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地理总复习纲要
2010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总汇

《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总汇》第1讲《地球》1、地球在天体系统中的位置:(1)微观:水金地火(类地行星)、木土(巨行星)、天海王(远日行星)(2)宏观: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2、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1)地球的普通性:从地球的外观、所处的位置、运动特征而言,地球与其他八大行星相比,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地球只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2)地球的特殊性:由于地球具备了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所以又是特殊的:①日地距离适中,温度适宜。
②有液态水;③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使地球能够吸引住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④太阳的光照条件稳定。
⑤九大行星绕日运行具有共面、同向性,彼此间不会发生碰撞。
故地球所处的行星际空间安全稳定。
简而言之,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是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3、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的主要成分是氢和氦,氢核不断聚变为氦核能。
(2)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这种现象被称为太阳辐射,太阳辐射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如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生物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
(3)太阳辐射为人们日常生产、生活提供能量。
如工业主要能源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下来的太阳能。
4、太阳活动对地球的主要影响(1)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由里往外:①光球:黑子(标志,变化周期11年))、②色球:耀斑(标志,以称色球爆发,最激烈)③日冕:太阳风(带电粒子流)。
(2)对地球的影响:①对地球气候的影响:与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与黑子的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
②对地球电离层的影响: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
(黑子和耀斑增多时,发射的电磁波扰动电离层,电离层:地面以上80-500千米高度)③对地球磁场的影响:高能带电粒子流使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的现象,对地质勘探、行船造成一定影响。
④两极地区的夜空出现极光现象。
初中地理总复习提纲

初中地理总复习提纲
一、大地与地球的运动
1.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地球与季节的关系
3.地球的倾斜与赤道气候
二、地球的内部结构
1.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组成和特点
2.大陆地壳与海洋地壳的差异
3.高原、山地、平原和丘陵的形成原因
三、作用于地表的力量
1.重力的作用和地壳运动
2.内力与地壳运动:地震、火山与构造运动
3.外力与地壳运动:风蚀、水蚀和冰蚀
四、水资源与地理环境
1.水的分布与特点
2.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3.水资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河流、湖泊和沿海地带的特点
五、气候与气象
1.气候区划与气候因素
2.中国气候的特点和分布规律
3.气象要素与天气预报
六、生态环境与保护
1.生态系统的构成
2.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
3.环境污染与生态环境保护
七、经济地理
1.土地资源与农业
2.矿产资源与工业
3.交通与通信的发展
八、人口与城市
1.人口与人口分布
2.城市化与城市规模
3.人口问题与城市问题
九、旅游与地理
1.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分布
2.旅游业的发展与影响
3.旅游地的规划与开发
十、地理技术与信息管理
1.地图与地理信息系统
2.遥感技术与地理信息获取
3.地理信息管理与应用
以上是初中地理的总复习提纲,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2010年高考地理考试说明(考试内容要点)

2010年高考地理考试内容要点第一部分地球、地图与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1.地球地球所处宇宙环境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时区的划分、区时的计算和应用、日界线、北京时间、世界时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2.地球和地图经纬网及其地理意义。
地图上的方向、比例尺、图例、注记。
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
等高(深)线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
3.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数字地球的含义。
第二部分自然地理1.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大气受热过程。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简易天气图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3.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全球气候及其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4.自然灾害与防治(1)自然灾害概述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
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
(2)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主要自然灾害的区域分布。
