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24《诗词五首 雁门太守行》1
第六单元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教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诗句赏析: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拟人等,领会诗人的情感表达。
-诗意解读:深入理解诗中所表现的边疆守将的忠诚和壮士的英勇,把握诗歌的主旨。
-文化背景:了解唐代边塞诗的特点和时代背景,认识诗歌的历史文化价值。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句的朗读、词语解析、修辞手法运用等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燕然未勒”等词语的含义,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雁门太守行》相关的实际问题,如诗中的修辞手法有哪些,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7.课后作业:布置与《雁门太守行》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二、核心素养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雁门太守行》,掌握诗词的基本知识,提高文学鉴赏能力,理解并运用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通过分析、解读、创作诗词,提升语言表达和审美创造能力。
2.词语解析:学生在理解诗中生僻字词方面存在一定难度,我在教学中通过举例、联系实际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在课后作业中发现,部分学生对某些词语的含义仍掌握不牢固,需要我在课后辅导中加以关注。
3.诗句赏析:学生在分析诗句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方面表现出较高的兴趣,课堂讨论氛围浓厚。但在具体分析时,部分学生难以把握修辞手法的作用和效果。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加强对修辞手法的讲解和练习,提高学生的赏析能力。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雁门太守行》的基本概念。这是一首描绘边塞战场景象的诗歌,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抒发,展现了边塞将士的忠诚与勇敢。它是唐代边塞诗的代表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阅读 24 诗词五首 雁门太守行》优质课教案_1

《雁门太守行》教案设计授课老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反复诵读,掌握诗歌的内容,进一步感受、品味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2、过程与方法:小组合作探究、讨论,教师启发引导点拔;通过朗读体会诗中情,讨论理解诗中意,潜心品析发现诗中美,继而发挥想象感受全诗意境。
3、情感态度价值观:领悟作者寄托的爱国情怀,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难点抓住关键字、词、句赏析诗词,体会炼词炼字之妙境。
教学方法:1、反复吟咏诵读,要求背诵这首诗。
2、小组合作探究、讨论,教师启发引导点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猜谜导入上课开始,我们先玩一个抢答游戏。
请听题:①唐代②英年早逝③诗鬼④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请根据提示猜一人物名字。
(李贺)二、走进作者李贺(790-816)字长吉,河南福昌(今河南省宜阳县西)人。
唐代中期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
李贺一生应试难中,又愁苦多病,更是壮志难酬,27岁就英年早逝了。
正因为应试遇挫,仕途不顺,所以,他致力于诗。
据说,李贺写诗非常勤奋,外出时总背一破囊,得诗句便写投囊中,暮归再成诗篇。
在李贺的短暂生涯中,给后人留下了两百余首诗。
他的诗常以描写想象中的或听说的战争场面,表达自己爱国的决心和立功的壮志。
据史书记载,有一次李贺带着诗卷求见韩愈,韩愈当时正送走客人,想休息,门人把李贺的诗卷呈送给韩愈,韩愈也就随手翻翻而已。
不翻则已,一翻就拍案叫绝。
原来诗卷的第一首诗就是《雁门太守行》,而这首诗,竟然就是李贺在17岁写成的。
那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首《雁门太守行》。
三、解题:“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内容多述边城征战之事。
雁门,郡名,在现在山西省。
太守,古代州郡长官。
“行”,古乐府的一种体裁。
四、朗读诗歌,体会韵律美,理解诗意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5课《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渔家傲》教案

在总结回顾环节,我发现同学们对今天所学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为了确保每个人都能跟上教学进度,我考虑在课后布置一些针对性的作业,巩固他们对诗词意境与情感表达的理解。
1.优化导入环节,提高同学们的参与度。
2.注重实例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意境与情感表达。
3.多给予学生表达机会,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4.适时引导,确保讨论主题的聚焦。
5.布置针对性的课后作业,巩固同学们对知识点的掌握。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注意到同学们对诗词意境与情感表达的理解存在一定难度。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耐心地引导他们,通过更多实例分析,帮助他们逐步领会诗词的魅力。
在实践活动环节,同学们分组讨论和创作练习的积极性较高,但部分小组在展示成果时,表达能力仍有待提高。我想,在之后的课堂中,可以多给他们一些锻炼口头表达能力的机会,鼓励他们更加自信地分享自己的观点。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词的意境转换和情感表达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分析两首诗词的意象和语言,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诗词意境相关的实际问题,如“诗词中的自然景色如何反映出作者的情感?”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创作练习。学生尝试仿写一句诗词,运用课堂上学到的意境描绘方法。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文学素养:通过学习《雁门太守行》与《渔家傲》,增强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教案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曾经感受到过边塞将士的坚毅和勇气?”(举例说明,如面对困难时的坚持)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这首边塞诗的奥秘。
-艺术手法的分析:识别并理解诗中运用的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如何通过这些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参差不齐,对诗词中的古汉语词汇和句式理解可能存在困难。
-诗词意境的领悟:尤其是对边塞文化的背景知识了解不足,可能影响学生对诗词意境的深入理解。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课文《雁门太守行》的全文阅读与理解,对作者岑参的生平背景介绍,诗词的基本格律知识,重点词汇的释义,以及对诗词意境和情感的深入剖析。《雁门太守行》一诗中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特别是对边塞将士生活的描绘和赞美,以及对边塞风光的刻画。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提升文学素养,同时加强对历史文化的认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词全文的理解与背诵:《雁门太守行》的全文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要求学生能够正确理解诗意,掌握诗句的节奏和韵律,并能流利背诵。
-诗词意境与情感的把握:分析诗中描绘的边塞景象和表达的情感,如对边塞将士的敬佩、对战争的感慨等,是教学的重点。
八年级古诗雁门太守行教案

