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教案)

合集下载

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教案

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教案

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教案课题: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知识体系】【知识体系】【探究与点拨】一.“断发易服”近代以来服饰的变化①民间服饰的变化:②清政府:③民国期间:近代以来服饰变化带来的影响:3.“断发”与不缠足运动“断发”与不缠足运动的特点:具有鲜明的①“断发”运动:同治、光绪年间:概况:结果:戊戌变法期间:概况:结果:10年清政府:概况:结果:民国政府:概况:结果:②不缠足运动先于,但是完成时间较晚外国传教士:措施:维新人士:措施:二.报刊与电影.中国报刊业①形成与发展世纪:15年:太平天国运动:72年:84年:维新运动时期:新文化运动:②清末四大小说期刊:.电影事业的兴起和发展①1896年:概况:评价:②1905年:概况:评价:③1913年:概况:评价:④1931年:概况:评价:.报刊和电影事业兴起的作用三.移风易俗.日常礼仪的革新①中国古代:②民国之初:.婚姻风俗的变革①变化:②原因:③变革情况:.丧葬风俗的变化四.如何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1.中国近代服饰变化呈现出什么特征?.据统计,仅湖南一地列名《湘报》的不缠足会员就达1060人,如果加上为不缠足会捐款的人达1132人之多。

然而,列名该组织的无一女子,不缠足变成了彻头彻尾的“男人运动”。

请问:为什么“不缠足”变成了“彻头彻尾”的男人运动?3.新旧婚姻有何变化?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变化?这种变化主要集中在什么范围?【重难点解析】.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①根本原因:西方的工业文明首先对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造成强烈冲击,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领域的变化共同影响的结果。

