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义文化视角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然观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然观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然观

变化 ,然而 Βιβλιοθήκη 然界的变化又严重影响到他们的正常
生 活 。为 了更 好地延 续其 种族 , 他们 便想 方设 法保 护 自己不受 自然 界 的伤害 。由于不 了解 自然界 的规 律 , 他 们反 抗 的方 式 有 时是不 可 思议 的 。虽然 神话 的 内 容 大 多是荒 诞 离 奇 , 非 人 力 所能 为 , 但 总体 上 所反 映 的是人 类 对理 想 世界 和美 好 生 活 的追 求 ,其 精神 是
自然 如 何 相 处 的观 点 即 自然观 , 对 后 世 人 民的 生 活 产 生 了重要 影 响 。
[ 关键词 ]
神话 自然观 ; 道法 自然观 ; 天人合一观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6 7 4 - 1 6 7 6 ( 2 0 1 4 ) 0 1 - 0 0 5 2 - 0 3

而不敢造次或违背 自然规律 。为了更好地迎合 自然 或祈福于 自然 ,先民便创造 了神话来 表达对 自然 的
敬 祝之 心 。就像 鲁 迅 所说 的原始 初 民 “ 心 志郁 于 内 , 则 任情 而歌 呼 , 天 地变 于外 , 则 只畏 于 以颂 祝 。” 『 3 ] 原 始 初 民对 自然 界 的畏 惧是 出于无 法 得 知大 自然神 奇 变 化 的真相 ,所 以他 们 只能 通过 自己的臆 想来 附会 自然界 的正常 变 化 。原始 初 民无 法 左 右 自然 现象 的
[ 中图分类号 ] G1 1 2
自从 我 们 的祖 先 开始 在 陆地 上 生活 起 ,就 必须 面 对来 自 自然 界 的挑 战与压 力 。在 初期 , 由于 受认识 能 力 和思维 水平 的限 制 , 在遭 遇 各种 自然 灾 害 时 , 族

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内涵

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内涵

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内涵
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 和谐统一的观念:中国古代自然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人与自然被视为一个整体,人应该与自然相互交流和平衡,而不是征服和控制自然。

这种观念在《易经》中表现得很明显,提倡顺应自然、符合天道。

2. 阴阳五行的理论:中国古代自然观还包括阴阳五行的理论。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两个对立但又相互依赖的概念,代表着事物的阴阳两面性。

五行(金、木、水、火、土)则代表了自然界万物的基本属性和互相制约的关系。

这种观念在中国古代医学、天文学、农学等领域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3. 自然崇拜和神话传说:中国古代还存在着对自然力量的崇拜和神话传说。

人们相信大自然中存在着神灵、神仙和各种神奇的生物,他们能够影响人类的命运和自然的运行。

例如,《山海经》中记载了许多神话传说与自然景观相关的故事,反映了人们对自然力量的景仰和想象。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内涵集中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阴阳五行的理论认识以及对自然力量的崇拜和神话传说。

这种观念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哲学、医学、农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在现代仍然有一定的传承和影响。

中国传统自然观的设计价值与意义

中国传统自然观的设计价值与意义
在当今社会,设计已经成为了推动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然而,随着资源的日益匮乏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可持 续性和环保性成为了现代设计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中国传统自然观所倡导的和谐共生、因地制宜等理念,为现代设计提供了 新的思路和方法,有助于推动设计的可持续发展。
研究目的与方法
研究目的
通过对中国传统自然观的研究,挖掘其设计 价值与意义,探索如何将其应用于现代设计 中,为现代设计提供更加可持续和环保的理 念。
创新文化
在设计中运用中国传统自然观,可以与现代设计理念相 结合,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设计风格,从而推动 文化的创新发展。
弘扬文化
通过将中国传统自然观融入设计中,可以向世界展示中 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从而弘扬中华文化,增强文 化自信。
社会设计价值
01
社会认同
将中国传统自然观融入设计中,可以引起社会大众的共鸣和认同,增
自然优先
和谐共生
中国传统自然观认为自然是宇宙万物的本源 和基础,人类应当以自然为优先,顺应自然 、效法自然。
中国传统自然观认为人类与自然是和谐共生 的关系,人类应当与自然和谐相处,达到人 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03
中国传统自然观的设计价 值
生态设计价值
01
尊重自然
中国传统自然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共生,这种思想在设计中表现为尊重 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价 值观。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和实地考察相结合 的方法,对中国传统自然观的设计价值与意 义进行深入研究。首先通过文献研究了解中 国传统自然观的历史演变和基本理念;其次 通过案例分析探讨中国传统自然观在现代设 计中的应用;最后通过实地考察了解中国传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自然观念与环境选择研究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自然观念与环境选择研究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自然观念与环境选择研究自然环境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人对自然的认知和理解,也影响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发展。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自然观念和环境选择是研究古人如何看待自然、如何适应自然环境的重要方面。