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
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虫灾、鼠灾等生物灾害带来的主要危害。
(3)自然灾害与环境同一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
中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4)防灾与减灾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灾害预测、监测和评估中的作用。
应对主要自然灾害的适当方法或应急措施。
2010地理中考复习提纲

初中地理会考复习资料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一、地球和地球仪1、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P3中的图1.2)⑪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⑫大小:表面积=5.1亿平方公里;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⑬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实: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地球的卫星照片;月食照片,是地球影子遮挡了照射的阳光。
⑭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西班牙→大西洋→麦哲伦海峡→太平洋→菲律宾群岛→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西班牙。
2、地球的模型——地球仪⑪含义: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缩小的模型。
⑫意义:可以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
3、纬线和经线(P5中的图1.7)⑪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⑫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⑬地轴:假想的地球自转轴。
⑭两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⑮经、纬线的特点:⑯特殊的经、纬线①特殊纬线赤道——是最长的纬线,既是纬度的起始点,以北为北纬用字母N表示;赤道以南为南纬用字母S表示,也是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
30°纬线——是低纬度与中纬度的分界线60°纬线是中低纬度与高纬度的分界线②特殊经线0º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是经度的起始点,以东为东经用字母E表示,以西为西经用字母W 表示,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旧址。
180°经线——大致与“国际日期变更线”一致20°W——以东是东半球,以西是西半球160°E——以东是西半球,以西是东半球⑰南北半球的分界线:赤道(0°纬线);东西半球的分界线:20°W、160°E。
⑱经度和纬度的变化规律:(西经) (东经)赤道4、利用经纬网定位⑪经纬网的含义:在地球仪或地图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所构成的网格。
⑫经纬网的作用:确定地球表面某一点的位置。
二、地球的运动1、地球的自转(P9中的图1.15) ⑪含义: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
2010八年级地理复习计划

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地理复习计划本学期是地理总复习阶段,时间相当紧,只有11周左右,而地理学科的复习,内容广泛而复杂,涉及了“世界地理”, “中国地理”,空间跨度很大.所以要想在较短时间内让学生掌握如此多的内容,最后还要考出好成绩,合理安排复习时间,科学设计复习计划,精心选择复习试题,就非常关键了。
为此,特结合近年来会考地理试题的变化趋势及新课程标准对初中地理的教学要求,以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特制定如下复习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认真研读《考标》,分析近几年的会考题目,把握会考命题方向。
以解决地理知识理解应用为目标,以提高学生地理毕业会考成绩为根本目的。
通过两轮复习,整合学生整个初中阶段所学的地理知识,进行分类、归纳和总结,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地理知识体系。
从地理概念、原理、地图入手,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地理现象的能力,最终完成中考复习任务,切实提高学生地理毕业会考成绩。
二、复习计划开学初利用两周时间授八年级地理下册的最后一章内容,然后进行总复习。
第一轮复习:时间从三月下旬至四月下旬考试题型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任何科目的试题都离不开基本知识,地理也不例外。
因此本轮复习以书本为主,紧扣《考标》,狠抓地理基本概念的记忆和理解。
特别是要注意地图的复习,要求学生把教材中重要的地图、地理图片装进大脑,记在心中。
考虑到现在中考地图所占的比例相当大,因此在复习的过程中,不仅要抓好地理概念、地理要素、地理现象的记忆,还要将这些知识点与地图充分结合起来,形成理解记忆,做到地图与知识点两者之间的转化非常娴熟,切实提高学生读图、填图和绘图的能力。
第二轮复习:时间从五月上旬至五月下旬通过第一轮的复习,学生对地理概念记忆更清晰,地理现象理解更透彻,阅图填图的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提高,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第二轮复习。
本轮复习主要以分析、理解、综合、提高为根本目的。
通过精选近年来全国各地中考地理试题中出现的重点问题、热点问题、难点问题,训练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地理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八年级教案设计】2010-2011学年度(上)八年级地理上册复习纲要(附参考试题)

2010-2011学年度(上)八年级地理上册复习纲要(附参考试题)
【编语导读】2010-2011学年度(上)八年级地理上册复习纲要(附参考试题)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一、辽阔的疆域1、位置优越⑴半球位置:东半球,北半球。
⑵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⑶纬度位置: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北温带,南部少数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没有寒带...
