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必修一《地球表面形态》word教案

合集下载

地理地球表面形态教案湘教必修

地理地球表面形态教案湘教必修

地理地球表面形态教案湘教必修第一章:地球表面形态概述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表面形态的概念及分类。

2. 掌握地球表面形态的主要特征。

3. 了解地球表面形态的形成原因。

教学内容:1. 地球表面形态的定义及分类。

2. 地球表面形态的主要特征。

3. 地球表面形态的形成原因。

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表面形态。

2. 利用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球表面形态的特征。

3. 开展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探究地球表面形态的形成原因。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表面形态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表面形态的多样性。

2. 讲解地球表面形态的定义及分类。

3. 分析地球表面形态的主要特征。

4. 探讨地球表面形态的形成原因。

作业布置:1. 绘制地球表面形态的分类图。

2. 列举实例说明地球表面形态的特征。

第二章:山地与平原教学目标:1. 了解山地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2. 掌握平原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3. 认识山地与平原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1. 山地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2. 平原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3. 山地与平原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1. 利用地形模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山地与平原的特征。

2. 结合实例,分析山地与平原的形成原因。

3. 开展小组讨论,探讨山地与平原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山地与平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山地与平原的差异。

2. 讲解山地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3. 分析平原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4. 探讨山地与平原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作业布置:1. 绘制山地与平原的特征对比图。

2. 列举实例说明山地与平原的形成原因。

第三章:高原与盆地教学目标:1. 了解高原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2. 掌握盆地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3. 认识高原与盆地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1. 高原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2. 盆地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3. 高原与盆地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1. 利用地形模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高原与盆地的特征。

湘教版地理必修1《地球表面形态》教学设计(精品).doc

湘教版地理必修1《地球表面形态》教学设计(精品).doc
一、不断变化的地球表面形态共同作用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二、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1、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2、六大板块名称、特点
陆陆山脉、高原
3、板块运动消亡边界
海沟、岛弧、
陆洋海岸山脉
裂谷 海洋
生长边界




步骤
内容
教学方法
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阅读课文P36“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完成大屏幕中“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的内容。
自学法
锻炼学生快速提取信息和记忆能力。
内力作用与宏观地形
——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小组合作学习,找出
1、板块构造学说包括哪些内容?
2、找出六大板块的名称并熟记。
3、板块运动形成了哪两种基本关系?分别形成了什么样的边界类型?
师生共同研讨不同边界类型形成的不同地形。
小组合作探究:
探究一:试用“板块构造学说”理论解释喜马拉雅山、红海分别是怎样形成的?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认识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六大板块的名称和特点,板块的边界的类型。
3、通过探究理解板块运动与地形的关系。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通过对板块运动及其与地形关系的学习,深刻体会自然的力量,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教学重点
板块构述学说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板块运动对地形的影响
板书设计
第二节地球的表面形态
探究二:1、东非大裂谷是怎么形成的?(陆地板块内部的张裂地带,)2、按照板块之间的运动关系,你认为在今后漫长的地质年代里,东非大裂谷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检验自我: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研学、
导学、
检验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能力。巩固学习地理知识的方法。激发探究意识。

《地球表面形态》教案(湘教版必修)

《地球表面形态》教案(湘教版必修)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板块运动与地形的关系。

3.了解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其实践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1.学会阅读地质构造和地质剖面示意图。

2.学会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

3.学会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的一般方法。

通过课堂和野外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内、外力的相互作用推动地貌演化的认识,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2.通过地壳运动和地质作用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多样性,并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环境观教育。

3.了解地质构造规律以及对于找矿、找水、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从而培养学生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的思维意识。

4.通过教材中图片的教学,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通过欣赏由于内、外力作用形成的一些优美自然风光,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科学精神,树立科学美的观念。

教学重点:①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②板块构述学说及其应用教学难点:背斜、向斜及形成的主要地形教学方法:讲解法、演示法、读图分析法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有关投影片教学过程:【引入新课】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例如一望无际的平原、高大连绵的山脉……(最好举学生熟悉的本地的一些例子),这些地形是怎样形成的?我们看到的这些地形是否以后就不变了呢?我们来看下面的资料,同学们一起来分析分析。

【投影资料】资料1:1975年,我国科学考察登山队在喜马拉雅山区的岩石中发现了含有鱼、海藻、海螺等海洋生物的化石,这说明什么问题?资料2:近年来,人们发现在台湾海峡海底的某些地方分布着古代森林的遗迹,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启发学生回答】【教师小结】:今天的地表形态,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不断演化而成的,现在仍在不断变化着,大家熟悉的成语“沧海桑田”也正是说明了地表形态的不断变化。

湘教高一地理地球表面形态教案

湘教高一地理地球表面形态教案

湘教高一地理地球表面形态教案湘教高一地理地球表面形态教案(篇1)一、教材分析:地壳是自然地理环境中众多要素的基本载体。

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与物质循环,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前提。

地壳的物质组成主要为矿物与岩石,地壳物质的运动,构成了大大小小的物质循环过程,其中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就是地质循环。

