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作业环境分析与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与方法作业指导书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与方法作业指导书第1章引言 (3)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1.2 研究目的与任务 (4)第2章环境影响评价概述 (4)2.1 环境影响评价的定义与分类 (4)2.2 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与程序 (5)第3章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因子筛选 (5)3.1 环境影响识别方法 (5)3.1.1 生态系统影响识别 (6)3.1.2 水环境影响识别 (6)3.1.3 大气环境影响识别 (6)3.1.4 土壤环境影响识别 (6)3.1.5 声环境影响识别 (6)3.1.6 社会影响识别 (6)3.2 评价因子筛选方法 (6)3.2.1 生态评价因子筛选 (6)3.2.2 水评价因子筛选 (6)3.2.3 大气评价因子筛选 (6)3.2.4 土壤评价因子筛选 (6)3.2.5 声评价因子筛选 (7)3.2.6 社会评价因子筛选 (7)第4章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7)4.1 环境现状调查方法 (7)4.1.1 文献资料收集 (7)4.1.2 现场踏勘 (7)4.1.3 问卷调查 (7)4.1.4 数据分析 (7)4.2 环境现状评价方法 (7)4.2.1 单项指标评价 (7)4.2.2 综合指标评价 (7)4.2.3 生态分析法 (8)4.2.4 模型模拟法 (8)4.2.5 社会经济分析法 (8)4.2.6 环境风险评价 (8)第5章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8)5.1 环境影响预测方法 (8)5.1.1 定量预测方法 (8)5.1.2 定性预测方法 (8)5.2 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9)5.2.1 环境影响识别与筛选 (9)5.2.2 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9)5.2.3 环境保护措施及效果评价 (9)第6章环境保护措施与方案比选 (9)6.1 环境保护措施制定原则与方法 (9)6.1.1 制定原则 (9)6.1.2 制定方法 (10)6.2 方案比选方法 (10)6.2.1 筛选方案 (10)6.2.2 评价指标 (10)6.2.3 比选方法 (10)第7章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11)7.1 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方法 (11)7.1.1 基本原理 (11)7.1.2 分析方法 (11)7.1.3 技术流程 (11)7.2 环境影响经济损益评价案例 (11)7.2.1 项目概况 (11)7.2.2 环境影响识别 (12)7.2.3 成本与效益计算 (12)7.2.4 评价结果 (12)第8章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编制 (12)8.1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结构 (12)8.1.1 封面及封底 (12)8.1.2 目录 (12)8.1.3 摘要 (12)8.1.4 引言 (13)8.1.5 总论 (13)8.1.6 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3)8.1.7 环境保护措施及其可行性论证 (13)8.1.8 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13)8.1.9 环境管理与监测计划 (13)8.1.10 结论与建议 (13)8.1.11 附件 (13)8.2 报告编制要求与注意事项 (13)8.2.1 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 (13)8.2.2 数据准确、方法科学 (13)8.2.3 内容完整、重点突出 (13)8.2.4 文字简练、图表清晰 (13)8.2.5 严格审查、认真修改 (13)8.2.6 注重团队合作、发挥专业优势 (14)8.2.7 做好与建设单位的沟通 (14)8.2.8 按时提交报告 (14)第9章环境影响评价审批与监管 (14)9.1 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流程 (14)9.1.1 审批主体与职责 (14)9.1.2 审批程序 (14)9.1.3 审批内容 (14)9.2 环境影响评价监管措施 (14)9.2.1 施工期间监管 (14)9.2.2 运营期间监管 (15)9.2.3 事后监管 (15)9.2.4 公众参与监管 (15)9.2.5 信息化管理 (15)第10章环境影响评价发展趋势与展望 (15)10.1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发展 (15)10.1.1 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创新 (15)10.1.2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体系完善 (15)10.1.3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标准化 (16)10.2 环境影响评价政策与法规变革 (16)10.2.1 政策法规体系优化 (16)10.2.2 简政放权与监管强化 (16)10.2.3 公众参与与信息公开 (16)10.3 环境影响评价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16)10.3.1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环境影响评价 (16)10.3.2 环境影响评价与国际接轨 (16)10.3.3 智能化、信息化技术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 (16)10.3.4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创新 (16)第1章引言1.1 研究背景与意义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建设项目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对环境的影响也日益显著。
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亚洲的自然环境复杂的气候》说课

学情分析
气温曲线图
降水量柱状图
世界气候(qìhòu)类型的分 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气候的组成(zǔ chénɡ)要素
气候对生产、生活的 影响
学生 已有
知识
基础
博学(bóxué) 笃行 明德 至善
第七页,共四十四页。
学情分析
冬冷
夏热…
家乡(jiāxiāng)天津的气 候
学习准备
搜集图片
大陆性气候分布广
气
季风气候显著
候
雨热同期
易发生旱涝灾害
影响气候的因素: 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因素
设计意图:反应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内在联系,突出教学重点,能强化直观
效果,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博学(bóxué) 笃行 明德 至善
第三十七页,共四十四页。
六、说评价(píngjià)
博学 笃行(dǔ xínɡ) 明德 至善
博学(bóxué) 笃行 明德 至善
第十八页,共四十四页。
第一环节
情境导入
明确目标
设计意图:以天津的气候话题引入亚洲的气候,密切联系 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感知地理就在我们 身边,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新课程理念。
博学 笃行(dǔ xínɡ) 明德 至善
第十九页,共四十四页。
教学过程
合作探究 自主质学疑问习难(xuéx小í)18组分展钟示
5分钟
情境导入
激发( jīfā)兴趣 2分钟
亚洲 的 气候
精讲点拨 巩固运用 15分钟
达标检测 积累提升
5分钟
博学 笃行(dǔ xínɡ) 明德 至善
第三十三页,共四十四页。
第五环节
安全作业管理规定(三篇)

安全作业管理规定1. 安全作业管理责任制度:明确各级管理人员、作业人员的安全管理责任和权限,并建立相应的管理层级。
2. 安全作业管理制度:制定并落实适用于不同作业环境和作业特点的安全管理制度,包括作业前准备、作业操作、应急处置等方面。
3. 人员培训和教育:对作业人员进行必要的安全培训和教育,包括作业操作程序、安全风险防控措施等方面的培训。
4. 安全设备和工具:配备必要的安全设备和工具,保障作业人员的安全作业。
5. 作业环境管理:对作业环境进行安全评估和治理,确保作业环境的安全性。
6. 作业风险评估和控制措施:针对各种作业风险进行评估和控制,制定相应的安全措施和应急预案。
7. 安全监督和检查:对作业人员的安全作业进行监督和检查,及时发现并纠正不安全行为和隐患。
8. 安全事故调查和处理:对发生的安全事故进行调查分析,找出事故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和防范。
9. 安全资料和记录管理:建立和保管相关安全资料和记录,包括作业计划、作业记录、检查记录等。
10. 安全纪律和奖惩措施:建立和执行安全纪律,对违反安全规定的行为进行相应的奖惩措施。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安全作业管理规定,不同行业和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可能还有其他特定的规定。
