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 古诗诵读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合集下载

最新鄂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送元二使安西》公开课教学设计

最新鄂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送元二使安西》公开课教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教学目标1.正确掌握本课生字。

2.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的意思,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句描绘的情谊。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正确掌握本课生字。

教学难点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的意思,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

感悟本诗中描绘的情谊。

教学方法情景渲染学习法对话交流学习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课前准备课件作业纸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1.同学们, 你们还记得《赠汪伦》吗?谁来说说这首诗的作者李白为什么写这首诗?(生答:为了感谢朋友对自己的送别深情)2.从古到今,人们在离别的时候总是特别的难过。

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唐朝去,再次见证一段深厚的友谊吧!3.展示学生课前搜集的有关送别的诗歌。

看视频,播放手机精彩的导学作业。

二、新授(一)初读古诗,识字正音。

1.简介作者。

王维:字摩洁(古人名与字有关,王维好佛,佛经有《维摩诘经》),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

通音乐,工书画。

唐代著名诗人。

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解释题目。

送元二 / 使安西送:送别元二:王维的好朋友(排行老二)高适的《别董大》(排行老大)使:出使安西:安西都护府。

3.自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把古诗读几遍,读通顺,注意古诗的停顿。

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4.小组内互读。

纠正字音,将诗歌读正确,读通顺。

5.学习生字:渭朝浥舍劝杯6.学生有感情朗读诗歌,思考:这首诗写了一个什么情景?(写了作者送别朋友元二的情景。

)(二)熟读诗歌,领悟诗意。

1.小组讨论: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一句的意思。

(1)渭城朝雨浥轻尘渭城(字眼,点明地点):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成语:泾渭分明)朝(字眼,点明时间):早上* 朝辞白帝彩云间浥:湿润(注意字型,和水有关)*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轻尘:尘埃(小土,注意尘字的“小”没有勾)渭城早晨的细雨,湿润了路上轻微的浮尘。

鄂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古诗诵读送元二使安西

鄂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古诗诵读送元二使安西

古诗朗读 4 送元二使安西教课目标一、学习古代诗歌 .帮助学生认识唐宋诗歌在我国诗坛上的重要地点。

认识古代历史和先人的社会生活 .使学生更为热爱祖国和人民。

二、会认 5 个生字 .会写 7 个生字。

三、认识诗歌粗心 .领会诗歌的境界。

教课假想一、这首古诗 .读起来琅琅上口 .简单记忆。

应让学生多读 .不用硬从思想性上去研究 .教课要点应放在指引学生在朗诵中领会诗人抒发的激烈感情。

二、采纳学生自读、教师点拨指导、自读测试的教课方法。

三、教课时数:一课时教课过程一、导入新课唐朝(公元 618— 907 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期间。

唐诗是我国优异的文学遗产之一 .也是全球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绚烂的明珠。

唐朝的诗人特别多。

李白、杜甫、白居易诚然是世界有名的伟大诗人 .除他们以外 .还有无数诗人 .像满天的星辰同样。

最难得的是此中许多诗人 .能用自己独到的风格和技巧 .从各个不一样的期间和不一样的角度反应了当时人们的一些思想、感情以及社会生活的复杂相貌。

今日 .我们将要一同学习另一位唐朝有名诗人王维写的一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二、指导自读(一)自读《送元二使安西》1.学生自读诗歌并达成以下作业:(出示小黑板)(1)查词典解说以下词语:悒客舍尽故人(2)试着理解古诗的意思。

2议论自读作业:(师生共同评定、明确)第 1 题:浥:悒( yì)湿润。

客舍:客店、酒店。

此处指饯其他地方。

尽:“进”。

故人:老朋友。

此处指元二。

第2 题:从诗题可知 .这是一首送人赴边之作 .被送者元二 .是诗人的好友 .姓元 .在族兄弟排行是老二 .唐人喜爱以行第相当 .表示和蔼和恭敬。

使.指元二是受命出使。

安西 .指元二出使的地址。

(指引看讲解①)本诗辞情义兼美 .有景语 .有情语 .情形交融 .感情深蕴 .余味无量。

首句 .点明送其他地址、时间、天气 .清晨一场蒙蒙的小雨 .如丝如雾、轻轻地洒扫了昨天尘埃飞扬的阡陌交通。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鄂教版四年级下册)_2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鄂教版四年级下册)_2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鄂教版四年级下册)《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一、谈话导入1.同学们,再过十几天你们就要毕业了,就要离开母校,离开朝夕相伴六年的同学,分别在即,有何感想?(心情怎样?)2.是啊,人生自古伤离别。

