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表面形态(板块运动)

合集下载

2.2第二节地球表面的形态

2.2第二节地球表面的形态
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
二、内力作用 与地表形态
三、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四、人类活动和地表形态
地 球 表 面 形 态
地 质 作 用
内 力 作 用
板块运动与 -----板块构造学说 宏观地形
地质构造与 (局部)地形
褶皱 断层
背斜 向斜 地垒 地堑
外 力 作 用
2、断层(地壳的垂直运动)
岩石产生断裂未必形成断层,关键看是否沿断裂面两侧岩块有明显 位移。
断裂面 断层线
岩层受力达到一定 的强度,发生断裂, 两侧的岩层沿断裂面 产生显著的位移,成 为断层。
地垒
地堑
在地垒构造上常形成陡峻的山峰。如华山西峰、峨眉山万佛顶等。
在地堑构造上则常形成盆地或谷地。如吐鲁番盆地、渭河谷地等。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自学指导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1.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P36) 2.板块之间的两种基本关系?(P36)
师生互动
1.板块构造学说 近几十年解释 大地构造 和 海陆分布规律 较为盛行的一种学说。
2.主要观点
完整一块 ,而是被断裂带分 地球表层的岩石圈不是 割成 六大板块 。这些板块处于相对的 运动 状态。
沙丘--风力沉积地貌
黄土高原----风力沉积
人工修建的梯田
怎样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具有双重性?
海岭
喀斯特地貌(溶洞)---流水溶蚀地貌
风蚀蘑菇----风力侵蚀作用
风蚀城堡----风力侵蚀作用
海蚀崖----海浪侵蚀作用
冰碛地貌----冰川沉积地貌
山前冲积扇---流水沉积
山区河流流出山口,由于流速减慢,导致大 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形成山河流中下游地区,由于流速减慢, 导致泥沙淤积,从而形成宽广的冲 击平原和河口三角洲。

地球的板块运动

地球的板块运动

地球的板块运动在讨论板块的球面运动时,通常认为板块是刚性或近于刚性的,并认为地球表面积保持不变,这样就有可能用数学方法来描绘板块运动了。

板块相对运动及其几何学板块运动一般是指地球表面一个板块对于另一个板块的相对运动。

举例来说,大西洋中脊两侧的欧亚板块和北美板块正在相互分离,但这并不能断定大西洋中脊相对于地理极是静止的,也无法确定两个板块之中哪一个是静止不动的,我们只能假定其中一个板块静止不动,然后去分析另一板块相对于它的运动。

由此可知,欧亚板块相对于北美板块是向东运动,而北美板块相对于欧亚板块则是向西运动。

欧亚板块相对于太平洋板块是向西运动,相对于印度洋板块则是向南运动。

举例说来,大西洋四周各大陆间的距离,在过去2亿年的时间内,至少移动了数千千米,而利用现代空间技术所观测到的现代板块间的相对运动,则可以达到每年几个厘米的量级(图5.27)。

刚体板块沿地球表面的运动,应遵循球面运动原理,即必定是环绕通过球心(地心)轴的旋转运动(图5.28)。

在球面上,任何一点的移动都不是沿着直线而是沿着弧线的运动。

平行于赤道(离旋转极90°的大圆)的一系列同轴圆弧(欧拉纬线)标明了板块旋转运动的方向,同轴圆弧的垂线(大圆)相交于旋转极。

正因为板块运动是一种旋转运动,所以,板块上不同位置的线速度随远离旋转极而增大,至旋转赤道线速度最大。

板块的旋转运动由旋转极(欧拉极、扩张极)的地理坐标(γ、)和旋转角速度(ω)确定。

界上一些点的相对速度和方向,也可反演两板块间相对运动的欧拉矢量。

由于转换断层的走向平行于相邻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方向,也就是说,相邻板块在球面上的运动轨迹就是转换断层(图5.29),故采用求转换断层为界的各对板块之间相对运动的旋转极(ρ),例如,采用作图法对大西洋中脊不同转换断层分别作垂直于它们的球面大圆,结果都相交于球面上一个很小的范围内,理解为一个极点,即旋转极,实际位置在58°E及38°W附近。