②具体原因:西方先进科技与西方自由、平等、民主思想的合力影响。

.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①变化首先由通商口岸开始,逐渐向内地扩展。

这与帝国主义列强势力的深入路线相同。

②由于经济发展及风俗习惯存在极大差别,各地之间存在严重的不平衡。

③中国的社会生活虽然变化,但始终保持着民族特色。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教案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教案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教案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教学设计学院:历史与社会学院班级:12级历史学1班学号:姓名:王兴燕教学设计课题: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课型:新课讲授课时:1课时课程标准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近代中国的社会状况,包括:近代中国人在服装发式、休闲娱乐以及礼仪风俗等社会生活方面发生的变化;结合中国近现代政治和经济领域的变革,探讨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总结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提高学生分析、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掌握整合历史知识的方法;通过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原因的探讨,认识到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是在西方物质文明和民族思潮影响下发生的,进一步领悟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精神.(二)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图片、史料和影像资料等,再现近代社会生活的场景.主动参与,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和反思、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的自主学习中感受到历史就在身边.(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时代进步的结果,学习用历史唯物观看问题;认识到人类社会发展的多样性,既要理解和尊重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又要汲取世界先进文明的成果,理解“人类文明只在交流融合中不断不前进的”这一结论的深刻内涵;明白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二、教学重难点(一)重点了解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史实(二)难点近代社会生活演变的原因、影响、特点三、教材分析本课主要描述了鸦片战争后,随着资方资本主义势力进入了中国,引起了中国社会生活的剧烈变动,与此相伴随,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也迈入了一个新的进程,开始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本课涉及的内容虽然繁多,但要贯穿本课的线索的是一个字“变”,然后在这基础上分析出变化的原因、特点及认识.四、学情分析这一课与人们的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学生很容易直观感受,具有浓厚的兴趣.大量使用我们熟悉的图片,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教学的效果也随之提高.学生在此前历史学生中已经了解了近代社会进步在中国和世界的不同影响和表现,这些知识为本课学习铺就了良好的知识背景.当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尚较欠缺,创造性、自主性思维有待进一步引导开发,利用本课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加强训练,能更好的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导语:“中国近代史上,列强通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大量的外国商品涌入中国,同时进入中国的还有西方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鸦片战争后,不仅中国的政治、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也发生了嬗变.”(二)新课讲授1、“断发易服”(1)“竞尚洋装”幻灯片播放第一组图片,提出思考1:鸦片战争之后我国服饰悄然发生了变化,通过这两张图片,你能总结出近代民间服饰有何变化吗答:由穿长袍马褂到着西装带领结,二者并行不悖.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指出鸦片战争后,我国的服饰开始发生变化,这种变化首先从民间开始.接下来播放第二组图片,提出思考2:通过这两张图片,你能总结出近代军服有何变化吗答:由清代的甲胄到采用西式军装及操衣、操帽.接着教师让学生结合本目教材小字部分分析:“为什么鸦片战争前后出现了中式服装和西式服装并存的现象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势力进入通商口岸,外国的生活方式也进入并影响着这些地区的人们;随着中国被迫开放区域的扩大,外国服饰的影响范围也不断扩大.这种中西服装并存的现象说明了清政府的通知能力大大下降.教师提出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近代服饰发生了变革”受西式服饰的影响;迫于形势,清政府不得不实行改革;民国政府颁布男女礼服形制,这种法令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使新服饰得以迅速走向社会中下层.“洋装对中国服饰的影响”人们可以选择和设计自己喜欢的服饰;洋装促使了中国服饰的改良,出现了中西合璧的产物.教师让学生看教材插图民国时期穿旗袍的女子和中山装,让学生回答:“旗袍和中山装的出现说明了什么”中国文化根基深厚,在服装领域表现出对异族文化兼收并蓄的能力.(2)“断发”和不缠足运动①“断发”首先介绍断发的过程,教师让阅读学生教材有关内容及插图辛亥年间,革命士兵剪辫子和幻灯片上晚清留短发的留学生,提出思考3:清政府及民国政府颁布剪辫法令的原因是什么改良社会风俗,革除陋习;反清革命兴起,辫子作为汉族屈从满族,臣民奴于君主的的标志,成为人民攻击的目标;辫子这种发式不适合近代社会发展趋势和世界潮流.②不缠足运动教师先让学生对比幻灯片图片“三寸金莲”绣花鞋和20世纪30年代穿高跟鞋的时髦女子,引导学生简要分析中国妇女缠足给身体带来的危害.