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牛的最全分析文件

合集下载

关于蒙牛集团有限公司的利润表分析

关于蒙牛集团有限公司的利润表分析

摘要利润表是用来对公司的财款报表和收益实力以及资金的导出数量等大数据的综合反馈,不过,利润表的本质也只能局限于初始化的消息的传递和展示,利润表是不可以直接的反馈出公司目前的真实现象和运营情况,在运营的工作中员工只有让公司的财款报表指标和与之对应的消息分析类比出来之后进行分析,方可得到该公司整体的一个财款报备情况。

所以,利润表的分析程度相较于整个公司而言都是有着它独特的重要性。

而一份成熟的利润表分析报备情况,是可以让整个公司在未来收获颇丰。

因此通过利润表还可以让公司的管理体系得以实质性的运营提升,同时来对比消息的真实性。

而这篇文章则是以蒙牛集团有限公司举例论证,通过大数据来分析出了利润表在整个大环境下的行业背景以及企业的运营情况。

然后通过企业的利润表作为整个数据库的核心资源同步分析企业的财款报备情况以及相关指标。

最后对蒙牛集团有限公司的财款报备情况给出了全方位的评价,并随后提出相关性质的意见。

关键词:蒙牛集团有限公司;利润表分析;财务评价AbstractThe profit statement is used for big data's comprehensive feedback on the company's financial statement and income strength, as well as the amount of capital derived. However, the essence of the profit statement can only be limited to the transmission and display of initial messages. The profit statement is not able to directly feedback the company's current real phenomena and operations, in the operation of the work we have to let the company's financial statement indicators and the corresponding message analysis analogies to do so. In order to obtain the company as a whole a financial report. As a result, the level of analysis of the profit statement is of particular importance to the company as a whole. And a mature profit statement analysis. Reporting situation, can let the whole company in the future harvest quite well. Therefore, the profit statement can also enable the company's management system to be substantially improved, and to compare the authenticity of the information at the same time.Taking Mengniu Group Co., Ltd as an example,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background of the profit statement in the whole environment and the operation of the enterprise through big data. Then through the profit statement of the enterprise as the core resources of the whole database synchronously analyze the status of financial reporting and related indicators. Finally, this paper gives an all-round evaluation on the financial report of Mengniu Group Co., Ltd., and then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related nature of Mengniu Group Co.Key words : Jiuding investment company;Financial statement analysis;financial evaluation目录摘要 (I)Abstract ...................................................................................................................................... I I 目录.. (i)第一章绪论 (1)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2.1 国外研究现状 (1)1.2.2 国内研究现状 (2)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3)第二章利润表分析的理论综述 (5)2.1 利润表分析的内涵和特征 (5)2.2 利润表分析的原则和方法 (5)2.3 利润表分析所依据的资料 (6)2.4 利润表分析的局限性 (6)2.4.1 信息的局限性 (6)2.4.2 信息的滞后性 (6)2.4.3 分析方法的局限性 (7)第三章蒙牛集团有限公司简介及行业背景分析 (8)3.1 蒙牛集团有限公司简介 (8)3.2 行业背景分析 (8)3.3 公司的经营状况分析 (8)第四章蒙牛集团有限公司利润表分析 (10)4.1 公司利润表水平分析 (10)4.1.1 净利润分析 (10)4.1.2 利润总额分析 (10)4.1.3 营业利润分析 (11)4.2 公司营业利润水平分析 (11)4.2.1 营业收入与成本分析 (11)4.2.2 营业毛利分析 (11)4.3 公司经营成果的综合评价 (12)第五章蒙牛集团有限公司财务评价及建议 (14)5.1 财务评价 (14)5.2 相关对策建议 (14)第六章总结 (16)参考文献 (17)致谢 (18)第一章绪论1.1研究背景及意义伴随着全球化的增加和国家的资本市场经济效益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国家的企业的组织模式和经营的项目变得逐渐困难。

