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同步练习3.8兰亭集序1新

合集下载

人教版必修二高一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8课《兰亭集序》(共54张PPT)

人教版必修二高一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8课《兰亭集序》(共54张PPT)
王羲之为之感动,边派人去集市买来几把 扇子,取出随身带的笔墨在扇上挥毫,一一题 款落印。然后对老婆婆说:“老人家,你为我 斩杀了心爱的大白鹅,我很是过意不去,请把 这几把扇子拿到市上,卖上几串钱,算是我对 你的补偿吧。”
绍兴的兰亭,现在是书法圣地。兰亭布局, 以曲水流觞为中心,四周环绕着鹅池、鹅池亭、 流觞亭、小兰亭、玉碑亭、墨华亭、右军祠等。
鹅池的左旁,是一 座式样别致的三角形 石质碑亭。碑上镌刻 “鹅池”两字,气势 磅震荡礡。
传说“鹅池”两字出自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两 人的手笔。当年,王羲之在池边刚写完“鹅”字, 忽然听到“圣旨到”,便搁笔迎旨。一旁正在练字 的儿子王献之,趁父亲离开之际,提笔补上了“池” 字,一碑两字,父子合璧,成了千古佳话。
袒 腹 东 床
因为这个典故,后来人们就把“东床”作为 女婿的美称,或称呼他人的女婿叫“令坦”。
问题思考
郗鉴何以选中王羲之?
因为其率真自然的气度,行为举止看似未 经修饰,却是毫无心机的真性情,而“真诚” 就是人最难能可贵的。
(2)鹅池 《晋书·王羲之传》记下了这样一件事:
“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 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 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
‖文体知识
《兰亭集序》是一篇序言。“序言”简称“序”, 也叫前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列于卷首 叫序,附于卷末叫“跋”。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 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 容或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 阅读或理解。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 请他人写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绍著作外,往 往还有一些评价的内容。
• 第一部分(1、2自然段):叙事、写景, 先叙述集会的时间、地点,然后点染出 兰亭优美的自然环境。

人教版2018年高一语文必修二全册同步练习含解析答案整理版

人教版2018年高一语文必修二全册同步练习含解析答案整理版

人教版2018年高一语文必修二全册同步练习目录同步练习1荷塘月色(1)同步练习2荷塘月色(2)同步练习3故都的秋(1)同步练习4故都的秋(2)同步练习5囚绿记(1)同步练习6囚绿记(2)同步练习7《诗经》两首(1)同步练习8《诗经》两首(2)同步练习9离骚(1)同步练习10离骚(2)同步练习11孔雀东南飞并序(1)同步练习12孔雀东南飞并序(2)同步练习13诗三首(1)同步练习14诗三首(2)同步练习15兰亭集序(1)同步练习16兰亭集序(2)同步练习17赤壁赋(1)同步练习18赤壁赋(2)同步练习19游褒禅山记(1)同步练习20游褒禅山记(2)同步练习21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1)同步练习22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2)同步练习23我有一个梦想(1)同步练习24我有一个梦想(2)同步练习25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1)同步练习26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2)同步练习1荷塘月色(1)本同步练习共2页,满分50分,时间40分钟。

一、打牢语言基础(2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D)A.倩.影(qiàn)羞涩.(sè) 笼.着(lónɡ)含情脉.脉(mò)B.袅娜.(nuó)畸.形(jī)颤.动(zhàn)蓊.蓊郁郁(wěnɡ)C.敛.裾(liǎn)数.落(shǔ)丛.生(cōnɡ)不屑.一顾(xiè)D.独处.(chǔ)藻.饰(zǎo)乍.看(zhà)令人咋.舌(zé)【解析】A项,笼:lǒnɡ;B项,颤:chàn;C项,丛:cónɡ。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D)①芯片领域的一位专家说:“中国芯片的发展必须要两条腿走路,既坚持自主创新,寻求突破,把大国重器掌握在自己手里,同时又要开放合作,抛砖引玉....。

