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名人与处世哲学

合集下载

《三国演义》与人生智慧

《三国演义》与人生智慧

《三国演义》与人生智慧引言概述:《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它不仅是一部史书,更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哲理的文学巨著。

通过讲述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和英雄人物的智慧与勇气,这部作品给予了人们许多关于人生智慧的启示和思考。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三国演义》与人生智慧的关系。

一、智者的胸怀与气度1.1 诸葛亮的胸怀与气度《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被誉为“卧龙”,他以其卓越的智慧和胸怀广阔的气度成为了人们心中的智者典范。

他不仅有着高超的谋略和才智,还以其深思熟虑的态度和宽容的心胸赢得了众人的尊重。

他对于国家大计和民生百姓都有着高度的关注和考虑,他的胸怀与气度是我们人生智慧中应该学习的。

1.2 孔明与刘备的智慧合作《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和刘备的合作关系也是人生智慧的一个重要方面。

诸葛亮作为智者,能够为刘备提供明智的建议和决策,而刘备则能够理解并接受诸葛亮的智慧。

他们之间的合作关系展示了智者与行动者之间的默契和互补,这是我们在人生中也应该学习的。

1.3 曹操的智谋与独立思考在《三国演义》中,曹操也是一个充满智谋的角色。

他善于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能够看清形势和掌握机会。

他的智慧和勇气使他在乱世中立于不败之地。

曹操的智谋与独立思考能力提醒我们在人生中要学会独立思考和做出正确的决策。

二、智者的处世哲学2.1 孔明的“隐忍”哲学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以其隐忍的哲学为人们所熟知。

他能够忍辱负重,隐藏自己的才智和谋略,以期待更好的机会和时机。

这种处世哲学告诉我们,在人生中,有时候需要忍耐和等待,不要急于行动,而是应该抓住最好的时机。

2.2 曹操的“以逸待劳”策略曹操在《三国演义》中常常采取“以逸待劳”的策略,他能够巧妙地利用时间和资源,等待对手疲惫不堪时再出击。

这种策略告诉我们,在人生中,我们也应该善于等待和选择最佳的时机,而不是盲目地冲动行事。

2.3 刘备的“仁义”之道刘备在《三国演义》中以其仁义之道为人们所称道。

他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情感,他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以正义之道行事。

三国演义刘备的仁义与智谋

三国演义刘备的仁义与智谋

三国演义刘备的仁义与智谋三国演义是中国历史上一部著名的古代小说,通过描述三国时期的战争与政治斗争展现了众多英雄人物的故事。

在这其中,刘备作为其中一位主要人物,以其仁义与智谋而广受赞誉。

本文将从刘备的仁义与智谋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刘备的仁义刘备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重要人物,他以仁义而闻名于世。

首先,在他的治理下,刘备总是十分关心百姓的疾苦。

他经常倾听百姓的需求,尽力改善民生,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刘备秉承“以民为本”的原则,广泛征集人才,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利用,为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刘备在领导精英时,也表现出极高的仁义之心。

他懂得尊重别人的意见,并善于平衡利益关系,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他常常亲自前往各地考察,与部下进行深入交流,使每个人都感受到他的关心和关怀,为团队的凝聚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再者,刘备也展现了对敌人的仁义态度。

即使在对抗曹操等强大敌人的过程中,刘备也体现出对敌人的宽容与仁慈。

例如,在战胜董卓势力后,他并没有追究董卓子嗣的责任,而是让他们过上平静安宁的生活。

这种宽容与仁慈的态度,使刘备赢得了敌人的尊重和百姓的拥戴。

二、刘备的智谋刘备不仅是一个有仁义之心的君主,同时也是一个具有出色智谋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首先,刘备善于灵活运用政治手段来巩固自己的势力。

