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灾反思录】2015年股灾留给我们的记忆和反思--王升武
我们从2015年的股灾中学到了什么

我们从2015年的股灾中学到了什么作者:暂无来源:《理财·市场版》 2016年第8期向小田财经专栏作家。
曾历任证券公司、银行等金融机构高管。
专注资本市场、投资理财等财经领域写作,为新浪财经、腾讯证券等多家主流财经媒体特约撰稿人。
文/向小田很多次想写一写2015年夏天股灾的启示,每次提笔却又放下。
直到现在,我依稀还能清楚地记得那时人们买入的狂潮和热情。
在上证指数触及5178.19点的高位时,在一片泡沫的呐喊声中,经济学家们开始谈论经济的新常态,投资家们开始谈论泡沫对科技创新的积极意义,股票评论家们则不断刷新预测的上限。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却始料未及。
平地一声惊雷,风暴来袭。
市场一开始就迅速陷入崩溃。
在交易的前30分钟里,大户和机构就巨量砸盘。
当然,在当时日均成交1万亿的量面前(现如今每天成交不超过2000亿),卖盘再凶猛,也被牛市中散户疯狂的买盘所淹没。
创业板股票的跌幅让人目瞪口呆。
那些在四五月如日中天代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股票一路溃败,仿佛断了线的风筝一头扎了下来,投资者纷纷避之唯恐不及。
一些私募方寸大乱,还没有来得及反应,持仓已经跌停。
为了对冲无法卖出的风险,又跑到股指期货市场上去开空单,反倒给行情火上浇油。
那是一个创业板的黑色星期一,截至收盘,创业板跌幅超过了5%,数百只创业板股票死死按在了跌停板上,这也是牛市出现的奇观。
在接下来的一个星期中,创业板指数暴跌了600多点,跌幅达13.32%,上证指数则跌了接近10%。
大多数的人六神无主,热衷于牛市回调抄底的人看着眼前的一切,仿佛失去了信仰不知所措。
场内的人拒绝接受现实,惶恐不安,不忍割肉,想着再稍微涨涨一定卖,兑现牛市的收益。
牛市中的神话并没有因为一个星期的暴跌而黯然失色,通常牛市消化利空会比熊市花更长的时间。
一个星期太短暂。
许多人在上半年通过加杠杆实现财务自由,这刺激了一些没有进入股市的投资者——他们把大幅下跌看作是上车的良好机会。
由7月股灾想到的

由7月股灾想到的作者:暂无来源:《中国储运》 2015年第9期文/姜超峰2015年6~7月,中国股市经历了一场疾风暴雨。
在短短的不到30天的时间内,上证综合指数从5178点跌至7月27日的3725点。
而且,这还是有关部门采取了历史上最强的干预措施后的结果。
股灾是否已经过去,尚且不知,但股灾留下的警示,让人刻骨铭心。
一是虚拟经济在撼动实体经济。
在经历了六年多的低迷之后,股市于去年年中高歌猛进,一路升至5000多点。
而2014年的GDP增长为7.4%,股市上升并没有实体经济的支撑。
这说明虚拟经济相对脱离实体经济而存在而发展。
北京暴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交易所上市后,33个交易日有32个涨停,涨幅2827%,市值240亿元,市盈率494倍。
7月7日,大交所铁矿石价376元,伦敦铁矿石不足50美元。
钢铁价格比1994年低35%。
差距如此悬殊,谁还关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上市的目的早已变为圈钱———增值———变现———走人。
二是贪婪已成为部分国民的本性。
2008年的美国金融风暴,使得有158年历史、1.2万员工、在美国投行中位列第四、总资产6390亿美元、总负债6130亿美元的雷曼兄弟公司破产。
全世界的经济因此一蹶不振,到现在仍没有走出阴影。
去杠杆化、虚拟经济要依赖实体经济,这是国际公认的经验教训。
殷鉴不远,我国为何要加大杠杆?6月15日,证券公司多单是空单的13倍,OF外资空是多的80倍,保险机构多是空的252倍。
好像2008年的金融风暴从来没有过,贪婪使然。
融资融券、股指期货,不知坑了多少人家。
三是股灾可以动摇国体。
1929年美国的经济危机,导火索就是股市膨胀。
这个危机在全世界蔓延,形成了长达4年的全球经济危机,并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不无关系。
