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区常见肿瘤PPT

合集下载

垂体腺瘤

垂体腺瘤



颅内主要肿瘤的发病率
• 正常垂体呈卵圆形 ,大小 1.2×1.0×0.5cm, 肉眼为桔红色,质 韧; • 女性大于、重于男 性,且妊娠时呈现 生理性肥大; • 位于颅底蝶鞍垂体 窝内。
垂体供血动 脉为垂体上 动脉与垂体 下动脉,来 自颈内动脉 的床突上段 与海绵窦段
• 垂体腺可分为前叶(腺 垂体)与后叶(神经垂 体)两部分。 • 前叶现已知其分泌的激 素有生长激素、泌乳素 、甲状腺刺激素、促肾 上腺皮质激素、促卵泡 激素、黄体生成素和黑 色素刺激素7种。 • 后叶:神经垂体,分泌 抗利尿激素,内含加压 素和催产素。这些激素 都在下丘脑内合成,经 垂体柄输送并储存于神 经垂体中,后释放到血 液内,其功能为控制体 内水和电解质平衡,一 旦垂体柄或视上核垂体 束纤维的起源细胞受到 损伤,将会引起尿崩症 。
当肿瘤突破鞍膈,鞍内压降低
,疼痛可减轻或消失。 • 晚期头痛可因肿瘤向鞍旁发展 侵及颅底硬膜及血管和压迫三 叉神经而引起 • 少数巨大腺瘤可造成脑脊液循 环通路梗阻,出现脑积水导致
颅内压增高,头痛剧烈
—视力视野障碍
• 在垂体腺瘤尚未压迫视神 经视交叉前,多无视力视 野障碍
• 肿瘤长大后,约60~80% 的肿瘤向上压迫视通路不 同部位,而致不同视功能 障碍
• •
• •
垂体功能低下症状
垂体前叶功能减退 促性腺分泌不足 性欲减退、阳萎、不 育、第二性征不明显,体毛稀少、脱 落。 促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畏寒、疲劳 无力、精神不振、食欲减退、嗜睡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不足 :虚弱无 力、厌食、血压偏低、低血糖 生长激素分泌不足
诊断
• 垂体腺瘤诊断规范化包括重视临床症状、
• •
代谢异常: 肥胖是最常见的表现,脂肪代谢紊乱和分布异引 起向心性肥胖,满月脸、水牛背、锁骨上脂肪垫 ,是过量皮质醇和胰岛素分泌的结果;75-85%病 人有高血压,高血压发生冠心病、中风等并发症 是本病的主要死因之一。

鞍区常见肿瘤精品课件

鞍区常见肿瘤精品课件

3
精品 PPT 可修改
4
精品 PPT 可修改
5
• 鞍区解剖 • 诊断思路 • 常见肿瘤影像学表现
精品 PPT 可修改
6
精品 PPT 可修改
7
• 鞍区解剖 • 诊断思路 • 常见肿瘤影像学表现
精品 PPT 可修改
8
精品 PPT 可修改
9
垂体腺瘤 Pituitary Adenoma
• 鞍区最常见的肿瘤 • 垂体微腺瘤 d<1cm • 垂体大腺瘤 d>1cm
精品 PPT 可修改
16
精品 PPT 可修改
17
精品 PPT 可修改
18
精品 PPT 可修改
19
生殖细胞肿瘤 germ cell tumor
• 起源于原始生殖细胞 • 儿童和青少年多见,高峰年龄10床多有内分泌紊乱表现,以中枢性尿崩
症多见 • 实验室检查可有AFP和(或)HCG升高
12
Rathke 囊肿
• 起源于Rathke囊 •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30~40岁出现症状 • 多位于鞍内,位于垂体前后叶之间 • 囊壁薄、均匀、光滑,无强化; • 囊液因蛋白含量不同而信号变化不一
精品 PPT 可修改
13
精品 PPT 可修改
14
颅咽管瘤 craniopharyngiomas
高信号 • 增强扫描明显不均强化,囊壁可有强化
精品 PPT 可修改
25
精品 PPT 可修改
26
精品 PPT 可修改
27
精品 PPT 可修改
28
错构瘤 Hamartoma
• 下丘脑错构瘤为先天性发育异常,异位脑 组织构成的肿块
• 儿童早期发病 • 临床表现:痴笑癫痫、性早熟 • 悬于三脑室底部 • CT:等密度 • MRI:T1WI与皮质信号相似;T2WI呈等信号 • 无强化