板块运动形成的地貌_板块运动知识

板块运动形成的地貌_板块运动知识

板块运动形成的地貌_板块运动知识地球的陆地板块是相连接在⼀起,随着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的,逐渐形成现在的形态,适时的抛出如果继续运动下去,造成地球表⾯的地形也在不断变化。

下⾯店铺给你分享⼀下板块运动形成的地貌_板块运动知识吧。

⽬录板块运动形成的地貌⼤洋板块因位置较低,密度较⼤,俯冲到⼤陆板块之下,这⾥往往形成海沟;⼤陆板块受挤上拱,隆起形成岛弧或海岸⼭脉。

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碰状形成了太平洋西部的岛弧,海沟,海岸⼭脉。

板块运动的含义板块运动⼀般是指地球表⾯⼀个板块对于另⼀个板块的相对运动。

1968年,法国地质学家勒⽪顺把地球的岩⽯层划分为六个⼤板块,所有这些板块,都漂浮在具有流动性的地幔软流层之上。

随着软流层的运动,各个板块也会发⽣相应的⽔平运动。

板块运动变化(1)板块运动地球坚硬的地壳位于地表以下70-100公⾥厚的岩⽯层也不像蛋壳那样完整。

⽆论是在⼤洋底下或⼤陆底下的岩层,原来都是由⼀块块⼤板块构成的。

在这些⼤板块之间不是⼤洋中脊的裂⼝,就是⼏千⽶深的海沟或者是巨⼤的断层。

全球六⼤板块即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其中,除了太平洋板块全部侵没在海洋底部外,其他五个板块上,既有⼤陆也有海洋。

随着研究的深⼊,有⼈在这些⼤板块中⼜分出⼀些较⼩的板块,例如,把美洲板块分为北美洲板块和南美洲板块;从太平洋板块中分出东太平洋板块;从亚欧板块中分出以中国⼤陆为主体的东亚板块等等。

还有据⼀些科学家们说(1)印度洋板块和⾮洲板块发⽣张裂,红海不断扩张(2)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发⽣挤压碰撞,地⾯隆起,喜马拉雅⼭不断升⾼(3)地中海会消失,南极⼤陆向北漂……板块运动相关学说板块学说认为,由岩⽯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块,⽽是由板块拼合⽽成。

全球⼤致分为六⼤板块,各⼤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较活跃。

据地质学家估计,⼤板块每年可以移动1-6厘⽶距离。

板块运动及其地质影响

板块运动及其地质影响

板块运动及其地质影响引言板块构造理论是现代地质学的基石之一,解释了地球表面的动态变化。

地球的外壳由多个大大小小的岩石板块组成,这些板块在地幔的驱动下缓慢移动,导致了地震、火山活动、山脉形成等一系列地质现象。

本文将深入探讨板块运动的原理、过程及其对地球地质环境的影响。

板块构造理论的发展历史板块构造理论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

从早期的大陆漂移假说到现代的板块构造理论,科学家们通过不断的观测和研究,逐步揭示了地球内部的动态机制。

早期假说20世纪初,德国气象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认为现今的大陆曾经是一个超级大陆——盘古大陆,之后逐渐分裂并漂移到现在的位置。

虽然这一假说解释了许多地质现象,如相似的化石分布和地质结构,但当时缺乏有力的机制解释其驱动力,未能被广泛接受。

板块构造理论的确立20世纪60年代,随着海洋地质研究的进展,科学家们发现了海洋中脊和深海沟等关键地质特征,并通过磁异常带的研究证实了海底扩张理论。

哈里·赫斯和罗伯特·迪茨等人提出了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了地壳的形成、移动和再循环的机制。

