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5:咬文嚼字

合集下载

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第3单元8咬文嚼字含答案

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第3单元8咬文嚼字含答案

8 咬文嚼字本课话题——怀疑朗读——课文中的名段这番话不免啰唆,但是我们原在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

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很好。

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咬文嚼字”作为一个贬义成语,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同。

但朱光潜先生并没有因此就轻易同意这种观点和看法,而是敢于怀疑,经过深入思考和研究后,提出了相反的看法,发表了自己个性化的见解。

可以说没有怀疑就没有改变,没有创新。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交优势。

”这曾经是世界经典著作中的“金科玉律”。

袁隆平不迷信权威和书本。

大胆怀疑,不畏艰难,反复试验,终于研究成功三系杂交水稻,为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1.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陈宪章(清) 2.不怀疑不能见真理。

——李四光3.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孟子4.真正的科学首先教人们怀疑,教人们摸不着头脑。

——乌纳穆诺5.为了正确地认识真理,我们首先必须怀疑它并同它辩论。

——诺瓦利斯[知识·梳理]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一、单音字倒涎.( ) 憎.恶( ) 剥啄.( ) 岑.寂( ) 没镞.( ) 茗.烟( ) 付梓.( ) 灞.桥( ) 讥.刺( ) 清沁.( ) 搅.扰( ) 【答案】 xián zēnɡ zhuó cén zú mínɡ zǐ bà jī qìn jiǎo二、多音字1.组词辨析法(1)落⎩⎪⎨⎪⎧落.枕( )落.汤鸡( )大大落.落( ) (2)嚼⎩⎪⎨⎪⎧咬文嚼.字( )咀嚼.( )倒嚼.( ) (3)藉⎩⎪⎨⎪⎧蕴藉.( )杯盘狼藉.( ) (4)乘⎩⎪⎨⎪⎧落入下乘.( )千乘.之国( ) (5)隽⎩⎪⎨⎪⎧隽.永( )隽.秀( ) (6)晕⎩⎪⎨⎪⎧轮外月晕.( )晕.倒( ) 【答案】 (1)lào/luò/luō (2)jiáo/jué/jiào (3)jiè/jí(4)chénɡ/shènɡ (5)juàn/jùn (6)yùn/yūn2.语境辨析法(7)他说话恶.( )气,真叫人恶.( )心,周围的人都憎恶.( )他。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课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课件

1、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要领会其精神实质,
切不可一 味地咬文嚼字 。
( A)
2、此君肚里学识稀薄,但在人前说起话来 却常常咬文嚼字,极尽哗众取宠之能事。
3、此事明明是你错了,你再咬文嚼字也毫无用处。( C )
跳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 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 比较这组句子中的上下两句说说 在用字上有什么变化?在表达效 果上有什么区分?
“这”字句:是坚决的判断,把必须有的 附带语省略。表现强烈的情感,但一般表 示深恶痛绝,在赞美时不适宜。
“是”字句:1、表示单纯的叙述语,没有 更多意义,不带情感的判断,纵有情感也不 能在文字本身出现。
2、可以含有假定语气,带有“你不 是”的讥刺意味。 (你是个好小子)
举郭沫若的例子,为了说明 什么?
句式不同,情感不同。 文字和思想情感关系密 切。
•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 视之,石也。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 终不能入。 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
这三则材料讲的都是李广射虎的故 事。第一则里有多个“石”字,你认 为哪个写得好?为什么?
释字义
同意。看,在诗中指回 望。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 频回望,每一次回望, 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 字让我们好像看到抒情 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 又不敢看的形象
只一“看”字,就淋漓 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 楚。
绘 景 象 点作用
谨严
留意玩索

刻苦自励

推陈出新

思想情感与语言的精练 与互相吻合


小结
艺术的完善
咬文嚼字
意随 思处 索留
自刻 励苦
出推 炼时 吻求

《咬文嚼字》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共3篇

《咬文嚼字》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共3篇

《咬文嚼字》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共3篇《咬文嚼字》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1《咬文嚼字》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本文所提到的《咬文嚼字》指的是一本语文辅助教材,该教材是一部典型的语文学习指南,主要介绍中文的阅读技巧和写作技巧,适合高中生以及各年级的其他读者。