鞍区常见肿瘤PPT课件

鞍区常见肿瘤PPT课件
显强化
19
.
鞍上囊实性性占位,囊液T1呈 低信号,形态不规则实性结节, 实性部分呈等信号,增强扫描实 性部分及囊壁明显强化 鞍内可以看到垂体
20
.
21
.
22
.
垂体柄与垂体腺胚胎起源相同,因此生长于垂体腺的肿瘤 在垂体柄都可以见到 需要注意:儿童——生殖细胞瘤、嗜酸性肉芽肿
成人——转移瘤
23
.
不规则低信号区,及低信号分隔 中等到显著“蜂房样”强化,持续缓慢强化 骨质破坏
40
.
41
.
转移瘤 METASTASIS
少见,多侵犯斜坡 血行转移,肺癌、乳腺癌 影像表现多样,结合病史 通常T1WI等、低信号,T2WI高信号 均匀、不均、环形强化
42
.
斜坡高信号消失
43
.
乳腺癌转移 T2 中心低信号 T1 高信号 环形强化 中心可能为出血
生殖细胞肿瘤 GERM CELL TUMOR
起源于原始生殖细胞 儿童和青少年多见,高峰年龄10~12y 男性是女性两倍(但仅限于松果体) 临床多有内分泌紊乱表现,以中枢性尿崩症多见 实验室检查可有AFP和(或)HCG升高
24
.
鞍区生殖细胞瘤起源于三脑室底部或垂体柄 CT:边界清楚稍高密度灶,强化显著 MRI:垂体柄增粗,垂体后叶短T1信号消失;肿瘤
鞍区常见肿瘤 影像学诊断
.
广东同江医院放射科
1
张水诚
.
鞍区解剖 诊断思路 常见肿瘤影像学表现
2
.
前界:前床突、交 叉前沟
后界:后床突、鞍 背
两侧界:颈动脉沟
主要结构:蝶鞍、 垂体、垂体柄、海 绵窦及其穿经结构、 鞍上池、鞍上血管、 视神经、视交叉、 视束及下丘脑

鞍区肿瘤ppt课件

鞍区肿瘤ppt课件

学习交流PPT
10
一. 鞍区肿瘤诊断要点:
5. 内分泌检测显示下丘脑、垂 体及其靶腺激素的增高或 减少
学习交流PPT
11
一. 鞍区肿瘤诊断要点:
6.颅骨X线平片、蝶鞍断层显 像显示蝶鞍扩大、鞍区骨 质破坏、增生或出现钙化
学习交流PPT
12
一. 鞍区肿瘤诊断要点:
7. 蝶鞍区CT扫描或MRI能直接 显示蝶鞍区肿块。
学习交流PPT
13
二. 鞍区肿瘤鉴别诊断
• 垂体腺瘤
• 成人多见 • 内分泌功能紊乱表现早,包括垂体功 能低下和/亢进 • 头痛 • 典型的视野缺损为双颞侧偏盲,眼底 可见原发性视神经萎缩 • 内分泌检测异常 • X线:蝶鞍球形扩大,鞍区一般无钙化 • CT/MRI:鞍内或鞍上实质性肿块
学习交流PPT
44
四. 鞍区肿瘤术后并发症
• 垂体功能低下
防治措施: • 手术中避免损伤下丘脑-垂体束,
尽量保留正常垂体组织。
• 放疗时避免剂量多大,尤其是鞍 内微腺瘤行γ刀、X刀治疗时,应 定位精确。
• 手术前后检测激素水平变化。
学习交流PPT
45
四. 鞍区肿瘤术后并发症
• 视损害
原因: 术中牵拉视神经、视交叉或影响其血供。
鞍区肿瘤
学习交流PPT
1
亚专业简介: 前中颅窝、鞍区组
• 80年代 ---经蝶垂体肿瘤切除术 西南率先 1500 无手术死亡 国际先进<0.5% 国内领先
• 最先在国内开展鞍上下联合入路 • 重庆市卫生局科技成果一等奖
学习交流PPT
2
鞍区解剖
鞍区 鞍结节、前床突 鞍背、后床突 垂体窝 颈内动脉和海绵窦
• CT或MRI见鞍上实质性肿块, 密度或信号相对均匀,且明显增强,有 时可呈分叶状,可见“脑膜尾征”

