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激酶A在老年大鼠腹壁切口疝术中应用瑞芬太尼诱发的痛觉过敏中的作用机制
羟考酮对瑞芬太尼致切口痛大鼠痛觉敏化的干预机制研究

羟考酮对瑞芬太尼致切口痛大鼠痛觉敏化的干预机制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瑞芬太尼是一种强效的麻醉药物,常用于手术术后镇痛。
使用瑞芬太尼也会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如痛觉敏化,特别是在切口痛的疼痛处理中。
痛觉敏化是一种疼痛感觉的增加、扩散和持续化的现象,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羟考酮是一种合成的Κ型阿片受体激动剂,被广泛用于镇痛和麻醉。
研究表明,羟考酮具有镇痛和抗痛觉敏化的作用,但其干预机制在瑞芬太尼致切口痛的痛觉敏化中尚不清楚。
为了探究羟考酮对瑞芬太尼致切口痛的干预机制,本研究将通过实验方法来阐明羟考酮的作用机制,并评估其对瑞芬太尼致切口痛的干预效果,为临床疼痛管理提供新的治疗策略和理论基础。
这对研究疼痛敏感性的调控机制、寻找更有效的镇痛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临床意义。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羟考酮在瑞芬太尼致切口痛大鼠痛觉敏化中的干预机制。
具体目的包括:1. 研究羟考酮对瑞芬太尼诱导的痛觉敏化的影响,探究其对痛觉传导途径的调节作用;2. 探讨羟考酮可能通过哪些信号通路参与调节瑞芬太尼致切口痛的痛觉敏化过程;3. 分析羟考酮对瑞芬太尼致切口痛的干预机制是否与炎症反应、神经元兴奋性或神经递质释放有关;4. 探讨羟考酮在调节痛觉敏化中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瑞芬太尼致切口痛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药物靶点。
通过深入研究羟考酮对瑞芬太尼致切口痛的干预机制,有望为临床疼痛治疗提供更有效的药物靶向策略,并为疼痛管理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1.3 研究意义瑞芬太尼是一种强效的镇痛药物,常用于手术后的疼痛管理。
长期或过量使用瑞芬太尼可能导致痛觉敏化,使疼痛感受增加,疼痛阈值降低,从而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寻找一种能够有效干预瑞芬太尼致切口痛的药物或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羟考酮是一种Ν-甲基-二茂铁胺受体激动剂,已被广泛应用于镇痛和麻醉的临床实践中。
研究表明,羟考酮对疼痛具有一定的镇痛效果,但其对瑞芬太尼致切口痛的干预机制尚不清楚。
术前应用地佐辛对瑞芬太尼诱发早期痛觉过敏大鼠模型的抑制效应

P 0 Z 0 g , Fi r s tt h o r:XUE Z h a o- . r i a,Ema i l :x u e z h a o . r i a @y a h o o . t o m. c n
[ Ab s t r a c t ] Ob j e c t i v e To d i s c u s s t h e i n h i b i t o r y e f f e c t s a n d p o s s i b l e me c h a n i s m o f d e z o c i n e
过 敏 的效 果 及 机 理 。方 法
组( I R ) , 分别泵人生理盐水和瑞芬太 尼( 1 . 3 g ・ k g ‘ ・ mi n ) , 同时行切 1 2 I 手 术 。模 型 成 功 后 将 大 鼠 随 机 分 为 A、 B、 C、 D、 E 5组 , 分 别 给 予生 理 盐 水 、 受 体 激 动 剂 U5 0 4 8 8 、 小 剂 量 受 体 拮 抗 剂 C T OP 、 U5 0 4 8 8加 小 剂 量 C T OP和地 佐 辛 , 建立 痛觉过敏模 型。于术前 、 术后 2 h测 量 各 组 大 鼠 热 缩 足 反 射潜 伏 期 ( P wT I ) , 检 测 脊 髓 强 啡 肽 表 达 。结 果 ( 1 )P wT I : 与 I 组相比, I R 组 明 显 缩 短
Me t h o d s Th e r a t m o de l o f r e mi f e n t a ni l —i n du c e d h yp e r a l ge s i a wa s e s t a bl i s h e d. Ra t s we r e d i vi de d i nt o gr ou p I a nd gr oup I R ,t h e n n or ma l s a l i ne a nd r e mi f e n t a ni l (1 . 3 g・ k g一 ・ mi n - ) w e r e pu m pe d
