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影视文化2-人教版
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影视文化1-人教版

文学作品与影视艺术——人教版必修四梳理探究之“影视文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影视发展历程,了解美国大片2、明确影视艺术与文学作品的区别3、写影评,提高影视鉴赏能力【教学重点】明确影视艺术与文学作品的区别【学法指导】讨论法、比较鉴赏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讲课之前,我想先做一个调查,喜欢看电影、电视的请举手?下面我们来仔细听一段声音,看能不能快速猜出出自哪部影视剧?(播放音频,包含10段声音片段)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影视艺术已经走过了百年历程。
百年来,影视艺术记录了一个又一个的精彩瞬间,诉说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情感故事,也沉淀了一段又一段的历史记忆。
面对这段光影交织的历史,我们应该怀着敬畏之心,沿着时间的脉络,去了解那曾经的辉煌。
二、电影(电视)发展大事记1、电影发展大事记(1)1895年:无声电影出现——《火车到站》电影的诞生(2)1927年:有声电影出现——《爵士歌王》电影技术第一次革命(3)1935年:彩色电影出现——《浮华世界》又名《名利场》电影技术第二次革命(4)1999年:数字电影出现——《星球大战1——幽灵威胁》电影技术第三次革命(5)2005年:数字3D(立体)电影出现——《四眼天鸡》未来电影创作的主流2、电视发展大事记(1)1925年:电视雏形出现(2)1939年:第一台黑白电视出现(3)1954年:第一台彩色电视面世(4)2007年:3D电视出现(5)2011年:云电视出现(6)2014年:曲面UHD电视三、读文学作品,赏影视艺术(一)赏析《三国演义》中的经典片段“温酒斩华雄”绍曰:“可惜吾上将颜良、文丑未至!得一人在此,何惧华雄!”言未毕,阶下一人大呼出曰:“小将愿往斩华雄头,献于帐下!”众视之,见其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声如巨钟,立于帐前。
绍问何人。
公孙瓒曰:“此刘玄德之弟关羽也。
”绍问现居何职。
瓒曰:“跟随刘玄德充马弓手。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4《影视文化》说课稿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4《影视文化》说课稿一、教材基本信息•教材名称: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4•单元名称:影视文化•教材版本:人教版•适用年级:高二年级•授课时间:预计2个课时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影视文化的相关概念和要素;2.掌握影视作品在文化传承和价值观引导方面的作用;3.能够分析影视作品的主题、表现手法和内涵;4.培养学生对于影视作品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化意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1.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引导学生进行影视作品的观影分析,培养批判性思维;3.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4.提供引导性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于优秀影视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品位;2.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培养国家意识;3.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艺术修养;4.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1.影视文化的概念和要素;2.影视作品在文化传承和价值观引导方面的作用。
四、教学难点1.影视作品的观影分析和批判性思维培养;2.影视作品与文化传承、价值观引导的关系解读。
五、教学内容1. 影视文化的概念影视文化是指通过视觉和听觉媒介传播的文化形式,是人们生活中重要的文化现象。
影视文化包括电影、电视剧、纪录片、动画片等形式的艺术作品。
这些作品通过故事情节、形象描绘、表现手法等方式传达文化信息,对于文化传承和价值观引导具有重要作用。
2. 影视作品与文化传承影视作品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承载着历史、传统、价值观等文化元素,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刻画,将这些文化元素传递给观众。
影视作品可以通过再现历史场景、揭示社会问题等方式,保持和传承文化记忆,让观众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自己的文化传统。
3. 影视作品与价值观引导影视作品不仅在文化传承方面发挥作用,还能通过对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的刻画,引导观众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优秀的影视作品通常以人物形象和情节展现出一定的价值观念,通过观众对人物的情感体验和情节的思考,潜移默化地影响观众的价值观念,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影视文化-人教版必修4语文教案

