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提升作业六2-2地球表面形态新人教版
【人教版】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区域地理 课时提升作业二 第2讲 地图

课时提升作业二地图(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下图为某城市主要道路分布图,标注数字表示道路长度。
读图回答1~3题。
1.图中甲地在乙地( )A.东北B.东南C.西北D.西南2.若图中数字的长度单位为百米,则该图的比例尺约为( )A.1/120 000B.1/240 000C.1/1 200D.1/2 4003.同学们从学校乘车到科技馆参观,到路口A时为保证到科技馆的距离最短,汽车应选择的行驶方向为( )A.东B.南C.西D.北【解析】1选B,2选B,3选C。
第1题,根据指向标,可以判断甲地在乙地的东南方向。
第2题,任意选取一段距离,量算图上距离,如A向东的一段,图上距离约为1厘米,实际距离为2 400米,计算可知比例尺约为1/240 000。
第3题,提取信息:①指向标,②“数字表示道路长度”,③断道施工;依据指向标可判断科技馆位于A路口南方;计算由A 路口向东、南、西三个方向的道路长度:向东:24+25+20+40=109;向南:33+20+23+27=103;向西:有两条线路可达——第1条:15+27+20+23+27=112,第2条:15+17+19+23+27=101;按题干要求,汽车应选择向西的路线(即向西的第2条线路)。
读下面四幅等高线图,回答4、5题。
4.图中坡度最缓的是( )A.①B.②C.③D.④5.表示的内容最详细的是( )A.①B.②C.③D.④【解析】4选A,5选B。
第4题,四幅等高线图图幅、等高距和疏密相同,则比例尺越小的表示的实地范围越大、坡度越缓。
①图比例尺最小。
第5题,四幅等高线图图幅相同,则比例尺越大,实地范围越小,图示内容越详细。
四幅图中,②图比例尺最大。
(2014·上海地理)读某地区等高线示意图(单位:m)和地形剖面图(单位:m),回答6、7题。
6.图1中剖面线AB和MN的交点在图2两剖面图上所对应的位置分别是( )A.①和③B.②和③C.①和④D.②和④7.若该区位于一拟建水库的库区内,当最高蓄水位达海拔150米时,图示范围内将出现( )A.一个岛B.两个岛C.三个岛D.无岛【解析】6选D,7选D。
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课时提升作业六 2.2 地球表面形态 新人教版

课时提升作业六地球表面形态当地时间2017年9月19日,墨西哥中部莫雷洛斯州发生7.1级地震,造成至少293人死亡。
读世界局部板块示意图,回答1、2题。
1.该次地震震中位于图中的( )A.①B. ②C.③D.④2.下面能表述墨西哥西海岸地貌成因的是( )【解析】1选D,2选D。
第1题,从图中板块分布可知,图示中部为太平洋板块,其东为美洲板块,墨西哥西部位于板块的消亡边界附近。
第2题,墨西哥西部属于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的碰撞地带,形成海岸山脉、海沟等地貌。
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图中①~⑧为岩层编号,其年代由老到新。
完成3、4题。
3.图中甲、乙两地有关地质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背斜岩层受到水平挤压成山B.甲—向斜槽部岩层向下弯曲成谷C.乙—背斜顶部受张力被侵蚀成谷D.乙—向斜上覆岩层常被侵蚀成谷4.有人称丙处山峰为“飞来峰”,其岩石可能是( )A.石灰岩砂岩B.花岗岩流纹岩C.大理岩石英岩D.安山岩玄武岩【解析】3选C,4选A。
第3题,甲处岩层向下弯曲,可判断为向斜,从地貌特征看为山岭,即向斜槽部受挤压,岩石坚硬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岭。
乙处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背斜顶部受张力,易被外力侵蚀成谷地,即背斜谷。
第4题,结合图中岩体运动方向,可以判断⑤处岩层属于背斜顶部的岩层,且具有分层的特点,属于沉积岩。
石灰岩、砂岩属于沉积岩,花岗岩、流纹岩、安山岩、玄武岩都属于岩浆岩;大理岩、石英岩都属于变质岩。
【加固训练】读某区域地质剖面简图,图中甲、乙、丙三处的地质构造分别是 ( )A.断层、向斜、背斜B.断层、背斜、向斜C.向斜、断层、背斜D.背斜、向斜、断层【解析】选B。