瑞芬太尼导致术后痛觉过敏机制的研究进展

3 . 2 N 一 甲基一 D 一天 ( 门) 冬氨酸 0 岫l A ) 受体参与术后 痛觉过敏中的形成
瑞芬太尼作用于 u 受体之后可先引起核呼吸因子一 1 表 达量 的增 多, 随后N 一 甲基- D - 天( 门) 冬氨酸受体 2 B 亚基表达 量 增 多 ,激 活 N M D A受体 : 也 可通 过 激 活 蛋 白激 酶 C 而活 化 N M D A受体 :有研究表 明, 切 口痛一 瑞芬太尼痛觉过敏 的大 鼠 模 型中脊髓糖元合成 酶激酶一 3 m R N A表达增加 ,且大 鼠脊 髓 N M D A受体从胞浆 内向细胞膜的运输 量增 加,提示 其参 与 调节 N M D A受体运输 ,N M D A受体通 道开放后通过一氧 化氮 合 酶促进 大量 的 N O产生, 进一步提升 N M D A受体 的活性, 形成正 反馈, 提高神经元的兴奋性, 使疼痛 中枢敏感性增 强 。 3 . 3脊髓 E I L K活化参与术后痛 觉过敏中的形成 脊髓 E 尼输注 可激 活术后大 鼠脊髓 E R K活 性。鞘 内注射 E R K上游 抑 制剂 U 0 1 2 6可减少脊髓 E R K阳性细胞数 目以及 E R K蛋白表达 量。 提示脊髓 E R K 路径与瑞芬太尼 引起的术后痛觉过敏有关。 。
1瑞芬太尼 的药理学 1 . 1瑞 芬太 尼的理化 性质 瑞芬太尼芬太尼 的 4 一 酰基 苯胺 哌啶衍生物 , 镇痛效果为 芬太尼 的 1 . 5 ~3倍。它的化学结构 中有独特 的酯键 ,可被 血浆及组织 中广泛存在 的非特异性酯酶快速水解代谢 ,药代 动 力学 不受肝 肾功 能影 响 。其主要 的代谢产 物为瑞 芬太尼 酸 ,可结合 l a 、 o 和 K受体 ,结合 强度仅为 其母体瑞芬太
痛觉敏感化与蛋白激酶

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 现已证实 ° 的激活有赖于
细胞内 ° 的产生 而胞内 ≤ 的升高以及与腺苷酸环化酶
≤ 偶联的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2
≤ ° 和其他神经肽与 受体的兴奋均
能增加 ≤ 的活性 作 用于细胞内
° 从而激活 ° ∀此
外 抑制性下行通路亦可能与 ° 的激活有关 ∀
应用 ° 或 ° 的催化亚单位能使脊髓背角神经元的
° 激活 由此产生的蛋白质磷酸化可调节受体的功能 ∀ 大鼠
一足皮下注射辣椒素后 诱导 ≥× × 神经元 ⁄ 受体
亚
单位上第 位丝氨酸残基磷酸化≈ ∀ 外周注射 ° 抑制剂
可抑制上述神经元的磷酸化过程≈ 亦即 ° 参与是
脊髓痛觉敏感化形成的机制之一 ∀
3 蛋白激酶 Γ(προτειν κινασε Γ , ΠΚΓ)与痛觉敏感化 外周伤害性刺激传入可引起 ° 物质和谷氨酸在脊髓背角
疼痛评分的影响≈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
≈
≤ ≤×
≥
°√ ∏
∏
∏
° ≤Χ≈ ≥
)
≈⁄
≤÷
⁄
≤
¬2 ∏
∏
∏
≈
∏
)
≈ 张颜波 李菁锦 蛋白激酶 ≤ 亚型在福尔马林复制急性内脏炎症痛
中的膜转位的变化≈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待发表
≈
≤
∏
2
≤
≈
∏
)
≈ 张颜波 李菁锦 蛋白激酶 ≤ 与躯体内脏痛觉调制≈
临床
)
中国药物与
° ≤ 超家族至少包括 种亚型 种亚单位 各亚型 !亚单
位在躯体痛觉与内脏痛觉传入和调制中的作用文献报道不一 ∀
发育正常 !° ≤Χ敲除的转基因小鼠经结扎坐骨神经 复制神经
脊髓Pellino1在瑞芬太尼诱导的大鼠痛觉过敏中的作用及机制

doi:10.3969/j.issn.1006-9852.2020.12.005脊髓Pellino1在瑞芬太尼诱导的大鼠痛觉过敏中的作用及机制 *付宝军△ 姜静静 黄玉琼 林宗航 李 恒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清远市人民医院麻醉科,清远 511518)摘要目的:观察脊髓Pellino1 (Peli1) 在瑞芬太尼诱导的痛觉过敏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
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平均分为6组 (n = 6):包括生理盐水组(S组)、瑞芬太尼组(R组)、生理盐水 + scrambled shRNA组(S + shscr组)、瑞芬太尼 + scrambled shRNA组(R + shscr组)、生理盐水 + Peli1 shRNA组(S + shPeli1组)、瑞芬太尼 + Peli1shRNA组(R + shPeli1组)。
