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表现论在外事翻译中的体现

合集下载

从文化角度看翻译的忠实

从文化角度看翻译的忠实

从文化角度看翻译的忠实翻译是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桥梁,负责将一种语言中的信息转化成另一种语言中的信息。

在翻译过程中,忠实性是一个重要的指标,意味着翻译应当尽可能准确地传达原文的信息。

忠实性不仅仅涉及语言层面的转化,还涉及文化层面的转化。

文化角度下的翻译的忠实性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忠实性需要考虑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

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价值观、习俗和思维方式,因此翻译时需要考虑到这些差异。

一个好的翻译应当能够将原文所传达的文化背景和含义准确地传递给目标语言读者,使其能够理解原文的文化内涵。

忠实性需要考虑到不同语言中的文化特点。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不同语言中的文化特点不同。

翻译时需要注意到这些特点,并在译文中恰当地表达出来。

在中文中,有很多成语和俗语,它们是中国文化的独特表达方式。

当翻译这些成语和俗语时,需要找到与之相对应的目标语言的表达方式,以保持翻译的忠实性。

忠实性需要考虑到翻译目的和读者群体。

不同的翻译目的和读者群体对翻译的忠实性有不同的要求。

科技文献的翻译需要更加严谨和准确,因为它们的目的在于传递科学知识,读者往往是专业人士。

而文学作品的翻译则需要更多地考虑到文化因素和艺术效果,以使目标语言读者能够体会到原文的情感和表达方式。

忠实性也需要考虑到翻译者自身的文化背景和认知偏见。

翻译是一个主观的过程,翻译者会根据自身的理解和认知来进行翻译。

翻译者的文化背景和认知偏见会对翻译的忠实性产生影响。

一个好的翻译应当尽量避免自己的认知偏见对翻译结果产生过大的影响,尊重原文的文化内涵和表达方式。

从文化角度看,翻译的忠实性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涵盖了语言层面的转化和文化层面的转化。

一个好的翻译应当能够准确地传达原文的信息,同时也能够在不同文化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促进文化的交流与理解。

文化翻译视角下的外宣翻译——以中国特色政治文化专有项的德译为例

文化翻译视角下的外宣翻译——以中国特色政治文化专有项的德译为例
中国色 彩 的政治 专有 项 ,可
按 照文化翻译 的观 点 ,保 留其文化特色 ,译 为 “ 中 国德语 ” 。 该 提法是笔者从 葛传槊先生在 1 9 8 0年首次提 出 “ 中国英语” ( C h i n a E n g l i s h)这一概念转用而来 。为了更好地在外宣 翻译 中保留 中国文化信 息 ,政治文化专有项 的德译 同样可 以采取 英译 界的观点 。以规 范德 语为核心 ,大胆使用 “ 中 国德语 ” , 采 用音译 、译借等 翻译 策略 ,形成具有 中国特色 的词汇 ,从 而更好 地实现对外宣传 的 目的。

三 、 中国 特 色 政 治 文 化 专 有 项 的 文 化 翻 译
以下将 以政府 工作报告的德译版为例 , 分析在意识形态 、 惯用法两方 面与 目的语 产生差异的 中国政治文化专有项 的德
译 ,借此体现文化翻译观在外宣翻译 中的导 向作用 。 ( 一 )体现 意识 形态差异的政 治文化 专有项 本 文根据 艾克西拉 对于文化专 有项定义 中 “ 意识形 态” 的提法 , 结合 “ 意识形态”于哲 学认识论 范畴的中性定 义 , 即 : “ 意识形 态” 为观念性活 动总称 , 是一种观念体系与价值体系。 那么不 同民族 的文化差异亦是意识形态差异 的一种表现 。 例: “ 米袋子 ” 、“ 菜篮子 ”
外宣 翻译运用 目的语为语言介质 翻译外 宣材料 ,使源语 国家信 息在 目的语 国家得 到传播 ,从而达到源语 宣传主体 的 意 图。政治文献 的翻译作 为我国外宣 翻译 的客体之一 ,其 中 的中国特色政治文化专有 项是外宣翻译 的难点所 在 。在 当今 各 国文化交流亦更加 频繁的时代背景下 ,中国特色政治文化 专有项 中所蕴含 的丰 富文化特征应得到更 多的展示 。本文将 从 文化 翻译观 的视角 出发 ,结合 中国特色政治 文化专有项 的 外宣德 语翻译实例 ,阐释文化翻译观对政治文 化专有项翻译 的重要 指导作用 。