鞍区肿瘤医学

鞍区肿瘤医学
靶向治疗
针对肿瘤细胞表面的特定受体或 标记物,使用相应的药物进行精 准治疗,如针对EGFR、VEGF等 靶点的药物。
手术治疗
01
手术切除
通过手术将鞍区肿瘤切除,以达到根治的目的。
02
术中放疗
在手术过程中使用放疗设备对肿瘤进行照射,以 杀死残留的肿瘤细胞。
放射治疗
常规放疗
使用高能X射线或质子束对肿瘤进行照射,以达到杀死肿瘤细胞的目的。
立体定向放疗
使用先进的放疗设备和技术,对肿瘤进行高精度的照射,以最大程度地保护周 围正常组织。
其他治疗方法
免疫治疗
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攻击 肿瘤细胞,如使用免疫调节剂、细胞 免疫疗法等。
热疗和冷冻消融
通过物理方法将肿瘤细胞杀死或使其 失活,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03
鞍区肿瘤的预防与控制
预防措施
发病机制与病因
发病机制
鞍区肿瘤的发生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遗传 因素、环境因素、内分泌因素等。这些因素相互 作用,导致细胞异常增生和肿瘤形成。
病因
鞍区肿瘤的确切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但一些危险 因素已被确认,如遗传因素、内分泌失调、放射 线暴露等。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鞍区肿瘤的临床表现因肿瘤大小、位置和性质而异,常见的症状包括头痛、视力视野障碍、内 分泌紊乱等。
鞍区肿瘤医学
目录
• 鞍区肿瘤概述 • 鞍区肿瘤的治疗方法 • 鞍区肿瘤的预防与控制 • 鞍区肿瘤的科研进展 • 鞍区肿瘤的未来展望
01
鞍区肿瘤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鞍区肿瘤是指生长在鞍区部位的肿瘤,鞍区是指蝶鞍及 其周围的结构区域,包括下丘脑、垂体、鞍旁组织等。
分类

鞍区常见肿瘤诊断ppt课件

鞍区常见肿瘤诊断ppt课件

• 临床表现:痴笑癫痫、性早熟
• 悬于三脑室底部 • CT:等密度 • MRI:T1WI与皮质信号相似;T2WI呈等信号 • 无强化
脑膜瘤
• 多发于成人,女性多见 • 鞍旁脑膜瘤多见,单纯起源于蝶鞍底部脑膜瘤少见 • T1WI和T2WI均呈等或稍高信号,增强扫描明显均匀强化 • “脑膜尾征” • 可有钙化,出血、坏死、囊变少见
• 多为囊性或囊实性,囊壁光滑,厚薄不均
• 实性部分和囊壁钙化多见 • 囊液因成分不同在CT和MRI上表现为不同密度/信号 • 实性部分T1WI呈等信号,T2WI高信号,增强扫描明显强化
生殖细胞肿瘤 GERM CELL TUMOR
• 起源于原始生殖细胞 • 儿童和青少年多见,高峰年龄10~12Y • 男性是女性两倍(但仅限于松果体) • 临床多有内分泌紊乱表现,以中枢性尿崩症多见 • 实验室检查可有AFP和(或)HCG升高
RATHKE 囊肿
• 起源于RATHKE囊 •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30~40岁出现症状 • 多位于鞍内,位于垂体前后叶之间 • 囊壁薄、均匀、光滑,无强化; • 囊液因蛋白含量不同而信号变化不一
颅咽管瘤 CRANIOPHARYNGIOMAS
• 鞍区常见的良性肿瘤,发病年龄呈双峰:5~14Y,50~70Y; • 临床症状多为压迫症状
脊索瘤 CHORDOMAS
• 原发低度恶性骨肿瘤 • 高峰年龄40~60Y
• 好发于骶尾部、蝶枕联合区
• CT:等、稍低密度 • MRI:信号不均,T1WI 等、低信号,T2WI 高信号,不规则低信号区, 及低信号分隔
• 中等到显著“蜂房样”强化,持续缓慢强化
• 骨质破坏
转移瘤 METASTASIS
• 鞍区解剖 • 诊断思路 • 常见肿瘤影像学表现