地震波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地幔对流的存在,为板块运动提供了动力来源。

板块的分类与运动方式地球表面被划分为七大板块和多个小板块。

主要板块包括太平洋板块、北美板块、南美板块、非洲板块、欧亚板块、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和南极板块。

这些板块以不同的方式相互作用,主要表现为三种运动方式:发散型边界、汇聚型边界和转换型边界。

发散型边界发散型边界主要发生在洋中脊处,两个板块相互远离,地幔物质上涌,形成新的地壳。

大西洋中脊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两侧的美洲板块和欧亚、非洲板块正在逐渐远离。

洋中脊的活动伴随着频繁的火山活动和地震。

汇聚型边界汇聚型边界是两个板块相互碰撞的区域,根据板块类型的不同,分为三种情况:1.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大洋板块因密度较大而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形成深海沟和火山弧。

典型的例子包括环太平洋火山带。

2.2-地球表面形态(1)-板块运动和地质构造

2.2-地球表面形态(1)-板块运动和地质构造

1.冰岛是欧洲西北部的一个岛国,处在 欧亚 板块和
美洲 板块之
间;从板块移动方向看,冰岛位于板块的 生长 边界(填“生长”或“消
亡”)。
2.图中甲地发生6.3级地震,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我国某报记者从首都机
场乘飞机前往灾区做现场报道,到达时,北京时间为19时40分。
(1)甲地地震产生的原因是
A.位于板块边缘碰撞带
分类2:大陆-大 陆板块挤压碰 撞:形成高大 的山脉
举例:喜马拉雅 山、青藏高原、 阿尔卑斯山
思考: 1)板块的张裂地区,往往形成什么样的地表形态?
2)板块的碰撞挤压处,往往形成什么样的地表形态?
冰岛
落基山脉
红海
喜马拉雅山脉
马里亚纳海沟 马里亚纳群岛
东非大裂谷
花彩列岛 东亚岛弧
安第斯山脉
大西洋中脊
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相对运动。
板边界分为两种类型: 两板块张裂分离叫:生长边界 两板块挤压碰撞叫:消亡边界
板块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分别 形成了什么地貌?
生长边界:裂谷、海洋
举例: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大西洋中脊
裂谷
海洋
东非大裂谷
褶皱山系
东北平原
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zxxk
喜马拉雅山
地球 表面 形态
2.2 地球的表面形态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地 质
内力 表 作用 现

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地震 变质作用
板块 构造 学说

外力 作用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地表形态变化的能量来自哪里?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B
地堑
东 非 大 裂 谷

地球的地壳运动

地球的地壳运动

地球的地壳运动是指地球表面岩石层的变动和变形。

地壳运动是地球地质学中的重要概念,涉及地球表面岩石层的运动和改变。

地球的地壳由若干块状构造板块组成,它们以极慢的速度在地球表面上移动和变形,形成了我们所知的地球地貌和地理构造。

地壳运动主要分为两种形式:构造运动和地震活动。

构造运动是指地球表面岩石层因板块漂移、地山脉的抬升和地壳的沉降等因素而发生的变动和变形。

这些运动通常发生在边界地区,如板块交界处,导致地震、火山喷发和地壳抬升等现象。

地震活动是地壳运动中的一种表现,是由地壳内部的应力积累和释放引起的。

当地壳内的断层面突然滑动时,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形成地震。

地震不仅对地质构造产生影响,还对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灾害。

地壳运动对地球的地貌、地理构造和地震活动都有重要影响。

它塑造了地球表面的山脉、平原、河流和海洋等地貌特征,形成了地球上丰富的地质构造。

同时,地壳运动也是地球演化的重要驱动力,通过构造运动和地震活动,地球表面不断变化,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见的地球面貌。

研究地球的地壳运动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地球的演化过程和地球上的地质现象。

通过监测地震活动、研究板块漂移和地山脉的形成,科学家们能够预测地震、了解地球内部结构、揭示地球演化的历史,并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总之,地球的地壳运动是地球地质学的核心内容,它是地球表面岩石层变动和变形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构造运动和地震活动塑造了地球的地貌和地理构造,对地球的演化和地质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地壳运动可以分为构造运动和地震活动两种形式。