成功的企业案例分析

成功的企业案例分析

成功的企业案例分析企业成功的道路就应该坚持正确定位、系统策划和坚决执行。

店铺精心为大家搜集整理了成功的企业案例分析,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成功的企业案例分析篇1:丰田汽车公司日本经济10年低迷已成为众所周知不争的事实,但鲜为人知的却是日本汽车业经营状况被普遍看好,特别是丰田汽车公司的经营项目利润将突破1万亿日元大关,这不但是该公司有史以来的最高记录,也是日本所有企业的最高记录。

当年投产当年销售2500辆柯斯达的还不大为人所知的四川丰田公司也是其中一员。

近日记者有幸采访了四川丰田汽车公司总经理矶贝匡志先生并参观了他们的工厂,严格的质量管理、安全管理及人才管理等许多细微之处,使笔者对人们称谓的“东方不败”有了不少感性认识。

为了更好的给员工提供学习机会,企业内部可以培养各个类型的企业培训师或培训讲师,跟踪式的培训整体员工。

细微之处见管理中国人可能习惯了“自由”,不大“循规蹈矩”,马路沿子上下均可自由行走,然而在四川丰田,记者却遭遇了委婉的批评。

按照日本丰田的安全管理规则,车行道和人行道是严格分开的。

尤其这是汽车制造厂,随时都会有汽车来往,为了保证人身安全,行人禁止走车行线,这在四川丰田已成为人们的一种自觉行为,即便是休息日没有汽车往来时,他们也自觉走在步行道上,与记者毫无顾忌地走上走下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他们告诉记者,他们在日本丰田的工厂里,听说许多老职工由于几十年“循规蹈矩”,在偌大一个工厂里闭着眼睛都不会走错地方,当然更不会出事故。

进了车间,这回记者也学聪明了,先问车间里有何安全行走的规定,果不其然,“绿色通道可以步行”。

车间地面上画出了供员工行走的绿色线路,为了安全,大家在车间里都自觉走这条安全线,没有“越雷池”的人。

也就是说丰田公司的安全管理“润物细无声”,已转化为员工的自觉行为。

对于如何给企业做培训,可以浏览时代光华网站的培训商城频道,在那里可以选择你想培训的课题和内容。

在四川丰田每个车间都有一个区域,专门用黑板甚至用绳子挂起一些纸张,多是流程的每一步质量管理,但更吸引记者眼球的是一张张工人们来自生产中的保质增效又降低成本的建议图。

蒙牛企业内部控制缺陷案例研究

蒙牛企业内部控制缺陷案例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也在逐渐的成熟起来,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企业的发展,而企业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的地位, 就成为了各行各业所关注的重点。

企业为了提高核心竞争力,就需要完善内部控制,但是山于我国企业本身起步相对较晚,内部控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这也是很多公司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本次研究以蒙牛集团为例,针对其内部控制缺陷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首先阐述了与其相关的概念;其次从该控制环境、活动、监督、风险评估、信息与沟通这五个方面对蒙牛集团内部控制现状进行了分析;然后根据现状提出问题,最后针对问题给予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望可以为蒙牛集团在内部控制管理方面提供借鉴。

