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口”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巧妙寻找突破口,精准支招学提问

巧妙寻找突破口,精准支招学提问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注重对学生问题意识的激发,“提问策略”单元引导学生学习从不同角度提问的方法,以培养积极思考的习惯。
实践和调查发现,“针对全文提问”和“针对写法提问”是教学的两大难点,笔者从学生实际出发,巧妙寻找突破口,并精准支招,让学生掌握提问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提问策略;全文提问;写法提问正文语文部编教材四上第二单元是围绕“提问”编排的阅读策略单元,是继三年级“预测”后的第二个阅读策略单元。
运用提问策略进行阅读,有助于改变学生被动的阅读状态,培养积极思考的习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本单元编排了三篇精读课文和一篇略读课文,有童话、说明文、散文等不同文体类型,意在引导学生在阅读不同类型的文章时都能够主动提问。
为了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学习提问的方法,这几篇课文有不同的侧重点:《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引导学生针对课文局部和整体大胆提问;《夜间飞行的秘密》重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提问,扩大提问范围。
最后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从态度、方法、习惯等方面对提问策略进行了总结。
一、紧扣题目,学习“针对全文提问”。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课后有一个问题清单:前两个问题是针对课文的部分内容提问,“针对部分内容提问”对于学生来说相对比较容易,他们阅读时常常会对一个词语、一句话或者一个段落产生疑问,这些自然而然产生的问题大多属于“针对局部提问”。
如:“‘囚犯’是什么意思?”(针对一个词语提问)“为什么小女孩整天在家里躺着?”(针对一句话提问)“第一粒豌豆的理想是什么?”(针对一个段落提问)。
对于局部内容的提问,学生比较容易掌握,教学的时候不需要花费很多时间。
而“针对全文提问”则难得多,一方面,学生不明白什么样的问题才是“针对全文”的问题,另一方面,“针对全文提问”需要建立在对课文有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对于刚升入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着实有些困难。
我的突破方法是让学生从课文的题目入手。
课题是文眼,是从文章中提炼出来的核心思想,很多题目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凸显文章的主旨,如果从题目入手,那么针对全文提问的难度就会大大下降。
找准突破口,引导学生学习用语文

如《 乌鸦喝水》 这篇课文 ,乌鸦喝不 到水” 乌鸦想 “ “
到 办 法 喝 到 水 ” 课文 的重 点部 分 。教 师 在 教 学 中 抓住 是 这 一 突 破 口 , 学 生 用 “ 为 …… 所 以 … … ” 说 一 句 让 因 各 话 , 说说 “ 鸦喝不 到水 ”乌 鸦想到 办法 它 们 各 自又 会 怎 么 想 ?学 生 带 着 问题 认 真 读 课 文 , 寻 去
求 各 自的 答 案 , 快 就 弄 清 了 课 文 的 主 要 内 容 , 加 深 很 并
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 编 责 黄桂 坚)
想 ? 狸 吃 到 肉 了吗 ? 果 狐狸 吃 到 肉 , 鸦 失 去 肉 。 狐 如 乌 那
在 这 重 难 点 上 , 准 了 重 、 点 , 看 看 重 点 部 分 作 者 找 难 再
是 怎 样 写 的 , 者 又 是 如 何 突 出 主 题 的 , 根 据 这 些 找 作 并 出突破 口, 对课文进行 讲解分析 , 会 把课文分析得 再 就
一
鼓励 , 一起 登 上 天 都 峰 的 事 。这 样 的 课 题 , 给 学 生 练 也 习 概 括 主 要 内 容 带 来 了 很 大 的 “ 惠 ” 恩 。 二 、 重 、 点 寻 找 突破 从 难 我 们 上 一 节 课 , 有 重 、 点 , 出 了 重 点 , 破 了 都 难 突 突 难 点 , 们 的 教 学 任 务 就 完 成 了 。我们 的突 破 口恰好 就 我
点记号 ) 一年 过 去 了 , 子 没 有 回 来 … … 孩
见 到 她 时 , 以 道 歉 ; 是 我 并 没 有 忘 记 , 不 能 失 信 可 可 我
啊 !” 后 , 师 再 引 导 学 生 回 过 头 来进 行 阅 读 和 感 悟 , 然 教
抓突破口 简简单单教语文

抓突破口简简单单教语文摘要:在阅读教学中只要找准了突破口,就找准了教学各环节的纽带。
老师引导学生读书时,只有找准了文章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句子作为教学的突破口,才能正确地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研究课文,欣赏课文,从而省时高效地完成教学目标。