变译理论视角下的中国文化外译

变译理论视角下的中国文化外译

变译理论视角下的中国文化外译
跨文化异化再现视角下的中国文化外译
一、引言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在历史的洪流中积聚着深厚的文化情感。

随着世界的开放与经济的发展,中国文化也逐步走向世界,中国文化也开始出现在跨文化交流中,文化外译翻译就随之而来。

以跨文化异化再现视角考察中国文化外译,能够充分发挥其文化展示、交流功能,达到良好的文化传播效果。

二、跨文化异化再现视角下的中国文化外译
1、尊重原作的文化理念
跨文化异化再现视角要求在文化外译时尊重原作的文化理念,在文化外译中尊重原文的文化文本,不能将中国本土的文化习俗强加给外文的读者,而是要尊重双方的文化差异,使原作的文化思想突出,遵循双方文化的交流、理解。

2、重视校订和翻译正确性
跨文化异化再现视角也重视文化外译校订和翻译正确性,必须准确理
解原作的文化内涵,依据原作的文化文本对翻译结果进行严格检查,
确保翻译后的结果与原文内容一致,具备真实性和可靠性。

3、灵活运用翻译手段
跨文化异化再现视角还注重文化外译翻译的有效性,要灵活运用文化
外译的技巧手段,把握正确的翻译节奏,文化外译可以利用元素翻译、比较翻译、函数转换、概况翻译等双语的转换方式,使原作内容真正
传达到译文阅读者,达到良好的文化传播效果。

三、结论
以跨文化异化再现视角考察中国文化外译,建立一种合理且有效的文
化外译模式,不仅要做到尊重原作文化思想,重视翻译正确性,而且
要选择一种灵活的翻译技巧手段,让外语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文化,也能够更好地进行文化交流,最终达到融合且升华的结果。

论文化语境在翻译中的运用

论文化语境在翻译中的运用

论文化语境在翻译中的运用作者:张云英来源:《群文天地》2011年第22期语境在翻译中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按照Malinowski的理论,语境可分为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

文章主要对文化语境的一般功能、制约性功能和解释性功能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文化语境在翻译中的具体处理策略和应当注意的问题。

一、引言翻译学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人类行为研究的范畴,人类的交际受语言环境的制约,而语言环境又根植于文化习惯,因此翻译必然受到译出文化和译入文化的影响。

可见,不同的文化语境决定着翻译中词义的提取,也体现着译者对不同文化的判断和理解。

二、语境与文化语境语言界研究语境始于伦敦功能学派创始人Bronislaw Malinowski对语境的定义。

他认为,语境可分为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和文化语境(context of culture)。

情景语境是指语言行为发出时周围情况,事情的性质,参与者的关系、地点、方式等。

文化语境是指任何一个语言使用所属的某个特定的言语社团,以及每个言语社团长期形成的历史、文化、风俗、事情、习俗、价值标准和思维方式等。

由于不同民族所处的自然地理、人文历史和文化环境不同,各民族的人们对外部世界反映产生的印象和概念也会产生差异,所以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使人们对事物会产生不同的认知概念,因而产生了包含不同文化意义的语词。

随着语言的发展,社会文化因素不断渗透到语词选择和定型的各个环节,语词的特定音义是一个民族各文化因素的折射和呈现,能够细致、全面地体现民族文化的特性。

因此,文本的翻译依赖着它本身所存在的语言文化环境,文化语境包含的诸多因素,如地理环境、社会历史、政治经济、风俗民情、宗教信仰、审美取向、价值观念及思维方式等等都是影响文本翻译的直接因素。