影视文化-人教版必修4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影视文化的发展及其对人们思想、行为的影响;2.学习如何欣赏电影和电视作品;3.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文化素养;4.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应用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影视文化的定义、特点及其发展历程;2.电影和电视作品的欣赏;3.鉴赏影视作品中的文化元素。
教学难点1.如何正确欣赏电影和电视作品;2.如何准确把握影视作品中的文化元素;3.如何在语言表达中体现文化素养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第一课影视文化概述教学内容1.影视文化的定义及其特点;2.影视文化对人们思想、行为的影响;3.影视文化的发展历程。
教学方法介绍影视文化的定义及其特点,分析影视文化对人们思想、行为的影响,讲解影视文化的发展历程,结合影视作品的例子进行讲解。
第二课电影与电视教学内容1.电影和电视的定义及特点;2.电影和电视的历史发展;3.电影和电视的艺术特点及其欣赏方法。
教学方法介绍电影和电视的定义及特点,讲解电影和电视的历史发展,理性分析电影和电视的艺术特点及其欣赏方法,欣赏优秀影视作品。
第三课影视文化与批判性思维教学内容1.影视文化对人们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作用;2.如何在欣赏影视作品中发掘批判性思维。
教学方法介绍影视文化对人们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作用,探讨如何在欣赏影视作品中发掘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分析和评价影视作品。
第四课影视文化与文化素养教学内容1.影视文化对人们文化素养的提高作用;2.如何在影视作品中把握文化元素。
教学方法介绍影视文化对人们文化素养的提高作用,分析如何在影视作品中把握文化元素,引导学生分析影视作品中体现的文化元素。
课堂实践与评估在课堂上,教师应当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来呈现教学内容,设计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如小组合作讨论、影视作品评析、文化元素提取等。
评估方法包括课堂问答、小组展示、论文撰写等多种形式,以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能力。
总结与反思本教学方案主要围绕影视文化这一主题,探讨影视文化的定义、特点及其发展历程,以及对人们思想、行为的影响。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影视文化教学设计

《影视文化》教学设计设计思路:影视不过百年历史却深刻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影视文化渗透到了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甚至对每个人的生活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每个学生都喜欢看电影电视,却不一定能将影视与文化联系起来,不一定了解影视与文学的亲缘关系。
通过课前资料收集、调查问卷、影视观摩、文化探讨四个环节,让学生重新认识影视文化,并且为下学年的选修课中“影视名作欣赏”作铺垫。
由于课时和其他条件的限制,课堂上只能进行文化探讨这部分,其他三项为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资料收集、调查问卷、影视观摩。
教材分析:梳理探究部分容易被忽视,实际上这部分内容最能够活跃学生思维,开阔学生眼界,提高学生素质。
影视文化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影视与文学有着天然的亲缘关系,影视与文学彼此互动,又不能相互替代,深入了解影视文化可以激发学生对文学原著的兴趣,并为下学年选修课中“影视名作欣赏”铺好道路。
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搜集资料掌握影视发展相关知识。
2.了解影视与文学的亲缘关系,激发阅读原著的兴趣。
方法与过程:信息收集法,合作探究法,师生互动法,情感体验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正确认识“大片”及其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2.了解国产影视现状,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教学重点:正确认识影视与文学的亲缘关系,理解其彼此互动又不能替代的关系,并激发对原著的阅读兴趣。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大片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并对国产影视提出自己的意见。
学情分析:学生对本课十分感兴趣,能够积极投入,由于年龄和知识层次的限制,大家对影视文化的认识还停留在表层。
通过搜集资料和影视观摩,认识有所提高,具备了深入探讨的条件。
方法与手段:1.教法:指导学生收集信息,创设情境,帮助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2.学法:①实践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搜集资料、调查问卷、观摩影片等实践方式收获知识,提升对影视文化的认识。
②合作探究:在课堂上同学互相讨论、交流,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人教版必修4语文《影视文化》评课稿

人教版必修4语文《影视文化》评课稿一、引言《影视文化》是人教版必修4语文教材中的一篇重要的课文。
