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次股灾的回顾和启示概述._图文.ppt
2015年股灾回顾

2016年
1月4日当天仅交易了140分钟,第二次1月7日全天仅交易了15分钟,上证指数下跌488.87点,深证成指下跌了2018.26点创业板指数下跌了436.66点, A股蒸发市值逾6万亿每人亏损额达10.53万元。管理层不得不连夜叫停熔断机制
2月3日沪指低点突破2700,这轮行情正式结束,进入慢熊阴跌。
7月3日沪指失守3700点
7月4日5日周末,李克强总理回国主持救市,7月6日,重磅利好下上证指数高开7.82%
7月7日8日,千股停牌避险,也就是说,除停牌股外,整个板块跌停了。,沪深300、中证500、上证50三大股指期货共计12大主力合约全线跌停。国家队在多只个股的跌停板脉冲式吃货,测试抛压,带动人气。14:56,国家队一笔吃掉跌停板上所有封单,似乎希望来了。但没有用,集合竞价时跌停板马上又被封死。收于3500点
6月25日,上证指数的反弹受阻于拐头向下的20日成本均线。
6月26日,指数以一个漂亮的向下跳空宣告了成本均线压制成功。牛死了。右侧资金开始抢跑道,千股跌停,创业板暴跌9%。
6月27日,央行降息+降准
6月29日,-5%到+5.53%,创业板则是暴跌重灾区,指数暴跌8%,1天内失守2900、2800、2700等多个整数关口,超300股跌停。截至6月18日,沪深两市融资余额达到2.26万亿元,创历史新高。6月19日成为融资业务的拐点,当日沪深两市融资余额减少55.50亿元,为6月5日以来首次净减少。6月23日减少金额进一步扩大至143.00亿元;24日再一次净减少401.86亿元,这也是今年以来融资余额单日最大降幅。25日融资余额净减少233.7亿元,降幅有所减少。这4个交易日两市融资余额累计减少848.8亿元。在过去的两周,上市公司控股股东以及高管们已高位套现。
美国百年金融史之十大最恐怖股灾

美国百年金融史之十大最恐怖股灾,熊市如何结束(指数跌幅超过40%为基准):这里我们将精选实战对比美股过去十大熊市的底部形态和时间,以及与其对比的中国A股已经发生过熊市的底部状况。
美股的熊市次序是按照其恐怖程度大小来排列:美股最近一次大崩盘(图1):这是美股过去100多年中仅次于1929年的大股灾。
开始日:2000年3月7日结束日:2002年10月8日熊市历经:950天左右(31个月)纳斯达克指数终极顶点:5,133纳斯达克指数终极低点:1,108百分比跌幅:-78%美股历史大崩盘股灾倒数之十:大萧条的后遗症1932~1933年作为1929年美股超级牛市大崩盘触底后第一个实质性的反弹开始后的再次下跌,是熊市转牛后的一个恐慌,与其说是恐慌,还不如说是大萧条的后遗症在继续干扰大众的信心。
当时道指由1932年的40点反弹到1933年的80点,指数反弹了100%,只历经了3个月,再次大幅度下跌到50点左右回稳向上。
图2,1933年所构筑的底部的消耗了3个月,但是如果从1929~1932年这个大熊市来看,不算其下跌过程的时间,只采用到最低点后从新开始主升通道确认开始,也就是终极底部的构筑是消耗了整整10个月的时间,道指才从新进入了一个长期的安全区域内。
如果以1929年终极顶点的熊市开始到结束,跌幅达近90%;耗时33个月,而最终确认牛市开始还要再等13个月。
美股历史大崩盘股灾倒数之九:一战结束前夕开始日:1916年11月21日结束日:1917年12月19日熊市历经:393天左右(13个月)道琼斯指数终极顶点:110道琼斯指数终极低点:66百分比跌幅:-40%如果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听上去是一个很远时代的故事,那我们还要再看看恐怖系数排名美股大崩盘史上第九的1917年,这还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前夕。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当时道指的跌幅高达40%,如果1916年你买入1,000美元单位的指数基金,到1917年它只有600美元了。
历次股灾的回顾和启示