接着教师向学生简单介绍缠足陋习被废除的经过:1840年前后,外国传教士组织“天足会”,宣传缠足的危害,但成效不大;晚清官员,劝戒缠足,有一定成效;维新派人士倡导发起女权运动——康有为在广东首创不缠足会草例、康氏兄弟在广州成立“不缠足会”、新式学堂以不缠足为基本入学条件,一时间不缠足蔚然成风.简单介绍后,教师给出第三组图片,提出思考4:通过阅读图片,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结论:除了风气较为开放的大城市和受过教育的妇女接受了放足观念外,多数贫困落后的地区,缠足依然相沿成习.原因:缠足习俗已经相沿千年,其观念根深蒂固,因此彻底根除是相当困难的.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在政府的倡导、强制下,广大妇女才彻底解放.2、报刊与电影知识卡片:报刊,即报纸和刊物的总称.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有报纸的国家之一.唐代“开元盛世”时,出现了手写的报纸,称为“邸报”、“报状”,又叫“状报”、“进奏院状报”等.主要报道宫廷动态,包括皇帝、宰相、大臣的政治、外交活动,传播范围只限于京师,甚至只有京官才看得到.到明清之际,邸报有过相当规模的发展,但是报纸的内容仍限于朝廷谕令、奏章和政治动态.传报组织系统为官府所把持,阅读范围也限于各级官吏,其政治功能的发达与对文化传播的影响成反比.(1)近代中国报刊业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总结报刊在中国的发展历程1815年:察世俗每月统纪传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民众有了新闻观念1872年:申报1894年点石斋画报维新运动:报纸成为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治斗争的武器新文化运动:读报刊成为民众不可缺少的内容教师简单介绍后,给一段材料,并提出思考5:时务报,清末维新派的报刊,旬刊.上海强学会被封禁后,会员黄宗宪、汪康年等倡议以学会余款创办报馆,以继续宣传维新变法,于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出版时务报.该报”以变法图存为宗旨,设论说、谕折、京外进事、中外报译等栏目,梁启超连续发表变法通议等重要文章.其他维新人士也纷纷撰稿,揭示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倡言变法,抨击顽固守旧势力,颇受读者欢迎.时务报创办的目的、宗旨分别是什么材料反映出当时报刊的作用是什么目的:传维新变法宗旨:变法图存作用:它是宣传改良的武器,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启蒙作用.(2)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并总结在中国电影发展的历程,尤其要识记如下知识点:电影传入中国的时间:19世纪末期中国人第一部自摄电影:定军山1905年中国第一部故事片:难夫难妻1913年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1931年3、移风易俗旧礼仪:三跪九叩、长拜作揖出示图片(1)日常礼仪的革新让学生识读教材插图清末中外官员握手致意,提问“清末及民国时期我国的相见礼仪发生了哪些变化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有哪些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当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总结:晚清:1886年握手、鞠躬、免冠民国:跪拜、作揖——握手、鞠躬旧称谓废除“大人”、“老爷”——“先生”、“君”显示出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2)近代婚姻的变革教师播放图片新旧婚礼情况对照表,提出思考6:新旧婚姻有何变化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变化这种变革主要集中在什么范围变化:父母包办,讲究门当户对到男女自由恋爱婚姻礼仪由繁缛走向简约原因:新文化运动和国民革命洪流的推动.范围: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的知识层以及官宦人家,广大的内地和农村地区,几乎没有变化.教师通过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记忆(3)丧葬礼仪的变革中国人对死亡礼仪的重视和铺张,决不亚于婚礼和其他礼仪的规模与繁琐,相沿成习,变化最为迟缓.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的丧葬礼仪有何变化呢阅读有关文字回答.“1905年,李书同为母亲办丧事,在大公报上发布‘哀启’,声明概不收受呢缎、轴幛、银钱、洋圆等物,可以送挽联、纪念诗文、花圈等;参加追悼会的人,不行旧礼,愿意者改行鞠躬礼.李书同特意为母亲写了哀歌,整个仪式简朴感人.”变化:文明、卫生、简洁的西式葬礼开始引起国人注目.但是在现代中国,特别是农村厚葬风气依然存在.感悟:对老人我们应该在他们生前尽孝心,去世后葬礼应简朴.(三)课后作业1、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根本原因:西方的工业文明首先对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造成强烈冲击,然后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领域的变化共同影响的结果.具体原因:西方先进的科技与西方自由、平等、民主的思想合力影响的结果.2、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①变化首先由通商口岸开始,逐渐向内地扩展.这与帝国主义列强势力的深入路线相同.②由于经济的发展及风俗习惯存在着极大的差别,各地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③中国的社会生活虽然变化,但始终保持着民族特色.六、板书设计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一、“断发易服”(一)“竞尚洋装”1、近代服饰变化的概况2、近代服饰变化原因及影响(二)“断发”与不缠足运动二、报刊与电影1、近代报刊的发展历程2、电影的发展历程三、移风易俗1、日常礼仪的革新2、婚礼的革新3、葬礼的革新课后小结生活习俗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它作为文化表象会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变化而变化. 鸦片战争后,国门洞开.受中国近代政治、经济、思想变化的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衣、食、住、娱乐、礼仪等也发生了变化——既冲破了原有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了弊端,又保留了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日趋科学合理,使人们的生活变得简洁轻松,有利于适应现代生活的节奏.而这种变化又进一步促使了中国近代政治、经济、思想的发展,从而促进了中国社会向前发展.。