安全作业管理规定(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企事业单位安全作业管理,确保员工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企事业单位的安全作业管理。
第三条安全作业管理应当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坚持安全生产优先发展战略。
第四条安全作业管理应当建立健全学习教育培训、制度管理、风险评估和应急处置等制度和机制,形成科学、规范、高效的安全作业管理体系。
第二章学习教育培训第五条企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安全学习教育培训制度,开展定期的安全培训活动。
第六条安全培训应当包括宣传教育、技术培训、操作培训等内容,针对不同岗位和工种进行分类培训。
第七条安全培训应当以问题为导向,注重实际应用,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
涂装安全知识培训

时间:2024年X月
汇报人:
第1章 涂装安全知识培训简介
第2章 涂装作业环境安全
第3章 涂装设备安全操作
第4章 涂装材料安全使用
第5章 紧急情况处理方法
第6章 涂装安全知识培训总结
01
第1章 涂装安全知识培训简介
Chapter
什么是涂装安全知识培训
涂装安全知识培训是指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培训,使涂装从业人员了解涂装过程中的安全风险,掌握安全操作技能,提高安全意识。涂装作业中涉及到各种化学物质和设备,如果不注意安全,容易发生事故。
日常维护保养
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
设备故障排除
涂装设备的安全操作规程
检查设备是否正常
操作前准备
01
03
清洁喷枪及设备周围
操作后清理
02
戴好防护装备
操作注意事项
事故处理措施
立即停止作业
报告主管并寻求帮助
避免再次发生的建议
定期培训操作人员
加强设备维护保养
涂装设备事故案例分析
不正确操作导致的事故
涂装安全知识培训的要性
提高工作安全性
减少事故发生
减少健康危害
保护从业人员健康
降低停工时间
提高工作效率
确保涂装效果
提高工作质量
涂装安全知识培训的目标
了解安全操作规范
提供必要的安全知识
灾难来临时能及时处理
培养安全意识和技能
保障从业人员健康
降低风险和事故率
降低维修成本
提高生产效率
涂装安全知识培训的内容
识别并消除危险源
作业环境安全
正确使用涂装设备
设备安全操作
合理选用涂装材料
企业培训师第六章重点知识

企业培训师第六章:企业培训教学工作第一模块:企业培训教学管理工作第三单元能力训练指南能力点一、把握好教学系统设计的关键点课程设计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关键所在,必须加以重视。
具体要把握以下几点:一、把握课程设计的任务.课程设计的任务是构建一门课程的形式与结构.包括1。
课程形式的确定。
对于课程形式的确定是基于对广义课程的含义的理解而做出的决策.所谓广义的课程主要是指由基本的培训价值选择所引发的教学目标,这种教学目标决定了课程的方向和形式。
2。
课程结构的确定。
对于具体课程结构的确定是基于对狭义课程含义的理解而做出的具体安排。
所谓狭义的课程主要是指教学技术上的安排和课程要素的实施.二、把握课程决策的依据。
国内外实践证明,课程的决策依据,主要来自四个方面:1。
社会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动态2。
授受培训服务单位的需求3。
学员的具体情况4. 职业教育培训发展的内外环境.空间选择哪一种资源依据作为课程决策的主要或唯一的基础,基本上取决于设计者关于课程要面对谁、要达到什么目的、要起什么作用的价值取向。
常用的要素有9个:目标、内容、教材、模式、策略、评价、组织、时间、空间。
在进行课程设计时,根据课程总体要求和具体要素不同,通过不同的选择及处理方式,就可以设计出不同的课程.三、把握课程系统设计的要点(理解如下概念)教学系统设计既有内部各项内容的相对独立性,又是综合多学科的系统工程。
因此,在设计过程中既要把每一要素的重点,以要把握好各要素间的关系.1. 目标:教学目标提供了教学和学习的方向以及学习过程中各阶段要达到的标准.它们经常是通过联系教学具体要求内容,以行为术语表达出来,而这些术语通常属于认知范围.在我们所熟悉的一般课程的教学大纲中,要做到:从方案的角度看,体现其科学性思想(创造性)和方法(灵活性);从学员的角度看,体现其启迪性思想(兴趣性)和调动学习者积极性的技巧。
最常用的有“记住”“了解"“熟悉”“掌握”等初级认知指标,以及“分析”“应用”“评价”等较高级的认知指标。
第6章产品人因设计原理

第六章 产品人因设计原理
(三)模拟人 试验用人体模型都是三维的,所以又称模拟人,或假人。根据试验要求的不同,有 模拟人体全身的模拟人,以及模拟人体一部分的头部模型、胸部模型。模拟人按人体尺 寸不同,有相当于95%、50%和5%人体的模型,分别称为AM 95%模拟人、AM50%和 AM5%控拟人。
第六章 产品人因设计原理
第六章 产品人因设计原理
第六章 产品人因设计原理
6.1 人因工学概述
6.1.1 人机工程学
