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复习—材料作文“众口难调”优秀一类文作文赏析
2020年高考作文上海卷深度解析及范文

所以,文明发展的进程没有意料之外,每一个转折都是先贤筚路蓝缕、砥砺前行才玉汝于成的。理解文明的进程,要了解动物生存模式向社会生存模式的转折,要理解动物掠夺习性和创造交易生存资料模式的差异,要懂得化解协调、合作共赢优于霸权、暴力的社会形态运行,要认同科学理念和大众意愿相促进以完善情理法度的社会价值。而以上所有的决定因素都是人的力量达成,没有意想不到,也不存在无能为力。
新的世界,新的时代,新的人。鲁迅说,“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敢于拿来,才是不随波逐流,才是敢于作为。
朋友们,勇敢地应对命运的转折,于无力处用力,在无为处有为,你将会做出无愧于世界、时代和生命的不俗成绩。
下水文三
文明的进程
3.价值判断的限制。人的主观能动性不容忽视,人类活动的作用不容否定,尤其是在科学高速发展的今天,人对事物发展的掌控只是是否实现和实现程度大小的问题。比如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虽然无法一下子消灭病毒,但我们可以尽快采取积极措施,将损失降到最低。所以,虽然世上意想不到的重要转折发生过许多次,但这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这是材料中隐含的价值判断。所以此命题不但不可以见仁见智,还要对选择“无能为力”者予以批驳。
2020年高考人物类材料作文模拟题解及佳作点评

2020年高考人物类材料作文模拟题解及佳作点评新题展示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有一位老人,被称为中国科学界的“扫地僧”,经常脚踏布鞋,衣着简朴,他就是中国著名遥感学家、遥感领域的泰斗李小文。
他外表不羁,仙风道骨,体现了传统知识分子的风骨、本色、随性。
有人说,这实在是当下社会的一泓清流。
清流:①清澈的水流;②比喻有名望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或健康的风气。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3版)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套作。
新题解析题目材料首段由李小文谈及传统知识分子的特点,再结合第2段关乎“清流”的解释,我们不难看出命题人的用心,即要求围绕关键词“清流”,展开思考,确定立意。
准确合理的立意如:坚守清流本色;“清流”当“逐流”而上;激浊扬清,创造清流畅通的风气。
审题立意时不能混淆概念,把“不忘初心”“大道至简”“保持纯朴的本色”等与“清流”等同起来,这些只是“清流”的某些表现形式。
“清流”除了具备这些特点,更应当有“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荡涤社会风气”等本质内涵。
写作时,还应关注材料中反映的问题与现实的联系。
朱熹读书时曾感慨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其实,读书需要源头活水,个人、社会、国家也需要汩汩清流。
人有了它,就能心清志明;社会有了它,就能风清气正。
今天的中国正在迈向民族的伟大复兴,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需要清流常注、清风常沐。
从这个层面看,这个作文题响应了时代的呼唤,充满正能量。
佳作1在浮华的世界里做一泓清流作家余华曾言:“为了不让真理的路上人满为患,命运让大多数人迷失方向。
”世俗之外,真理的小径上,那些孜孜追寻着的人恐怕可以叫作“清流”了。
无论是肃正社会风气、引领社会风尚还是激励社会向上,清流在社会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窃以为,我们都应该以自身为器,冲破世俗藩篱,在浮华世界里做一泓引领改变的清流。
2020年高考作文预测及解析:菜园主人

