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ppt课件

合集下载

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

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

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
其次为来自交感神经,少数发生于舌咽神 经、Ⅴ3神经分支、Ⅺ和Ⅻ 神经等(来自运 动神经如Ⅻ神经者很罕见)。第三位常见 的咽旁间隙肿瘤为副神经节瘤或化学感受 器瘤,来自颈动脉体、迷走神经上的球体 组织或颈静脉球瘤向下扩展。发病率再其 次的肿瘤为血管性肿瘤,其中以静脉性血 管瘤多见
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
由茎突及其附着肌肉(茎突舌骨肌、茎突 咽肌和茎突舌肌)、韧带(茎突舌骨和茎 突下颌韧带)和茎突咽筋膜组成的隔膜将 咽旁间隙分为茎突前、后两个间隙(或称 茎突前、后区)。
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
茎突前间隙内主要为脂肪组织,外侧有腮腺深叶 伸入,内侧有腭帆张肌和腭帆提肌通过(腭帆张 肌位前部,呈扁三角形,腭帆提肌位腭帆张肌后 方,呈椭圆形),间隙内有许多神经和血管结构 通过,包括下颌神经(第Ⅴ颅神经第三支--Ⅴ3神 经)及其分支舌神经、下牙槽神经、颞神经,上 颌动脉及其分支、咽升动脉、咽静脉丛和淋巴组 织等。茎突后间隙主要通过颈动脉鞘(CS), 其中包括颈内动静脉、Ⅸ- Ⅻ颅神经、颈交感干、 球体组织和淋巴结等。
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
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
一、咽旁间隙正常解剖 咽旁间隙(parapharyngeal space , PPS)是位于咽
肌环与咀嚼肌群和腮腺之间由深筋膜围成的脂肪 间隙,左右各一,上自颅底,下至舌骨水平,大 致呈倒置的锥形。严格而言,咽旁间隙并非由深 筋膜围绕而成,而是位于这些结构之间的为脂肪 充填的一个间隙,其构成和周围结构复杂,通过 组织亦较繁杂,以往文献对此的叙述很多,但常 有所出入。
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
有人认为颈动脉鞘并不属于咽旁间隙,它 是由深筋膜包裹的一个独立的间隙,下达 主动脉弓,分为舌骨上区和舌骨下区。其 内贯穿全长的成份有颈内静脉、迷走和交 感神经及颈深淋巴链;舌骨上区还有第ⅨⅫ对颅神经和颈内动脉,舌骨下区为颈总 动脉。但因颈动脉鞘为穿过咽旁间隙的结 构,且包裹的同为颈深筋膜,故多数文献 都将舌骨上颈动脉鞘归于咽旁间隙的一部 分。

咽旁间隙肿瘤的治疗ppt课件

咽旁间隙肿瘤的治疗ppt课件

.
22
神经纤维瘤
• 第三类常见的神经源性肿瘤 • 部分为多发性神经纤维瘤病I型
.
23
其它类型肿瘤
• 多种多样 • 占咽旁间隙肿瘤的20% • 淋巴瘤,血管瘤,畸胎瘤,脂肪瘤,鳃裂
囊肿,动静脉畸形,颈内动脉动脉瘤
.
24
颈动脉瘤
• 竖琴征
.
25
诊断
• 全面的头颈部检查 • 双手触诊,血管搏动 • 副节瘤可以左右移动而不能上下移动 • 影像学检查及其引导下的细针穿刺 • 经口或颈部活检
.
13
• 茎突前间隙: (多形性)腺瘤、血管瘤、鳃裂囊肿、脂肪 瘤 • 茎突后间隙: 神经源性肿瘤、血管性肿瘤、淋巴性肿瘤
.
14
症状
• 多无症状,口咽侧或颌后区丰满 • 耳部症状:咽鼓管堵塞 • 口咽症状:吞咽、构音困难,打鼾,呼吸
困难,异物感,疼痛 • 颅神经受累:声嘶,半侧舌瘫痪,Horner氏
.
7
• 咽后间隙 • -咽后的正中 • -前壁为颊咽筋膜 • -后壁为椎前筋膜 • 内容物为咽后淋巴结
.
8
.
9
咽旁间隙影像学
பைடு நூலகம்
咽粘膜间隙 茎突前间隙
茎突后间隙 咽后间隙
.
10
咽旁间隙
.
11
.
12
咽旁间隙肿瘤
• 发病率较低,仅占头颈部肿瘤的0.5% • 良性肿瘤占80%,恶性肿瘤占20% • 治疗主要以手术切除为主
• 观察 • 放射治疗
.
51
观察
• 副神经节细胞瘤每年生长1.0-1.5mm • 良性肿瘤 • 不治疗每年的死亡率低于10%
.
52

