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一地球表面形态.dat.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共60张PPT)

断层
2.断层
定义:岩层受力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有明 显相对位移的现象。
定义:两断层之间的岩层相对上升,两
地垒
侧岩层相对下降,相对上升的部分称 为地垒。
地垒与地形:形成块状山地。 如庐山、华山、峨眉山
2.断层
地堑
定义:两断层之间的岩层相对下降,两 侧岩层相对上升,相对下降的部分称 为地堑。
第二节 地球的表面形态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地质作用 能量来源
内力作用
地球内能
外力作用
太阳能 重力能
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 的影响
岩浆活动 地壳运动 变质作用
形成高山高 原、盆地, 使地表高低 起伏
风化、侵 削低高山、 蚀、搬运、 沉积、固 填平盆地 结成岩 使地表平坦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三)火山、地震与地表形态 1.火山喷发出来的熔岩物质冷却堆积形成火山锥。
火 山 锥
2.火山喷发形成火山口。
火 山 口
火 山 口 积 水 后 形 成 的 湖 泊
火 山 口
3.地震造成地壳断裂和错动。
1978年唐山大地震形成的大断裂
地震形成的大断裂
三.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侵蚀作用与地表形态
1)流水侵蚀与地表形态:湿润半湿润地区
①流水的化学侵蚀作用 石灰岩地区——形成喀斯特地貌,如溶洞、石
林、峰林等
石柱
石笋
石钟乳
流水化学沉积地貌
砂岩地区——形成丹霞地貌
2)流水动力冲蚀作用——形成沟壑、沟谷地貌
河流沟谷、峡谷
V形谷——流水侵蚀作用
2)风力侵蚀作用——形成风蚀地貌(雅丹地貌) 干旱半干旱地区:风蚀城堡、风蚀柱、风蚀 蘑菇、风蚀洼地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思考:为什么在喜马拉雅山脉中的岩层 中发现了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的 化石?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1.地表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且不断变化 的(见图) 那是什么力量使地表形态发生着巨大 的改变呢?
丘陵
山地
高原
平原
盆 地
地质作用:指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因, 引起地表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 生变化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用能
同时进 行,朝 相反方 向改变 地表, 以内力 作用为 主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大陆漂移学说 海底扩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
大陆漂移学说
海底扩张学说
1、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
2、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 定,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频繁,多火山地震。
板块之间的基本关系:
板块移动 对地貌影响 举例 边界类型
陆陆
板 相碰 块
碰 陆海 撞 相碰
形成巨大 喜马拉雅山 的山脉 阿尔卑斯山
大陆板块形成 南美安第
岛弧和海岸山 斯山脉,
脉,大洋板块 太平洋西
形成海沟
部岛屿
形成裂谷 东非大裂
板块张裂 和海洋
谷,大西 洋和红海
消亡 边界
消亡 边界
生长 边界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地质构造:是指地壳中的岩层在地壳运
动的作用下发生变形与变位而遗留下来 的形态。 常见类型有两种:褶皱、断层。
褶皱:当岩层受到地壳运动产生的强
大挤压作用时,便会发生弯曲变形,这 叫做褶皱。
褶皱有两种形态——背斜和向斜。
背斜
向斜
不少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 地;不少向斜槽部受挤压,岩石坚硬 不易侵蚀,成为山岭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知识要点二 地球表面形态

知识要点二地球表面形态第一节流水地貌新课标要求: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一、流水侵蚀地貌1.峡谷(1)分布地区:湿润或半湿润山区。
(2)形成:流水侵蚀切割地面形成。
(3)形态特点:横断面大多呈V字形。
2.河漫滩河谷中枯水期出露、洪水期淹没的部分。
3.河流阶地(1)概念:在河谷两侧常分布有洪水不能淹没的阶梯状地形。
(2)特点:河流阶地地形平坦,组成物质颗粒较细,土质较为肥沃。
二、流水堆积地貌1.冲积扇(1)位置:河流自山地流至山麓。
(2)成因:①因地形急剧变缓,流速剧减。
②所挟带物质在沟谷出口处不断堆积而成的扇状堆积体。
2.洪积扇(1)位置:暂时性河流在山谷出口处。
(2)成因:水流分散而形成的扇状堆积体。
(3)分布:多分布于干旱、半干旱地区。
3.冲积平原在河流的中下游,或河流流经盆地时,常形成沙洲和地形平坦的冲积平原。
4.三角洲(1)位置和成因:河流挟带较多的泥沙入海时,泥沙在河口大量沉积,常形成三角洲。
(2)典例:黄河三角洲、尼罗河三角洲等。
三、滑坡和泥石流1.发生条件(1)地区:流水侵蚀强烈的山区,尤其是峡谷地区。
(2)条件:山高谷深、坡陡流急;遭遇暴雨。
2.滑坡(1)概念:大量山体物质在重力的作用下,沿滑动面整体滑动的现象。
(2)危害:掩埋农田和村庄、阻断道路、淤塞河道,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泥石流(1)概念:山地沟谷中含有大量固体碎屑物质和水的混合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沟床向下流动的特殊流体。
(2)危害:给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城市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等带来很大危害。
难点突破1.河流不同侵蚀类型及其影响河流的侵蚀类型包括:溯源侵蚀、下蚀、侧蚀三种类型,它们对河流的影响各不相同,具体如下表所示:河流的堆积地貌包括两种常见的类型:洪积—冲积平原、三角洲平原。
其形成机制和地貌示意图难点突破3.流水作用的差异(1)不同河段流水作用的差异:河流上游,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如图中A;河流中游,以流水搬运、堆积作用为主,如图中B;河流下游,以流水堆积作用为主,如图中C。
高中地理地球表面形态必修一