他与各路诸侯建立密切的联络,通过结盟与联姻等方式,巧妙地扩大了自己的势力范围,为未来的抗曹斗争做好充分准备。

其次,刘备在军事上也表现出非凡的智谋。

他能够充分利用地形和军事资源,善于精确评估战局,制定出战略方针并果断行动。

他在赤壁之战中,精准地派遣黄盖火船,击溃了曹操大军,为自己赢得了宝贵的战略时间。

刘备还善于运用智谋,以不断改变战术战略,有效地响应各种挑战,从而在动荡的三国时期保持相对的稳定。

再者,刘备还在内政方面展现出非凡智慧。

他设立了白虎通志馆,用人唯才,广泛吸纳各路才能,为自己的国家培养了一支稳定且高效的幕僚团队。

在国家政务管理方面,他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提高了国家的治理水平,为民众提供了更好的服务与保障。

职场智慧,做人要学司马懿,敬畏,隐忍,善败

职场智慧,做人要学司马懿,敬畏,隐忍,善败

职场智慧,做人要学司马懿,敬畏,隐忍,善败司马懿是三国时期的著名人物,也是三国中熬到最后的人。

司马懿说过,有大度者成大器,就很好地体现了他自己。

司马懿成功不是偶然,他是用自己的权谋之术一步一步走向了成功。

司马懿学习过儒家经典,道家哲学和自家祖传的兵法。

有一套自己的知识结构,其中的精华值得我们学习,司马懿最经典的三句话,读懂其中的两句定是聪明高人。

一,人不能怯懦,但不能不知敬畏。

司马懿的特点是能忍,可以说是城府深能装,他这个人一般人猜不透。

杨修是司马懿的死对头,两人一个是曹植派系的,一个是支持曹丕。

杨修多次想置司马懿于死地,但在杨修因为鸡肋事件被曹操处斩时,司马懿想去探望杨修。

曹操便问他,为何要去看杨修,司马懿说,我一路走来没有敌人,看见的都是朋友和师长,也就是说我司马懿不会和杨修计较,他虽然想整我但我不会将他作为敌人。

曹操听到这话以后对司马懿有种打心里的喜欢和欣赏。

司马懿前期的对手主要是杨修,后来与诸葛亮也较量了好几次,对诸葛亮司马懿是十分敬畏的。

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

司马懿采取了以守为主的战略,当时魏国国力要强于蜀国,但正是因为司马懿对于诸葛亮的忌惮,他才选择了这种无脑但是稳操胜券的持久战。

手下的将士们无法理解,他们发现司马懿永远不会答应他们的请战后,甚至以此取乐嘲笑司马懿的懦弱。

看军中威信无法维持,司马懿便抱着最坏的打算与诸葛亮交战,最后果然不敌诸葛亮。

之后司马懿就再也不轻易出战了。

诸葛亮也拿守在城里的司马懿没有办法,最后粮草不足遂撤退,敬畏成就了守城的成功。

后来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蜀汉大军撤离,司马懿来到诸葛亮病逝的营帐内,以水代酒祭拜诸葛亮。

他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你这一生就像这水一般清清白白,虽然你我为敌六载,但我一直视你为知音,孔明,让我尊称一声先生,即便面对将死之人,司马懿也会给予对方尊重。