图中甲、乙、丙三地的岩层形态不同,三处的地质构造不同,判定时应避免用“地表形态”作为判定的依据,判定的标准是根据“岩层形态”,具体对应如下表:地点岩层形态判定结论甲岩层断裂并有明显的位移断层乙岩层向上弯曲背斜丙岩层向下弯曲背斜下图示意某地的等高线分布,从a河谷到b、c河谷的地层均由老到新。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后训练:地球表面形态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后训练:地球表面形态在图示岩层中最不能够发现生物化石的是()A.a、b B.b、c C.c、d D.f、g2、以下图为板块边界表示图。
读图完成以下各题。
1.甲地的微观地形是〔〕A. 海岭B. 海沟C. 地堑D. 裂谷2.以下板块边界,最契合图意的是〔〕A. 欧亚和美洲板块B. 欧亚和太平洋板块C. 非洲和印度洋板块D. 南极洲和美洲板块3、以下图是我国局部区域图,剖析完成以下效果。
1、图中工程线路的终点位于〔〕A、塔里木盆地B、些达木盆地C、三峡水利枢纽D、黄河下游电站2、影响P地地表环境特征的主要地质作用是〔〕A、风化作用B、风力堆积C、流水腐蚀D、地壳运动3、为促进P地域的可继续开展,应鼎力开展〔〕A、种植业B、林果业C、牧业D、渔业4、在河流入海口处,罕见的地貌形状是()A.三角洲B.冲积扇C.峡湾D.沙丘5、以下图为某山地局部的等高线表示图,此图的等高距为30米。
据此回答以下各题。
1. 瀑布具有溯源腐蚀的作用。
假定图中有一瀑布,那么几千年前该瀑布能够位于〔〕A. 甲B. 乙C. 丙D. 丁2. 上图中瀑布的落差最大能够是〔〕A. 88米B. 92米C. 31米D. 63米6、以下图为〝我国江南地域某河谷剖面图〞。
读图,冋答下面小题。
1. 图示结构地貌为〔〕A. 背斜山B. 向斜谷C. 背斜谷D. 向斜山2. 甲、乙两地对应的位置正确的选项是〔〕A. B.C. D.7、河口海岸线的变化受河流、潮沙的共同作用,以下图为近百年来尼罗河河口海岸线变化表示图。
读图完成以下效果。
1.尼罗河河口海岸线各地段〔〕A. 1900-1971年全都向陆中央向推进B. 1971-1982年全都向陆中央向推进C. 1982-1987年全都向陆中央向推进D. 1987-1991年全都向陆中央向推进2.尼罗河河口海岸线变化特征说明〔〕A. 尼罗河下游腐蚀作用增强B. 尼罗河下游堆积作用减啊C. 尼罗河河口海浪腐蚀加剧D. 尼罗河入河的总水量添加3.以下关于尼罗河河口海岸线的变化发生的影响,说法错误的选项是〔〕A. 有利于轮船飞行B. 招致海水倒灌C. 有利于鱼群集聚D. 招致生物多样性增加8、以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
【高中教育】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提升作业六2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高中教育】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提升作业六2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当地时间20xx年9月19日,墨西哥中部莫雷洛斯州发生7.1级地震,造成至少293人死亡。
读世界局部板块示意图,回答1、2题。
1.该次地震震中位于图中的( )A.①B. ②C.③D.④2.下面能表述墨西哥西海岸地貌成因的是( )【解析】1选D,2选D。
第1题,从图中板块分布可知,图示中部为太平洋板块,其东为美洲板块,墨西哥西部位于板块的消亡边界附近。
第2题,墨西哥西部属于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的碰撞地带,形成海岸山脉、海沟等地貌。
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图中①~⑧为岩层编号,其年代由老到新。
完成3、4题。
3.图中甲、乙两地有关地质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背斜岩层受到水平挤压成山B.甲—向斜槽部岩层向下弯曲成谷C.乙—背斜顶部受张力被侵蚀成谷D.乙—向斜上覆岩层常被侵蚀成谷4.有人称丙处山峰为“飞来峰”,其岩石可能是()A.石灰岩砂岩B.花岗岩流纹岩C.大理岩石英岩D.安山岩玄武岩【解析】3选C,4选A。
第3题,甲处岩层向下弯曲,可判断为向斜,从地貌特征看为山岭,即向斜槽部受挤压,岩石坚硬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岭。
乙处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背斜顶部受张力,易被外力侵蚀成谷地,即背斜谷。
