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2017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高考非选择题37分标准练3
《红对勾》高三历史二轮复习【通史版】高考题型天天练:高考非选择题37分标准练1 Word版含解析

高考非选择题37分标准练(一)时间:25分钟满分:37分1.(25分)(2018·焦作市高三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王建朗表示,“在1937年的时候,中国人不敢想象8年后中国居然成了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世界五强之一。
当时中国人最乐观的估计是,我们能够抵挡住日本的攻击,并且把他们赶走。
……当时的人们想的是,日本屡次侵略中国,在国际组织里中国也没有话语权,虽然国家很大,但是始终是一个小角色。
没想到8年之后,中国不仅赢了,还成了政治上的大国,任谁也不敢想。
”——据《二战时中国战场作用有多大》整理材料二:罗斯福在多种场合表示:“在将来,一个仍然不可战胜的中国将不仅在东亚,而且在全世界起到维护和平与繁荣的适当作用。
”他表示,他不是没有认识到中国目前还很弱,但他想到更远的将来,中国毕竟是一个拥有4亿人口的国家,把它当作朋友,总比当作一个潜在的麻烦来源要好一些。
他说:“中国作为世界组织的最高理事会的一个成员,就会使这个组织具有世界性,这就有利于把亚洲号召起来,使其效忠于这个组织。
”由于美国政府的一再坚持,中国进入了“世界警察”集团。
——据《二战时中国获得联合国席位鲜为人知的博弈》整理(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及原因。
(13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支持中国进入“世界警察”集团的原因。
并谈谈你从中得到的认识。
(12分)答案:(1)变化:中国在国际组织中从没有话语权到转变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由任人宰制的弱国转变为具有世界大国地位的国家。
原因:中国坚持抗战,符合世界反法西斯潮流;中国战场牵制日军主力,配合了其他战场的作战;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创始国和重要成员;中国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尊重;世界进步力量的支持;南京国民政府的外交努力。
(2)原因:中国是美国牵制日本的盟友;中国具有发展壮大的潜力;中国在亚洲政治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中国是美国战后与苏联争夺的主要对象。
2017年3月2017届高三第二次全国大联考(新课标Ⅲ卷)历史卷(正式考试版)

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第1页(共6页) 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第2页(共6页)………………○………………内………………○………………装………………○………………订………………○………………线………………○………………………………○………………外………………○………………装………………○………………订………………○………………线………………○………………… 学校: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2017年第二次全国大联考【新课标Ⅲ卷】文科综合历史(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30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24.北宋著名道学家张载指出:“宗子之法不立,则朝廷无世臣……家且不能保,又安能保国家?”据此分析,其对下列哪一现象评价颇高A .“百家争鸣”B .推行郡县制C .明晰谱系D .科举取士25.“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
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
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
”这段话反映了 A .宗法血缘关系得到强化B .郡国并行威胁中央集权C .君主专制制度遭到破坏D .藩镇割据削弱中央集权26.西汉“田虽三十……加之以口赋更徭之役,率一人之作,中分其功。
农夫悉其所得,或假贷而益之。
2022届高考历史(专题版)二轮专题复习文档:高考非选择题37分标准练(三) Word版含答案

高考非选择题37分标准练(三)时间:25分钟满分:37分1.(2021·石家庄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所谓“富民”阶层,是中唐以来特殊是宋代以来崛起的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又称“富室”“富家”“富户”,还可称“大姓”“望族”“豪族”“兼并之家”等。
他们主要以农业为致富的途径,也包括了以工商等其他途径。
作为一个在社会经济分化中产生的新兴阶层,富民阶层具有区分于其他社会阶层的显著特征,即没有政治特权,仅仅占有财宝和拥有良好的文化训练,照旧属于“民”的范畴。
作为富民家庭,维持其家业不败,一是靠财宝,二是靠文化训练。
明代影响较大的富民大姓,大多是发迹于宋,壮大于元。
随着商品经济的快速进展,从事手工业、商业的富户以前所未有的态势进展起来。
时人王世贞曾指出:“盖东南者,国根本也。
富民者,东南所恃以雄者也。
”到了清代,富民阶层仍是社会上最具有影响力的阶层之一。
在拥有经济力气之后,富民努力通过读书应举,谋取政治权力,消灭了“百姓之富者争出金钱而入学校”的状况。
——摘编自林文勋、杨瑞璟《宋元明清的“富民”阶层与社会结构》材料二18世纪的英国尽管存在严格的社会分层,但社会分层并非一成不变,它具有更强的流淌性和开放性,其典型特征是消灭了更多向上、向下的流淌,而这种流淌同经济和社会变化的过程相吻合。
英国贵族的开放是单向度的,主要是允许贵族家庭成员向下流淌,社会的中下层几乎不行能成为社会上层的一员;中间阶层不仅在数量上快速扩大,而且进展出自己的意识形态,正在变成一个界限渐渐明确的集团,他们以自己的商业财宝和生活背景为荣,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和传统,并开头谋求政治权力和地位;社会下层渐渐向无产阶级过渡,为新社会预备了一个重要的部件。
社会流淌是英国社会整合的一种有形方式。
——摘编自舒小昀《18世纪英国社会流淌分析》(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中国古代“富民阶层”形成和进展的缘由。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说明18世纪英国社会阶层流淌的特点及其影响。
2017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ⅲ【新】