曹叡有个男宠叫閟邪,在曹叡死后,閟邪就被下监狱了。

司马懿是唯一去看他的人,閟邪得势时没少找司马懿的麻烦,但司马懿去狱中时却给他带了一身衣服,保全了他最后的尊严。

三则古人处世智慧典故

三则古人处世智慧典故

三则古人处世智慧典故择木而处,李斯佐秦建伟业【原典】李斯生于战国末年,年轻时当过小官,对当时现实和自己的处境很不满,一心想建功立业。

他经常看见在厕所中觅食的老鼠,遇见人或狗就慌忙逃窜,样子显得十分狼狈。

再看粮仓中的肥鼠,自由自在地偷吃粮食,没有人去打扰。

李斯由感叹得到启发,发现人要像粮仓之鼠,才能为所欲为,自由自在。

他到齐国去拜荀子为师,专门学习治理国家的学问。

学成之后,李斯仔细分析了当时的形势。

楚王无所作为,不值得为他效力。

其他几国势单力薄,也成不了大气候。

他感到只有秦国能有所作为,于是决定到秦国去。

临行前,荀子问李斯去秦国的原因,李斯回答说:“学生听说不能坐失良机,应该急起直追。

如今各国争雄,正是立功成名的好时机。

秦国想吞并六国,统一天下,到那里去正可以干一番大事业。

人生在世,最大的耻辱是卑贱,最大的悲哀是穷困。

一个人总处于卑贱贫穷的地位,就像禽兽一样。

不爱名利,无所作为,不是读书人的真实想法。

所以我要去秦国。

”荀子对此大加赞赏。

李斯刚到秦国时,并不得志。

后来相国吕不韦发现李斯博览群书,加以重用,李斯才有了接近秦始皇的机会。

这时秦始皇正想一统天下,李斯趁机向他献计说:“凡是成大事业者,都应抓住时机。

秦国在穆公时虽然强盛,由于时机不成熟,没有完成统一大业。

自孝公以来,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各国连年打仗。

现在秦国国力强盛,大王英明,消灭六国像除灶尘一样容易。

这正是完成帝业,统一天下的大好时机。

如果错过机会,等各国强大并联合起来后,那时虽有黄帝的英明,也难以吞并天下了。

”秦始皇听了这些话十分兴奋,马上提拔李斯为长史,按他的谋略派谋士刺客到各国去,用重金收买各国大臣名士,收买不了的就刺杀。

与此同时,又派出名将率重兵以武力威胁,迫使各国就范。

在十年时间内,李斯辅佐秦始皇消灭了六国,完成了统一天下的大业。

他因此为秦始皇所器重,官位上升到了丞相。

【新说】李斯不愧是识时务者,当然属俊杰之列。

他的英明应该说首先是认识了他自己。

三国演义中有道理的故事

三国演义中有道理的故事

三国演义中有道理的故事
《三国演义》中有许多道理深入人心的故事,其中一则让人印象深刻的故事是关羽以义行天下。

关羽作为蜀汉刘备的忠诚将领,他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忠诚、义气和信誉的重要性。

在故事中,关羽作为一个武将,他对于承诺有着极高的信守度。

他与刘备结拜时,向他发下誓言,即使天灾人祸,也不曾背离刘备。

他在刘备困难的时候,冒死救援,表现出非凡的忠诚和义气。

这样的义行使关羽在《三国演义》中成为了人们心目中最为令人钦佩的人物之一。

关羽的故事也向我们传达了一个重要的道理,即“一诺千金”。

可靠的承诺和信誉是在社会和人际关系中建立信任和互相尊重的重要基石。

关羽的义气和信誉为他赢得了朋友和同事的尊重,也使他得到了人们的支持。

这个故事也展示了忠诚和信仰的力量。

关羽的忠诚和信仰不仅体现在他对刘备的忠诚,也表现在他对自己所坚信的道德价值观的坚守。

他的品格使得他受到了各方人士的崇敬和景仰。

关羽的故事在《三国演义》中被广泛传颂,并被后人奉为榜样。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生活中要坚守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要对自己的承诺负责,同时也要珍惜和维护自己的信誉和义气。

总之,关羽以义行天下的故事告诉我们,忠诚、义气和信誉是一种宝贵的品质和价值观。

这些道德准则在《三国演义》中得以体现,并持续影响着读者对于关羽这一角色的印象。

而通过关羽的故事,我们也能从中汲取力量和启示,以此来影响我们自己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三国演义》中四个人生哲理,终生受用

《三国演义》中四个人生哲理,终生受用

作家孙犁评价《三国演义》: “谋士以其为智囊,将帅视之为战策。

”曾仕强曾经说过:“《三国演义》是最精华的东西,你不读太可惜了,而且中国人告诉你,要年轻的时候就读《三国演义》,不要等到老了再读。

”《三国演义》不仅是一部史书、兵书,更是一部为人处世的教科书,仔细读来你会发现,里面处处都是人生哲理。

做人太任性,就是一场灾难俗话说得好“冲动是魔鬼”,人在社会上生存,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不能太冲动,不能由着自己的性子来。

