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胃壁黏膜抗体(ASMA)共同发生作用,并且部分发
间接荧光法抗核抗体类型分布

间接免疫荧光法(IF)
在荧光显微镜之下去进行观察
抗双链DNA抗体阳性/阴性例子
抗双链DNNA抗体阴性。 短膜虫动基体没有特异荧光。
抗双链DNNA抗体阳性。
短膜虫动基体可观测到明显的 特异荧光。
抗双链DNNA抗体阳性。 短膜虫动基体和细胞核 可观测到明显的特异荧光。
自身免疫性肝病和自身抗体(AID-1)
按照显微镜形式种类荧光像不同
Negative U 激起
Positive
B 激起
B 激起(新的机器种类)
- 2011年度自身抗体质控
- Sample No.41
Ho
0.4%
Sample No.43
Sp 99.6%
Ho 17.7%
Sp 5.3%
Ho+Sp 76.2%
Sp+Dis 0.4%
Ho+Dis 0.4%
间接免疫荧光法(IF)
荧光显微镜之下进行观察
Negative
(阴性)
主要的染色型和相关自身抗体
Homogeneous Peripheral
(均质型)
(边缘型)
Speckled
(斑点型)
抗染色体相关蛋白质 抗体
Nucleolar
(核仁型)
抗DNA抗体
Centromere
(着丝点型)
抗ENA抗体等
抗核仁抗体
Distribution of endpoint titer
140
120
beroflabs.
100 80 60
num 40
20
<0×20 ×20 ×40 ×80×160×320×640×1280×2560
Distribution of endpoint titer
胃黏膜保护剂工作原理

胃黏膜保护剂工作原理
胃黏膜保护剂是一种常见的抗酸药,主要用于治疗胃酸过多、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
其工作原理主要是通过抑制胃酸分泌、增强胃黏膜屏障功能、促进胃黏膜修复等途径发挥作用。
下面我们详细了解一下胃黏膜保护剂的工作原理。
一、抑制胃酸分泌
胃黏膜保护剂中的主要成分如质子泵抑制剂(PPI)和H2受体拮抗剂(H2RA)能有效抑制胃酸分泌,降低胃酸对胃黏膜的侵蚀作用。
PPI通过抑制胃酸泵的活性,减少胃酸分泌;H2RA则通过拮抗胃黏膜上的H2受体,降低胃酸分泌。
二、增强胃黏膜屏障功能
胃黏膜保护剂中的胶体成分,如铝碳酸镁、氢氧化铝等,能与胃黏膜紧密结合,形成一层保护膜,增强胃黏膜的屏障功能。
这层保护膜可以防止胃酸和胃蛋白酶对胃黏膜的侵蚀,减轻胃黏膜损伤。
三、促进胃黏膜修复
胃黏膜保护剂中的黏膜修复剂成分,如前列腺素类药物,能够促进胃黏膜细胞的生长和修复。
此外,前列腺素类药物还能刺激胃黏膜血液循环,提高胃黏膜的抵抗力,进一步保护胃黏膜。
四、其他作用
部分胃黏膜保护剂还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血小板聚集等作用,有利于改善胃黏膜病变部位的环境,促进病情康复。
总之,胃黏膜保护剂通过多种途径发挥抗酸、保护胃黏膜的作用,对治疗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具有良好的疗效。
但在使用过程中,患者需遵医嘱,切勿长期过量使用,以免引发其他副作用。
如有疑问,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医药代表资格认证考试模拟题03

医药代表资格认证考试模拟题三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1个正确答案,共120题)1.平滑肌属于:A.脂肪组织B.神经组织C.网状组织D.肌肉组织2.衬贴在输尿管腔面的上皮组织是:A.单层扁平上皮B.单层立方上皮C.单层柱状上皮D.变移上皮3.由一层立方形细胞组成的上皮组织是:A.单层扁平上皮B.单层立方上皮C.单层柱状上皮D.复层扁平上皮4.骨属于:A.上皮组织B.神经组织C.结缔组织D.肌肉组织5.器官或组织的体积、形态、部位或结构的异常或缺陷称为:A.休克B.畸形C.过敏D.损伤6.花粉属于:A.吸入性变应原B.食物变应原C.真菌变应原12D.昆虫变应原7.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属于:A.人工主动免疫B.自然主动免疫C.被动免疫D.自身免疫8.白色念珠菌属于:A.浅部真菌B.细菌C.立克次体D.深部真菌9.在神经-肌肉接头处传递信息的神经递质是:A.去甲肾上腺素B.乙酰胆碱C.去甲肾上腺素或乙酰胆碱D.5-羟色胺10.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释放的递质是:A.去甲肾上腺素B.乙酰胆碱C.去甲肾上腺素或乙酰胆碱D.5-羟色胺11.体温调节中枢位于:A.丘脑B.延髓C.中脑D.下丘脑12.常用的镇静催眠抗焦虑药属于下列哪一类:A.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B.