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黄桥无机油气的地球化学演化模式与富集规律
重要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与分布规律

重要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与分布规律地球化学是地球科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地球上各种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存在情况、地球化学特征和规律。
其中,地球上的重要元素是地球化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那么,这些重要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和分布规律是什么呢?一、碳的地球化学特征与分布规律碳是地球上最丰富的元素之一,不仅存在于地球的表层岩石和大气中,而且还存在于深部地球和海洋中。
碳主要以碳酸盐的形式存在于地球的表层岩石中,而全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则是碳最主要的形式之一。
此外,化石燃料的燃烧和人类工业活动也会导致二氧化碳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等产生重要影响。
二、氧的地球化学特征与分布规律氧是地球上最丰富的元素之一,广泛存在于地球的不同组成部分中,包括地壳、水、大气和生物体内。
在地壳中,氧主要以氧化物的形式存在于多种岩石和矿物中。
在水和大气中,氧主要以氧气分子形式存在。
在生物体内,氧则参与到许多生物代谢过程中,是维持生命的重要元素之一。
三、金属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与分布规律金属元素是地球上一些重要的元素之一,包括铁、铜、铝、锌、镁等。
这些元素在地壳中的分布广泛,铁是地壳中最丰富的金属元素,铝则是地壳中第三丰富的元素。
这些元素大多以氧化物、硫化物等形式分布在地球表层的岩石和矿床中。
不同岩石类型和地质环境对于金属元素的富集具有重要的影响,比如超级大陆的形成和储层形成等都对于金属元素的富集具有重要的影响。
四、硅的地球化学特征与分布规律硅是地球上最丰富的元素之一,也是地壳中第二丰富的元素。
大部分硅存在于地壳中的硅酸盐岩石和石英矿物中,同时也广泛存在于深海水和地下水中。
硅在地质作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比如石英矿物的晶化过程、沉积物的成因和成岩作用等都与硅密切相关。
五、其他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与分布规律除了以上几种元素,地球上还存在着许多其他的重要元素。
比如氮、硫、磷等在生命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另外,地球上也存在着一些稀有元素,比如锂、铈、钼等,它们的分布与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和地质作用有密切的联系。
油气地球化学

油气地球化学1、油气地球化学的定义应用化学原理,研究地质体(沉积盆地)中生成油气的有机物、石油、天然气及其次生产物的组成、结构、形成、运移、聚集和次生变化的有机地球化学机理及其在勘探中的应用。
2、地球化学的分支学科(1)元素地球化学; (2)同位素地球化学;(3)流体地球化学; (4)地球化学热力学和动力学;(5)各种地质作用地球化学; (6)有机地球化学;(7)环境地球化学; (8)气体地球化学。
(9)海洋地球化学(10)区域地球化学3、油气地球化学的研究对象沉积盆地或地壳中油气、生成油气的有机物及相关物质。