高中历史《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12 课新潮冲ft下的社会生活一、课前系统【本课分析】(1)分析《课程标准》的要求:①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②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分析:设置这一专题反映了近年来我国史学工作者拓宽历史研究的视野,加强对人类社会生活历史研究的趋势。

同时,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体现了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方向和本质趋势,是中国近现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变化对人民群众的影响最直接最广泛的表现。

(2)此专题内容是经济成长历程模块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有效落实素质教育要求。

首先,有效避免旧大纲“难、繁、偏、旧”、缺乏学生主动因素、缺乏人文修养教育的弊端,教给学生鲜活的历史、有激情的历史、平民的历史。

其次,人类社会一切政治的、经济的、思想文化的变化根本目的和根本体现都是人类生活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学习本课内容能帮助学生树立人类社会发展的正确观点,培养创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判断。

再者,此专题贴近社会、贴近生活,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平和的心态,实现培养“天才”向培养“人才”的转变,实施为生活的教育,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学情调查】(1)学生在此前历史学习中已经大体了解了近现代社会进步在中国和世界的不同影响和表现,这些知识为本课学习铺就了良好的知识背景。

(2)当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尚较欠缺,创造性、自主性思维有待进一步引导开发,利用本课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加强训练,能更好的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策略”:加大学生自主的研究性学习,辅助以模仿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等方式。

(说明:强调“自主”和“研究”,防止出现只看电影、图片,把本课简单化、庸俗化的现象和把大量研究题目都布置到课外,名曰“减负”实则“增负”的恶劣趋势。

)重点:交通工具发展的表现难点:交通工具发展的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教学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预习比较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及本专题教材几课内容体系描述二、课堂系统1、导入:投影材料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周宣王之弟姬友的封地郑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公开课教案】必修二: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教学设计

【公开课教案】必修二: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教学设计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第13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教学设计一、课前系统部分(一)课标分析《课程标准》要求“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二)教材分析(1)教材内容和每个模块在整个课程标准中的地位和作用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第二单元主要是讲授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本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和理解鸦片战争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

本课涉及的内容繁多,所以在教师授课过程中,不宜作过多的补充。

贯穿本课的线索的是一个字“变”,在“新潮”的冲击下中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变化,所以必须说清“变”才能分析出“变”的原因和影响。

(2)高中本课教材内容与初中教材相关内容的区别和联系初中的教材对鸦片战争部分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政治及经济的影响,而本课教材主要是从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方面学习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对于鸦片战争的影响有了更宽更广及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三)学生分析(1)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在初中的历史学习中,学生对鸦片战争的认识是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主要学习的是鸦片战争对中国政治制度的影响,而本课主要从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方面学习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学生在掌握了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本课并不困难,并且,学生对鸦片战争时期的历史比较熟悉,所以本节课要加深学生对鸦片战争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提高理论上的学习。

(2)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有学生活动的部分,要求学生自己寻找资料,制作课件,学生对寻找资料显的比较盲目,制作课件也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因此对学生要提供一定的帮助,给他们提供相应的资料或网址,对课件的制作做些指导。

(3)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行为对于本课的学习,学生抱有极大的热情和兴趣,他们在认识到鸦片战争对中国政治、经济的影响的基础上理解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较容易,在课下学生搜集资料的过程中也向我询问了很多课外的知识,可见他们对本课中的一些很小的知识点也有不少自己的思考,教师从旁起引导的作用,让学生增强自学的愿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岳麓书社版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教案

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岳麓书社版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教案

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岳麓书社版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历程和造成这一历程的原因。

2.理解产业布局和人口迁移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3.探究经济发展对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影响,提高学生对历史和社会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产业结构调整和人口迁移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2.教学难点:经济发展对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影响。

三、课前预习1.阅读教材第12课。

2.了解我国经济发展历程和各个时期的产业布局。

3.掌握人口迁移对于历史和社会的影响。

4.理解经济发展对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介绍教师和学生,引入本课的教学内容和目的。

2.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30分钟)1.分组讨论:请同学们分组,探究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历程和造成这一历程的原因。

2.发言评论:请学生就分组讨论的结果发言,并进行批评和评论。

3.教师点拨:教师补充和点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历程和原因的理解。

3. 产业布局和人口迁移(30分钟)1.分析:请同学们分析产业布局和人口迁移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2.案例研究: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进行案例研究,探究地方性的实例“桐城洪泽”现象。

3.发言评论:请学生就小组讨论的结果发言,并进行批评和评论。

4.教师点拨:教师补充和点拨,加深学生对产业布局和人口迁移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的理解。

4. 经济发展对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影响(30分钟)1.教师讲解:请教师讲解经济发展对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影响,并举例进行说明。

2.分组探讨:请同学们分组讨论经济发展对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影响,并得出结论。