本文将以《咬文嚼字》作为主要参考,进行语文学习的分析与探讨。

一、教材解析《咬文嚼字》从四个方面来阐述了中文阅读和写作的要点,具体如下:1. 阅读习惯养成从章节的安排,我们可以看出,本教材的第一部分主要是讲述了如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比如说,在字词阅读方面,我们需要建立过硬的字形基础和丰富的词汇库;在阅读的比较中,我们需要掌握对比阅读的方法,并且顾及全局,细节又不失立体,做到看懂并理解文章。

2. 文章鉴赏在文章鉴赏方面,《咬文嚼字》从语境理解、修辞手法、文本分析等多个方面来分析文章,让读者了解文章的内涵与情感,从而形成自己的思考与领悟。

3. 作文技巧在写作方面,我们从语言、结构、逻辑等各个方面来讲解作文的技巧。

教材从格式到素材,从论点到逻辑,总结全面,系统地指导学生如何写作。

4. 名著精析《咬文嚼字》中,也有一部分是关于名著精析的内容,学习这部分内容有助于对经典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及鉴赏,提高语文素养。

二、教材启示《咬文嚼字》这本辅助教材对于我们的语文学习有何启示呢?1. 培养阅读习惯从教材第一部分中,我们可以看到,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至关重要。

读者需要有充分的字词基础,从字形到含义都了然于胸,同时还需要学会对比阅读的方法,做到细节不漏,全面理解文章。

因此,我们应该通过多读书、复习语文知识等方式来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2. 重视文章鉴赏阅读并不仅仅是为了理解文章表面,还需去领悟文章中的情感、感悟,这同样必须靠阅读与鉴赏。

在学习鉴赏方面,我们也可以学习教材中的方法,如通过语境推测词义,或是分析文章结构、修辞手法等等。

3. 勤于写作,提高技巧在写作方面,教材对于作文的技巧有十分详尽的讲解。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课文解读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课文解读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课文解读高中语文必修模块收录了《咬文嚼字》这篇随笔,这篇课文总结了咬文嚼字精神对于写作的重要性,并思考了如何在写作文时运用咬文嚼字。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人教版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课文解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课文解读郭沫若先生的剧本《屈原》①里婵娟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①《屈原》:著名的历史剧,创作于1942年1月。

作品借以屈原为代表的联齐抗秦的爱国政治路线与以南后、靳尚为代表的降秦卖国的路线之间的尖锐矛盾和斗争,揭露和讽刺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反动政策。

)排演时他自己在台下听,嫌这话不够味,想在没有骨气的下面加无耻的三个字。

一位演员提醒他把是改为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了。

他觉得这字改得很恰当,他研究这两种语法的强弱不同,以为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义,有时或许竟会落个不是;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而且还把必须有的附带语省略去了。

根据这种见解,他把另一文里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话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 文章开头叙逑郭沫若为了准确表达作品人物情感,修改台词,以便够味。

郭沫若是当今人人皆知的语言大师,他尚且要反复推敲语言文字,这便有力地说明了炼字的重要性。

在结构上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

]这是炼字①的好例。

(①炼字:指写作时在遣词造句方面下苦功,力求其精的作法。

)[这个句子归结上文,引出炼字二字,逐步过渡到本文议论的中心。

]我们不妨借此把炼字的道理研究一番。

[由这个句子自然引出下文对郭沫若炼字的评论。

]那位演员把是改为这,确是改得好,不过郭先生如果记得《水浒》里的用语,就会明白一般民众骂人,都用你这什么式语法。

石秀骂梁中书说: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杨雄醉骂潘巧云说: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倒涎!你这你这一口气就骂了六个你这。

看这些实例,你这什么倒不仅是坚决的判断,而且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情感。

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五第三单元《咬文嚼字》《说“木叶”》《谈中国诗》知识归纳讲解

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五第三单元《咬文嚼字》《说“木叶”》《谈中国诗》知识归纳讲解

《咬文嚼字》《说“木叶”》《谈中国诗》学习目标1.在理清文意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分析评价,借鉴吸收其中精华。

