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和MRI影像诊断颅底咽旁间隙肿瘤的临床分析

合集下载

医学影像学专业知识:咽部影像观察与分析

医学影像学专业知识:咽部影像观察与分析

医学影像学专业知识:咽部影像观察与分析今天致力于为医疗卫生应聘考生提供最重点的考试信息及考试资料,其中医学影像学也为医疗卫生招聘考试常考内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医学影像学专业知识-咽部影像观察与分析。

咽部影像观察与分析(一)正常影像学表现口咽部上起软腭,下至会厌游离缘。

侧位X 线片显示咽后壁软组织光滑,厚度平均3mm,超过5mm 具有病理意义;前方软腭下为舌面,连续为舌根、会厌组织。

CT 和MRI 横断面扫描可显示口咽粘膜、粘膜下咽缩肌、咽旁间隙、扁桃体组织。

鼻咽部位于鼻腔后方,上自颅底,下至硬胯。

前壁为鼻后孔及鼻中隔后缘;顶壁由蝶枕骨构成,与颅底关系密切;后壁为枕骨基底部及第一、二颈椎椎体;外壁为咽鼓管咽口、圆枕、侧隐窝。

侧位平片显示顶壁软组织厚度平均4.5mm,后壁3.5mm。

CT 和MRI 见两侧咽隐窝对称,咽鼓管圆枕和咽鼓管咽口清楚,可区分鼻咽粘膜、粘膜下层及其外侧肌群形态、咽旁间隙组织等结构。

喉咽部又称为下咽部,上起会厌游离缘,下至环状软骨下缘,由下咽侧壁、两侧梨状隐窝及环后间隙组成。

侧位片显示下咽后壁厚度不超过10mm。

两侧梨状隐窝在吞钡时显示清晰。

CT 和MRI 横断面清楚的显示下咽后壁粘膜,粘膜下颈长肌群;两侧梨状隐窝对称,大小一致,粘膜面光滑整齐。

食管上开口部呈软组织密度位于环状软骨后区及气管后。

(二)基本病变表现1.咽腔狭窄或闭塞见于肿瘤、外伤等。

2.咽壁增厚或不对称见于炎症、肿瘤。

3.咽腔或咽周异常密度影见于炎症、肿瘤。

4.咽周间隙的移位或消失见于炎症、肿瘤。

(三)比较影像学咽部影像学检查方法有X 线、CT、MRI、DSA 多种检查技术。

X 线检查目前仍用于观察鼻咽侧后壁软组织厚度,主要用于儿童腺样体增生。

CT 检查为咽部及其病变的常规检查技术,可以清晰显示咽腔、咽壁及咽周间隙改变。

MRI 检查由于任意方位成像及优越的软组织对比,临床应用越来越多。

下咽癌患者CT和MRI影像学表现及其与病理特征的对比分析

下咽癌患者CT和MRI影像学表现及其与病理特征的对比分析

下咽癌患者CT和MRI影像学表现及其与病理特征的对比分析鲁开文;亓小虎;李元宝【摘要】目的:分析下咽癌患者CT和MRI影像学表现及其与病理特征的对比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我院耳鼻咽喉科收治的34例下咽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行CT和MRI检查,观察、记录图像上各种征象,以组织学病理检查结果为标准,比较CT和MRI检查对肿瘤的分期情况,以及对肿瘤侵犯周围组织结构的显像情况.结果:CT的肿瘤分期与病理学分期相同的有28例(82.35%),MRI的肿瘤分期与病理学分期相同的有30例(88.24%),两种影像学的肿瘤分期符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病理学检查结果为标准,CT与MRI对侵犯喉旁间隙、环状软骨、甲状软骨、会厌前间隙、杓状软骨以及淋巴结转移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对侵犯环后区壁内脂肪层的检出率高于CT(P<0.05).结论:CT与MRI对下咽癌的分期准确性均较高,对肿瘤侵犯周围组织的显像情况也无明显差异,但MRI在环后区壁内脂肪层的显像方面更有优势.【期刊名称】《河北医学》【年(卷),期】2019(025)003【总页数】5页(P584-588)【关键词】下咽癌;CT;MRI;病理特征【作者】鲁开文;亓小虎;李元宝【作者单位】湖北省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放射科,湖北宜昌 443000;湖北省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放射科,湖北宜昌 443000;湖北省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湖北宜昌443000【正文语种】中文下咽癌是一种常见的发生在咽喉部位的癌症,根据临床解剖位置将下咽部分为梨状窝、环状软骨后区、咽喉后壁区3个区域,根据病理特征分类,鳞状细胞癌占下咽癌大多数,约为95%[1]。