鞍区常见肿瘤

鞍区常见肿瘤
强扫描明显强化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生殖细胞肿瘤 germ cell tumor
• 起源于原始生殖细胞 • 儿童和青少年多见,高峰年龄10~12y • 男性是女性两倍(但仅限于松果体) • 临床多有内分泌紊乱表现,以中枢性尿崩
症多见 • 实验室检查可有AFP和(或)HCG升高
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
Pilocytic Astrocytoma
• 鞍区胶质瘤多为起源于视交叉、视神经或 下丘脑的PA
• 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 ,WHOI级 • 囊实性或实性,可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 • CT:CT中表现为等或高密度 • MRI:信号混杂,T1WI等、低信号;T2WI
呈高信号 • 增强扫描明显不均强化,囊壁可有强化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错构瘤 Hamartoma
• 下丘脑错构瘤为先天性发育异常,异位脑 组织构成的肿块
• 儿童早期发病 • 临床表现:痴笑癫痫、性早熟 • 悬于三脑室底部 • CT:等密度 • MRI:T1WI与皮质信号相似;T2WI呈等信
号 • 无强化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Thank You
实用文档
• MRI:T1WI/T2WI信号与脑灰质相似或略 低
• “雪人征” • 可有坏死、囊变、出血;钙化少见 • 视交叉受压移位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Rathke 囊肿
• 起源于Rathke囊 •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30~40岁出现症状 • 多位于鞍内,位于垂体前后叶之间 • 囊壁薄、均匀、光滑,无强化; • 囊液因蛋白含量不同而信号变化不一
实用文档