不管遇到什么事情,一定冷静思考一下,想好了再去做也不迟。

《三国演义》的曹植是曹操的第三子,曹植原本是才高八斗,曹操曾经也特别看重他,也想立他为“世子”,只因为曹植做人太任性,一手好牌打的稀巴烂。

建安二十二年,曹植乘车在驰道上行驶,开司马门出宫。

曹操得知后大怒,主管宫门的公车令因此被处死。

曹操从此加重了限制诸侯的法令,对曹植的宠爱也渐渐淡了。

建安二十四年,曹仁被关羽围困。

曹操任命曹植为南中郎将,代理征虏将军,准备派他去救曹仁,便唤他进宫要有所训诫。

曹植因饮酒大醉,无法受命。

曹操很是恼怒,就罢去曹植新任的官职,没让他带兵出征。

曹植性情随和,不拘小节,不注意装束;车马服侍也不尚华丽。

曹植做事率性而为,不注意言行,饮酒无知,一次又一次让曹操失望,最终让曹丕即王位。

做人难,难做人,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所以人这一生,要好好活下去,谁的人生都是不容易,学会释怀一切,做人不要太任性,做人要安分守己,真心实意,人品才是你做人的资本,是你一生中最大的财富。

懂得闭嘴,真的很重要你身边有没有这样一种人,特别在意别人吃穿用的什么牌子多少钱,但凡点儿的就不是你买的,但凡是你买的就不像真的,但凡是真的就有一堆缺点赶不上她的。

你有的她没有就是不好的,她的永远都是最好的。

不知道这样的人到底什么时候可以学会闭嘴。

曹操手下的杨修也是一位自以为聪明多嘴多舌的人,有一天,塞北进贡给曹操一盒酥。

曹操在盒上写了“一合酥”三个字放在案头。

解读《三国演义》中的领导力和战略思维

解读《三国演义》中的领导力和战略思维

解读《三国演义》中的领导力和战略思维引言《三国演义》是中国历史上一部极富盛名的文学作品,也被视为中国古代的经典之一。

这部作品描述了三国时期各个势力间的斗争与战争,同时也展现了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领导者和其战略思维。

本文将解析《三国演义》中几位重要角色的领导力和其应用于战争中的策略思考。

1. 关羽:忠诚与军事才能并重关羽是刘备帐下最忠诚且备受尊敬的将军之一。

他以武艺高强和心系刘备为特点,展现出卓越的领导力。

关羽在制定军事计划方面有着独到之处,例如攻打荆州时采取奇袭战术来击败曹操。

他始终保持对团队成员的严格管理和责任心,激发了士兵们更大的战斗潜能。

2. 刘备:智谋统筹与赢得民心刘备是《三国演义》中备受推崇的主角之一。

他以谋略和智谋统筹著称,善于根据形势调整策略并与各方建立良好关系。

刘备在聚集人才、拓展势力、建立联盟方面展现出了强大的领导能力。

他通过坚持儒家思想的仁爱原则,赢得了民心和士兵们的忠诚,使得自己的势力逐渐壮大。

3. 曹操:胸怀宽广与变通应对曹操是《三国演义》中极具争议性的角色之一。

尽管被描绘为野心勃勃且冷酷无情,但他的胸怀宽广和出色的战略思维不容忽视。

曹操善于灵活运用不同的军事战术,并在决策时考虑多个因素。

他通过巧妙地运用外交手段,成功地稳定了国内局势并让自己成为当时最有权势的人物之一。

4. 孙权:卓越的外交手腕与长远目光孙权是东吴创立者,他展现了卓越的外交手腕和长远目光。

孙权善于处理内外事务,重视与其他国家的联盟关系。

他通过与刘备建立三个桃园结义的联盟,成功对抗曹操并在之后统一了江东地区。

孙权的领导力也体现在他尊重诸侯、注重士兵培养以及制定适应时代背景的战略决策。

结论《三国演义》中塑造了许多令人难忘的领导者形象,这些领导者不仅具备出色的战略思维和智慧,还能巧妙运用自身特点来赢得民心和统一势力。

从关羽的忠诚与军事才能到刘备的智谋统筹、曹操的变通应对,以及孙权的外交手腕与长远目光,在《三国演义》中我们可以发现各种不同类型领导者所展示出来的受人钦佩和学习借鉴之处。