4、油气地球化学研究的主要内容Ø 与沉积作用有关的活性生物有机质及其在沉积、保存和埋藏条件下的演化;Ø 石油成因和演化;v 干酪根地球化学v 可溶有机质地球化学Ø 天然气地球化学;Ø 油气地球化学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应用;v 盆地的油气勘探远景和资源预测v 油气地球化学勘探v 油田水地球化学v 油田开发地球化学11、有机圈(organosphere):系指地球上古今生物及其形成的有机物,分布和演变的空间。
有机碳的循环:(1)生物化学亚循环:为较小的亚循环(碳总量约为3×1012吨) ,其循环周期不超过一百年,包括三个次一级循环:(2)地球化学亚循环:为大的亚循环(碳总量约为12×1015吨),包括沉积圈中有机质的演化途径,其循环周期以百万年计算,其中也包括三个次级循环11、旋光异构当一个碳原子同时和四个不同的原子或原子团键合时,四个基团在碳原子的周围会有两种排列方式,它们互为镜像但不能重合,这种立体异构体叫对映体,它们可使偏振光的偏振面发生反向旋转,因而被称为旋光异构。
11、沉积有机质的概念分布在沉积物或沉积岩中的分散有机质。
它们来源于生物的遗体及其分泌物和排泄物。
直接或间接进入沉积物中;或经过生物降解作用和沉积埋藏作用被掩埋在沉积物中;或经过缩聚作用演化生成新的有机化合物。
油气成藏模式与富集规律-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油气成藏模式与富集规律-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概述部分内容:1.1 概述油气成藏模式与富集规律是石油地质学中非常重要的研究内容,对于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对油气成藏模式的研究,可以揭示油气成藏的原因和过程,为勘探人员提供找矿的依据。
而富集规律的研究,则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油气在地下富集的规律和特点,为石油勘探开发提供科学的依据。
本文将对油气成藏模式与富集规律进行系统的介绍和分析。
首先,在概述部分,我们将对文章的结构和目的进行简要说明。
接着,我们将进入正文部分,分别讨论油气成藏模式和富集规律的相关内容。
在油气成藏模式的部分,我们将详细介绍断块构造型和盆地构造型两种常见的油气成藏模式,并分析它们的特点和成因。
在富集规律的部分,我们将重点探讨地层特征与油气富集规律以及地质构造与油气富集规律之间的关系。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强调油气成藏模式和富集规律的重要性,并探讨它们在实际勘探开发中的应用价值。
通过本文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希望能够为石油勘探开发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促进油气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点:文章结构:本文共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方面。
首先,概述介绍了油气成藏模式与富集规律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接着,文章结构部分说明了整篇文章的组织结构和各个部分的内容。
最后,目的部分明确了本文的目标和意图,即通过对油气成藏模式与富集规律的研究,揭示油气资源的分布规律,为油气勘探和开发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正文部分主要包括油气成藏模式和富集规律两个部分。
油气成藏模式部分详细介绍了断块构造型油气成藏模式和盆地构造型油气成藏模式。
在断块构造型油气成藏模式中,探讨了断块构造对油气形成和富集的影响因素和机制。
在盆地构造型油气成藏模式中,分析了盆地构造演化过程中不同地质条件下油气的成藏模式及控制因素。
在富集规律部分,探讨了地层特征与油气富集规律以及地质构造与油气富集规律两个方面。
油气地球化学

一、名词解释1.生物圈: 是指生物生存的地球外圈,包括大气圈、水圈和地壳表层。
2.有机圈: 是以古今生物为来源的有机质的分布、演变空间。