提到分别,总会使人觉得伤感。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送别诗——(板书课题,齐读)二、释诗题,解诗意。

1.从题目当中你知道了什么?2.是谁送元二使安西呢?说说你对王维的了解。

3.再来读读诗的题目。

(注意停顿)4.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我们不仅要知道怎样学诗,更要知道怎样来自己学诗。

怎样来自己学呢?接下来,我就要考考大家会不会自己学诗。

拿起书,自己读,读准,读通,读熟,边读边对照注释,理解了诗意,你会读得更出色。

5.怎么样,都学会了吗?谁来读一读?他是在读诗,而且是用现代的方法在读诗(板书:读),古人可不是这样读的,看见过古人读诗吗?(生:摇头晃脑)不只是摇头晃脑,而是在吟诗(板书:吟),吟出了诗的韵味儿。

想不想象古人那样来吟诗?那就请你听好了。

三、讲平仄,练吟诵。

1.古时候很多人写诗都会遵循一个规律——平仄规律,(板书:平仄)2.什么是平,什么是仄呢?很简单,普通话里有四个声调,分别是第--前两声称为平声,三四声称为仄声。

举个例子比如“渭城”,“渭”是几声,哪个声调?“城”是几声,哪个声调?怎么读呢?遇到平声,读的时候要把它的声音延长,那就叫做——平长,如果遇到仄声,读的时候要把它的声音——收短,那就叫做——仄短,为了区分容易,用“—”表示平声,用“︱”表示仄声。

标上平仄,这首诗就成了这样,请看屏幕。

(课件)3.平长仄短的规律知道了,还要知道朗读的规律。

读时要两个字一读,关键看第二个字,如果第二个字是平声,就把它的声音——延长,如果这个字是仄声,就——收短。

先来看“城”,平声还是仄声?把声音——城——渭城——朝雨——第一句——整首诗4.指名读,齐读。

四、创情境,入意境。

1.有一首古琴曲叫《阳关三叠》,是唐代最流行的音乐之一,就是根据这诗谱曲而成,想不想听?闭上眼睛。

四年级下册语文表格式教案-古诗诵读 送元二使安西 第一课时-

四年级下册语文表格式教案-古诗诵读 送元二使安西 第一课时-
师:现在,你就是王维,元二即将远行,此刻你有什么话要对他说吗?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筛选信息,感悟人物情感(评价目标1)
环节五
诵读古诗
拓展延升
1、全班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学习关于送别的其他古诗。
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评价目标1)
板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
雨柳
依依不舍
课后反思
2.介绍时代背景。元二为什么要出使安西呢?我们来看看当时的社会背景:唐朝的时候,国势强大,很多国家都想和唐朝建立友好关系,长安城经常有人被派到国外去出使。而每一次出使,对于当事人来说是既高兴又忧伤的事情,高兴的是可以为国家建功立业,做出贡献,忧伤的是要和多年的老友故交分别。这一别就是海角天涯,不知道还能不能再见面了。
学情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还提出“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感悟。”基于教学目标的制定和重难点的提出,结合《新课标》理念,我将采用通过诵读引导学生理解的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读出感情,从而自然而然的就进入到古诗的意境中,以期达到:情,在读中悟;画,在读中呈现的目的。
教材内容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席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鄂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古诗诵读: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鄂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古诗诵读: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在表达情感方面,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送别场景,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情感,进而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感受。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古诗诵读:送元二使安西》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经历过与朋友分别的场景?”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古诗情感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诗中的离别情感。
1.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送元二使安西》的意境和主旨,把握作者送别友人的情感。
-掌握诗中的生字词,如“元二”、“使”、“安西”、“渭城”等,并了解其文化背景。
-学习古诗的韵律特点,如平仄、对仗等,并能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
-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理解其在诗歌表达中的作用。
举例解释:
-通过对诗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的分析,理解诗人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来表达离别的情绪,这是教学的重点之一。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古诗《送元二使安西》的基本概念、情感表达和艺术手法。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古诗的理解。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欣赏和应用古诗的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鄂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古诗诵读: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鄂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章节为《古诗诵读: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1.诵读并理解古诗《送元二使安西》的内容及意义。
2.掌握诗中的生字词: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轻尘、客舍、柳色、青、劳、驾、策、功、名等。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朗读体验的感受。