2020年高考作文预测及解析:菜园主人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很多于800字的文章。
“我的外公,从前会偷东西。
”母亲说,“有一天,他去别人菜园偷菜,被菜园主人看见了。
不过,那主人看见了,转身就走。
”母亲说,外公以为那人要去告官,连忙追去。
不料那人进了自家的门,还把门关上。
外公想想,上去敲门。
门开了,外公说:“我被你看见了。
”那人说:“看见什么?我今天连门都没出。
”外公说:“是被你看见了,偷你的菜。
”外公还说:“我现在没法做人了。
”那人笑道:“你说什么话。
咱们是邻居,你想知道我菜为啥长得漂亮,即使问。
我那菜,好看,也好吃。
信不?你先尝尝。
”说着,真去天井边的悬篮里抱出两颗菜,硬是塞到外公手里。
后来,外公成为邻里众口交誉的人。
全面理解材料,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文题解析】:材料内容是菜园主人原谅了外公以前偷东西,“后,外公成为邻里众口交誉的人”。
否则,外公怎么会成为“邻里”众口交誉的人?这里面就有因果关系,因为菜园主人准确对待犯错误者,而使其日后成为一个“众口交誉”的人的。
这样立意就容易找准了,当然立意的角度是多向的。
若从“菜园主人”的角度能够有以下立意:①宽容、宽恕感化他人,成就他人②给别人一次改过的机会③尊重别人,给人自尊④采用的教育方式;若从“外公”的角度,能够有以下立意:①知耻而后进②知错就改③人贵有自尊之心④诚实乃立身之本。
……。
不能全面理解题意,写成了“信任”、“善良”、“关爱”等则视为立意过宽、过泛;若写成“化干戈为玉帛”、“退一步海阔天空”、“相逢一笑泯恩仇”、“徘徊在十字路口”、“转折”、“冷漠”、“豁达”等,则视为偏离题意。
2020年高考材料作文模拟题解及佳作点评

一、作文1.请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篇文章。
我们在长辈的环绕下成长,自以为了解他们,其实每一位长辈都是一部厚书,一旦重新打开,就会读到人生的事理,读到传统的积淀,读到时代的印记,还可以读出我们自己,读出我们成长时他们的成长与成熟,读出我们和他们之间认知上的共识或分歧……十八岁的我们已经长大,今天的重读,是成年个体之间平等的心灵对话、灵魂触摸,是通往理性认知的幽径。
请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深入思考,围绕“重读长辈这部书”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答案】奶奶,您听我说写下这个题目,总想拿着京剧的腔调儿哼一句“我家的表叔数不清,没有大事不登门”,可是,奶奶,今天咱们不唱京剧,让我扶着您,在您最喜欢的墩儿上坐下,细细地听我说。
虽然,如今您眼神浑浊,经常在听我说话时就睡着了,还会像孩子一样流下口水。
奶奶,让我再摸摸您脸上那深深的皱纹吧,那里藏着我的童年,和太多伴着我成长的故事。
幼时的我,最喜欢缠着您讲故事,什么牛郎织女呀、七仙女和董永啊、梁山伯祝英台呀、长工和地主斗智呀……每次我扭缠着您的衣服、央求着您再讲一个的时候,您脸上细细的笑纹就出来了,多得数不清,好像每一条笑纹里都藏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越长大,我的问题就越多,我总是好奇,仙女穿什么样的衣服,祝英台变成大蝴蝶好不好看,地主是不是都是大胖子……您的故事越讲越长,虽然每次讲的都不一样,但我就是爱听,更爱您在我的追问下,弯弯绕绕把两次的不同再说成是一码事。
小时候的我总是在想,是不是因为您的故事太多太长了,皱纹也就变深了呢?其实我没告诉过您,除了哥哥一大堆的小人书,您的故事曾是我童年最美的梦境。
哎呦,奶奶,您看您的坐姿真端正。
小时候,最佩服您的是两件事:一是您的坐姿,永远都是端正挺拔,不管是您做针线活,还是坐在小板凳上纺线或者做什么别的;二是您的坐功,您盘腿坐着,能半天半天地不动地方,我也试过盘腿坐,半个小时不到腿就麻了。
2020高考作文解析

2020高考作文解析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