有机圈包括生物圈。
3.地球化学界面:又称地球化学墙,是指Eh或pH值的某种特定值或特定界限,特定的矿物或沉积物只在界限一边存在,不在界限另一边出现。
4.有机物界面:又称有机物墙,位于Eh值为零的面上,在此界面之上为氧化环境,有机质不能保存;在此界面之下为还原环境,有机质才能保存。
5.干酪根:泛指一切不溶于常用有机溶剂的沉积岩中的有机质。
6.沥青“A”:用常用有机溶剂(如氯仿)从烃源岩中直接抽提出的可溶有机质称为沥青“A”7.沥青“B”有机溶剂抽提后的残渣,经高温热解后再用有机溶剂抽提出来的可溶有机质。
8.沥青“C”:使用有机溶剂从沉积物或岩石中抽提出可溶有机质后,用有机溶剂从酸(HCl)处理过的沉积物或岩石中抽提出来的可溶有机质。
9.原油族组成:是族组分分离过程中得到的组成成分,包括饱和烃、芳香烃、非烃和沥青质。
10.原油馏份组成:石油组分分析中,用某个温度范围内蒸馏出的馏分百分含量(重量或体积)所表示的石油组成11.有机显微组分:显微组分就是指这些在显微镜下能够认别的有机组分。
12.稳定碳同位素相对丰度:的度量可以用12C/13C比值表示,而习惯上以δ13C表示,即(表达式略)13.腐泥质:是在滞水盆地条件下(海湾、泻湖、湖泊等)堆积的有机淤泥。
14.腐殖质:是由高等植物的细胞和细胞壁(主要由木质素、纤维素、丹宁组成)在有氧条件下沉积而成的有机物质。
15.有机质成熟度:是指有机质的热演化水平,是沉积有机质在地温升高的条件下有机质化学性质和物理性变化规律的总和。
16.原油的热蚀变作用:是指在油藏条件下经历高温作用原油发生的地球化学作用过程。
17.储层的热蚀变作用:在储层中,石油和天然气中的烃类若处在更高温的地热系统中,会向着分子结构更稳定、自由能降低的方向继续演化,最终形成在该温度、压力下稳定的混合物。
地球化学与地貌演化地质环境中化学过程的演化

地球化学与地貌演化地质环境中化学过程的演化地球化学是研究地球化学元素组成和矿物学、岩石学中的地球化学成因问题,着重探讨地球物质的结构、分布、来源及演化规律。
地貌演化如何影响地质环境,以及其中的化学过程如何在地球上发生变化,这是我们需要深入探讨的话题。
本文将从地球化学与地貌演化的关系入手,探讨地质环境中化学过程的演化。
地球化学与地貌演化密不可分。
地貌是指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包括山地、河流、湖泊等,是地球表面形态的综合体现。
地球化学元素的成分和分布状况对地貌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比如在地质年代长的岩石中,经过地壳运动、火山喷发等作用,地球化学元素逐渐富集,形成丰富的矿物资源,这些矿物资源又会在地质过程中不断转化,随着地貌的变化而发生演化。
地球的地貌和地球化学元素在地质演化中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了地球环境的变迁。
地球表面的地貌演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化学过程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化学过程可以改变岩石的组成和性质,从而影响地貌的形成和演化。
比如溶蚀作用是地表岩石溶解的化学过程,会使得地表形成溶洞、溶岩塌塌米、喀斯特地形等独特地貌。
又如氧化作用会使得铁元素氧化成铁锈,从而改变了岩石表面的颜色和质地,影响了地表的外观和特征。
这些化学过程是地貌演化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推动了地球表面的多样化和丰富性。
地质环境中的化学过程具有演化性。
地球的地质环境是一个开放系统,地球化学元素和各种岩石在不断的交换和变化中发生演化。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地质过程影响了地球化学元素的分布和组成,进而对地貌的演化产生重要影响。
矿物资源的开采、人类活动的影响也使得地球环境中的化学过程发生变化,促进了地球化学元素的再分配和重新组合。