第4题,结合图中岩体运动方向,可以判断⑤处岩层属于背斜顶部的岩层,且具有分层的特点,属于沉积岩。
石灰岩、砂岩属于沉积岩,花岗岩、流纹岩、安山岩、玄武岩都属于岩浆岩;大理岩、石英岩都属于变质岩。
【加固训练】读某区域地质剖面简图,图中甲、乙、丙三处的地质构造分别是( )A.断层、向斜、背斜B.断层、背斜、向斜C.向斜、断层、背斜D.背斜、向斜、断层【解析】选B。
图中甲、乙、丙三地的岩层形态不同,三处的地质构造不同,判定时应避免用“地表形态”作为判定的依据,判定的标准是根据“岩层形态”,具体对应如下表:地点岩层形态判定结论甲岩层断裂并有明显的位移断层乙岩层向上弯曲背斜丙岩层向下弯曲背斜下图示意某地的等高线分布,从a河谷到b、c河谷的地层均由老到新。
2022年高三地理二轮复习课时提升作业 2.2地球表面形态 Word版含答案

课时提升作业六地球表面形态(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2021·郑州模拟)读下图,完成1、2题。
1.依据发生的挨次,下列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③B.②③①C.①③②D.②①③2.图中所示的地理现象,可能是( )①裂谷②海岭③山系④海沟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1选B,2选A。
第1题,②表示板块张裂,岩浆上升,地表开头隆起;③表示板块张裂处扩大,地壳变薄,岩浆上升明显;①表示岩层断裂,岩浆上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
第2题,图中所示现象假如是两个大陆板块张裂则形成裂谷,假如是两个大洋板块张裂则形成海岭。
(2022·晋中模拟)下图示意某区域地质构造。
读图,完成3、4题。
3.据图推断( )A.此区域的主要外力作用是流水沉积作用B.L线穿过的地质构造是背斜C.沿L线是西北—东南走向D.沿L线是东北—西南走向4.下列山脉与图示山脉成因相同的是( )A.落基山脉B.阿尔卑斯山脉C.大分水岭D.斯堪的纳维亚山脉【解析】3选D,4选B。
第3题,图示区域位于河流的上游河段,主要受风化和流水侵蚀作用;L线穿过的地质构造是断层;沿L线是东北—西南走向。
第4题,图示山脉成因是大陆板块碰撞挤压、岩层隆起抬升形成的,与其成因相同的是阿尔卑斯山脉(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碰撞挤压形成)。
下图为推覆构造示意图,这种构造通常是上盘岩层自远处推移而来,上覆于相对停留在原地不动的原地岩块之上而形成的一种地质构造。
据此回答5~7题。
5.下列岩层依据年龄由新到老排列正确的是( )A.⑥②⑦①B.⑦⑥③①C.⑤⑥③⑦D.④③②①6.图示断层两侧岩体运动方向正确的是( )7.下列关于飞来峰形成地质作用过程正确的是( )A.岩层断裂-垂直上升-推移上覆-外力侵蚀B.垂直上升-岩层断裂-水平挤压-推移上覆C.岩层断裂-水平挤压-推移上覆-外力沉积D.水平挤压-岩层断裂-推移上覆-外力侵蚀【解析】5选A,6选B,7选D。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时作业(人教版)及综合测试卷

课时作业(一)地球和地图(对应学生用书P 247)一、选择题(4分×15=60分)(2012福州模拟)甲乙两图为世界著名的三角洲图。
读图,回答1~2题。
1.图甲中河流三角洲位于乙图中河流三角洲的()A .东南B .西南C .东北D .西北解析:关键是读准两幅图中经纬网的度数,推断出河流三角洲的具体位置,就可以判断出图甲中河流三角洲位于乙图中河流三角洲的西南方向。
答案:B2.甲乙两图所采用的比例尺()A .甲大于乙B .乙大于甲C .甲乙相同D .无法判断解析:相同纬度差的经线段实际距离相等,依据图上距离的大小即可得出结论,综合分析甲、乙两图的图上距离及纬度差不难得出正确答案。
答案:B(2012兰州模拟)人类的美丽家园—地球是一颗蓝色星球,也是迄今为止我们所发现的仅有的存在生命的星球。
然而,对于我们的地球,我们了解多少呢?亿万年来,地球上演绎了多少动人的故事呢?科学家对地球不同纬度的经纬线长度进行测量,统计结果如下表。
据此回答3~4题。
测量地的纬度(单位:度)经度1度的长度(单位:km)纬度1度的长度(单位:km)0111.322110.5693096.490110.8504578.850111.1328019.394111.6663.A .无论是经线还是纬线,都是随着纬度的增加变长B .纬线的长度随纬度的增加变长,经线长度在变短C .纬线长度随纬度的变化是测量误差所致D .经线长度的变化反映了地球形状的不规则性解析:根据经纬线和经纬度的知识,结合表中数据可以推出,“经度1度的长度(单位:km)”实际上是纬线长度,“纬度1度的长度(单位:km)”实际上是经线长度。