当数以万亿计的资金瞬时被吸走时,很可能引起社会恐慌和骚乱。
当政府救市不力时,又会引发信任危机。
当以重资救市时,则有可能引发金融危机。
无论从那个角度看,股灾的影响都不可小视。
股民的记忆有多久股灾给我的三个血泪教训

股民的记忆有多久?股灾给我的三个血泪教训2015年6月15日,上证综指收盘定格在5178.18点。
一个看似平常的日子,但这一天,对于大部分当天的A股投资者来讲,一场风暴正悄然走近。
在不到一年之前,2014年7月22日,上证综指拉开大涨的帷幕,一路逛奔,不到一年的时间,上涨1.5倍。
期间,无数个股像脱缰的野马,3倍、5倍、甚至10倍以上大幅飙升。
无数的专业投资者、散户趋之若鹜,纷纷参与到这场财富盛宴中来。
好景总有时限,凡事皆有周期。
6、7、8月份的股灾,上证综指从最高的5178.18点下挫至最低的2850.71(截止至8月28日这阶段),接近45%的跌幅。
其中,无数个股腰斩,有不少甚至跌回到2014年前的熊市阶段。
期间的救市、投资者的泪水、宝贵财富的蒸发等一系列道不完的故事,必将载入史册。
作为一个机构投资者,亲身经历了这轮市场,听了不少身边机构和散户的经历,特别是不少在战场“阵亡”的朋友,有不少感慨。
我们究竟怎么避免未来发生类似的悲剧?1、减少贪欲,坚持合适的投资理念古希腊历史学家Herodotus(希罗多德)说过:“上帝欲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
”人为的因素有时能阶段性扭曲规律的表象,但长期来看,规律最后还是会回到规律本身应有的轨迹。
在过去短短的一年时间,股指和个股的疯狂上涨使大部分投资者忘乎所以,欲望不断膨胀,想一口吃成胖子。
在6月之前,不少投资者本来拥有不错的投资回报,但看着不停上涨的市场,没有停下来冷静思考一下市场是否疯狂,不去理会一些已经出现危机的明显信号,抱着“上了5000点就撤”,“一定会上6000点”,“火灾时,我离门口最近,跑得最快”等一系列的侥幸心理。
不少投资者帐上已经有一倍,甚至几倍的收益,但总想“再赚一点点”,而不断上涨的市场让那些落袋为安的投资者在别人眼中成了“有钱都不捡”的“傻子”。
贪欲本是人性,无所谓对错,但过度的贪欲,过度的疯狂,在没有绑好安全带的情况下,极快的车速将会把车内人抛出车外,造成重伤甚至是不想看到的后果。
股灾引发的危机事件管理及思考

股灾引发的危机事件管理及思考事件回顾:2015年,中国股市上演了一场波澜壮阔的过山车行情,上半年一路飙升,6月起,跌势若雪崩,成为一场股灾。
当时我在x公司工作,公司的经营范围之一便是负责向基金经理提供数据报送及分析等相关业务。
由于股灾事件,作为我们公司客户的一名基金经理突然失联,有消息传出,该名基金经理因操作违规,谎报数据、涉嫌利益输送等问题被追查,可能已被监管机构带走,也可能失联原因是因为自杀身亡(后续证实为因违规操作及谎报业绩导致大规模经营业绩亏损在股灾情况发生后自杀身亡)。
虽然只是内部消息流出,但该部分投资过该基金经理推荐产品的客户已顺藤摸瓜找至我们公司,寻衅滋事甚至予以加压,甚至找来媒体拍照报道,给公司带来一定负面影响。
针对这个事件,作为公司HR负责人,我在公司迅速成立了危机处理小组,将公司风控主管、信息管理部负责人员、财务负责人及负责该基金经理客户的项目销售紧急召集,讨论内部相关应对措施。
该事件的处理让我认识到,在企业在进行危机管理的时候,沟通是最有效且关键的办法。
而沟通方式主要分为对内员工沟通及对外媒体沟通和两种。
1.对内部员工的有效沟通危机事件发生后,如果内部员工对公司保持认同感及信心,他们是企业在面临危机时最忠实的支持者。
在紧急成立了危机处理小组后,与内部员工的沟通时我总结了以下两个步骤:1)真诚有效地沟通。
针对这一事件,内部人员是从企业以外的信息来源,甚至是间接并非直接的客户而得知相关的消息,而因为当时又处在股灾事件段内,可谓人心惶惶之时,这可能会员工对企业就会产生怀疑与不安。
因此这时我们不能假设员工知道所有的信息,更不能认为员工应无条件站在公司的一边,而是要诚实公开地将事件的经过向员工说明,让员工们有足够的权利被告知企业所遇到的情况。
2)统一对外话述,防止谣言散布。
在员工认同企业在危机处理的诚意与行动方案后,员工由上到下便能持有共同的立场来共度危机,对于那些有损企业形象的谣言便能有效地控制。
股灾反思录

封面文章Cover·Story2014年下半年启动了一轮波澜壮阔的牛市。
