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艰不拆”类网络语言的成因探析
浅析网络语言的形成及对日常交流的影响

浅析网络语言的形成及对日常交流的影响網络语言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有别于传统平面媒介的语言形式。
它以简洁灵动的形式,一诞生就得到了广大网友的偏爱,传播广泛,甚至已经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影响着人们的日常交流。
本文从交流影响的角度出发分析网络语言的形成及其影响。
标签:网络语言日常交流影响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网络语言已然成为各行各业快速交流的模式,其方便快捷易懂的特点深受人们喜爱。
目前正在广泛使用的网络语言可谓五花八门。
含有某种特定意义的数字以及形象生动的网络动画和图片,起初主要是网虫们为了提高网上聊天的效率或某种特定的需要而采取的方式,久而久之就形成特定语言了。
网络上冒出的新词汇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生命力,如果那些充满活力的网络语言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约定俗成后就可以接受。
现如今,网络语言不仅仅是拼音或者英文字母,越来越多的语体成为人们,特别是年轻人口头相传的语句,如出现较早的“蜜糖体”“校内体”,还有近年的“甄嬛体”“马伊琍体”等等。
一、网络语言的形成因素(一)网络成为网络语言的摇篮语言的发展变化不仅受外部语言因素的影响,也受到发展环境的制约。
网络语言就是随着网络的兴起和普及而出现的一种语言变异现象。
这类语言的出现与传播主要依存于网络人群,还有为数不少的手机用户。
聊天软件里经常出现的“恐龙、美眉、青蛙、菌男、东东”等网络语言。
BBS里也常从他们的帖子里冒出些“隔壁、楼上、楼下、楼主、潜水、灌水”等词汇。
QQ、人人等聊天工具中有丰富生动的表情图表,如一个挥动的手代表“再见”,冒气的杯子表示“喝茶”。
手机短信中也越来越多的使用“近方言词”,如“冷松”(西北方言,音lěngsóng,意为“竭尽”)等等。
现代社会是一个崇尚效率的社会,追求网络交际的时效性。
把符号作为汉字、英文字母、数字之后的第四种语言运用到网络语言中,不仅给人们的思维环境一个更开阔的视野,而且也确实解决了语言和言语的矛盾。
网络语言产生的根源以及具体原因

网络语言产生的根源以及具体原因(总4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网络语言产生的根源以及具体原因1、提高效率,节省费用。
网络语言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节约时间和上网费用。
一些网民为减少开支,或是在打字时没有耐性,就创造了不少网络语言。
在网络语言中数字、符号、拼音、汉字、英文字母杂糅在一起,看上去似乎没有任何规律,但事实上无论是谐音语、同音字词、简缩略语、借用还是叠加,都比原来更加简单易用,也就更节省时间,更节省上网费用了。
网络语言新词汇的诞生另一个重要根源就是微软操作系统上使用智能ABC和全拼输入系统,网民使用智能ABC特别多,由于上面的字词或者不是按照网络使用频率排列或者根本没这个词,所以在寸秒寸金的网络上,网民就没有耐性保证打字的准确而大量使用同音字词代替,直到形成公认的新词汇。
例如“版主”没有,就用程序生成的“斑竹”代替,“主页”没有就用“竹叶”代替,“你才”先出来就代替要选字的“你猜”;“点心局”先出来就代替电信局等。
在网络聊天时,为了提高文字输入速度,节约上网时间与费用,网民会对一部分汉语和英语词汇或句子进行改造,才创造出英文极简缩略语、拼音极简缩略语、数字代码谐意语。
等。
如果文字输入速度太慢,就无法调动别人与你聊天的兴趣。
2、掩饰身份,重塑自我。
在网络世界中,网民往往掩饰个人身份、年龄、性别和语言习惯。
在网上所有人都希望自己是大侠,而不愿为菜鸟。
如果你想在网上混,你就不得不学习网络语言,并且还要学习在恰当的时间恰当使用。