”②在芯片研发上,我们要瞄准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亦步亦趋....,最后完成超越。

语文新课标人教版必修2 3.8《兰亭集序》

语文新课标人教版必修2 3.8《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学习目标] :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重点难点]1、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2、对文中多义词具体义项的确定,如“一”在“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数量词)“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整个)“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把……看作一样),“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一样、相同)等四个句子中的意义。

[案例剖析]这是一篇书序文中有些话说明诗集的由来,有些话说明编辑的目的,请一一指出并体会作者行文的妙处。

这一题目的考查目的是要求同学们理清文章的思路,并在此基础上准确把握文章的内容和写作技巧。

说明诗集由来的话:“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因修禊而“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实际上说明做诗的缘由。

“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指明了《兰亭集》是一部游宴诗集,有众多的作者,诗即即席之作。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说明成书经过。

说明编辑的目的:全文最后一段。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指出本书的意义。

[学法导引]1、朗读课文,体会本文句法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

2、反复阅读课文,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把握本文和一般的书序有什么不同?序是一种文体,有两种。

一是赠序,一是书序。

后者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内容多是介绍书的内容和特色、成书经过,写书目的等。

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有的则如说明文,还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

《兰亭集序》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

本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的意义。

这便是《兰亭集序》与一般书序的不同之处。

1、文写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以及变化?由乐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终了而言悲,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

具体体现为第一部分:点叙宴集盛况(乐);第二部分:抒发人生感慨(痛);第三部分:交代作序目的(悲)。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学案2:第8课 兰亭集序(含答案)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学案2:第8课 兰亭集序(含答案)

兰亭集序教学目标: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的感情变化。

2.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3.背诵全文,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教学重难点:1、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2、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学法指导:组织朗读背诵、引导学生探究知识链接:1、兰亭:是东晋时期会(guì)稽(jī)郡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

兰亭地处绍兴城西南12.5公里的兰渚山下,相传越王勾践曾在这一带种过兰花,汉代为驿亭所在,因名兰亭。

几经反复,于1980年全面修复如初。

2、《兰亭集序》由来古人每年三月初三,为求消灾除凶,到水边嬉游,称为修禊(xì)。

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日,大书法家王羲之和当时名士谢安、孙绰、许询、支遁等41人来到这里修禊,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诗歌会。

一群文人雅士,置身于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之中,众皆列坐曲水两侧,将酒觞(杯)置于清流之上,任其飘流,停在谁的前面,谁就即兴赋诗,否则罚酒。