本文以影视文化为主题,通过对电影的介绍和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影视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本评课稿将对该课文的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评价指标进行详细解析,为教师们提供一份可靠的指导和参考。
二、教学内容《影视文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影视的艺术特点•影视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动态的影像、声音和剪辑等特点。
•影视艺术是跨学科的艺术形式,与文学、绘画、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密切相关。
2. 影视的文化内涵•影视作为文化表达的媒介,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通过观看电影,学生可以了解和体验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特点和魅力。
3. 影视的审美价值•影视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丰富的感染力和艺术趣味,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影视作品通过情节、角色和视听效果等方面的塑造,呈现出独特的审美价值。
三、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对《影视文化》的学习,使学生能够:- 了解影视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 - 培养分析和解读影视作品的能力; - 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水平。
2.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 - 理解影视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 学会分析和解读电影作品。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 - 帮助学生准确把握影视作品的审美价值; -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综合运用能力。
3.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前面所学的文学作品和艺术形式,以激发学生对影视文化的兴趣。
第二步:理解课文通过师生共同阅读课文,解析课文中的专业知识和艺术特点,并对重点词汇进行解释和拓展。
第三步:分析电影片段播放与课文相关的电影片段,引导学生分析该片段中的影视语言和艺术表达手法。
第四步:讨论电影主题引导学生就电影片段的主题进行讨论,拓展学生的思维和观点,并分析电影主题与课文的联系。
第五步: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选择一部自己喜欢的电影,并研究该电影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
《影视文化》教学设计(高二必修四)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能力目标更多地了解影视文化特点,深刻体验影视文化的内涵,正确认识影视文化。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讨论,借助体验,用比较的方法探究影视艺术与文学艺术各自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力以及一定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探究思维及探究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一)重点:更多地了解影视文化的特点,正确认识影视文化。
(二)难点:用比较的方法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及探究意识。
三、教学策略《影视文化》是人教版(必修4)《梳理探究》部分的一个专题,其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高一学生对影视十分喜欢,这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本课的学习。
本节课拟从学生喜爱的影视作品导入,通过活动探究的方式,指导学生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进行探究。
此外,采用多媒体辅助手段来加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情景:播放1987央视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片段:《宝黛初会》导入:亲爱的同学们,我们阅读过《红楼梦》的节选片段《林黛玉初进荣国府》。
今天,我们又在一起观看了由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改编的电视剧片段《宝黛初会》。
同学们,你们更喜欢阅读原著《红楼梦》还是更喜欢观看由其改编的影视作品呢?<学生发言:a组喜欢观看影视作品b组喜欢阅读文学原著教师提示:其实,无论是电视剧还是原著,它们都是一种表现生活的艺术形式。
大千世界,丰富多彩,影视艺术与文学艺术都以不同的方式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然而,影视艺术与文学艺术又有着不同的表现生活的手段。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影视艺术与文学艺术各自的特点。
(二)学生活动探究,比较影视艺术与文学艺术。
活动一赏析《陈焕生进城》片段讨论明确:文学艺术借助文字塑造人物,能激发人的想象力,再造性强,个性化明显。
2.观看根据高晓声同名小说《陈焕生进城》改编的电影片段,讨论影视艺术的效果。