三国演义的人生哲理启发

三国演义的人生哲理启发

三国演义的人生哲理启发《三国演义》是一部描写中国历史上著名战争故事的小说,它不仅展现了那个时期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也通过这些人物的生活经历和行为给我们带来了一些人生哲理启发。

以下是一些这方面的例子:1. 英雄气概:《三国演义》中描绘了许多有勇有谋的英雄人物,比如刘备、关羽、张飞、赵云等。

他们以永不放弃的精神和顽强的毅力,克服各种困难和障碍,取得了辉煌的战绩。

这些人物的精神鼓舞着读者们,让我们相信只要有坚定的意志和努力,就能够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2. 友谊的价值:《三国演义》中有许多深厚的友谊关系。

比如刘备和关羽、张飞的义兄弟情谊,曹操和荀彧、程昱的亲密朋友关系。

这些关系展示了友谊的力量和价值,人们可以互相支撑、互相信任,并在困难时期给予彼此无私的帮助。

通过这些友谊的描写,小说向我们传递了珍惜友谊、建立和维护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3. 智慧与计谋:《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往往凭借着智慧和计谋来取胜。

比如诸葛亮和司马懿都是聪明才智过人的谋士,他们利用智慧和机智来应对各种危机,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小说通过描写这些智勇双全的人物,告诉我们在人生中,智慧和智慧的本质在于灵活应对周围环境,并善于利用自身的优势。

4. 君臣忠诚:小说中塑造了许多忠诚于君主和国家的人物形象。

比如刘备忠于汉朝,一直致力于恢复皇室的权威;曹操以国家统一为己任,不顾个人名利;关羽和张飞也对刘备表现出了无私的忠诚。

这些人物的忠诚向我们传达了忠诚的价值和意义,同时也提醒了我们忠诚于自己所选择的事业或信念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三国演义》通过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和他们的生活经历,向读者们传递了一些人生哲理启发。

这些启发包括坚定的意志和努力的重要性、友谊的价值、智慧与计谋的重要性,以及忠诚的价值。

这些启发不仅适用于历史背景下的故事,也可以指导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和追求自己的梦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名人与处世哲学





诸葛亮,别名:孔明,卧龙。

国籍:东汉,三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

出生日期:181年7月23日。

逝世日期:234年8月28日。

职业:政治家、战略家、发明家、军事家。

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主要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

相比之下,为后人所熟知的诸葛亮是罗贯中笔下《三国演义》里那个能呼风唤雨接近神灵的诸葛亮。

千百年来,诸葛亮是中国人理想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完美代表。

他的政治家,军事家带有浓厚的传奇色彩。

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诸葛亮父亲诸葛圭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3岁母亲章氏病逝,诸葛亮8岁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荆州刘表。

建安二年(197年),诸葛亮的叔父诸葛玄病逝;汉献帝已从长安李傕手中逃出,迁到了曹操的许县。

诸葛亮此时已16岁,平日好念《梁父吟》,又常以管仲、乐毅比拟自己,当时的人对他都是不屑一顾,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等好友相信他的才干。

刘备三顾茅庐是蜀汉历史上一件重要事情。

诸葛亮向他陈说了三分天下之计,分析了曹操不可取,孙权可作援的形势;又详述了荆、益二州的州牧懦弱,有机可乘,而且只有拥有此二州才可争胜天下;更向刘备讲述了攻打中原的战略。