与此前的牛市不一样的是,这轮牛市是带杠杆的。
不少投资者通过配资的模式参与到行情中,对行情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短时间内,指数从2014年的2000点涨至5000多点。
当时有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6月,场内配资活动通过三个系统接入的客户资产规模合计近5000亿元,但实际规模远超该数据。
另外,场外配资的杠杆往往在1:3-1:5之间,更甚者高达1:10,因此,整个市场的配资规模不会低于1.5万亿元。
去杠杆引发踩踏事件或许是杠杆助推的牛市超出了监管层的预期,“慢牛”并没有迎来,杠杆的助推使得“疯牛”越来越疯。
监管层终于对配资开始出手。
6月12日,证监会要求各证券公司不得通过网上证券交易接口为任何机构和个人开展场外配资活动、非法证券业务提供便利。
6月13日,证监会官微发布《关于加强证券公司信息系统外部接入管理的通知》。
一石激起千层浪,自6月15日起,A股开启暴跌之旅。
此后,监管层继续收紧配资。
7月12日,证监会官网公布《关于清理整顿违法从事证券业务活动的意见》,再次要求派出机构和证券公司加强对场外配资业务的清理整顿业务。
重拳之下,场外配资的清理也获得了阶段性的胜果。
据证监会数据显示,截至9月16日,3577个资金账户的清理已完成,占全部涉嫌违法从事证券业务活动账户的61.30%。
“一刀切”强平是否恰当?5000点高位进行的清理场外配资,时间短、手段强硬,同时,高杠杆的场外配资盘爆仓、强平推倒了股市下跌的“多米诺骨牌”第一张,紧股灾1.0反思发生时间:2015年6月15日形成原因:清理场外配资造成踩踏事件。
造成结果:17个交易日上证指数从5178点直泻到3500点,跌幅超32%,多个交易日上演千股跌停的惨剧。
072016年第04期2016年第04期Cover ·Story封面文章随着其后的做空、伞形信托和两融平仓……一系列连锁反应和恶性循环,最终造成股市非理性踩踏事件的发生,大盘亦遭遇前所未有的下跌,而跌速之快,跌幅之深亦属历史罕见。
三次股灾反思录:从讲故事到重业绩

三次股灾反思录:从讲故事到重业绩作者:荀玉根来源:《投资与理财》 2017年第7期这是海通证券在2015 年股灾发生后发布的反思性研究报告。
报告对1996 年、2007 年和2015 年的股灾进行了反思,“从讲故事到重业绩”等观点已经被市场证实。
2015年6月15日至7月8日A股出现灾难式下跌,此后政策出手,市场旋即出现报复性反弹,暴跌暴涨之下,是投资者在股灾后时代情绪紊乱的直观反映。
杠杆交易作为本轮股灾的推手,直接加剧了市场波动,从监管层面看,股灾后时代更需规范杠杆资金、改进交易制度。
对于参与市场的投资者而言,股灾后时代投资策略又将有何不同?本篇报告我们重点回顾1996年12月、2007年5.30市场急速调整后风格和行业表现的变化,以期对未来投资提供可能借鉴。
股灾反思:慎对杠杆2015年6月15日至7月8日,A股上演了灾难式的暴跌。
在17个交易日内,上证综指、创业板指最大跌幅分别达34.9%、42.9%,跌幅超过30%和50%的分别有2139家和1390家,占比为77%和50%。
本轮调整中,17个交易日上证综指已有4个交易日跌幅超过5%,创业板指则有7个交易日跌幅超过5%。
本轮调整更是多次出现大面积个股跌停潮。
其中,6月19日、26日、29日,7月1日、2日、6日、7日共8个交易日均出现1000只以上的个股跌停,6月26日、29日更是超过2000只个股跌停。
大批个股跌停导致流动性风险凸显,数万亿金融机构资金面临损失风险,如果没有及时救市,有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可能。
杠杆交易是股灾重要推手。
第一,杠杆交易是把双刃剑。
杠杆无法改变行情的趋势,但却可以加快行情的节奏,涨时助涨、跌时助跌。
本轮牛市有两波杠杆资金加速入市,并推动了市场加速上涨;而降杠杆也引发了有史以来最惨烈的股灾。
第二,本次A股杠杆规模超过以往。
我们估算高峰时杠杆资金规模约4万亿以上,杠杆资金占总市值和自由流通市值5.3%和14.3%。
2015年中国“股灾”原因分析及反思

2015年中国“股灾”原因分析及反思作者:王一先来源:《中国市场》2017年第07期[摘要]从2015年6月起,中国股市爆发危机,给中国金融市场带来巨大冲击。