2017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Ⅲ)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4分)如图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文字的频繁使用 B.书写材料的不同C.各国变法的实施 D.“书同文”的推行2.(4分)《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
这反映了当时()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3.(4分)表:土地规模(亩)户数户数比例20以下2417.3%20~13010374.1%131~300107.2%300以上2 1.4%小计139100%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A.自耕农经济盛行 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C.均田制破坏严重 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4.(4分)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
《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
这反映出()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C.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5.(4分)1897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
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小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
”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B.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D.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6.(4分)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
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
2017年高考(新课标Ⅱ)预测卷历史试题02缺答案

文科综合历史(考试时间:5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24.汉文化深受儒学影响,对“身份等级”的理念情有独钟,对“长幼尊卑”划分得十分清楚。
因此,皇位更替时,“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原则多多少少都会产生一些作用.这样,皇位传承时斗争的激烈程度略有缓解。
对材料内容理解正确的是A.宗法制度根深蒂固B.儒学一定程度上可以稳定统治秩序C.宗法制开始遭到破坏D.清朝仍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25.1915年以后,特别是1919年以后,中国人对所有外来观念进行消化、整合和重构,将它们定型为“中国当代观念”。
材料中的“中国当代观念”A.倍受当时的政府的推崇B.成为当时多数中国人的共同观念C.1915年的当代观念主体是资产阶级D.1919年以后当代观念完全走别国道路26.盖儒学既为“国学”,也就成了仕途的“敲门砖”,则功成名就者自有官方的俸禄赖为供养,因此自然就懒于进取和教化。
而后进学者一心钻研仕途,更无心于教化了。
这实在是儒学的悲剧,也是一切官方学说的悲剧:一种思想一旦列为官方哲学,则必然没落、僵化,对此亦不妨借今证古.一切官方哲学,无论其如何鼓吹,最终都免不了被人民唾弃的命运.以下对材料内容理解正确的是A.儒学的消极作用大于积极作用B.主流思想不一定是思想主流C.所有的官方哲学都会遭到人民的唾弃D.儒学成为了人们进仕的唯一途径27.“1600—1763年间,西北欧强国荷兰、法国和英国赶上并超过了西、葡两国。
2017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ⅲ)

2017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Ⅲ)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4分)如图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文字的频繁使用B.书写材料的不同C.各国变法的实施D.“书同文”的推行2.(4分)《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
这反映了当时()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3.(4分)表: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A.自耕农经济盛行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C.均田制破坏严重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4.(4分)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
《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
这反映出()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C.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5.(4分)1897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
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小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
”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 B.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D.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6.(4分)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
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
这反映了当时上海()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C.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7.(4分)1949年,渡江战役即将发起时,英国军舰擅自闯入长江人民解放军防线。
高中历史必修二、三阶段测试(2017高考真题汇编)【精品】【实用】

高中历史必修二、三阶段检测 (2017 高考真题汇编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3 分, 27 小题,满分总计71 分)1、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
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 “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
这种解释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2、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
这表明了儒者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3、《尚书酒俈》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
”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A、兼爱尚贤 B 、主权在民 C 、以民为本 D 、道法自然4、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
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5、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
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A、本质是善 B 、本质为恶 C 、非善非恶 D 、本善习远6、公元前 113 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
这一举措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首次实现了国家统一C、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D、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7、2016 年,在北京市通州区发掘出汉代渔阳郡路县城址和800 余座战国至汉代墓葬,出土了钱币及大量陶屋、陶仓等随葬品。
这些考古发现,有助于研究①秦汉时期郡县的设置状况②本区域古代农业发展状况③汉代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情况④大运河对本区域交通的影响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8、《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
2017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Ⅲ)(后附答案与解析)