关键词:突破口;题眼;中心句;过渡句;插图;生活体验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3-0072-02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对于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阅读教学中只要找准了突破口,就找准了教学各环节的纽带。
正如阿基米德所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整个地球”。
老师引导学生读书时,只有找准了文章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句子作为教学的突破口,才能正确地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研究课文,欣赏课文,从而省时高效地完成教学目标。
那么,如何寻找阅读教学的突破口,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呢?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谈一些认识。
一、从题眼突破,贯通全文文章题目往往能体现一篇文章的主旨。
因此,把握了题目的“眼”,就等于把握了全文的关键。
教学中,教师可根据“题眼”设计问题,让学生透过题眼,窥视全文的内容,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从而直奔课文重点内容进行学习。
如在教学《将相和》一课时,我抓住“和”这个题眼进行突破,依次展开:“和”是什么意思?(握手言和)将、相最初和吗?(将相联合,“渑池之会”秦王没占到便宜。
)将、相为什么不“和”?(将认为相仅靠一张嘴,就爬到他头上去,心里不服。
)将、相又是怎样和好的?(相的言行感动了将,将负荆请罪。
)教学时,由题眼“和”辐射开去,能巧妙自然地贯通全文,课上得自然、紧凑、严密,层次清楚,效果明了。
二、从中心句突破,提挈全文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都有中心句,它往往是全文的内容浓缩,是内容情感的起始点也是最终的归宿点,而且还是作者写作手法的妙笔之处,更是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一个好的切入点。
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运用技巧

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运用技巧作者:姚世勤来源:《文理导航》2013年第34期语文教学语言艺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有密切的关系。
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
而所谓语文教学语言艺术,就是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和审美性原则,正确处理教学中的各种关系,把语文知识和信息正确有效地传递给学生的语言技能活动。
那么,语文课堂教学在运用语言时,有哪些艺术技巧呢?一、语言要包含具体内容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讲课应不夸夸其谈、不信口开河、不含糊不清、不空发议论、不离题太远,而应言之有具体内容,论之有实,并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意识地把已学知识与未学内容联系起来,把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有意识地穿插有关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名人轶事、成语典故等,最大限度地充实教学内容,做到言之有物,每举中的。
二、语言要包含道德培养、审美培养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的德育因素,在讲授文化科学知识的同时,把渗透于其中的思想性因素结合学生的实际,水乳交融地阐发出来,并通过自己的情感作用形成巨大的感染力,从而把知识教育、文艺教育与思想教育有机地统一起来,对学生起到积极的思想教育作用;二是指要注意使用礼貌文雅的语言,使教学语言具有思想教育作用的同时,又不失文学色彩,尽力做到文质兼美,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审美能力。
三、语言要有逻辑性,要条理清楚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对每课教材做深人钻研和细致分析,弄清要讲的语文知识的来龙去脉,掌握其确切的含义及其规律,精心组织教学语言解读,确定怎样开头,怎样过渡,哪些应该先讲,哪些应该后讲,哪些应该贯穿课程始终,怎样结尾。
这样在“序”上多下点功夫,思路井然有序,讲解就会条理清晰,使学生在重点、难点、疑点等关键问题上能够得到透彻的理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语言要有启发性,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思维启动往往以惊奇和疑问开始。
语文课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增强其学习的内动力,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多为学生制造悬念和创设意境,使学生不单纯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解决,这样就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渴望,使他们融会贯通的掌握知识并发展智力。