网上没有身份、年龄、性别门槛,只要你愿意学或者只要你心年轻,你就可以像年轻人一样神侃。
网络空间是虚拟世界,大家相互不见面,因此可以随意改变自己的身份在网上,别人不知道自己的真实身份,可以借机满足各种奇怪的、或在其它地方难以满足或不可能满足的愿望。
网络语言就满足人们这种需要而应运而生。
网络成语——从“人艰不拆”说起

球 。患上 “ 标 题疲 劳”症 的网友因此创 作 了成语 “ 男 默女 互 告 知 ;有 时也 可 以表 示 幸 灾 乐祸 。
2 0 1 4 . 0 4
语 言应用研究
( 6 )林 地 开 发 成 耕 地 ,耕 地 被 住 宅 用 地 占用 ,真 是 体 定意 义 , 模仿 成 语 形 式 ,对 网络 语 言进 行 的 再创 造 。
谎》 的 歌词 “ 人 生 已经如 此 的艰 难 ,有 些 事情 就 不 要拆 “ 菜 鸟 ”对 于 高 手 的 崇 拜 , 也 表 示 对 发 帖 人 说 辞 夸 张 的 调 穿 ”。 “ 人艰 不拆 ”逐 渐在 网络 回帖 中被 网友广 泛使用 ,
意 为 不 要 说 出 让 人 无 法 面 对 的真 相 。例 ( 1 )中的 “ 人 艰 不
有 些文章甚 至没有 了正标题 ,不分 内容 与类别 ,一律 使用 庆 ” , “ 奔 ”即 “ 奔 走相 告 ”。综 合 四个成 语 的意 义 ,
“ 男 生 看 了 会 沉 默 , 女 生 看 了 会 流 泪 ”这 一 标 题 来 吸 引 眼
“ 喜大 普奔 ”表 示极 为欢 喜 的事 情 ,大家要 分享 出去,相
这 些被 称 为 “ 网 络 成语 ” 的词 组 ,我 们 有 必 要 加 以探 究 。
一
( 二 )网络 流 行 语 部 分 网络 成 语 源 于 网络 流 行 语 。许 多 网 络 流 行 语 使 用
频 率很高 ,但形式 比较复杂 ,或 内容较 多,难 以满足 网络
交 际 的 经 济 性 和 快 捷 性 ;所 以 人 们 把 许 多流 行 语 进 行 再 创 造 ,形 成 言 简 意 赅 的 网络 成 语 。
了 , 男默 女 泪
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的成因及对策

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的成因及对策网络语言暴力是指在网络社交平台上,通过言语、文字等方式进行的攻击、辱骂、诋毁等恶劣行为。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语言暴力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尤其是在大学生群体中尤为明显。
这种现象的出现不仅会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也会对大学校园文化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的成因及对策。
1.社会压力过大:大学生面对的不仅是学业压力,还有社会压力。
面对许多未知的事物和未来的不确定性,大学生的焦虑感和压力感非常强烈。
网络成为了大学生缓解压力的一个途径,但也成为了情绪宣泄的场所。
2.道德失范:部分大学生缺乏健康的人格和道德锤炼,往往缺乏对于各种价值的辨识和尊重。
这些大学生容易以自己的主观认识为标准,当自己的言论受到挑战时,往往会采用网络语言暴力进行攻击。
3.信息过度泛滥:网络世界中信息量非常大,大学生往往会迷失在这个信息泛滥的世界中。
有些人会在网络世界中寻找自己的认同感和满足感,如果自己的观点无法得到其他人的认可和支持,就很容易采用网络语言暴力来攻击其他人。
二、对策1.加强道德教育:大学应该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引导学生尊重他人的差异和个性,维护一个文明和谐的网络世界。
2.营造积极氛围:大学应该积极营造一个阳光、积极、包容的校园文化氛围。
各种活动应该注重学生的思想教育,加强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思维。
