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园 网师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留园
留园位于阊门外留园路79号。
留园始建于明代。
万历二十一年太仆寺少卿徐泰时罢官归里后,筑东园和西园。
西园后舍作佛寺,即今戒幢律寺,东园即今留园前身。
当时东园杂莳花竹,垒有假山,其中"太湖石一座,名瑞云峰,高三丈余,妍巧甲于江南",相传为朱勉采凿,乃北宋"花石纲"遗物。
乾隆四十四年,瑞云峰被移入织造府行宫。
徐泰时去世后,东园渐废。
五十九年,园归刘恕,经五年修复和扩建,于嘉庆三年告竣。
园名"寒碧庄",又名"花步小筑",俗称"刘园"。
园中有奇石十二峰,名奎宿、玉女、箬帽、青芝、累黍、一云、印月、猕猴、鸡冠、拂袖、仙掌、干霄,名重一时。
其后,经咸丰更申战乱,园渐荒芜。
同治十二年,盛康购得此园,大加修治,并改"刘园"为"留园",谐其音而取"长留天地间"之意,留园之名始于此。
盛氏留园泉石之胜,草木之美,亭榭之幽深,盛誉一时;山石之奇,以冠云峰为最。
辛亥革命后,盛康之子盛宣怀流亡日本,园遂衰败。
1927年,北伐军二十一师司令部曾驻此园。
40年代,侵华日军和国命党军队先后在此饲养军马,门窗挂落破坏殆尽,残垣断壁,几成废墟。
1953年,人民政府拨款对留园进行抢修,1954年元旦开放,供人游览。
留园现有面积2.331万平方米,建筑占全园面积1/3,以建筑空间处理精湛著称。
厅堂在苏州诸园中最为宏敞华丽,大而能精,工不伤雕。
园大致可分为中、东、北、西四部分,园南有祠堂与住宅两路三进,前厅后楼,颇高敞。
园中部系原"寒碧庄"基础,虽有局部改观,仍不失为全园精华,西为山池,环以楼阁,贵以长廊,峰峦回抱,明洁清幽;东为厅堂,参以轩斋,间列峰石,重门叠户,曲折多变。
东、北、西三部分是光绪年间扩建。
东部主要是一组以突出冠云峰为主的建筑群。
北部旧构多毁,现辟有盆景园。
西部以土石假山为主,漫山枫林,平阜曲水。
总揽全园,嘉树奇卉,怪石清流,凉台馆,风亭月榭,高矮迤俪,宛转相续。
整个园景以长廊为脉络,通幽度壑,随形而变,循廊而观,处处有景。
园中精物甚多,有古木交柯、绿荫、明瑟楼、涵碧山房、闻木樨香轩、可亭、远翠阁、汲古得绠处、清风池馆、西楼、曲溪楼、濠濮亭、五峰仙馆、环我读书处、揖峰轩、林泉耆硕之馆、佳晴喜雨快雪之亭、冠云峰、伫云庵、冠云亭、冠云楼、至乐亭、舒啸亭、活泼泼地等。
清代学者俞樾撰有《留园记》,现刻于门厅木屏上。
刻二王法帖
在留园"闻木樨香"轩后廊墙上嵌有著名的董刻二王法帖,石刻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实为难得的艺术珍品。
虽寥寥数行,随意挥写,却自然有致,其情意若千幅纸所不能及。
古木交柯
该处景点为留园十八景之一,意指古柏和耐贞交柯连理,纯以植物名额突出赏景主题。
古柏,苍劲虬曲,吟风振雪,岁寒不凋,以人以高洁坚毅之感;女贞,凌冬青翠不凋,同样给人以坚贞劲节之感。
古柏、女贞交柯连理,永葆青春,其精神如门洞题额所书"长留天地间"。
冠云峰
峰高6.5米,为宋代花石纲遗物,因石巅高耸,四展如冠,因此取名"冠云"意为腾云驾雾高为群峰之冠。
其两旁屏立两峰一名"瑞云"一名"岫云",三峰下罗列小峰、石笋、花草松竹点缀其间。
涵碧山房
额名取宋朝朱熹的"一水方涵碧,千林已变红"诗意,意为蕴涵碧绿的山房。
为中部的主要建筑,俗称荷花厅,厅高大宽敞,陈设朴素,前临荷花碧池,夏日荷香阵阵,沁人心肺,令人陶醉。
濠濮亭
照片上之方亭为濠濮亭,意为垂钓观鱼之亭,亭中匾上题"林幽泉胜,禽鱼目亲,如在濠上,如临濮滨,昔人谓;会心处便自有濠濮间之想是也。