随纬度的增加,纬线长度很快变短,经线长度略微变长,由此可以推出: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
答案:D4.在60°N处相距一个经度的两个地点的实地距离最有可能是()A.111.415千米B.55.803千米C.28.904千米D.110.569千米解析:南北纬60°纬线的长度约为赤道长的一半,而由于地势的影响,可能会略大于一半。
2020届高三高考(人教版)地理一轮复习:地球表面形态

、选择题(2018 •浙江五校联考)下图为“全球板块分布示意简图”。
完成 1〜2题。
1 •图中属于美洲板块的代码是A. ①B.②C.③D.④2 •北部紧邻极圈的甲地是一个A. 地热资源较为缺乏C.主要由火山喷发形成答案 1.B 2.C(2018 •台州中学第一次统练 )下图为“某河漫滩剖面示意图”。
河漫滩是指河谷底部在洪水期才被淹没的部分,位于河床一侧或两侧,由河流的横向迁移和洪水的沉积作用形成。
完成若图中河床各处岩性相同,图中流水侵蚀作用最明显的位置是地球表面形态3. 容易形成河漫滩的河段是 ( A. 河流落差大的河段 B. 流量季节变化大、崎岖峡谷河段C. 水位季节变化小的河段 D . 流量季节变化大、地势平坦河段10万多平方千米的岛屿。
该岛()B .位于板块的消亡边界 3〜4题。
4. A. 甲B.乙C.丙D. 丁答案 3.D 4.B解析第3题,山区峡谷河段,河流以侵蚀为主,不利于河漫滩形成;河漫滩是指河谷底部在洪水期才被淹没的部分,平原流速缓慢,以泥沙沉积为主;故选D。
第4题,河道中水深的一侧,水流速度快,侵蚀能力强,河道中水浅的一侧以堆积作用为主,选Bo(2018 •宁波学考训练)右图是鼓浪屿西南沙滩上屹立着的一块巨岩,中间有一个大岩洞,潮涨潮落,海浪拍打这个岩洞时,发出咚咚声响,俨如击鼓,人们称它为“鼓浪石”。
读图,完成5〜6题。
5形成鼓浪石的地质作用,主要是()A.海水侵蚀 B . 风化和风蚀C.冰川侵蚀 D .流水侵蚀6图中由海水作用形成的堆积地貌是()A.岩洞B.岩礁C.沙滩D.海岸答案 5.A 6.C下图为“华北某地区示意图”。
读图,回答7〜8题。
盟砂砾石圧P花岗岩村庄去地老水流向7 •属于冲积扇地貌的是()A. 甲B.乙C.丙D. 丁&下列有关图示地区的描述,正确的是()A. 甲处岩石有明显的层理构造B. 从南往北地势呈降低趋势C. 出山口往东,沉积物的颗粒渐小D. 村庄所在的地区为背斜谷答案7.D 8.C图1为厦门鼓浪屿“日光岩”(典型的花岗岩)风化景观,图2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
【2020】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提升作业六2.2地球表面形态新人教版

编 辑:__________________
时 间:__________________
课时提升作业 六地球表面形态
当地时间20xx年9月19日,墨西哥中部莫雷洛斯州发生7.1级地震,造成至少293人死亡。读世界局部板块示意图,回答1、2题。
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
论据:位于半湿润区,降水较丰富,风沙发生季节短(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河流源地及流经地区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使河流搬运的泥沙量减少);沙源集中分布在河床与河边,面积较小,不足以形成面积较大的沙丘群;位于山区,附近有水库,沙丘群难以向周围扩展。
B.岩层坚硬
C.地表起伏大
D.植被覆盖率高
【解析】7选B,8选C。第7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地地形呈上升趋势,结合其所在位置可以判断其位于板块交界处,主要是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导致该地地势抬升。第8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乙地为虚线,且数值较大,则可以判断该地地面沉降较为明显,对于该地来说,岩层坚硬和植被覆盖率高会使得地表不易被侵蚀,而从图上信息看,地形无从判断;地表起伏大使得流水侵蚀作用强,容易导致地面沉降。
答案:(1)山地 向斜 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地。