鞍区解剖结构以及常见病变

鞍区解剖结构以及常见病变
第25页,共40页。
d. 促甲状腺激素腺瘤:少见,导致甲亢。 e. 卵泡刺激素腺瘤:非常少见,只有个别 报告临床有性功能减退、闭经、不育、精 子 数目减少等。 f. 黑色素刺激素细胞腺瘤:非常少见,只 有个别报告病人皮肤黑色沉着,不伴皮质 醇增多。
第26页,共40页。
2). 激素水平低下:无功能性垂体腺瘤
a.对垂体前叶功能的调节:通过释放促激素和抑制激素。 b.对水电解质平衡的调节:通过抗利尿激素。 c.对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 d.对摄食和饮水的调节。 e.对生殖机能的调节。 f.介导强化机制:对传入中枢的各种刺激进行调节,
从而抑制或者强化相应中枢区域的反应。 g.产生和调节昼夜节律。
第18页,共40页。
第10页,共40页。
1.2.1.2 垂体激素
第11页,共40页。
1.2.2 下丘脑:
第12页,共40页。
1.2.2.1 下丘脑解剖 下丘脑占据间脑的前下部,对称的位
于三脑室侧壁和底部,垂体腺的上方,成 人的下丘脑约为4g,大约占据2%的脑容积。 下丘脑的背外侧为端脑所覆盖,只有在脑 的底面以及切面上,才可以观察到下丘脑 的结构。下丘脑是由多组相互联系的核团 以及填充在它们之间的纤维束构成。这些 核团从内侧向外侧分别是室周核团 (三脑室周围)、内侧核团(穹窿-乳头丘 脑束内侧)和外侧核团(穹窿-乳头丘脑束 外侧)。
1.2.3 视交叉 1.2.3.1 解剖
第19页,共40页。
第20页,共40页。
1.2.3.2 视觉的传导:双
颞侧的光线可以在双侧 鼻侧的视网膜细胞上产 生神经冲动,沿着视神 经下传,至视交叉交叉 后,和对侧的颞侧视神 经纤维共同组成视束, 至外侧膝状体交换神经 元后,到达视皮质形成 视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显均匀强化 • “脑膜尾征” • 可有钙化,出血、坏死、囊变少见
32
33
34
脊索瘤 Chordomas
• 原发低度恶性骨肿瘤 • 高峰年龄40~60y • 好发于骶尾部、蝶枕联合区 • CT:等、稍低密度 • MRI:信号不均,T1WI 等、低信号,T2WI
高信号,不规则低信号区,及低信号分隔 • 中等到显著“蜂房样”强化,持续缓慢强
化 • 骨质破坏
35
36
转移瘤 Metastasis
• 少见,多侵犯斜坡 • 血行转移,肺癌、乳腺癌 • 影像表现多样,结合病史 • 通常T1WI等、低信号,T2WI高信号 • 均匀、不均、环形强化
37
38
39
40
Thank You
41
6
7
• 鞍区解剖 • 诊断思路 • 常见肿瘤影像学表现
8
9
垂体腺瘤 Pituitary Adenoma
• 鞍区最常见的肿瘤 • 垂体微腺瘤 d<1cm • 垂体大腺瘤 d>1cm
10
垂体大腺瘤
• 多发生于成人,临床表现主要为压迫症状 和内分泌功能异常
• CT: 平扫为等密度或略高密度;增强扫描呈 明显强化
强扫描明显强化
15
16
17
18
19
生殖细胞肿瘤 germ cell tumor
• 起源于原始生殖细胞 • 儿童和青少年多见,高峰年龄10~12y • 男性是女性两倍(但仅限于松果体) • 临床多有内分泌紊乱表现,以中枢性尿崩
症多见 • 实验室检查可有AFP和(或)HCG升高
20
• 鞍区生殖细胞瘤起源于三脑室底部或垂体 柄
• CT:边界清楚稍高密度灶,强化显著 • MRI:垂体柄增粗,垂体后叶短T1信号消失;
肿瘤T1WI呈等、低信号,T2WI信号多变, 增强扫描为明显不均匀强化
• 易随脑脊液播散,因此病变范围较大或多 部位同时受累
21
22
23
24
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
Pilocytic Astrocytoma
• 鞍区胶质瘤多为起源于视交叉、视神经或 下丘脑的PA
• 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 ,WHOI级 • 囊实性或实性,可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 • CT:CT中表现为等或高密度 • MRI:信号混杂,T1WI等、低信号;T2WI呈
高信号 • 增强扫描明显不均强化,囊壁可有强化
25
26
27
28
错构瘤 Hamartoma
• 下丘脑错构瘤为先天性发育异常,异位脑 组织构成的肿块
13
14
颅咽管瘤 craniopharyngiomas
• 鞍区常见的良性肿瘤,发病年龄呈双峰: 5~14y,50~70y;
• 临床症状多为压迫症状 • 多为囊性或囊实性,囊壁光滑,厚薄不均 • 实性部分和囊壁钙化多见 • 囊液因成分不同在CT和MRI上表现为不同
密度/信号 • 实性部分T1WI呈等信号,T2WI高信号,增
鞍区常见肿瘤诊断
1
• 鞍区解剖 • 诊断思路 • 常见肿瘤影像学表现
2
• 前界:前床突、交叉前沟 • 后界:后床突、鞍背 • 两侧界:颈动脉沟 • 主要结构:蝶鞍、垂体、垂体柄、海绵窦
及其穿经结构、鞍上池、鞍上血管、视神 经、视交叉、视束及下丘脑
3
4
5
• 鞍区解剖 • 诊断思路 • 常见肿瘤影像学表现
• 儿童早期发病 • 临床表现:痴笑癫痫、性早熟 • 悬于三脑室底部 • CT:等密度 • MRI:T1WI与皮质信号相似;T2WI呈等信号 • 无强化
29
30
31
脑膜瘤
• 多发于成人,女性多见 • 鞍旁脑膜瘤多见,单纯起源于蝶鞍底部脑
膜瘤少见 • T1WI和T2WI均呈等或稍高信号,增强扫描
• MRI:T1WI/T2WI信号与脑灰质相似或略低 • “雪人征” • 可有坏死、囊变、出血;钙化肿
• 起源于Rathke囊 •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30~40岁出现症状 • 多位于鞍内,位于垂体前后叶之间 • 囊壁薄、均匀、光滑,无强化; • 囊液因蛋白含量不同而信号变化不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