"该亭跨水而筑,在此不管月半中秋,有无明月当空,均能赏月,
娱目遗兴。
花步小筑
意为花步里的小建筑,花步即"花埠"指装卸花木的埠头。
此处在数块湖石一枝石笋、及南天竺、爬山
虎的点缀下使庭院精致小巧,韵味无穷,更显幽雅闲适。
林泉耆硕之馆
意为老人和隐士名流游憩之所,林泉指山林和泉石。
林泉耆硕之馆为四面厅建筑,厅内南北梁架有扁、
圆之分,俗称鸳鸯厅。
厅内陈设红木家具,整个厅堂装修精美,雕刻玲珑剔透,极为富丽堂皇。
绿荫小轩
在留园"花步小筑"对面有小屋三楹,名"绿荫"。
因建筑旁边原有一株古树,小轩处在这古树的绿荫之
下,借此而得名。
小轩临水而筑,用四扇镂花木窗和过道隔开,绕过隔扇,就来到轩中,眼前顿觉开朗。
明代牡丹花台遗物
位于留园远翠阁前,这是由青石砌就的牡丹花台,上面刻有"双狮戏球"、"犀牛望月","天马行空"等
动物浮雕,极为生动,为明代园林遗物。
明瑟楼
意为莹净新鲜之楼,该楼两层半间,体态轻盈,造型精巧,紧傍涵碧山房东侧,面临明净的池水,楼
旁青枫如盖,环境清洁明净。
该处南面假山构思独特,有峰回路转之妙
石林小院(揖峰轩)
是取宋代朱熹《游百丈山记》中"前揖庐山,一峰独秀"之名,石题独秀,轩名揖峰。
整个建筑朴实无
华,外观二间半,入内只有一间半,结构别致。
舒啸亭
意为舒气长啸之亭,取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句意,该处位于留园西部假山处,掩映在漫山枫林
中。
登东皋而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闻木樨香轩
意为闻桂花飘香之轩(桂花为木樨科植物),这是以虚景名轩,以嗅觉造景,每值中秋佳节,桂香浮
动,令人陶醉,流连忘返。
奇石尽含楷古秀,桂花香动万山秋。
五峰仙馆
因留园昔日园主盛康从文征明停云馆中得峰石放在园内,故名"五峰仙馆"大厅面阔五间,由于梁柱及
家具均用楠木制成,俗称楠木厅,厅内装饰精丽,陈设雅洁大方,无愧为江南厅堂的典型代表。
又一村
在留园北部,借陆游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而取名,此处环境恬静,颇有乡村田园风
味,昔日为果圃蔬菜之处,今陈列数百盆朴拙苍奇的盆景。
网师园
位于带城桥路阔家头巷11号,1963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原为南宋淳熙年间吏部侍郎史正志所营"万卷堂"故址,堂前曾有花园一座,名"渔隐"。
之后,园归丁氏,日久荒废。
清乾隆年间,光禄寺少卿宋宗元退隐苏州,在万卷堂旧址营筑别业,以网师自号,兼取史正志"渔隐"旧义,且与所在王思巷谐音,名园为"网师园"。
沈德潜有《网师园图记》。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彭启丰曾来园参加元宵游宴。
宋氏死后,园渐颓废。
乾隆末为太仓富商瞿远村购得,增置亭台竹木,
半易网师旧观,人称"瞿园",又名"蘧园",钱大昕有《网师园记》。
同治初,园归江苏按察使李鸿裔。
因与苏舜钦所建沧浪亭相近,李氏自号"苏邻",并改园名为"苏邻小筑"。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嗣子李少眉增建撷秀楼。
三十三年,吉林将军达桂曾携眷来苏,居住此园,并自撰《网师园记》述其事。
1917年,张作霖以30万银元购得此园,赠与其师张锡銮,改称"逸园"。
叶恭绰、张善资、张大千曾一度借寓园中。