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
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
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
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
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
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
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材料分析: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齐国君位,管仲和鲍叔牙分别辅佐二人。
管仲曾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才得逃脱。
后来小白即位齐国国君,鲍叔牙深知管仲才能超过自己,便举荐他为相。
小白重用管仲,管仲厉行改革,齐国很快成为一方霸主。
小结:这三人的故事,揭示了人与人相处最好的模式,即互相欣赏,彼此成就。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相处的最好的模式也应该是互相欣赏上,彼此成就。
三人中,但凡有一个人心胸狭隘,格局低下,就没有春秋五霸之首“九合诸侯”的佳话。
我想起了曾国藩的那句话:“谋大事者,首重格局。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并不在于天资的强弱,而在于格局的高低。
格局高的人,能相互扶持,彼此成就,终得共赢。
境界低的人,却诋毁妒恨,相互为难,深陷泥泞。
01强者互帮,彼此成就。
去年9月,华为正式推出自主研发的鸿蒙OS系统,一时间引发热议。
很多人都将鸿蒙的横空出世,视作华为打破安卓垄断地位的一次竞争。
更有人大胆预言:“鸿蒙或成安卓的终结者。
”任正非却在随后的采访中公开表示:“我们将来不仅不会替代安卓,还要支持安卓的发展。
”一句话格局尽显。
正所谓“成人为己,成己达人”,人和人之间,彼此成就,远比互相争斗更有意义。
2020高考作文题目预测及满分作文欣赏(考前冲刺)

2020高考作文题目预测及满分作文欣赏读下列文字,写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一天,狼发现山脚下有一个洞,各种动物由此通过。
狼非常高兴,它想,守住山洞就可以捕获各种猎物。
于是,它堵上洞的另一端,单等动物们来送死。
第一天,来了一只羊,狼追上去,羊拼命地逃,最终从一个小偏洞仓皇逃窜。
狼气急败坏地堵上那个小洞。
第二天,来了一只兔子,狼奋力追捕,结果,兔子从洞侧面一个更小一点的洞逃生了。
于是,狼把类似大小的洞全堵上了。
第三天,来了一只小松鼠,狼飞奔过去,追得小松鼠上蹿下跳,最终,小松鼠从洞顶的一个通道跑掉了。
狼非常气愤,于是,它堵塞了山洞里的所有窟窿,把整个山洞堵得水泄不通,狼对自己的措施非常得意。
第四天,来了一只老虎,狼吓坏了,拔腿就跑。
老虎穷追不舍,狼在山洞里跑来跑去,由于没有出口,无法逃脱,最终,被老虎吃掉了。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佳作赏析】:留下余地,活出品位老虎穷追不舍,狼在山洞里跑来跑去,由于没有出口,无法逃脱,最终被老虎吃掉了。
这只狼比灰太狼还要倒霉。
它忙碌了三天,却是自掘坟墓。
它之所以死亡,固然有弱肉强食的原因,但最重要的是它没给自己留下余地。
如果人如此狼,则品位太低。
“背水一战“、“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情况的确是有的,但还是多条后路比较好。
余地留给自己。
河南巩义的康百万庄园的堂屋上挂着一块匾,上书“留余”二字。
宽备窄用,生意兴隆,康家便有了骏马一天也跑不了一圈的大庄园。
庄园里还有一条精心设计的地道,以便主人在紧急情况下逃脱。
山西平遥古城的县衙里也有一条地道。
这些都是留后路的例子。
余地留给他人。