下咽癌多发于中老年人群,早期症状不明显,很多患者因吞咽困难就诊时肿瘤已发展至中晚期,治疗难度较大,预后不佳,因此早期明确诊断对改善预后有积极意义[2]。

咽喉影像诊断

咽喉影像诊断
但不能显示其范围,临床价值不大。
CT示软组织肿块,充满鼻咽腔,可经后鼻 孔长人同侧鼻腔,蝶腭孔扩大,肿瘤长人 翼腭窝、颞下窝,向上可破坏颅底骨质, 侵人蝶窦或海绵窦,肿块境界清楚,密度 一般均匀,肿瘤强化异常明显。
MRI T1WI呈低信号,T2 WI呈明显高信 号,强化明显,瘤内可见低信号条状或点 状影,称为“椒盐征”。
3、MRI对软组织病变分辨较佳,可清楚显 示喉部和周围结构的病变,尤其在区别放 疗后纤维化与肿瘤复发方面占有优势,对 软组织受累程度及侵犯显示较为清楚。
(二)喉部常用影像检查方法 1、X线平片:观察喉部一般拍摄颈部侧位片,采用 软组织条件拍摄。 2、CT:采用横断面,层厚≤5mm,最好使用螺旋CT 屏气扫描,层厚≤3mm,并行MPR重建观察。 3、MRI:常规扫描采用T1WI和T2WI,需要横断位、 矢状位、冠状位扫描,层厚≤5mm,必要时增强扫 描。
【影像学表现】 侧位X线平片可见
喉前庭或声门下区 肿块,声门癌见喉 室闭塞,局部密度 增高正位体层摄影 可显示肿块向喉腔 内突出 。
CT表现: (1)、喉部软组织不规则增厚或肿块; (2)、喉腔变形; (3)、侵犯喉旁间隙、喉软骨; (4)、增强扫描后有不同程度的强化; (5)、颈部淋巴结肿大。
鼻咽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男性 多见,起源于鼻咽部假覆层纤毛柱状上皮 和鳞状上皮,好发于侧壁和顶壁,临床主 要有鼻塞、鼻出血、涕中带血、颈淋巴结 转移。
生长方式特点:
上行性:侵犯颅底及颅神经,一般无淋巴结转移; 下行性:有颈部淋巴结转移; 上下行性:为上述两种情况同时发生。
【影像学表现】 CT表现: 早期:一侧后壁增厚,咽口和咽隐窝变平闭 塞,鼻烟腔不对称。 晚期:鼻咽腔不规则肿块,有强化,咽腔变 窄变形,侵犯咽旁间隙,翼腭窝、颞下窝, 并见该区出现肿块,颅底骨质破坏,颅内可 见强化结节,淋巴结转移。