二、教学目的:1.了解矿物的定义及分类,能正确识别常见的矿物。

2.观察岩石标本,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及其成因3.运用示意图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

4.结合实际,理解地质循环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5.通过对不对矿物、岩石的对比,初步学会对常见岩石的识别方法。

6.通过对常见矿物和岩石的简易识别,了解矿物的基本特征,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

7.通过填绘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从而提高学习能力和想像能力。

三、教学重点:1.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及其成因。

2.地壳的物质循环。

四、教学难点:1.正确识别常见的矿物。

2.地壳的物质循环。

五、教具:教师:矿物、岩石标本、瓷板、多媒体课件学生:采集岩石标本六、教学方法:讲解法;图表对比法;多媒体课件演示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第一章,我们从宇宙的角度了解了地球,现在让我们回到地球,站在地球上来认识人类的唯一家园--地球。

我们知道,地球从形成至今经历了46亿年,而在这漫长的时间里,其地表形态、大气环境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这些变化是由于什么引起的呢?引起这些变化的主要因素就是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那么自然环境中的物质是怎样运动的?能量又是如何进行交换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课程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讲授新课】一、地壳的物质组成(板书、图片、幻灯片并讲解)(一)矿物(板书并讲解结合用表格形式讲解)1、矿产的概念(板书并讲解)2、矿产的基本存在形式(板书并讲解)3、矿物的硬度等级4、矿产的形成地壳中的矿物很少单独存在,它们常常按一定的规律聚集在一起,形成岩石。

22《地球表面形态》教案(湘教版)

22《地球表面形态》教案(湘教版)

2.2《地球表面形态》教案(湘教版)清徐中学贺文兵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作用的结果。

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理解并运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主要地貌的形成。

3. 了解地质构造类型,举例说明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了解不同类型山地的成因。

(二)过程与方法:1. 列表比较,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 读图比较,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主要地表形态的形成原因。

3. 通过读图和演示,分析和判断地质构造类型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4. 收集资料,说明火山和地震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 认识板块构造学说,培养学科兴趣和科学探究精神。

2. 通过学习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确立利用和改造自然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

教学重点:1.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主要地形的形成。

2.正确判断地质构造类型并能说明其形成的地表形态。

教学难点:1.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及关系。

2.背斜谷和向斜山的形成原因。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演示法、小组探究法。

教学过程:导入:(课件)雄伟的高山、辽阔的平原、弯曲的河道、壁立的山峰,地球上类型多样、多姿多彩的地表形态是怎样形成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探究是什么力量使地表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原因(板书)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壳的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按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哪里?对地表形态有什么影响呢?学生阅读课本36页,独立完成下表:点拨:地球上的各种地表形态,是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力作用起主导作用。

下面我们进一步了解内力作用是如何主导地球面貌的。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板书)科学家们经过努力探索,从宏观和微观方面得出了许多结论,提出了许多理论,进行了合理的解释。

(出示世界地形图,从各大洲的轮廓看,你有什么认识和想法?)(讲述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

湘教版必修一 第二章 地球表面形态.doc

湘教版必修一 第二章 地球表面形态.doc

姓名课型是否采用多媒体李鸣琦新授课课时单位多媒体辅助杨陵中学教学对象学生湘教版必修一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通过对千姿百态的地形成因的“设问”引入课题,引起学生的思考,认识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力量来源——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关于内力作用与地气形态这部分内容,教材从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两个角度加以阐述,给学生以宏观的认识。

特别是“背斜谷和向斜山的形成”难点,教材用“活动”形式来安排,关于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材首先从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相互关系角度加以阐述,知道流水和风力是陆地表面最常见的最普通的外力。

它们主要是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

进一步理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宪艸地奔誓齊星严书平同作用的结果。

培养学生的唯物辨证思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知识比较抽象,学生接触的少,要有宏观的思维和围观的思维共同理解,知识容量也比较大,所带的学生理解可能有所困难,思维比较固定,所以需要大量的图片和周围的所熟悉的环境进行讲解和演示,学生的难点可能在背斜和向斜以及断层处,因为所见的少,而且不易观察,所以这块知识应使用图片,和演示,让学生理解三、教学资源与策略自制多媒体课件,收集有关内外力作用的地表形态的图片、资料。

大量运用调查法、观察法、联系实际法、读图分析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法,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解地质构造的概念、类型、基本形态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以及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调查理解,读图分析,联系实际认识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力量主要来自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地表形态是长期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是不断变化的。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科学态度。

建立正确的人地观念。

五、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2.教学难点:板块运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从内、外力综合作用的角度分析背斜谷和向斜山的形成六、教学过程模拟演示创造思维展示课件:褶皱和断层背斜、向斜与地表形态景观图片,感悟地质构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合作探究:“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活动探究培养能力积学通过刻钟地表形态的分析,理解在人类活动中的知道作用,如找油,气的运用以及在修桥建类多动对地表的看图理解背斜和向斜的形成原理以及所刻画的地表形态探究向斜与背斜的判断依据和原理断层的形成与地表形态联系实际分析内力与外力共同对地表形态的刻画和塑造因为油,气的性质不同,各种的地表形态对人的知道作用断层的不稳定性知道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学这部分知识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让学生理解内力与外力的表现形式以及对地表的塑造。