讨论明确:影视艺术的基本元素是画面和声音,能更真实地表现生活场景,使人身临其境。
高中语文必修四《影视文化》优秀教学设计

《影视文化》教学设计[活动理念]影视文化相对于其他艺术而言,是两种最年轻的艺术形式,但对20、21世纪人类的社会生活产生深刻的影响,一部成功的影视作品的公映可以构成一桩文化事件、一个社会热点……本次学习试图让学生在追源溯流、搜索整理的基础上,对影视文化的历史、影视与文学的关系、中美影视文化的特点进行探究,丰富对影视文化的感受和认识;同时以各种形式探讨其内涵,从而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
[活动目标]1、让学生了解影视的历史,丰富文化素养。
2、学习尝试影视作品和文学原著的比较,体会其不同的艺术特点。
3、了解美国好莱坞电影和中国国产剧的不同特色,体会不同国家的文化魅力。
4、学会对社会热点影视文化现象的分析评论。
4、进一步学习收集、整理、分析资料[重点难点]1、培养学生借助网络和图书查找资料的习惯,并提高从众多的信息中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整理材料和归纳分析的能力;培养自主探索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课时安排] 一课时[活动准备]1、师生共同确定四个探究子课题:①影视百年;②文学与影视;③美国好莱坞大片;④国产影视。
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围绕自己的任务,分头展开探究,自习课上分小组整理汇报资料。
教师在此过程中引导和帮助学生搜集信息和筛选信息。
2、提供给学生正确的网址,减少学生搜索的盲目性,尤其是搜索引擎,如:雅虎:()、搜狐:()、百度:()、谷歌:()3、教师搜集有关影视文化的一些图片或照片,做成课件,上课备用。
将学生分成兴趣小组,分别安排国产影视和国外影视两个小组。
两个小组又细分为“电影百年”“电视发展”“改编剧”“好莱坞大片”“穿越剧”等各子小组。
小组内的同学设计互动问题,准备好课件,教师参与安排指导。
4、课后以“影视百年”为内容,开展写影评活动,分组进行整理班内做成果展示。
(提前一周左右布置,让学生充分准备)[活动过程]一、导入活动:(大屏幕:法国电影《火车到站》海报,字幕:影视文化)(约5分钟)(火车到站)1895年,第一部电影在巴黎的一家咖啡馆里放映。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梳理探究《影视文化》教学设计

梳理探究:《影视文化》教学设计一、教学设想影视艺术产生不过百年的时间,但它早已渗入到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但这门艺术在基础教育中去遭到冷落,没有哪一门课能拿出时间引导学生了解影视的相关知识,引导他们学习欣赏影视作品。
人教版在语文必修四的梳理探究中设置了这个专题,我觉得非常好,但大多数情况下,这个专题是被中学老师敷衍过去,要么干脆不讲,腾出时间赶进度,要么在课堂上放部电影,让学生在课外自己看看“梳理探究”里的文字内容。
我尝试设计这次活动,试图从综合的角度引导学生去了解影视艺术及其相关的东西,引导思考观看过的影视剧,梳理自己已有的影视知识。
二、学情分析1. 相较于常规的教学,梳理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更喜欢,何况是关于影视文化这样的话题,学生的学习热情会很高。
2.受当代影视工业化、商业化的影响,大多数学生的影视观赏停留在娱乐水平,观赏的经典影视作品有限,话题的深入探究不太容易。
3.谈文学与影视的关系,受阅读的限制,可讨论的范畴也是有限的。
不过,通过影视文学与文学原著的探究,希望可以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
三、教学的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做资料收集工作,对影视的发展历程做一个初步的了解;梳理自己看过的影视作品,比较一下电影电视的不同特色;梳理自己看过的大片,总结好莱坞影片的特色和套路,探究评价好影片的元素。
2.教学难点:探讨名著原作与影视改编的的比较。
四、教学内容与安排梳理探究一:电影与电视的分别(一)导入:在人类发展的进程中,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戏剧,这六种艺术形式丰富着人们的生活,滋养着人们的心灵。
1895年,被称为第七艺术的电影诞生了,随后,电视也悄然问世,人们习惯上把电影和电视合称为“影视艺术”,相对于其他艺术而言,这是两种最年轻的艺术形式,但一出现就风靡全球,对二十世纪人类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影视艺术已渗透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了一种文化,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这个无处不在的“影视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视文化之《活着》原著与电影的比较赏析
1 教学目标
1、比较欣赏影视作品及原著深层次的涵义。
2、感受作品《活着》传递给观众的对于生命意义的思考。
2学情分析
高中课本中所选取的许多经典的篇目都被翻拍成了影视作品,例如《老人与海》《林黛玉进贾府》等,而这些翻拍的影视作品有许多也都成为了经典。
随着现代信息教育技术手段的广泛应用,我们有必要将经典名著的学习延伸到经典影视剧的学习上来。
本课以20世纪经典作品《活着》(原著及改编的电影都堪称为经典)为讲解范例,目的在于增强学生对于经典作品的阅读兴趣以及提高学生对于相关影视作品的鉴赏能力。
3重点难点
1、对比原著及电影作品中有关“活着”意义的思考。
(重点)
2、.感受和分辨象征艺术手法在原著和影视艺术形式中的应用。
(难点)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
PPT展示葛优的剧照(因为葛优是影片《活着》的男主角),让学生能从自己最熟悉的话题(例如葛优拍过的影片,最近比较火的网络截图“葛优瘫”等)很自然地切入本节课的主题上来。
活动2【讲授】
一、相关内容介绍
1、对于词语“活着”你有怎样的理解?
先由学生自由发言再由教师明确