2.注意理解诗歌意象在诗歌表达中的重要作用。

用诗句的优美意蕴来打动学生,创设美的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诗的热情,使学生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唤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3.使学生掌握通过运用精到的比较,分析问题,阐发观点的方法,并学会借此研究其他文学现象;使学生掌握化抽象的理论问题为形象的实感的方法。

4.知识积累文学常识1. 朱光潜(1897——1986),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

笔名孟实,安徽省桐城县人。

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

《西方美学史》是朱光潜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也是我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美学史著作,具有开创性的学术价值,代表了中国研究西方美学思想的水平。

朱光潜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

“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起,不推诿给旁人。

”“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

”“此地(我的地位、我的环境)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诿到想象中另一地位去做。

”这是朱光潜不尚空谈、着眼现在、脚踏实地的治学精神的体现。

他的座右铭:“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主要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2. 林庚,原籍福建闽侯(今福州市),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京,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

1933年秋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1934年以后,作为一名自由诗体的新诗人尝试新的格律体,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

作为一名学者,林庚教授的研究主要涉及唐诗、楚辞、文学史等方面,显示出诗人学者的独有特色。

他将创作新诗和研究唐诗完美地统一起来。

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论点是“盛唐气象”。

与“盛唐气象”紧相联接的,是他对盛唐诗歌的另一艺术概括——“少年精神”,其研究成果汇集在《唐诗综论》里。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咬文嚼字》 课件 (32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咬文嚼字》 课件 (32张PPT)
卢纶(唐)
林暗草惊风, 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 没在石棱中。
实例分析: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 没镞,视之,石也。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有发现错误而 惊讶的意味
有失望而放弃得 很斩截的意味
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
射,终不能入。射之,没镞。视之,石也。
1、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要领会其精神实质,切不可一味地
咬文嚼字 。( C )
2、此君肚里学识稀薄,但在人前说起话来却常常咬文嚼
字,极尽哗众取宠之能事。( A ) 3、此事明明是你错了,你再咬文嚼字也毫无用处( B )
二、标题中的“咬文嚼字” 的意思:
“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 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咬文嚼字,在 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 是调整思想和感情。” 第三段
视之,石也。
发现错误,惊讶
终不能复入石矣。 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
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 文字与意味有关
半夜三更子时归,关门闭户掩柴扉。 爱人妻子老婆问,你是哪个何人谁!
半夜归,掩柴扉。老婆问:你是谁?
人生四乐诗:
千年久旱逢甘霖, 万里他乡遇故知。 和尚洞房花烛夜, 状元金榜题名时。
人生四悲诗:
千年久旱逢甘霖,一滴。万里他乡遇故知,债主 。 和尚洞房花烛夜,隔壁。状元金榜题名时,梦里 。
小老鼠看书
咬文嚼字
秀才聚餐
朱光潜(1897-1986),字 孟实,安徽桐城人,北京大学 著名教授,当代著名美学家、 文艺理论家。他毕生从事美学 教学和研究,在西方美学思想 和中西方文化研究方面造诣较 深。他是我国有名的美学大师,
学界泰斗,中国“美学”的真正 鼻祖。他不仅为我们介绍了大 量的西方美学著作,而且他以 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指导美学 研究,形成了一套系统的完整 的美学理论体系,代表作有 《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8课《咬文嚼字》教学课件 (共20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8课《咬文嚼字》教学课件 (共20张PPT)