3.发言评论:请学生就分组讨论的结果发言,并进行批评和评论。

4.教师点拨:教师补充和点拨,加深学生对经济发展对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影响的理解。

5. 总结归纳(10分钟)1.教师点拨:教师对本堂课的重点进行总结和点拨。

2.思考问题:请学生进行思考,回答学习本课所遇到的困惑和疑问。

山东省高中历史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教案1岳麓版必修2

山东省高中历史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教案1岳麓版必修2

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二、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三)讲授新课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①古文字系统甲古文——钟鼎文——篆书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历史ⅱ岳麓版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教案

历史ⅱ岳麓版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教案

历史ⅱ岳麓版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教案描述近代服饰、餐饮、建筑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形。

站在近代中国历史进展的角度摸索近代中国社会物资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缘故。

依照教科书和资料就某一社会现象再现近代社会生活的场景。

在教师指导的基础上,通过图书馆、上网的方式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合作探究,以小组学习的方式探讨近代社会生活或社会习俗的变化相关问题。

联系实际生活就近代物资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探讨其变迁时代特点,认识其发生是必定的,也是时代造就的。

教学重点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及缘故。

教学难点中国社会变动对社会生活产生的阻碍。

教材分析本课从“竞尚洋装”、“断发与不缠足运动”、“异味争尝”、“洋房与里弄”、“读报刊与看电影”及“礼仪的革新”六个方面介绍了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每个子目均配以图片或漫画,便于学生形象明白得。

教材没有单独分析其变化的缘故,而是把变化的因素渗透在每一社会生活现象变迁的介绍之中。

学生分析学生在学习了上课的近代社会经济的变迁以后对社会物资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是如何的都抱有好奇心,物质生活和习俗与我们的生活相关,学生也有了解的积极性。

有关社会物资生活和习俗的文字、图片资料多,有利于学生收集整理,利于培养其合作精神。

通过前期的锤炼,高一下的学生已初步具备收集整理资料、展现成果的能力。

教学预备课前对学生进行分组:服饰组、饮食组、礼仪组和建筑组等四组,教师提供资料来源《老照片》、《百年中国》等,还有相关网址。

要求展现时刻7分钟左右,方式不限。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活动教学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人自身的变化断发和不缠足运动(一)断发 A 同治光绪年间,一些留学生领先“改装去辫”B 维新运动,康有为上书“断发易服改元”C.1910年清政府颁布了准许臣民自由剪发的法令D 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发出《剪辫通令》(二)不缠足运动 A 清政府曾多次下令废止缠足,但屡禁不止B 鸦片战争后,显现了天足会C维新人士倡导女权运动康有为在广州首创《不缠足草例》康氏兄弟在广州成立“不缠足会‘新式学堂以不缠足为差不多入学条件提问一:依照下列材料,说一说缠足陋俗对妇女身心健康有何危害?大约1931……不能逃跑的小脚女的被匪徒捕捉。

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教案

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教案

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教案课题: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知识体系】【知识体系】【探究与点拨】一.“断发易服”1.近代以来服饰的变化①民间服饰的变化:②清政府:③民国期间: 2.近代以来服饰变化带来的影响: 3.“断发”与不缠足运动“断发”与不缠足运动的特点:具有鲜明的① “断发”运动:同治、光绪年间:概况:结果:戊戌变法期间:概况:结果:19xx年清政府:概况:结果:民国政府:概况:结果:②不缠足运动先于,但是完成时间较晚外国传教士:措施:维新人士:措施:二.报刊与电影1.中国报刊业①形成与发展19世纪:18xx 年:太平天国运动:1872年:1884年:维新运动时期:新文化运动:②清末四大小说期刊: 2.电影事业的兴起和发展①1896年:概况:评价:②19xx年:概况:评价:③19xx年:概况:评价:④1931年:概况:评价: 3.报刊和电影事业兴起的作用三.移风易俗 1.日常礼仪的革新①中国古代:②民国之初: 2.婚姻风俗的变革①变化:②原因:③变革情况: 3.丧葬风俗的变化四.如何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1.中国近代服饰变化呈现出什么特征?2.据统计,仅湖南一地列名《湘报》的不缠足会员就达1060人,如果加上为不缠足会捐款的人达1132人之多。