麻醉镇痛药C.多巴胺代谢的酶抑制剂D.苯二氮卓类13.下列哪种药属于β受体阻断剂:A.利多卡因B.胺碘酮C.阿替洛尔D.螺内酯14.动脉血位于:A.肺动脉B.右心房C.主动脉D.门静脉15.关于造影剂,下列哪项描述是错误的:A.MRI对比剂是临床上最常用的对比剂B.X线对比剂能够用于X线检查和CT扫描C.X线对比剂分为阳性和阴性二种D.会影响身体内的电磁辐射或超声波能量16.循环的血液在体循环动脉系统呈:A.鲜红色B.暗红色C.暗黑色D.黑色17.引起细菌耐药性增加最重要的原因是:A.细菌基因自然突变B.抗菌药物滥用C.抗菌药物发展缓慢D.人群免疫力下降18.中央型肺癌是指:A.起源于气管的肺癌B.起源于叶支气管以上的肺癌C.起源于肺段支气管以上的肺癌D.起源于细支气管的肺癌19.普通感冒的常见病原为:3A.病毒B.细菌C.真菌D.肺炎球菌20.哮喘的本质是:A.支气管平滑肌痉挛B.气道慢性炎症C.气道慢性感染D.细支气管黏膜增生、肥厚21.身体最复杂的关节是:A.肩关节B.肘关节C.膝关节D.髋关节22.下列哪型颈椎病一经诊断,应尽快手术:A.神经根型B.脊髓型C.交感型D.椎动脉型23.因绝经所致的雌激素减少,导致的骨质疏松症属于:A.原发性骨质疏松B.继发性骨质疏松C.类固醇药物性骨质疏松D.特发性骨质疏松24.骨关节病的最早期病变是:A.软骨的退形性变B.骨质增生C.滑膜炎症D.关节囊纤维变和增厚,关节挛缩25.关于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机制,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贲门括约肌不适当松弛45B.食管上皮更新障碍C.食管下段粘液分泌减少D.一过性下食管括约肌松弛增加26.位于胃底腺底部的细胞是:A.主细胞B.潘氏细胞C.杯状细胞D.内分泌细胞27.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与下列哪项无关:A.胃肠道运动功能失常B.内脏敏感性增高C.甲状腺功能亢进D.肠道感染后28.下列哪种药物常用于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A.氢氧化镁B.匹维溴胺C.美沙拉嗪D.硫糖铝29.抗利尿激素可促进下列哪部分小管重吸收水:A.髓袢降支B.髓袢升支C.整个髓袢D.远曲小管和集合管30.关于肾小球滤过膜的描述,下列错误的是:A.由毛细血管上皮细胞,基膜和肾小囊脏层上皮细胞三层组成B.基膜对滤过膜的通透性起最重要作用C.对分子大小有选择性D.带负电荷分子更易通过31.正常人的肾糖域约为:A.80~100mg/l00ml6B.l20~160mg/l00mlC.160~180mg/l00mlD.180~200mg/l00ml32.若尿培养为粪肠球菌,一般对下列哪种抗生素敏感:A.红霉素B.羟氨苄青霉素C.左旋氧氟沙星D.磺胺类33.运动员在比赛前注射肾上腺素,被认为有违公平竞赛的精神,是因为肾上腺素可以:A.增进食欲,补充营养素B.促使肌肉产生异常的状态C.促使精神松懈以免紧张D.缓和呼吸和循环的功能34.与容量和血压稳定有关的激素是:A.胰高血糖素B.催乳素C.醛固酮D.甲状旁腺激素35.下丘脑分泌的激素有:A.TRHB.TSHC.T4D.ACTH36.关于甲状旁腺,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左、右各一个B.位于甲状腺前方C.功能与甲状腺相同D.可调节钙的代谢,维持血钙平衡37.能产生精子的部位为:A.精曲小管上皮B.附睾管上皮C.附睾管内皮D.输精管上皮38.每个月经周期通常:A.只有一侧卵巢排卵B.二侧卵巢均排卵C.二侧卵巢均排卵或均不排卵D.上述均不对39.阴道的最内层为:A.纤维组织膜B.肌层C.粘膜D.以上都不对40.下列哪项激素的检测可用于早孕诊断:A.雌激素B.孕激素C.黄体生成素D.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41.符合寻常性痤疮损害的是:A.皮肤破损后继发感染B.汗腺炎症C.毛囊炎症D.血管炎症42.黑素细胞内含丰富的___。
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在胃肠粘膜免疫中的作用及意义

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在胃肠粘膜免疫中的作用及意义何保健;曹义战;倪晓琴;王伯良【期刊名称】《陕西医学杂志》【年(卷),期】2005(34)11【摘要】胃肠道不仅是消化、吸收营养物质的场所,而且是体内最大的免疫器官。
胃肠道除简单的屏障作用外,而且还有一套完善的粘膜免疫系统,发挥着重要的免疫防护作用。