R组、R+shscr组、R + shPeli1组大鼠通过尾静脉连续输注瑞芬太尼4 μg/ (kg·min) 2 h,建立瑞芬太尼诱导的痛觉过敏模型;S + shscr组、S + shPeli1组、R + shscr组、R + shPeli1组于瑞芬太尼给药前连续3天鞘内注射shscr或Peli1shRNA;分别采用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 MWT) 和热缩足反射潜伏期 (thermal withdrawal latency, TWL) 评价大鼠机械痛敏和热痛敏;Western blotting法和RT-PCR法检测Peli1、Iba1、GFAP蛋白及mRNA表达;ELISA法检测TNF-α、IL-6、IL-1β。
结果:与S组相比,R组瑞芬太尼输注后6 h、1天、3天MWT和TWL明显降低(P < 0.001);与R + shscr组相比,R + shPeli1组大鼠瑞芬太尼输注后6 h、1天、3天MWT和TWL明显升高(P < 0.05, P < 0.001);与瑞芬太尼输注前相比,R组大鼠瑞芬太尼输注后6 h、1天、3天脊髓Peli1蛋白及mRNA表达显著升高(P < 0.001);与S + shscr组相比,R + shscr组大鼠瑞芬太尼输注后1天Iba1蛋白及mRNA以及TNF-α、IL-6和IL-1β表达明显升高(P < 0.001);与R + shscr组相比,R + shPeli1组大鼠瑞芬太尼输注后1天Iba1蛋白及mRNA以及TNF-α、IL-6、IL-1β表达明显降低(P < 0.001)。
瑞芬太尼痛觉过敏预防及治疗

演讲人
目录
01. 瑞芬太尼痛觉过敏概述 02. 瑞芬太尼痛觉过敏预防 03. 瑞芬太尼痛觉过敏治疗
瑞芬太尼痛觉过
1
敏概述
痛觉过敏定义
痛觉过敏是一种病理状态,表 现为对疼痛的敏感性增加。
痛觉过敏通常与神经损伤、炎 症、药物作用等因素有关。
痛觉过敏可能导致患者对疼痛 的耐受性降低,影响生活质量。
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使用抗过敏 药物,如抗组胺药、糖
皮质激素等
物理治疗:使用冷敷、 热敷等物理方法缓解症
状
心理治疗:进行心理疏 导,减轻患者的心理压
力
生活习惯调整:保持良 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
度劳累和紧张
预防措施:避免接触过 敏原,保持生活环境清
洁卫生
药物选择
1
抗组胺药:如苯海拉 明、扑尔敏等,可减 轻过敏症状
02
副作用:观察治疗过程中出现 的副作用,评估治疗安全性
03
患者满意度:询问患者对治疗 效果的满意度,评估治疗效果
04
康复时间:评估患者康复时 间,判断治疗效果
谢谢
2
糖皮质激素:如泼尼 松、地塞米松等,可 减轻炎症反应
3
抗过敏药:如西替利 嗪、氯雷他定等,可 减轻过敏症状
4
局部麻醉药:如利多 卡因、普鲁卡因等, 可减轻疼痛症状
5
钙通道阻滞剂:如硝 苯地平、维拉帕米等, 可减轻血管痉挛
6
抗抑郁药:如阿米替 林、氟西汀等,可减 轻焦虑和抑郁情绪
治疗效果评估
01
疼痛缓解程度:评估患者疼痛 缓解程度,判断治疗效果
瑞芬太尼是一种阿片类镇痛药, 常用于治疗痛觉过敏。
瑞芬太尼痛觉过敏原因
瑞芬太尼诱发痛觉过敏研究新进展

瑞芬太尼诱发痛觉过敏研究新进展摘要】瑞芬太尼作为较为理想的超短效的阿片类镇痛药,起效迅速且消除不依赖输注时间,被广泛应用于临床麻醉及疼痛治疗的各个领域,但其所引起的痛觉过敏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随着对其引起的痛觉过敏作用机制和痛觉过敏的防治措施研究的不断深入,已由实验动物和人类健康的志愿者逐渐转向临床,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对瑞芬太尼诱发痛觉过敏发生的评价和影响因素、作用机制、防治药物的给药途径和最佳剂量的研究进行综述。
【关键词】瑞芬太尼痛觉过敏机制防治【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08-0370-03瑞芬太尼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新型超短效μ 阿片受体激动剂,起效迅速、作用时间短、消除迅速、连续输注无蓄积作用以及代谢不依赖于肝肾功能是其显著特点,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麻醉,由应用瑞芬太尼所带来的各种不良反应正逐渐引起研究者的关注。
阿片药物所诱发的痛觉过敏OIH(opioid-induced hyperalgesia) 是指暴露于阿片药物的患者出现一种以痛阈降低和( 或) 对正常疼痛刺激的过激反应为特点的皮肤感觉异常现象。