1940年,何亚农购得此园,费时三年,全面整修并充实古玩书画。
1950年,何氏子女将园捐献给国家。
经整修于1959年开放。
网师园占地面积5400平方米,东部为宅第,中部为主园,西部为内园,是一座保存完整的典型清代宅园。
现存主要建筑为"瞿园"时期遗物。
由宅第门厅经轿厅(有额"清能早达")至大厅,厅额"万卷堂"。
厅前砖细门楼为乾隆间物,雕镂之精被誉为苏州古典园林现存门楼之冠。
大厅后为"撷秀楼",即女厅。
楼前两侧障以花墙,植以桂树,清香宜人。
旧时登楼西望,天平、灵岩诸山黛痕一抹,秀色可撷,故名。
三进厅堂及后院、梯云室都有侧门或廊连结宅西主园,主要通道为轿厅西侧小门,楣嵌乾隆时砖额"网师小筑"。
主园以水池为中心,建筑较多,南部小山丛桂轩、蹈和馆、琴室为饮宴听琴之区,北部五峰书屋、集虚斋、看松读画轩为读书作画吟诗之处。
西侧内园占地不足660平方米,殿春屋前植芍名种,竹石梅蕉隐于窗后,丝丝入画。
网师园建筑疏密有致,布局分合精到。
除上述诸构外,还有云冈(黄山假山)、濯缨水阁、月到风来亭、冷泉亭、竹外一枝轩、射鸭廊等。
综观此园,建筑精雅,山水留韵,花木芳菲,自然美与人文美融为一体。
园虽不大,而不觉起小,钱大昕《网师园记》称;"地只数亩,而有纡回不尽之致;居虽近廛,而有云水相忘之乐。
柳子厚所谓'奥如旷如'者,殆兼得矣。
"陈从周誉之为"苏州园林小园极则,在全国园林中亦属上选,是以少胜多的典范"。
1981年建成于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内的中国庭园-"明轩",就是以网师园"殿春簃 "庭院为蓝本设计建造的。
江南第一门楼是网师园主厅万卷堂前的砖雕门楼,它雕刻精致,历经300余年沧桑仍然古雅清新,精美绝伦,完好无损,闪烁着古代东方文化和民间工艺的光辉。
门楼上的砖雕是用凿子和刨子在质地细腻的青砖上,运用平雕、浮雕、镂雕和透空雕等砖雕艺术手法而成,历史人物栩栩如生,飞禽走兽和花卉图案形象逼真。
雕刻艺术的神韵和历史故事的风韵,二者互相渗透,庄重而古雅,闪烁着吴地文化和民间艺术的灿烂光茫,这细腻、雅趣天成的砖雕门楼,不愧为传统砖雕艺术中的精品。
网师园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友谊路,原为南宋淳熙年间吏部侍郎史正志“万卷堂”旧址。
清乾隆年间(约公元1770年)光禄寺少卿宋宗元退隐,购得此地筑园,称其为网师园。
后网师园几易其主,分别曾以“卢隐”“苏邻小筑”“逸园”相称。
网师园面积约9亩,以布局合理,建筑精巧,尺度比例适当而被推为苏州私家园林中的代
表作。
网师园入口居园东南,入口处建筑群为三进,分别为轿厅、大厅和撷秀楼组成,屋宇高敞,装修典雅。
庭院间布局紧凑。
出撷秀楼西去,即为竹外一枝轩,看松读画轩,射鸭廊等建筑,此处为居住和读书的地方,紧邻荷池。
池四周叠砌石矶,并建有月到风来亭,濯缨水阁及小山丛桂轩等建筑,这些建筑高低错落,疏密有致,中有回廊、小桥和石径相连,形成了一个既有变化,又完整统一的景观。
网师园的环池景观,以象征的手法,借清竹、碧水、秋月、寒松隐喻大自然中的四季,创意十分巧妙。
在月到风来亭西侧为园主书斋殿春簃,“簃”为竹子建的屋子,“殿春”指芍药花。
此院落以卵石铺地,北面建有三间朴素小屋,南面建有冷泉亭,并有“涵碧”小潭一汪。
网师园的西南建有蹈和馆、琴室等建筑,是进行宴客,操琴,习字的地方,也是住宅部分的延续。
网师园面积不大,但却主次分明,相互贯通充分利用了赋、比、兴的创作手法,营造出了一个艺术和生活十分完美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