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黔东南州剑河县民族中学高三历史高考专题二十六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合集下载

2019历史高考复习十六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含解析13卷.doc

2019历史高考复习十六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含解析13卷.doc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封建社会后期的改革,必须打击维护旧传统旧官僚体制,才能造成社会进步的政治环境。

张居正明白,依靠明朝后期那个只尚空谈,不办实事的庞大腐朽的官僚集团来推行他的改革,就意味着寸步难行。

他不得不精简官僚机构,裁减名实不符的官吏达官僚总数的20%—30%。

对在职官员用“考成法”进行严格考核。

考核结果作为吏部判定官吏勤惰的依据,官吏的“用舍进退,一以功实为准”。

他整顿吏治“杜绝贿门,痛惩贪墨”以达到“私门闭、公室强”。

在用人和选才方面,他大破常格,唯才是用,精选和提拔了一批有才干的官吏如张学颜、潘季驯、王宗古、戚继光等,对改革起了积极作用。

但是,它并未超出官吏传统的吐故纳新的范围。

——摘编自熊家利《十六世纪中西面对封建危机的不同改革》(1)根据材料,概括张居正政治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评张居正政治改革的影响。

参考答案: (1)主要内容:精简官僚机构;严格官员考核;反对贪污腐败,严惩贪官污吏;破格用人,唯才是用。

(2)影响:打击了腐朽势力,有利于吏治清廉、能办事、效率高的政治局面的形成;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封建专制制度;但未能达到挽救封建统治危机的目的。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他不得不精简官僚机构,裁减名实不符的官吏达官僚总数的20%—30%。

对在职官员用‘考成法’进行严格考核。

考核结果作为吏部判定官吏勤惰的依据,官吏的‘用舍进退,一以功实为准’。

他整顿吏治‘杜绝贿门,痛惩贪墨’以达到‘私门闭、公室强’。

在用人和选才方面,他大破常格,唯才是用,精选和提拔了一批有才干的官吏如张学颜、潘季驯、王宗古、戚继光等,对改革起了积极作用”,进行归纳概括即可得知,其主要内容为精简官僚机构,严格官员考核,反对贪污腐败,严惩贪官污吏,破格用人,唯才是用。

第(2)问,根据张居正改革的背景及措施可以推测出,积极影响为打击了腐朽势力,有利于吏治清廉、能办事、效率高的政治局面的形成,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封建专制制度;消极影响为未能达到挽救封建统治危机的目的。

2024届高考二轮复习历史教学课件: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2024届高考二轮复习历史教学课件: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23456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变法“离散宗族”政策的措施和影响。 参考答案 措施:分异令(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取消血缘亲疏的家庭身份 等级;改革基层户籍管理(户作为国家控制的社会基本单元);什伍连坐制。 影响:将宗族血缘关系与国家权力剥离(或瓦解了宗族血缘关系,或沉重打 击了奴隶主旧贵族),加强了中央集权;壮大了自耕农队伍,激发了自耕农生 产和征战的积极性;强化法治,移风易俗,促成秦的强大,为统一奠定基础;为 后世基层社会治理提供借鉴。
123456
3.(2023四川凉山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建立了一套立体监察机制,主要包括行政 监督和群众监督。区、村镇监察委员会进行群众监督。区、村镇监察委 员会职责是监察区、村镇的财政,向区、村镇居民纠举行政官员的违法渎 职行为,区、村镇民大会可依法罢免渎职官员。行政机关的内部监督由各 级参议会对各级政府各项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进行有效的监督。参议会作 为最高权力机关,依法享有选举、罢免政府主席、副主席、政府委员及高 级法院院长,监察弹劾各级政府司法机关公务人员,制定法规等职权。群众 监督,主要是指人民群众对党员干部的监督,主要通过批评、建议、控告等 方式进行。为了发挥广大民众的监督作用,还成立了乡村民代会负责选举、 罢免区长、弹劾行政人员、审查区公所开支和督促检查区所对区民代表 会议之执行事项。
123456
4.(2023贵州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9年12月23日至31日,全国第一次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这 次会议所作的决定要点如下:发展教育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大量举办业余 补习教育,开展全国规模的识字运动;对原有老解放区的教育,以巩固与提 高为主,关键是解决师资和教材问题,改进师范教育,加强教师轮训和在职 学习,培养称职的教师;对新解放区的教育,坚持团结、教育、改造知识分 子的政策,使他们逐步建立革命的人生观,逐步改革旧的教育制度、教育内 容和教学方法;课程改革的重点是加强革命的政治学习;教学方法改革的重 点在于反对书本与实际分离的教条主义,坚持理论与实际一致;必须改进考 试制度、学校的管理,必须贯彻与实行民主集中制;应设法改善教育工作者 的物质和政治待遇。