2010-2011学年度(上)八年级地理上册复习纲要(附参考试题)
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
一、辽阔的疆域
1、位置优越
⑴半球位置:东半球,北半球。
⑵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⑶纬度位置: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北温带,南部少数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没有寒带。
⑷位置优点
发展农业生产
我国地域广大,南北、东西气候差异大,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对外交往与合作
东濒太平洋,多优良港湾,海上交通便利,有利于同海外各国友好往来;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与多国接壤,使我国陆上交通能与中亚、西亚、欧洲直接往来。
发展海洋事业
东临太平洋,沿海多优良港湾,便于开发各种海洋资源。
其它造就了我国丰富的旅游资源,如北国冰雪、南国热带风光。
2010—2011地理会考复习提纲[1]
![2010—2011地理会考复习提纲[1]](https://img.taocdn.com/s3/m/7f511a70f242336c1eb95e79.png)
2010—2011学年 地理初二会考复习提纲2011-4-2考试时间:2011年4月26日 下午14︰00——15︰30 考试范围:八年级上册(全部)、下册(第五、六章) 考试形式:闭卷题目类型:卷面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40分)1、单项选择: 20道 每题1分 共20分2、双项选择: 10道 每题2分 共20分二、综合题(共60分) 共5大道题,涉及内容:行政区划、中国地形、四大分区、新疆、西藏第一章 从世界看中国1、地理位置: (1)半球位置; (2)纬度位置; (3)海陆位置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 。
2、行政区划:在图中熟记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行政中心、位置。
如图所示,填写表格内容:3、我国人口分布特点: 。
形成这种分布的自然原因: 。
4、人口地理分界线的端点分别是:省境内的 ; 省境内的 。
5、我国有 个民族,其中 族人口最多;我国有 个少数民族,其中 族人口最多。
6、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地区是: 、 、 。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7、我国各民族分布特点、。
8、右图中,集体舞图片是族,泼水节是族,干栏式木楼是族,长鼓舞是族,摔跤是族。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1、我国的地势特点:、。
2、我国地势对河流的影响:。
3、我国地势对气候的影响:。
4、主要山脉及地形区:山脉构成地形的骨架,之间镶嵌着高原、盆地、平原等。
(1)主要山脉:一、二阶梯分界线由、、组成;二、三阶梯分界线由、、、组成。
(2)三大平原是、、。
(3)四大高原是、、、。
(4)四大盆地是、、、。
把以上主要山脉(7座)和主要地形区(11个)名称填在下图正确位置上:5、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 。
主要原因 ,次要原因 。
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特点:除青藏高原外,全国普遍高温。
6、年降水分布规律: 。
7、影响我国的夏季风包括:来自 洋的 季风;来自 洋的 季风。
8、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1) 等温线的大致位置;(2) 年等降水量线的大致位置;(3) 带与 带间的界线;(4) 地区与 地区的界线;(5) 地区与 地区的分界线。
2010年高考全国卷大纲地理

2010年高考全国卷大纲:地理第一部分自然地理和地图1.宇宙中的地球(1)地球是宇宙中的一个天体地球的宇宙环境。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2)日地关系太阳系概况。
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太阳能量的来源。
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3)地球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轴。
两极。
经线。
本初子午线。
经度。
赤道。
纬线。
纬度。
经纬网及其意义。
东、西半球的划分。
南、北半球的划分。
高、中、低纬的划分。
南、北回归线。
南、北极圈。
时区的划分。
日界线。
国际标准时间。
北京时间。
区时的应用。
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速度和周期、黄赤交角。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4)宇宙探测宇宙探测的意义。
宇宙探测的现状。
2.大气(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大气的组成。
大气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对流层大气的热状况和大气的运动大气的受热过程。
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气温分布的一般规律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成因。
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大气环流与水热输送的关系。
(3)大气降水降水的时间变化。
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
(4)天气、气候与人类锋面、低压、高压、锋面气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光、热、水、风等气候资源及其利用。
寒潮、台风、暴雨、大风等气象灾害的危害及防御。
地球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等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5)气压、气温、降水等值线图、柱状图等图形语言的解读和应用。
3.海洋(1)海水的性质和运动海洋表层平均盐度、温度的分布和变化规律洋流。
洋流的分布规律。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海洋开发海洋资源的主要类型及其开发利用现状与前景。
海洋空间的重要性、开发利用现状与前景。
中国邻近海域,主要渔场和海洋水产,主要盐场。
(3)海洋环境保护主要的海洋环境问题。
保护海洋环境的主要措施。
4.陆地(1)陆地的组成要素和地壳变动主要造岩矿物。
三大类岩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地理总复习纲要(七年级)1、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的成功首次证明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2、0°纬线又叫赤道,是地球上最长的纬线,纬度向北向南各有90°,分别用N和S表示。
0°经线又叫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有180°,分别用E和W表示。