关键词:内部控制;风险评估:控制监督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the market economy is also gradually maturing, which to a large extent has promoted the rapid progress of Chinese enterprises, and the competition among enterprises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fierce・ How to occupy a favorable position in the fierce market competition,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attention of all walks of lif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enterprises, it is necessary to improve internal control. However, because of the relatively late start of enterprises in China, there are many deficiencies in internal control, which is also the main problem faced by many companies, this study makes a deep analysis of its internal control deficiencies・ Firstly, it expounds the concept of internal control, Secondly, the status quo of internalcontrol of mengniu group is analyzed from the aspect of internal control environment, activities, supervision, risk assessment,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hen put forward the problem according to the present situation, finally give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 to the problem, in the hope that it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Mengniu Group in the aspect of internal control management.Key words:Internal control; Mengniu group; defect目录一、绪论 (1)二、相关概念 (1)(-)内部控制概念 (1)(二)内部控制要素11.内部环境因素 (1)2.控制活动因素 (2)3.风险评估因素 (2)4.内部监督因素 (2)5.信息与沟通因素 (2)(三)内部控制的目的2三、蒙牛集团内部控制现状 (2)(一)蒙牛集团公司简介3(二)内部控制环境现状31.组织结构分析 (3)2.权责分配制度分析 (3)3.内部审计分析 (4)4.人力资源分析 (4)5.企业文化分析 (4)(三)内部控制实施情况41.内部控制制度 (4)2.内部控制内容 (4)3.内部风险评估 (5)(四)信息与沟通5四、蒙牛集团内部控制缺陷 (5)(一)内部控制财务制度不健全51.管理观念落后,一味追求利益 (5)2.财务管理制度欠缺 (5)(二)控制环境不完善61.员工对于企业文化认知不足 (6)2.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不全面 (6)3.组织体系机制不健全 (7)(三)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71.缺乏独立性 (7)2.监管不力 (7)(四)风险评估体系不健全71.多风险共同存在 (7)2.欠缺风险控制意识 (8)3.奶源争夺,资源浪费 (8)(五)信息管理模糊8五、完善蒙牛集团内部控制的对策 (8)(-)建立科学合理的控制制度 (8)1.强化管理层内部控制意识 (8)2.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9)(二)加强内部环境建设91.加强公司文化建设 (9)2.健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9)(三)加强公司财务监督101.加强内部信息披露和内部控制监督 (10)2.完善内部控制信息建设 (10)(四)建立健全风险评估体系11六、结论 (11)参考文献 (12)致谢 (13)蒙牛企业内部控制会计问题案例研究一、绪论我国企业经济效益在全球化经济的快速发展下不断提高,并且成为了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包材质量标准(3)0

包材质量标准(3)0

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编号:Q/MN-DW/JS18.2.2-2-2008 包材类辅料质量标准起草人:杜冰审核人:宣家祥审批人:张英春(代)文件实施日期:2008.6.18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低温鲜奶事业本部 发布目 录1.袋酸膜质量标准---------------------------------第4页2.酸奶封口膜质量标准-----------------------------第8页3.爱克林袋膜质量标准----------------------------第12页4.纸杯质量标准----------------------------------第16页5.IP机包材质量标准------------------------------第20页6.预制杯质量标准--------------------------------第25页7.塑料勺质量标准--------------------------------第29页8.吸管质量标准----------------------------------第33页9.热收缩膜质量标准------------------------------第37页10.PS片材质量标准-------------------------------第41页11.自封口袋PE膜质量标准-------------------------第45页12.大礼包袋PE膜质量标准-------------------------第48页13.圆周标、侧贴标质量标准------------------------第51页14.PPP条质量标准--------------------------------第54页15.瓶装封口铝箔质量标准-------------------------第57页16.酸奶模切铝盖质量标准-------------------------第60页17.镀铝酸奶封口膜质量标准-----------------------第64页18.塑料托质量标准-------------------------------第68页19.利乐冠包材质量标准---------------------------第75页20.百利膜质量标准-------------------------------第80页21.好习惯封口膜质量标准-------------------------第84页包材类辅料质量标准1 目的为了控制产品质量,规范产品检验,特制定此辅料质量标准。

蒙牛集团的经营管理模式

蒙牛集团的经营管理模式

蒙牛集团的经营管理模式一、对蒙牛管理模式的分析据去年审计蒙牛所了解到的情况及从石广了解到的情况,按照自己的理解对蒙牛的管理模式作出如下描述和分析:1、环境任何管理模式均起源于一定的经营环境。

牛根生长期担任伊利的销售负责人,对于行业各方面的情况均极为了解,人脉关系全面通透。

在创业之前,他通过在伊利的经历,实际上已经掌握了全国最大的销售网络;对于各加工厂商也自然沟通密切而且享有威信;对于如何运做市场及运做成败的可能性早有把握;随时可以组成一支经验丰富、相互熟悉的创业队伍。

那时正值中国乳业市场进入快速成长期,发展空间极大,而又逢利乐居然愿意无偿提供利乐枕生产线。

当时百利包尚未兴起,在优质奶源高价的利乐砖和相对低质奶源廉价的巴氏奶之间,出现了一个优质适中价格产品的巨大需求空间,蒙牛鬼使神差地把握了这个垄断性的机会(现在百利包的保质期已经延长到常温90天,利乐枕的市场估计将逐渐被侵蚀)。