咽旁间隙及其周围间隙占位性病变的影像学ppt课件

咽旁间隙及其周围间隙占位性病变的影像学ppt课件
水平 压迫Ⅸ-Ⅻ脑神经而产生相应症状,如声嘶,发音
困难、吞咽困难等,累及颈交感链可产生Horner 综合症。 恶性肿瘤常可引起疼痛,侵犯翼内肌可引起张口 困难甚至牙关紧闭
精选PPT课件
9
影像定位
周围见受压变薄的咽旁脂肪 颈内动脉位于肿块后方可受压 腮腺深叶与肿块间有脂肪分隔或形
态基本完整 鼻咽口咽侧壁或翼肌为受压改变 颅底孔道的扩大
精选PPT课件
5
精选PPT课件
6
咽旁肿瘤
占头颈部肿瘤的0.5% 良性78%~80% 恶性18%~20%
精选PPT课件
7
原发咽旁间隙肿瘤
异位小唾液腺 神经鞘瘤 血管瘤 间叶来源肿瘤
精选Pபைடு நூலகம்T课件
8
临床表现
无痛性口腔或颈部肿块,常为体检时偶然发现 耳闷塞感及听力下降,肿块位于鼻咽水平 吞咽困难,阻塞性睡眠性呼吸暂停肿瘤位于口咽
表面不光滑,提示为MT,可伴咽后淋巴结肿 大
精选PPT课件
26
F38,咽部不适,PE:左软腭片状紫色物
精选PPT课件
27
精选PPT课件
28
M/51发现左口咽肿块1月
精选PPT课件
29
NHL
精选PPT课件
30
颈动脉间隙(carotid space)
由颅底一直延伸到主动脉弓。其舌骨水平以上部 分与咽旁间隙相邻,位于腮腺间隙内后方、咽旁 间隙后外侧、咽后间隙外侧。
间隙内主要有下颌骨、咀嚼肌及经下颌切迹而 来的咬肌神经、血管等组织
咀嚼肌间隙的占位一般为感染和肉瘤。
精选PPT课件
49
精选PPT课件
50
F/36张口疼痛1月
精选PPT课件

咽旁间隙肿瘤的治疗ppt课件

咽旁间隙肿瘤的治疗ppt课件

.
26
CT
• 定位肿瘤来自茎突前间隙或茎突后间隙 • 显示包块与腮腺之间的脂肪层 • 动脉的移位 • 增强扫描 • 恶性者可有骨质侵蚀破坏 • 软组织细节的显示有一定局限性
.
27
MRI
• 软组织分辨力强 • 较CT更容易显示肿块与动脉的关系 • 不同肿瘤类型在MRI的特征性表现可使
90~95%的病人术前明确诊断
• 观察 • 放射治疗
.
51
观察
• 副神经节细胞瘤每年生长1.0-1.5mm • 良性肿瘤 • 不治疗每年的死亡率低于10%
.
52
放射治疗
• 不能治愈 • 用于局部控制 • 肿瘤可部分退缩,多数停止生长
.
53
• 谢谢
.
54
.
28
血管造影
• 显示大血管关系 • 区分神经源性与血管源性肿瘤 • 竖琴征 • 必要时可行球囊阻塞试验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手术入路
• 经口腔 • 颈侧(伴有或不伴有下颌骨切断) • 颈侧-腮腺 • 经颈-经乳突
.
35
经口
• 用于小的良性肿瘤 • 颈部没有切口瘢痕 • 显露有限 • 止血困难 • 肿瘤易破碎 • 神经血管损伤
.
4
咽颅底筋膜
• 1.咽粘膜间隙(pharyngeal mucosal space,PMS)
• 2.咽后间隙(rethophngeal space,RPS)
• 3.危险间隙(danger space,DS)
• 4.椎前间隙(privertebral space,PS)