文章重点分析了“股灾”前高企的“杠杆率”与股市崩盘的内在联系,并着眼于马克思主义新市场理论,剖析此次“股灾”发生的原因。
研究2015年中国“股灾”爆发原因对于稳定股票市场、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和社会安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股灾”;“杠杆率”;市场失灵[DOI]1013939/jcnkizgsc2017070972014年下半年,中国股市步入了增长“快车道”。
2015年上半年,股市延续了2014年的良好势头,股价一路攀升,到6月12日,上证综指达到了七年以来的最高位——5178点。
然而,从六月下旬开始,股市风云突变。
从6月15日到7月8日,上证股指从5166点下跌至3507点。
在经历了短暂反弹后,股市自7月24日起迎来第二轮下跌。
到8月26日,股指由4124点下跌至2927点。
在此次“股灾”中,股指在53个交易日里下跌超45%,对个体投资者及金融市场造成了灾难性影响。
此次“股灾”不仅冲击了中国金融市场,也导致了全球金融市场震动,引发了各国广泛关注与担忧。
8月24日,中国股市几乎全线跌停,引发美欧等多处交易市场触发熔断机制,当日世界各主要股指中,超过6成跌幅逾4%。
毫不夸张地说,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股灾”的影响已经超越国界,成为危及全球金融稳定的因素。
因此,剖析此次“股灾”发生的原因、反思中国金融市场不稳定因素,对于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促进国内国际股票市场良性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文献综述(1)金融杠杆内涵及范围。
“杠杆”是内涵广泛的经济学名词,简单而言,使用“杠杆”是一种在本金有限的情况下,通过借贷等方式获得更多资金进行投资,以获得更高回报的方式。
使用“杠杆”可以以固定比例放大投资结果。
当投资盈利时,使用杠杆的投资者会获得更高回报;一旦投资发生亏损,“杠杆”会给投资者带来巨大损失。
2015年中国股灾

浅谈2015年股灾2015年6月至8月中国资本市场发生了异常波动,中国股市经过两轮断崖式下跌,上证指数在短短的53个交易日从5178.19点跌至2850.71点,跌幅超过45%,本次股灾在国内外引起震动,对我国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平稳运行产生了许多不利影响:股票暴跌,市值迅速蒸发,从2015年6月12日的最高点5178点到2015年8月26日的最低点2850点,沪深两市总市值蒸发了约33万亿元;股灾期间多次出现“千股跌停”的奇观,由于中国股市实施正负10%的涨跌停办制度,因此当股灾发生时市场个股出现大规模跌停,市场流动性缺乏;许多上市公司选择停牌来规避风险,股市中出现“停牌潮”,以此来减少损失。
2015年中国“股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政治原因,又有经济原因,具体来看主要是:一、资本分配不均匀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经济也受到牵连。
增速大幅回落、出口出现负增长,针对这样的情况,政府为了进一步扩大内需、刺激投资,祭出“4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重点投向基础设施建设,如:钢铁、水泥、建材、煤炭以及房地产行业,这样导致的不利结果就是资本过多地流向了房地产、建材、原材料等行业以及国有企业。
政府想要通过倾向性的政策推动中国股市的繁荣来拜托当时经济的困境。
但是如果股市暴跌,其作用时反方向的,这种反向的作用会使得股市大幅震荡,甚至对我国的实体经济产生相当大的影响,而这也正是2015年”股灾“形成的原因之一。
二、中国股市过度杠杆化1.融资融券融资融券带来的最大问题就是杠杆率,融资融券中,投资者自己的钱只占了一小部分,很容易赔光,而券商虽然借钱给投资者,但是为了保证自己不会亏损,会在股票下跌到一定程度时强行卖掉投资者的股票,这种大量的强制平仓会导致很严重的连锁反应,最后导致崩盘的局面。