累及咽旁间隙的颅底软骨肉瘤的CT和MRI诊断

累及咽旁间隙的颅底软骨肉瘤的CT和MRI诊断

De rm e fRa o o pa t nto dil gy, Eyea nd EN T o pia H s t lofFud n U nie st S ng i20 031, R.Chi a v r iy, ha ha 0 P. na
[ src] Ob et e To dsu st ev leo Abta t jci : ic s h au fCT n v a d MRIi h ig o i o k l b s h n r s ro xe sv l n t eda n ss fs ul ae c o d o a cma e tn iey
s r c in we e f u d o tu t h p 4 c s s ro a h p 2 c s s , c o a id wi p ty, o Th s r o u a s a e( a e )o v l n s a e( a e ) a c mp n e t s o t n i h
CT nd M RIdig ss o kulb s ho dr s r o a e tnsv l nv l i r pha y e ls c ZH A N G n SH A a a a no i fs l a e c n o a c m x e i ey i o vng pa a r ng a pa e Fa g, Y n.
【 要 】 目的 : 讨 C MR 对 累及 咽 旁 间 隙 的 颅底 软 骨 肉瘤 的 诊 断价 值 。方 法 : 摘 探 T、 I 回顾 性 分 析 6例 经病 理 证 实 的 累
及 咽 旁 间 隙的 颅 底 软 骨 肉瘤 患者 的 C MR 资料 , 中 3 为黏 液 样 软 骨 肉瘤 。结 果 : T、 I 其 例 6例 均 广 泛 累及 咽 旁 间 隙 , 犯 颈 侵 静 脉 孔 5例 、 尖 3例 、 岩 寰椎 旁 3例 。 主要 C 表 现 为 软 组 织肿 块 伴 不规 则 骨 质 破 坏 , 块 呈 分 叶 状 4例 , 圆 形 2例 , T 肿 类 伴

[经验总结]“鼻咽部肿块伴颅底侵犯”的诊断思路、鉴别诊断、CT及MRI特点(建议收藏)

[经验总结]“鼻咽部肿块伴颅底侵犯”的诊断思路、鉴别诊断、CT及MRI特点(建议收藏)

[经验总结]“鼻咽部肿块伴颅底侵犯”的诊断思路、鉴别诊断、CT及MRI特点(建议收藏)鼻咽部肿块伴颅底侵犯【病例资料】例1,男,60岁。

涕中带血、右耳听力下降、头痛及右侧面部麻木2个月。

MRI:轴位T1WI(图1A),鼻咽右侧壁隆起、右侧咽隐窝变浅,局部等信号肿块(细箭),右侧咽旁间隙变窄,右颈后结节状稍低信号影(燕尾箭)。

T2WI(图1B),上述鼻咽右侧及右颈后病变均为稍高信号。

增强扫描轴位(图1C)显示上述病变明显强化(细箭与燕尾箭),右侧头长肌与颈动脉受压。

冠状位(图1D),右咽旁间隙病变(燕尾箭)经卵圆孔侵犯右侧海绵窦(箭)。

例2,女,40岁。

头痛伴鼻阻塞半个月。

MRI:矢状位T1WI(图2),鼻咽顶后壁明显增厚,局部可见稍高信号肿块(细箭),蝶窦充满相似信号影(燕尾箭),其T2WI上鼻咽顶后壁病变为稍高信号、蝶窦病变为高信号(未列出)。

例3,女,43岁。

左侧面部麻木、左眼视力下降1个月。

MRI:增强扫描(图3),鼻咽左侧巨大不均匀强化肿块(燕尾箭),经卵圆孔侵犯左侧鞍旁、垂体左侧(细箭),矢状位显示斜坡骨质信号异常(未列出)。

初步诊断:鼻咽部恶性肿瘤,考虑鼻咽癌。

图1A图1B图1C图1D图2图3【诊断思路与鉴别诊断】本组为鼻咽腔肿块性病变。

例1为典型的鼻咽侧壁肿块及颈淋巴结增大、经颅底孔侵入颅内。

例2、例3累及鼻窦与颅底,符合恶性肿瘤,首先考虑鼻咽癌,鉴别诊断包括如下内容。

1.鼻咽部淋巴瘤(图4)患者较年轻,MRI表现为鼻咽顶后壁软组织弥漫性增厚,也可为局限性肿块,可合并其他部位淋巴结或结外组织病变。

一般无骨质破坏。

2.鼻咽腺样体增生见于少年儿童,鼻咽顶后壁软组织弥漫性增厚,呈T1WI等或稍高信号,T2WI高信号,增强扫描可见分隔样强化,头长肌无侵犯,咽旁间隙脂肪存在,CT检查无骨质破坏。