地壳运动是指地球表面岩石层的变动和变形,是地球地质学中的重要现象。

这种运动可以分为构造运动和地震活动两种形式,它们在地球的演化和地质构造形成中起着关键作用。

构造运动:构造运动是地壳运动的一种形式,涉及到地球表面岩石层的变动、抬升和沉降。

这种运动通常发生在板块边界地区,其中最著名的现象是板块漂移。

根据地球板块漂移理论,地球表面的岩石板块以极慢的速度相对移动,造成了地球上的地理构造和地貌特征。

地球表面的七巧板-板块

地球表面的七巧板-板块
地震的分布
地震主要发生在板块边界,尤其是板块俯冲带和板块汇聚带,这些 区域的地壳活动较为活跃。
地震的危害
地震可造成建筑物倒塌、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等,对人类社会和自然 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海底扩张与海沟形成
海底扩张
当板块相互分离时,熔岩会从地幔涌出并填充在板块间的裂隙中,形成新的海底 岩石圈。
海沟的形成
地震活动
板块的垂直运动通常与地震活动相关 ,因为地壳的升降和俯冲会释放地壳 内部的应力,导致地震发生。
板块间的相互碰撞
当两个板块相互碰撞时,其中一个板 块会被迫向下俯冲进入地幔,而另一 个板块则可能发生抬升,形成山脉或 高原。
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就是一个典型的 例子,印度板块向北移动并俯冲到欧 亚板块之下,导致欧亚板块抬升,形 成了世界最高的山脉。
地球表面的七巧板-板 块
目录 CONTENT
• 板块构造理论简介 • 地球板块的分类与特征 • 板块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 板块运动对地球的影响 • 板块学说的发展与未来研究方向
01
板块构造理论简介
板块构造理论的起源
1912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认为地球 上所有大陆在史前时期都曾经是一个统一的大陆,由于地球 自转产生的离心力的作用,这个统一的大陆逐渐分崩离析, 漂移到了现在的位置。
气候变化的后果
气候变化可导致极端天气事件增多、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严重后果。这些后果 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造成巨大威胁。
05
板块学说的发展与未来研 究方向
板块学说的发展历程
01
初始阶段
19世纪末,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学说,认为地球上原始的大
陆是单一的超级大陆,由于地壳运动,大陆分裂并漂移到现在的位置。