咽旁间隙肿瘤

咽旁间隙肿瘤
咽旁间隙肿瘤的病理类型很广,包括原发瘤、邻近部位肿瘤的直接播散及转移性病变,且多为良性肿瘤,生 长缓慢加上位置深在,故早期症状不明显,且缺乏特异性症状,势必影响早期诊断和治疗。为此促进了影响学技 术在该领域的应用,这也成了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从最早的X线摄影及断层摄影到CT、高分辨率CT、MRI、血管造 影及三维成象MRI等不仅提高了早期准确诊断率,而且能够准确辨明肿瘤的部位、大小、邻近神经血管结构甚至 肿瘤的性质。从而为手术入路的选择手术的操作提供重要的知识<17.18.20.25>。
病理学基础
咽旁间隙肿瘤按其良恶性分为良性和恶性肿瘤;按其发生分为原发性肿瘤和继发性肿瘤;但多按其来源分类, 这一分类有利于治疗方案的制定,该分类如下:1.源于涎腺:可来源于腮腺、舌下腺、下颌下腺及其他小的唾液 腺,其中以腮腺深叶或尾部的多型性腺瘤(混合瘤)最多见。据Dankle<12>等报道占咽旁间隙肿瘤的45.6%。其 他有侵入咽旁间隙的腮腺癌,腮腺纤维瘤,腺淋巴瘤等.2.神经源肿瘤:可来自颈交感神经链或周围神经,其次 来自后组颅神经的颅外段或膈神经。有来自雪旺细胞的神经鞘瘤<6>,鞘膜层的神经纤维瘤及神经节细胞的神经 节瘤<7>(Ganglioneuroma),发生于不同部位副交感神经细胞的肿瘤,如颈动脉体、颈静脉球、迷走神经节及 舌咽神经节等虽可统称为副交感神经节瘤,但常按其部位称为颈动脉体瘤、颈静脉球瘤等。约占23.3%。3.其他 来源肿瘤:如脂肪瘤、骨脂肪瘤、淋巴瘤、骨化纤维瘤、滑膜肉瘤、血管平滑肌肉瘤、血管外皮细胞瘤、软骨瘤、 软骨肉瘤、平滑肌瘤、脑膜瘤及脊索瘤等,共占30.1%。在John<13>及Som<14>等的报道中发现几乎类似的分布 结果。对继发性肿瘤:最多见的是鼻咽癌的直接侵犯及淋巴结转移,其次是邻近结构肿瘤的扩散蔓延如口咽、下 咽、口腔及下颌骨肿瘤等的直接蔓延及乳癌远处转移<15.16>。类型:

咽旁间隙及其周围间隙占位性病变的影像学 PPT

咽旁间隙及其周围间隙占位性病变的影像学 PPT

F/57
F/42 声音嘶哑3月 颈动脉体瘤
发现左颈肿物呼吸不畅4月
咽后间隙(retropharyngeal space)
位于咽旁间隙后方,在颈内筋膜壁层和椎前筋膜 之间。向上延伸到颅底;向下可达横膈。其内部 被分隔为左、右两部分。内有咽后组淋巴结及脂 肪
咽后间隙内最常见的占位为各种原因引起的咽后 淋巴结肿大,其中鼻咽癌咽后淋巴结转移尤应引 起重视,注意与交感来源N鞘瘤鉴别
颈内动脉外后移位 咽旁间隙前移 鼻咽有肿块 或有其它原发肿瘤史
F/41回缩性涕血2月余
M/39,打呼数月
F/43 发现左颈肿块1月,咽痛20天,左咽侧后隆起,粘膜表面光,TB
是指腮腺囊内的潜在性间隙,其上界为外耳道 及颞下颌关节,下界为下颌角的稍下方,前界 为咬肌及下颌支,后界为胸锁乳突肌上部的前 缘和二腹肌后腹,内侧界为茎突肌群及咽旁间 隙,外侧界为腮腺表面筋膜
占头颈部肿瘤的0.5% 良性78%~80% 恶性18%~20%
原发咽旁间隙肿瘤
异位小唾液腺 神经鞘瘤 血管瘤 间叶来源肿瘤
临床表现
大家应该也有点累了,稍作休息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10
周围见受压变薄的咽旁脂肪 颈内动脉位于肿块后方可受压 腮腺深叶与肿块间有脂肪分隔或形
F/40,右耳听力下降2年 伴咽异物感
重 要 的 间 接 征 像
F66,体检发现左咽部肿物
位于颈内筋膜脏层与咽后、侧壁粘膜之间,上 至颅底下达环状软骨水平。该间隙后邻咽后间 隙,外侧邻咽旁间隙,内、前方为气道。
内有粘膜上皮、小涎腺、淋巴组织、咽缩肌、 咽鼓管咽肌等。
常见肿瘤包括鼻咽癌、口咽癌、鼻咽和口咽淋 巴瘤、血管瘤、小唾腺来源肿瘤等。
间隙内有腮腺,腮腺内导管、腮腺内淋巴结、 面神经及血管。