3.鼻咽部其他恶性肿瘤如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图5)及小唾液腺来源恶性肿瘤,影像学上难以与本病鉴别,但较少见淋巴结转移。

影像学检查在原发性咽旁间隙肿瘤诊断中的价值

影像学检查在原发性咽旁间隙肿瘤诊断中的价值

o e ai n a e v l a l o t e te t n fP S tmo s p r t r a u b e t h r a me t P u r. o o
【 e od 】 H a d ek ep s s Pr hr ga sae Tm g py X— a m u d M ge c K yw rs ed n c ol m ; a pa nelpc ; o or h ; r c pt ; ant a n T vsgt t i nsc a e f Tad R r a m r opr hr . A s at r bet e o ne i e h d go i vl In i r t o a a n i i t a e a t u o C n M i p m y u s f a p y
D an s cv leo a ig e a n t n i r r l r fp r p ay ga sae i ot a fi gn xmiai pi ytmoso a a h rn e p c g i u m o n ma l l
肋i M n A g,
Sn x E W i i. eatetfOo r gl yH n nPoi i e l H si l hnzo 503 H n n og,I e nDp r n o t ay o g ,ea rv c l o e o t , eghu40 0 ,ea m m l n o naP p  ̄ pa Z
rsn n ei gn e o a c ma i g
咽旁间隙为咽外侧 、 颈部上段 、 深部的呈漏斗状的 潜在性筋膜间隙。其解剖部位深在 , 结构复杂 , 上至颅 底 , 达舌 骨 平 面 。 咽旁 间 隙 内有 颈 内 动 脉 、 外 动 下 颈

27例最大径大于5cm的咽旁间隙肿瘤临床分析

27例最大径大于5cm的咽旁间隙肿瘤临床分析

A e h l m e rc su y o h d l te s wih c p a o t i t d ft e a q tpa int t
c a o a i lm o p l g f c e tpa a a r ni f c a r ho o y o l f l t
W a g Mi W a g Yi l n n n, n n o g
( et fOa n xlf c l ug r, h f l t tm tl i l o i l n u Me i l nvrt , D p rl dMaio i re T e f i e So ao gc s t A h i dc i sy o a la a S y A ad i o aH p ao f a U ei K yS b c o rl l i l dc eo n u rv c , rv c l ee L bo rl i aeR sac e u etfO a i c in A h i oi e P oi i — vl a O a s s e r o j C n a Me i f P n n aL f D e e hf

60・ 1
安徽 医科大学学报
A t nvrtt dc aiA h i 0 2Ma ;7 5 c U i saiMein l n u 2 1 y4 ( ) a ei s i s
2 7例最大径大于 5c 的咽旁 问隙肿瘤临床分析 m
余 得 志 , 建新 邱
摘要 回顾性分析 2 7例最 大径 5 c 以上 的咽 旁间 隙肿瘤 m 的治疗 效果 。1 7例行 颈 侧径 路 , 颈侧腮 腺 径路 , 4例 3例颈
作者单位 : 徽 医科 大 学 第一 附属 医院 耳 鼻喉 头 颈 外科 , 肥 安 合