人机工程学是20世纪40年代后期跨越不同学科领域,应用多种学科的原理、方法和数 据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 人机工程学是以人的生理、心理特性为依据,运用系统工程的观点分析研究人与机械、 人与环境以及机械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为设计操作简便省力、安全舒适、人—机—环 境的配合达到最佳状态的工程系统,提供理论和方法的科学。因此,人机工程学可定义为: 按照人的特性设计和改善人—机—环境系统的科学。
第六章 产品人因设计原理
五、为“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提供工作程序
一项优良设计必然是人、环境、技术、经济、文化等因素巧妙平衡的产物。为此, 要求设计师有能力在各种制约因素中,找到一个最佳平衡点。从人机工程学和工业设 计两学科的共同目标来评价,判断最佳平衡点的标准,就是在设计中坚持“以人为本” 的主导思想。
第六章 产品人因设计原理
三、为工业设计中考虑“环境因素”提供设计准则
通过研究人体对环境中各种物理、化学因素的反应和适应能力,分析声、光、热、 振动、粉尘和有毒气体等环境因素对人体的生理、心理以及工作效率的影响程度,确定 了人在生产和生活活动中所处的各种环境的舒适范围和安全限度,从保证人体的健康、 安全、舒适和高效出发,为工业设计中考虑“环境因素”提供了分析评价方法和设计准 则。
第六章 工作环境(噪声及振动)

频率计权电网络 在声学测量仪器中,通常根据等响度曲线,设置一定 的频率计权电网络,使接收的声音按不同程度进行频 率滤波,以模拟人耳的响度感觉特性。一般设置A、B 和C 三种计权网络, 其中
A 计权网络是对强度在55dB以下噪音的频率特性的 模拟(相当于模拟人耳对40 方纯音的响度) B 计权网络是对55~85dB中等强度噪音的频率特性的 模拟(相当于模拟人耳对70 方纯音的响度) C 计权网络是对85dB以上噪音的频率特性的模拟 (相当于模拟人耳对100 方纯音的响度)
测量行驶中的车辆的噪声,应在平坦开阔的区间中进行 工作。
测量行驶时车内的噪声,要求车窗紧闭,测点选择在车 内中央且离地1.2m处、在司机、乘客的头部附近,分 别记录加速、满载、惯性行驶及制动时的情况。 测量行驶时车外的噪声,测点取距离车体中心线7.5米、 距地面或轨道上方1.2m高处。
倍频程通常用它的几何中心频率f0代表,中心 频率与上、下限频率之间的关系为:
f0是一个频率,代表一个倍频程的频率范围。
表6-3 倍频程的频率范围
中心频率 /Hz
31.5
63
125
250
500
频率范围 /Hz
22.5~ 45
45~90 90~180 180~354
354~707
中心频率/ Hz
1000
语言干扰级是评价噪声对语言通讯干扰程度的评价参量, 国际标准化组织最新规定:500HZ,1000HZ ,2000Hz、 4000 Hz为中心频率的4个声压级的算数平均值定义为 语言干扰级。
谈话声压级比语言干扰级低10dB,就完全听不清。 噪声对信号的掩蔽作用,常给生产带来不良结果。
三、噪声测量及评价标准
正常人耳刚能听到的最低声压称为听阈声压,使人耳产生 疼痛感觉的声压称痛阈声压。
第六章环境风险评价

第六章环境风险评价6.1环境风险评价目的、重点、评价内容及评价程序6.1.1评价目的本想项目生产、储存、运输过程中,涉及三氯化磷、2,6-二叔丁基对甲酚、季戊四醇、三乙胺、三氯氧磷、丙烯酸、甲醇、甲苯、乙醇等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存在着环境污染、健康危害等风险隐患,依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防范环境风险的通知》(环发〔2012〕77号)、《关于切实加强风险防范严格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的通知》(环发〔2012〕98号)等规定,对本项目进行环境风险评价。
通过评价,识别主要危险源和危害程度,提出有针对性的风险防范、应急和减缓措施,提高企业事故预防能力和泄漏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
6.1.2评价重点本次风险评价重点关注本项目潜在风险的出现,对厂址周围和厂外环境的影响程度和影响范围,并与正常相比,说明环境影响的变化程度,提出可行的防护措施。
6.1.3评价内容(1)本项目涉及物质有易燃、易爆、有毒物质,根据(HJ/T169-2004)要求,需要对项目生产单元、贮运单元等进行环境风险评价。
因此通过对本项目生产中存在的潜在危险及有害因素分析,摸清本项目可能出现火灾、爆炸、有毒物质物泄漏等风险的种类、原因。
(2)结合本项目生产工艺、物料性质及成分、产品特点等因素,识别本项目风险评价的重点和主要风险评价因子。
(3)计算主要的事故污染物排放量,预测风险影响的程度和范围。
(4)针对本项目的具体情况和环境概况,提出相应的风险防范、应急和减缓措施。
6.1.4评价程序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有关规定,环境风险评价程序流程图见图8-1。
图6-1环境风险评价流程框图6.2风险识别6.2.1物质危险性识别根据工程分析结果,本项目涉及到的危险化学品主要为三氯化磷、2,6-二叔丁基对甲酚、季戊四醇、三乙胺、三氯氧磷、丙烯酸、甲醇、甲苯、乙醇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6-27 2
第二节 热环境(微气候)
1.