(2)冲积扇(或洪积扇) 山区河流流出山口,流速陡降,携带的物质在山前(山麓)大量沉积而成。
(3)断层
(4)在欧亚板块的前缘形成岛弧、火山等,在太平洋板块的前缘形成深海沟。这是由于大陆板块相对较轻,而大洋板块相对较重,它们碰撞时,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其前缘形成深海沟,而大陆板块前的宽广大陆架受到挤压抬升,从而隆起,沿大陆外缘排列,形成岛弧、火山等。
(20xx·浙江联考)20xx年3月27日晚,图中埃特纳火山喷发,大量火山灰和岩浆喷涌而出,造成了人员受伤和财产损失。 完成1、2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最新】精选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提升作业六2-2地球表面形态新人教版当地时间2017年9月19日,墨西哥中部莫雷洛斯州发生7.1级地震,造成至少293人死亡。
读世界局部板块示意图,回答1、2题。
1.该次地震震中位于图中的( )A.①B. ②C.③D.④2.下面能表述墨西哥西海岸地貌成因的是( )【解析】1选D,2选D。
第1题,从图中板块分布可知,图示中部为太平洋板块,其东为美洲板块,墨西哥西部位于板块的消亡边界附近。
第2题,墨西哥西部属于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的碰撞地带,形成海岸山脉、海沟等地貌。
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图中①~⑧为岩层编号,其年代由老到新。
完成3、4题。
3.图中甲、乙两地有关地质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背斜岩层受到水平挤压成山B.甲—向斜槽部岩层向下弯曲成谷C.乙—背斜顶部受张力被侵蚀成谷D.乙—向斜上覆岩层常被侵蚀成谷4.有人称丙处山峰为“飞来峰”,其岩石可能是 ( )A.石灰岩砂岩B.花岗岩流纹岩C.大理岩石英岩D.安山岩玄武岩【解析】3选C,4选A。
第3题,甲处岩层向下弯曲,可判断为向斜,从地貌特征看为山岭,即向斜槽部受挤压,岩石坚硬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岭。
乙处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背斜顶部受张力,易被外力侵蚀成谷地,即背斜谷。
第4题,结合图中岩体运动方向,可以判断⑤处岩层属于背斜顶部的岩层,且具有分层的特点,属于沉积岩。
石灰岩、砂岩属于沉积岩,花岗岩、流纹岩、安山岩、玄武岩都属于岩浆岩;大理岩、石英岩都属于变质岩。
【加固训练】读某区域地质剖面简图,图中甲、乙、丙三处的地质构造分别是 ( )A.断层、向斜、背斜B.断层、背斜、向斜C.向斜、断层、背斜D.背斜、向斜、断层【解析】选B。
图中甲、乙、丙三地的岩层形态不同,三处的地质构造不同,判定时应避免用“地表形态”作为判定的依据,判定的标准是根据“岩层形态”,具体对应如下表:下图示意某地的等高线分布,从a河谷到b、c河谷的地层均由老到新。
读图完成5、6题。
导学号086201065.图中X地的地质构造地貌最可能为 ( )A.背斜谷B.背斜山C.向斜谷D.向斜山6.若a、c两河的支流相连,则流量显著增大的地点是( )A.①B.②C.③D.④【解析】5选A,6选B。
第5题,根据a处存在河流与等高线弯曲的方向可知:X处为山谷;由a到b、c岩层均由老到新,为背斜构造。
第6题,若两河支流相连,海拔较高的c河上游的河水将流向海拔较低的a河,因此②处流量显著增大。
【误区警示】解答此题,易出现的失误是:(1)忽视文字背景材料中地层新老关系,导致不能判断地质构造类型;不能根据河谷与等高线形态的关系判断海拔高低,导致不能判断X处地形类型。
(2)因没有根据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分布之间的关系,导致不能判断河流流向、河流a、b、c总体海拔高低,进而无法判断“流量显著增大的地点”。
7.下图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
图中甲地层褶皱后,该区域先后发生了( )A.沉积作用、侵蚀作用、岩浆侵入B.岩浆侵入、侵蚀作用、沉积作用C.岩浆侵入、沉积作用、侵蚀作用D.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岩浆侵入【解析】选D。
由图中可以看出,甲地褶皱后沉积岩Ⅱ顶部岩层被侵蚀掉,说明出现了侵蚀作用;后出现了沉积岩Ⅰ,说明又发生了沉积作用;而Ⅰ、Ⅱ岩层都被岩浆岩破坏,说明最后岩浆侵入沉积岩Ⅱ和沉积岩Ⅰ。