地球表面形态-湘教版必修一教案

地球表面形态-湘教版必修一教案

地球表面形态-湘教版必修一教案一、知识框架1. 洲与海洋的分布特征•洲的分布特征•海洋的分布特征2. 地中海式海岸的形成•概念解释•形成原因•特征3. 地表形态的分类•平原•山地•高原•盆地•高地4. 内陆河流•概念解释•主要河流5. 湖泊形成的类型及特征•堰塞湖•构造湖•热水湖•冰川湖•碳酸盐溶洞湖•地下溶洞湖二、教学目标•了解洲与海洋的分布特征;•了解地中海式海岸的形成及其特征;•掌握地表形态的分类以及各类型的地形特征;•了解内陆河流的概念及主要河流;•了解湖泊形成的类型及其特征。

三、教学重点•地表形态的分类;•内陆河流的概念及主要河流;•湖泊形成的类型及其特征。

四、教学难点•地中海式海岸的形成及其特征。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组合法;•问答互动法;•探究式教学法。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教师先进一步导入“地球表面的构造”这一主题,设计一组课题,分别向学生提问关于地球表面最容易想到的问题,比如:地球表面是什么样的?有哪些特征?等等。

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对地球表面有更深入的了解。

由此引出本节课学习主题。

2. 课堂探究(1)洲与海洋的分布特征教师可以通过电子白板展示世界、中国等地图,引导学生看图说话,提出洲与海洋的分布特征,然后对学生听课笔记进行补充介绍。

(2)地中海式海岸的形成及特征教师简要讲解地中海式海岸的概念、形成原因、特征。

并配以图片、动画等多媒体元素,让学生深入了解地中海式海岸的形态特征、地质构造及其影响。

(3)地表形态的分类教师结合多媒体技术,向学生介绍地表形态的分类,比如:平原、山地、高原、盆地、高地等。

并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或分析图片、地图、动画等多媒体素材,让学生进一步认知各种类型地形特征。

(4)内陆河流教师向学生简单讲解内陆河流的概念及主要河流,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了解内陆河流的形态特征、流域水系、河谷形态等。

(5)湖泊形成的类型及特征教师向学生展示不同类型的湖泊图片、地图等多媒体素材,并通过讲解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到各种类型湖泊的形态特征及地质背景,比如:堰塞湖、构造湖、热水湖、冰川湖、碳酸盐溶洞湖等。

地理地球表面形态教案湘教必修

地理地球表面形态教案湘教必修

地理地球表面形态教案湘教必修第一章:地球表面形态概述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表面形态的概念和分类。

2. 掌握地球表面形态的主要特征和变化。

教学内容:1. 地球表面形态的定义和分类。

2. 地球表面形态的主要特征:山地、平原、高原、盆地、丘陵等。

3. 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地壳运动、侵蚀作用、沉积作用等。

教学活动:1. 引入地球表面形态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表面的不同形态。

2. 展示不同类型的地球表面形态图片,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其特征。

3. 讲解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原因,并通过实例进行说明。

作业与练习:1. 学生绘制地球表面形态的分类图。

2. 学生选择一个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实例,进行分析和描述。

第二章:山地地形教学目标:1. 理解山地地形的特征和成因。

2. 掌握山地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内容:1. 山地地形的特征:海拔较高、坡度陡峻、沟谷深刻等。

2. 山地地形的成因:地壳运动、岩性差异等。

3. 山地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交通、农业、旅游业等。

教学活动:1. 引入山地地形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山地地形的特征。

2. 通过地图和图片,展示山地地形实例,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其特征。

3. 讲解山地地形的成因,并通过实例进行说明。

作业与练习:1. 学生绘制山地地形特征的示意图。

2. 学生分析一个山地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案例,进行讨论和报告。

第三章:平原地形教学目标:1. 理解平原地形的特征和成因。

2. 掌握平原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内容:1. 平原地形的特征:海拔较低、地面平坦、土壤肥沃等。

2. 平原地形的成因:沉积作用、地壳运动等。

3. 平原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农业、城市发展、交通等。

教学活动:1. 引入平原地形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平原地形的特征。

2. 通过地图和图片,展示平原地形实例,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其特征。

3. 讲解平原地形的成因,并通过实例进行说明。

作业与练习:1. 学生绘制平原地形特征的示意图。

2. 学生分析一个平原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案例,进行讨论和报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地球表面形态(第2课时)
干旱,用水非常紧张,乙村开始打井,打到了哗哗的地
我们来判断一下,人工湖属于地质构造吗?填海造陆呢?火山呢?
构造的类型——断层
断裂—错位。

断层线两侧的岩石运动方向有什么不同?
如果地层比较脆弱,受力发生了断裂错位,两侧岩层沿
盆地、谷地
】为什么甲村打不到
建设大坝要考虑地质构造,不能建在断层和地壳不稳定地带。

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易发生断裂,不宜建大坝;向斜槽部受挤压,岩层坚硬、地壳稳定,有利于建大坝。

【学以致用3】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