决定热环境的因素
气温:空气的冷热程度 湿度:一般来说,相对湿度80%以上为高 湿度,相对湿度30%以下为低湿度 气流:气体流动速度。温差越大,气流越 大 热辐射:分正辐射和负辐射 有效温度:上述几个因素综合作用于作业 者所产生的主观热感觉指标
2015-6-27
143. 有毒环境的卫生来自准–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02)
4. 毒物环境的防治和控制
– 物理手段:通风除尘 – 化学手段:生物化学反应生成无毒物 – 个人防护:面罩;手套;防护眼镜等
2015-6-27
15
第八节 电离辐射与电磁辐射环境
1.
电离辐射作业环境
电离辐射防护的原则:辐射实践的正当化、 辐射防护的最优化和个人当量剂量的限制 电离辐射防护应以预防为主;电离辐射作 业区科学选址,合理布置 具体防护措施:尽量缩短照射时间;尽可 能距离放射源远些;射线较强时适用屏蔽 材料严格按操作规程作业;合理安排轮岗 和换岗制度;严格按规定使用个人防护用 品;定期进行身体检查
2015-6-27 4
3. 热环境的主观评价标准
– 评价依据:人的主观感受 – 工作效率不受影响范围 –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02)
4. 热环境的防护措施
– 高温作业环境 • 生产工艺和技术措施:合理设计工艺;屏 蔽热源;降低湿度;增加气流速度 • 保健措施:补充饮料和营养;合理使用劳 保用品;进行职业适应性调查 • 生产组织措施:合理安排工作负荷;合理 安排休息场所;进行视野适应 – 低温作业环境:采暖和保暖;提高工作负荷; 个体保护;采用热辐射取暖 5 2015-6-27
第三节 照明环境
1.
照明环境对工作的影响
照明对工作效率的影响:良好的照明可改 善人的视觉条件和视觉环境,达到提高工 作效率的目的;照明条件差,操作者辨认 目标困难,眼睛容易疲劳而导致发生事故 照明对安全的影响:良好照明对降低书故 发生和保护操作者视力和安全有显著的效 果
2015-6-27
6
2.
振动的评价标准
全身承受振动的评价标准 局部振动的评价标准
3.
振动的防护与控制
采用隔振;吸振;阻尼;使用个人防护
13
2015-6-27
第七节 毒物环境
1. 2.
有毒气体和蒸气
可使人中毒或导致职业性疾病
工业粉尘和烟雾
工业粉尘:较长时间漂浮在作业场所空气 中的固体微粒 烟雾:悬浮于作业场所的液体微滴 主要引起职业性呼吸系统疾病;职业性过 敏性肺炎;呼吸系统肿瘤;人体急慢性中 毒
2015-6-27 17
第六章 结束
第五节 噪声环境
1.
基本概念
物理量度:声压;声强;声功率;噪声频 谱 主观量度:响度
2.