3.建立学生心理辅导机制:大学应该建立心理咨询室或者制定心理辅导计划,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辅导。
同时,学校应该帮助学生寻找社交资源,丰富学生的社交圈,避免孤独感和无助感。
4.加强网络管理:学校应该加强网络管理,制定相应的行为准则和处罚机制,对于网络语言暴力者,要给予相应的处罚,同时,也要对网络暴力行为的受害者给予相应的关注和保护。
结论:网络语言暴力的出现与社会的文化背景、社会风气、网络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应该从制度建设、道德教育、心理辅导等方面进行综合治理,不断提高大学生的个人素质和文化素养。
“人艰不拆”类网络语言的成因探析

“人艰不拆”类网络语言的成因探析作为人类语言多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语言对国人生活的影响日益增大。
近年来,“人艰不拆”“十动然拒”“我伙呆”“何弃疗”等网络流行语风靡一时,推动人们关注信息化时代全新的构词方式。
本文拟以近年的网络流行语为研究对象,观照此类看似缩略词,实则以“成语”形式呈现的新兴词组的构成方式。
标签:网络流行语缩略词构词方式。
一、引言依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2次互联网报告: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已达5.9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4.1%。
网民数量的不断增长说明网络交流业已成为现代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络用语是随因特网普及而出现的有别于传统平面媒介的新型语言形式,看似是网民们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却形成了一种网络文化的惯例性制度。
语言本来就具有极强的演化意味,而网络用语所具有的特性更适合用来探析语言的成因。
网络用语作为一个特殊而又至关重要的话语类别(discourse variety)越来越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
近十年来,对于网络用语的研究层出不穷,主流研究涵盖以下两个方面:网络用语的规范性与合理性;网络用语对汉语词汇的影响和冲击。
其中关注较多的是网络用语的构词方式及其解析。
学界对网络用语关注角度的演化亦体现社会对网络用语不断规范和接纳的过程。
随着网络用语的日益增多,在经历了个例的、不规律的生成方式之后,其衍生方式也逐渐和常用词语一样呈现一定规律性。
以“人艰不拆”“累觉不爱”等跻身2013年网络流行语排行榜的新兴词汇为例,这些词汇貌似晦涩难懂,但在当年引用频率却极高。
本文拟以网络流行语“人艰不拆”类构词方式为切入点,在前人关于网络用语生成方式探讨的基础上,归纳分析此类用语衍生的方式及其原因。
二、“人艰不拆”类网络语言现象产生的背景和往年主打典故、谐音、象形的热词不同,近年来,一批披着“成语”马甲的缩略语悄然流行,如“人艰不拆”“不明觉厉”“累觉不爱”等等。
关于网络语言产生及流行的原因分析

关于网络语言产生及流行的原因分析关于网络语言产生及流行的原因分析网络语言是网民们广泛使用于论坛和聊天室的一种基于规范的语言变异形式。
网络语言的产生及流行是发展与网民群体共同作用的结果。
本文从社会外部原因、群体内部原因、语言心理三个方面对网络语言的产生及流行原因进行深入分析,以期更全面的看待网络语言的形成,为如何对待网络语言提供更深层次的认知角度。
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发展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事物、新概念层出不穷,人们的思维愈来愈细致复杂,这些都会向交际提出新的要求;不同社会的联系、交往、接触也必然会推进语言的发展。