咽旁间隙及其周围间隙占位性病变的影像学-精品文档

咽旁间隙及其周围间隙占位性病变的影像学-精品文档
前界为覆盖咀嚼肌间隙的筋膜(颈固 有筋膜浅层)
外界为覆盖腮腺深叶的筋膜(颈固有 筋膜浅层)
后方为颈动脉间隙和咽后间隙前缘的 筋膜(颈内筋膜壁层) 内容:脂肪成份为主,血管、神经
咽旁肿瘤
占头颈部肿瘤的0.5% 良性78%~80% 恶性18%~20%
原发咽旁间隙肿瘤
异位小唾液腺 神经鞘瘤 血管瘤 间叶来源肿瘤
包绕椎前肌,与颈内筋膜壁层之间形成咽后间隙(器官后间隙) 与脊柱之间形成椎前间隙
上颈部的重要间隙
咽旁间隙 咽粘膜间隙 咀嚼肌间隙 腮腺间隙 颈动脉间隙 咽后间隙
咽旁间隙的解剖学定义
位于咽周深部类似倒金字塔形,底为颅底,大部 分为颞骨岩部颅外面尖端指向舌骨大角。
腮腺间隙(Parotid Space)
是指腮腺囊内的潜在性间隙,其上界为外耳道 及颞下颌关节,下界为下颌角的稍下方,前界 为咬肌及下颌支,后界为胸锁乳突肌上部的前 缘和二腹肌后腹,内侧界为茎突肌群及咽旁间 隙,外侧界为腮腺表面筋膜
间隙内有腮腺,腮腺内导管、腮腺内淋巴结、 面神经及血管。
腮腺以穿行于腮腺内的面神经及其分支为标志, 分浅叶和深叶。浅叶位于面神经的浅面,较大; 深叶位于面神经的深面,与咽旁间隙相邻。
颈动脉间隙来源占位
颈内动静脉分离或向外后移位 咽旁间隙受压前移 相应的神经症状( IX-XII 、颈交感)
F/57
F/42 声音嘶哑3月 颈动脉体瘤
发现左颈肿物呼吸不畅4月
咽后间隙(retropharyngeal space)
位于咽旁间隙后方,在颈内筋膜壁层和椎前筋膜 之间。向上延伸到颅底;向下可达横膈。其内部 被分隔为左、右两部分。内有咽后组淋巴结及脂 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T和MRI影像诊断颅底咽旁间隙肿瘤的临床分析
作者:喻晓宏
来源:《中外医学研究》2016年第09期
【摘要】目的:分析CT和MRI影像诊断颅底咽旁间隙肿瘤的临床特征。

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36例颅底咽旁间隙肿瘤患者,行CT和MRI检查,对肿瘤形态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进行分析。

结果:神经鞘瘤的形态比较规则,有17例;涎腺肿瘤的形态多不规则,有8例;两者边界多清楚。

神经鞘瘤位于颈鞘内18例,涎腺肿瘤位于茎突前方10例;涎腺肿瘤多向前、内侧移位,神经鞘瘤多向咽旁间隙两侧移位。

结论:颅底咽旁间隙肿瘤的CT和MRI影像特征有助于临床疾病的早期诊断,对手术方案的制定有重要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颅底肿瘤;咽旁间隙; CT; MRI
中图分类号 R44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9-0081-02
doi:10.14033/ki.cfmr.2016.9.045
咽旁间隙肿瘤的位置较深,与神经血管的联系十分紧密,不容易作出准确判断。

颅底咽旁间隙肿瘤有较多种类,良性与恶性肿瘤分别占80%和20%,其处理方式截然不同,所以颅底
咽旁间隙肿瘤的明确诊断对病变的处理至关重要[1]。

笔者所在医院于2014年6月-2015年6月,对36例颅底咽旁间隙肿瘤患者的CT和MRI影像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36例颅底咽旁间隙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2例,女14例;年龄28~60岁,平均(42.2±3.6)岁。

临床表现为说话不清楚,咽部有异物感,颌下触及肿物。

1.2 方法
CT扫描:采用64排CT扫描机进行检查,设置扫描参数为:220 mA,120 kV,层厚2~5 mm;以听眶下线为扫描基线,患者取仰卧位,扫描时上界达海绵窦,向下至舌骨水平,依据病情可加大扫描范围,以免出现遗漏。