6
1989年日本股灾,迟到的救市
随着股市的下跌,经济的下滑和地价的下降,日本的泡沫经济崩溃了,随着危机的进一步加深,众多银 行和金融机构面临生存危机,甚至破产倒闭。面对股市的大跌,日本政府在 1995 年前按照传统的危机处 理方式来被动解决金融机构出现的问题,日本货币当局重新转向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连续降低利率(在随 后失去的十年中,利率降低到零)增加货币供应,但是收效甚微。日本政府也采取了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来 稳定股市和经济,但力量太小,几无成果。日本政府直到 1998 年10月才宣布开始直接将资金注入到问题 金融机构中,市场对于救援计划的反应非常正面,日本的银行股在救援计划公布后三个月内上涨 20%、 一年后上涨 88%,直接注资的救援效果较先前宽松货币政策,或是刺激财政方案来得直接,但到此时, 日本经济已经度过了“失去的十年”,救市效果不能称之为好。 日本金融危机发生后直到 1998 年才出台 大规模的救市政策,最终整体花费成本占总体经济 GDP 的 13%,居历次金融危机之冠。
• 对比 2007年5.30由于印花税提高,最低调整幅度23%,调整周期 5个交易日,指数跌幅大于5%只有两次,震荡调整41个交易日后 新高
• 下跌速度急,多数个股出现连续跌停,场外配资和高杠杆资金得 到血洗,融资融券收到严重冲击,融资余额急速下降8000亿
• 影响大,出现A股史上最大停牌潮和增持潮,政策救市力度历史罕4 见
20
中国未来市场的走势
• 1、延续目前国内资本市场机构和监管体系 A股会美国化及资本市场重大改革是A股最 后的希望。因为如果A股不能美国化,那么 我们A股过去23年的运转的周期是A股很少 有2年以上的牛市,如果A股不美国化的话, 目前A股投机严重,市场价值估值体系欠缺, 投资者势力不对等及恶意操控市场的行为 将A股打入深深谷底,A股未来这一段时间, 是很长的一段时间应该是走大熊市。
三次股灾反思录:从讲故事到重业绩

三次股灾反思录:从讲故事到重业绩作者:荀玉根来源:《投资与理财》 2017年第7期这是海通证券在2015 年股灾发生后发布的反思性研究报告。
报告对1996 年、2007 年和2015 年的股灾进行了反思,“从讲故事到重业绩”等观点已经被市场证实。
2015年6月15日至7月8日A股出现灾难式下跌,此后政策出手,市场旋即出现报复性反弹,暴跌暴涨之下,是投资者在股灾后时代情绪紊乱的直观反映。
杠杆交易作为本轮股灾的推手,直接加剧了市场波动,从监管层面看,股灾后时代更需规范杠杆资金、改进交易制度。
对于参与市场的投资者而言,股灾后时代投资策略又将有何不同?本篇报告我们重点回顾1996年12月、2007年5.30市场急速调整后风格和行业表现的变化,以期对未来投资提供可能借鉴。
股灾反思:慎对杠杆2015年6月15日至7月8日,A股上演了灾难式的暴跌。
在17个交易日内,上证综指、创业板指最大跌幅分别达34.9%、42.9%,跌幅超过30%和50%的分别有2139家和1390家,占比为77%和50%。
本轮调整中,17个交易日上证综指已有4个交易日跌幅超过5%,创业板指则有7个交易日跌幅超过5%。
本轮调整更是多次出现大面积个股跌停潮。
其中,6月19日、26日、29日,7月1日、2日、6日、7日共8个交易日均出现1000只以上的个股跌停,6月26日、29日更是超过2000只个股跌停。
大批个股跌停导致流动性风险凸显,数万亿金融机构资金面临损失风险,如果没有及时救市,有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可能。
杠杆交易是股灾重要推手。
第一,杠杆交易是把双刃剑。
杠杆无法改变行情的趋势,但却可以加快行情的节奏,涨时助涨、跌时助跌。
本轮牛市有两波杠杆资金加速入市,并推动了市场加速上涨;而降杠杆也引发了有史以来最惨烈的股灾。
第二,本次A股杠杆规模超过以往。
我们估算高峰时杠杆资金规模约4万亿以上,杠杆资金占总市值和自由流通市值5.3%和14.3%。
历次股灾救市启示