一、中国古代文化中的自然观念中国古代文化中的自然观念,可以概括为天人合一、天地万物、天命人事等几个方面。

1. 天人合一:中国古代文化中最核心的观念之一。

它指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人的命运和自然环境密不可分。

《易经》中有“天人感应”的说法,强调了天地、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亦借鉴到这个观念,比如儒家思想的“天命”,道家的“自然”,墨家的“天志”。

2. 天地万物:中国人看待自然是一种整体的、有机的,将人和自然界、人与万物等建立在一个共享的基础上。

这一观念与中国古代文化中最重要的宇宙观相关,宇宙观认为宇宙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人类生活在其中,中央的地球被看作是万物的中心。

3. 天命人事:中国人相信天有一种支配力量,被称为“天命”。

这个观念与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和历史密不可分。

天命有着神秘和不可预测性,因此它一直被用作解释各种自然灾害和社会变动的原因。

而中国古代文化中有关人事的说法,强调了人类社会和自然界是相互依存的。

二、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环境选择中国古代人类的生活发展与环境选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中国古代,人们处于一个不同于今天的自然环境中。

他们赖于自然,同时又会对环境进行选择和改造。

中国人对适宜居住的环境以及对农业生产有着独特的选择偏好。

1. 居住环境的选择:中国古代人民的居住环境的选择非常注重自然环境的适宜性。

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倾向于建造房屋的地方比较平缓、更加适合人类生活的地方。

古代人类采用了木材、石头、砖瓦、泥土等建筑材料,在这些材料的基础上创造出了要塞、城墙、亭台、楼阁、庙宇等建筑,在形式上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 农业生产环境的选择:在中国古代,人们的农业涉及到了自然环境中土地特性和气候条件的选择。

[VIP专享]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然”的多重意蕴

[VIP专享]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然”的多重意蕴
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然”的多重意蕴
——以古典文人山水画艺术为考察对象
滕志朋(广西财经学院, 南宁 530003)
关键词:文人山水画艺术 自然 天人合一 后现代精神 摘 要:中国传统文人山水画艺术中, “自然”首先指山川树石等自然存在物构成的自然 环境,这些客观事物类似于人,有其内在的常理和情状;其次,自然又包含人或人的精神 世界,人的思想情感;其三,山水画艺术的“笔墨” 也被视为自然,即人的艺术行为活动、人的实践,也属于自然的一部分。文人山水画艺术 关于自然的多重理解,体现的正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精神的“天人合一”观念。后现 代思潮中某些派别的思想是与“天人合一”观相通相应的;这提醒我们,在思考当代中国 社会发展道路时,不能贸然割断和抛弃传统。 自然是文化之母。按理说,每一种文化,都应与自 有意味的是,西方风景画和中国山水画,虽都从 然有一种和谐性、亲近感;但事实上只有中国传统文化,才把“天人合一” 当作其核心精 神。“在世界古代各文化系统中,没有任何系统的文化,人与自然,曾发生过像中国古代样 的亲和关系。”①这其中的原因,在于中华民族对自然的认知理解与其他文化都不同。
人物画等其他画科中独立而来,属画科之一,但后者
的重要性是的代表形式。为什么中西 “风景画” 地位悬殊?因为 在文人画家看来, “山水常常是世界本质的表现。”“天 地运行的道理所在,就是山水的实质之所在。”自然 ⑤ 艺术是文化系统中最精致的部分,最能体现一种文化的核心精神。绘画于中国传统文化即 如此。林语堂说过,“绘画殆为中国文化之花。”意即绘画乃中国文化的代表。林氏指出, 中国画之特性最终不是超越自然,而是与自然融合。绘画的这种特性也就是中国文化的特 征,其中暗含着中国人的人生观、宇宙自然观。②因此,考察中国文化之 自然观,不妨以 传统文 人山水画艺术为界域。那么,山水画艺术视阈中的“自然”,则有以下三重意涵。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然观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然观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然观
郜卫博
【期刊名称】《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
【年(卷),期】2014(000)001
【摘要】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从早期的敬畏自然继而顺应自然到后期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显示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与认知能力的提升,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有关自然界规律变化的经验,并从中产生了人与自然如何相处的观点即自然观,对后世人民的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
【总页数】3页(P52-54)
【作者】郜卫博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文史部,北京10009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112
【相关文献】
1.广义文化视角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然观
2.从“天人合一”思想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然观
3.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生态自然观的异同分析
4.从“天人合一”思想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然观
5.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启迪研究
——基于老子自然观视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广义文化视角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然观