8.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地形上看,甲地是____________ ;从地质构造上看,甲地属于____________,简述该地貌的形成原因。
(2)乙处的地貌类型为____________,简述该地貌的形成过程。
(3)乙地与丙地均有地下水(泉)出露,根据图中信息可知,泉的形成常与____________(地质构造类型)有关。
(4)如果该图的陆地表示欧亚板块、东部的海洋表示太平洋板块,则这两个板块交界处常会形成哪些地貌?试述其成因。
【解析】第(1)题,判断地形时,可根据地表的高低起伏状况;判断地质构造时,可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或弯曲状况;甲地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向斜山。
第(2)题,乙处为河流在出山口处由沉积作用形成的冲积扇。
第(3)题,丙处的泉水来自隔水层之下,这里泉水的形成与断层密切相关。
第(4)题,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分别属大陆板块、大洋板块,它们碰撞会形成岛弧、海沟等地貌。
答案:(1)山地向斜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地。
(2)冲积扇(或洪积扇) 山区河流流出山口,流速陡降,携带的物质在山前(山麓)大量沉积而成。
(3)断层(4)在欧亚板块的前缘形成岛弧、火山等,在太平洋板块的前缘形成深海沟。
这是由于大陆板块相对较轻,而大洋板块相对较重,它们碰撞时,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其前缘形成深海沟,而大陆板块前的宽广大陆架受到挤压抬升,从而隆起,沿大陆外缘排列,形成岛弧、火山等。
(2018·浙江联考)2017年3月27日晚,图中埃特纳火山喷发,大量火山灰和岩浆喷涌而出,造成了人员受伤和财产损失。
完成1、2题。
1.该地区多火山的主要原因是 ( )A.位于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生长边界B.位于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C.位于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生长边界D.位于欧亚板块与非洲板块的消亡边界2.埃特纳火山喷发出的熔岩来自地球内部的( )A.硅铝层B.硅镁层C.岩石圈D.软流层【解析】1选D,2选D。
第1题,以世界某区域示意图为背景,考查学生对板块分布知识的掌握及区域认知能力。
根据示意图经纬度及轮廓获知,该地区位于欧洲南部地区,结合板块分布图可得,多火山原因是位于欧亚板块与非洲板块的消亡边界,故选D。
第2题,软流层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埃特纳火山喷发出的熔岩来源于该地。
下图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
读图回答3、4题。
3.地质构造和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A.甲乙丙B.乙丙甲C.丙乙甲D.丙甲乙4.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褶皱的次数是 ( )A.1B.2C.3D.4【解析】3选B,4选B。
第3题,乙为断层构造,其形成后,发生岩浆侵入,而甲层覆盖在丙层之上,说明甲是最后沉积形成的。
第4题,侵蚀面与其下岩层并不平行,说明下面的岩层发生弯曲从而形成褶皱构造,在图中可发现两处这种情况,说明形成褶皱的次数为2。
读图文材料,回答5、6题。
在××市南部地区发现的贝壳堤,是贝壳及碎屑物受潮水搬运,在海边经较长时期堆积而形成的垄岗,可以作为当时海岸线的标志。
5.图1所示古海岸线分布地区地势的总体变化趋势是( )A.由东北向西南倾斜B.由西向东倾斜C.由西北向东南倾斜D.由北向南倾斜6.该地区5 000年来海岸线位置的变化,反映了 ( )A.海平面间歇性下降B.气候持续性变暖C.海滨泥沙不断淤积D.地壳阶段性下沉【解析】5选C,6选A。
第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①、②、③、④四条古海岸线大致从西北向东南方向变化,④离现在海岸线最近,说明地势最低,因此古代海岸线分布地区地势的总体趋势是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第6题,在该地区5 000年来海岸线位置的变化中,②、③海岸线有贝壳堤,说明期间经历了两处较长时间的堆积作用,因而5 000年来海岸线位置的变化,反映了海平面间歇性下降。