瑞芬太尼起效快、短效的独特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导致它诱发的痛觉过敏也明显频于、强于其他阿片类药物。
现就近几年国内外瑞芬太尼诱发痛觉过敏发生的评价和影响因素、机制及其防治药物加以综述。
1瑞芬太尼术后痛觉过敏发生的评价和影响因素1.1 瑞芬太尼术后痛觉过敏发生的评价以往的研究在实验动物和人类健康的志愿者进行,结果表明,瑞芬太尼可诱发痛觉过敏。
如Celerier[1] 研究提示接受瑞芬太尼(0.04mg/k g ) 持续泵注30mi n 的切口痛模型大鼠术后24h 开始出现痛觉过敏,并在术后24 ~ 48h 迅速达到高峰;Hood 等[2] 人在志愿者身上使用辣椒素痛敏模型观察经过数小时瑞芬太尼输注是否可导致疼痛敏化,认为大剂量瑞芬太尼可致痛觉过敏。
羟考酮对瑞芬太尼致切口痛大鼠痛觉敏化的干预机制研究

羟考酮对瑞芬太尼致切口痛大鼠痛觉敏化的干预机制研究研究背景瑞芬太尼是一种强效的阿片类镇痛药物,常用于临床麻醉和术后镇痛。
长期或大剂量使用瑞芬太尼可能导致机体出现耐受性和依赖性,严重影响其镇痛效果。
研究也表明,瑞芬太尼可能引起患者术后疼痛敏感度增加的现象,即痛觉敏化。
寻找一种新的干预机制来减轻瑞芬太尼导致的痛觉敏化对临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羟考酮是一种局部麻醉药物,具有明显的止痛作用。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羟考酮对瑞芬太尼致切口痛大鼠痛觉敏化具有一定的干预作用,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本实验旨在探讨羟考酮对瑞芬太尼致切口痛大鼠痛觉敏化的干预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的依据。
实验方法实验以清洁级SD大鼠为实验对象,将其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
分别为对照组、瑞芬太尼组、羟考酮组、瑞芬太尼+羟考酮组。
每组大鼠术前24h禁食,术前6h禁水。
实验过程中,对照组给予等体积葡萄糖溶液皮下注射,其他组按体重给予瑞芬太尼皮下注射,注射剂量为1μg/g;羟考酮组给予羟考酮皮下注射,剂量为5μg/g;瑞芬太尼+羟考酮组先给予瑞芬太尼注射,30min后给予羟考酮注射。
实验结果实验结果显示,瑞芬太尼组大鼠在手术后表现出了痛觉敏化现象,而羟考酮组和瑞芬太尼+羟考酮组大鼠的痛觉阈值显著高于瑞芬太尼组,且羟考酮组效果更佳。
经免疫组化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瑞芬太尼组大鼠表达的P物质、c-fos和c-jun mRNA含量明显增加,而羟考酮+瑞芬太尼组大鼠的P物质、c-fos和c-jun mRNA含量明显低于瑞芬太尼组,说明羟考酮对瑞芬太尼致切口痛大鼠痛觉敏化的干预作用可能通过抑制P物质、c-fos和c-jun的表达来实现。
结论羟考酮对瑞芬太尼致切口痛大鼠痛觉敏化具有一定的干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涉及到P物质、c-fos和c-jun的表达调节。
这对于临床上预防和治疗瑞芬太尼致痛觉敏化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其详细的分子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羟考酮对瑞芬太尼致切口痛大鼠痛觉敏化的干预作用需在更多的动物模型和临床病例中进行验证,以期最终在临床上得到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著· 蛋白激酶A在老年大鼠腹壁切口疝术中应用瑞芬太尼诱发的痛觉过敏中的作用机制彭余楠1臧婷1倪坤1张凯2【摘要】 目的探讨蛋白激酶A(PKA)是否可作为ephrinB/EphB信号通路下游的效应分子,进而介导ephrinB/EphB信号相关的痛觉过敏(remifentanil-induced hyperalgesia,RIH)发生发展过程。
方法以老年雄性SD大鼠进行腹壁切口疝造模,在瑞芬太尼复合七氟烷麻醉下行腹壁切口疝修补术。
我们检测大鼠的机械痛觉异常和热痛觉过敏以及PKA蛋白水平,以评价行腹壁切口疝修补术大鼠术中应用瑞芬太尼麻醉引起的术后痛觉过敏。
结果阻滞EphB、PKA活性抑制了瑞芬太尼诱发的机械性和热痛觉过敏,阻滞EphB受体抑制脊髓PKA的活化,阻滞PKA活性抑制了ephrinB/EphB激活引起的痛觉过敏。
结论实验证明PKA作为ephrinB/EphB信号系统的下游作用位点在瑞芬太尼诱导的痛觉过敏过程中发挥调制作用。