[1]网络语言作为一种言语现象,其形成及被广泛使用与时代、社会、均有着密切的联系。
简言之,网络语言无论其“语言”的身份是否得以承认,但作为一定社会群体的一种言语现象,依然是语言和社会共变的结果。
本文拟从社会外部原因、群体内部原因、语言心理三个方面对网络语言的产生及流行做简要分析。
一、社会外部原因对社会外部原因的分析,网络语言研究者们达成了比较一致的看法,依据吉林大学吕明臣教授在《网络语言研究》一书中的概括,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中国网络时代的到来提供了产生网络语言的物质载体网络语言是产生于网络并广泛使用于网络交际与网络表达的一种语言变异形式,因此,网络的出现是网络语言产生的首要前提和物质基础。
互联网最早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繁荣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
国际互联网(Internet)被誉为是20世纪末最激动人心的事情。
互联网1989年开始进入我国,从而揭开了中国网络时代到来的序幕。
1994年4月中国正式加入国际互联网,从此,中国网络用户经常坐在屏幕前进行沟通。
起初,由于对这种“无声”的即时交流方式的不适应,加之“说话”的速度要求与文字输入较慢的矛盾,“词不达意”或“言者无心听者有意”的情景常常发生;为了消除这些矛盾,维护交际的顺利进行,经过网络用户的不断实践,网络上就渐渐形成了自己的语言形式,这就是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的成因及语用分析

网络语言的成因及语用分析21世纪是信息时代,也是网络时代。
网络正以惊人的速度走进人们的生活,它催生了语言的新语体——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源于自然语言,但与自然语言不同,又与民族语言有着密切关系。
一、网络语言成因分析网络语言的形成有很多原因,大致说来,有以下几种:(一)新事物的涌现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网络应用的广泛普及,信息传播速度日益加快,信息量呈几何级数增加,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网络用户与日俱增,网络用语逐渐形成鲜明的特色。
同时,由于互联网源自美国,所以网络词汇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很多英文。
在讲究速度和效率的互联网上,有些英文不加翻译就原封不动地被照搬了过来,成为人们众所周知的专业术语。
如Internet:互联网;CPU:英文缩写,中文名称叫作“中央处理器”,或叫作微处理器,由运算器和控制器组成,是电脑的心脏,决定电脑档次的高低;E-mail:电子邮箱;QQ:就是OICQ腾讯即时聊天工具。
(二)求新、求简原则网民们普遍年轻化,不喜欢遵循传统,因此更富有创新性,表现在词汇上即追求新奇效果,使用很多谐音用法,这其中也不乏对方言的改造和使用。
例如:素:是表:不要额/ 偶:我稀饭:喜欢虾米:什么酱紫:这样子网络的迅捷性要求网民们一切向速度看齐,在语言上力求简洁明了,因此出现了很多缩略语及数字用法。
例如:CU:see you的谐音简写。
BTW:by the way 的简写。
DIY:Do It Yourself的缩写,自己动手做的意思。
(三)相似及相关联想这类词一般注重形态、性状的相似及比拟,由一个词语的某一点出发,展开联想,在旧义和新义之间衍生出相似点,形象表达出一个新的意义。
这类用法既新颖又形象,颇受年轻一代网民的喜欢。
例如:顶:本义指头或物体的最上部,现在非常普遍地被用来做帖子的回复语。
因为网络论坛上的帖子是以时间来排序的,新帖在前,旧帖在后。
一个帖子发出去后,如果没有人回复就会沉到最后面。
我国网络流行语的特点及其产生的社会心态分析

我国网络流行语的特点及其产生的社会心态分析作者:于鹏亮来源:《传播力研究》2018年第13期摘要:网络流行语是语言在网络环境中的一种变体,是语言发展和变化的形式。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我国网络流行语具有时代性、创新性、生动性、娱乐性的特点。