地质环境中的化学过程从古至今都在发生着演化,这种演化是地球表面形态多样性和丰富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地球化学与地貌演化地质环境中化学过程的演化是一个复杂而精彩的过程。
地球表面的地貌和地球化学元素在不断变化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了地球环境的变迁和演化。
油气地球化学总复习

干酪根的元素组成中,主要以C、H、O元素为主,含 有少量的N、S、P及微量金属元素。C元素含量一般为 70%~85%,H元素一般为3%~10%,O元素一般为3% ~ 20%。由于干酪根是一种高分子聚合物,因此无固定的组成 或分子式
影响干酪根元素组成主要因素包括:有机质母质类型、 有机质的沉积环境、有机质热演化程度
有利于有机质沉积的环境物理参数是:缓慢的水 流或停滞的水体;有机质与粘土颗粒的絮凝、粘 合作用使聚合体获得近似细砂的沉积速度;浪基 面以下静(缓)水低能环境和超过浪基面深度的 中等水深,保存潜势高;沉降速率与沉积速率相 近或前者稍大时,才能持久保持还原环境
有利于有机质沉积的环境化学参数是:水体下部 或沉积物表层保持良好的还原环境。酸碱度影响 伴生沉积物性质。只有pH≥7.8才能出现大量碳酸 盐与有机质同时沉积
S2为300℃以后受热裂解的产物,表示岩石中部分重质烃和胶质、沥青质的裂 解产物,反映干酪根的剩余成烃潜力。
S4为岩石样品在600℃下不能裂解的残余有机碳,燃烧成二氧化碳由热导检测器 测出的值,相当于岩石中不能产烃的死碳。
Tmax(℃)是S2峰最高的裂解峰温度,Tmax反映干酪根成熟度。
3、色谱-质谱法
现代油气成因理论(续)
天然气的生成实际上是一个从有机质沉积后直到其生气潜 力被彻底消耗之前一直在进行的过程
大量生成集中在两个阶段: 一是由干酪根受热生成,但它大量生成所需的热力条件高 于干酪根成油的热力条件 二是浅埋的早期阶段在厌氧微生物作用下可以大量生成。 但多数情况下,由于浅埋时保存条件不佳,所生成的相当部分 生物气都散失殆尽,必需有良好的保存条件配合,才能大规模 成藏 同时,在有机质转化成烃的过程中,可能有无机组分的参 与和加入。对于天然气来说,尤其是非烃气,可能有幔源气的 贡献
沉积物中地球化学元素的迁移与富集机制

沉积物中地球化学元素的迁移与富集机制地球化学元素在沉积环境中的迁移与富集机制,是地球科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之一。
了解这一机制,对于认识沉积物中地球化学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和环境背景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沉积物中地球化学元素的迁移与富集机制,并分析其对环境变化和资源勘探的指示作用。
一、元素迁移机制地球化学元素在沉积过程中通过各种途径实现迁移,主要包括溶解、胶结和颗粒吸附等方式。
1. 溶解迁移地球化学元素的迁移过程中,溶解是最常见的方式之一。
溶解迁移取决于水体中的溶解度、沉积物中的含量和孔隙水与水体之间的交换。
一些离子元素,如钠(Na)、钙(Ca)等,容易在水体中溶解,而通过流体或渗滤作用进入沉积物中。
另外,一些有机元素和放射性元素也可以通过溶解迁移进入沉积物。
2. 胶结迁移胶结是指胶结物质(如黏土矿物)在水体中的溶解,然后重新结合形成块状物质。
在这个过程中,胶结物质可以富集吸附一些元素,使得这些元素沉积到沉积物中。
胶结迁移是沉积物中元素迁移的一个重要途径,特别是对于一些容易与胶结物质结合的元素,如钙(Ca)、铝(Al)等。
3. 颗粒吸附迁移颗粒吸附指的是地球化学元素直接附着在沉积物颗粒表面的现象。
沉积物颗粒表面具有一定的活性位点,可以吸附大量的离子或分子,从而实现元素的迁移。
颗粒吸附迁移对于微量元素的迁移具有重要影响,例如镍(Ni)、铬(Cr)等。
二、元素富集机制除了迁移,地球化学元素在沉积物中还存在富集的现象。
元素的富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沉积环境的特征和过程。
1. 生物富集生物富集是指地球化学元素富集在生物体中或由生物体介导的富集。
生物体通过摄取和吸附沉积物中的元素,形成生物富集。
