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小汗腺螺旋导管腺瘤1例

合集下载

汗管瘤图片

汗管瘤图片

汗管瘤图片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汗管瘤图片汗管瘤一般好发于眼部周围,是最难治疗的皮疹,是小汗腺管堵塞后刺激汗腺管表皮增生增厚形成的脂肪堆积,很多人误认为是脂肪粒,汗管瘤和脂肪粒的区别在于汗管瘤不能用针挑出东西出来,而脂肪粒可以用针清理出颗粒状得东西。

汗管瘤又称汗管囊瘤或汗管囊肿腺瘤,是表皮内小汗腺导管的一种腺瘤。

汗管瘤是一种良性肿瘤,对人体健康无影响,目前尚未发现有向恶性肿瘤(癌症)转化的病例。

汗管瘤患者多为女性(也有部分男性),女性常在妊娠期、月经前期或使用女性激素时皮疹增大。

部分患者有家族史,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方式遗传.1.好发于女性,青春期发病。

多发性损害见于面部,尤其是眼睑、颈部和前胸。

少数患者为发疹性,除面部外,胸、腹及四肢可有广泛对称性发疹。

通常呈对称性分布,少数病人有家族史。

2.直径为1~5mm、高出皮肤的扁平丘疹,类似粟粒,颜色与正常肤色相近,稍有蜡样光泽,个别可由淡黄转变至深褐色。

常见的眼部汗管瘤3、丘疹多为单个散在分布,几个到几十个数目不等,有时可密集成片,有的则单个发生。

但相邻的两个凸起不发生融合、凸起触之稍有硬实感,少数质地较软。

4.对人体健康无影响,但是部分影响美容,可长期造成人体精神情志压抑一般的汗管瘤治疗方法都是采用激光冷冻等物理的治疗方法,对皮肤伤害比较大,容易留疤留印结痂,反复复发。

“涵草堂”采用纯中药三联疗法口服+外用可以彻底治愈汗管瘤,不复发,在治疗过程中不会出现红肿结痂等不良反应。

下面的图片是典型的眼部汗管瘤图片,大家可以对照参考,看自己是否是汗管瘤。

卵巢肿瘤影像诊断ppt课件精选全文

卵巢肿瘤影像诊断ppt课件精选全文
犯大网膜。
• 2. 左髂总淋巴结6个、左盆腔淋巴结5个、
右髂总淋巴结2个、右腹股沟淋巴结5个、 右盆腔淋巴结4个为慢性炎。
病例3(李莲星)
• 临床:女,66岁 • 反复腹胀痛、腹泻4月。 • B超提示腹腔积液,盆腔混合性占位。
盆腔肿物多发囊性结节融合;左上腹脾脏后下缘及腹膜多发囊样密 度灶,呈环形强化(假性粘液瘤);腹膜广泛增厚;大量腹水。
细胞区及伴有黄素化的泡沫样胞浆细胞或 印戒样细胞组成。结合残留一侧附件亦见 肿瘤成分。
• 符合来自卵巢的硬化性间质瘤。
卵巢硬化性间质瘤病理
• 是起源于卵巢间质的一种少见而又独特的
良性肿瘤,1999年WHO将其归属于卵巢性 腺间质肿瘤中。
• 病理:SST有完整包膜,表面光滑,略呈结
节状及分叶状,多为实性,可有局灶性水 肿及囊腔形成,个别病例有钙化、富有细 胞区、致密胶原纤维组织及疏松水肿区等 多种组织并存
良性肿瘤
• 总有部分位于盆腔内并位
于子宫侧方与子宫相连, 与子宫圆韧带关系密切而 可进行诊断
• 肿瘤长大后常向中上腹发

恶性肿瘤
• 易突破卵巢表面发生腹腔
内种植转移,
• 伴发腹腔积液也较多见
扫描范围应该包括肿物的上限及下限, 上界可达到横膈,下界可涉及到骨盆。
卵巢肿瘤良性与恶性鉴别
良性肿瘤
恶性肿瘤
卵巢囊性成熟畸胎瘤病理
• 病理上包膜光整,边界清楚,由分化好的
外、中、内胚层来源的组织构成:
• 外胚层组织:皮肤、皮脂腺、汗腺、毛发;
若囊性畸胎瘤内仅含外胚叶成份称为皮样 囊肿。
• 中胚层组织如脂肪,软骨; • 内胚层组织(甲状腺等);
卵巢囊性畸胎瘤CT表现

骶尾部小汗腺螺旋腺瘤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骶尾部小汗腺螺旋腺瘤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6·罕少疾病杂志 2024年3月 第31卷 第 3 期 总第176期【第一作者】王伟东,男,在读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手显微血管外科方向。