历史上的重大回眸题目

历史上的重大回眸题目

• 45.(15分) • (1)发展: • ①明确了行政、司法机关的审判权限; • ②审和判权力分离; • ③刑事案件和民事案件审判分离。(一点2分,三点7分) • (2)原因:①中央政府的重视和大力改革; • ②商品经济的发展。(4分) • 影响:①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 ②促进了司法审判体系的完善。(4分)
• 【解析】 • 试题分析:第(1)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及材料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从材 料“效仿欧洲建立一批世俗小学和技术学校”可以看出是学习西方和世俗化改革; “增加现代科学内容”可以看出是具有现代化的色彩。这些都有利于学习西方的科技 及文化,有利于推动埃及的近代化。 • 第(2)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回答 时要注意问题的要求,抓住日本特点归纳总结其“新特点”: 重视“爱国”、“忠君” 的德育教育。联系明治维新后日本历史发展进程及特点分析其“影响”。 •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特点与作用;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日本的明治维新· 特点与影响
• (15分)材料一 乾元元年(758),盐铁铸钱使第五琦初变盐法,就山 海井灶近利之地,置盐院。游民业盐者为亭户,免杂徭。盗鬻者论以法。 及琦为诸州榷盐铁使,尽榷天下盐,斗加时价百钱而出之,为钱一百一 十。——《新唐书》 • 材料二 刘晏改革榷盐法,调整官营与私商、盐户的关系。在产盐乡“因 旧监置吏”,收亭户之盐,转卖给商人经销。其余州县不设盐官,在较 远州县设置“常平盐”,“官收厚利而人不知贵”。刘晏改革是以官商 分利代替官方专利,促进了盐业的发展,大大增加了盐税收入。刘晏始 榷盐时,盐利年收入40万缗,其后,达600万缗,“天下之赋,盐利过 半”。——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第五琦和刘晏所推行的榷盐法的不同之处。 (8分) • (2)根据材料二,说明刘晏改革榷盐法的意义。(7分)

高考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例题

高考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例题

高考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例题1.(2018•海南卷单科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710年,唐睿宗李旦登基,改年号为“景云”。

其时,吐蕃、突厥、契丹等与唐关系紧张,以前采取的临时任命将领率兵出征的办法,已难以应对边境危机。

景云二年,唐朝派出河西节度使,募集军队,驻守河西走廊,“自此始有节度之号”。

同年,改变以前朝廷临时遣使分“道”巡察地方的办法,设置十三道按察使,驻地相对固定,大多由所在地行政长官兼任,代表朝廷纠举、处理所在道的州、县官员违法乱纪行为,“风俗一变”。

712年,唐玄宗正式即位,随后十余年间,节度使制度在边境地区广泛推行,十三道增为十五道。

这些制度成为“开元盛世”的重要保证,也给唐玄宗晚年的政治动荡埋下了隐患。

——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等(1)根据材料,说明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影响。

【解析】(1)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目的,据材料“吐蕃、突厥、契丹等与唐关系紧张” “已难以应对边境危机”,可得出应对边防危机;据材料”代表朝廷纠举、处理所在道的州、县官员违法乱纪行为”,可得出整顿地方吏治。