气候持续变暖会造成海平面上升,海岸线后退;地壳下沉,海岸线后退;海滨泥沙不断淤积,不会形成贝壳堤。
(2018·赣南模拟)地形变是由于地质作用,地表产生变形的现象。
地形变速率是每年地表变形的幅度。
读我国区域地形变速率(mm/a)图,完成7、8题。
导学号086201077.影响甲地地形变速率的主导因素是 ( )A.流水侵蚀B.板块运动C.火山喷发D.风力沉积8.根据图中信息可以推测乙地 ( )A.属于盆地地形B.岩层坚硬C.地表起伏大D.植被覆盖率高【解析】7选B,8选C。
第7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地地形呈上升趋势,结合其所在位置可以判断其位于板块交界处,主要是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导致该地地势抬升。
第8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乙地为虚线,且数值较大,则可以判断该地地面沉降较为明显,对于该地来说,岩层坚硬和植被覆盖率高会使得地表不易被侵蚀,而从图上信息看,地形无从判断;地表起伏大使得流水侵蚀作用强,容易导致地面沉降。
9.(能力挑战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
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源丰富、多风、植被稀疏。
下图所示区域中,M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沙丘群;H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冬春季节风力尤为强劲;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
(1)分析M处附近沙源较丰富的原因。
(2)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对M处的沙丘群规模是否会扩大产生了争论,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
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为其提供论据。
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
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
【解析】第(1)题,根据题中信息可知,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会带来大量泥沙,枯水季节水位较低,河床泥沙裸露,风出风口后,M处附近风力减小会导致风沙沉积。
第(2)题,先表明观点,然后说明支持自己观点的理由。
如选择观点A沙丘群规模会扩大,则要根据材料中的沙丘群形成的条件说明理由,即风和河流带来泥沙导致沙源丰富,河床裸露、风力减小导致泥沙沉积。
如选择观点B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则要说明泥沙来源减少的原因,以及限制沙丘群规模扩大的因素。
答案:(1)(M处附近的)河流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河边、河床沉积;(河水水位季节变化大)枯水季节河床裸露;风沙在此沉积。
(2)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
论据:该区域西邻黄土高原,北邻内蒙古高原。
大风可将沙尘吹到此处;河流持续搬运泥沙;人类活动用水量增加,导致河床裸露期延长;风出风口后,在M地速度降低,风沙在此沉积。
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
论据:位于半湿润区,降水较丰富,风沙发生季节短(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河流源地及流经地区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使河流搬运的泥沙量减少);沙源集中分布在河床与河边,面积较小,不足以形成面积较大的沙丘群;位于山区,附近有水库,沙丘群难以向周围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