三、文化语境的功能(一)一般功能(generative function)文化涉及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影响了人们的一切交际行为。

我国特色文化对外翻译的形式与意义——以陶瓷文化为例

我国特色文化对外翻译的形式与意义——以陶瓷文化为例

校园英语 / 翻译研究我国特色文化对外翻译的形式与意义——以陶瓷文化为例景德镇陶瓷大学 武汉大学/王慧【摘要】该文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等语言学派关于形式与意义的翻译理论,以陶瓷文化为例,探讨了我国特色文化对外交流中形式与意义的关系问题。

文中阐述了陶瓷文化习语的四种常用翻译方法,提出了图表、加词、模糊、变通等多种辅助译法,表达了对意识形态区别、文化习俗差异等的关注,为我国特色文化对外翻译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对外翻译 形式与意义 特色文化 陶瓷文化一、导语翻译是跨文化交际的艺术,也是语言重构和文化生命再造的过程。

在翻译中经常会遇到一对棘手的关系——形式与意义。

形式与意义是矛盾的,但二者既不是平等的关系,也不是你多我少的平衡关系。

在我国特色文化对外翻译中,如何正确处理二者关系非常关键。

二、关于形式与意义的翻译学理论1.关于“形式”理论:凡事物皆有一定的形式。

关于语言的“形式”,我国著名学者刘宓庆教授进行了比较详细的界定。

他认为,“形式”是个层级概念,由外到内分别指语言文字的图像或一般的表现结构特征,词语、句式的语序,原文(或译文)的表现法(如各式修辞格等),词语的“字面意义”(本义)等。

VanPatten 等人对“形式”的解释为:形式是指语言的表面特征,或是语言内在特征的表面体现,它包含词位、动词、名词性或形容词性屈折变化等形式。

可见,翻译学上的“形式”是指字、词、句、修辞等语言的表现形式、表面特征的总称,是表达“意义”的媒介和工具。

2.关于“意义”理论:意义是翻译学的核心概念。

20世纪苏联语言学派的代表人物巴尔胡达罗夫认为:“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在保持内容也就是意义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为另一种语言产物的过程。

”美国当代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 Eugene A.Nida) 更简洁地提出了翻译学名言:“翻译,即译意”。

可见,意义是翻译的起点和终点,翻译的根本任务就是语际间意义的传达。

英语翻译中的文化体现

英语翻译中的文化体现

英语翻译中的文化体现[摘要]严复提出“信、达、雅”,现代翻译学家们把它归纳为准确通顺。

准确理解原文是翻译的前提,翻译是一个表达信息的过程,我们能把握一篇文章的内容,但不一定能够准确地表达出来。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现象,它包含非常丰富的内容。

本文分析了在跨文化交际中,中国与英美国家文化规约和语言规约的差异,即经常导致交际障碍的两个主要方面。

[关键词]文化翻译语言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学习语言就是学习语言的形式。

学会一些语法和词汇,就必定能够使用这种语言进行交际,然后就进行翻译。

然而,在现实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中我们发现,我们虽然已掌握大量的词汇、语法知识,而翻译起来,却感到困难重重,错误百出。

这主要表现在遣词造句不得体,汉式英语屡见不鲜和翻译、理解不断失误等几个方面。

一、文化背景来自同一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际时能迅速产生共鸣,也可以说能迅速达成默契,因为他们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社会历史经验,即共同的文化积淀。

这种交际过程能够顺利地完成。

而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过程是在文化背景各不相同的双方之间开展的,这就要求交际人掌握对方语言的语音、语法、词汇三大要素,具备有与该语言有关的各种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知识。

只有这样,才能在交际中知道“说些什么”,而且知道“怎样说”,以达到默契,从而成功地完成交际过程。

由于文化背景不同,文化象征也各异,交际双方应该对对方语族的文化象征有充分的了解。

英美等国称自己是上帝的儿女,中国人则称自己是炎黄子孙,是龙的传人。

对基督教我们中国人已不陌生,而外国人对于“龙的传人”一说却惊奇不已。

龙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神圣、强大、权力至上等。

作为文化象征,它代表着帝王,象征着强大、向上,由此产生出不少的传说、成语并已在中国文化中广泛运用。

如龙争虎斗、龙腾虎跃、龙马精神、龙凤呈样等,都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而在西方人眼里,龙是又凶又丑陋的怪物。