E-mail:***************【通讯作者】杜 冬,男,主任医师,主要研究方向:显微血管外科、早癌筛查。

E-mail:139****************·短篇论著·骶尾部小汗腺螺旋腺瘤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王伟东 付 强 杜 冬*暨南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广东 深圳 518000)【摘要】目的 探讨小汗腺螺旋腺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影像学检查、治疗及预后。

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骶尾部小汗腺螺旋腺瘤患者的临床病例、治疗方案和随访结果,并结合国内外文献探讨小汗腺螺旋腺瘤的发病和诊疗状况。

结果 小汗腺螺旋腺瘤误诊率极高,用手术或活检可以确定诊断。

首选手术切除,预防复发。

结论 小汗腺螺旋腺瘤是发生于外分泌腺的一种良性肿瘤,临床症状、体征及影像学表现均不典型,手术前诊断较困难,确诊主要依靠术后的病理形态特征,目前治疗手段主要是根治性切除。

【关键词】小汗腺螺旋腺瘤;超声检查;误诊 【中图分类号】R758.7【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9-3257.2024.3.003A Case Report And Re vie w Of Acrococc ygeal Eccrine SpiradenomaWANG Wei-dong, FU Qiang, DU Dong *.The Second Clinical Medical College of Jinan University, Shenzhen 518000, Guangdong Province,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opathological features, imaging, treatments and prognosis of eccrine spiradenoma.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treatment plans and follow-up results of one patient with eccrine spiradenoma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nd the epidemiolog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eccrine spiradenoma were discussed based on domestic and foreign literatures. Results Surgery or biopsy can confirm the diagnosis of eccrine spiradenoma, while it is easily misdiagnosis. Surgical resection is preferred to prevent recurrence. Conclusion eccrine spiradenoma is a benign tumor occurring in the exocrine glands, with atypical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imaging examinations, which is Diagnosed mainly based on postoperative pathological features, and preoperative diagnosis is difficult.Keywords: Eccrine Spiradenoma; Ultrasonography; Misdiagnosis 小汗腺螺旋腺瘤(Eccrine Spiradenoma,ES)在临床上极其罕见,误诊率也很高。

汗孔瘤四例

汗孔瘤四例

汗孔瘤四例苏彤;毕志刚;芦桂青;康莉;刘艳;储小燕;富志良;陈浩【期刊名称】《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年(卷),期】2018(034)012【总页数】3页(P740-742)【作者】苏彤;毕志刚;芦桂青;康莉;刘艳;储小燕;富志良;陈浩【作者单位】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明基医院皮肤科,210019;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明基医院皮肤科,210019;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明基医院皮肤科,210019;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明基医院皮肤科,210019;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明基医院皮肤科,210019;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明基医院皮肤科,210019;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明基医院皮肤科,210019;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210042【正文语种】中文临床资料患者1,女,31岁。

头皮部赘生物十余年。

患者十余年前头皮出现一赘生物,逐渐增大,无特殊感觉,2015年1月来我院就诊。

查体:左侧头皮见一杏仁大赘生物,呈球形,质中,表面无破溃(图1a)。

组织病理示:表皮轻度角化不全伴渗出、结痂,真皮内瘤细胞呈团块状浸润,部分团块与表皮相连,瘤细胞呈立方形或圆形、核圆,深嗜碱性,胞质淡染,部分团块中可见管腔样结构,团块周围未见栅栏状排列(图1b、1c)。

诊断:小汗腺汗孔瘤。

治疗:手术全切。

患者2,男,61岁。

头顶部肿物数十年。

患者数十年前头顶长出一赘生物,无明显不适,近期逐渐增大,2015年2月来我院就诊。

查体:头顶部一杏仁大球形赘生物,灰褐色,质软(图2a)。

组织病理示:肿瘤位于表皮下部,瘤细胞呈立方形或圆形,核深嗜碱性,胞质淡染,与周围的角质形成细胞界限清楚,其内可见管腔样结构(图2b、2c)。

诊断:小汗腺汗孔瘤。

治疗:手术全切。

患者3,女,39岁。

左大腿屈侧肿物1年余。

患者1年多前左大腿屈侧出现一丘疹,后逐渐增大,无明显不适,2015年5月至我院就诊。

查体:左大腿屈侧一绿豆大粉红色结节,质中(图3a)。

组织病理示:部分表皮轻度萎缩,肿瘤位于真皮内,呈分叶状,瘤细胞大部分呈圆形或椭圆形,核深染,胞质淡染,可见管腔样结构,间质轻度胶原增生,散在炎细胞浸润(图3b、3c)。