2.场外配资相对于券商的融资业务而言,其他金融机构借钱给投资者进行投资,均称为场外配资。
这种融资方式受到监管交少,杠杆比率极高,存在极大的风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股灾留给我们的记忆和反思
王升武(华融证券场外市场部业务董事)
中国股市的戏剧性变化,永远让那些身在股市中的人感觉诡异难测。
本轮股市牛情开始于2014年6月20日,疯牛开始于2014年11月底,沪指顶峰达到5178点(2015年6月12日,星期五,盘中最高),当时重上6000点的预期一度高涨,单边上涨行情持续了一年时间,当时市场上大有那些任凭几百万甚至几十万炒股炒到千万乃至上亿市值的股市神人。
这一次疯牛7个月内上证综指暴涨110%——仅有美国互联网泡沫、台湾八九年股市泡沫、中国零八年股市泡沫的上涨速度能与之相提并论。
然而在过完一个周末之后,2015年6月15日星期一开盘“股灾”开始,下跌形势一发不可收拾,四周内上证综指暴跌35%,下跌速度超过1900年之后全球任何一次“股灾”。
股灾中,政府出手相救,7月8日证监会要求大股东及董监高半年内不得减持。
央行表示将为证金公司提供充足流动性支持。
证金公司已向21家证券公司提供2600亿元信用额度,用于增持股票。
7月9日公安部会同证监会排查恶意卖空。
市场普遍预期,国家对救“股灾”,沪指将在3000-3500点结束,之后将进入震荡和分化行情,然而市场一再“开玩笑”,7月27日股市继续下挫,到8月26日跌至2850点。
有人说这是系统性风险,有人说是杠杆、做空惹的祸,也有人说这是中国经济下行的必然结果。
国庆之后两个交易日,股指有所抬头,四季度的股市何去何从,引用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刘煜辉的一句话,今年(2015年)剩下的时间,股票是悲观下2500,还是乐观上4000,中庸一点的是,呆在原地,3000点左右的狭窄区间震荡。
诚恳的说,我并不是很关注当下股指的具体点位和震荡区间,因为这些是短暂的,表面的。
我关注的是这次股灾背后的到底是什么出了问题,为何那么多散户股民受了洗劫。
如果只是个股或者个别板块的大涨大跌,或者只是个别股民或者个别群体的股民的暴亏,那只能是个别人的决策的失误。
但是如果是整个市场的哀鸿遍野,动不动千股跌停,那便是所谓的系统性风险,就需要反思背后深层次的制度性问题了。
回想一下,当时2015年4月中旬,增值股市牛市顶峰的时候,交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先生在一次座谈上提出,这一轮股市上涨原因的三个理论,一个是估值修复,二是政策激励,三是业绩改善。
在2008股灾之后,持续了六年之久的长熊,很多企业的股价大幅缩水,企业估值是被低估了的,根据市场规律,价格
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股价上涨有一个估值修复的驱动因素;同时一个强有力的因素是强烈的政府改革预期,大范围的简政放权、金融改革、国企改革、经济转型、反腐等因素的刺激下,推动了股市的持续上扬;连平指出,股市能否实现长牛,光靠估值修复、政策激励是不够的,一定是在整个宏观经济的基本面的改善,实体经济的业绩改善的情况下,才能实现整体的长牛。
很多人认为是杠杆造成了这次股灾,可那只是表象。
股票泡沫的本源还是因为经济中没有出现持续带来杠杆的主体(创造财富),实际上就是经济发展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
问题恰恰处在这里,中国的宏观经济并没有得到改善的时候或者说在经济下行通道中,股市上涨过快过猛(快牛、疯牛),把政策红利带来的推动效应消耗的过快,造成了严重的泡沫,背离了经济规律,因此在大牛背上摔下来的时候,很疼,并且刻骨铭心。
除开宏观经济下行的环境因素,我认为股灾背后我认为还是当下中国投资环境的恶劣。
具体说来五个方面,一个中国股市的买方结构性问题,二是老百姓的投资渠道不通畅,三是资金需方融资渠道的狭窄,四是金融监管的制度突破的艰难,五是经济下行通道中产业升级的压力加大。
第一、股市买方结构性问题,跟美国相对成熟的资本市场不同,中国股市散户是主力军,据统计,散户在交易额中所占比例高达80%以上,机构投资者仅为15%。