咽旁间隙 ppt课件

咽旁间隙 ppt课件

咀嚼肌间隙 腮腺间隙
颈动脉间隙
咽粘膜间隙 咽旁间隙
retropharyngeal space 咽后间隙
咽旁间隙(PPS)分区
茎突及其附着结构如茎突舌骨肌及茎突咽肌为界
茎突前间隙 茎突后间隙
腮腺深叶 翼肌 脂肪 淋巴等组织
第Ⅸ~Ⅻ脑神经 颈交感链 颈动脉鞘 颈内动、静脉 颈深淋巴结 脂肪
颈动脉间隙(CS)
小结
腮腺深叶来源
T
咽旁间隙脂肪受压内移 茎突向后移位 腮腺深叶形态消失 肿块凸入咽旁间隙呈哑铃状 二腹肌后腹受压后移或内移,位于肿块深面
非腮腺深叶来源
二腹肌后腹后外移动,位于肿块浅面 (茎突向外移位)
T
咽旁间隙
咽旁间隙
(parapharyngeal space,PPS)
——病变定位
2017-12-4
上颈部的重要间隙
咽旁间隙 (PPS) 咽粘膜间隙 咀嚼肌间隙 腮腺间隙 颈动脉间隙 咽后间隙
边界
上:颅底 下:舌骨 外:咀嚼肌间隙 内:咽粘膜间隙 后内:椎前肌肉及筋膜 后外:腮腺深叶、二腹肌后腹
茎突前间隙
腮腺深叶 翼肌 脂肪 淋巴等组织
茎突后间隙:
第Ⅸ~Ⅻ脑神经 颈交感链 颈动脉鞘 颈内动、静脉 颈深淋巴结 脂肪
长头肌
白线:腭帆张肌肌腱表面筋膜与茎突(S)相连 PPS: 茎突前咽旁间隙 CS:茎突后咽旁间隙(CS)
咽粘膜间隙(PMS)
咬肌间隙(MS)
腮腺间隙(PS)

咽旁间隙PPT课件

咽旁间隙PPT课件

.
12
图10:A,右侧MS浸物浸润翼肌,但未引起张口受限。 B,病变经CT介导的FNA检查证实为淋巴瘤
.
13
图11:冠状位MRI T1WI 示异常增大、增强的颅底卵园孔左侧 V3*侵及MS。这一表现符合这一黑色素肿瘤患者的病史沿神经 扩散
.
14
图12:CT骨窗轴状位显示与图11为同一患者,证实:左侧卵园 孔增宽。 该例患者中,沿神经扩散可以引起骨管或孔的扩大而 未见骨质破坏
.
16
腮腺间隙常见疾病
肿瘤 • 多形性腺瘤 • Warthin 瘤 • 脂肪瘤 • 粘液表皮样癌 • 腺样囊性癌 • 腺泡细胞癌 • 鳞癌 • 淋巴结外或淋巴结非何杰金淋巴瘤 • 淋巴结转移癌,常见于面部和头皮的皮肤癌 炎症、感染 • 腮腺炎、腮腺囊肿 • 反应性淋巴肥大 • 淋巴上皮囊肿、病变 • 先天性、发育性病变 • 血管瘤 • 静脉淋巴畸形 • 第一鳃裂囊肿
B/C图像中T2WI显示在不同扫描位像上密集的亮结节代表复发的 腮腺床的肿瘤。
.
20
图17:A腮腺淋巴管瘤在T2WI表现为高信号。 B,PPS下方直接与下颌和舌下间隙相沟通。
.
21
图18,右侧腮腺浅叶粘液表皮样癌,在T2WI扫描显 示出边界清晰高信号。 该表现与腮腺多形性腺瘤相 类似,影像学不易区分。
C:骨窗轴状位CT显示骨膜新骨形成的日光影-这种骨肉瘤常 见征象
.
11
咬肌间隙常见疾病
炎症/感染 • 牙缘性感染:蜂窝组织炎,脓肿 • 肌炎 • 先天性/发育性 • 血管瘤 • 静脉淋巴畸形 新生物 • 肌肉或骨良性肿瘤 • 横纹肌肉瘤 • 骨肉瘤 • 神经鞘瘤 • 非何杰金淋巴瘤 • 粘膜癌深部侵犯 • 转移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