本研究为临床上寻找治疗RIH的新靶点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腹壁切口疝;瑞芬太尼;痛觉过敏The roles of PKA in the remifentanil-induced hyperalgesia of rats undergoing abdominal incisionhernia repair Peng Yunan1, Zang Ting1, Ni Kun1, Zhang Kai2. 1Department of Anesthesiology, AffiliatedDrum-Tower Hospital of Medical College of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Province, China;2Department of General Surgery, Affiliated Drum-Tower Hospital of Medical College of Nanjing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Province, 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 Zhang Kai, Email: zk641218@【Abstract】 Objective The objectiv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investigate that proteinkinase A(PKA) may contribute to remifentanil-induced hyperalgesia (RIH) as the downstream of ephrinB/EphBsignaling. Methods Aged male SD rats were made into abdominal wall hernia model. A week later, theywere abdominal hernia repaired under remifentanil compound sevoflurane anesthesia. We characterized theremifentanil-induced pain behaviours by evaluating thermal hyperalgesia and mechanical allodynia in a rathind paw. Protein expression of PKA in spinal cord was assayed by western blotting. Results Continuinginfusion of remifentanil produced a thermal hyperalgesia and mechanical allodynia, which wasaccompanied with increased expression of spinal PKA protein, what appeared above was inhibited bypretreatment with EphB2-Fc, an antagonist of ephrinB/EphB.H89, inhibitors of PKA, suppressed painbehaviours induced by remifentanil infusion and reversed the increased pain behaviours induced byintrathecal injection of ephrinB2-Fc, an agonist of ephrinB/EphB. Conclusions Our findings confirmedthat PKA is involved in remifentanil-induced hyperalgesia related to ephrinB/EphB signaling. EphrinB/EphB signaling might be the upstream of PKA. This study provides fundamental theory for novelintervention targets for treatment of remifentanil-induedhyperalgesia.【Key words】 Abdominal incisional hernia; Remifentanil; HyperalgesiaDOI:10.3877/cma.j.issn.1674-392X.2019.01.008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81500951)作者单位:210008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麻醉科1,普通外科2通信作者:张凯,Email: zk641218@腹壁切口疝是腹部手术后、腹壁起主要支持作用的肌腱膜层愈合不良而产生的腹壁疝。