过桥,顺墙根,向右,见一亭,亭边一倒 凳,其下有信。
请根据纸条的内容推测罪犯的思想及心理,并确定罪 犯的范围和身份。
福楼拜对莫泊桑如是说
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 现它的句子只有一个,真正适用的动词和 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 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 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 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 出来。
周朴园
周 萍
一个人敢做一件事就要当一件事。(甲句)
(失色)爸!
上面画线的甲句,有的版本为:“一个人敢做,就要敢当。”(乙 句)你认为哪句更好?请列出两条理由。 要求:①理由充分、合理;②语言表达准确、简明。
每日一记:咬文嚼字
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
会精神实质)。 例1: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要领会其精神实质, 切不可一味地~ 。 B.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 例2:此君肚里学识稀薄,但在人前说起话 来却常常~,极尽哗众取宠之能事。 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例3:此事明明是你错了,你再~也毫无用处。
话说明朝有一京官,姓钱名宰,这天上早朝时迟到了, 挨了批评,心想,在皇帝眼皮底下为官真累,回家后发 牢骚写了一首诗,诗曰:
四鼓钟声起穿衣 午门朝见尚嫌迟 何时得遂田园乐 睡到人间饭熟时
没想到这事传到皇上的耳朵里,皇上不高兴了。于是, 第二天上早朝时,在处理完公务后,皇上特意说起此事, 皇上说:“钱爱卿,听说你昨天写了一首诗,诗写的不 错,但如果改动一个字这诗就更好了。”钱宰一听吓得 浑身发抖,连忙说:“请皇上赐教。”皇上说:“将 ‘ ’字改成‘ ’字就更好了。”
作业
运用
积累
作业布置 利用“咬文嚼字”的知识,完成下面题目。
(2018年湖北模拟卷)下面是《雷雨》中的一段台词: 周朴园 (仁慈地,拿着周萍的手)你是我的长子,我不愿意当着 人谈这件事。(停,喘一口气严厉地)我听说我在外边的时候,你 这两年来在家里很不规矩。 周 萍 (更惊恐)爸,没有的事,没有,没有。

人教版必修五《咬文嚼字》课文精讲

人教版必修五《咬文嚼字》课文精讲

---------------------------------------------------------------最新资料推荐------------------------------------------------------ 人教版必修五《咬文嚼字》课文精讲背景资料作者简介朱光潜及其作品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 1897年 9 月 19 日生。

1916 年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次年进香港大学,主攻教育学。

1922 年毕业后,在上海中国公学和浙江上虞春晖中学执教,并与匡互生、朱自清、夏丏尊、叶圣陶、丰子恺等人在上海成立立达学园,筹办开明书店和《一般》杂志(后改名《中学生》)。

1925 年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 1929 年毕业,转入伦敦大学,同时在法国巴黎大学注册,后又入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以论文《悲剧心理学》获文学博士学位。

1933 年秋回国,先后在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任教,并曾任四川大学文学院院长、武汉大学教务长、北京大学文学院代理院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朱光潜一直是北京大学教授,历任第二、三、四、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主同盟第三、四届中央委员,中国美学学会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香港大学名誉教授等职。

《文艺心理学》和《诗论》是朱光潜 1933 年回国以前的代表作。

1/ 121933 年回国之后,在执教之余,继续从事美学和文学研究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朱光潜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试图以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学术研究,在一系列重大美学理论问题上,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成为美学界一个重要流派的代表。

此外还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

他的《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朱光潜的著作,除了上面举述的以外,还有《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变态心理学派别》《变态心理学》《谈修养》《克罗齐哲学述评》《美学批判论文集》《谈美书简》《美学拾穗集》《艺文杂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5:咬文嚼字导读: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清全文的脉络结构,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归纳概括文章所用材料,品味妙语佳句,从而体会到朱光潜的观点,并能在品味语言时形成自己的看法,发表自己的观点。

3.领会作者提出的“咬文嚼字”和思想情感有密切关系的主张,明确“咬文嚼字”的真实含义。

4.分析评价课文观点,借鉴吸收课文的写法。

5.培养阅读、写作要“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的谨严精神。

养成严谨的学习和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难点】理解并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学会在平常的学习中“咬文嚼字”。

【设计思路】这篇文章是朱光潜先生的一篇随笔,同时也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议论文。

他告诉人们无论阅读或写作,都要有咬文嚼字的精神,刻苦自励,追求艺术的完美。

在教学过程中,应一方面抓住议论文的特点,了解作者观点,理清论证思路;一方面引导学生培养咬文嚼字的精神,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

因此,教学设计在分析论证思路的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并将这种思维习惯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诵读法,点拨法【课时安排】:二课时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歇后语:口吃报纸|书架上的老鼠——咬文嚼字灯谜:书虫|啃书|秀才会餐——咬文嚼字故事导入:1930年5月,阎锡山、冯玉祥结成反蒋联盟,发动了讨伐蒋介石的中原大战。