明确:“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活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余华<活着>韩文版自序》这可以算作是是对“活着”这个无比深厚的词语最中国化的诠释了。
2、关于小说《活着》及原著作者的介绍:
《活着》这部长篇小说成书于1992年,曾经是墙里开花墙外香,如今已名扬海内外,是作者余华唯一一部兼有现实主义文学和先锋文学特征的作品。
《活着》这部小说荣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最高奖项(1998年),台湾《中国时报》十本好书奖(1994年),香港“博益”15本好书奖(1990年),法兰西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2004年),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2005年),法国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2008年);并入选香港《亚洲周刊》评选的“20世纪中文小说百年百强”;入选中国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有影响的10部作品”。
作者余华,20世纪60年代生人,1983年开始写作,先锋文学的尝试者,也是坚持先锋试验时间最长的为数不多的几个作家之一,至今已经出版长篇小说4部,中短篇小说集6部,随笔集3部,主要作品有《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兄弟》等。
3、小说内容介绍:
学生概括
明确:福贵经历了一重又一重猝不及防的苦难,生命里难得的温情总是一次次被死亡撕扯得粉碎,看着亲人一个个离他自己而去,到了晚年,年迈孤苦的福贵只与一头通人性的老牛相依为命……一生的苦难让福贵懂得了担当,学会了忍受,他以极强的承受能力,平静的接受并忍受着苦难的命运,他坚强地活了下来。
著名学者周国平曾说,“没有浪漫气息的悲剧是我们最本质的悲剧,不具英雄色彩的勇气是我们最真实的勇气。
”
这可以说是理解苦难与对待苦难最好的诠释了,正确对待苦难是一种美德,也是人性的一种最本质的要求。
从主人公福贵艰难地活下来的经历中,让我们感受到再没有比“活着”更迫切的渴求。
“活着”给人以一种力量,一种使人敢于坚强面对挫折的力量,一种隐藏在人们骨子里的力量。
4、电影《活着》的相关内容:
(1)“中国电影第五代”导演代表作
陈凯歌《霸王别姬》(“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张艺谋《活着》(只要活着)
(2)张艺谋指导的《活着》获第47届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最佳男主角奖(葛优)、人道精神奖;第13届香港电影“金像奖”10大华语片之一;全美国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洛杉矶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美国电影“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提名;英国全国“奥斯卡奖”最佳外语片奖。
影片的片名是《活着》,却体现了整整一代人对活着的意义的探讨,主人公福贵先是失去了父母,后又失去了儿子和女儿,一次次的意外降临到这个不幸的家庭,这一次次的意外都是那个动荡时代的真实写照。
二、方法探究
先由教师引导再由学生加以讨论
问题:从死亡中寻找活着的意义,电影中的每一次死亡都让人感叹和印象深刻,下面我们分析一下每次死亡所隐含的象征意义。
1、福贵爹之死:祖产被输掉以后, 福贵爹高举着拐杖要打逆子, 在周围人的阻拦下, 这拐杖最终也没有落下来, 但老头子却仰面倒了下去, 再也起不来了。
可谓死得干净利落, 曾经也许很强大, 但终究还是会倒下, 这是自然规律。
2、老全之死:淮海战场上的富贵的同乡老全也算身经百战的老兵了, 什么场面没见过? 但在战争即将结束的一个平静的早晨, 一颗流弹悄悄地到来, 他也便悄悄地去了, 连吭都没吭一声。
生命的脆弱, 个体的渺小, 在这时候表现得淋漓尽致。
3、龙二之死:在赌局里, 得与失之间龙二是大赢家, 但生与死之时福贵却笑在最后。
听到枪毙龙二的五声枪响, 福贵瘫在电线杆上尿了裤子, 与其说是恐惧, 不如说是赢得了生命的激动。
三、课堂巩固:
有庆、凤霞、春生,他们的死又有怎样隐含的象征意义?
1、有庆之死:
电影里的有庆不只是个可爱的小男孩, 他是福贵两口子的希望, 也可以看作是所有普通的善良人的希望。
但他还是死了,而且是毫无征兆的意外:因为大炼钢铁太累了,有庆躲在墙角睡觉, 县长春生倒车时不小心把墙撞倒了, 有庆被埋在了下面。
电影毫不留情地将这么多巧合聚集在一起, 将人的美好希望在瞬间毁灭, 让人真切地感受了生活最最残酷的一面。
2、凤霞之死:
凤霞本来不会死。
但医院的医生全被关进了牛棚, 而接生的医生其实是些没什么经验的卫生
学校的学生; 被女婿万二喜特意以批判的名义从牛棚拉来保驾的医生好几天没有东西吃,太饿了,富贵给他买了几个大白馒头吃,医生狼吞虎咽吃馒头时噎着了,喝了几大口水后又撑得要死,不能动弹;结果凤霞在里面大出血生命垂危,而唯一能救凤霞命的医生在外边被馒头撑得躺在地上奄奄一息。
凤霞终于死了,一个本不该死的人却在荒诞中死去。
3、春生之死:
春生到底有没有死呢?影片中没有做最后的交待,但在饱受造反派批判和凌辱的春生来向福贵夫妇告别时, 是有赴死的念头的。
家珍对着他说了一句,“你还欠我们一条人命, 你要好好活着”, 他回头看了一眼, 那种眼神像是将死之人对尘世的最后一瞥, 又像是对生的留恋。
所以,春生到底有没有死不重要, 重要的是电影在这里提出的问题: 活着,还是去死? 解脱,或者继续背负着债。
活动3【练习】
请同学们在观看影片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 影片中哪些细节让你有所感触?
2. 影片与小说相比情节有哪些出入?为什么在情节上如此处理?
3. 影片与小说相比哪个更让你印象深刻?为什么?
活动4【作业】
请同学们任选一角度,写一篇影评,不少于600字,下节课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