这是一种只要有一定资金启动并确保资金流转顺畅,连不成功都难的形势(这种形势应该是非常非常明朗的,否则仅凭牛根生的个人魅力,恐怕不会有足够的人参加集资入股).蒙牛在经历了短暂的困难时期之后,其产品便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之中.需要注意的是,蒙牛产品的供不应求是来源于当时的形势,而不是来源于当时的管理,1999年蒙牛的管理可以说混乱到了极点。

但是产品的供不应求为管理的改善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条件,而蒙牛管理的改善又反过来促进了开拓和满足市场的能力,二者之间形成了良性循环。

2002年我所看到的蒙牛在绿乐尔的管理,可以说完全是一种在产品供不应求的环境中产生的,以提高效率实现产销平衡为目标的模式。

蒙牛的管理模式之所以在套用于绿乐尔之后能够大获成功,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是:蒙牛把供不应求(超过设计产能的加工量)也带到了绿乐尔!2、特点①对各级管理层人员均给予虚拟股票期权,使其在不同程度上成为公司的合作者。

蒙牛派驻绿乐尔的人员中部级干部都享有此项利益,如奶源部长郭晓斌。

蒙牛程序文件清单

蒙牛程序文件清单

蒙牛程序文件清单一、质量控制程序文件1、《原奶检验程序》详细规定了原奶的采集、运输和检验标准。

包括对原奶的温度、酸度、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微生物指标等进行检测的方法和频率。

明确了不合格原奶的处理流程,以确保进入生产环节的原奶质量符合严格的标准。

2、《生产过程质量监控程序》描述了在生产线上对各个工序的质量监控要点。

例如,对配料的准确性、杀菌温度和时间的控制、灌装环节的卫生标准等进行实时监测。

制定了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的流程,以应对生产过程中出现的质量偏差。

3、《成品检验程序》规定了对成品乳制品的各项质量指标的检测方法和标准。

包括感官指标、理化指标、微生物指标等。

明确了成品放行的程序和条件,只有经过严格检验合格的产品才能进入市场销售。

二、生产管理程序文件1、《生产计划制定程序》综合考虑市场需求、库存情况、设备产能等因素,制定合理的生产计划。

规定了计划调整的条件和流程,以应对市场变化和突发情况。

2、《设备维护与保养程序》详细列出了各类生产设备的维护保养周期、内容和责任人。

规定了设备故障的报修流程和维修验收标准,以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减少生产中断的风险。

3、《生产安全管理程序》强调了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项,包括员工的个人防护、设备的安全操作规范、危险区域的标识等。

制定了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理预案,以保障员工的生命安全和企业的财产安全。

三、采购管理程序文件1、《供应商评估与选择程序》建立了供应商评估的指标体系,包括供应商的资质、产品质量、交货能力、价格等。

规定了新供应商的引入流程和现有供应商的定期评估机制,以确保供应商能够持续提供优质的原材料和服务。

2、《采购订单管理程序》明确了采购订单的生成、审批、下达和跟踪流程。

规定了采购合同的签订和执行要求,保障采购活动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3、《原材料验收程序》详细规定了各类原材料的验收标准和方法。

明确了验收不合格原材料的处理方式,防止不合格原材料进入生产环节。

四、销售与物流管理程序文件1、《销售订单处理程序》描述了从客户下单到订单确认、发货安排的整个流程。

《蒙牛集团品牌手册》[2]

《蒙牛集团品牌手册》[2]