语文教学中如何选好突破口

语文教学中如何选好突破口秭归县文化中学胡学刚语文教学中选准突破口,就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语文教学中关于如何选准突破口,本人做了以下尝试:一.从题目中入手。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材有一篇名为《伟大的悲剧》,我们就可以从题目入手:1.“悲剧”的“悲”字在课文中表现在哪些方面?2读完课文后,“伟大”你认为又是如何理解的?3.你如何理解斯科特这次悲剧性探险?这样文章主旨就容易把握了。
再如我们在学习《斑羚飞渡》这篇文章时,我们可以从题目入手设计这样问题:斑羚在什么情况下飞渡的?如何飞渡的?结果怎样?你从中获得什么感悟?最让你触动的是哪几个自然段?这样层次理清了,主旨也把握了。
二.从主旨句中入手。
如《驿路梨花》一文中主旨句应是“驿路梨花处处开”,这句中”处处”即可作为本文的突破口。
本文只写了一处自然的梨花,为什么说“处处“开呢?是否有言外之意?由此启发下去,引导学生将自然梨花的洁白,梨花姑娘品德的高尚,梨花妹妹的天真烂漫及美好的心灵等方面联系起来,自然可以得出主旨句中的梨花象征着梨花姑娘们的美丽纯洁,更象征着那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到此,全文的构思及主题都昭然若揭了。
再如七上《走一步,再走一步》抓住最后一段最后两句:“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
”,然后分析文章的“我”面对陡崖如何一步一步走走下来的?三.从文章的构思中入手。
《藤野先生》一文,其两条线索,一明一暗,明线交代我与藤野的相识前因、相识过程及相别和别后情形;暗线是作者的一颗强烈的爱国心。
从这两点入手,就可以比较透彻地理解藤野的崇高品质和我对藤野先生的无比崇敬和怀念。
四、从重点段或情节入手。
如人教版九年级有一篇名叫《范进中举》,我感到,教学小说,一般提挈全文的抓手可从探究课文的中心事件中获得,因为小说主要是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的。
选准围城突破口,让语文教学鲜活起来

选准围城突破口,让语文教学鲜活起来如果把语文学习比作攻破围城,那么教师——攻城的引领者,在将文章展现给学生之前,就要选好进入围城的突破口。
这也是很多有经验、积极探究的教师在备课时都会反复思考的问题。
打开一本平常的教参,它会按照字词、背景、句篇理解、主旨等方面一一介绍,作为给学生加深印象的参考书,应该足够了;上一节传统的语文课,教师会按照导入、整体感知、字词整理、背景介绍、内容分析、主旨归纳等一一深入,作为让学生学到知识的语文课,应该过关了。
这样的教参,实用;这样的语文课,四平八稳。
也有人批判过这种程式化的教学,赞扬美国式的教学,美国式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愉快中、讨论中学到了知识,获取了生活的体验。
中美的教学方式都有自己的优势,我们应取长补短,形成自己教学中的一些思考和尝试。
随着多元化的社会,急功近利、奢侈浮华的商品经济时代的到来,“阅读危机”使人不安。
应先净化校园空气,让学生静心、潜心读书。
从读课本精华开始,再广泛涉猎课外名著。
学生应自觉抽出时间和精力去研读课文,预习将要学习的知识,才可能在课内收获更多。
一、目标朗读促进教学学生朗读存在一个误区,为读而读,有时只见词语,不见篇章。
读课文必须有目的地读,这样效果才显著。
教师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带着目标去朗读。
用心地读,可以最直接地了解课文的内容;潜心地读,可以深入了解课文中人物的心理状态,明确知道课文的主旨;有感情地读,可以入情入境,促进背诵。
二、潜心提问促进教学学习课文,特别是名著,可以研究的方面有很多,一节课无法面面俱到,那么就要选好学习课文的切入点。
比如,教学《空城计》可分三节课来完成,在分析人物时,就可以抓住“笑”字进行启发分析。
笑有奸笑、坏笑、憨笑、假笑、舒心的笑、爽朗的笑、自豪的笑……笑可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如同人的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般,那么诸葛亮的三次笑反映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呢?针对这个问题,可以结合课文中的战事情况及人物性格进行分析,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了解诸葛亮这一充满智慧、谋略和胆识的形象。
语文教学过程中“突破口”的寻找

又
21 1 号中旬 00 月 年1 刊
语 文 教 学 过 程 中 “ 破 口 ’的 寻 找 突 ’
汪 文 娟
( 京 市 第 三初 级 中学 , 苏 南 京 南 江 摘 要 : 究 好 教 材 即 要 将 文 章 的 思 路 梳 理 得 清 清 研 20 0 ) 10 2
楚 , 现 给 学 生 的是 明 明 白 白的东 西 , 章 的重 难 点 了然 呈 文 于 胸 ,重 难 点 的 突 破 方 法 心 中 有 数 。 唯 有 对 教 材 心 中 有
数 , 能 找 到文 章 的 突破 口 , 过 这 一 发 而牵 动 全 身 。在 方 通 “ 薄 ” 材 的基 础 上 . 们 可 以从 以下 几 个 方 面 寻 找 文 读 教 我
章 的 “ 破 口 ” 突 。 1从 文 章 的 标 题 入 手 .