这篇论说后世称之为《隆中对》。

刘备听后大赞,力邀诸葛亮相助,于是诸葛亮便
出山入幕。

刘备为何要请诸葛亮出山?可以有以下两种解释。

第一种:延揽人才,诸葛亮未出山之前,刘备手中的人均属中等人才,想要定国安邦,必须要有一个像诸葛亮这样的人才,当时不是有这样一句话:“卧龙,凤雏得一可得天下。

”再加上徐庶的推荐,刘备找诸葛亮是必然的,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当然要找诸葛亮这样的人才。

这也是普遍接受的一种说法。

第二种:利用诸葛亮在荆州的社会关系,刘备三次枉驾以见孔明,真正的目的是为了诸葛亮的势力和影响,诸葛亮根本不是布衣,相反,他与荆州三方面势力都有密切关系。

一是,以庞德公为首的荆襄地方豪强势力;二是,通过黄承彦与荆州蔡氏集团发生了潜在关系;三是,成为刘琦的入幕之宾,获得了刘表长子的信任。

正是由于他的广泛、复杂的社会关系,所以刘备才找到他,刘备三顾茅庐后,结果怎么样呢?史书上说:“荆楚群士从之如云”这难道和诸葛亮的社会影响力没有关系吗?这就是刘备利用他得到的好处的。

而诸葛亮也非常的识时务,知道事不过三,凡是都有一个度,要把握好这个度,才不会做出出格的事情。

假如,当年刘备请了三次后,诸葛亮都没有出山,那可能他就是另外一个命运了。

在生活中也是这样,别人给你面子,你也要给别人面子,都要有台阶下,才不会产生矛盾,并且要好好把握这个度,一旦超过了这个极限,结果很有可能会一发不可收拾。

把握做人的尺度:万事都要留有余地,任何时候都要留余地,做人不要太狂妄。

诸葛亮当了刘备的军师,在短时间内,连续三次火攻曹操。

第一次火烧博望坡,使夏侯惇统领的十万曹兵所剩无几,第二次
在新野,火攻,水淹使曹仁,曹洪的十万人马,几乎全部覆没。

第三次火烧赤壁,百万曹兵惨败,最后跟随曹操逃出去的,只剩27人。

对诸葛亮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的三把火,把他的政治、军事、战略才能发挥的淋漓尽致。

他的一生绝对是不平凡的一生,功绩无数,可以说有了他,才有了后来的刘备。

我觉得诸葛亮一生小心谨慎,而且关心细小的事情,这样的人一定很劳累。

最后这也是他过早去世的一个主要原因。

丞相处世哲学也是恢复汉家正统,比那些篡位的家伙高尚不知道多少倍了。

虽然他也流露出北伐的希望渺茫,以及自己年老等事情的悲哀,但还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充分表现了不相信命运不服输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最后要说的是丞相对刘备的忠诚和对刘禅的关爱。

丞相之所以那么任劳任怨的为刘备集团做事,主要还是因为刘备早年的三顾茅庐,丞相自己也说,三顾茅庐古今未有。

丞相看在这件事情上的刘备的情意,就为刘备集团奉献了一生,哪怕是后期的种种艰难,丞相依然勇往直前,一心要光复汉室,这种重情义,对故主的忠臣,古今确实罕有。

人确实不能昧着良心做事,要知恩图报,重情义,那种忘恩负义的人最终要被人疏远,被世人所唾弃,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就是这个道理,不能做白眼狼,让别人嫌弃。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对于伟人来说又何尝不是,为了前途,为了事业,诸葛亮应许那门亲事,迎娶黄月英。

当时的人都以此
作笑话取乐,乡里甚至作了句谚语:“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

也许当时他也非常的无奈,有舍才有得,为了一些东西,不得不放弃个人的情绪,来成全以后的自己。

诸葛亮毕竟也是凡人一个,血肉之躯,七情六欲,在我看来这是痛苦的,若你一路走来得到了你想要的,却在路上失去了更多你本能得到的很好的东西,可能大多数人认为这是值得的,当然,这也要看你最后成就的事业,舍小我为大我的精神不是每个人都有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