第Ⅸ-Ⅻ颅神经在颈动脉鞘内的位置接近,Ⅸ-Ⅺ 颅神经位于颈内静脉内侧,Ⅻ颅神经位于颈内静 脉前内侧,其中迷走神经于颈内动脉和颈内静脉 之间后方下行,并发出咽支并入舌咽神经;舌咽 神经出颈静脉孔后于颈内动脉外侧向前斜行止于 咽侧壁和茎突咽肌;副神经往前绕向颈内静脉外 侧向后止于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舌下神经与迷 走神经分离后,在颈内静脉前方下行,达下颌角水 平向前发出分支形成颈袢。颈交感干走行于颈动 脉内侧。以上结构均位于茎突深面。

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

咽旁间隙肿瘤以良性居多,约占80%,其 中以小唾腺来源的多形性腺瘤最常见,约 占30-50%,多数源发于腮腺深叶,少数来 自颌下腺或咽旁间隙内异位的腺体组织。 其次常见的良性肿瘤为神经鞘膜瘤,约占 20-30%(但亦有病例组报道神经鞘膜瘤的 发病率高于多形性腺瘤),其中以来自颈 动脉鞘的迷走神经最多见
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

其次为来自交感神经,少数发生于舌咽神 经、Ⅴ3神经分支、Ⅺ和Ⅻ 神经等(来自运 动神经如Ⅻ神经者很罕见)。第三位常见 的咽旁间隙肿瘤为副神经节瘤或化学感受 器瘤,来自颈动脉体、迷走神经上的球体 组织或颈静脉球瘤向下扩展。发病率再其 次的肿瘤为血管性肿瘤,其中以静脉性血 管瘤多见
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
根据其来源可分三类: 1.涎腺源性:如良恶性多形性腺瘤、其它良恶性 腺瘤等。 2.神经源性:如神经鞘膜瘤、神经纤维瘤、神经 节细胞瘤、副神经节瘤、脑膜瘤、神经纤维肉瘤 等。 3.其它组织来源:如鳃裂囊肿、血管瘤、淋巴管 瘤、纤维瘤、血管纤维瘤、颈动脉瘤、脂肪瘤、 平滑肌瘤、畸胎瘤、纤维脂肪瘤、粘液脂肪瘤、 脊索瘤、表皮囊肿、血管纤维脂肪瘤等。恶性肿 瘤有未分癌、鳞癌、淋巴瘤、横纹肌肉瘤、粘液 表皮样癌、平滑肌肉瘤和移行上皮癌等
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

由茎突及其附着肌肉(茎突舌骨肌、茎突 咽肌和茎突舌肌)、韧带(茎突舌骨和茎 突下颌韧带)和茎突咽筋膜组成的隔膜将 咽旁间隙分为茎突前、后两个间隙(或称 茎突前、后区)。
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

茎突前间隙内主要为脂肪组织,外侧有腮腺深叶 伸入,内侧有腭帆张肌和腭帆提肌通过(腭帆张 肌位前部,呈扁三角形,腭帆提肌位腭帆张肌后 方,呈椭圆形),间隙内有许多神经和血管结构 通过,包括下颌神经(第Ⅴ颅神经第三支--Ⅴ3神 经)及其分支舌神经、下牙槽神经、颞神经,上 颌动脉及其分支、咽升动脉、咽静脉丛和淋巴组 织等。茎突后间隙主要通过颈动脉鞘(CS), 其中包括颈内动静脉、Ⅸ- Ⅻ颅神经、颈交感干、 球体组织和淋巴结等。
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