八年级古诗雁门太守行教案《八年级古诗<雁门太守行>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包括诗句的含义、描绘的场景和表达的情感。
2、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营造的紧张激烈的战争氛围。
3、帮助学生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夸张、比喻等,并能够赏析其表达效果。
4、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热爱,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的主题和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分析诗歌中精彩的描写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2、难点(1)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战争场面,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
(2)理解诗歌语言的独特魅力和深层含义。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内容。
2、赏析法:引导学生对诗歌中的精彩语句进行赏析,品味诗歌的语言艺术。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古代战争的图片或讲述一段古代战争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导入新课《雁门太守行》。
2、作者及背景介绍(1)介绍诗人李贺的生平经历、诗歌风格等。
(2)讲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环境。
3、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受诗歌的内容。
4、诗歌讲解(1)逐句讲解诗歌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诗句。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描绘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我军严阵以待的雄壮场面。
“黑云”象征敌军,“压城”形容敌军来势凶猛,“城欲摧”表现出形势的危急。
而“甲光向日金鳞开”则写出了我军将士在敌军压境时的英勇无畏,铠甲在阳光的照耀下金光闪闪。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描写战争的激烈。
角声回荡在秋日的天空中,边塞的泥土在夜色中呈现出紫色,仿佛是战士的鲜血凝结而成,渲染出一种悲壮的氛围。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描写了我军趁着夜色驰援战场的情景。
统编版语文初中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诗词五首之《雁门太守行》教案设计

统编版语文初中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诗词五首之《雁门太守行》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理解并掌握《雁门太守行》中的重点字词和诗句含义,能流畅朗读并背诵全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艺术手法,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沉热爱,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1. 重点:理解诗歌的意境,掌握“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等名句的含义。
2. 难点:理解诗人如何通过色彩、声音等艺术手法来渲染战争的紧张气氛和壮烈场面。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提问学生对古代战争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战争中的英雄形象。
2. 介绍李贺及其创作背景,引出《雁门太守行》。
二、初读感知1.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教师纠正字音。
2. 教师领读,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学生尝试翻译诗句,理解诗歌大意。
三、细读理解1. 分组讨论,找出诗中的色彩词和声音词,分析其作用。
2. 分析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等名句,理解其深层含义。
3. 讨论诗人对战争和士兵的态度,以及诗歌的主题。
四、品读鉴赏1. 整体感知诗歌的意境,理解诗人如何通过描绘战争场景来表达情感。
2. 比较李贺的诗歌风格与其他诗人的差异,理解其独特之处。
3. 分享个人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对诗词的热爱。
五、拓展延伸1. 引导学生联系历史,思考战争对人民生活的影响,理解和平的珍贵。
2. 推荐李贺的其他作品,鼓励学生课后阅读,进一步了解其诗歌世界。
六、课堂小结回顾本课学习内容,强调理解诗歌意境和艺术手法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接触诗词,提升文学素养。
【作业布置】1. 背诵并默写《雁门太守行》。
2. 选择诗中一句最喜欢的诗句,写一篇小感想,分享你的理解和感受。
【板书设计】《雁门太守行》——李贺1. 重点诗句解析2. 艺术手法分析3. 诗人情感表达4. 诗歌主题理解。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之《雁门太守行》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之《雁门太守行》教案一. 教材分析《雁门太守行》是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中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描绘了雁门太守在边疆守卫国家、保家卫民的英勇事迹,表达了作者对国家、民族的忠诚和热爱。
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充满了爱国主义精神,对学生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首诗之前,已经学习了一些古诗文,对古诗文的基本知识和鉴赏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八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仍处于发展阶段,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讲解,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并默写《雁门太守行》;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体会诗的意境;了解雁门太守的英勇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欣赏古诗,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国家、民族的忠诚和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并默写《雁门太守行》;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体会诗的意境。
2.难点:深刻理解雁门太守的英勇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学会欣赏古诗,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让学生在感受诗歌美的同时,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诗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意境。
2.参考资料:收集有关雁门太守的资料,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参考。
3.录音设备:准备录音设备,用于播放诗歌朗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雁门太守行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主题。
然后简要介绍雁门太守的英勇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阅读 24 诗词五首 雁门太守行》优质课教案_0