(2)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影响,据材料”派出河西节度使,募集军队,驻守河西走廊”,改变“以前采取的临时任命将领率兵出片的办法”,可得出形成新的边防体制;据材料“改变以前朝廷临时遣使分'道'巡察地方的办法,设置十三道按察使,驻地相对固定,大多由所在地行政长官兼任”,可得出促时监察体制完善;据材料“这些制度成为‘开元盛世'的重要保证”,可得出促成“开元盛世”;据材料”也给唐玄宗晚年的政治动荡埋下了隐患”,可得出节度使掌握兵权成为“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原因。

【答案】(1)目的:应对边防危机;整顿地方吏治。

(2)影响:形成新的边防体制;监察体制完善;促成“开元盛世”,节度使掌握兵权成为“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原因。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作者:张丽丽来源:《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2018年第11期《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是高中阶段开设的历史选修课程,该内容也是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中的选考内容。

选修课程是必修课程的具体、丰富和延伸。

纵观古今中外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改革是一种普遍的历史现象,是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它与历史的发展相始终。

从某种程度上说,数千年的世界文明史,就是自上而下的改革和自下而上的革命相互更替、互为作用的运动过程。

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

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给人们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

改革就是将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落后的不合时宜的进行调整,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1978年,在邓小平先生倡导下,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征程。

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40年众志成城,40年砥砺奋进,40年春风化雨,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

改革开放这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天行有常”“应之以治则吉”。

中国进行改革开放,顺应了中国人民要发展、要创新、要美好生活的历史要求,契合了世界各国人民要发展、要合作、要和平生活的时代潮流。

除了大家非常熟悉的改革开放这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外,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很多次的改革,如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等。

虽然这些改革的内容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效果也是不同的,但是这些改革都有一些相同点。

这些相同点就是,第一,这些改革都充满艰巨性,改革的道路总是坎坷曲折的。

改革是新势力与旧势力相斗争的过程。

在改革过程中,旧势力为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肯定会千方百计地阻挠新势力。

所以,改革不可能是轻而易举的,需要改革者具有无比大无畏的勇气。

第二,改革具有多样性。

就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叶子一样,历史上没有两次完全相同的改革。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课件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共46页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课件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共46页

66、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 ——德 谟克利 特 67、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 是耽误 了。——裴斯 泰洛齐 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 的,只 是一瞬 之间。 ——歌 德 69、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布 克 70、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高考历史ຫໍສະໝຸດ 题复习课件选修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31、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 穿。(名 言网) 32、我不想听失意者的哭泣,抱怨者 的牢骚 ,这是 羊群中 的瘟疫 ,我不 能被它 传染。 我要尽 量避免 绝望, 辛勤耕 耘,忍 受苦楚 。我一 试再试 ,争取 每天的 成功, 避免以 失败收 常在别 人停滞 不前时 ,我继 续拼搏 。
33、如果惧怕前面跌宕的山岩,生命 就永远 只能是 死水一 潭。 34、当你眼泪忍不住要流出来的时候 ,睁大 眼睛, 千万别 眨眼!你会看到 世界由 清晰变 模糊的 全过程 ,心会 在你泪 水落下 的那一 刻变得 清澈明 晰。盐 。注定 要融化 的,也 许是用 眼泪的 方式。
35、不要以为自己成功一次就可以了 ,也不 要以为 过去的 光荣可 以被永 远肯定 。

黔东南州剑河县民族中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第四次月考历史试卷有答案

黔东南州剑河县民族中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第四次月考历史试卷有答案

黔东南州剑河县民族中学2018届第一学期高三年级第四次月考历史试卷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单选题(以下每小题1.5分,共48分。

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历史上最早设县的是楚国和秦国。

春秋后期各国县数骤增,到战国时成为较普遍的地方行政区划。

秦汉时期推行全国,达千余县之多;春秋至秦汉时期郡县制的变迁()A.加强了君主专制B.拓展了中国疆域C.实现了国家统一D.推动了官僚政治2.西周王位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各诸侯国国君继承也遵此制,这种现象一种延续到东周。

但秦国自襄公建国至穆公之前共九代国君,兄终弟及者三人,以孙立者二人,不明嫡庶者一人,以长子继位者仅二人,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在秦国并未成为定制。