据记载,当时参与其会的41人中,12人各赋诗二首。

九岁的王献之等16人拾句不成,各罚酒三觞。

王羲之将37首诗汇集起来,编成一本集子,并借酒兴写了一篇324字的序文,这就是著名的《兰亭集序》。

为“天下第一行书”。

3、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东晋书法家,字逸少。

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

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

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

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

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

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

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后世誉之为书圣。

4、序“序”也写做“叙”或称“引”,犹如今日的“引言”、“前言”。

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

高中语文必修二课本课后题答案

高中语文必修二课本课后题答案

高中语文必修二课本课后题答案篇一: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二教材课后习题答案及解析【精品】篇二:高中数学必修二教科书课后习题答案篇三: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2课文同步练习及答案(全套)兰亭集序课练1.下面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虚诞(dàn) 癸丑(kuí) 趣舍万殊(shú)...B.齐彭殇(shānɡ)会稽(jī)形骸(hái)...D.嗟叹(jiē).峻岭(jùn) .晤面(wù) .C.嗟悼(dǎo) 修禊(xì)骋怀(chěnɡ) 符契(qì) ....流觞(shānɡ)激湍(tuān) 曲水(qǔ)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少长咸集(都) 畅叙幽情(幽深内藏) 感慨系之(附着) 喻之于怀(比喻) ....B.群贤毕至(全) 崇山峻岭(高) 终期于尽(至,及)列坐其次(排列) ....C.茂林修竹(修整) 人之相与(交好) 修短随化(变化) 其致一也(情趣) ....D.清流激湍(急流的水)暂得于己(一时) 向之所欣(一向,向来)列叙时人(一个个地) ....3.选出加点“于”字用法、意义不同的一项( )A.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B.当其欣于所遇C.不能喻之于怀D.因击沛公于坐....4.比较以下句子中“以”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引以为流觞曲水②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③犹不能不以之兴怀④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5.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①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②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B.①虽无丝竹管弦之盛②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C.①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②会天大雨,道不通..D.①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语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引以为流觞曲水B.列坐其次C.所以游目骋怀D.快然自足........7.从下列各项中选出与“少长咸集”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 ) ..A.映带左右B.足以极视听之娱C.固知一死生为虚诞D.群贤毕至....8.有关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 )A.序是古代文体的一种,大多用以题赠,或作著作的前言,“书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序”。

最新2019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学案:第三单元 第8课 兰亭集序 -含答案

最新2019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学案:第三单元 第8课 兰亭集序 -含答案

第8课兰亭集序绝版的暮春公元353年暮春之初,王羲之在《兰亭序》中很欣喜地写道:“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四十多人行走在山间林木道中,士林中很有影响的谢安来了,高僧释支遁来了,王羲之带了几个儿子一起出动,最小的是献之,此时九岁。

四十余人其乐陶陶地相拥着,披一身茂林修竹中倾泻下来的温暖阳光,流觞到处,诗思敏捷者脱口而出。

谢安、王羲之、孙绰等二十余人很快成诗,博得一片好评;卞迪、丘髦等十余人一时难以即席吟诵,罚酒三巨觥。

年少的王献之参与这样的成人活动,一时不知所措,也只好喝了罚酒。

一切都是自如的、随意的,唯有这样,雅集才充满了无拘无束的气氛。

谢安也参加了兰亭雅集,和一个普通文人一样,成四言五言诗各一首。

在雅集中,丝毫不见他有与人不同之处。

从文人角度看,谢安的影响要胜过雅集中的每一个人。

从职务上看,谢安历任了桓温司马、吏部尚书,东晋孝武帝时甚至位居宰相。

这样的人在兰亭雅集中,与大家平等,无人着意提起,也无专文渲染。

这正是晋文人的自由精神、自由文风。

难得的是谢安的平常心,更难得的是诸士人的平常心,以至达到了自由的最大值。

山水怀抱中的文人相聚,适意是雅集的动力。

由于适意而毋需相互提防、戒备,你愿意怎么着就怎么着吧,每一个相与者都重在个性上、精神上的享受,追求浪漫散怀、从容悠然的趣味。

一次寻常的文人聚会能流传下来,恐怕远远超过了所有参与者的料想,他们只是觉得快乐了一天,一身轻松地披戴着芳草野花的香气回家。

一、学习目标1.积累整合文言知识,掌握文言文阅读的方法。

2.品赏作者笔下景物的清雅朴素之美,并进而了解作者对山水钟情的性灵。

3.体会作者由“乐”到“悲”再“痛”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二、作者连线书家至圣——王羲之王羲之(303—361),字逸少,东晋琅邪(山东临沂)人,书法家、文学家、书圣。

世称王右军。

王羲之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

高中语文必修2第三单元《兰亭集序》阅读训练题及答案解析

高中语文必修2第三单元《兰亭集序》阅读训练题及答案解析

高中语文必修2第三单元《兰亭集序》阅读训练题一课内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题。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臭。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节选自王羲之《兰亭集序》)2.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虽趣舍万殊趣:兴趣B.终期于尽期:至、及C.不能喻之于怀喻:明白D.其致一也致:思想情趣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从“人之相与”的短暂,联想到人的两种生存状态,一种是聚集室内、畅谈怀抱,一种是寄情所托、放浪形骸。