噪声的危害
导致听觉疲劳,甚至听力永久性丧失 引发多种疾病 对操作者心理状态的影响 对工作和信息交流的影响 对仪器设备和建筑物的影响
11
2015-6-27
3. 噪声评价标准
– 国际标准组织(ISO)听力保护标准 – 我国《工业企业噪声卫生标准》 – 环境噪声标准
2. 照明环境的要求
– 适宜的照度:《建筑照明设计标准》 (GB50034-2004) – 光的质量 • 光的稳定性和均匀性:照度应保持稳定, 不产生波动和频闪;照度和亮度在同一作 业范围内分布均匀适度 • 选择光源:考虑光色效果;注意光色效果 以及其心理效果
2015-6-27
7
– 照明方式:自然照明;人工照明和两者混合 使用 • 按灯光照射范围和效果分:一般照明(全 面照明);局部照明;综合照明;特殊照 明 – 避免眩光:主要破坏视觉暗适应,产生视觉 后象,使视力下降 • 预防措施:限制光源亮度;合理布置光源; 使光线转为散射;避免反射眩光;适当提 高环境亮度
2015-6-27
1
2. 作业环境区域的划分
最舒适区:各项指标最佳,是理想的作业 环境模式 舒适区:各项指标符合要求,环境对健康 无损害,人不感到刺激和疲劳 不舒适区:某些指标偏离正常范围,长期 在此环境作业会损害健康,要采取保护措 施 不能忍受区:若无保护,人将无法生存
3. 作业环境因素研究的意义
2015-6-27
16
2. 电磁辐射作业环境
射频辐射:采用金属屏蔽场源;作业地点 与休息场所尽量远离;使用个人防护用品 红外线辐射:作业者使用护目镜;穿戴防 微波隔离服 紫外线辐射:作业者使用防护屏蔽和保护 眼镜、皮肤的个体防护用品 激光:采用工业电视等手段隔离操作;严 禁直接观察激光束
第六章
1.
作业环境分析与评价
第一节 概述
环境因素
人—环境系统:根据人的心理、生理特点 创造一个适应人工作的作业环境。 环境因素主要包括:物理因素;化学因 素;心理因素;生物因素;生理因素 机器—环境因素:考虑环境对机器的要求 以及机器对环境的适应 主要包括:减少机器对环境的污染;机 器适应环境(包括恶劣环境)
2015-6-27
8
第四节 颜色及其心理作用
1.
颜色和色觉
色觉:人眼只能感受三种原色,其他颜色 只是三种原色不同程度的混合 颜色的色调、明度和彩度
2.
色彩对人的心理作用
冷暖感 兴奋和抑制感 前进后退感 转重感 轻松与压抑感 大小感
9
2015-6-27
3. 色彩的象征意义
– 黄色:历史上权势的象征;欧美认为“低贱” – 红色:象征生活,活力,胜利,热情 – 蓝色:象征幸福和希望,现代科技的象征 – 绿色:象征大自然,和平 – 白色:象征纯洁,光明 – 黑色:象征高贵,忧伤
4. 色彩的调配
– 环境配色 – 总体配色 – 安全标志和安全技术的色彩运用(GB289383) 10 2015-6-27
4. 噪声控制措施
– 从声源上根治噪声:改进机构结构设计;改 进工艺和操作方法;提高加工精度和装配质 量 – 从传播途径上降低噪声:使用吸声、隔声材 料;采用隔振与减振 – 个人防护:使用耳塞;防声棉;耳罩;防声 头盔
2015-6-27 12
第六节 振动环境
1.
振动的危害
振动对人体的危害:全身振动对人体的危 害;局部振动对人体的危害 振动对操作和仪器的影响:稳定性差,精 度下降;材料疲劳,机械损坏
2015-6-27
3
2. 热环境对人、工作和设备的影响
– 舒适的气候条件:舒适温度;舒适的湿度; 舒适的气流速度 – 高温环境对人的影响:脉搏加快,皮肤血 管舒张,血流量增大 – 低温环境对人的影响:冻伤 – 热环境对工作的影响:对脑力工作的影响; 对体力工作的影响 – 热环境对材料的影响:温度对材料的影响 (热胀冷缩);温度对腐蚀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