这种现象()A.导致社会矛盾尖锐B.是由于秦国经济文化发达C.有利于社会的变革D.破坏了贵族的世袭的特权3.唐代任官制度规定,五品以上髙官的任命,先由中书门下审核,然后以君主的名义颁发委任状,六品以下则由吏部任命。

但是,谏官补阙(七品)、拾遗(八品)和监察御史(八品)的任命方式却与五品以上高官完全一样。

这反映了唐代()A.三省体制制约了皇权B.官吏任命方式相对混乱C.监察与行政职权分立D.监察制度的进一步完善4.《清会典》记载:“每日钦奉上谕,由军机处承旨,其应发钞者,皆下于阁。

内外陈奏事件有折奏,有题本,折奏或奉朱笔,或由军机处拟写随旨题本,或票拟钦定,或奉旨改签,下阁后,谕旨及折奏则传知各衙门钞录遵行。

”这说明()A.军机大臣拥有一定决策权B.内阁变成军机处下属机构C.军机处、内阁的分权制衡D.内阁变为传递文件的机关5.汉代赵过发明了代田法。

先在田上挖深宽皆为一尺的甽(沟),甽旁堆土成高广各一尺的垄,然后将种子播在甽(沟)中,幼苗出土后,除草时再把苗旁的垄土逐次锄下,培植苗根。

……第二年则把原来垄的地方改为沟,沟改做垄。

由此可知,这种农业技术的主要特点是()A.精耕细作B.广种薄收C.休耕轮作D.少种多收6.明清时期在不少地区出现永佃制,即地主出卖土地之后,仍由旧的佃户耕种交租,不改变耕作权,而佃农相对有退佃、转租或典卖佃权的自由。

(专题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件

(专题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件
碍;法国
改革土地制度,废 除包税制;确立土 地私有制度;发展 机器工业,建立近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业,加强了国 家军事力量, 推动了埃及历 史的进步,一
的入侵 代工厂。(3)军事上:定程度上遏制
进行军事改革,大 了西方殖民主
力发展军事力量 义的入侵
第八页,共35页。
(1)农奴制阻
(1)积极:废除
碍了俄国资 (1)颁布“二一九
第十七页,共35页。
答案 (1)特点:从现实需要出发;删繁就简;刑法与行政法 规分离;突出(tū chū)伦理犯罪。 (2)影响:“独尊儒术”后儒家经典开始影响法律实施;东汉 时儒家学者深入影响法律条文的解释;魏晋时期儒学理念法 制化。
第十八页,共35页。
【深化提升】 1.对历史特点的理解
历史特点的含义是某一个历史事物区别于另一个历史事物的特殊点 ,是历史事物存在和发展的个性,它包括历史事物内在性质和外在 表现,它具有特殊性(个性)、具体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它源于历史事 物自身,但又高于历史事物本身,是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的结 果,要求语言必须简洁、精练。它能较全面(quánmiàn)地体现考生 的历史学科基本能力(记忆、理解、分析、归纳、综合表述的能力)。
国强兵,任 颁布法律;建立户
的一次改革, 秦国实现了富 国强兵的目的,
用商鞅实行 籍制度,实行连坐 为秦统一六国
变法
法。(3)社会生活上:奠定了基础
移风易俗
第四页,共35页。
北魏 孝文 帝改 革
(1)政治上:制定官
(1)促进了经
(1)439年北 吏俸禄制,整顿吏
济的恢复和发
魏统一北方。治;设立三长制,
(1)日本走上资本主
加强了中央集权;废除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二十六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1.“那奥林匹斯诸神的伟大母亲——黑色的土地……因为正是我,为她拔掉了众多的债权标,以前她备受奴役,而今已重获自由。

”此处主要指梭伦实行的哪项改革措施( )A.就任执政官B.颁布“解负令”C.发展工商业D-改革政权机构2.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图26-1图片不能体现其影响的是( )图26-1A.陶片放逐法B.雅典人用石子投票表决C.雅典的商业D.雅典人的舞蹈教育3.“商鞅虽死,秦法未亡”主要是因为( )A.变法彻底B.赢得民心c.与时俱进D.仁义致远4.“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