人大多不是圣人,尴尬时需要一个台阶,穷困时需要一点救助,绝望时需要一条出路,如果没有回旋余地,必然激化他们与社会的矛盾。
余地留给生命。
为什么要“网开一面”?为什么提倡“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因为一个人把一个地区的动物都灭了,周围的人吃什么?这个人的子孙吃什么?现在东海每年都有禁渔期,草原也有禁牧期,希望“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丽画面更多地出现。
2020年上海高考语文高分作文评析例文10篇 点评

★例文1:走出去,返回来罗素曾言:“多远乃万物之本源。
”正如大千世界,古老的华夏文明乃是古埃及、古巴比伦等诸多历史起源中的一支,面对纷繁的世界,我们该如何认识我们认为自己早已熟识的事物。
有人说过这样一段话:“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对于事物的认识,总是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是一个“走出去”进而“返回来”的过程。
不同事物本身具有复杂性和多样化,这不可避免地导致了认识事物时带有简化作用的偏见的产生。
布朗斯说过:“偏见是一个人乃至一个社会思考能力缺乏的体现。
”我们以“中国味”的大气磅礴定义所有中式风格的音乐,而以西方的小夜曲、圆舞曲最为著名,在不知不觉中便沦为了偏见的奴隶,此时便具有了“走出去”的必要性。
华为老总任正非否定了“自主创新”所带有的光辉,这并非是否定“自己”的价值和意义,而是倡导人们避免陷入偏见的泥沼,一再简化前进的目的,而无法深刻地认识事物的多样,以致丧失了认识自我的感情。
沉重的历史积淀化作包袱,迫使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浮于表面,使我们安逸于认识的舒适圈中。
失去了交响曲的激情澎湃,我们如何体悟高山流水的悠扬绵长;失去了摇滚音乐的自由舞动,我们如何沉醉陕北民歌的精神支柱。
失去了与其他事物的交融与荟萃,我们在认知惰性中越陷越深,正如路遥所写:“当一个人沉浸在温柔之乡以后,就再也难以获得重回风暴的勇气。
”走出去,突破局限,更为全面而理性地看待与认识事物。
倾听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走出去,让我们窥探到一个更为全面的世界。
同时,“返回来”的重要性也是应当重视的。
若是只管“走出去”那便向鲁迅先生笔下“拿来主义”所批判的那样所靠拢,只知“进去”而不知“拿来”。
在“走出去”的基础上,我们冲破了偏见与局限的束缚,我们要“返回来”,形成更为深刻的感受。
中国社会具有“从旧见行古道”的传统意识。
我们寻找的“中国味”常常是能令我们孤芳自赏的“历史荣耀”,可是,缺失了对于多样事物的认识,我们如何才能更深刻地认识似已熟知的事物,缺失了深刻的认识,很快我们的兴趣或许便灰飞烟灭,我们如何才能更有意识地去创造自己的价值?走出去,返回来,这是缺一不可的过程。
2020年上海高考语文高分作文评析例文10篇点评

★例文1:走出去,返回来罗素曾言:“多远乃万物之本源。
”正如大千世界,古老的华夏文明乃是古埃及、古巴比伦等诸多历史起源中的一支,面对纷繁的世界,我们该如何认识我们认为自己早已熟识的事物。
有人说过这样一段话:“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对于事物的认识,总是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是一个“走出去”进而“返回来”的过程。
不同事物本身具有复杂性和多样化,这不可避免地导致了认识事物时带有简化作用的偏见的产生。
布朗斯说过:“偏见是一个人乃至一个社会思考能力缺乏的体现。
”我们以“中国味”的大气磅礴定义所有中式风格的音乐,而以西方的小夜曲、圆舞曲最为著名,在不知不觉中便沦为了偏见的奴隶,此时便具有了“走出去” 的必要性。
华为老总任正非否定了“自主创新”所带有的光辉,这并非是否定“自己”的价值和意义,而是倡导人们避免陷入偏见的泥沼,一再简化前进的目的,而无法深刻地认识事物的多样,以致丧失了认识自我的感情。