B.想到往日美好易成陈迹,作者不免感慨横生悲叹人生苦短,由此体悟到“死生亦大矣”的生命之“痛”。

C.选文认为,生死是人生大事,在有生之年不宜空谈玄理,应做些实事,比如著文章留传后世,以承袭前人,启示来者。

D.寿天、生死并不是人力所能左右的,作者想到此,情绪转为激荡,文章随之收结于浓烈的悲观情绪中。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答案】2.A 3.D4.(我)本来就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看成一样是荒谬的。

参考译文:人们彼此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

有时把自己的志趣抱负,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时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任何拘束,放纵无羁地生活。

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取舍爱好各不相同,安静与躁动不同,(可是)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自足,不觉得老年即将到来;等到(对于)那些所得到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改变,感慨随着而产生。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课时作业8兰亭集序(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课时作业8兰亭集序(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课时作业8 兰亭集序[基础演练]1.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癸.丑(kuǐ) 会.稽(kuài) 修禊.(xì)巳.日(sì)B.峻岭.(lǐnɡ) 激湍.(tuān) 流觞.(shānɡ) 觥.筹(guāng)C.娱.乐(yú) 会晤.(wù) 形骸.(hái) 国殇.(shānɡ)D.虚诞.(xián) 酣.畅(hān) 玄.理(xián) 清冽.(liè)解析:A项中的“癸”应读ɡuǐ;B项中的“觥”应读gōng;D项中的“诞”应读dàn,“玄”应读xuán。

答案:C2.下列各组词语的书写,不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群贤毕至B.清流激湍天朗气晴流觞曲水C.游目骋怀畅叙幽情趣舍万殊D.放浪形骸情随事迁世殊事异解析:B项中“晴”应为“清”。

答案:B3.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A.①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修建、修造)②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修理)B.①尝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面对,引申为阅读)②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C.①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情趣,情致)②听妇前致.词(说)D.①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用来……)②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的原因)解析:A项中“修短随化”的“修”应解释为“长”。

答案:A4.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B.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C.河曲智叟亡以应。

D.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解析:A项中“悟”通“晤”,面对面;B项中“趣”通“取”,往、取;C项中“亡”通“无”。

答案:D5.比较以下句子中“以”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引以.为流觞曲水。

②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③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④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解析:①中的“以”是介词,“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0课1.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有两个错误的一项是( ) A .少长咸集 崇山峻岭 B .列座其次 游目骋怀 C .静燥不同 一口同声D .英雄辈出 贻笑大方【解析】 C 项,燥—躁,一—异;A 项,无错;B 项,座—坐;D 项,无错。

【答案】 C2.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悟言一室之内B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C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D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解析】 A 项悟—晤;B 项趣—取;D 项无—毋。

【答案】 C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列坐其次. 次:等次 B .向.之所欣 向:过去 C .茂林修.竹 修:种 D .终期.于尽 期:希望 【解析】 A 项“次”应释为“旁边”。

C 项“修”应释为“高”。

D 项“期”应释为“到达”。

【答案】 B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足以畅叙幽情.. 幽情:深藏的感情 B .映带..左右 映带:映衬,围绕 C .有感于斯文.. 斯文:文化,文雅 D .快然..自足快然:高兴的样子【解析】 C .斯文:这次集会的诗文。

【答案】 C5.选出加点字含义不同的一项( )A.⎩⎪⎨⎪⎧群贤毕.至少长咸.集B.⎩⎪⎨⎪⎧修.短随化不期修.古C.⎩⎪⎨⎪⎧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D.⎩⎪⎨⎪⎧或取诸.怀抱投诸.渤海之尾【解析】 B .“修短”的“修”意思为“寿命长”,“修古”的“修”意思为“研究、学习”,都是误为“修饰”。