同时,网络流行语不能脱离社会生活的发展现状,不仅要满足社会大众的不同心理需求,而且还要反映出社会文化的发展和社会心态的变化。
在这一发展与变化的过程中,求简心理、求新与求异心理、模仿从众心理是网路流行语产生的社会心态。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特点;社会心态随着互联网的渐次普及和网民数量的高速增长,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和文化现象,其传播范围和社会影响力在不断扩大和深化。
特别是近十年来,网络流行语的使用已经从单纯的网络空间扩展到现实社会生活当中,其功能也从网民的自娱自乐到部分反映出公众的某种集体情绪和心理,进而对公共舆论产生了影响。
作为网络传播的一个重要范畴,探讨网络流行语的特点及其产生的社会心态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社会意义。
一、我国网络流行语的研究现状首先,国内关于网络流行语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自2008年开始相关研究逐渐增多,至今仍然是较为热门的一个研究领域。
但从总体来看,网络流行语作为一个新兴的语言、文化现象,不仅研究论文的数量非常有限,而且大部分的文献只是一些初步的语料收集和立足于单独一类或某一年度网络流行语的研究,还不够深入。
其次,网络流行语的发展是动态的。
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和影响力加大,网络流行语的内涵和外延在不断扩展,许多网络流行语在新的语境下被赋予了新的涵义。
目前学术界对这些新出现的网络流行语的探索仍然是滞后的,现有的研究成果不能充分地解释网络流行语传播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和问题。
再次,就目前的研究而言,网络流行语现象不仅引起了语言学研究的兴趣,也激起了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以至政治学等领域的研究热情。
关于网络流行语的概念界定主要有几种观点:刘伟民认为,网络流行语是在网络空间生成(包括由网民赋予新意的现有语汇)、传播并最终风行的流行语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人 艰 不 拆 ” 类 网 络 语 言 的 成 因探 析
口王 悦 周慈波
摘
要 :作为人 类语 言多元化的重要 组成部分 ,网络语 言对 国人 生活的影响 日益增 大。近年来, “ 人艰 不拆 பைடு நூலகம் “ 十动
然拒” “ 我伙 呆” “ 何弃疗”等 网络 流行语风靡一时 ,推动人们 关注信 息化时代全新的构词方式。本文拟 以近年 的网络流 行语为研究对 象,观照此类看似缩略词 ,实则以 “ 成语”形式呈现 的新兴词组的构成方式。
当年引用频率却极高。本文拟 以网络流行语 “ 人艰不拆”类 词 ( A b b r e v i a t i o n )是 以 原 有 词 语 为 认 知参 照 点 而 创 构 的 构词方式为切入点,在前人关于网络用语生成方式探讨的基 新表 达 ,两者 在韵律 、句 法、语义和语 用等方面 都存在着 映 射 关 系 。刘 桂 兰 、蒋 向 勇 ( 2 0 1 2 )指 出俞 理 明 ( 2 0 0 5 : 础上 ,归纳分析此类用语衍生的方式及其原因 。
、
联网报 告:截至2 0 1 3 年6 月底 ,我 国网 民规模 已达5 . 9 l 亿,
害的样子 ”; “ 累觉不 爱 ”来 自 “ 好累 ,感 觉 自己不会 再