然而,列名该组织的无一女子,不缠足变成了彻头彻尾的“男人运动”。

请问:为什么“不缠足”变成了“彻头彻尾”的男人运动?3.新旧婚姻有何变化?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变化?这种变化主要集中在什么范围?【重难点解析】1.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①根本原因:西方的工业文明首先对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造成强烈冲击,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领域的变化共同影响的结果。

②具体原因:西方先进科技与西方自由、平等、民主思想的合力影响。

2.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①变化首先由通商口岸开始,逐渐向内地扩展。

这与帝国主义列强势力的深入路线相同。

②由于经济发展及风俗习惯存在极大差别,各地之间存在严重的不平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教案)博兴二中历史组王春玲2010、3、23课标要求: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以我国近代报刊、影视的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知识目标:近代中国在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汇下社会物质生活、文化生活、社会习俗变化的表现。

能力目标:(1)注重创造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引导学生对近代社会生活演变进行分析、讨论,提高学生概括、归纳历史知识和辩证思维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结合图片,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依次了解在工业文明的影响下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变化,使学生切身感受到东西方文化的激情碰撞与中国近代化的密切关系。

教学方法:比较法、情景创设法、讨论法教学重点: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表现教学难点:探讨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课:同学们看我今天的衣服好看吗?如果能穿越时空的隧道,我穿着这样的服饰回到文革时期的闹市,会怎样?为什么?每一个时代都有他自己的服饰特色,服饰是随着时代而变化的。

那在工业文明浪潮的冲击下,中国的服饰是怎样变化的,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一、服装修饰---断发易服1、服装:幻灯片:第一服饰特点:长袍马褂西装革履并向不悖。

长袍马褂与西装在中国流行,那是不是就把传统服装抛弃了呢?没有。

洋装的流行,促成了中国服饰的改良,出现了中山装和旗袍。

幻灯片:看旧式旗袍和新式旗袍有何区别?新式旗袍在满洲旗装基础上,融合了洋装的简洁、美观的特点。

方便了行动,体现了个性。

是中西合璧的产物。

今天旗袍作为中国女性的传统国服,开始走向世界。

近代是西方服饰引领我们,今天是我们服饰引领世界?为什么会出现这个改变?中国强大了,地位提高了,经济发展了。

幻灯片:清朝官府标识,看出什么问题?有等级。

中山装图片,能看出等级吗?他体现的是什么观念?平等、自由。

造型的含义:四个口袋,礼义廉耻。

左下口袋,以文治国。

五个扣子:五权分立。

袖口三个扣子:三民主义。

这也是中西合璧的产物。

中山装与旗袍都是中西合璧的产物,可见在西方工业文明的侵略下,我们并没有丧失自己,而是善于吸收发展自己,这也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兼收并蓄精神。

幻灯片?看出图片的特点了吗?中国近代政治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上多种经济形态并存。

那政治经济上的多元化也推动了近代服饰上的多元化。

再看这个图片上的男士服装,假设你是当时民族工业中的一个工人,在生产中你会选择图中的哪种男人服装。

为什么?中山装,新服饰更便于人们的生活和工业生产。

结论:中国的服饰变革是与工业生产的需要相适应的。

过渡:在看这个图片除了服装样式多,图中人物,还有什么变化?鞭子没了。

2、断发:学校要求大家三统一,其中有一条“统一发型”,在清朝也是统一发型的。

男人都梳长辫。

看材料,提取有效信息,为什么要断发?材料一、清辫子由三股头发编结而成,被附会为“三纲”。

长褂扣一般用五粒,被拟为“五常”。

清末,革命派认为,“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去满洲之形状。

一朝除去,而后彼之政治乃可得而尽革也。

”材料二、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愿不亲,邦交不结矣。

且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重,行动摇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今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

且垂辫既易污衣,梳刮又费时,为外人指笑。

既缘国弱,尤遭戏侮。

1、外国人讥笑中国人的辫子,2、辫子不适合近代工业生产和世界潮流。

3、反清反封建。

反封建,可见,断发也带有什么色彩?政治色彩。

幻灯片:这个人对剪辫子的态度能看出来吗?为什么不愿意?习惯(老百姓留辫子很大程度是习惯,凡是跟自家生活尤其是身体无关的事情,只要是习惯了,老百姓就不乐意改,穿戴也是如此。