常见的生物富集元素包括锰(Mn)、硒(Se)、砷(As)等。
2. 岩石富集岩石富集是指地球化学元素在沉积岩石中的富集现象。
沉积岩石中的元素富集受到沉积物来源、物理化学作用和环境条件的影响。
例如,有机质富集和富集系数高的元素(如铜(Cu)、铅(Pb))常常与有机质含量高的黑色岩石有关。
油气地球化学知识框架

油气地球化学知识框架(总11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油气地球化学第一章生物有机质组成与沉积模式第一节有机质的形成与全球碳循环一、生命的起源与演化二、光合作用三、对地球上有机质有主要贡献的生物1、浮游植物(时间长、水体面积高、繁殖率高)2、细菌(时间长、分布广、适应性极强、繁殖快)3、高等植物(出现晚,分布在陆地保存难、可富集演化为煤层)4、浮游动物(食物消费者产率低、低等浮游动物数量较大)四、有机碳的循环1、有机圈2、有机碳的循环 (1)生物化学亚循环 (2)地球化学亚循环第二节生物有机质的组成和性质一、碳水化合物二、蛋白质和氨基酸(一)蛋白质(二)氨基酸(三)酶三、脂类1.脂肪酸2.腊3.萜类和甾类化合物4.甾族化合物四、木质素和丹宁五、色素第三节有机质沉积模式一、有机质沉积的控制因素1、生物控制因素:微生物降解、原始生产速率2、物理控制因素:有机质沉积速率、沉积环境、有机质的搬运作用二、缺氧环境的类型1、大型缺氧湖泊(1)深水是缺氧湖泊发育的重要条件(2)缺氧湖泊的发育与纬度有关(四季变化明显的湖泊底水含氧量大,热带湖泊含氧量少)2、海相缺氧环境(1)缺氧封闭局限海盆(2)由上升流形成的缺氧沉积第二章沉积有机质组成及成岩演化第一节腐殖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1、腐殖质的概念:是指土壤、天然水和现代沉积物中不能水解的、不溶于有机溶剂的暗色有机质。
2、腐殖质的形成、提取及分类(1)形成有机质受细菌作用后剩余的木质素、氨基酸、脂肪酸、酚、纤维素等在微生物作用下缩合而成(在强还原环境下可以不形成腐殖质)(2)提取与分类富啡酸(FA)、胡敏酸(HA)、胡敏素(3)腐殖酸元素组成主要为C、H、O、S、N,其中C、O两项占90%以上3.腐殖酸的结构A富克斯结构模型 B费尔伯克结构模型 C特拉古诺夫结构模型 D库哈连科结构通式4.腐殖酸的物理化学性质(1)胶体性和可溶性(2)明显的酸性(3)亲水性(4)热解性质5.腐殖质的演化第二节可溶有机质一、可溶有机质的定义凡是被中性有机溶剂从沉积岩(物)中溶解(抽取)出来的有机质称为可溶有机质,或可抽提有机质,也成为沥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8卷
第 4期
高
校VO . N O. 18 4
D e 2 2 c. 00
20 0 2年 1 2月
Ge luc l o m N fChn n v rii oo ia u J o i aU ie st s e
现与郯庐 断裂近乎平行 , 它源 自地幔层 的深部剪切运 动直接控制 着黄桥地区地表浅层 的构造
第一作 者简 介 :霍 明远 。 ,9 9年 9月生 。 男 14 现任 中国科学 院地 理科学 与资 源研究 所创新 基地研 究 员 , 士生 导师 , 博 主要 从 事 地 质综 合找 矿研究 。 ① 本文 所指 油气仅 系石 油和 甲烷气 。
( )黄桥 地 区位 于华 南 褶皱 带 内 2
与华北地 台对冲斜轴 附近 , 又处于板 内 由北 向南 和 由南 向北 滑脱 推覆 区 的干 涉 带 内 , 成 了 独 特 的 “ 层 结 构 ” 即 形 双 ,
上 部 的 氧 化 破 碎 带 和 下 部 的 还 原 固 结 带并存 的推覆体 。
综上所述 , 江苏泰州 黄桥地 区无 机 成 因油 气 的 大地 构 造 背 景 主要 如 下 。
( )与 著 名 的 郯 庐 深 大 断 裂 规 模 1 相 当 的近 南 北 走 向 的 滨 桐 深 大 断 裂 穿 区而 过 , 得 深 部 无 机 成 因 油 气 有 上 升 使
运移 至地 壳表层 的通道 。
文献 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1 0 —4 3 2 o ) 44 20 0 67 9 【 0 2 0 —8 —7