广义文化视角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然观

广义文化视角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然观宁波的天一阁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私家藏书楼,同时也是全世界现存最早的家族藏书楼之一①,现藏有古籍三十余万卷,其中善本八万余卷。

天一阁建于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这座藏书楼能够平安延续近四百五十年,并且不断扩大藏书的规模,常常被人归功于它的名字,其名出自《易经》的天一生水,以水制火之意,包含了传统自然观的生态理念。

一、从广义文化看传统文化自然观的形成过程中华文化从新石器时代起就是以农耕文明为主导的局面。

农耕文明决定了中国人的生存方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播夏长,秋收冬藏。

农业生产使人打破了原先的生态平衡;首先是取得耕地,原始的方法是用火烧森林草地,以此来获得较为平整的、面积较大的土地;东周时期社会生产力提高,人类生产更多的粮食,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但是粮食的产量依旧比较低,而且人口增加的速度也比较快,于是就要开垦出更多的农田。

大规模地开垦荒地,大规模地猎取动植物,使生态环境在某些地方出现恶化。

这种状况引起了当时的思想家的关注,提出了时禁主张,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

(《荀子王制篇》)由于农业生产依赖自然环境的优劣,土壤肥瘠、气候条件等等,所以不论是从事农业生产的人,还是国家的君主和官员都必然要改善环境来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于是产生了保护自然的思想以及法律的条文。

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以立为天下王。

(《管子轻重甲》)据清黄本骥编纂《历代职官表》,古代早期的环保部叫虞,分别设置了山虞(掌管山林)、泽虞(掌管湖沼)、林衡(掌管森林)、川衡(掌管川泽)的机构,虞,既是机构名,又是官衔名,《尚书尧典》中记录舜任命伯益为第一任虞官。

《逸周书大聚篇》记载,大禹曾颁发禁令: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

夏三月,川泽不入纲罟,以成鱼鳖之长。

东周时期,《秦律十八种》中的《田律》记录了中国最早的关于环保的法律条文。

这些因素促使中国人形成了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这种心态是与人类周围的自然生命相互依存的,人类的生命与整个自然的生命是平等的,同时也是内在统一的。

中国自然景观的审美观念

中国自然景观的审美观念

中国自然景观的审美观念
中国自然景观的审美观念强调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即所谓的“天人合一”。

这种审美观念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对自然景观的欣赏和尊重,以及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和保护。

在中国,自然景观的审美价值不仅仅在于其外在的美学特征,更在于其所蕴含的内在意义和哲学思想。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自然景观常常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如山、水、竹、梅等元素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寓意和象征意义。

此外,中国的自然景观审美也强调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顺应。

例如,在园林设计中,设计师会根据地势、气候等自然条件来安排景观布局,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和尊重自然。

同时,在欣赏自然景观时,人们也会注重观察和研究其自然规律和生态特征,从而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

总之,中国自然景观的审美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尊重自然规律和生态特征,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和谐,以及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和保护。

