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旁间隙常见肿瘤性病变影像诊断

合集下载

喉部解剖及常见疾病的CT-医学精品

喉部解剖及常见疾病的CT-医学精品

M/55,声音嘶哑一年余,左声带新生物。
喉癌
右声门区,巨大 肿物征。累及前联合, 梨状窝,甲状软骨, 右颈血管鞘后方见 淋巴结。
声门和声门上区
颈深(颈内静脉)淋巴结分组
上组:是颈内静脉二腹肌淋巴结,位 于二腹肌后腹横跨颈内静脉处;
中组:颈内静脉-肩胛舌骨肌淋巴结, 位于颈内静脉和肩胛舌骨肌交叉处;
பைடு நூலகம்
喉癌的CT表现
良性肿瘤很少,大多恶性(鳞癌最多) 好发部位是声门区,其次声门上区和梨
状窝,声门下区最少 早期声带增厚,外形不规则,密度无改
变 中晚期:受累声带显著变形,见声带固
定,杓状软骨移位,且有软组织肿块, 并有骨破坏(喉软骨) 喉癌向喉旁间隙扩散,即向前向后向下 声门上区发生高颈部淋巴结转移
喉的软骨与韧带
喉简介
喉部解剖
喉部解剖
声门上下区的解剖
喉上起会厌,下达环状软骨与气管交界。其 可分三个部分:
1、声门上区:从会厌软骨的游离缘开始, 下界是假声带和喉室
2、声门区: 重要成分是真声带(声带没 有淋巴管,所以肿瘤直接扩散声门上下区, 才发生转移)
3、声门下区:上界真声带游离缘的下表 面,向下到气管软骨
CT具有较高的密度分辨率,对咽喉部 增生性病变的范围可以清楚显示 ,尤其是 显示病变累及深部组织及可能出现的淋巴 结转移。较好地补充了内窥镜、X线平片、 断层和各种造影技术对病灶深部无法显示 的不足。
螺旋CT扫描:层厚3mm,层距3-5mm, 重建间隔3mm。扫描范围。上起舌骨, 下抵环状软骨下缘。若要显示真声带和 喉室等细微结构,局部层厚以1mm为宜。 螺旋CT扫描选择小的重建间隔(小于层 厚),有利于扫描后重建各种三维图像 和冠状位、矢状位重组图像。

鼻咽癌的MRI诊断

鼻咽癌的MRI诊断
鼻咽肿块
T2WI
T1WI
Gd+T1
精品课件
33
鼻咽癌的MR表现:肿瘤
鼻咽肿块
T1WI
T1WI 斜坡正常
Gd+T1
精品课件
34
鼻咽癌的MR表现:肿瘤
•鼻咽肿块
精品课件
35
鼻咽癌的MR表现:肿瘤
•鼻咽肿块
精品课件
36
鼻咽癌的MR表现:肿瘤
•鼻咽肿块
精品课件
37
鼻咽癌的MR表现:肿瘤
鼻咽肿块 CT
鼻咽癌的MR表现:肿瘤超腔侵犯
T1W
T2W
Gd+
精品课件
40
鼻咽癌的MR表现:肿瘤超腔侵犯
颈动脉鞘区----判断
标准

CT判断标准:

“丰满”
双侧颈动脉鞘区软组织 影不对称
患侧-健侧≥1cm,连续2
个层面

软组织厚度≤2cm

“肿物占据”
占 据
软组织肿块>2cm
精品课件
41
MR表现:肿瘤超腔侵犯
鼻咽癌的
颈动脉鞘区----判断标准
MRI判断标准:
有、无软组织影
精品课件
42
鼻咽癌的MR表现
肿瘤
腔内 超腔
周围侵犯
骨质破坏 出颅孔道 颅内侵犯 后鼻孔、副鼻窦
淋巴结
精品课件
43
鼻咽癌的MR表现:周围侵犯
鼻腔 后鼻孔 副鼻窦 翼腭窝
颅内 颅底
鼻咽腔
口咽 下咽
精品课件
斜坡 颈椎
放疗后纤维化:
等T1、稍长或等T2信号,局部可有萎缩,增强后强化不明显
放疗后炎症、水肿、坏死:

原发性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及治疗

原发性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及治疗

原发性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及治疗
刘亭彦;吴正虎;彭华光
【期刊名称】《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年(卷),期】2006(13)10
【摘要】咽旁间隙是一上起颅底下至舌骨、位置深在、解剖关系复杂的潜在间隙。

原发性咽旁间隙的肿瘤少见,病理类型复杂,熟悉咽旁间隙解剖结构、正确进行术前评估、选择适当的手术入路,是成功切除肿瘤并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我们对收治的162例患者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报道如下。

【总页数】2页(P727-728)
【关键词】咽肿瘤(Pharyngeal;Neoplasms);诊断(Diagnosis);治疗(Therapy)
【作者】刘亭彦;吴正虎;彭华光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学院临床医学院,杭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杭州师范学院临床医学院,杭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口腔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9.63
【相关文献】
1.侵及咽旁间隙的腮腺深叶肿瘤的诊断与治疗 [J], 郑磊;王涛
2.原发性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与治疗 [J], 刘良发;黄德亮;王嘉陵;武文明;刘明波;赵建东;马玥莹
3.咽旁间隙恶性肿瘤10例诊断和治疗分析 [J], 徐明;邹金伟
4.颈侧切治疗原发性咽旁间隙巨大良性肿瘤 [J], 崔萌;娄卫华;巴云鹏;桑建中
5.影像学检查在原发性咽旁间隙肿瘤诊断中的价值 [J], 马季青;马嵩;谢为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口咽癌的CT诊断

口咽癌的CT诊断

口咽癌的CT诊断口咽癌是指发生在口腔和咽喉部位的恶性肿瘤,包括口腔前庭、齿龈、舌、口底、扁桃体和咽腔等部位。

CT(计算机断层扫描)是一种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对于口咽癌的诊断和分期具有重要价值。

口咽癌的CT检查一般采用增强扫描技术。

患者需要空腹4-6小时,口服大量清水或1-2杯对比剂。

然后进行连续薄层扫描,一般从头颅开始扫描至胸部水平。

扫描层厚一般为5-10mm,间隔为5mm。

扫描方式可以采用螺旋CT或多层CT。

在CT影像中,口咽癌常表现为局部软组织肿块,形态不规则,边界模糊,密度均匀或不均匀。

肿瘤的大小和位置可根据CT图像进行测量和标定。

根据肿瘤在口腔和咽喉的具体位置,可判断是否侵犯了周围结构,如颌骨、颈动脉、颈深筋膜等。

口咽癌的淋巴结转移是常见的,CT可以帮助评估淋巴结的情况。

正常淋巴结一般呈圆形或椭圆形,密度均匀,边界清晰。

恶性淋巴结常显示不规则的形态,密度不均、边界模糊、增大等特征。

CT图像可以帮助判断淋巴结是否受累,指导后续治疗。

CT还可以检查口咽癌是否侵犯邻近的血管和神经。

像颈动脉、舌下动脉、颈静脉等血管可以在CT图像中清晰显示,通过判断肿瘤与血管的关系,可以评估肿瘤的生长方式和侵犯程度。

如果肿瘤侵犯了舌下神经、咽返神经等,也可以在CT图像上观察到相应的改变。

口咽癌的CT还可用于术前分期和治疗计划。

根据肿瘤的大小、侵犯范围和淋巴结转移情况,可以将口咽癌分为不同的分期,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CT图像提供了关键的信息,帮助医生做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

CT是诊断口咽癌和评估其分期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影像学方法。

通过CT检查,可以获取到详细的解剖结构信息,评估肿瘤的大小、侵犯范围以及淋巴结转移情况。

这些信息对于制定治疗方案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需要强调的是,CT检查只是口咽癌诊断的一部分,综合其他临床检查和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全面评估和判断,才能提高准确性和可靠性。