3、比较经线和纬线的特点:名称形状长度指示方向经线半圆(弧形)相等南北方向纬线都是圆(极点除外)有长有短东西方向4、以赤道为界把地球分为南、北半球;以20°W和160°E为界把地球分为东、西半球。
5、纬度范围:0°-- 30°NS为低纬度;30°-- 60°NS为中纬度;60°-- 90°NS为高纬度。
6、地球的自转地球的公转运动方向自西向东自西向东运动周期一天(24小时)一年旋转中心地轴太阳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交替,时间差异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四季变化7、特殊的纬线:赤道0°,南北回归线(23.5°NS),南北极圈(66.5°NS)8、地球上的五带:热带、南北温带、南北寒带9、地图上的三要素包括: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10、在地图上确定方向: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箭头指向北方;有经纬网的地图根据经纬线确定方向,没有指向标也没有经纬网的地图,通常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确定方向。
11、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缩小的程度,一般来说,比例尺小,内容简单,所画范围大,反之,选用比例尺大,内容详细,所画范围小。
比例尺是个分数式,分母越大比例尺就越小。
12、地形图上用海拔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
13、等高线图上形态不同的五种山地部位: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14、地形通常分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五种基本类型。
第二单元1、地球表面,陆地面积占29%,海洋面积占71%,所以称地球为“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2、七大洲的名称按面积依次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南极洲是世界上跨经度最多的大洲;亚洲是面积最大的大洲。
3、四大洋分别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太平洋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海洋;4、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是: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和土耳其海峡。
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沟通地中海和红海)。
南美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
5、地球表面海陆处于不停的运动与变化之中。
6、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由六大板块组成即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
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世界上的火山和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
7、世界上的两大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第三单元1、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天气---某个地方短时间内发生的阴、晴、冷热等变化多变、不稳定。
气候---某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
相对稳定2、气候的两个要素:气温和降水。
3、在北半球大陆,最热月出现在7月,最冷月出现在1月。
一天当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点(14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4、世界气温分布的规律:由低纬度(赤道)地区向高纬度(两极)地区逐渐降低。
5、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
6、、世界降水的分布差异:赤道附近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温带地区沿海的降水多于内陆地区;南北回归线穿过的大陆西部或内陆地区降水少。
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于背风坡。
7、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有: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洋流、人类活动。
第四单元1、人口的自然增长主要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的(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2、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较慢;经济发展水平低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较快。
3、人口密度=人口总数÷面积(人/平方千米)世界人口最稠密地区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东部。
原因是这些地区处在中低纬度地区、气候温和多雨的平原和盆地,或是临海地带。
4、人口增长过快、过慢都会带来严重的问题:人口增长过快带来了就业、居住、教育、医疗等一系列的社会、环境、资源问题;人口增长过慢造成了劳动力短缺、人口老龄化等问题。
5、人口的增长应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6、城市问题主要表现在: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工业污染、噪声干扰、供水不足、犯罪率上升等。
7、世界三大人种分别是:黄色人种、白色人种、黑色人种。
8、使用范围最广的是英语;使用人数最多的是汉语。
9、世界的三大宗教:基督教:主要分布在欧洲、美洲和大洋洲。
伊斯兰教:主要分布在亚洲西部和东南部、非洲北部。
佛教: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
10、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
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温暖湿润,水源充足,自然资源丰富,交通便利。
第五单元1、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把国家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2、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
亚洲的日本属于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
3、国际上,习惯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商谈称为“南北对话”;把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互助合作称为“南南合作”。