中国人的象征语言贯穿于中国人的信息交流之中,它比一般语言有更好的效果,表达的意义更加细微,隐含的内容更加丰富。

中外不同社会文化因素与翻译

中外不同社会文化因素与翻译

中外不同社会文化因素与翻译
中外社会文化因素与中文翻译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互动关系。

下面将对其中的一些因素进行分析:
1.语言表达方式: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会影响人们的语言表达方式和习惯。

例如,西方社会注重直接、明确的表达,而东方社会则更加重视含蓄、委婉的表达方式。

在翻译中,需要根据目标文化的习惯和语言特点,选择适当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意思。

3.社会角色与礼仪:不同社会文化对待社会角色和礼仪的态度和规范也存在差异。

翻译时需要注意到这些差异,适当调整表达方式和用词,以便符合目标文化的社会习惯和礼貌规范。

4.文化隐喻和谚语:每个社会文化都有其独特的隐喻、谚语和俚语。

对这些文化特色的理解和转化在翻译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翻译者需要具备广泛的文化知识和丰富的语境理解能力,以便恰当地传递原文的含义和情感。

总之,中外社会文化因素对中文翻译具有重要的影响。

翻译者需要在保留原文意思的基础上,考虑目标文化的特点和读者的理解能力,以获得准确、通顺的译文。

论文化动力在外事工作中的运用

论文化动力在外事工作中的运用

论文化动力在外事工作中的运用摘要在进入高校前的一年的工作及生活中,与一些欧美地区国家的来访者有过一些工作上的接触和交流。

有过这段经历,和在书本上了解到的知识,我认为一个外事工作者,应该不断地提高自身能力,在与外文化中生活的人们交流时,调整自己,保持灵活的处事方式。

本文就这一方面展开讨论。

关键词:文化动力、对外交流、外事我们平日里都习惯于去将外国文化与中国文化进行比较,无论是有意识的,还是潜意识的。

我同样尤其篇爱这样的文化对比,但是文中比较的是中国人的英语文化背景与其他欧洲人使用英语(背景却是他们各自的本土文化背景)。

如果不了解这一点,读者们可能会很容易就将这些研究的范例与他们各自的本土文化相比,从而得出与我完全不同的结论。

那么在交流的过程中,什么是文化动力呢?一个外事工作者应该如何调整他的方式方法,以便于巧妙地将这些因素考虑在内呢?一、高语境语言与低语境语言 1.了解客户如何在他们所了解的文化语境下,表达他们的情感和回答问题的两个德国客人来了,一大早就来见我,他们确实是有事情要谈,但是他们却没有用一种合适的方式,让我能从一开始就了解他们的意图。

他们的肢体语言让我感觉他们似乎很不自在。

然而也没有什么更多的解释,他们就希望我能给他们一个答复。

尽管他们想要问题得到解决的这个愿望十分强烈,我还是通过问他们一些问题,才更多的并且更好的了解了他们的想法和态度,最终,还是揭开了他们对这个无法明状的问题的面纱,找到了他们真正的想要解决问题的方法。

从这次事件中,我发觉我的处事风格其实还是应该更策略一些的,而不是那么的直接。

他们需要的只是找到一个解决的办法,我其实完全可以提示他们,让问题的答案自己浮现在他们面前。

他们回答我提出的问题的都很有条理,他们尽量避免从他们回答的内容上,或是他们很谨慎的肢体语言上,透露出一点他们的想法和意图。

在大家谈了十分钟后(实际上,这让我感觉好像过了半个小时),最终找到了合适的方法。

在依然没有搞清楚问题的全部的情况下,我问他们想要解决问题的范围到底是什么,他们仅给了我一个非常模糊的回答,但是那是远远不够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表现论在外事翻译中的体现
作者:熊晓梦
来源:《青年与社会》2013年第21期
【摘要】一切文化表现形式都受到宏观上的语境以及人作为主体的制约,语言文化心理问题被认为是文化翻译理论中最富于铺垫性的深层课题。