平民百姓没有学过美学,在他们眼里顺眼的就是美。

)、迷信(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能轻易毁伤。

剪掉辫子会有灾难)、对政局不了解(一般老百姓也不愿意让辫子没了,最怕的自然是官府当自己要造反。

)过渡:幻灯片,新发型中梅兰芳,从事什么职业,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

西方文明的传入后,人们娱乐生活除了看戏外,还有什么变化呢?二、大众传媒1、电影:中国电影网的网址是:为什么?中国拍了第一部电影。

此后电影发展史上有两个数字?1913、1931,你能说出相关史实吗?2、报纸的发展历程如何?学生介绍。

问:报纸、电影除了娱乐,还有什么影响?(学生答不出的教师利用幻灯片图片提示)宣传民主自由思想,反封建,提供经济发展信息。

总结:舆论为政治经济服务。

工业革命冲击下,近代社会习俗也发生了变化。

三、社会习俗过渡:象征大清王朝的长辫子,在民国政府发出《剪辫通令》后,从男人们的头上剪去了,可是留在女人脚上的枷锁却仍然继续。

1、不缠足运动:幻灯片:三寸金莲图。

缠足五代时由男性统治者畸形的审美观而造成。

明代,进入兴盛时期,满族妇女不缠足,清统治者入主中原后,起初极力反对汉人缠足,一再下令禁止女子缠足。

可辫子剪掉了,缠足依然存在。

古语云:小脚一双,泪眼一缸。

古代妇女缠足是个异常痛苦的过程,那为什么还屡禁不止呢?材料:1、据统计,仅湖南一地列名《湘报》的不缠足会员就达1060人,如果加上为不缠足会捐款的人达1132人之多。

然而,列名该组织的无一女子,不缠足变成了彻头彻尾的“男人运动”。

2、古代妇女崇尚“女子无才便是德”,妇女大门不出,二门不迈。

3、古代,脚的形状大小成了评判女子美与丑的重要标准,作为一个女人,是否缠足,缠得如何,将会直接影响到她个人的终身大事。

当时社会都以女子大脚为耻,小脚为荣。

中国的女子在长期男尊女卑及苛刻的礼教下,已不认为自己具有独立的人格,为了取悦于男人,她们心甘情愿地争相缠足,并以小脚为荣、为尊。

电视剧《人间四月天》中,小孩子嘲笑未出嫁的张幼仪“大脚丫,嫁傻瓜”。

4、梁启超先生曾发表这样的言论:“强男之头不如弱女之足。

”答:小脚女人多数足不出户,难以接触何接受新思想。

受封建思想束缚,迎合男人审美观。

要解放女子小脚,必须先解放男人思想习俗千年,根深蒂固。

受封建思想的束缚,所以,不缠足也是反封建,带有政治色彩。

过渡:思想解放不彻底,也体现在婚葬礼仪中体现的更为突出。

2、丧葬礼仪:近代,西方文明、卫生、简洁的丧葬礼仪出现,举例李叔同。

葬礼上只收挽联、诗文、花圈。

但厚葬仍然盛行。

费尔巴哈曾经说过“中国人是最为死者操心的民族。

说的就是厚葬。

这种恶习今天仍然存在。

幻灯片:厦门安乐永久墓园一处250平方米的基地,却卖出了800多万元的天价。

探究问题一、发表你的看法。

探究一:材料一:目前许多人仍然无法屏弃“厚葬”观念,纷纷追逐高价墓碑。

广西南宁市佛子岭公墓园里,部分坟墓的豪华程度令人咋舌——有的占地20多平方米,有的完全用汉白玉砌成,有的极尽雕龙画凤之能事,最“牛”的竟花了30多万元。

材料二:目前,全国许多地方都有丧葬竞相攀比奢华的现象。

谁家送葬的车队长、谁家的墓地占地宽广装修豪华、谁家祭祖仪式宴席“人气”旺规模大等等,这些攀比行为,大都有一个相似的说法:希望去世的亲人到“阴间”过上好日子。

——《南国早报》2005年3月31日材料三:记者在河北省部分农村采访时了解到,农村人情消费的膨胀和大宗消费的攀比性心理导致严重的铺张浪费,一家死人,全村举丧的现象,致使一个普通农民的葬礼就能消费掉一个普通农户一年的收入,人情债成了农民经济生活中的一个沉重负担。