4、世界上最大的国际组织是联合国。
总部设在美国纽约。
第六单元亚洲1、亚洲:世界面积最大,跨经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大洲。
2、亚洲地跨热带、北温带、北寒带。
东临太平洋,北临北冰洋,南临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西南与非洲为邻,东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
3、亚洲绝大部分位于北温带、东半球和北半球。
4、亚洲地形河流的特征: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高,地面起伏大,高低悬殊,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河流发源于中部,呈发射状流向周边的海洋,形成众多的长河。
5、亚洲气候特征: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和大陆性气候分布广。
冬季风:源于西伯利亚和蒙古一带,气温降低,降水不多。
夏季风:来自太平洋和印度洋,丰沛的水汽和大量的降水。
6、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占全球的60%。
7、亚洲人口超过1亿的六个国家(中国、印度、印尼、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日本)东南亚1、十字路口的位置:东南亚地处亚洲和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
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是从欧洲、非洲向东航行到东南来和东亚各港口最短的航线的必经之地,是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
2、气候类型:主要是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雨林气候水稻生长要高温多雨的气候。
东南亚人口稠密,耕地较少,高温多雨,将水稻作为主要农作物,就成为必然的选择。
东南亚是世界上橡胶、油棕、椰子、蕉麻的最大产地。
3、东南亚中南半岛上山脉、大河多由北向南延伸,具有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特点。
各大河上游流经山区,水流湍急,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下游河谷平展宽缓,水流缓慢,泥沙沉积,河岸两侧形成冲积平原。
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及河口三角洲。
4、东南亚是华人、华侨分布集中的地区。
中东1、长期的国际热点地区:因为水资源、石油、文化上的差异、领土纷争引发冲突。
2、中东地理位置:处在两洋(大西洋、印度洋)、三洲(亚洲;非洲;欧洲)、五海(地中海;黑海;里海;红海;阿拉伯海之地)。
3、中东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储量最大、生产和输出石油最多的地区。
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所产石油绝大部分运往西欧、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
4、中东气候干燥,河流稀少,还有大面积没有河流的沙漠地区,水资源匮乏。
5、中东居民主要是白种人,多数国家和地区居民是阿拉伯人,信仰伊斯兰教。
6、伊斯兰教、犹太教和基督教都把耶路撒冷看作是圣城。
沙特阿拉伯的麦加被伊斯兰教尊为圣城。
极地地区1、南极地区素有“冰雪高原”之称,还被称为“白色沙漠”和“风库”,是自然资源的“大仓库”。
2、南极地区的气候特点:酷寒、干燥、烈风。
3、南极的象征---企鹅,北极的代表---北极熊。
4、我国在南极地区先后建立了长城站和中山站,在北极地区建立了黄河站。
5、《南极条约》:保护南极的生态环境,和平利用南极。
日本1、位于太平洋西北部的岛国,大部分国土位于北温带。
2、领土组成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大岛和许多小岛组成。
3、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狭小。
关东平原是日本最大的平原。
富士山是日本最高峰,著名的活火山。
4、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具有一定的海洋性。
5、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地壳不稳定,所以多火山和地震。
6、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经济。
经济发展有利条件:多优良的港湾、先进的科技、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工业主要分布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的狭长地带。
工业分布在沿海的原因是便于进口原料和燃料,出口工业产品,依赖国际市场。
7、日本民族构成单一,大和民族占绝对优势。
日本文化是东西方文化兼容的典型。
首都东京。
印度1、分为三大地形区:北部山地,中部平原,南部高原。
地势较为平坦,高原、平原面积广大。
印度半岛东西两侧分别为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
2、大部分为热带季风气候,由于受季风的影响,年降水量不稳定,水旱灾害频繁。
3、绿色革命实现粮食自给有余。
主要粮食作物为水稻和小麦。
4、主要经济作物有居世界前列的黄麻和棉花。
5、主要工业:钢铁和棉麻纺织工业都分布在原料产地附近。
最大的麻纺织工业中心为加尔各答,它也是印度最大的城市。
最大的棉纺织工业中心是孟买也是印度最大的海港。
6、首都为新德里。
信息产业中心为班加罗尔。
7、世界第二人口大国,文明古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是泰姬陵,目前,印度人口仍以较快的速度增长,给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造成很大的压力。
美国1、美国的领土组成:50个州(本土48个州,2个海外州:夏威夷州位于热带海洋中、阿拉斯加州大部分在北寒带)。
美国首都华盛顿,国旗:星条旗。
2、地形分为三大地形区:西部落基山区、中部中央大平原区、东部阿巴拉契亚山脉区。
平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一半以上。
3、唯一跨寒、温、热带的国家。
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东南沿海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由沿海向内陆递减。
4、密西西比河是世界第四长河,美、加两国交界处的五大湖是世界最大的淡水湖群。
苏必利尔湖是世界最大的淡水湖。
5、美国是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美国是世界上的农业大国。
自然资源丰富,交通运输发达,科技力量雄厚,发展工业具有许多优势,是世界上的工业大国,工业总产量一直居世界首位。
6、在对外贸易方面,美国既是输出工农业产品最多、出口贸易额最大的国家,也是世界进口小汽车、石油、纺织品最多的国家。
世界最大的资源消耗国和废物排放国。
7、人种以(白)种人为主,也有少部分黑人,土著居民印地安人属于黄种人,属于(移民)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