文章将以文化表现论为指导,来探寻外事翻译基于自身特殊性而采取的翻译策略的意义。

【关键词】文化翻译;表现论;外事翻译
一、文化表现论
在全球经济多元化和多元社会形态发展为导向的多元文化形态之间的交流对翻译观念和方法论提出一系列新的要求和挑战。

文化作为一种“原本性的存在”,具有其本体论特征,表现在文化的民族性、传承性、流变性和兼容性。

在《文化翻译论纲》一书中,刘宓庆先生提出了翻译中的文化表现论这一概念,认为一切文化表现形式都受深层意念的制约,受文化心理的制约,受语言的异质性机制的制约,表先法定制于文化心理。

因此,对语言文化心理的研究应是文化翻译的终端研究。

本文将基于文化翻译表现论的若干原则浅析外事翻译。

二、外事翻译中的文化表现论体现
早在19世纪末,马建忠(1985-1900)先生就意识到了表现论在翻译中的重要性,他提出的翻译需恪守的“确知——摹写——神解”程序论虽在各科学体系成型的今天看来比较粗略,但却也可用来把握外事翻译策略的精髓。

外事翻译因其内容的特殊性决定了它有别于其他领域翻译的一些特点。

其一,政治立场正确性。

译员一个误译或是在政治立场上把握稍有差池在外交活动中都会被放大对待,甚至在国际舞台上引起巨大波动。

表现论指出,任何翻译形式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本国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指导,文化表现式必然要与本民族的文化现实相联系。

例如,在西方国家中,“Chinese wall”并非长城的指代物,而是指将内部各部门隔离开来以防敏感信息外泄造成利益冲突的意思,而这一解释带有明显的政治歧视倾向。

其二,外事翻译时效性强,外事翻译涉及的内容是随着国际大事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这一点反映到广义上的文化适应性上来就是不同的历史时期语音、语法、语用、词汇等等各方面的语言特征都是不同的,脱离了特定的历史现实背景表现法是没有意义的。

例如,“民族”一词的翻译在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初,我国一直沿用前苏联的译法,将其译为”nationality”,事实上,nationality的含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已经有了变化,该词不再指少数民族的“民
族”,而更多的是指“国籍”。

如果将民族译为nationality很容易引起误解。

所以,外事翻译中根据上下文的判断,指“中华民族的团结”时,译为“national unity or un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指“各民族间的团结”译为“ unity among ethnic groups”。

其三,外事翻译政治政策性强,许多出发点常常是带有隐含的意义的,联系到表现论就是译本给主体留下充分的酌情权。

例如,我国对外翻译中译员会使用复杂、冗长甚至是累赘的句式、词法,这并不是译员的翻译功夫不到家,而是出于政治考量。

西方国家政府常配有专门的翻译办公室将中方译本再翻译成符合西方语法习惯的译本。

而这些过程就给我方留下相当的回旋余地,在产生冲突的情况下,我方有足够理由称对方理解产生偏差。

三、结语
语言世界的实质是一个语言文化的世界,而这一切都渊源于语言的人文性。

我们必须关注语言中的文化信息,包括种种文化行为——具有特征的文化生理行为、集体和个体的文化心理行为和文化语言行为。

在外事翻译中恪守文化表现论的原则并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要使文化翻译理论研究与实践紧密结合。

作为其中重要一环的外事译员,应将其作为工具指导自己不断向外事翻译的政治敏感性、实事性与纪律性靠拢。

参考文献
[1] 刘宓庆.文化翻译论纲[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2).
[2] 刘小刚.意识形态与翻译[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6(11).
[3] 涂和平,张欲晓,江广华,刘彦娟.外事翻译理论与实践[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7).
[4] 涂和平.外事翻译的政治性和时代性[J].上海翻译, 20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