当抗原进入胃肠道后,激活了体内的胃肠相关淋巴组织(Gastrointestinal 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GALT),从而产生抗体在胃肠道粘膜免疫中发挥作用,尤其是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ecletory immunoglobutinA,slgA)。
胃肠道粘膜的免疫屏障功膳被各种因素削弱时,外来微生物如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的入侵,可造成消化道或全身性疾病。
因此,对胃肠道粘膜免疫功能的研究,尤其是slgA的功能和调节的研究,对一些疾病的发生、治疗等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总页数】3页(P1381-1383)【作者】何保健;曹义战;倪晓琴;王伯良【作者单位】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急诊科,西安,710038;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急诊科,西安,710038;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急诊科,西安,710038;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急诊科,西安,71003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相关文献】1.运动、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与粘膜免疫 [J], 马国强;李之俊2.肠道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在创伤性休克患者中的变化 [J], 王磊;周建平;马宝庆3.动物粘膜免疫与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综述) [J], 金光明;杨倩;刘胜兵4.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在黏膜免疫中的作用 [J], 柳丽松;柳弯;李艳;殷红(综述);雷娜(审校)5.维生素A在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生成中的作用 [J], 冯小燕;陈贻骥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自身免疫性肝病(AILD)相关自身抗体的检测及临床应用

四、AILD相关自身抗体的检测
1、间接免疫荧光法(IIF)
③抗LKM-1抗体:肝组织可见肝细胞胞质细颗粒型至均质型 的强荧光染色;肾组织仅在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胞质荧光染 色;胃组织缺乏特征性的荧光染色。
④抗LC-1抗体:肝组织可见肝细胞胞质颗粒型荧光染色,啮 齿类动物肝组织中央静脉周围的荧光染色明显减弱,但若同 时存在抗LKM-1抗体阳性,此荧光特征通常难以呈现。肾、 胃组织缺乏特征性的荧光染色。
三、AILD相关自身抗体检测的临床应用
在PBC患者一级亲属中,母女、姐妹间AMA的共同阳性率为 10%~20%,远高于普通人群。因此,在PBC患者的亲属中检 测AMA等自身抗体,有利于疾病的早期发现。AMA阳性但 不能明确诊断PBC者,需定期行胆汁淤积相关生化指标的随 访。
总之,检测自身抗体可用于AILD的预测,对肝脏生化指标正 常且AILD相关自身抗体(如ASMA、AMA等)阳性者,应 定期随访,以及进行相关学会指南推荐的其他评估肝脏功能 的新标志物检测,如可预测肝功能正常或轻度异常者的肝硬 化、肝纤维化程度的血清壳多糖酶3样蛋白1(CHI3L1)等, 以早期评价肝胆功能,或采取其他临床干预措施。
1、间接免疫荧光法(IIF)
(2)标本、荧光标记二抗:IIF检测血清标本的ANA、 ASMA、抗LKM-1抗体、AMA通常采用1∶40起始的倍比稀 释系统。由于使用不同的检测试剂,可根据试剂说明书,采 用倍比稀释系统或 稀释系统。所用二抗应使用荧光素标记的 抗人IgG抗体。
四、AILD相关自身抗体的检测
四、AILD相关自身抗体的检测
2、其他免疫学方法
由于IIF检测AILD相关自身抗体的实验操作、结果判断等存 在难以标准化,阳性滴度判断依赖于不同的实验基质。因此, IIF检测AILD相关自身抗体需要经过专业培训的实验室人员 和高质量的实验基质。
黏膜免疫

当前常用OPV,俗称“糖丸”
改良型高效价廉IPV
口服减毒活疫苗的弊病
一、减毒活疫苗的不良反应。极少数人接种后会发生类似小儿麻 痹症的肢体瘫痪。这种接种脊灰减活疫苗后发生的肢体瘫痪,被 称为疫苗相关麻痹。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接种脊灰减活疫苗后 发生疫苗相关麻痹的概率是1/25万左右。