2017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Ⅲ)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4分)如图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文字的频繁使用B.书写材料的不同C.各国变法的实施D.“书同文”的推行2.(4分)《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
这反映了当时( )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3.(4分)表:土地规模(亩)户数户数比例20以下2417.3%20~13010374.1%131~300107.2%300以上2 1.4%小计139100%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A.自耕农经济盛行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C.均田制破坏严重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4.(4分)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
《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
这反映出( )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C.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5.(4分)1897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
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小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
”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B.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D.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6.(4分)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
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非选择题37分标准练(三)
时间:25分钟满分:37分
1.(25分)2016·湖北武汉武昌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洪亮吉(1746—1809年),乾隆五十五年进士。
1793年他在对黔地进行考察后,写出了蕴含着人口论思想的《治平篇》,文中指出:“治平至百余年,可谓久矣。
然言其户口,则视三十年以前增五倍焉;视六十年以前增十倍焉;视百年、百数十年以前,不啻增二十倍焉。
”……“高曾之时,隙地未尽辟……或增三倍五倍而止矣,而户口则增至十倍二十倍。
是田与屋之数常处其不足,而户与口之数常处其有余也。
”“曰:天地有法乎?曰:水旱疾疫,即天地调剂之法也……曰:君相有法乎?曰:移民开荒、轻徭薄赋、禁其浮靡、折其兼并、开仓赈民,如是而已矣……此吾所以为治平之民虑也。
”但在“多子有福”的传统观念下,“其学说在当时及后世皆未尝有丝毫之影响,徒为今日历史上之资料而已”。
——摘编自张荫麟《素痴集》等材料二:马尔萨斯(1766—1834年),英国传教士、大学教授。
产业革命之后,英国的人口与贫困问题日益突出。
1798年,马尔萨斯出版《人口论》,指出:“没有限制,人口是呈几何速率增长的,而食物供应呈算术速率增长。
当人口增长超过生活资料的增长时,就会发生贫困和罪恶。
”……“只有自然原因(衰老、战争、瘟疫及各类饥荒)和道德限制(包括杀婴、节育、晚婚)能够限制人口的过度增长。
”建议对劳动群众和贫困阶级采取措施,通过“饥饿、繁重的劳动、限制结婚以及战争等手段来消灭社会‘下层’,削弱这个规律的作用”。
……马尔萨斯首次强调人口过剩问题的重要性,其理论对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产生过影响,对这一理论的关注也引发了1801年英国全国第一次现代人口普查的实施,马尔萨斯人口论是近代人口学诞生的标志。
——摘编自张柏然《英汉百科知识辞典》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洪亮吉、马尔萨斯人口论的异同。
(1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洪亮吉、马尔萨斯人口论对当时中英社会产生的不同影响,并简要分析其原因。
(11分)
解析:第(1)问,在阅读材料一、二的基础上进行比较,“相同点”可以从解决办法等方面阐述;“不同点”联系当时二人所处的不同背景进行分析。
第(2)问,采取分而答之的策略,即分别回答出洪亮吉的人口主张在中国产生的影响及其原因,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在工业化的社会环境中产生的影响及其原因。
答案:(1)相同点:人口增长常快于生活资料的增长,人口过剩可引发社会问题;自然调节和政府调控是解决人口问题的方法。
不同点:洪亮吉的人口论是清朝前期农业社会人地矛盾突出的产物;强调采取移民垦荒、轻徭薄赋等手段解决人口问题;仍为传统农业社会的治国之术。
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是英国工业化的产物;强调只有通过饥荒、限制生育等手段来
消灭社会“下层”,才能解决人口过剩问题;把资本主义制度所造成的一切问题归结为人口过剩。
(2)不同影响:洪亮吉虽然提出应关注人口问题,但其学说在当时没有产生多大影响;马尔萨斯的学说标志着近代人口学的诞生,对英国科学和经济学等多个领域产生重大影响。
原因: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农耕经济形态和“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的影响。
英国民主政体的确立;资本主义和工业化的发展;自由平等的社会风气。
2.(12分)2016·广东广州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从马可·波罗时代开始,中国形象进入西方现代文化。
第一阶段,在西方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文化形象中不断美化中国的器物、制度、思想。
第二阶段,从启蒙运动后期到帝国主义时代,在启蒙哲学背景下,悠久的中国历史则因为其停滞变成一种具有反面的、否定性意义的野蛮特征。
——摘编自周宁《天朝遥远:西方的中国形象研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中西方关于中国形象的认识。
(说明:围绕材料中的一个阶段或两个阶段的认识展开评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正确)(12分)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解答时应围绕核心论点展开论述、史论结合。
首先,分阶段概括出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然后,联系时代特点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角度进行评述,注意史实准确,史论结合,辩证地看待时代和社会的变迁对人们认识的影响。
答案:示例一第一阶段:从14世纪到18世纪,在西方流行的是积极、正面的中国形象(崇拜或美化)。
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在欧洲兴起并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反对教会压迫的斗争激烈,中国的四大发明、科举制度、君主制、儒学等成为西方人尤其是思想家讴歌的对象。
示例二第二阶段:18世纪晚期到19世纪,在西方流行的是消极、负面的中国形象(否定或批判)。
这一时期,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西方工业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东西方发展水平差距不断扩大。
为开拓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西方国家不断扩大在全球的殖民扩张。
而中国传统的农耕生产模式、长辫缠足等社会习俗、闭关锁国政策等成为西方批判的对象。
鸦片战争使西方关于中国形象的认识发生颠覆性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