பைடு நூலகம்
标 题是 文 章 中最 先 映人 眼 帘 的信 息 。标 题有 时 暗含 了很 多 关键 信 息 , 果抓 住 这 个 突破 口 。 生 就能 更 快更 如 学
会 。 看 来 , 时 , 章 的 标 题 便 是 “ 一 发 ” 它 能 够 牵 动 有 文 这 ,
“ 身 ”让 学 生随 着 这 个小 口实现 思 维上 的豁然 开 朗 。 全 ,
2从 文 章 的 关 键 句 子 入 手 .
“ ” 牛 。对 于 每 个 语 文 老 师 而 言 , 材 便 是 庖 丁 手 下 之 牛 , 教
国 ”文 章 的 说 明 对 象 “ 国 石 拱 桥 ” 终 呈 现 , 此 引导 , 中 最 借 学 生 明 白修 饰 语在 不 停增 多 、 延 在 不 停缩 小 , 说 明对 外 将
小学语文教学中找准切入点

小学语文教学中找准切入点白水镇中心小学魏粉翠在语文教学中,找准课文的切入点,是课堂教学最为关键的步骤。
首先,从这个突破口入手,我们就能提纲挈领地对课文进行全面剖析,把课文分析透彻,分析到位。
切入点把握得好,一篇文章就能很流畅地讲完;切入点模糊,就会出现上课时无从下手的情况。
只有找准切入点,努力提高提问效率,才能使课堂呈现出“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局面。
下面就谈谈“切入点”的确定和切入的形式。
“切入点”的确定同课文重点的确定密不可分,既相似又不完全等同。
教师必须先根据单元课文及体裁的不同,确定每一篇课文的授课重点。
再依据体裁的不同,确定每一篇课文的授课重点。
如詹明富老师在上《我的战友邱少云》时以通过心里活动描写来体会人物的优秀品质为重点带动全部,使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
如记叙文可以记叙的要素、线索、人物形象的分析为重点,说明文可以说明事物的特征和说明方法为重点,这样就可使学生在不同体裁课文的学习中获得各种知识。
一、直接从课文题目切入二、从文章中的中心句切入三、从词句理解的疑难处切入四、根据不同文体切入五、从文章的人物切入小学语文教材中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的写人记事的课文很多。
这种类型的课文如何实施教学呢?从阅读的角度来说,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读懂人物,要读懂人物不外乎要读好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
显而易见,如果能从人物切入课文,就会游刃有余地组织教学。
如:《丰碑》一文是以将军思想感情的发展为线索。
教学中以“预习”要求学生“在描写军需处长和将军神态的地方作上记号”为切入点,让学生读文划句子、读句子思考、从神态体会人物内心世界。
《挑山工》一课,挑山工的外貌描写是一个极佳的教学信息,要以读懂人物外貌为切入点,如:教学中抓住“矮”“黑”,让学生读文找原因,进而悟出挑山工的伟大人格——坚持不懈,勇往直前。
再如《全神贯注》一课,常规的教法当中,很容易忽略茨威格这个人物。
其实仔细研究课文,茨威格这个人物对于我们分析课文很重要,他不仅在全文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而且还是表现罗丹全神贯注的品质的重要铺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突破口”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施德钦
(福建省福清市第二中学福建·福州350300)
摘要我们在语文教学时,经常会感觉知识点繁多,理不出头绪来,无奈之下,只好照本宣科,字词、作者、解题、背景、结构……一一讲来,结果是教师教得辛辛苦苦,学生学得糊里糊涂。
究其原因,是没能找准一个能把重难点纳入其中的教学突破口。
关键词突破口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识码:A
突破口的选择对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十分重要,能有效地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它让教师高屋建瓴,从繁杂的知识点中突围,全面系统的审视教学内容,从一个最佳的角度切入,破译文本。
而对于学生而言,教师在教学时,选择一个好的突破口,如一条红线般串起课堂教学的所有知识点,那么学生所看到的就不是零乱的珠子,而是一条熠熠发光的珍珠项链。
同时,配合突破点教师往往还会设置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这样就能刺激学生的兴奋点,引发学生的思考,不断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
要想找准突破口,需要教师对教材有深入的研究,对教学目标有明确的把握。
对学生情况有清楚的认识。
这就如同庖丁解牛,庖丁之所以能那么轻松自如,也是缘于对牛的身体结构细致入微的了解、个人娴熟的刀法和由此而带来的自信。
具体说来,确定突破口可以有以下两种方法:
1挖掘教材因素寻找突破口