互 联 网 普 及 率 为4 4 . 1 % 。 网 民数 量 的不 断增 长 说 明 网络 交 流 爱 了 ” 。检 索 资 料 显 示 , 以上 这 些 “ 成 语 ” 的源 语 均 出 自 于 偶 然 的 事 件 或 故 事 , 后 被 网友 用 来 诙 谐 地 表 示 某 种 特 殊 业 已成 为现 代 人 生 活 的重 要 组成 部 分 。 网络 用语是随 因特 网普及而 出现的有别于 传统平面 媒 感 情 。如 “ 人 艰 不 拆 ”的 源 语 出 自林 宥 嘉 歌 曲 《 说 谎 》 中
拆”“ 不 明觉 厉 ” “ 累 觉 不 爱 ”等 等 。其 实 这 些 四 字 或 三 则 从 修 辞 角 度 将 这 类 语 言 变 异 现 象 称 之 为 托 形 格 , 即 指 故 字 “ 成 语 ”大 都 出 自于 一 些 表 达 个 人 感 情 的 长 句 , 如 “ 人 意将一组词语或者一个短语用缩略的形式谐近现实生活 雪
语对汉 语词汇 的影响和冲击 。其 中关注较 多的是 网络用 语 人 “ 喜大普奔 ” “ 人艰不拆 ”的新闻。
的 构 词 方 式 及 其 解 析 。学 界 对 网 络 用 语 关 注 角 度 的演 化 亦
作 为一种新 兴的用语方式 ,这类词 语的广泛 使用令人
不得 不 思 考其 构 词 方 式 , 及其 隐藏 的 文 化 内涵 。 体 现 社 会对 网络 用 语 不 断规 范 和 接纳 的过 程 。 随着 网络 用 语 的 日益 增 多 ,在 经 历 了个 例 的、 不 规律 的 三、 “ 人艰 不 拆 ”类 词 的构 词 分 析
介的新 型语 言形式 ,看似 是网 民们约 定俗 成 的表达 方式 ,
的歌 词 : “ 别 说 我 说 谎 ,人 生 已经 如 此 的 艰 难 , 有 些 事 情
却形成 了一种网络文化 的惯例性制度 。语言本 来就具有极 就 不 要 拆 穿 。 ” 后 被 网 友 用 于 某 人 直 接 说 出 了 一 个 让 人
强 的演 化 意 味 ,而 网络 用 语 所 具 有 的特 性 更 适 合 用 来 探 析 感 同身受 ,只 是让 人一时无法 直接面对 的真相时 的 自嘲 。 不 要 让 孩 子 输 在 起 跑 线 上 ” ,事 实是 , 你 语言 的成因 。网络用 语作为一个特殊 而又至关 重要 的话语 如 :有 人 戏 言 “ 类别 ( d i s c o u r s e v a r i e t y )越 来 越 引 起 学界 的广 泛 关注 。 就是起 跑线 ,你 的孩子 已经输 了……瞧 ,郭晶 晶的孩 子还 近 十 年 来 ,对 于 网 络 用 语 的研 究 层 出 不 穷 ,主 流 研 究 没 出生 已经身价千 亿 了,人艰 不拆 。这 些新潮 的用语 也被 涵 盖 以 下 两 个 方 面 : 网 络 用 语 的 规 范 性 与 合 理 性 ; 网络 用 很 多媒 体用来表示某 种特殊感情 ,如:盘点2 0 1 3 年楼 市令
关 键 词 : 网络 流行 语 缩略词 构 词 方式 。
一
艰不拆 ”来 自 “ 人 生 已经 如 此 的艰 难 ,有 些 事 情 就 不 要 拆 引言 “ 不 明 觉 厉 ”来 源 于 “ 虽 然 不 明 白 ,但 是 感 觉 很 厉 依 据 中 国 互 联 网络 信 息 中心 ( C N N I C )发 布 的第 3 2 次 互 穿 ” ;
生成方式之后,其衍生方式也逐渐和常用词语一样呈现一定
规 律 性 。以 “ 人艰不拆” “ 累 觉 不 爱 ”等 跻 身 2 0 1 3 年 网络 流
( 一)疑缩略词构词方式
俞理 明 ( 2 0 0 5 )等 学 者 从 描 写 语 言 学 的 角度 指 出 ,缩
行 语 排 行榜 的新 兴 词汇 为例 ,这 些词 汇 貌 似 晦 涩难 懂 ,但 在 略 ( A b b r e v i a t e )是对形式 的缩减 ,意义保持不变 。缩略
二、 “ 人艰不拆 ”类网络语言现象产生的背景
和 往年主打 典故、谐音 、象 形的热词 不同 ,近 年来,
一
7 7 )将 “ 工农 兵 ” ( 工人+ 农 民+ 士 兵 ) 视 作 缩 略 语 , 却 又
将 “ 李杜 ” ( 李 白+ 杜甫 )、 “ 韩柳 ” ( 韩愈+ 柳宗元 )视
批 披着 “ 成 语 ”马 甲的缩略 语 悄然 流行 , 如 “ 人 艰 不 作 并 列 组 合 存 在着 自我 矛 盾 。 池 昌海 、钟 舟 海 ( 2 0 0 4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