沉重的历史积淀化作包袱,迫使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浮于表面,使我们安逸于认识的舒适圈中。
失去了交响曲的激情澎湃,我们如何体悟高山流水的悠扬绵长;失去了摇滚音乐的自由舞动,我们如何沉醉陕北民歌的精神支柱。
失去了与其他事物的交融与荟萃,我们在认知惰性中越陷越深,正如路遥所写:“当一个人沉浸在温柔之乡以后,就再也难以获得重回风暴的勇气。
”走出去,突破局限,更为全面而理性地看待与认识事物。
倾听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走出去,让我们窥探到一个更为全面的世界。
同时,“返回来”的重要性也是应当重视的。
若是只管“走出去”那便向鲁迅先生笔下“拿来主义” 所批判的那样所靠拢,只知“进去”而不知“拿来”在。
“走出去”的基础上,我们冲破了偏见与局限的束缚,我们要“返回来”,形成更为深刻的感受。
中国社会具有“从旧见行古道”的传统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作文“众口难调”优秀一类文作文赏析【题目】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江浙民谣:做天难做四月天,蚕要温和麦要寒,秧要日头麻要雨,采茶姑娘盼阴天。
【审题立意】俗话说,众口难调,这则民谣表达的也是这个意思。
民谣的头一句是中心句,后三句是解释,说明“四月天”难做的原因。
头一句的关键词是“难”,而这里的“难”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艰难和困厄,而是面对复杂情境、满足不同需要的左右为难、兼顾之难。
天难做自然让我们联想到人难做、事难处、情难为、理难言……命题意在引导考生审视、思考“难”这一生活情境和人生状态可以对这种情境状态加以描述;可以抒写面对这种情境状态独特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可以对此进行思考和评论,提出摆脱困境解决问题之道。
【例文】1.只做自己的栽花人(68分)林语堂曾说:“只做自己生命中的宝角,不做他人生命中的配角。
”诚如是,大地留给了我们种子,应由我们自己播种,而不应客许他人干涉,生命如四季,如张洁所言:“有的土地只能由自己耕耘。
”清人陆润库曾言:“与菊同野,与莲同洁,与兰同芳,与海棠同韵,定自称花中神仙。
”在我看来花中神仙却并非沾上与他人相同的香气,更不是遂了某人的意,而是做本身,做本真的自已,简单地说,就是自己栽树。
为自己活,只做自己的栽花人。
初识袁中郎是在《满井游记》,至今犹得那句“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如此潇酒才子,想必也是个真性情之人,一如那个傲岸不羁的张岱,世人留下过如此戏语:“哪里锣鼓喧天人声鼎沸,哪里肯定有张岱,曲终人尽,月凉风寂,一缕悲箫传来,那听客,肯定是张岱。
”张岱着实是一个活出了自我的人,不受外物拘束,心向往之则必能趋之,他曾经在《西湖七月半》中留下过一段对人物的精致描绘,究其原因,竟在于游人过多赏不了景,于是张岱索性于一旁观起了人。
他未像周围人那样见缝而入拼命挤向前观望那动人的西湖美景,而是独守自己的一方天地,用文字自娱。
如此看来张岱确实是自己栽花了的,并懂得花该如何去栽。
古者有言:“文由心生,文如其人。
”此言不假,元好问却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文章宁复见为人”,自认为文章总失真。
文学界有两种文人,一者是为自己的人格而书写文字,一者是附庸于人书写违心的文字。
我将这前者看作是为自己而栽花者,并将后者看作是失根之花。
一如郭沫若先生,文学成就颇高,可一旦被政治枷锁桎梏,书写违心文字便成了御用文人的悲衰,我们不能由此断定郭老骨子里不向往自由,可是曾经书写过《女神》唯美诗篇的人笔杆不再为自己而转动,不再书写“那涌向天边的排浪”,不再如诗人食指那样“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那么我想,我们也只能扼腕叹息了。
我认为,我们的生命不应受外物牵制,通俗地说,即不可被人牵着鼻子走。
我们应听以自己内心的声音,只做自己的栽花之人。