这种审美观念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也为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指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义文化视角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然观摘要:传统文化自然观的主要内容:天人合一和万物一体论的思想内涵。

传统文化自然观对今天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和启示如下:运用整体的思维方式,以整体观来认识自然;要培养全民族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观念;建立生态建设机制。

关键词:广义文化视角;传统文化自然观;生态文化;生态文明宁波的天一阁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私家藏书楼,同时也是全世界现存最早的家族藏书楼之一①,现藏有古籍三十余万卷,其中善本八万余卷。

天一阁建于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这座藏书楼能够平安延续近四百五十年,并且不断扩大藏书的规模,常常被人归功于它的名字,其名出自《易经》的“天一生水”,以水制火之意,包含了传统自然观的生态理念。

一、从广义文化看传统文化自然观的形成过程中华文化从新石器时代起就是以农耕文明为主导的局面。

农耕文明决定了中国人的生存方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播夏长,秋收冬藏。

农业生产使人打破了原先的生态平衡;首先是取得耕地,原始的方法是用火烧森林草地,以此来获得较为平整的、面积较大的土地;东周时期社会生产力提高,人类生产更多的粮食,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但是粮食的产量依旧比较低,而且人口增加的速度也比较快,于是就要开垦出更多的农田。

大规模地开垦荒地,大规模地猎取动植物,使生态环境在某些地方出现恶化。

这种状况引起了当时的思想家的关注,提出了“时禁”主张,“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

”(《荀子·王制篇》)由于农业生产依赖自然环境的优劣,土壤肥瘠、气候条件等等,所以不论是从事农业生产的人,还是国家的君主和官员都必然要改善环境来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于是产生了保护自然的思想以及法律的条文。

“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以立为天下王。

”(《管子·轻重甲》)据清黄本骥编纂《历代职官表》,古代早期的环保部叫“虞”,分别设置了“山虞”(掌管山林)、“泽虞”(掌管湖沼)、“林衡”(掌管森林)、“川衡”(掌管川泽)的机构,“虞”,既是机构名,又是官衔名,《尚书·尧典》中记录舜任命伯益为第一任虞官。

《逸周书·大聚篇》记载,大禹曾颁发禁令:“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

夏三月,川泽不入纲罟,以成鱼鳖之长。

”东周时期,《秦律十八种》中的《田律》记录了中国最早的关于环保的法律条文。

这些因素促使中国人形成了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这种心态是与人类周围的自然生命相互依存的,人类的生命与整个自然的生命是平等的,同时也是内在统一的。

这种情怀不仅反映了人对自然的积极回应,而且体现了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

《管子·禁藏》曰:“顺天之时,约地之宜,忠人之和,故风雨时,五谷实,草木美多,六畜蕃息。

”顺天应时,不违农时是因为人的生存依赖自然,因此,掌握并且依据自然的规律安排各种事务,是古人智慧的总结,也是中国古代生态人文主义的体现。

农耕文明决定了中国人需要生活在群体之中,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形成了以血缘家族为纽带的中国传统社会结构。

宗法制的社会结构和专制式的国家政权,在几千年中形成了完善和严格的政治化的伦理道德。

父为子纲是为孝道,君为臣纲是为治道,同时整个自然也成为伦理道德的一部分。

这种观念,贯穿于中国文化的始终。

二、中国传统自然观的内容1.天人合一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自然的说法,核心的是“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指天、地、人,三者合一,并不仅仅是天与人相合。

老子《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天”既是各种自然现象,又是自然客观规律,人融于自然,那么人也需要遵守自然的规则。

将天、地、人三者放在宇宙这个大系统中,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先秦早期的思想家们并没有明确提出“天人合一”这个概念,但都表达出了基本含义。

西汉的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阴阳义》中提出“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符。

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把“天人合一”分成“天人同构”、“天人感应”和“天人相通”三个方面。

他提出天有五行,天生养万物,以自己的意识创造了人,以自己的标准规范人的行为;由“天”来安排四季的更替、国家的兴衰治乱、个人的生死祸福等等。

俗世间的君主受命于天,代替天道来体察民意和代行权力。

2.万物一体论庄子《齐物论》被称为万物一体论的源头,他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道家认为,天地万物都和人类都来自同一个“道”,人与万物同为一体,万物平等,融合为一。