2.2地球的表面形态

2.2地球的表面形态

板块 张裂
生长边界
结合全球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回答 3.2007年1月13日,日本北部的千岛群岛东部海底发生8.3级地震。此次地 震的震中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图中示意该位置的点是 A.① B.② C.③ D.④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在1994年被我国科学家证实为地球上最深、最长、海拔最高 的河流大峡谷。读图回答: (1)图中A属于_______板块,B属于_______板块,A、B两板块的分界线大 致是_______。 (2)喜马拉雅山形成原因是_______。 (3)简要分析大峡谷的形成原因。 (4)我国云南丽江地区多地震的原因是_______。
表现
张裂:裂谷或海洋 向斜 挤压:褶皱 背斜
分类
能量 来源
表现 形式 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地震 变质作用
对地表形态 的影响
内力 作用
地球内部 的热能
形成高山和盆地
外力 作用
太阳能
风化、侵蚀、 搬运、沉积、 固结成岩
削高填低
六大板块
全球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 注意点: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的范围 没有大陆的板块是?跨两大洲的板块有哪些? 拉雅地震带,它与板块边界有什么联系?
①利用向斜构造找水 ②利用背斜找油
③利用断层找水 ④建筑、工程隧道选址应避开断层
潜水
承压水 潜水井 自流井 承压井 流量稳定性比较
读地质地形剖面图,图中 1、2、3、4、5、6为地层编号,并表示地层由老到新 据此判断 7--8题。 7.若该地在我国境内,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地区主要位于北方地区 B.该地区水资源贫乏是制约其经济发展的长期性因素 C.该地区曾经发生过强烈的地壳运动 D.该地区的地质构造为:①处是背斜, ②处是向斜,③处是地堑 8.若图中 4号地层为含油层,则开采石油的最佳地点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火山地震带分布图
世界上有哪两大火山地震带? 用板块构造理论来解释其成因。
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太平洋板块与亚欧、 印度洋、美洲、南极洲板块的交界处; 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亚欧板块与非洲 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
活动1
1、印度洋板块向什么方向运动?亚欧板块向什么 方向运动?
雪峰耸立的喜马拉雅山脉
1. 导致地表形态变化的能量来源 可以分为哪几类?其主要表现形式分别有 哪些?对地表有什么影响? 2. 你认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在地 球面貌的形成过程中哪个居主导地位?影响
内力 作用
地球内部 的热能
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地震 变质作用
使地表隆起或凹 陷,形成高山和 盆地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三、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四、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丘 陵
山地
平原
高原
云和中学 宫香泉
2.2 地球的表面形 黄土高原 态
长江中下游平原
科学家经过对当今世界上最高峻的喜 马拉雅山脉的考察和精密测量,发现它在 2500万年以前还是一片汪洋大海,科学家 还在喜马拉雅山上发现了许多鱼、海螺、 海藻等海洋生物化石。另外,据考证,现在 台湾海峡的底部也保留着古河道的痕迹。 这两个例子都说明了什么?
如:东非裂谷、红海、大西洋 1)板块张裂 :形成 裂谷或海洋 。 2)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形成 巨大的山脉 。 如:喜马拉雅山脉( 亚欧 板块与 印度洋 板块相撞) 阿尔卑斯山脉( 亚欧 板块与 非洲 板块相撞) 3)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撞:形成 海沟或岛屿、海岸山脉 。 如:东亚岛弧、台湾山脉( 亚欧 板块与 太平洋板块相撞) 安第斯山脉( 美洲 板块与 南极洲 板块相撞)
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力和外力 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具体的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地震、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火山 海岭
海沟
海底扩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
全球六大板块示意图
板块构造学说
1. 全球的岩石圈(被构造带)分为六大板块 2. 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相对运动 3. 板块内部的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 比较活动的地带。火山地震多集中分布在此。 4. 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 成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宏观地貌)。
1、阿拉伯半岛属于什么板块?
2、与阿拉伯半岛相邻的非洲板块朝什么方向运动? 3、红海是怎样形成的?
2.(1)阿拉伯半岛属于什么板块? 阿拉伯半岛属于印度洋板块。 (2)与阿拉伯半岛相邻的非洲板块朝什么方向 运动? 与阿拉伯半岛相邻的非洲板块朝西南方向 运动,与印度洋板块运动方向相反。 (3)红海是怎样形成的? 红海的形成是由于上述两大板块运动方向 相反,板块交界张裂扩张而形成的。
2、上述两个板块运动造成了什么结果?
3、上述运动使地形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P37、38活动
1.(1)印度洋板块向什么方向运动?亚欧板块向 什么方向运动? 印度洋板块向东北方向运动,亚欧板块向东南 方向运动。 (2)上述两个板块的运动造成了什么结果? 印度洋板块俯冲到亚欧板块之下,将其挤压、 抬升,形成高大的山脉——喜马拉雅山。 (3)上述运动使地形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板块的这种相对运动使地形发生了很大变化, 本地区由海洋变成了陆地。
5. 在自然界,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其实是相伴 发生,但就全球而言,地壳运动主要以水平运 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1 哪一个板块全部是大洋板块? (太平洋板块)
思 考
2 阿拉伯半岛位于哪一个板块中? (印度洋板块) 六大板块示意图 (亚欧.印度洋板块) 3 喜马拉亚山脉位于哪两大板块之间? 4 赤道穿过哪几个板块? (六个)
亚欧板块
喜马拉雅山脉
太平洋板块
美 洲 板 块
非 洲 板 块
印度洋板块