二、减毒活苗返毒。活的疫苗病毒在某些免疫缺陷者体内以及在 外环境中有基因突变的可能,突变后的疫苗病毒会返祖为致病力 强的脊灰病毒,对易感人群造成威胁。这种由疫苗病毒返祖的脊 灰病毒被称为“疫苗衍生病毒”(VDPV)。从长远的角度,人类 如果想要像消灭天花一样通过预防接种消灭脊灰,必须停止使用 脊灰减活疫苗。因为只要还在使用脊灰减活疫苗,疫苗衍生病毒 的阴影就挥之不去,就永远没有可能消灭脊灰。
抗原的摄取和提呈:M细胞,EC,DC和MΦ B、T细胞致敏 淋巴细胞归巢 / 共同黏膜免疫系统:致敏B、T细胞通过
淋巴管离开淋巴组织,经胸导管进行血液循环,达全身 黏膜组织,B细胞定居分化为IgA浆细胞 IEL和LPL的免疫应答
sIgA占黏膜组织产生的 所有抗体的80%以上。
sIgA 的功能
阻抑黏附作用 免疫排除作用 中和毒素 中和病毒 促进天然抗菌因子
三、疫苗应用
常见人类口服使用的黏膜疫苗
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 口服轮状病毒疫苗 口服霍乱弧菌疫苗
预防兽医应用
鸡新城疫疫苗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活疫苗
脊髓灰质炎(poliomyelitis)
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 以隐性感染多见 临床表现轻重悬殊,主要表现发热、咽痛及肢体疼痛;
一、粘膜免疫系统的构成
(一)黏膜上皮组织及其分泌物
生理屏障功能 在sIgA分泌中的作用 在黏膜免疫细胞的发生、分化及定居中作用 抗原提呈功能 在炎症反应中的作用
【配套K12】[学习]2018-2019学年高中生物 第二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4节 免疫
![【配套K12】[学习]2018-2019学年高中生物 第二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4节 免疫](https://img.taocdn.com/s3/m/48de35ea9ec3d5bbfc0a740d.png)
第4节 免疫调节一、免疫系统的组成1.免疫器官(1)组成: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
(2)作用: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2.免疫细胞(1)吞噬细胞:参与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2)淋巴细胞⎩⎪⎨⎪⎧包括:T 细胞、B 细胞,分别在胸腺和骨髓中成熟作用:参与特异性免疫 3.免疫活性物质 (1)组成: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2)来源: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
二、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1.非特异性免疫(1)组成①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
②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
(2)特点: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
2.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1)组成: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
(2)作用:抵抗外来病原体和抑制肿瘤等。
三、特异性免疫的方式1.体液免疫(1)抗原和抗体的概念①抗原: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②抗体:机体受抗原刺激后产生的,并且能与该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蛋白质。
(2)体液免疫的过程①参与细胞: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浆细胞。
②结果:抗体可以与病原体结合,抑制病原体的繁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多数情况下,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2.细胞免疫(1)阶段Ⅰ:抗原经过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再呈递给T细胞。