多发性小汗腺螺旋腺瘤一例

多发性小汗腺螺旋腺瘤一例

1 5 0 9
补 充微 量元 素 的功 能 。驱 白巴布 期片 处方 中重 用补
骨脂 、 驱 虫 斑鸠 菊 , 两 药 中均 含 有 大量 c u 、 z n元 素 ,
直 接 参 与 酪氨 酸 酶 合 成 ,与 白癜 风 发 病 相 关 性 最 大, S e 、 S r大 量 分布 于 高 良姜 与 盒果 藤 中 , 起 到辅 助
本 病 的临床 表现 及病 理改变 进行 了综 合描 述 。国内 最 早 由任 太 于 1 9 6 4年 报 道 了 l例 , 迄今仅见 1 2 例 报道 , 现将 我 院收 治 的 1 例报 道如 下 。
通讯作者: 杨东运 , 第三军 医大学西南整形美容外科医院副教授 ; E - m a i h b e a u t y @ v i p . 1 6 3 . t o m
[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 0 6 - 2 0 [ 修 回 日期1 2 0 1 3 — 0 7 - 1 8 编辑 / 李 阳利
多发性小汗腺螺旋腺瘤一例
陈俊 男 , 陈 亮 , 杨 东运
( 1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总医院烧伤整形科 北京 1 0 0 0 8 8 ; 2 . 第三军医大学西南整形美容外科医院 重
癜 风 中, 采用 单 纯高 能紫 外 光照射 有 效 率为 5 5 . 6 % ,
予驱 白 巴布 期 片 内服 有 效率 为 5 4 . 3 % ,驱 白巴布 期 片 与 高 能 紫 外 光 联 合 治 疗 有 效 率 明 显 提 高 为 8 1 . 2 %, 具 有 显 著 差 异 性 , 值分别为 5 . 5 0 9和
中国美容医学 2 0 1 3 年 7月第 2 2 卷第 l 4 期 C h i n e s e J o u na r l o f A e s t h e t i c M e d i c i n e . J u 1 . 2 0 1 3 . V o 1 . 2 2 . N o . 1 4

恶性小汗腺螺旋腺瘤是怎么回事?

恶性小汗腺螺旋腺瘤是怎么回事?

恶性小汗腺螺旋腺瘤是怎么回事?
*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恶性小汗腺螺旋腺瘤的病理病因,恶性小汗腺螺旋腺瘤主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恶性小汗腺螺旋腺瘤病因
*一、发病原因:
1.本病罕见,常由长期存在的小汗腺螺旋腺瘤恶变所致,恶性程度高,复发率约30%,转移率30%~40%,死亡率20%,可局部淋巴结和肺转移,也可转移到其他内脏。

*二、发病机制:
1.发病机制还不清楚。

*温馨提示:以上就是对于恶性小汗腺螺旋腺瘤病因,恶性小汗腺螺旋腺瘤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相关内容叙述,更多有关恶性小汗腺螺旋腺瘤方面的知识,请继续关注疾病库,或者在站内搜索“恶性小汗腺螺旋腺瘤”找到更多扩展内容,希望以上内容可以帮助到您!
第1 页。

头皮小汗腺痣合并乳头状汗管囊腺瘤1例

头皮小汗腺痣合并乳头状汗管囊腺瘤1例

头皮小汗腺痣合并乳头状汗管囊腺瘤1例
揭丽云;王娟;林伟清;赵庆平;方杰
【期刊名称】《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年(卷),期】2022(29)1
【摘要】报告1例罕见头皮小汗腺痣合并乳头状汗管囊腺瘤。

患者男,78岁,出生
时即发现头皮黄豆大小肿物。

皮肤科检查:头皮顶部可见一肤色及玫瑰红色斑块。

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部分表皮呈疣状增生,真皮深层可见大量结构正常的小汗腺腺
体及导管;另一部分表皮向真皮凹陷形成囊状腔,囊状腔下部可见乳头状突起,乳头状突起由两排细胞组成,乳头状突起基质内可见较多浆细胞。

诊断:头皮小汗腺痣合并
乳头状汗管囊腺瘤。

予手术切除皮损及皮瓣修复术。

术后18个月电话随访无复发。

【总页数】3页(P37-39)
【作者】揭丽云;王娟;林伟清;赵庆平;方杰
【作者单位】毕节市第二人民医院皮肤科;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皮肤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
【相关文献】
1.皮脂腺痣伴乳头状汗管囊腺瘤及基底细胞癌1例
2.皮脂腺痣并发乳头状汗管囊腺瘤及基底细胞癌1例
3.面部乳头状汗管囊腺瘤伴皮脂痣样增生1例
4.皮脂腺痣合
并乳头状汗管囊腺瘤毛鞘瘤基底细胞上皮瘤1例报告5.皮脂腺痣并发乳头状汗管
囊腺瘤及管状乳头状顶泌汗腺腺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汗管瘤1