高中地理地球表面形态必修一
(2012·安徽学测)读下图,回答3~4题。 3. 下图所示景观中,主要由风力侵蚀作用形 成的是( )
高中地理地球表面形态必修一
1. A、B、C圈层分别为 ( ) A. 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B. 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C. 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D. 生物圈、水圈、岩石圈 2. “瀑布风景”图片体现出地球圈层的个数是
背斜:良好的储油、气构造;铁路隧道。 向斜:利于储藏地下水,常形成自流盆地,水库坝址选择点
在断层构造地带,由于岩石 破碎,易受风化侵蚀,常常发育成 沟谷、河流、泉。
断层:隧道、水库选址时,应避 开,以免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 高中地震理地、球表滑面形坡态必、修一渗漏等不良后果。
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
——指导找矿、找水、工程建设
高中地理地球表面形态必修一
高中地理地球表面形态必修一
地震是指岩 石圈在内力作用 下突然发生破裂, 地球内能以地震 波的形式强烈释 放出来,从而引 起一定范围内地 面震动的现象。
高中地理地球表面形态必修一
1. 世界的地震主要分布在哪里?为什么我 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
2. 世界的火山主要分布在哪里?与地震的 分布有何异同? 高中地理地球表面形态必修一
C. ③为重熔再生作用 D. ①为冷却凝固作用
高中地理地球表面形态必修一
(2012·江苏学测)右图为“某地区地质、地貌 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
高中地理地球表面形态必修一
(1) 甲处地质构造为( ) A. 向斜 B. 背斜 C. 断层 D. 地堑
(2) 甲处谷地成因是( ) A. 岩层受水平挤压向下弯曲 B. 背斜顶部受张力,易被侵蚀 C. 断层处岩石破碎学.科.网 D. 两条断层之间岩块相对下降 (3) 乙河上游修建大坝后,其下游河段( ) A. 含沙量增大 B. 结冰期缩短
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一课件地球表面形态

第九页,共31页。
不断变化的地 表形态
内力作用与 地表形态
外力作用与 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与 地表形态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dìbiǎo) 形态
1. 褶皱与地表(dìbiǎo)形态
2. 断层与地表(dìbiǎo)形态
第十页,共31页。
不断变化 (biànhuà)的
内力作用与地 表形态
外力作用与 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与 地表形态
(二)地质构造(gòuzào)与地 表断形态
层 (d uà nc én g) ↓ 概 念 思考:1)什么是断层?
2)它可以(kěyǐ)受到什么力的作用?(拉张力、挤压力)
第十六页,共31页。
不断变化的地 表形态
内力作用与 地表形态
外力作用与 地表形态
第二页,共31页。
不断变化 (biànhuà)的地
表形态 内力作用与地 表(dìbiǎo)形
态 外力作用与
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与地 表形态
一、不断变化(biànhuà)的 地表形态
水雕刻出的幽深峡谷
第三页,共31页。
风塑造成的壮观“城堡”
不断变化的地 表形态
内力作用与地 表形态
外力作用与地 表形态
人类活动与 地表形态
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与 地表形态 外力作用与 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与 地表形态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dìbiǎo) 形态
褶
皱
↓
成 因
思考: 1)褶皱的形成一般受到什么力的作用?(挤压、拉张)
2)岩层受力后,向上隆起和向下凹陷分别(fēnbié)会形
第十一页,共31页。
不断变化 (biànhuà)的地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优质课件)(共34张PPT)