(2)阶段Ⅱ:T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开始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大部分形成效应细胞,小部分形成记忆细胞。
(3)阶段Ⅲ:效应T细胞和靶细胞结合,使靶细胞裂解死亡,释放内部的抗原。
四、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及免疫失调疾病1.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免疫系统可以监控并清除体内已经衰老或因其他因素而被破坏的细胞,以及癌变的细胞。
2.免疫系统的功能异常及疾病(连线)异常特点免疫疾病实例A.防卫过度①患者几乎丧失一切免疫功能 a.过敏反应Ⅰ.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②免疫系统攻击自身而引起b.免疫功能缺失Ⅱ.皮肤荨麻疹B.防卫不足③发作快,消退快,非首次接触抗原时发生c.自身免疫病Ⅲ.艾滋病提示:A→③→a→ⅡA→②→c→ⅠB→①→b→Ⅲ五、免疫学的应用1.接种疫苗可以预防传染病的发生。
临床免疫学检验名词解释重要知识点上

抗原抗体反应:是指抗原与相应抗体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的特异性结合反应。
抗原抗体间的结合力涉及静电引力、范德华力、氢键和疏水作用力,其中疏水作用力最强,它是在水溶液中两个疏水基团相互接触,由于对水分子的排斥而趋向聚集的力。
亲和性(affinity):是指抗体分子上一个抗原结合点与一个相应抗原表位(AD)之间的结合强度,取决于两者空间结构的互补程度。
亲合力(avidity):是指一个完整抗体分子的抗原结合部位与若干相应抗原表位之间的结合强度,它与亲和性、抗体的结合价、抗原的有效AD数目有关。
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特异性、可逆性、比例性、阶段性。
带现象(zone phenomenon):一种抗原-抗体反应的现象。
在凝集反应或沉淀反应中,由于抗体过剩或抗原过剩,抗原与抗体结合但不能形成大的复合物,从而不出现肉眼可见的反应现象。
抗体过量称为前带,抗原过量称为后带。
免疫原(immunogen):是指能诱导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抗原。
免疫佐剂(immuno adjustvant):简称佐剂,是指某些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物质。
半抗原(hapten):又称不完全抗原,是指仅具有与抗体结合的能力(抗原性),而单独不能诱导抗体产生(无免疫原性)的物质。
当半抗原与蛋白质载体结合后即可成为完全抗原。
载体(carrier):结合后能给予半抗原以免疫原性的物质。
载体效应:初次免疫与再次免疫时,只有使半抗原结合在同一载体上,才能使机体产生对半抗原的免疫应答,该现象称为~。
单克隆抗体(McAB):将单个B细胞分离出来,加以增殖形成一个克隆群落,该B细胞克隆产生的针对单一表位、结构相同、功能均一的抗体,即~。
多克隆抗体(PcAb):天然抗原分子中常含多种不同抗原特异性的抗原表位,以该抗原物质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体内多个B细胞克隆被激活,产生含有针对不同抗原表位的免疫球蛋白,即~基因工程抗体(GEAb):是利用DNA重组及蛋白工程技术,从基因水平对编码抗体的基因进行改造和装配,经导入适当的受体细胞后重新表达的抗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胃壁黏膜抗体(ASMA)共同发生作用,并且部分发生交叉免疫,这就决定了口腔黏膜病与胃壁黏膜病在发病学上有许多共同点。
但口腔Hp与胃Hp仍然有部分差异,所以尚不能断定它们是同菌群。
三联法是目前公认的治疗Hp的最佳方法。
陈东等[11]应用三联法治疗ROU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并使ROU的复发率明显下降,这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ROU与Hp有一定相关性。