MRI扫描:采用3.0T磁共振进行MRI扫描,T1WI(TR/TE:500/18 ms),T2WI
(TR/TE:2000/90 ms),矩阵为256×256,层厚为5 mm。

先行矢状位T1WI扫描,扫描范围上至海绵窦,下至舌骨大角水平,常规行冠状位和轴位扫描。

对病变的大小、形态、侵犯范围及强化程度等进行观察和记录,同时与病理结果相对照。

2 结果
2.1 病变特点
本组多发2例,单发34例,均位于咽旁间隙,其中左侧15例,右侧21例;病灶最大径为2.0~9.5 cm。

20例为神经源性肿瘤;12例为涎腺来源肿瘤;4例为其他类型,包括淋巴瘤1例、血管瘤1例、纤维性肿瘤2例。

2.2 肿瘤的影像学表现
神经鞘瘤CT表现为斑驳状强化灶或不规则岛状,其密度低于肌肉组织,其中2例伴有钙化灶。

MRI表现为T1WI等低信号,T2WI不均匀高信号,增强后可见不均匀强化。

涎腺肿瘤CT表现为不均匀强化,显示可见斑片状低密度区,呈不规则状,其中2例钙化,为多形性腺瘤。

MRI表现为T1WI等低信号,T2WI不均匀高信号,增强后强化不均匀。

纤维性肿瘤及淋巴瘤增强扫描强化明显;血管瘤增强扫描,静脉期为片状强化,动脉期为不明显强化,延迟期为明显强化,病变内分布有点状钙化灶,详见表1。

2.3 肿瘤与邻近结构的关系
神经源性肿瘤中2例位于颈动脉前方,18例位于颈鞘内,外动脉、颈内分离,分别向外、前侧移位,颈静脉移位至后、外侧;肿物均上界至颅底。

涎腺肿瘤中11例位于茎突前方,1例位于茎突外。

脂肪间隙向两侧移位5例,向前、内侧移位7例。

病变位于颈鞘前方10例,包绕颈鞘1例,颈鞘前方病变与颈鞘内血管的关系不明显。

淋巴瘤表现为颈鞘前及茎突肿物,咽旁间隙消失,详见表2。

3 讨论
颅底咽旁间隙肿瘤的手术方式较多,且解剖比较复杂,手术治疗存在一定风险,所以术前做好肿瘤的诊断至关重要[2]。

笔者所在医院对36例颅底咽旁间隙肿瘤患者的CT和MRI影像学资料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对颅底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因咽旁间隙部位深,重要的神经血管结构交错复杂,发生于该区的病变仅根据临床表现难以作出明确诊断,活检亦较困难和危险,手术解剖难度高,故影像学检查作出正确诊断和了解肿瘤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无CT和MRI的时代,只能依靠平片、腮腺造影和血管造影来诊断咽旁间隙肿瘤。

在咽侧位和颅底位平片上可见咽侧壁隆起,并大致推断肿瘤的范围,除了含有静脉石的血管瘤能明确诊断外,对其他肿瘤均不能确诊。

而腮腺和血管造影只能根据腮腺导管或血
管的移位来推断肿瘤是否来自腮腺、部位和大小等,诊断的价值均有很大限度。

自CT和MRI 技术发展以来,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水平有了质的飞速的提高。

CT和MRI图像能直接显示肿瘤的形态、内部结构、血供和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等,尤其是螺旋扫描、动态扫描、三维重建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对组织结构的分辨率更加提高,能更简便和清楚地显示肿瘤的血供和引流情况、与周围结构和血管的关系,因而大多数咽旁间隙肿瘤均能在术前作出明确诊断。

CT、MRI平扫和增强等多种检查方法结合有助于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

MRI对软组织的分辨率明显高于CT,且具有流空效应和直接三维显像功能,在咽旁软组织集中区域的疾病诊断中具有较大优势,对于肿瘤与血管的关系的显示也优于CT,已成为咽旁间隙肿瘤的最佳检查方法。