汗管瘤1

汗管瘤
……
概述
本病又名管状汗腺瘤、汗管囊腺瘤、疹性汗腺瘤、汗管囊瘤,系向小汗腺表皮内导管分化的肿瘤,病因与汗腺酶有关,瘤细胞内酶活性示小汗腺酶如琥珀酸脱氢酶、磷酸化酶和亮氨酸氨基肽酶等活性占优势,而大汗腺酶如酸性磷酸酶和β-葡萄糖醛酸酶呈弱阳性反应。

电镜下,在靠近表皮处见到充满角质蛋白的囊状导管腔,提示此瘤系向小汗腺表皮内导管分化的畸形发育。

女性多见,男女之比为1:3.7。

诊断要点
一、病理诊断
组织病理示真皮特别是上部有嗜碱性上皮细胞索和囊状导管,细胞索呈四块状、逗点状;囊状导管壁由两排上皮细胞组成,外层细胞扁平,内层细胞示分泌活性,管腔内充以嗜伊红胶样物。

二、临床诊断
1.损害表现为针尖至豌豆大的半球形丘疹,肤色或淡棕色至褐黄色,表面常有蜡样光泽,质地中等。

2.女阴损害的色泽较淡,男性损害较柔软,自数个至百个以上,
常密集而不融合。

3.女性好发于两下眼睑,男性多在下胸部,亦好发于前额、两颊和腹部。

4.病程缓慢,可长达30年以上。

鉴别诊断
1.扁平疣:丘疹顶部扁平,疏散分布,好发于面和手背。

2.毛发上皮瘤:丘疹略大而坚实,表面可见扩张毛细血管,好发于鼻唇沟处,组织病理见角质囊肿。

治疗方法
可用电解法或激光等物理疗法去除。

高频电刀和激光较为常用,且疗效满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发性小汗腺螺旋导管腺瘤1例
发表时间:2013-09-06T10:15:07.327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23期供稿作者:刘香欧阳雪
[导读] 汗腺螺旋腺瘤是一种良性肿瘤,本例以手术完整切除后良好,术后随访。

刘香欧阳雪 (武警上海总队医院病理科上海 201103)
【中图分类号】R7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3-0394-01 患者,男,25岁,于11年前发现额部一纵行皮下肿物,逐渐增大,10年前于某院行肿物切除(具体诊断不祥,未行病理检查),自诉肿物术后仍存在,且逐渐增大,局部皮肤受累,表面凹凸不平,无红肿、破溃及疼痛。

1年前于当地医院就诊,予以外涂药物(具体药物名称及剂量不祥)后,局部皮肤凹凸不平面积及突度明显增大,因影响美观,来我院要求手术治疗。

查体,额部见散在点状包块,可推动,无压痛。

术中见肿物组织外生浸润性生长,呈颗粒花菜状与深层组织粘连明显(不排除上次手术疤痕粘连或向下浸润性生长)。

病理检查巨检:皮肤组织一块,面积约5cm X 1.5cm,厚0.8cm,切面皮下呈颗粒状,颗粒大小0.1cm—0.4cm。

镜检:低倍镜下,为多个结节形成的实性肿瘤,结节为圆形,边界光滑,病变累及真皮全层,局灶延伸至皮下脂肪,见有大量淋巴细胞散在发布于肿瘤结节内(见图1)。

高倍镜下可见深染和浅染的两型肿瘤性上皮细胞,暗细胞为小的基底细胞样细胞,核染色深,位于细胞簇周边;亮细胞大,核呈空泡状,胞浆丰富而浅染,位于细胞簇中央(见图2)。

病理诊断:(额部皮肤病灶)多发性小汗腺螺旋导管腺瘤,细胞丰富,生长活跃。

讨论:小汗腺螺旋导管腺瘤是境界清楚的分叶状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最常见于11—40岁[1],几乎可见于身体任何部位,可有剧痛。

本患者无明显疼痛,与文献报道的大部分有触痛或疼痛感表现不一致。

本瘤起源于小汗腺导管下部。

光镜下,细胞丰富,由于胞浆少,细胞又非常丰富,易误诊为恶性。

由于肿瘤内血管丰富,在临床上和光镜下还可与血管
性肿瘤内腺上皮(分泌性)和肌上皮细胞混合存在[2]。

汗腺螺旋腺瘤是一种良性肿瘤,本例以手术完整切除后良好,术后随访。

参考文献:
[1]林挺,杨慧兰,庞文林.多发性小汗腺螺旋腺瘤误诊1例分析并文献复习.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2):264-266.
[2]JuanRosai(原著),回允中(主译).ROSAI&ACKERMAN外科病理学(第9卷,上卷).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14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