欧亚A板块
美
非
洲
洲
板D
太平洋B板块
块
板
印度洋C板块 块
南极洲E 板块
六大板块
1.以大洲或大洋的名称命名,六大板块的范围与 大洲、大洋的范围不一致。
2.除太平洋板块,其他板块既包括大陆又包括海洋 。
板块运动模拟实验图
水 水
内容:②这些板块处于相对的运动
状态
消亡边界 边界类型
生长边界
相向运动 背向运动
1、陆地板块与陆地板块相互挤压,边 界会向下凹陷吗?
2、将代表海洋板块的泡沫板换成木块 ,会出现什么结果?
3、板块与板块的张裂会形成什么?
喜马拉雅山的形成
喜马拉雅山的形成
喜马拉雅山的形成
喜马拉雅山的形成
喜马拉雅山的形成
喜马拉雅山的形成
喜马拉雅山的形成
喜马拉雅山的形成
喜马拉雅山的形成
喜马拉雅山的形成
世界地形图、 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
③
⑦
④
板块构造学说与宏观地形
山脉
消亡 边界
高原
岛弧 海沟 海岸山脉
喜马拉 雅山脉 、青藏 高原
马里亚纳海沟 、 安第斯山脉、 亚洲东谷 海洋
生长 边界
海岭
东非大 裂谷、 红海
大西 洋S型 海岭
1.下列属于消亡边界的是(C )
太阳能 堆积
同时进行,共同作用
俗语“沧海桑田”和“水滴石穿”,各是受 哪种力量作用的结果?
沧海桑田是内力作用; 水滴石穿是外力作用。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与 地表形态
魏格纳
大陆漂移说 海底扩张说
摩根
勒皮雄
麦肯齐
板块构造说 你的学说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表面形态(演示课件)

一般向斜成谷 有时向斜成山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现象的形成: 背斜顶部受到张力作用,岩石破
碎,易侵蚀,形成谷地; 向斜槽部受挤压,岩石坚硬,不
易被侵蚀,形成山岭。
背斜
顶部受张力
1 2 3
槽部受挤压 向斜
褶皱→地形 “透过现象看本质”
背斜 新
向斜
老
中间老
中间新
两翼新
两翼老
判断背斜、
向斜的主
背斜:
要依据:
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留下的”痕 迹”称为地质构造;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㈠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㈡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1.概念: 2.类型:
⑴褶皱:岩层受力发生一系列弯曲变形。
背斜
形态
岩层向 上拱起
岩层新老关系 中心老
两翼新
地貌 一般背斜成山 有时背斜成谷
向斜
岩层向 下弯曲
中心新 两翼老
铁路、公路、桥梁、 岩层不稳定,容易诱发断层活动;
水库等的回避处
破坏工程;水库水易渗漏
练 读“某地地质构造剖面图”, 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字母代表的地质构造名称: A_背__斜_ C_断__层_ (2) 在地貌上B表现为__山__岭__,其 成因__向__斜__槽__部__受__到__挤__压__,_____ ______岩__性__坚__硬__不__易__被__侵__蚀_____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地质作用)
珠穆朗玛峰
峡 谷 盆丘山高平 地原陵地
台湾海峡
科学家经过对当今世界上最高峻的喜马拉雅山脉的考察和精密测量,发现 它在2500万年以前还是一片汪洋大海,科学家还在喜马拉雅山上发现了许多鱼、 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化石,而且还发现喜马拉雅山现在还在不断地升高(上 升的速度是每年18.5毫米)。这个例子说明海洋能够变成陆地,其实陆地也可能 变成海洋,如台湾海峡过去是陆地,后来因地壳下陷,两边海水涌入,形成海峡.据考 证,现在台湾海峡的底部也保留着古河道的痕迹,说明陆地可以变成海洋。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课件(共34张PPT)

背斜:岩层封闭的地质构造,常有“油气 构造”之称,易储油、储气。
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一:
——找石
为什么在背斜 顶部地带适宜 开采石场?
背斜顶部 受张力, 裂隙发育, 岩石破碎, 易于采石。
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二: ——找水
向斜:地带底部凹陷,易于 汇水,承受静水压力,是地 下水储藏区,常有“自流井” 分布;水库坝址选择点。
13、He who seize the right moment, is the right man.谁把握机遇,谁就心想事成 。2021/8/112021/8/112021/8/112021/8/118/11/2021
•
14、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 育好, 他就不 能发展 培养和 教育别 人。2021年8月 11日星 期三2021/8/112021/8/112021/8/11
•
17、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 他们而 组织起 来。2021/8/112021/8/112021/8/112021/8/11
• 2、Our destiny offers not only the cup of despair, but the chalice of opportunity. (Richard Nixon, American President )命运给予我们的不是失望之酒,而是机会之杯。二〇二一年六月十七日2021年6月17日星期四
第二章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因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位、变形叫做地质 构造;所形成的地貌,称为构造地貌。
受地壳运动的作用,当岩层(沉积岩)受到水平 挤压和强烈碰撞时,便会发生弯曲变形,形 成褶皱。
向斜
背斜
国际化和
地形倒置 褶皱形成被侵蚀 后,背斜顶部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