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及手术径路的选择

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及手术径路的选择
表 型 8株 占 2 9 (/ 7 ) 无论 是否产 MB , I .% 8 28 , L 对 MP、
[] 2 刘金 波, 海 明, 何 许 [] 3黄 [ 程 4] [] 5陈
A p m C酶的探讨 [] 临床检验杂志 , 0 , ( ) 2920 J. 2 52 4 :8- . 0 3 9
勇, 陈秉孟 , 邓秋连 , 广州 儿童医院 IU病房感染病原菌 的 等. C 曦, 曾 萍, 刘 尉. 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的主要机制[ ] 国外医学: J. 抗生 丁, 陈 伟. 鲍曼不动杆 菌医院感染调查及其危 险因素 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 中国卫生 学杂志 ,06,8 3 :1-2 . J. 20 1 ( ) 292 1 素分册 ,0 3, ( )6 4 20 2 2 :3 . 4 探讨 [ ] 中国现代 医学杂志 ,0 3 1 ( )5 -1 J. 2 0 ,3 4 ;96 .
ME O耐药 的菌株均存 在对其 他类 抗菌药 物高 度耐 药 R 率 。A A对碳青 酶烯类 的耐药 机制 , 产 生可 以水 解 B 是
亚胺 培南 的 O A酶 , X 主要 是 O A 2 。耐 药机 理 与 X -3 细 菌外膜特异性 孔道 蛋 白 D 的 缺失 以及 产 生 质粒 编 码 的 B 内酰 胺 酶 中 的金 属 酶 ( M 6 有 关 ¨ . IP ) 。C s ot a 等¨ 已报道 了部 分 A A对 I P的耐 药 , 对 敏感 株 B M 并
[] 9贾坤如 , 胡龙华 , 晓彦 , 革 兰阴性杆菌对亚胶培南耐药率的变 胡 等.
迁 [ ]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 0 , ( )9 - . J. 2 81 1 : 9 0 8 24 [O 公衍文. 1] 亚胺培南对医院感染 常见革兰氏 阴性杆菌 的体外抗菌活 性 [ ] 中华 医院感染学杂志 , 0 , ( ) 1 — 9 J. 2 2 1 2 : 71 . 0 0 4 4

咽部疾病的CT表现PPT课件

咽部疾病的CT表现PPT课件
南方最常见恶性肿瘤。 临床症状:回缩性涕中带血,颈部肿块,咽鼓 管阻塞。 以侧壁最为常见,易致侧隐窝闭塞。少数可源 于顶壁或后壁。 癌多偏于一侧。原发病变较小即可有颈淋巴结 转移(75%为双侧性)。咽后淋巴结为转移最早 部位,位于椎前肌外侧与颈内动脉内侧的间隙 内,口咽层面显示清楚。
鼻咽及咽周解剖横断示意图
咽及咽旁间隙冠状位示意图
鼻咽部(横断位)1
鼻咽部(横断位)2
鼻咽部(冠状位)
二、口咽部CT解剖
软腭与会厌上缘之间 前缘:软腭游离缘、悬雍垂、咽腭弓。 后缘:颈2、3椎体及颈前肌群。 主要结构:扁桃体窝,内容腭扁桃体。
三、喉咽部CT解剖
位于喉的后方,上起会厌上缘平面,下至 颈6下缘,移行于食管。 向前经喉口通喉腔,是咽腔最窄部位。 主要结构:在喉口两侧各有一梨状隐窝, 常为异物滞留部位。

2)咽旁间隙 内侧壁:腭帆张肌、腭帆提肌等咽内肌群。 外侧壁:下颌支、翼内肌及腮腺后部。 上至颅底,下达舌骨水平。 前抵翼突内侧板,后达茎突。 主要结构:颈动脉鞘(包含颈内动脉、颈内静 脉、迷走神经)。 病变:第二鳃裂囊肿、炎症、颈动脉鞘病变。
3)咽后间隙 位于咽后壁后方,上至颅底,下通纵 隔,两侧与咽旁间隙相通。 主要结构:颈前肌群(头长肌) 主要病变:脓肿、转移等
第二部分 炎症
一、扁桃体炎
扁桃体急性炎症未及时控制,可演变成扁 桃体周围脓肿。 扁桃体脓肿时体积肿大,密度不均匀,可 见液化坏死的脓腔,增强后可见脓腔壁强 化。 颈部一般无肿大淋巴结。
扁 发桃 热体 5 天脓 ,肿
吞( 咽 困32 难 )咽 痛 , M/
第三部分 鼻咽良性肿瘤
一、鼻咽纤维血管瘤
F/36,鼻咽癌放疗后4年多, 近来感头痛。