板块边界分两类: 两板块张裂分离叫生长边界;
两板块相撞挤压叫消亡边界;
读图分析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分别形成哪些地貌? 岛弧 喜马拉雅山脉 海岸山脉
红海
马里亚纳海沟 东非大裂谷
1)板块张裂 :形成 裂谷、海洋、海岭 。
如:东非裂谷、红海、大西洋
外力 作用
太阳能 重力能
风化、侵蚀、 削高填低,使地 搬运、沉积 表趋于平坦 固结成岩
地表形态是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内力作用居主导地 位,外力作用在一定的时间地点占上风。
为什么?
一、两千万年以来,珠穆朗玛峰地区抬升了 约两万米,可是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只有 8848.13米? 二、黄河每年将16亿吨左右的泥沙输往下游, 其中大部分注入渤海,有人计算过用两 千多年时间即可填满渤海,可是长期以 来渤海的基本形状未变?
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下列地理现象的形成:
阿尔卑斯山 马 里 亚 纳 海 沟
东 非 大 裂 谷
例:试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下列地理事物的成因: 喜马拉雅山脉 (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 阿尔卑斯山脉 (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碰撞) 安第斯山脉 (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碰撞) 红海 (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张裂) 马里亚纳海沟 (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 大西洋 (板块张裂) 落基山脉 (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
板块移动 对地貌影响
陆陆 板 相碰 块 碰 陆海 撞 相碰 板块张裂 形成巨大的 山脉 大陆板块形成 岛弧和海岸山 脉,大洋板块 形成海沟
形成裂谷和 海洋、海岭
举例
边界类型
喜马拉雅山 阿尔卑斯山 消亡边界 安第斯山 脉,太平 消亡边界 洋西部岛 屿 东非大裂 谷,大西 洋和红海 生长边界
需要关注的几处地方: ①巨大褶皱山系、大岛弧链几乎都是消亡边界。如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 脉、安第斯山脉、落基山脉、日本群岛、马来群岛、新西兰等,均由两大板块 碰撞挤压形成山脉、岛弧链、深海沟。 ②澳大利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属于印度洋板块 ③冰岛、大西洋、东非大裂谷 :生长边界。 ④科迪勒拉山系:中美地峡以北部分为太平洋板块交界,中美地峡及其以南部 分为南极洲板块交界。 运动规律: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
自主检测: 1、读六大板块示意图,回答:
(1)写出图中字母表示的板块A, 南极洲板块 B 太平洋板块 D 印度洋板块 (2)图中1 和 2 或 3 和 4 中距离在缩短的是 34 , 原因是 处在消亡边界 (3)南美洲安第斯山脉是处在哪两大板块之间 美洲和南极洲板块 (4)根据板块构造学说的原理分析,亚欧大陆东部海岸线附近 存在哪些地理事物?为什么日本多地震? 岛弧、海沟。日本处在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 交界处。
1、下列地质作用比较缓慢的是(A)
A 地壳运动 C 山崩 B 地震 D 泥石流
2、在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的地带,常 形成( B ) A 巨大的裂谷 B 巨大的高原 C 深邃的海沟 D 和缓的山脉
3、下列各选项中均属于内力作用主要 表现形式( A)
A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
B 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固结成岩作用 C 风化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 D 变质作用、火山喷发、侵蚀作用
思考:1)喜马拉雅山是怎么形成的?
如:东非裂谷、红海、大西洋 1)板块张裂 :形成 裂谷或海洋 。
2)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形成 巨大的山脉 。 如:喜马拉雅山脉( 亚欧 板块与 印度洋 板块相撞) 阿尔卑斯山脉( 亚欧 板块与 非洲 板块相撞)
思考:1)喜马拉雅山是怎么形成的? 2)两个板块相撞还会形成什么地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