《蒙牛集团品牌手册》一、前言蒙牛集团是中国率先的乳制品供应商,全球乳业七强,2022年FIF A世界杯全球官方赞助商。

蒙牛的品牌理念是“让世界共享健康”,致力于为消费者提供优质、安全、营养、美味的乳制品,满足不同人群和场景的需求。

蒙牛的品牌标识是蒙牛的核心视觉元素,代表了蒙牛的品牌形象和价值。

为了保证蒙牛标识的视觉效果不受影响,标识不得与文字或者其它图形部份连接或者过于接近。

为此,本手册规定了标识专用区,确保提供足够的空间以增强标识的视觉效果。

本手册将向您展示蒙牛标识的设计原则、色采规范、字体规范、应用规范等内容,以便您在使用蒙牛品牌时,可以更加标准化和规范化。

请您子细阅读本手册,并严格遵守本手册的规定。

如有任何疑问或者建议,请及时与我们连系。

二、品牌基本元素2.1 品牌标识品牌标识是蒙牛的核心标识,除非根据其它的特殊说明,它应该是我们首选使用的标识。

品牌标识由中文“蒙牛”和英文“Mengniu”组成,中文部份采用自创字体,英文部份采用流畅的风格,体现了蒙牛的现代感和国际化。

使用时只可采用经核准的设计原图,所有本手册所示的标志仅作说明用途,在印刷时切不可通过扫描或者拍摄技术使用。

本手册的内容或者会通过计算机或者彩色复印机使用,切不可用作配对企业色采,必须时常参考本手册提供的油墨色票或者最新出版的PANTONE® 表。

PANTONE® (彩通®)为PANTONE公司的注册商标。

2.2 品牌口号品牌口号是蒙牛的品牌主张,表达了蒙牛对消费者和社会的承诺和愿景。

品牌口号为“让世界共享健康”,采用中英文双语表达,与品牌标识搭配使用。

品牌口号可以与品牌标识组合成一个整体,也可以单独使用。

在组合使用时,请按照本手册规定的比例和距离进行排版。

在单独使用时,请保持口号的完整性和清晰度。

2.3 品牌色采品牌色采是蒙牛的视觉识别符号之一,传达了蒙牛的品牌个性和情感。

品牌色采由主色、辅色和中性色组成。

蒙牛乳业-财务报表分析报告

蒙牛乳业-财务报表分析报告

案例3-3 内蒙古蒙牛乳业公司财务分析报告第一部分 宏观环境分析一、中国乳业概况(一)中国乳业发展进程1.第一阶段:奶业生产体制转变时期(1978~1992年)改革开饭以前,我国奶业生产实行统一生产、收购生鲜奶,集中消毒、装瓶,统一销售。

改革开放以后,奶业生产实行“国营、集体、个体一起上”的发展方针,有力地激活了劳动要素,解放了生产力。

1978~1992年间,我国奶类总产量和奶牛存栏数年均递增率分别达到13.4%和13.9%,干乳制品产量年均递增率达到16.9%。

图3-46 中国奶牛的存栏头数增长2.第二阶段:流通体制改革时期(1993~1998年)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饲料价格放开,但牛奶销售价格改革却不同步,仍由物价局监督,出现了“一头活一头死”的现象,致使牛奶生产成本提高,养牛效益开始下降,奶类总产量第一次出现负增长。

20世纪90年代初,奶业进行了市场化改革,放开了牛奶购销价格,取消牛奶补贴,实行市场竞争,开放乳制品市场。

国外乳制品纷纷进入我国市场,组建奶业集团,扩大企业生产规模取得了成效,奶业生产逐步走出低谷,开始了新一轮的发展。

3.第三阶段:生产方式转变时期(1999~2006年)2004年,中国奶业协会在石家庄召开第一届奶牛发展大会,推广奶牛养殖小区和规模牛场,推进奶牛养殖规模化,以改变我国奶牛养殖长期以来“小、散、低”的状况。

到2007年末,部分规模牛场和奶牛养殖小区的硬件和软件装备已经达到国际水平。

2008年,中国奶业协会在上海召开第三届奶牛发展大会,推进奶牛养殖的标准化。

1999~2006年,我国奶类总产量和奶牛存栏数年均递增率分别达到22.3%和17.4%,干乳制品产量年均递增率达到17.6%。

4.第四阶段:转变增长方式时期(2006年至今)2006年以来,由于奶牛养殖成本不断上升,乳制品生产和流通监管失衡,市场竞争无序,行业整体利润下降。

《国务院关于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等文件陆续出台,提出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保障乳制品质量安全,加快奶业增长方式的转变,使奶业从数量扩张向整体优化、提高素质转变,从传统奶业向现代奶业转变,我国奶业进入转型的关键时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摩根精湛财技狩猎蒙牛牛根生们始终被动搏命牛根生传奇般创富的内地民营企业家,是香港中环写字楼里永久的话题。