如翟秋白,不投降,不低头,高歌“坦荡的大道,只要你大踏步前去”。
一如木心,在寥寥山顶书写朴实无华的文字而与世无争。
再如叶嘉莹,用近百年的光阴诠释“读诗读词使人不老”的真谛。
他们,都是自己生命中的裁花之人。
为自己活,只做自己的裁花人。
2.何人听我楚狂声(68分)马克思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个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先驱开创者是如此地相信社会的力量,人类作为一个集体的力量,以至于他相信,发展的终结,是人类作为一个集体概念之外别无选择。
但是从整体落实到个人,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个人的存活条件于是变成了:首先要找到一个平衡,而这平衡何其难寻,“蚕要温和麦要寒,秧到日头麻要雨,采茶姑娘盼阴天”。
帮助人在这漩涡中找到平衡的应运而生出现法律,道德,主流文化世人被裹挟着,头昏脑胀地随意判断善恶后便昏沉度日。
可是没有经过严肃思考的判断不能称之为判断,随意写下的正义不是真的正义。
有些时候对一方的正义必然是对另一方的不正义,对一方有利必然对另一方有弊。
严肃思考之下,真实复杂冲突矛盾,并不能用一对简单的反义词判断,进而行动。
于是愈思考愈迷惑,最后发现纯粹的平等是没有的,绝对的有利是不存在的,完全的公正是难以捉摸的。
这是四月天之“难”,也是生而为人,为人而思考,思考而判断之“难。
”这“难”如古希腊赫拉克勒斯背负青天,好比西绪弗斯日复一日地推巨石上山,是辛弃疾的“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也是《荒原狼》中的哈显痛苦为一个“清醒的自杀者。
”但是这份“为难”是否没有意义?康德说值得尊敬的不过是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这道德律是否存在?这份“为难”,“难做”本身就是道德律,本身就有其意义。
正如鲁迅在黑暗的荒野上“呐喊”,纵然没人听见也为心中的火焰不被熄灭。
钱理群说:“这份挣扎本身就有意义所在。
”纵然蚕,麦,秧,麻和采花姑娘不明白四月之“难”,而只是一味要求,但是“四月”“为难”已表现出了一种大悲悯,一种严肃思考上的公正,一种对一切的真诚。
清醒地活。
而不是随意判断,昏聩不明中随意决定。
或许有人会辩解,言及无论怎样真实和公正都难以追寻,不如且随意。
但是这样不负责任,不真诚又怎能对得起为人而与生俱来的得以思考的能力,得以判断——“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的责任,作为“四月天”的光辉。
楚狂声无人听得,只留我独自细品。
3.世情的叛逆者(66分)“那描绘的面纱/芸芸众生称之为/生活。
”雪莱知道,世情给你蒙上一层温柔的面纱,也给你上了无奈的枷索。
生活向你索要什么,你需蒙昧着,痴愚着,双手奉上。
于是你便在人生的路上,受着多方的指使,踉踉跄跄,含泪走远。
但我不要这样!何不逆本能而动,追寻自己的目标与方向,做世情的叛逆者!生活的面纱下,有人媚俗。
在米兰•昆德拉眼中,高度的统一、齐整的口号,失却了个性的喧嚣的集体,乃媚俗。
在未知的领域,你的手被套上了名为“驯服”的丝线,被幕后的精怪任意拉扯调笑。
你漂浮着、享受着众人口中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就想《局外人》中一直静坐着的老头和他的狗,养老院里默默地的老人。
他们接受了生活的统一调配,不论自愿抑或被迫。
他们媚俗。
他们拥抱着,化为墓地里躺卧着的森森白骨。
生活的面纱下,有人叛逃。
尼采说,艺术分为两种形式,一为日神式,一为酒神式。
日神峨冠博带,体态雍容,这是阿波罗式的生活,一种稳固的,不剧烈的生活。
而酒神狄奥尼索斯则不同,他半人半兽,形态丑陋,常醉卧于荒野,领略精神与自然交融时开辟出的广博空间之美。
他与众人格格不入,因为他内心炽热着的生活的火焰,终将使自己燃烧殆尽。
但他幸福着,一如《呼啸山庄》中,那两个相爱着的,在荒野狂奔的孩子,他们选择叛逃,即使被逐出,即使烤不到家中温暖的炉火,他们也要做那个快乐的世情叛逆者。
如今的小镇阿尔勒已成为法国最著名的景点之一,梵高在此地长成。