任泽平:历次股灾原因救市效果和启示文:国泰君安宏观任泽平、宋双杰摘要:通过比较全球历史上几次重要股灾、救市政策和效果,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1)股票市场有自身涨跌规律。
所有的股灾均发生在股票价格偏高时期,而且泡沫化程度越高,跌幅越深。
2)杠杆工具会放大股市的波动。
比如美国1929年股灾、1987年股灾、台湾1990年股灾。
3)新兴经济体在推动金融自由化过程中容易出现股灾,在资本账户开放、金融创新工具增加的过程中,政府监管体系不完善,投资者对新环境不熟悉。
比如1989年日本股灾、1990年台湾股灾、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
4)如果股灾发在经济周期上升期或降息周期,股市具有较强的恢复能力且调整较浅较快,有基本面或政策面资金面的支撑,比如美国1987年股灾、2011年受主权债务危机冲击;但是如果股灾发生在经济周期下降期或加息周期,股市恢复力较弱且调整较深,比如美国1929年大萧条、2008年次贷危机、日本1989年股灾。
5)政府救市是正常的逆周期调节,该出手时就出手。
股票市场也是市场经济体系之一,因此需要政府逆周期调节,比如股市过热时加息、增加IPO供给等,股市暴跌时注入流动性、降息、减少股票供给等;6)股灾发生时政府救市要及时有效,防止股灾对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的过大伤害。
同样处于经济周期的拐点,1929年大萧条的最大教训是政府救助不及时,放任股灾蔓延成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而2008年次贷危机由于及时启动注入流动性、QE等,一度被称为“百年一遇”的股灾对实体经济冲击相对较小,股灾后美国经济恢复较快。
总结历次股灾的救市措施,包括:1)政府发布声明,建立常态透明的沟通机制,稳定预期。
比如美国1987年股灾,总统和财长发布稳定市场预期的声明,理性引导。
2)投放流动性,降息降准,减缓或暂停IPO。
属于逆周期调节工具。
3)降低交易税费。
比如当前单边0.1%的印花税降至0.05%。
4)政府及受政府影响的资金直接入市,包括但不限于汇金增持金融股,汇金申购ETF,保险资金入市等。
三次金融风暴的PPT

提
纲
一、美国大萧条的开始经过和结果 二、亚洲金融危机的开始经过和结果 三、应对前两次危机的政策和措施 四、本次金融危机的开始和经过 五、列举本次危机的政策和措施 六、针对本次的政策和措施的先进性 分析 七、我们的一点建议 八、预测本次危机的结果
一、美国大萧条
起点:农产品价格下跌。
• 结果:这场灾难使中欧和东欧许多国家的制
度破产了。它导致了德国银行家为了自保,而延期 偿还外债,进而也危及到了在德国有很大投资的英 国银行家。资本的短缺在所有的工业化国家中都带 来了出口和国内消费的锐减:没有市场必然使工厂 关闭,货物越少,货物运输也就越少,这必然会危 害船运业和造船业。在所有国家中,经济衰退的后 果是大规模失业:美国1370万,德国560万,英国 280万(1932年的最大数据)。大萧条对拉丁美洲 也有重大影响,使得在一个几乎被欧美银行家和商 人企业家完全支配的地区失去了外资和商品出口。 据估计,大萧条时间,世界的钱财损失达2500亿美元。 • 因为当时中国正处于封锁状态,没有感觉到金融 危机带来的损害。
苏联的木材竞争,美国木材的价格下跌;
加拿大小麦的过量生产,美国强迫压低所有农产品
产地基本谷物的价格; 与此同时金融的大崩溃正在酝酿 着:在美国,一股投机热导致 大量资金从欧洲抽回,随后在 1929年10月发生了令人恐慌的 华尔街股市暴跌。
进行时:开端:华尔街股市暴跌
1929年美国经济发展已经出现严重困难。由于传统工业部 门在20年代一直发展迟缓,开工严重不足,并制约了其他经 济部门的发展,进而使整个经济形势开始出现大衰退的迹象。 但纽约股市却不断哄抬,在1929年上半年股价一直上扬。 这个美国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已经无法正确反映美国经济的真 实情况。我们知道,支撑股市的是投资者的信心和对未来的 希望。但这种信心和希望在1929年10月下旬,由于经济持 续低迷而彻底破灭。广大投资者开始疯狂抛售股票,股价下 跌之快,连自动报价机都来不及报价。股市崩溃了。股市崩 溃引发了一连串连锁反应。广大投资者的财富几乎是在一夜 之间化为乌有,迫于生计和信心动摇,人们纷纷赶往银行挤 兑存款,这又直接导致银行相继倒闭。银行倒闭后,大量工 商企业的正常运转由于失去了资金支持也相继宣告破产。工 人因此而大量失业,人民生活水平大幅下降,更无力去市场 购买商品。美国的经济由此开始进入了恶性循环。
最新-1929年--1997年金融危机-PPT文档资料