【答案】 B6.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固知一.死生为虚诞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B.⎩⎪⎨⎪⎧犹能不以之.兴怀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C.⎩⎪⎨⎪⎧ 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D.⎩⎪⎨⎪⎧未尝不临.文嗟掉身临.其境 【解析】 A 项“一”,第一个是动词,意为“把……看作一样”,第二个是副词,意为“一边……一边”。

B 项“之”都是“它”。

C 项“所以”,第一个是“用来”,第二个是“……的原因”。

D 项“临”,第一个是“面对”,第二个是“来到”。

【答案】 B7.比较下列各句中“其”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列坐其.次②当其.欣于所遇 ⎩⎪⎨⎪⎧③及其.所之既倦④所以兴怀,其.致一也A .①和④相同,②和③相同B .①和④相同,②和③不同C .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D .①和④不同,②和③不同【解析】 ①代曲水,④指人们的,②③指“他们”。

【答案】 C8.下面“其”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吾其.还也 B .其.致一也 C .录其.所述D .当其.欣于所遇 【解析】 B 、C 、D 三项中“其”为代词;A 项中“其”为语气词,表商量或希望,还是。

【答案】 A9.下面句子中“所以”一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A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B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C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 .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解析】 B 项中“所以”表原因,其他三项表方式方法;A.译为“用来”;C.译为“靠他来”;D.译为“……的方法”。

【答案】 B10.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群贤毕至,少.长咸集B.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C.而此独以钟名.D.范增数目.项王【解析】A项“少”为形容词用作名词;B、C、D各项为名词用作动词。

【答案】 A11.下列各句朗读停顿有误的一句是()A.此地/有崇山峻岭B.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C.足以/极视听之娱D.不知/老之将至【解析】B.夫/人之相与。

【答案】 B12.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A.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众多贤才都会聚在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一起B.死生亦大矣——死生也是件大事C.齐彭殇为妄作——长寿和短命的说法都是妄造的D.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后世的读者读这本诗集,也将有感于生死这件大事吧【解析】C.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完全是妄造的。

【答案】 C13.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A.“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B.“序言”简称“序”,也叫前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

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

其作用在于作者向读者推荐自己的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

C.“疏”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由臣下呈献给皇帝的奏章,如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D.“赋”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铺陈叙事,讲究文采。

《阿房宫赋》是晚唐骈散结合得较好的一篇。

【解析】B.“作者向读者推荐自己的著作”叫“自序”,“序”也可以由他人来写。

【答案】 B1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本文是篇记游抒怀之作,以抓住特征、粗线条勾勒之笔描写了兰亭景物。

B.本文是篇宴游诗序,记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重在抒发作者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激励人们珍惜年华,积极进取。

C.本文先写盛会时间、地点、原由、与会人物、周围环境和流觞情景;再写人生感慨、人情变化,点出作序原因。

D.本文叙事写景中先突出了“乐”字,在述说世事流逝的感慨时,转出了一个“痛”字,联系古今时,引出了一个“悲”字,于是把上下文承接起来。

【解析】B.文中无“激励人们珍惜年华,积极进取”的表述。

【答案】 B15.填空。

(1)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________________,列坐其次。

________________,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2)______________,俯察品类之盛。

(3)夫人之相与,______________。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______________。

(4)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______________。

【答案】(1)引以为流觞曲水虽无丝竹管弦之盛(2)仰观宇宙之大(3)俯仰一世放浪形骸之外(4)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一、阅读下面短文,回答16~19题。