教师在研究教材时,首先要弄清楚课文在整个初中或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确定教学的重心,然后选择突破点,设计教学环节,安排教学思路,把知识点都纳入其中,使教学目标清晰、重难点突出。
教材中的突破点最常见的是题目、文眼、精彩语段、情节结构、写作特色等等。
1.1题目
古语云:文题善,佳篇成一半。
题目是文章的窗户,许多课文的标题都十分别致,能帮助我们迅速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和写作技巧,以此为突破点,认真分析文章,就能做到纲举目张。
例如契诃夫的《变色龙》,题目十分别致。
我们可以围绕这个题目设计几个问题展开研讨,从而势如破竹地解决教学重难点。
问题一:变色龙原意是什么?文中又指什么?这里用了哪种修辞手法?问题二:文中称奥楚蔑洛夫是怎么变色的?为什么变色?从中你可以看出他是怎样的一个人?这三个问题研讨下来,写作特色、情节、人物形象这些小说阅读的重点问题都能依次得以解决。
1.2文眼
文眼是能够提挈全文思想性和艺术性的词,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把握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因此可以作为突破口来解读文章。
例如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诗,就可以抓住诗眼来解读全诗。
这首诗的诗眼应该是“幸福”二字,我们可以这样设计问题:海子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幸福图景?海子幸福吗,你从诗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海子为什么不幸福,你知道诗人海子的一些情况吗?对于这种“幸福”而又“不幸福”的复杂情感,我们吟诵时应如何把握?抓住了诗眼,诗歌的情感,写作背景,吟诵方法等问题都迎刃而解。
1.3情节结构
在语文教材中,主要是一些记叙性文章,情节跌宕起伏,最易吸引学生。
如《麦琪的礼物》一课悬念迭起,巧合众多,教学时抓住这一点作为突破口,引导学生解读文本,就能引起学生在学习上探究的欲望。
1.4精彩语段
精彩语段既然是文章最精彩的部分,那也会是最主要的部分,人物性格,作者所要表达的主旨,在这些段落都会得到充分的体现。
因此抓住精彩语段并以此为突破口对全篇进行探究质疑,就能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突破重难点。
例如《范进中举》可以抓住范进发疯这一精彩段落进行赏析,设计几个问题:这一段是写范进发疯,好在哪里?范范进发疯前后发生了什么事?从范进发疯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范进发疯仅仅是因为中举这个偶然的原因吗,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作者安排了范进发疯这一情节目的是为了表现什么主旨?
1.5写作特色
除了从文章内容寻找突破口之外,我们还可以从文章的写作特色入手寻找突破口,这对于学生了解写作的基本技巧,增加写作理论知识十分有益。
这时,教材变成一个范例,学生藉此可以学到许多相关的理论知识。
例如《荔枝蜜》一文,可以从“托物言志”入手解读,《死水》从“以丑为美”入手解读,《藤野先生》可以从“明暗线交织”这一写作特色入手解读。
除了以上这些,可以作为突破口的还有人物、背景、中心句等,甚至文中的一句似乎无足轻重的语句,一个标点符号,只要有助于拎起全文,调动学生的思维,解决教学重难点,都可以作为突破口。
2以能力训练为突破口
我们常说“用教材教”,语文课堂并不只是为了使学生能读懂某一篇文章,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阅读和思维的能力,以学生的能力训练为突破口来解读课文是最为难能可贵的,因为在这里教师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统一在一起。
语文教学目标,除了知识目标还有能力目标,教师要弄清楚在某一篇课文中、在某一个单元甚至某一个学年需要进行的能力训练。
教师根据文章内容,找准能力训练突破口,设置问题或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探究质疑,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
例如诗歌教学中,我们常常以诗歌诵读这一能力训练为突破口,诵读法此时既是教师的教学方法,更是学生学习诗歌的方法。
教师在指导学生诵读的过程中,一一解决了课文的教学重难点;学生在诵读方法的研讨中,既理解了这首诗歌,更学会了诗歌的学习方法。
总之,教师在教读每一篇文章时,都要努力选取一个最佳的突破口,牵一发而动全身,把教学重难点纳入其中,这样四两拨千斤,轻松而又条理清晰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
语|言|文|学
—科教导刊(电子版)·2018年第17期/6月(中)—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