中图分 类 号 :1 1 .3 . : 8 10 1 ' 6
1 概
述
江苏 黄桥 油气① 勘探历经几进几 出 , 耗资 巨大 , 至今 未 获突破 , 引起各 界关 注 。中 国石 化 集 团总公司下属部 门于 2 0 年初用三维地震资料 等综合解释又 布一 口 3O 0 钻井 , 止 1 01 0 m 截 2 月中旬停钻 , 钻尺 32 5 无功而返 , 7 m, 给黄桥 油气 藏勘查 工作又添上一层 阴影 。 黄桥 油气藏究竟存不存在 ?截止今 日, 还没有 一篇 发表 的论 著说 没有 。在 已经 发表 的论 著 中, 都说 可 以在该 区找到大型油气 田 , 可现在就是 一次 又一次地 落空 , 理论 与实 际形 成强烈 反 差 , 是 孰 非 ? 此 项 研 究 就 是 在 这 样 一 种 背 景 下 展 开 的 。应 用 什 么 理 论 和 实 践 才 能 在 黄 桥 孰 地 区油气藏 勘查 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和进展 , 也就成为 当前研 究 的重点和关键所 在 。
图 1 滨 海一 桐庐 深大 断裂及 南北 对 冲带 、 干涉 带
位 置示 意 图 ( 据陈沪生 ,99 19 )
滨 海一 桐庐隐伏 深大 断裂 , 向近南 北 , 走 沿东 经 10线 展 布 , 伸 5 0 m 以上 , 2 ~ 2。 延 0k 宽 0 3 k 倾 斜度近乎直立 , 0 m, 切开上第 三系至岩石圈底部 , 具有 平移剪切性质 。断裂 两侧各层 系厚
度 变化不一 , 侧变化不大且较稳定 , 西 而东 侧 则 变 化较 大 且 不 稳 定 。该 深 大 断裂 在 黄 桥 地 区展
2 黄 桥 无 机 油气 形 成 的大 地构 造 背 景
黄桥地 区处 于西部郯庐断裂 、 部大别 一舟 山断裂和东部 镇海 一温州 断裂 等三 大显形 深 南 大 断裂 围限的断块体系之 内 , 且被最 新发现 的南北 向隐伏 的滨海 一 桐庐深大 断裂所穿越 , 四位
一
体, 构成 了中国东部 特有的似菱形深大断裂 网络体 系。
并非 幔源 c a 而是 幔 源 C 上 升至地 表 (一3O 0 o, H4 0 m ̄O ) 氧化 的结 果 。黄 桥 c 2气 田犹 如 一 e r 被 o 床棉 被覆 盖在 元 机油气 上 方 , 形成气 被 , 下 就 是储 量 巨大 的凝 析 油 和 C- 其 I h气 田。黄 桥 地 区元 机 油气 藏 的找 矿方 向在其 o3 气 田的 下 面深 部 , 2 勘探 重 点 放 在地 下 50 0 1 0 m 之 间 的构 造 富 0 ~ 0O 0 集 的有 利部 位 。研 究提 出 了一 种在 未知 区既较为 经 济 、 又能 较大 提 高 钻井 成 功 率 的无 机 油气 藏 立 体 勘查模 型 。 关 键 词: 江苏 黄 桥 ; 无机 油气 ; 球化 学演 化模 式 ; 地 油气 藏 立体 勘查模 型
江 苏 黄 桥 无 机 油 气 的 地 球 化 学 演 化 模 式 与 富 集 规 律
霍 明 远
( 中国科 学院 地 理科 学 与资源 研 究所 , 京 1 0 0 ) 北 0 1 1
摘
要 : 苏黄 桥 c 气 田中的 c , 江 oa oa历来 被认 为 是幔 源 c 。但最 近 的研究 结果 表 明 , 种 c a oa 这 o
维普资讯
4期
霍 明远 :江苏 黄桥 无机 油 气的 地球 化学 演化 模式 与 富集 规律
43 8
变形 。尤 其 是 它 与 近 东 西 向 的如 皋 裂 谷 相 交 汇 , 成 板 块 对 冲带 与 板 内 由北 向 南 滑 脱 推 覆 迭 形 加 干 涉 带 的破 碎 地 体 [ 图 1是 滨 海 一 桐 庐 深 大 断 裂 与 南 北 对 冲 带 、 。 干涉 带 位 置 示 意 图 。
( )粘 土 质 、 质 滨 海 沉 积 物 充 填 3 泥
了 岩 石 破 碎 带 内 的裂 隙 , 成 了大 面 积 形 的沉 积 层 , 碍 了烃 类 气 体 的蒸 发 。该 阻
区丰富 的地下水 资源和大气降雨补给 ,
使得 水 中 O 2与 烃 类 发 生 化 学 反 应 , 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