移树说□ (明)李东阳予城西旧茔久勿树。

比.辟地东邻,有桧百余株,大者盈拱,高可二三丈,予惜其生不得所。

有种树者曰:“我能为公移之。

”予曰:“有是哉?”请试,许之。

予尝往观焉。

乃移其三之一,规.其根围数尺,中留宿土。

坎及四周,及底而止。

以绳绕其根,若碇然,然其重虽千人莫能举也,则陊①其坎之棱,絙②树腰而卧之,根之罅实以虚壤。

复卧而北,树为壤所垫,渐高以起。

卧而南亦如之。

三卧三起,其高出于坎。

棚木为床横载之,曳以两牛,翼以十夫。

其大者倍其数。

行数百步,植于墓后为三重。

阅.岁而视之,成者十九。

则又移其余,左右翼以及于门。

再阅岁而视之,其成者又十而九也。

于是干条交接,行列分布,郁然改观,与古墓无异焉。

夫规大而坎疏,故根不离;宿土厚,故元气足;乘虚而起渐,故出而无所伤。

取必于旦夕之近,而巧夺于二十余年之远,盖其治之也有道,而行.之也有序尔。

予因叹夫世之培植人材,变化气习者,使皆得其道而治之,几何不为君子之归也哉?族子嘉敬举乡贡而来,予爱其质近于义,留居京师,与之考业论道,示之向方,俾从贤士大夫游,有所观法而磨砺,知新而聚博。

越三年,志业并进,再诎③有司,将归省其亲。

予冀其复来,以成其学,且见之用也,作《移树说》以贻之。

【注】①陊:duò塌,落。

②絙:ɡēnɡ大绳,粗索。

③诎:qū弯曲,屈服。

1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 .比.辟地东邻 比:近来B .规.其根围数尺 规:规定C .而行之也有序.尔 序:条理D .阅.岁而视之 阅:经历【解析】 B .规:环绕。

【答案】 B1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我能为.公移之恐为.操所先 B.⎩⎪⎨⎪⎧予惜其生不得所.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C.⎩⎪⎨⎪⎧乃移其.三之一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D.⎩⎪⎨⎪⎧且.见之用也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解析】 B .均作名词,解释为“地方”。

A.介词,替;介词,被。

C.代词,其中;代词,那。

D.连词,并且;副词,尚且。

【答案】 B18.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的族孙在京师学习了三年,有很大的进步,但还只是委屈地做了小官。

B .作者写这篇赠文,是想请他的族孙再次出来继续深造,以期做个更大的官。

C .作者花了三年时间才请种树人把自家城西的坟地改变得像古墓一样气象庄严。

D .本文因事悟理,通过叙述移树的事例,联想到人才的培养也应得其道而治理。

【解析】 A 、B 无中生有,均错在“做官”上。

由“再诎有司,将归省其亲”可知,作者的族孙未被主考官录取,因而未当官。

C.错在曲解文意。

时间应将“三年”改为“二年”。

【答案】 D19.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1)予曰:“有是哉?”请试,许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复卧而北,树为壤所垫,渐高以起。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盖其治之也有道,而行之也有序尔。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你真能做到这样么?”他请求试试看,我答应了他。

(2)再将树朝北平放,树身被泥土充垫,逐渐升高抬起。

(3)大概因为平时移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在实践时又很有条理的缘故罢了。

【参考译文】我家的城西旧坟无高木已久。

近来拓地于东邻,有桧柏百余株,大的合围,高约二三丈。

我为它们长在不相称的地方而可惜。

有一个种树人对我说:“我能够替大人移植。

”我说:“你真能够做得到么?”他请求试试看,我答应了他。

我曾经去观察过。

他先移其三分之一,环绕树根周围几尺,中留原土。

四周都挖了坑,挖至根脚而止。

用绳绕着树根,就像系碇那样,但它的重量虽千人也拿不动,便敲掉树坑的边角,将绳子缚住树腰而平放下来,树根的缝道里放着松泥。

再朝北平放,树身之下用泥土充垫,逐渐高升,朝南放时也是这样。

三放三起,树便高出于坑。

又以木头搭成床棚横载其上,用两头牛来拖,十个壮汉相帮。

更粗重的树便使用双倍的力量。

走了几百步,在墓后种成三行。

过了一年去看,成活的有十分之九,于是又移运余树,种在左右两边以及墓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