《雁门太守行》公开课教案授课老师:1、知识与技能:巩固欣赏古代诗词的方法,提高欣赏力发展联想、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体会诗中情,讨论理解诗中意,潜心品析发现诗中美,继而发挥想象感受全诗意境。
3、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审美情趣,激发热爱诗歌的情感。
二、重点难点抓住关键字、词、句赏析诗词,体会炼词炼字之妙境。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由走近作者李贺——引出李贺拜谒韩愈故事-——引出《雁门太守行》(二)、解题《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诗人李贺用它创作了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
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三)朗读诗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yān zhī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xié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四)、背景介绍唐代中期,各地藩镇割据加重,各地军政长官不服从朝廷统治,起来反抗朝廷,据地自雄。
此诗写的是朝廷和河北藩镇之间的战争状况。
(藩镇割据)(五)、结合旁边注释思考问题(请个别同学分享)全诗作者构思唐军的活动哪三幅画面?首联:对峙颔联:交战颈联:偷袭(六)、赏析诗歌(学生讨论回答)李贺的诗在风格上想象奇谲,辞采诡丽,他的诗最大的特点是意象新奇,色彩明艳,请同学结合诗歌这两个特点对这首诗进行赏析1、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黑云“压”城,城欲”摧”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甲光向日金鳞开写出了我军的严整以待,无畏的精神2、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意象角声满天写出了战争规模之大胭脂凝夜紫写出战争惨烈3、、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霜重鼓寒声不起4、李贺写诗,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新奇浓重的色彩,试以这首诗为例作具体说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雁门太守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反复诵读,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能力目标:领悟诗歌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赏析诗句,品味诗歌意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赏析诗句,品味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领悟诗歌主题。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有这么一个故事:一天,李贺带着他的诗卷去谒见韩愈,因正值酷暑,韩愈倦极思睡,衣带已解,闻报后想推辞不见,可是打开诗卷,第一首就是《雁门太守行》,读罢大惊,立即束带出见。
这件事虽不一定属实,却也说明这首诗的确不同凡响。
二、讲授新课
(一)了解作者
李贺,字长吉。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年少时在诗歌创作上已有成就。
有“诗鬼”之称。
—生抑郁,27岁病逝。
他的诗常以描写想象中的或听说的战争场面,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也慨叹生不逢时,抒发内心苦闷,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
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
作此诗李贺仅17岁。
(二)解题
雁门太守行:古乐府旧题,多写边塞征战之事,表现爱国之情。
1.请学生读,读准字音:
摧(cuī)燕脂(yān zhī)
霜重(zhònɡ)携(xié)
2.请学生读,读准节奏。
3.自由朗读,比比谁是背诵小能手。
4.齐读。
(三)合作学习
1.结合注释,师徒合作了解诗的内容,师徒都不懂之处可举手询问。
2.师傅问,徒弟答,要过关。
3.小组展示:
师徒展示,解释词语。
黑云压城:比喻敌军攻城的气势。
甲光:铠甲迎着太阳光。
角:军中号角。
黄金台: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千金,用来招览贤士。
玉龙:宝剑。
师徒展示,翻译诗歌。
(李贺工于设色,陆游说他的诗“五色炫耀,光夺眼目,使人不敢熟视。
”请结合表现色彩的词语,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画面。
)
敌军滚滚而来,黑压压一片,犹如乌云翻腾,几乎要摧毁城墙;我军严待以待,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
肃杀的秋色中,响亮的角声震天动地;寒夜里,边塞将士的鲜血凝成暗紫色。
带着半卷的红旗,援军赶赴易水;天寒霜重,鼓声也像是被寒气所逼,郁闷低沉。
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四)细读探究
1.诗人用了几个画面来描绘一场战争?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白天,敌军云集而来,官军严阵以待)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从白天到夜晚,战斗过程异常惨烈)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夜晚,官军出其不意袭击敌人)
2.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这场战斗,你想用哪个词?请结合词句具体分析。
这是一场(惨烈、残酷、悲壮……)的战斗。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比喻、夸张,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危急形势。
也写出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
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都表现出来。
)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角声满天”从听觉角度表现战争规模。
“塞上胭脂”从视觉角度表现战斗残酷。
(战场血流成河,渗入土中,在夜色中凝为紫色)两句都从侧面写战争的惨烈,给人悲壮之感。
)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半卷”表乘夜奔袭,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临易水”既表明交战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
复还”那样壮怀激烈的豪情。
援军一到,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鼓声不响,悲壮气氛更浓。
)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用典,表达建功立业、誓死报国之情。
)
三、课堂练习
1.诗人以(黑云压城城欲摧)隐喻敌军势力的强大与猖狂。
2.分别从声色两方面侧面渲染战场悲壮和残酷的句子是(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
3.全诗的主旨句是哪句?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表达了建功立业、誓死报国的爱国情怀。
)
四、课堂小结
全诗以时间为序,有声有色地描绘了一场悲壮惨烈的边关战争,歌颂了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誓死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怀。
五、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全诗。
2.积累描写战争的诗词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