”孝文帝改革中能够改变这种状况的措施是( )①均田制②三长制③整顿吏治④改穿汉服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5.欧洲宗教改革震撼人心。

这场改革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A.天主教会成为西欧封建统治的国际中心B.天主教会疯狂掠夺各国财富C.天主教会的腐化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D.天主教会残酷迫害进步人士6.16世纪,马丁·路德、加尔文和亨利八世相继进行的宗教改革( )A.都把信仰得救解释为先定论B.改革目的完全一致C.都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国家D.矛头都对准天主教19世纪后半期,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蓬勃兴起。

在时代呼唤下,亚非拉各国做出了相应的回应。

据此回答7~10题。

7.为了“向西方寻求发展的钥匙",穆罕默德·阿里( )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②仿效欧洲改革行政③学习西方改革军事④借鉴西方教育方式(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

①②③④8.穆罕默德·阿里的改革使埃及发生了数百年来未有的变化,这些“变化”包括( )①社会秩序改善②民族工业发展③人民反抗减少④遏制西方入侵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9.明治政府倡导“文明开化”,其作用是( )A.提供了人才,淡化了忠君思想B-提供了人才,强调了忠君思想C.淡化了教育,完善了教育体制D.建立基础教育体制,抛弃封建传统10.面对瓜分豆剖的危机,如何自救?中国人对这一艰深时代课题的回答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C.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D.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1.改革是一幕幕散发着时代气息的活剧。

新中国成立后波澜壮阔、囊括人们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伟大改革始于( )A.“一五”计划B-社会主义改造C.中共“八大”D.十一届三中全会12.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改革浪潮跌宕起伏。

下列对改革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成功的改革都顺应了时代的潮流B.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唯一方式C.成功的改革都是全社会的互动D.改革都伴随着深刻的思想解放l3.2006年我国废除了农业税。

下列关于我国农村税费改革的说法错误的是( )A.农业税在中国存在了2600多年B.是进一步深化城市经济制改革的需要C.目的是理顺国家、集体、农民之间分配关系D.十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要废除农业税14.“沙皇陛下是专制的君主,服从于他是上帝的旨意。

世界上没有一个人的事他不该管。

沙皇的周围,只能有顾问和圣旨的执行者。

”此法令反映出彼得一世( )A.强迫农民服役B.强制农奴劳动C.加强中央集权D.推行西方生活方式15.推动亚洲第一个近代化国家出现的事件是( )A.洋务运动B.明治维新C.辛亥革命D.甲午战争16.图26-2为一考场情景,考场有人看守,每位考生被单独隔开。

请问这一局面的出现开始于( )A.商鞅变法B.李悝改革C.魏孝文帝改革D.王安石变法17.认为商鞅变法是社会制度根本变革的最主要的依据( )A.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B.废除奴隶主特权,奖励军功C.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D.抑商末,奖励耕织18.史书曾称颂孝文帝时代“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

这是因为( )A.推行均田制B.实行三长制C.实行俸禄制度,整顿吏治D.学习汉族先进文化19.西欧早期的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往往采取反对天主教神学的形式,其主观原因是( ) A.中世纪天主教会是最大的封建主B.天主教会是西欧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C.不敢发动人民群众参加反封建斗争D.资本主义发展不够充分的结果20.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象征,据你所学知识判断,对我们今天所见长城起了重要作用的是( )A.秦始皇B.汉武帝C.朱元璋D.张居正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第21题12分,第22题16分,第23题12分,共40分)。

21.(07年高考山东文综卷)王安石变法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人们对此却评价不一。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介甫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司马光《家传集》材料二司马光:“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则不更造也。

”——《宋史》材料三宋太傅荆国王文公安石,适应于时代之。

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梁启超《王安石评传》(1)王安石针对“士、兵、农、商”的改革措施有哪些?(每一项各举一条)(8分)(2)结合王安石变法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三中“非大坏则不更造”和“适应于时代”的理解。