T1WI图像可显示解剖细节,T2WI图像可提供更好的信号对比,从而更好地区分正常组织与病变,以及鉴别多种肿瘤。

CT检查可显示咽旁间隙的软组织,能够较好显示肿瘤的形状、大小及其与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MRI显示软组织的分辨率较高,可平面成像[3]。

MRI显示软组织及血管的清晰程度优于CT,而骨质显影的观察则不如CT。

神经源性及涎腺肿瘤的表现多为卵圆形或分叶状,本研究神经源性肿瘤形态规则为17例,涎腺肿瘤形态不规则为8例,二者均有比较清楚的边界[4]。

MRI 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CT为等低密度,受瘤内成分的影响,其密度或信号也会由此不同。

神经鞘瘤增强扫描呈斑驳状强化或不规则岛状,容易引起囊变坏死;涎腺肿瘤增强扫描表现为不均匀强化,瘤内显示为低密度区,呈不规则状。

颈部的纤维性肿瘤比较少见,一般多见于脏层胸膜,有关报道指出其信号受纤维成分及黏液变的影响,比例会有所不同[5-6],本组2例纤维性肿瘤的形态均不规则,MRI T1WI等信号,T2WI高信号,增强后强化比较明显。

相关报道指出咽旁间隙淋巴瘤可包绕颈鞘,向周围进行侵犯,其一般呈铸型生长,增强扫描后强化均匀,本组1例淋巴瘤边界清楚、形态不规则,信号比较均匀,增强扫描后强化不明显。

血管瘤CT显示边界不清楚,形态不规则,增强后动脉期为不明显强化,静脉期至延迟期逐渐向明显强化转变[7]。

本组神经源性肿瘤跨茎突生长16例,横断面显示结果表明茎突与病变关系不准确,矢状位显示两者关系准确,需要综合观察对其进行定位诊断。

脂肪间隙因肿物较大而消失,诊断比较困难[8-9]。

本组神经鞘瘤使咽旁间隙向两侧移位17例,涎腺肿瘤向前内方移位7例。

提示神经源性肿瘤向两侧移位的可能性大,而涎腺来源肿瘤向内侧移位的可能性较大。

向外侧移位时,需要与咽黏膜间隙病变进行鉴别。

神经源性肿瘤位于颈鞘内18例,涎腺肿瘤位于颈鞘前方10例,结果证实其与血管的关系不明显[10]。

另外,纤维性肿瘤、血管瘤均位于颈鞘前方,淋巴瘤包绕颈鞘生长。

综上所述,颅底咽旁间隙肿瘤的CT和MRI诊断对临床手术方案的制定有着重要的指导依据,术前应重视对肿瘤的CT和MRI诊断。

参考文献
[1]黎化春.颅底咽旁间隙肿瘤的CT影像学特征[J].医学信息,2013,27(28):571.
[2]余得志,邱建新.27例最大径大于5 cm的咽旁间隙肿瘤临床分析[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2,47(5):610-612.
[3]刘正,王晓.以视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垂体腺瘤CT诊断[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4):120-121.
[4]黄昌琴,俸国洲,杨淑青,等.CT测量第三脑室宽度变化早期预测脑出血后脑积水发生概率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15):42-44.
[5]马志波.CTA与DSA在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价值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5):110-111.
[6]李宝然,荣阳.CT导引下颅内血肿的双针穿刺术与临床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1):41-42.
[7]欧阳立国.首次CT检查正常的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临床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4):24-25.
[8]张禹,张龙江,葛瑞,等.原发性脑淋巴瘤的MRI功能成像和延迟强化特点[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11,17(2):97-103.
[9]吴仕科,王志敢,张亚林,等.原发性脑淋巴瘤的CT、MRI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2011,9(3):10-13.
[10]卢艳玉,詹阿来.血管淋巴管瘤的CT及MRI诊断[J].中国CT和MRI杂志,2010,8(6):51-53.
(收稿日期:2015-11-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