阎锡山和冯玉祥的两支部队预定在豫、晋交界处的沁阳会师,以求一举聚歼河南的蒋军。

可是,由于冯玉祥的参谋在拟制命令时,误将“沁阳”写成了“泌阳”,这场战争就没能在原计划的河南省的“沁阳”境地开战,而是弄到了河南省的“泌(bì)阳”。

沁阳在河南的西北部,即黄河以北,而泌阳则在河南的西南部,这一北一南相差200多公里。

结果,冯玉祥的部队误入泌阳,殆误了聚歼蒋军的有利时机,使冯阎联军处处被动,最终导致了这场战争的失败。

后人就戏称这场中原混战是“败在一撇上的战争”。

若不是多了这一撇,或许中国历史的部分章节就要改写了。

可见这一字之差就可以使你所想要表达的内容相差万里,所以,我们在日常的学习中就一定要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态度,在写作的时候细细锤炼,朱光潜先生就把这种锤炼称为“咬文嚼字”。

解题:那“咬文嚼字”是什么意思呢?咬文嚼字的嚼是斟酌、推敲的意思,这个成语的意思:形容过分斟酌、推敲字句,现在多用来讽刺死抠字句、不领会文章精神实质的人,有时候也用于讽刺当众讲话爱卖弄自己学识的人。

作家作品: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

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

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

曾任北京大学教授,四川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武汉大学教授、教务长。

毕生从事美学教学和研究,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代表作《文艺心理学》、《诗论》、《谈美书简》、《西方美学史》(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等。

走进课文:(一)请同学们用五分钟的时间自行浏览文章,思考并回答下列几个问题:1、作者在文中是如何解说咬文嚼字的呢?用文中语句回答(第三段)。

“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

”这就是说,作者在这里贬词褒用,赋予这个成语新的意义,认为“咬文嚼字”是一字不肯放松的谨言精神。

2、文章的观点性语段是第几段?作者主要的观点是什么?(第八段)(1)应该有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言精神;(2)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注:本文的基本观点在第三段也有(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3、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彼此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分三部分)第一部分(1一5),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效果,强调咬文嚼字的实质是思想和感情的调整。

郭沫若改台词(句式改变)王若虚改句(字数增减)韩昌黎改诗(字眼不同)第二部分(6一7),正反说明咬文嚼字的重要性。

善用字义联想(《惠山烹小龙团》三、四两句的剖析)误用字义联想(“套板反应”)第三部分(8),是文章的小结部分,点名了文章的主旨。

(点明咬文嚼字的目的,对文学作者的要求和希望。

)关系:可以看出第一部分讲的是什么是咬文嚼字,第二部分写怎样才能做到咬文嚼字,第三部分写咬文嚼字的目的,三者之间有严密的逻辑顺序。

(第二种分法分四个部分:①②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一部分,写“炼”字的重要性。

③④⑤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二部分,写文字的改动关系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⑥⑦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三部分,写文学写作要注重斟酌文字的联想意义。

⑧自然段是文章的第四部分,总结全文,提倡人们在创作和欣赏中咬文嚼字。

)(二)分析第一部分(1一5):(1)找出其中所举的例子并思考这些例子说明什么道理。

郭沫若改台词:“你是没骨气的文人!你这没骨气的文人!”“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你是”与“你这”虽然只改变了一个字,但句式已经发生变化。

前为判断,后为感叹。

从后面几个例子可以看出,在特定的语境中“你这……”会带有极端憎恶的语气,大半表示深恶痛绝,表现着强烈的情感,一般用在骂人的时候,不适合用在赞美的情景中。

和“有”性质完全不同,“有”在这里表示陈述,没有情感的变化。

启示:由此例看来,我们一定要慎用字词,不同的情感要用不同的句式(八字:句式不同,情感不同)。

这个例子说明连郭沫若这样的大家用好一个字也要颇费周折,甚至有些地方用得不妥,可见用好语言文字很不简单,我们在阅读和写作中一定要咬文嚼字,仔细品味,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态度和治学精神。

王若虚改《史记》: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

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翻译:李广出外打猎,看见草中的石头,以为是虎就射去,箭头没入石中,近看原来是石头。