(4分)22.改革是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一种形式,19世纪中期的俄国、日本最具典型特色。

请回答:(1)简要概括俄国、日本改革的相同历史背景。

(4分)(2)俄、日两国的改革都为本国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

试结合“解放法令”和明治政府的有关措施分别简要说明。

(10分)(3)1904—1908年俄日为争夺朝鲜和中国东北而交战。

这次战争与两国改革有什么必然联系?(2分)23.阅读图26—8:请回答:(1)图①是——的代表作;图②是维新派于——年在——成立的政治团体;图③在梁启超担任主笔期间曾发表文章,提出中国要变法图强,必须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制度和制度。

(4分)(2)结合三幅图和所学知识,归纳维新派宣传变法的方式并举例说明。

(5分)(3)维新派宣传变法的活动有何影响?(3分)【参考答案】1.B思路分析:注意从材料中“债权标"“奴役”“自由’等来分析。

2.C思路分析:(、项是原因.不是影响。

3.C思路分析:主要是商鞅变法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趋势。

4.A 思路分析:④为孝文帝移风易俗的一项措施,与题干内容无关。

5.C 思路分析:“根本原因”应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上去分析。

6.D思路分析:从三人改革的内容分析得出。

7.D思路分析:①②③④都是阿里改革学习西方的措施。

8.D思路分析:本题考查阿里改革的影响’.③与史实不符。

9.B思路分析:“文明开化”为日本的经济建设提供了必不可少的人才,但效忠天皇,也提倡了封建的忠君思想。

l0.C思路分析:19世纪末中华民族面临瓜分豆剖的危机,对这一时代课题的回答是C项。

11.D思路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始了全国改革。

12.B思路分析:B项中“唯一”不正确。

13.B思路分析:废除农业税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

14.C思路分析:提炼材料内容较易分析得出答案。

15.B思路分析:明治维新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个近代化国家。

16.D思路分析:这一考场情景的出现主要是王安石变法中改革科举制度的成就。

17.A思路分析: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指的是经济基础的改革。

18.C思路分析:依据材料和教材来分析解决。

19.D思路分析:A、B两项是客观原因,资产阶级的本性决定了其不可能发动人民群众而不是不敢,故排除。

20.D思路分析:我们看到的长城是明长城,明长城主要是在张居正当政时.戚继光等将领主持修筑的。

21.(1)士:改革科举制度;农: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兵: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商:市易法、均输法。

(2)“非大坏则不更造”指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维护旧制;“适应于时代”指梁启超肯定王安石变法,主张变革。

思路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及对其评价。

解答第(1)问时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教材知识并注意题目要求。

解答第(2)问时可以变换一下角度,“非大坏则不更造”是司马光所言,而司马光是大地主大官僚的代表,意即王安石变法受到大官僚大地主的破坏,为什么破坏,触犯了他们的哪些利益?结果如何?有何启示?这些都需要层层剖析。

“适应于时代”则是指王安石变法的积极影响。

为什么有积极影响?措施有哪些?有何启示?可以从这些角度来理解。

22.(1)欧洲工业文明的冲击;国内各种社会矛盾尖锐。

(2)俄国:废除农奴制,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和商品销售市场;贵族地主掠夺大量赎金。

积累了资金。

日本:废藩置县,统一国内市场;“四民平等"提供更多劳动力;殖产兴业和文明开化,提供资金、技术和人才。

(3)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需要广阔的国外市场和原料产地。

思路分析:第(1)问先回忆两国改革的背景,再从中找出相同的历史背景;第(2)问主要回答两国改革内容中,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的措施;第(3)问实际是回答日俄战争的目的。

23.(1)康有为1895 北京政治文化教育(2)有著书立说;组织学会;创办报刊;上书,如l895年康有为领导的“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潮发展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建立学堂.如陈宝箴创办时务学堂。

(3)其活动起到了启发民智、组织力量和制造舆论的重要作用;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得到广泛传播;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

思路分析:第(2)问三幅图就是三种宣传方式,无须举例,其他方式注意归纳课本;第(3)问注意概括,点到为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