由独一无偶的“道”分化出“阴阳”二气,相互激荡而产生出千差万别的天地万物。

儒家则是认为天与人相一致,是由于都具有仁的道德观念,孟子《孟子·尽心上》:“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所提出的“万物皆备于我”的万物一体论比较简略,未曾有详细的阐述和完整的理论体系。

宋代的儒家思想家则是从本体论层面展开论述,关于人与人、人与万物息息相通的内在联系的体悟。

之后,程朱理学、阳明心学都对万物一体论进行更深入地解释和发挥,明代王阳明《<大学>问》:“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

”《论语·述而》:“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这就是中国古代朴素的生态保护观念,捕鱼要用足够大的网,来保证鱼的族群能够存活与繁殖;不能在晚上去鸟类的栖息地狩猎,以免射杀过多。

这些保护生态的思想对于当今维护生态平衡、保护濒危动植物种群有着极大的启发价值。

儒家以“太极化生万物”理念,认为所有的生命同出一源,动物同样存在喜悲的情感,也有道义和伦理规则,也就是所谓的物伤其类。

同为宇宙内的生命,具有等同的生命价值,因而人们对待动物也应当有着怜悯之意,尊重其他生命的存在,悲天悯人的情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特点。

三、传统文化的自然观对今天的启示虽然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早就提出了自然生态要保持平衡的思想,但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并不能始终坚持。

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我国的天灾并不少见,特别是洪水,给百姓带来巨大的灾难。

究其原因,还是乱砍滥伐导致的水土流失。

纵观历史,我国的生态环境的破坏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日趋严重的,人口的快速增长使得土地资源紧张,生活资料短缺,人们对自然的索取就越多,最终造成生态的失衡。

由此,我们可以说,无论是传统文化的自然观,还是现代意义上的生态文化,根本上还是由世界观与价值观决定的。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重要议题,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系统退化、环境污染严重的严峻形势,我们必须学习借鉴传统自然观生态平衡思想,树立尊重、顺应和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

首先,要运用整体的思维方式,以整体观来认识自然,把握生态平衡的客观规律。

中国传统文化实质上是中国历史中人们对自然的改造,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我国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过去我们对生态环境不够重视,为了解决沿海地区土地资源紧张的问题而填海造田,却造成一系列的生态问题,一旦释放后患无穷。

其次,要培养全民族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

从工业文明以来,人类是以征服者的姿态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唯经济发展至上,着眼于眼前利益,忽视了人类文明发展的长远利益,对物质享受追求远远超过了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天人合一”虽然是农耕文明时期人们所追求的至高至纯的人生境界,但这种体验生命、激发人类感性社会活动的生活态度,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引导消费文化,节制高消费、奢侈品购买的攀比,以及过度包装造成资源无谓的浪费。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鼓励人们将时间和精力更多地投入到社会建设中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摒弃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本位主义,寻求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以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来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

再次,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观念。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以最小的环境和资源代价来满足人类的生产和消费,人类对资源需求应当适应自然的供应量,因此必须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同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的协调统一。

最后,从方法论的角度入手,建立生态建设机制。

倡导生态理念融入科技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就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在,在知识社会的大环境下,科学技术主导着生产力和社会的发展,但科技的发展并没有减少生态危机的发生,反而使自然陷入失衡的状态。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破坏还是维护生态的平衡取决于人类的观念。

因此,我们在发展的同时,要努力引导生产力适应生态环境的需要,从生态产品的生产上多下功夫。

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维护生态系统平衡,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防治水、大气、土壤等污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还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化体系,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生态文化素质,保证“十二五”规划的顺利实施,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

参考文献:[1]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99.[2]郭庆藩.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7.[3]王弼.道德真经注:道藏本[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6.[4]白寿彝,苏秉琦.中国通史:第2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5]黄德本.中国传统文化学[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3:42-451.[6]卿希泰.道教生态伦理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四川大学学报,2002,(1):39-431.[7]郑红建.论人类困境的思想根源[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1997,(6):66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