于是又重射,却再不能射进石头里了。

要注意重点词语“以为”:把……当做;“因”:于是;“终”:终究。

)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

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

视之,石也。

王若虚把“三石”去掉,简洁多了,但却比原文少了韵味。

“见草中石,以为虎”并不是“见草中有虎”。

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改为“既知其为石”便失去了这意味,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改为“终不能入”就会觉得索然无味了。

由此例可见,文章并不是字数越少越好,当然也不是越多越好,文章字数不同,意味也不同。

文字的好坏,主要是意味、表达效果,而不在繁简。

所以用简用繁,需要我们斟酌。

(八字:字数不同,意味不同)韩愈、贾岛“推敲”:《题李凝幽居》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推敲”两字还有这样的故事:贾岛初次参加科举考试,往京城里。

一天他在驴背上想到了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又想用“敲”字(来替换“推”字),反复思考没有定下来,便在驴背上(继续)吟诵,伸出手来做着推和敲的动作。

看到的人感到很惊讶。

当时韩愈临时代理京城的地方长官,他正带车马出巡,贾岛不知不觉,一直走到韩愈仪仗队的第三节,都还在不停地做(推敲)的手势。

于是一下子就被(韩愈)左右的侍从推搡到京兆尹的面前。

贾岛详细地回答了他在酝酿的诗句,用“推”字还是用“敲”字没有确定,思想离开了眼前的事物,不知道要回避。

韩愈停下车马思考了好一会,对贾岛说:“用‘敲’字好,因为月夜访友,即使友人家门没有闩,也不能莽撞推门,敲门表示你是一个懂得礼貌的人;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读起来也响亮些。

”两人于是并排骑着驴马回家,一同谈论作诗的方法,互相舍不得离开,共有好几天。

(韩愈)因此跟贾岛成为了普通人之间的交往。

韩愈代替贾岛定“敲”字,历来传为美谈。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两句,抓住了万籁俱寂中,老僧(或许正是作者)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就惊动了宿鸟这一转瞬即逝的现象,来刻画环境之幽静,以闹衬静。

有了敲门的动作和声响更显出四野的静谧荒寂,不露痕迹的切中了题目中的“幽居”二字。

而“推”字“自掩自推”的“冷寂”,不仅让“鸟宿池边宿”显得无理,意蕴也浅的多。

作者不盲从,有自己独特的看法。

他认为“推”字写的是独自步月归寺的冷寂场合,而“敲”写的是月夜访友的热闹场合。

“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而“敲”就显得他拘礼些。

所以选“推”还是“敲”重要的是“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和全诗调和的”。

由此可见,文章中字眼不同,意境也就不同,我们锤炼文字不能光从字面上着眼,重要的是捕捉、把握自己要表达的感情。

(“敲”: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剥啄有声,打破岑寂,平添搅扰。

“推”:自掩自推,独往独来,自有一副胸襟气度;冷寂,无声。

)(八字:字眼不同,意境不同)(2)作者举以上三个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咬文嚼字?找出文中的原话来回答。

以上三个例子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象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文字和思想情感有着密切的关系,文字的背后是作者的思想感情,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感情。

这就是我们无论阅读还是写作时都要“咬文嚼字”的原因,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

(三)拓展训练:炼字(1)为下面的诗句添加动词突出特征:学生先说出答案及原因,老师再来讲解。

轻风()细柳,淡月()梅花。

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苏轼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黄庭坚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苏小妹明确:“轻风”徐徐,若有若无,使“细柳”动态不显,唯有“扶”字才恰到好处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不堪的柔美之态,与“轻”、“细”相宜,和谐自然。

“扶”字又把风人格化了,给人一种柔美之感。

既然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映大地,梅花自然就没有白天那么显眼。

在月光映照下,也就淡然失色了。

这样,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营造了一种浓浓的意境。

(2)你认为填入哪个字能准确地体现诗题中的“早”字?(数、一),说明原因。

早梅齐己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明确:“一”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出此梅不同寻常,从而传达出准确的诗意。

诗人郑谷把齐己诗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齐己深为叹服,便拜郑谷为“一字师”。

第二课时故事导入:有三位作家聚在一起吃饭。

甲说:“吃在中国。

”乙说:“在中国吃。

”丙则长叹曰:“在吃中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