1929年 9 月 5 日,一位叫鲁杰 · 巴布森的统计学家在美国全 国企业家大会上预言:“一场大恐慌就要到来,而且可能非常可 怕。”或许是预言起的作用,几个小时内,纽约股票交易所的股 价下跌了10点。为安定人心,胡佛总统公开发表讲话,宣称美国 经济从总体上看是健康的,从而引起股市行情再次上升,而且其 上升幅度比任何时候都大。然而9~10月间,股价时起时落,局势 异常。 1929年10月28日,星期一,纽约股票交易所的全部股票平均 下降50点。这一跌就一发不可收拾,就像洪水决堤一样,迅速摧 毁着一切能够摧毁的事物。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黑色星期一“。
三、启示
1929年危机发生在美国经济持续多年的繁荣之后,它所带来 的震荡是如此深重,以致时隔多年,人们对此仍心有余悸。有人 曾如此说:“大萧条像一场大屠杀一样,幸存者的精神创伤影响 了以后几十年的公共政策。”这场危机的历史经验即使在今天仍 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它给我们以深刻的教训与启示: (一)一个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是金融体系得以正常运行的 基础 经验告诉我们,现代市场经济存在内在的不稳定性,这就要 求政府加以适当的干预。在30年代,罗斯福就任总统后积极推行 新政,一反以前历届总统的对经济的不干预政策,对国民经济进 行了多方面的管理,其中总需求管理是十分重要的内容。在理论 上,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所创立的现代宏观经济理论在30年代开 始为人们所熟悉,并且逐步影响到大学和政策实施。
历次股市大跌图及原因分析

2013-5-31 6-25最高位2325.00主要受美联退出QE。
万科2009-8-5 8-30中国股市大跌启示录从1990年12月沪深两地市场诞生到现在,倏忽之间,十八个年头过去了。
中国股市从最初的“呀呀学语”到今天成长为一个“毛头小伙子”,期间,涨涨跌跌、大事小事,不一而足。
有的人,在市场大起大落中脱颖而出,成为财富五车、学高八斗、闻名华夏的股市高手,譬如声名显赫的杨百万……等等。
但是,更多的人,却在大起大落之间跌宕沉浮,有的甚至于从此一蹶不振,步入人生最低谷……那么,大起大落伊始,有没有一种共性或者什么征兆,既可以让我们获得较为理想的投资收益,同时又能让我们能够最大限度的回避市场调整风险呢?大涨,且不说它,因为这时候只要不是贪得无厌,傻子都能赚钱。
本文试图从中国股市7次大跌中找出一些蛛丝马迹,引以为鉴。
当然,从实战意义上讲,仍然属于“马后炮”行为。
第一次大跌:1992年5月至1992年11月,上证指数从1429点跌至400点,历时5个月,最大跌幅72%。
1992年5月21日,沪市突然全面放开股价,大盘直接跳空高开到1260.32点,较前一天涨幅高达104.27%,上证指数当天从616点飙升至1265点,三天后冲高至1420点,股票价格一飞冲天,其中,5只新股市价面值狂飙2500%至3000%,上证指数首度跨越千点。
1992年6月12日,股票交易印花税税率调高至3‰,当天市场没反应,盘整一月后从1100多点跌到300多点。
1992年8月10日,深圳发售新股认购抽签表,发生震惊全国的“8·10风波”,之后三天,上海股市受此影响暴跌22.2%,上证指数跌去400余点,与5月25日的1420点相比净跌640点,两个半月内跌幅达到45%。
1992年11月17日,上海联农股份有限公司(天宸股份600620)人民币股票上市,当日沪指跌至386.85点,收盘393.52点,完成最后一跌,此后股指一路上行,至1993年2月16日,收在1558.95,涨幅29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