2004年,随着“蒙牛乳业”(2319.HK)的上市,牛根生和他的“蒙牛”成了新的代表。

陪伴他们登陆香港的,是资本大鳄摩根士丹利。

熙熙攘攘参与配售的机构与市民,与其讲是直奔“蒙牛”而来,不如讲是真奔给大伙儿讲述“蒙牛”故事的摩根士丹利而来。

也许你能够把这讲成是资本与产业强强联合的双赢案例,然而,资本的本性只为逐利,通过解析摩根士丹利以精湛的财技为“蒙牛”设计的投资迷宫,我们能够发觉,其当然令公司原有股东能够实现上市退出;也为牛根生套上了一副枷锁,假如“蒙牛”效益不能保持高速增长,牛根生将有可能丧失对公司的操纵权;同时,对“蒙牛”现金投资仅4.78亿港元的外资系则赚得盆满钵满,2004年12月,仅通过减持1.68亿股股份,外资股东已套现10亿港元。

假如“蒙牛”2006年税后利润达到5.5亿元,外资系持有的上市公司股份价值届时还将更高。

那个地点,让我们从纯粹的资本财技角度,解析“蒙牛乳业”高市盈率的秘密,发掘秘密背后隐藏的摩根士丹利的逐利欲望,从而见证“蒙牛”在中国的资本荒漠中四处碰壁,以及与跨国资本博弈的过程中孤注一掷的艰辛财宝故事。

王吉舟/文2004年6月10日,“蒙牛乳业(行情论坛)”(2319.HK)在香港挂牌上市,并制造出又一个奇迹:公开发售3.5亿股(其中1亿股为旧股),公众超额认购达206倍,一次性冻结资金283亿港元,股票发行价格稳稳地落在了最初设计的询价区间3.125-3.925港元的上限,全面摊薄市盈率高达19倍,IPO融资近14亿港元。

后来居上的“蒙牛乳业”,由此在资本运作方面赶上了同行业第一梯队的所有对手(表1),“蒙牛”的掌门人牛根生也再一次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

表1:中国乳业四巨头资本运作成绩众所周知,香港资本市场远比内地成熟,“蒙牛乳业”能在香港以超乎平常的高市盈率融得如此大笔的现金,有些超乎常理。

这其中是否隐藏着专门的玄机呢?要解开“蒙牛”奇迹的许多谜团,要从牛根生创办“蒙牛”讲起。

原始资本积存之谜: 1398万元从哪里来提起牛根生的创业,有另一个企业不得不提—伊利股份。

1998年,牛根生是“伊利股份(资讯行情论坛)”的董事兼主管生产经营的副总裁,却突然被董事会免去职务,送北京学习。

这对一个41岁的副总裁,意味着风光的流放和变相的失业。

现在的牛根生,处在流年不利的低谷。

在后来的采访中,他甚至喟叹过当年在北京的人才市场四处碰壁的境遇,并坦承选择做乳业是因为自己实在不明白不的行当。

1999年1月,牛根生和同样在这次干部调整中失势的几个“伊利”高管成立了蒙牛乳业有限责任公司,它的注册资金是100万元。

现在的“伊利”,上市差不多3年,当年销售额高达11.5亿元,与仍租用民房办公的“蒙牛”不可同日而语。

只是,正是“伊利”的原始股,为“蒙牛” 提供了起飞急需的资本。

1999年8月18日,新生没几个月的“蒙牛”难道进行了股份制改造—成立内蒙古蒙牛乳业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猛增到1398万元,折股1398万股,发起人是10个自然人。

他们是:牛根生、邓九强、侯江斌、孙玉斌、邱连军、杨文俊、孙先红、卢俊、庞开泰、谢秋旭。

从那时起,这些人始终是“蒙牛”财宝故事中的主人公。

其中,邓九强和谢秋旭,是牛根生的生意伙伴,前者是提供冰淇淋、牛奶工业设备的呼和浩特市轻工机械(资讯行情论坛)有限公司的老总(后来投身“蒙牛”做了副董事长);后者是往常给“伊利”后来给“蒙牛”印牛奶、冰淇淋包装盒的潮州阳天印务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其他人大差不多上原“伊利”公司的治理与技术人才。