参 考 文 献1胡伏莲,周殿元1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基础与临床1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54~552Simor A E shames B,Drumm B et al1Typing of campylobacter pylori by bacterial DNA Bre striction endouclease analysis and determination of plasmid profie1J Clin Microbial,1990,28(1):83 3J ennifer C,Thompson N,Taylor1Helicobacter pylori1Surgical and Enteric Infections,2000,(2):2834Nguyen AM,Zaatari FA,Graham D Y1Helicobacter pylori in t he oral cavity1Oral surg Oral Pat hol Oral Radiol Errdod,1995,79(6):7055Shankaran K,Desai H G1Helicobacter pylori in dental plaque1J clin Gastroenterol,1995,21(2):826范学工,夏华向1幽门螺杆菌感染—基础与临床1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97Oshowo A,G illam D,Bot ha A et al1Helicobacter pylori t he mout h,stomach,and gut axis1Am Periodontol,1998,3(1):276 8石 宏,王 洁1儿童唾液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检测与分析1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04,18(3):2699杨新海,金一笑1基因克隆和扩增口腔幽门螺杆菌1中国微生态学杂志,1999,11(6):36410陈发明,孙海花,贾保军等1复发性口腔溃疡病人口腔中的幽门螺杆菌1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2000,10(2):7411陈 东,黄 英1复发性口腔溃疡和幽门螺杆菌的相关性分析1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3,19(6):615(编校:范晨芳 收稿:2004-12-31)母乳性黄疸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100037 北京 解放军总医院304临床部 李东杰 赵 英 于东睿① 余素明 关键词:母乳喂养;黄疸;发病机制 中国图书分类号:R72 母乳性黄疸(breast milk jaundice,BMJ)是指发生在健康足月的母乳喂养儿中,以未结合胆红素为主的高胆红素血症,20世纪60年代初国外首次报道。
根据其血清胆红素峰值出现的早晚分为早发性母乳性黄疸和迟发性母乳性黄疸。
BMJ的发生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Basu等[1]报道,在出生4~7天出现黄疸的婴儿中,母乳性黄疸已占4913%。
BMJ 发病机制至今尚不明确,现将BMJ可能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综述如下。
1 早发性母乳性黄疸早发性BMJ多发生在出生后3~4天,胆红素峰值多在205~342μmol/L(12~20mg/dl)。
热量摄入不足和喂养次数偏少是早发性BMJ发生的主要原因,新生儿小肠内β2葡萄糖醛酸苷酶(β2 GD)非常丰富,能分解胆红素2葡萄糖醛酸酯链,产生未结合胆红素(UCB)。
热量摄入不足和喂养次数偏少造成肠蠕动减慢,胎粪中UCB排出减少,回吸收增加,使未结合胆红素升高。
Yamauchi 等[2]发现,出生后第1天增加喂奶次数至9次/天以上,则第6天高UCB血症的发生率显著下降,与同期人工喂养儿相比,母乳喂养儿排便次数减少,黄便出现晚1天,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升高。
进食母乳不足导致热量摄入不足,患儿一直处于饥饿状态,胆汁分泌减少,流动缓慢。
此外,在能量供应不足或低代谢率时肝细胞对胆红素的结合转化作用受到抑制,胆红素的排出减少,而UCB回吸收增加,造成新生儿黄疸。
张秀丽等[3]对母乳性黄疸20例的血清甲状腺激素的检测发现,BMJ患儿的血清T3下降明显,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其黄疸消退后T3恢复正常。
2 迟发性母乳性黄疸迟发性BMJ为健康足月的母乳喂养儿生后①北京 空军装备部研究所门诊部1周时出现的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
其峰值在生后5~15天,黄疸持续2~3周,甚至2~3个月。
患儿除黄疸外无其他阳性体征,吃奶好、大小便正常,生长发育良好。
临床上常见的母乳性黄疸多为迟发性。
迟发性BMJ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患儿肝脏内二磷酸尿苷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DP GT)受抑制,阻止UCB葡萄糖醛酸化,造成UCB的积累;(2)多种原因导致患儿胆红素肝2肠循环增加。