材料四:据了解,某一农民,母亲在世时不予孝敬,老人去世后大办丧事以显“孝心”,结果遭邻里乡亲唾骂。

——《河北日报》2005年7月13日小组讨论,发表自己对这些事件的看法同时,清明节马上就要到了,也可以然学生结合这个发生在自己身边事实发表看法)(这几年,豪华墓地成了清明节的热门主题词,各地豪华墓地价格一路攀升,甚至直逼最贵商品房的价格。

另外,受“买好墓地,活人添寿”观念的影响,活人墓之风也持续蔓延…)3、婚姻变革:新旧婚礼幻灯片,和新旧婚姻表格对比,新式婚姻有何特点?体现自由、简洁、平等、民主4、见面礼仪变化:现在大家跟朋友见面,用什么礼仪,(握手)。

如果是亲密一点的朋友呢?(拥抱)那在清朝大臣见皇帝用什么礼仪?(跪拜)。

我们都看来很多清宫戏,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演示一下跪拜礼仪!为了更好的理解这节课的变化,我设计了一个小短剧,让同学来切身体会一下当时的变化?短剧表演:要求:声情并茂,进入角色。

两个好朋友:一个关心政治生活,一个关心娱乐生活。

请模拟两人相见使得情景。

(甲:关心政治,乙:关心娱乐。

见面礼、称呼、传媒、娱乐、形体、服饰、政治方面)甲:啊,是某先生,这剪了辫子,穿上西装,竟没认出来(惊喜、握手)乙:民国了,思想不能太老旧了,多日不见,最近过的可还好吗?甲:唉,身体倒还可以,只是担忧时局呀?乙:担忧?甲:是呀,你没有看《申报》吗?报上说孙总统已辞职,袁总统在北京上任了,最近与日本人接触较多。

如此,国家岂不堪忧?乙:我想袁总统一家并非持真正的民主平等观念的,袁家传谭鑫培先生搭台演戏,却只给戏班几个大洋,谭先生不满,袁二公子还骂他为臭戏子呢?戏子难道不是国民吗?甲:时局堪忧啊!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只是发生在通商口岸,接受先进文明,经济发达地区。

广大的内地和农村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变的不彻底。

从这可以看出,传统陋习的变革、人们观念的更新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那么,结合今天所学知识,你认为贯穿整课内容的线索是什么?请用一个字来概括。

(“变”)探究二、结合材料和刚才所学知识探讨,为什么近代中国生活会变,变又带来什么影响?材料一、民国期间政府仿照西方各国,颁布了男女礼服的形制。

1910年,清政府颁布准许自由剪辫的法令。

维新派人士倡导发起女权运动。

材料二、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随着国门的打开,西方文明对中国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习俗造成猛烈冲击。

维新派康有为上书光绪帝,认为女子裹足,不能劳动;辫发长垂,不利于机器生产;宽衣博带,长裙雅步,不便于万国竞争的时代,请求放足、断发、易服。

材料三、受西方民主、平等、自由观念的影响,伴随着晚清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大业的进行,社会习俗也发生了变革,晚清社会也呈现出平等化的时代特征。

材料四、民国期间政府仿照西方各国,颁布了男女礼服的形制。

1910年,清政府颁布准许自由剪辫的法令。

维新派人士倡导发起女权运动。

材料五、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随着国门的打开,西方文明对中国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习俗造成猛烈冲击。

答:原因: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清政府及民国政府政策的推动;民主自由平等的政治运动的推动;经济的发展的需要。

影响:促进经济发展;推动民主革命;改变思想观念小结:在西方工业文明、西方民主自由平等思想、政府及先进中国人合力作用下,中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又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推动民族革命,改变人们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