鼻咽癌CT与MR诊断

鼻咽癌CT与MR诊断
9
咽旁间隙
为充满脂肪的从颅底到舌骨上 角的新月状间隙。(上窄下宽)
内容:主要为脂肪,无淋巴结、 粘膜、肌肉、骨骼;其内有少 量异位的唾液腺和血管。
以茎突及其附着肌肉为界分为 咽旁前间隙、咽旁后间隙。
10
咽旁前间隙:
前界:蝶骨翼突内侧板后缘及其颊咽筋膜。 后界:茎突及其附着肌肉、茎突咽筋膜组
降低
40
斜坡骨质破坏
解剖特点
41
正常斜坡MR
42
斜坡骨质破坏-MR
43
斜坡骨质破坏-MR
44
正常蝶骨基底部
45
蝶骨基底部骨质破坏
46
岩骨尖破坏-CT
正常
右岩骨尖破坏
47
正常岩骨尖MR
48
岩骨尖骨质破坏-MR
49
翼突基底部和蝶骨大翼
51
翼 突 基 底 部 和 蝶 骨 大 翼 骨 破 坏
成的茎突隔。 上界:蝶骨大翼及颞骨岩部。 下界:下颌下腺表面筋膜。 内界:上部为鼻咽腔侧壁和咽颅底筋膜;
下部为咽上缩肌。 外界:外前上部为翼外肌内侧面;
外前下部为翼内肌内侧面; 外后部为腮腺深叶。 内容:大量脂肪组织、腭帆张肌、腭帆提 肌、下颌神经及其分支、上颌动脉 分支等。
11
混合型:见于未分化癌。
24
周围组织侵犯 鼻咽癌的扩散
颅外扩展
• 沿侧壁进入鼻腔。 • 侵及对侧,呈巨快型。 • 沿侧壁向下侵及口咽侧壁,达舌
骨平面。 • 向鼻咽深部侵润,侵及咽旁间隙
或咀嚼肌间隙。 • 侵及翼鄂窝,经眶下裂侵入眼眶, 或直接破坏上颌窦后壁和后组筛窦。
颅内扩展
• 破坏鼻咽顶部骨质,侵及蝶窦、海绵窦;破坏斜坡侵入后颅凹内。 • 经破裂孔沿颈内动脉侵入海绵窦及颅内,此行径可不破坏颅底骨。 • 破坏破裂孔,向前破坏骶骨大翼(卵圆孔、棘孔);

影像诊断学-咽部

影像诊断学-咽部

★鼻咽癌
咽喉部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NPC
影像表现
(1)局部软组织肿块: . 好发于咽隐窝及顶后壁, . 较小时仅表现为一侧咽隐窝表浅、消失 . 粘膜增厚,表面凹凸不平, . 肿块形成,突入鼻咽腔,致其不对称、 狭窄或闭塞。
. 平扫肿块为等密度, T1WI等信号,T2WI 稍高信号,增强后轻-中等强化。
颌内动脉
鼻咽纤维血管瘤 颈外动脉造影
鼻咽纤维血管瘤
鼻咽纤维血管瘤
咽喉部
(Nasopharyngeal Hemangiofibroma)
CT/MRI
1.鼻咽顶部软组织肿块,边界清楚,充满 鼻咽腔,并经后鼻孔长入同侧鼻腔
2. 平扫CT等密度,MRI-T1WI均匀等信号 或稍高信号,T2WI高信号
3. 增强扫描有明显增强及延时增强效应 较小肿瘤强化均匀,较大者强化不均匀。
♦ 类圆形,CT等密度,中央坏死更低密度, 增 强后可区分强化的血管和无强化的淋巴 结。T1WI低或略低信号,T2WI为高信 号,中央液化坏死信号较高。
♦ 咽后外侧淋巴结最早,对临床分期有作用
♦ MRI冠状面较好。
鼻咽癌并颈部淋巴结转移
移鼻 咽 癌 颈 部 淋 巴 结 转
鼻咽癌并咽后外侧淋 巴结转移
概述
. 鼻咽癌起源于鼻咽粘膜上皮 . 为我国南方沿海地区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俗称“广东癌“ . 好发于40~60岁之间,男性多于女性。 . 鼻咽癌好发于鼻咽的顶壁和侧壁 . 发病因素: 种族、家族因素,EB病毒
因素,环境致癌因素
★鼻咽癌
咽喉部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NPC
(Hemangiofibroma of Nasopharynx)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