按照牛根生之后的讲法,现在的参股者事实上有40余人,但碍于当时自然人股东超过10个就会阻碍上市的规定,公司进行了如此的安排。

而依照有关政策,当时国家并没有类似规定。

假如当时的投资者仅为10人,除牛根生投资180万元外,其他平均每人要投资100万元,是什么样的缘故为“蒙牛”引来了如此的巨额个人投资?牛根生回答讲:“可能我在‘伊利’就喜爱给下属发钞票吧,名声在外!……我一讲办公司,大伙儿都觉得把钞票交给牛根生放心得专门。

”在钦佩牛根生个人感召力的同时,我们也不能不看到硬币的另一面:原始股的投机欲和1999年中国资本(行情论坛)市场创业板故事的风生水起。

正是1996年“伊利股份”(600887)的上市,使“伊利”的职工多多少少分享到了手中价值1元的原始股扶摇直上到最高42元的心跳经历。

那个时候,假如有人告诉他们,牛总成立新公司了,以后也要运作上市,你有机会买原始股,他的反应可想而知。

事实上,1999年,国家的职工原始股政策差不多叫停,然而,一来远在呼市一角的职工们信息未必灵通;二来,创业板当时风靡华夏大地,并被专门多人看作“最后一次暴富”的机会。

我们不能否认牛根生的个人魅力,也同样不能无视当时证券市场那个大形势。

牛根生和同事们轰轰烈烈的“融资”,惊动了当地的执法部门,同时被以“非法集资”的名义冻结全部款项,所幸最后化险为夷。

“蒙牛”此次增资中,牛根生名下的出资额最大,入股资金180万元,占注册资本的12.88%。

关于这180万元出资,采访过“蒙牛”的媒体是如此记录的:“其中有牛根生夫妇卖掉所有的‘伊利’原始股凑出的100万元。

”依照“伊利股份”1998年年报,牛根生1998年底持有29991股“伊利”股份,以1999年1-7月“伊利股份”的二级市场价17-30元的波动范围来看,套现100万元,他要在最高点全部出手。

低调富豪谢秋旭之谜: 财务数据推理显示事实上际出资仅为名下股份总额的5.419%闯过“非法集资”的关口后,“蒙牛”在实业飞速进展的助推下,在2002年7月之前,又进行了两次增资扩股,原来的10位股东增资扩股后的出资额度排序为:谢秋旭、牛根生、邓九强、侯江斌、孙玉斌、邱连军、杨文俊、孙先红、卢俊、庞开泰。

此外,还新增了15名自然人股东和5家法人股东(图1),但新股东投资只占注册股本的26.5%。

图1:2002年9月前蒙牛股份数次增资后的股权结构图显然,在那个增资过程中出手最猛的当属谢秋旭。

他最终以42.15%的股份比例,成为“蒙牛股份”的第一大股东。

此后,由于外资的介入,谢秋旭的持股比例被摊薄,但上市前其仍持股28.5%,这些股权到2002年9月即升值到2.8亿元,2004年7月更超过10亿港元,谢秋旭由此进入了富人的行列。

有味的是,谢秋旭本人特不低调。

尽管被《新财宝》列入“500富人榜”(详见本刊2004年5月号)后身份频遭曝光,但采访他的媒体如此记录:“谢秋旭长期以来一直是‘蒙牛’的单一最大股东,在‘蒙牛’的股东中,他虽被列为发起人,但自始至终都没有参与经营治理,事实上只是股权投资”,并以此作为“蒙牛”建立了完善的、与西方接轨的法人治理结构的论据。

事实上,自然人私下信托入股和托付人交易未上市股份公司的股份信托权益,在国外专门平常,但在中国内地却是个法律的灰色地带—《公司法》关于股份公司的发起人股份有世界上最苛刻的规定。