211 U DPGT(U DP2glucuronosyltransferase)作用削弱 有学者提出,母乳中的孕23(α),20(β)2二醇[p renane23(α),20(β)2dial]竞争性抑制婴儿肝脏内的UDP GT,使UCB葡萄糖醛酸化,即转化为结合胆红素(CB)的能力下降,造成UCB的积累并引起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
但有人直接将孕23(α),20 (β)2二醇给新生儿口服1mg,共5~7天未引起黄疸,未能证实此推测成立。
母乳中所含脂蛋白脂酶(lipop rotein lipase,L PL)及胆炎刺激脂酶(bile salt2 stimulated lipase,BSSL)等脂酶活性偏高,使母乳中三酰甘油水解成不饱和非酯化脂肪酸增加,从而对肝脏内的UDP GT产生竞争性抑制。
Maruo等[4]研究指出,UDP GT有2个亚科: U GT1和U GT2。
U GT1基因表达了12种类似的形式,每种形式又有其下属的状态,其中U GT1A1可以使未结合胆红素变为结合胆红素。
而基因表达的这种变化可以导致遗传性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
目前,U GT1A1的多晶型已经被发现,在日本人群中,存在一种G71R的多晶型,这种物质是婴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的危险因素,也是母乳性黄疸的基因学原因。
212 新生儿胆红素肠2肝循环增加 结合胆红素(CB)为极性化合物,难以被肠黏膜吸收,在母乳喂养儿,多因素作用使连接胆红素与葡萄糖醛酸的酯链断裂,大量生成UCB,经肠2肝循环吸收形成高UCB血症。
γ2谷氨酰转肽酶(γ2GT)和碱性磷酸酶(A KP)均是胆汁淤积的重要指示酶,反映着胆道的通畅情况。
有研究显示[5],在排除阻塞性黄疸存在的情况下,发现在BMJ患儿大部分(90%左右)有γ2GT、A KP升高,且以轻、中度升高为主。
说明BMJ患儿存在胆汁排泄延迟,有轻度胆汁淤积现象,从一个侧面证实了这种学说的可信性。
以往认为,迟发性BMJ婴儿的母乳中β2GD含量高、活性强,能水解CB成UCB,使UCB回吸收增加,是迟发性BMJ发生的主要原因。
但新生儿肠道中内源性β2GD的含量和活性是成人的10倍,本身就足以水解肠道中的CB。
最近,通过对比动态观察母乳性黄疸患儿及生理性黄疸儿母乳、新生儿粪便中β2GD活性变化的规律,及其与血清胆红素浓度的关系,均未发现有相关性[6]。
研究还发现,迟发性BMJ婴儿的母乳与无黄疸婴儿的母乳中β2 GD含量没有明显差异。
所以,β2GD的含量及活性在迟发性BMJ的发病机制中不是惟一或主要的原因。
某些特殊脂肪酸与胆固醇在BMJ婴儿的母乳中含量高,前者可破坏脂肪小体的稳定性,使脂蛋白酶能直接作用于其内部的三酰甘油,后者是脂蛋白酶的激活剂,能协同母乳中的脂蛋白酶水解三酰甘油,结果非酯化脂肪酸生成增加,促进了未结合胆红素重吸收。
此外,肠道细菌可以使胆红素转化成尿胆原,减少UCB的重吸收,而母乳喂养儿恰恰缺乏转化胆红素的菌群,肠道菌群的不完善对迟发性BMJ发生可能有促进作用。
参 考 文 献1 Basu K,Das P2K,Bhattacharya R et al1A new look on neonatal jaudice1J2Indian2Med2Assoc,2002,100(9):5562 Yamauchi Y,Yamanouchi I1Breast2feeding frequency during t he first24hours after birt h in full2term neonates1Pediatrics,1990, 86(1):1713 张秀丽,杨国仁,施文洁等1婴儿母乳性黄疸血清甲状腺激素观察1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0,8(3):984 Maruo Y,Sato H1UDP2glucuronosyltransferase1Nippon Eis2 eigaku Zasshi,2002,56(4):6295 林世江,黄朝蓉,李永华1母乳性黄疸患儿γ2GT与A KP的变化1广东医学,2001,22(11):10306 朴玉花,李在玲,李 莉等1β2葡萄糖醛酸苷酶与母乳性黄疸关系的观察1中华儿科杂志,2001,39(6):327(编校:李 红 收稿:2004-11-01)敬 告 读 者为更好地加强军地学术交流与合作,提高办刊质量,根据上级领导指示精神,《人民军医》杂志现向地方医务人员征稿。
目前本刊辟有:论著、经验交流、学术讲座、文献综述、短篇报道、临床误诊误治、基层来稿摘登等栏目。
欢迎广大地方医务工作者踊跃投稿。
稿件一经刊用,即付稿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