不及时处理会引起疝囊嵌顿并发展为肠梗阻、肠管坏死等,危及生命。
手术修补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1]。
老年患者腹壁切口疝发生率很高,这是由于老年人肌肉萎缩致使腹壁强度退变;多重疾病如慢性咳嗽、便秘、前列腺增生等会导致腹内压升高,也是老年腹壁切口疝高发的因素[2]。
老年腹壁切口疝患者手术的麻醉管理应达到对生理干扰小、消除术中的不良应激反应、术后苏醒迅速、减少插管时间的效果。
新型强效μ阿片受体激动剂瑞芬太尼具有起效快、超短效、代谢不依赖于肝肾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停药后迅速代谢,提高了静脉麻醉的可控性[3]。
因此适用于老年腹壁切口疝患者手术麻醉。
然而瑞芬太尼停药后的阿片药物诱发的痛觉过敏发生率很高,因此对瑞芬诱发的痛觉过敏(remifentanil-induced hyperalgesia,RIH)机制的研究尤为重要。
瑞芬太尼可引起快速、持久的增强NMDA受体应答,提高突触前和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是引起中枢敏化的关键环节[4]。
我们之前的研究证实酪氨酸激酶家族中的EphrinB/EphB信号系统通过调节NMDA 受体参与调控RIH的发生发展[5],有许多研究表明受体酪氨酸激酶系统参与PKA复合物的调控[6-7],那么PKA是否参与了EphrinB/EphB信号相关的RIH伤害性信息的调制?本研究通过行为学、分子生物学实验方法,旨在研究PKA在老年大鼠腹壁疝术后RIH伤害性信息的调制中的作用。
材料与方法一、材料48只SD大鼠(南京大学实验动物中心);瑞芬太尼(宜昌人福,中国);EphrinB2-Fc(EphrinB/ EphB信号系统激动剂,R&D公司,美国);EphB2-Fc (EphrinB/EphB信号系统阻断剂,美国R&D公司);H89(PKA抑制剂,Sigma公司,美国);PKAca抗体(Abcam公司,英国);Human IgG Fc (无效应Fc制剂,Jackson公司,美国)。
二、方法1. 腹壁切口疝模型的制备:选用老年雄性SD 大鼠,腹壁正中切口去除腹壁的肌层、筋膜和腹膜,大小约1.5 cm,然后直接缝合皮肤,一周后腹壁切口疝发生率百分百。
2. 腹壁切口疝修补术(Onlay):采用聚丙烯平片(赫美,意大利;型号:op0812),将补片置于肌肉腱膜上,用2-0可吸收缝线间断缝合,补片与腹肌缺损边缘有至少0.5 cm的重叠。
3. 瑞芬太尼痛觉过敏(RIH)模型建立:大鼠七氟烷麻醉后,腹部皮下持续泵注浓度为20 μg/ml 的瑞芬太尼(40 µg/kg)30 min,同时行Onlay。
4. 鞘内给药:参照Mestre等[8]描述的方法直接鞘内注射给药。
将大鼠用七氟烷麻醉,俯卧位,左手拇指和中指置于大鼠脊柱L5-6间隙的两侧,以食指定位,右手持微量注射器从间隙垂直缓慢进针,以大鼠尾巴出现颤动或突然侧向甩尾动作为穿刺成功的标志,注药时间约20 s,留针10 s。
5. 机械缩足阈值(PWT):参照Chaplan等[9]报道的“Up-Down”法,用V on Frey纤维细丝测定大鼠的PWT。
将大鼠置于透明的有机玻璃箱中,底为0.5 cm×0.5 cm孔径的铁丝网,待大鼠在有机玻璃箱中适应30 min后,用一系列标准化的V on Frey 测试探针刺激大鼠右足底中部,持续6~8 s,大鼠在刺激时间内或在移开von Frey针时立即出现快速的缩足反应,记为阳性反应。
测定首先从中等力度的von Frey纤维丝(2 g)开始,当该力度的纤维刺激不能引起阳性反应时,则给予相邻大一级力度的纤维刺激;如出现阳性反应,则给予相邻小一级力度的刺激。
不同刺激之间相隔30 s,以消除前一刺激的影响。
如此连续进行,直至出现第1次阳性和阴性(或阴性和阳性)反应的骑跨,再连续测定5次,最大力度为15 g,大于此值时记为15 g。
以up-down法算出50%反应阈值即PWT。
6. 热缩足潜伏期(PWL):采用热辐射刺激仪,测定大鼠足底PWL。
将大鼠置于底部3 mm厚的洁净有机玻璃箱中自由活动适应30 min,按Hargreaves 法[10]用热辐射刺激仪照射大鼠右足底,照射开始至大鼠出现抬腿回避时间为PWL。
热刺激强度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维持一致,自动切断时间为25 s,以免造成热辐射损伤,为避免或减少前一次刺激对随后刺激效应造成的影响,同一部位刺激的间隔时间为5 min,连续测定5次,求得PWL的平均值。
7. Western blot:大鼠断头处死后快速取出L4-6脊髓并放入-80 ℃冷冻保存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