散户驱动了中国股市。
我所说的散户是指持有股票市值在1000万元以下的,这些散户对于市场波动是很敏感的和娇弱的。
但是市场波动是肯定的,并且中国股市向来就不是很理性的市场,所以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对散户的投资决策和投资心理造成干扰。
大量散户的直接入股市投资,散户抗风险能力弱,并且大量广泛存在,带来的维稳压力很容易绑架监管层的态度和制度创新的力度。
理性和成熟的市场经验告诉我们,散户可以通过专业投资者(公募和私募投资机构)间接参与股市投资。
第二、老百姓投资渠道问题,回顾我们的投资历史,上世纪90年代左右持续到本世纪初,国人的投资观念就是储蓄(其实称不上投资);在过去的十年,是中国房地产的十年,大部门国人都热衷投资性房产,通过投资房子,实现15%以上的增值,期间也有很多人通过非标理财(信托产品、资管产品)来追求年化10%以上增值。
到去年股市大疯的时候,证券公司营业厅门庭若市,大爷大妈排队开户炒股,托关系开通创业板和融资融券,一时间炒股之风大行其道。
股灾之后,老百姓的投资渠道又受阻了。
投资渠道和品种的匮乏及其安全性,一直是困扰普通老百姓的难题。
这一轮的金融改革在这个问题有了初步的效果,以众筹和
小额灵活货币基金投资(支付宝)为核心的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债券市场改革(交易所主导大公募、小公募、私募债券)、以新三板为基础的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构建,这些举措都可以大大拓宽老百姓的投资渠道。
第三、资金需方的融资渠道狭窄问题。
据估算,中国有超过3000万家中小微企业,这些企业的融资一直也政府关注的重点,然而融资难融资贵。
长期以来依赖银行(以及影子银行)的贷款融资,这种间接融资给银行积累了大量的信贷风险。
资金的供给方(大量的个人投资者)和资金需求方缺乏一个通畅的直接融资平台,股民的钱只是给到了2000多家A股上市公司,上市公司资源的稀缺性带来的圈钱效果也是一直饱受诟病。
目前政府大力推行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大力建设“新三板”市场被认为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一大利器,让投资者和企业之间多了一个直接融资的平台。
第四、金融监管的制度突破的问题。
市场上一直流传着一种说话,这一轮牛市原本是为注册制改革造声势的。
结果还没等到注册制推出,牛去熊来,给这个期待已经的注册制的推出日期又添上几个大大的问好。
如果注册制能顺利实施,以后那种万人“打新”(新股申购)的激情会回归理性;排队走IPO独木桥,粉饰财务报表等事情也会得到遏制,IPO也不再会是稀缺资源,IPO实行注册制以后,退市就会很容易,因为企业只要符合上市标准就可以挂牌,上市就不再稀缺,市场容量会进一步放大,供求双方的矛盾会得到缓解,这种历史性的股灾估计也不会这些剧烈。
第五、经济下行通道中产业升级的压力加大,我们一直说的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转了近十年,也不近人意。
过去的十年,房地产基本绑架了中国经济。
当下的努力都是为了能够逃出房地产市场决定中国经济环境的恶性循环。
美国给我们的经验绝对是硅谷+好莱坞+华尔街。
给我们的启示应该是科技支撑+文化支撑+金融保障。
科技制造和文化产业能成为经济结构的两极,而不是像原来依靠传统的重工业制造和房地产这两大经济支柱,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是构建三个新的产业支柱,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以文化产业为中心的现代服务业。
目前面临的经济下行的压力,产业升级的压力更大,但是决心需要更坚决,因此产业越无法升级,经济上行就越难。
总结来说,股灾给了我们难以磨灭的记忆,也给了我们深刻的反思。
股灾绝非偶然,它是宏观经济不景气和微观制度设计漏洞等消极因素的糅合在一起并集中爆发矛盾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