而我们假如假定谢秋旭的新增投资有代他人出资的可能,就恰好能够解释什么缘故增资过程中谢秋旭一路“看好‘蒙牛’”、大手笔增加投入却不参与治理的谜团,也解释了“蒙牛”2004年在香港上市后“谢氏信托”背后有上千名关联人的疑问。

事实上,依照“蒙牛”招股书中披露的资料—“谢秋旭持有‘银牛’(详见后文)52207股股份,当中的49378股乃以信托方式为约1000位人士持有”,我们甚至能够准确地计算出,谢秋旭本人实际出资的股份只占其名下股份总额的5.419%。

只是问题是,什么缘故“蒙牛”要绕行这条风险较大的代出资之路呢?溢价代出资之谜:误入上市歧途的惟一解药仅凭“蒙牛”在诞生之初就急于将公司形式变更为股份制,就足以讲明,牛根生当初关于资本运作是个十足的门外汉—注册资本1398万元、刚成立的小乳品厂,即使在创业板市场短期内也是不可能上市的。

而且,不管公司多小,只要一变成股份公司,发起人的股份3年内就既不能出售也不能转让。

除非有把握一定能在这3年内上市,否则,保持股权结构相对自由开放的有限公司形式,直到上市有眉目再进行股改才是投资者正确的选择。

显然,当时的股东没有一个明白这一点,误打误撞冲着创业板狂奔的结果,是给自己设了个路障:既然上市无门,为了实现后续融资,只剩下不断增加注册资本这条道路。

而增加注册资本,又不能使公司的要紧股东结构发生改变(否则业绩不能连续计算会导致上市无望)。

在增加新股东这条路被自身的上市战略严格限制的情况下,除了不断以代出资的形式追加原股东的投资,不无他途。

因此,由于《公司法》中存在法律障碍,“蒙牛”的真正资本大手术,一定要等到股改3年—2002年7月以后才能进行,这也恰好解释了,什么缘故“蒙牛”在实业突飞猛进的3年中于资本运作上相对寂静,直到2002年9月才突然开始密集发力。

只是,也许正是断了3年内上市的后路,“蒙牛”的领导层才得以全力以赴研究实业。

2002年,牛根生在创业板上市的迷途中与光大证券打了3年的交道后,终于明白得资本运作的个中三味了,光大证券投行经理卢文兵等人的直接加盟,使其后成立的“金牛”、“银牛”和一系列资本手术让人刮目相看,只是或许更多的变化,来自摩根士丹利登场之后。

2002年7月,蒙牛股份公司成立3年后,摩根士丹利、英联、鼎晖三家投资机构给“蒙牛”动起了资本运作的大手术。

外资进入成本之谜: “蒙牛”投资故事的中外不同版本2002年6月,“蒙牛”与摩根士丹利等三家外资机构签署了投资意向:外资投入2.16亿元,只占32%的股份,外资投入前“蒙牛股份”有4000多万股,增资后约6000万股外资占不到1/3,确实是2000多万股,折合起来,“蒙牛股份”的外资进入成本为10.1元/股。

难怪不管是牛根生、主管部门,依旧谢秋旭们都感受心理平衡。

那个版本的故事使摩根士丹利看起来像个急着掏钞票的傻瓜。

你不得不钦佩摩根士丹利编故事的能力,那个故事这么符合中国人的思维适应,以至于“蒙牛”在同意采访时主动宣传那个版本:“本来‘摩根’投资‘蒙牛’的价格是8.8元/股,英联的加入使价格上涨到了10.1元/股。

”“蒙牛股份”的外资成本确实能够这么算,但问题的关键是,以后上市的主体全然就不是“蒙牛股份”,而是注册地点在开曼群岛的一家新公司China Dairy Holdings(中国乳业控股,本文称为开曼公司),“蒙牛股份”只是其境内的一个孙公司,是个车间。

一旦开曼公司对“蒙牛股份”的境外控股结构建立起来,拿着对China Dairy Holdings的投资计算“蒙牛股份”的股价就变得毫无意义。

那个中国版本的投资故事,实质上巧妙地利用了中外资本市场游戏规则的差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