鄂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古诗诵读送元二使安西教案教学设计

鄂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古诗诵读送元二使安西教案教学设计

鄂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古诗诵读送元二使安西》教案教学设计鄂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古诗诵读送元二使安西》教案教学设计古诗诵读:送元二使安西教材处理思路:解诗题,明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教学要求:知识与技能:认识2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过程与方法: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情感态度价值观: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教学难点: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师生双边教学活动方案预设预设修改或生成情况一导入:1.师:从古到今,人们在离别的时候总是特别的难过。

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唐朝去,再次见证一段深厚的友谊吧。

师板书课题二学习古诗:(一)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师:谁还记得学习古诗的三大步骤?1解诗题,知作者2抓字眼,明诗意3多诵读,悟诗情师:你们的记性都很好。

现在,让我们根据学习古诗的这三大步骤,来学习这首古诗。

(二)自主合作学习古诗1.解诗题,知作者⑴师:通过预习,谁来说说这首诗的题目应该怎么解释?送元二使安西送:送别元二:王维的好朋友使:出使安西:安西都护府⑵强调题目读法送元二/使安西⑶齐读课题2.抓字眼,明诗意⑴师:请同学们根据学古诗的第二个步骤,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这首古诗,可以用铅笔在旁边做批注,写下你们的解释或感受⑵四人小组合作学习⑶汇报渭城朝雨浥轻尘,渭城早上的雨湿润了道路上的尘埃。

客舍青青柳色新。

旅店外的绿柳被雨水冲洗得焕然一新师小节:这一句诗都是描写作者当时所看到的景物劝君更尽一杯酒,请你再喝完一杯酒师:从这句诗中,你看见了什么?感受到什么?(王维和元二喝了好几杯酒却还没离开,看出他们依依不舍)西出阳关无故人。

等你西行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朋友了师小结:从这一句诗你体会到什么?(诗人与好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3.多诵读,悟诗情⑴复习诵读方法师:刚才我们学习了古诗,了解了古诗的大意,接下来请同学自己带上感情,把这首古诗美么地读一读,能背诵的同学就背下来。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的教案设计]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设计【优秀5篇】《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设计篇一我在教学古诗《送元二使安西》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下面几个方面做得比较好:1、引导学生借助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来理解诗题。

同学们饶有兴趣地谈到了相关的内容。

如,“元二”:姓元,在家里排行老二,朋友睨称他元二。

“使”:出使,身带使命,不得不去。

“安西”:长安以西,西北边疆地区,俗称西域。

2、一改以往的逐句讲解和整体串讲的方法,放手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你看到了诗中的哪些画面。

学生你说一个,他说一个,组成了完整的诗歌画面。

虽说打乱了诗句顺序,但真正做到了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理解诗句,从而感知诗的意境。

3、让学生披文入境,再现故事情节,感悟人物内心世界。

不足之处:在引导学生体会诗人送别朋友依依惜别的情感时铺垫做得不足,以致学生对两人离别的情感体会平面化了,并没有立体起来。

渭城和安西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地方,一个充满生机,一个满目荒凉;一个春意盎然,一个却黄沙满天;一个随处都可听到浓浓的故乡话,见到可亲的亲人,一个却举目无亲。

可是课堂中我虽然做了一些对安西资料的补充,但是仍然没有在学生的脑海里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学生不能体会出元二与王维的离别其实是一种生离死别,王维对友人的情感是留恋、牵挂、担忧、祝福的复杂情绪。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今天下午,在洪城河小学听了常丽老师讲的古诗《送元二使安西》,使我豁然开朗。

解决了教学古诗的一个技术难题:让学生用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一、小常老师抓住对诗题的理解,作为教师的讲解重点。