然而梵高在这里,受到的只有驱逐和鄙夷,孩子用石块砸他,他也只能落荒而逃。
一生中,他只卖出一幅画,父亲曾问他;“如果你永远都画不好怎么办?”梵高说:“我只能冒险。
”在参观他最负盛名的《星月夜》时,我看不清他的笔触,因为前方人头攒动,满是举起相机的游客。
不论身后事任何,也抚慰不了已成定局的孤独的灵魂。
或许没有人懂得他们,但也无碍,因为这些骄傲的灵魂,甚至无需人去懂得。
扯下面纱踩在脚下,我要去追寻自己。
你若问我叛逃后被逮捕该怎么办?我便会笑着说:“我只能冒险。
”4.也无风雨也无晴(68分)江南的四月天,外人看来春光烂漫,她自己却调侃说难做。
众口难调,我做了哪个都不称另一个的意,岂不是苦事?如此说来,文学亦是苦事。
大凡创造性的工作,多是左右不逢源。
我披肝沥胆写出一部小说,你只说爱读诗,我呕心沥血删改十年,你却道反不如初。
文学难,难于上青天!甲爱批判,乙爱抒情;公说要团圆,婆说要分离。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到头来只有你的笔竿子最无理。
难怪林语堂的《红楼梦》译稿几度搁浅,最终也只是草草仿写了部《京华烟云》;林先生难做啊!凡动了《红楼梦》的,标准更比别家严苛数倍,蚕未得温和麦未得寒的批评声,也趋势比别家响亮数倍了。
不少舞文弄墨者因此吓破了胆,从此要么丢下笔竿,要么堵塞六窍只留一窍,专为那其中一类人服务了。
《射雕英雄传》只略写英雄神通,却未细讲他如何神通。
好事之人便妄加笔墨,为那一群翘首以盼的编起故事来,什么《奇侠王重阳》《王重阳别传》,只求囫囵填饱肚皮。
更有甚者化名“全庸”“金镛”,胡编乱道几本册子中饱私囊。
诸如此类的,倒是不苦不难,只是失了文学的真谛,不配称为文学了。
文学的真谛在于“我”。
我在社会是是无限小的,计算选票时常常被四舍五入约掉。
在文学里,我即显无限大的天。
爱默生说:“文学的功用就是为我们提供一个高台,从上面可以俯瞰我们自己的生活。
”一个作家,站在高台上,就被赋于了神圣的使命——天的使命。
你会像四月天一样,面对千百张所求不同的口。
你会为难,会报怨,无论写出什么,都会遭受读者的指责。
正所谓甲之砒霜,乙之蜜糖。
采茶姑娘盼到了阴天,可秧苗没盼到日头,它也是要骂的。
可文学只有苦吗?我想,王小波回忆那只唯一的“敢突破生活的设置”的猪兄时是快乐的,伍尔芙畅想墙上的斑点时是快乐的;胡适之顶着骂名写《文学改良刍议》时是快乐的。
循其平原,他们早看透了文学的唯处,却因此参悟了“天”的本意。
天是万物的天,同样是我自己的天。
你们要我风雨要我暗,你们能给我赞誉、声名、财富,可即便如此,我也不能背弃我的本意。
我为苍生写作,亦为自己写作。
我知道你们想要什么,我亦知道迎合哪一位是最有利可图的,可我只当自己不知道。
你大可怨声载道,大可威逼利诱,你大可骂一句“写得什么玩意儿,”我自苦中作乐不动摇,也无风雨也无晴。
白先勇先生曾花数年时间将《台北人》翻译为英文稿。
回顾那段生活,他写下六个字:“翻译苦,翻译乐!”苦在工作繁重,众口难调;乐在文学本身。
当翻译组长将《金大班的最后一夜》中的舞女金兆译作Jolie(法语的“美丽”)时,白先生忍不住拍案叫绝。
彼时,文学的苦和难模糊了,而快乐此生难忘。
文学苦,文学乐!不如归依内心,教它也无风雨也无晴!5.人间难得四月天(68分)人世间最好做是旁观者,指点江山、举例辩证,俨然一位察古观今的通儒;人世间最难做的是当事人,妄图左右逢源,却落个里外不是人。
回过头来总结,还能得个“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可扪心自问,究竟是当局者迷乱不清,还是这世事本就是场迷局,众意难平、众口难调?昔时雅典,执政者梭伦以折中著称。
向上安抚贵族,向下施惠平民,却不曾想贵族恨他侵占利益,平民怨他依附贵族。
到头来,是他开的公民大会将他驱逐出城。
梭伦对于改革雅典不可谓不尽心,落得如此下场,是他妄图面面俱到,还是雅典城民求全责备?我想两者是兼有的。
为人处世难得圆满,所以我们该对自己宽容。
四月的天,人人对它都有个不同的盼头,可天仍作它的天,该下雨下雨,该晴天晴天,偶尔来个倒春寒,它也从不含糊。
可人呢,也拿它没什么办法,既然它是天,又没太过分,便是顺着它也无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