有人认为颈动脉鞘并不属于咽旁间隙,它 是由深筋膜包裹的一个独立的间隙,下达 主动脉弓,分为舌骨上区和舌骨下区。其 内贯穿全长的成份有颈内静脉、迷走和交 感神经及颈深淋巴链;舌骨上区还有第ⅨⅫ对颅神经和颈内动脉,舌骨下区为颈总 动脉。但因颈动脉鞘为穿过咽旁间隙的结 构,且包裹的同为颈深筋膜,故多数文献 都将舌骨上颈动脉鞘归于咽旁间隙的一部 分。
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
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
一、咽旁间隙正常解剖 咽旁间隙(parapharyngeal space , PPS)是位于咽 肌环与咀嚼肌群和腮腺之间由深筋膜围成的脂肪 间隙,左右各一,上自颅底,下至舌骨水平,大 致呈倒置的锥形。严格而言,咽旁间隙并非由深 筋膜围绕而成,而是位于这些结构之间的为脂肪 充填的一个间隙,其构成和周围结构复杂,通过 组织亦较繁杂,以往文献对此的叙述很多,但常 有所出入。
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

其它较少见的良性肿瘤还有:其它神经源 性肿瘤如神经纤维瘤和神经节细胞瘤、其 它良性腺瘤、脂肪瘤、鳃裂囊肿、纤维瘤、 平滑肌瘤、淋巴管瘤、脑膜瘤、畸胎瘤和 表皮囊肿等
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

发生于咽旁间隙的恶性肿瘤有恶性腺瘤 (恶性多形性腺瘤、腺样囊性癌、粘液表 皮样癌、腺泡细胞癌等)、多种神经肉瘤、 淋巴瘤或淋巴结转移、鳞癌、未分化癌、 血管肉瘤、脂肪肉瘤、平滑肌肉瘤、纤维 肉瘤等

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

由于经过茎突前后间隙的组织和周围结构 不同,它们各自有其好发的肿瘤。茎突前 间隙多见腺瘤,尤其是多形性腺瘤,神经 源性肿瘤较少见。血管瘤、鳃裂囊肿、脂 肪瘤等一般也发生在茎突前间隙。源于茎 突后间隙的肿瘤主要来自颈动脉鞘,可见 各种神经源性肿瘤、血管异常、累及淋巴 结的原发或继发恶性肿瘤和各种感染性反 应性淋巴腺病等,其中以神经鞘膜瘤最常 见,其次为副神经节瘤。
二、咽旁间隙肿瘤的组织来源 原发咽旁间隙肿瘤仅占头颈部肿瘤0.5%,病理种 类多样化,主要来源于通过其间的神经、血管、 淋巴组织、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等,偶尔也有来 自异位的腺体、上皮和脑膜等组织。部分来自其 邻近各壁如腮腺深叶(腮腺间隙)、咽侧壁深层 (咽粘膜隙)和肌肉(咀嚼肌间隙)的肿瘤可 完全向咽旁间隙扩展,与原发咽旁间隙肿瘤难以 区分,故文献上多归于一起论述,这部分肿瘤和 来自颈动脉鞘肿瘤的比例远远高于原发咽旁间隙 肿瘤。
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
双侧咽旁间隙的宽度和面积多数相等,国 外统计30%正常人群中存在侧别差异,国 内数据显示仅个别人有差异,且无明显统 计意义( P > 0. 05)。 咽旁间隙内侧毗邻咽后间隙并与之相通, 前外与翼腭窝和颞下窝交通,向下与颌下 间隙相通,故炎症极易在这些间隙间互相 扩散。

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

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

咽旁间隙的内侧壁为颊咽筋膜,此筋膜上自颅底,包绕咽 颅底筋膜和咽缩肌外侧;外侧壁为翼内外肌、腮腺和二腹 肌后腹的筋膜;前界自上而下依次为蝶骨翼突内侧板后缘 及其颊咽筋膜、翼内肌、腭舌肌及腭咽肌筋膜;后壁为覆 盖颈锥和锥前肌的锥前筋膜;顶部为岩锥和蝶骨大翼部分; 底部为二腹肌后腹和舌骨大角连接处及颌下腺的包膜。由 此可见,咽旁间隙内邻鼻、口咽侧壁,其内侧的主要结构 有咽肌环、腭帆张肌、腭帆提肌、咽鼓管、咽隐窝和扁桃 体等;外邻翼内外肌、下颌骨、腮腺、二腹肌后腹等;后 邻颈锥横突、头长肌和头前直肌(头长肌位于头前直肌之 内侧);前邻翼内肌和翼内板;上起自颅底;下止于颌下 腺和舌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