“元二”:姓元,在家里排行老二,朋友睨称他元二。

“使”:出使,身带使命,不得不去。

“安西”:长安以西,西北边疆地区,俗称西域。

那里人烟稀少,语言不通,处处戈壁沙漠,十分荒凉。

元二去西域最少一年才能返回。

何况身带使命,少则数年才能回来,多则十几年才能回来,甚至一辈子再也回不来了。

二、学生带着自己对诗句的理解,给句子画节拍,理解诗句。

四年级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四年级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四年级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3、感受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特色。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句意思,感悟诗歌意境。

(2)体会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2、教学难点感受王维诗歌的艺术特色,深入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想象法、讨论法、讲授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会有与亲朋好友分别的时刻。

当你与朋友分别时,心情是怎样的?(学生自由发言)2、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古诗,也是关于分别的,那就是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板书课题)(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古诗,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指名学生朗读,正音。

4、全班齐读古诗。

(三)理解诗意1、结合注释,小组合作理解诗句意思。

2、小组汇报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1)“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渭城:秦时咸阳城,汉代改称渭城,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渭水北岸。

浥:湿润。

客舍:旅馆。

柳色:即指初春嫩柳的颜色。

诗句意思:渭城清晨的一场小雨,打湿了路上的尘土,旅店旁的柳枝在雨中显得更加青翠。

(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君:指元二。

更尽:再喝完。

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市西南,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

故人:老朋友。

诗句意思:请你再饮完这一杯酒吧,向西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老朋友了。

(四)感悟诗情1、思考: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情厚谊?(1)“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清新明朗的画面,为送别营造了一种氛围。

“柳”在古代有“留”的意思,暗示诗人对友人的挽留之情。

(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更尽一杯酒”,千言万语都在这一杯酒中,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不舍和关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诵读4送元二使安西
教学目的
一、学习古代诗歌、帮助学生了解唐宋诗歌在我国诗坛上的重要位置.了解古代历史和古人的社会生活、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和人民.
二、会认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三、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设想
一、这首古诗、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记忆.应让学生多读、不必硬从思想性上去探究、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人抒发的强烈感情.
二、采用学生自读、教师点拨辅导、自读测试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朝(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唐代的诗人特别多.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无数诗人、像满天的星斗一样.最难得的是其中不少诗人、能用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技巧、从各个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一些思想、感情以及社会生活的复杂面貌.
今天、我们将要一起学习另一位唐朝著名诗人王维写的一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二、指导自读
(一)自读《送元二使安西》
1.学生自读诗歌并完成以下作业:(出示小黑板)
(1)查字典解释下列词语:
悒客舍尽故人
(2)试着理解古诗的意思.
2 讨论自读作业:(师生共同评定、明确)
第1题:浥:悒(yì)湿润.
客舍:客店、旅店.此处指饯别的处所.
尽:“进”.
故人:老朋友.此处指元二.
第2题:从诗题可知、这是一首送人赴边之作、被送者元二、是诗人的挚友、姓元、在族兄弟排行是老二、唐人喜欢以行第相称、表示亲切和敬重.使、指元二是奉命出使.安西、指元二出使的地点.(引导看注解①)
本诗辞情意兼美、有景语、有情语、情景交融、感情深蕴、余味无穷.
首句、点明送别的地点、时间、天气、早晨一场蒙蒙的细雨、如丝如雾、轻轻地洒扫了昨天灰尘飞扬的阡陌交通.滋润了渭城的大街小巷、暗中酝酿送别气氛.
第二句:为送别布景设色、紧承首句.一场如酥小雨、滋润了清晨初春的空气、给人以清新舒心之感、只见逆旅之余、瓦楞青青、路边柳色其新如洗.
以上两句勾勒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
三、四两句由写景转入送别、老朋友相送饯别、心中依亦不舍、千言万语无从说起、只能频频劝酒、再干一杯吧、向西出了阳关、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
以寻常话语表达了蕴藉无穷的感情.
3.在自读基础上试译全诗.
译文:
渭城早晨的细雨、润湿了路上轻飘的浮尘、
客舍边一片青翠、柳色嫩绿清新.
临别的时候、劝你再喝完这杯酒、
向西边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我这样的故人!
4 、试背这首诗.
三、拓展练习.
我还知道别的表达人间真情的古诗词、我来给大家背一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