯不再
是平板,其定 位与压边与首 次拉深模不同。 适 用 于
变形较小的
拉深或整形。
1-上模座 2-垫板 3-凸模固定板
4. 各次拉深后半成品尺寸的计算
⑴ 半成品直径尺寸的计算
第一次:d 1
第n 次:d n
m1 D mn d n 1
第二次: 2 d
m2 d 1
⑵ 半成品高度尺寸的计算
r pn D2 hn 0.25 ( d n ) 0.43 (d n 0.32 r pn ) dn dn
气垫压边装置
弹簧压边装置
气垫压边装置 1-弹簧 2-橡胶 3-凹模 4-压边圈 5-下模板 6-凸模 7-压力机 8-气缸 橡胶压边装置
1-气垫压边装置 2-弹簧压边装置 3-橡胶压边装置
压边力的变化曲线
特点分析: 随拉深程度的增加,需要压边的凸缘部分不断
减少,所需的压边力也逐渐减少,由压边力变化曲
4-凹模 5-下模座 6-顶件块
3.凸、凹模工件部分尺寸设计
凸、凹模的圆角半径
凸、凹模间隙
凸、凹模工作部分的尺寸及公差
凸、凹模工作部分形状
拉深件的工艺计算方法与过程举例
(1)凸、凹模的圆角半径 确定方法:经验数据法、经验公式法和作图计算法 ①凹模的圆角半径rd 分析 圆角半径过小,毛坯经凹模圆角进入凹模时, 受弯曲和摩擦作用,因径向拉力较大,易使拉深
部不可能很整齐,通常都要有修边工序,以切去不
整齐部分。为此,在计算毛坯时应预先留有修边余 量Δh,筒形件和凸缘件的修边余量值可查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