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之藩:秋水文章不梁尘

合集下载

陈之藩:秋水文章不染尘

陈之藩:秋水文章不染尘

陈之藩:秋水文章不染尘
关碧柳
【期刊名称】《语文世界(中学生之窗)》
【年(卷),期】2013(000)001
【摘要】"在热闹中感觉孤独,是这个时代的病。

"在《剑河倒影》里,陈之藩先生写下这句话。

去年的2月2 5日这位散文大家在香港因肺炎病逝,在热闹中孤独地离去了,享年87岁。

陈之藩堪称科学家跨界文学的最佳典范,他的文风简洁且富有情感,作品在华人世界有跨时代的影响。

【总页数】4页(P8-11)
【作者】关碧柳
【作者单位】北京西城外国语学校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秋水文章不染尘——读舒杰书法近作 [J], 杜志宇;
2.秋水丹青不染尘——记隐逸型画家尤无曲先生 [J], 余曾善;
3.一尘不染的税务局长——记陈旗税务局副局长布和同志的三二事 [J], 白爱军
4.秋水诗文不染尘——读刘剑桦的诗与散文 [J], 李元洛;
5.春风气度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新闻爱好者》100期座谈会纪要 [J], 李建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春风大雅能容物 秋水文章不染尘 是什么意思啊

春风大雅能容物 秋水文章不染尘 是什么意思啊

内容介绍
扩展资料
邓石如幼年时家境贫寒,一生社会地位低下,这样一位读书不多的“一介布衣”,成长为伟大的 艺术家,全靠艰定不移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和刻苦的锻炼。
他十七岁后,就开始以书刻自给。三十岁后,通过友人介绍,陆续认识了南京梅缪三兄弟等友人, 遍观梅家收藏的金石善本,凡名碑名帖总要临摹百遍以上,为此起早贪黑,朝夕不辍为以后的篆 刻艺术打下了扎实的书法基础。所以,当时人评他的四体书法为清代第一人。
邓石如的雄风一直影响到同时期的包世臣、吴让之、赵之谦、吴咨、胡澍徐三庚等人。
内容介绍
在篆刻艺术发展史上,邓石如是一位杰出的大家。可惜他原石流传极少存世有《完白山人篆刻偶 成》、《完白山人印谱》、《邓石如印存》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科--邓石如参考资料:刘诗芸
刘诗芸(1946.10-)号焱光。江西省赣县王母渡镇横溪村人。助理农艺师、经济师、风水大师。
“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 不染尘”是什么意思啊
参考资料:新黄金时代
浙江师范大学校刊《新黄金时代》原名《黄金时代》,创刊于1979年,复刊于2001年,是共青 团浙江师范大学委员会直辖的校级综合性文学刊物。《新黄金时代》编辑部始终坚持“用激扬文 字诠释大学的峥嵘岁月,用高亢音符谱写人生的华丽乐章”的办刊宗旨,是共青团浙江师范大学 下属的校级十大组织之一,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资料:季羡林散文
季羡林散文共分六部分,收集了季羡林先生的散文精品。季先生的散文有着浓厚的底蕴。 “真” 与“朴”是季先生散文的两大特点,也是其散文特有的风格。
参考资料:张齐贤家宴
《张齐贤家宴》,中学语文课文,介绍名相张齐贤识人、识才、选才、用才,原则分明,立场坚 定;还看到了张齐贤的大度与宽容,张齐贤并没有戒之以势,惩之以严,罚之以威,弃之以恶, 他做得既宽恕又严肃。一个仆人偷了若干件银器藏在怀里,齐贤在门帘后看见却不过问。当然, 张齐贤在此后的三十年中对家奴进行教育,引导,让其改邪归正,也许能是“激浊扬清”的另一 番情况。

八年级上学期第二单元测试题试题

八年级上学期第二单元测试题试题

C.优越眷恋热闹D.优越留恋热闹3.以下句子没有语病....,表意明确....的一项是哪一项〔〕 (2分)A.当今中国青年肩负着把我国建立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HY祖国。

B.同学们都应该树立保护公一共财物的良好习惯。

C.语文教师经常向我们绘声绘色地介绍小说新作。

D.谁也不能否认优异的成绩不是靠勤奋学习得来的。

4.将“不仅皇家建筑如此,民间建筑中也频繁出现狮子的形象〞这句话复原到下面语段中,最.恰当..的一处是〔〕(2分)〔A〕在古代小品建筑中,人们最熟悉的形象莫过于狮子。

〔B〕我们参观故宫,从天安门进去,首先见到的是天安门前金水桥左右的两只石雕狮子;进了紫禁城,在太和门两旁又可以见到两只铜铸的狮子;内廷的入口乾清门左右也有镀金的铜狮子。

〔C〕在民间,略微富有的人家总喜欢在门口的抱鼓石上雕两只小子。

各地城乡的寺庙、衙署,农村的祠堂门口,都可以见到各式各样的狮子。

〔D〕狮子为什么这么受欢送呢?大概是因为人们喜欢狮子守门所带来的喜庆与安详,喜欢“狮子狮子,事事如意〞所蕴含的意义吧。

5.古诗词默写填空。

〔4分,每一小题1分〕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铁马冰河人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⑵烟笼寒水月笼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牧?泊秦淮?〕⑶“,〞这两句诗是?泊秦淮?中形象化的议论,表达了诗人对世道人心的忧患意识。

⑷?过零丁洋?一诗中表达诗人舍生取义决心的句子是:,。

6.阅读下面选自名著?水浒?中的一段文字,做后面的题目。

〔3分〕“万卷HY曾读过,平活力巧心灵,六韬三略究来精。

胸中藏战将,腹内隐雄兵。

谋略敢欺诸葛亮,陈平岂敌才能,略施小计鬼神惊〞这首诗赞美的是哪位好汉?其绰号叫什么?请你用简洁的文字写出一个与他有关的情节。

人物:;绰号:;情节:7.语文综合性学习〔9分〕班上将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语文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

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

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邓石如于清朝嘉庆十年(1805年)10月在原籍安徽怀宁县病逝,终年62岁。

对于书法家来说,算是英年早逝了。

这是一个纯粹以书法谋生的人,身后遗有《完白山人篆刻偶存》、《完白山人印谱》、《邓石如印存》等传世。

同时,也留下了大量的自题名联。

比如“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

此联为邓石如自题邓宅铁砚山房卧室(另有书房一说)的对联。

“春风大雅能容物”,如果只是将此句理解为春风有包容接纳万物的博大情怀,就过于肤浅了。

“春风大雅”与“秋水文章”皆为倒装句式,即“大雅春风”,其中“大雅”指代诗词,因诗经中有《大雅》的篇章。

“秋水文章”即“文章秋水”,指庄子《秋水》。

所以,“秋水文章不染尘”也不能只是理解为文辞笔墨如秋水一般清澈。

“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因风格飘逸出尘,涵义隽永为人们所称颂,但人们的理解各有不同。

一般的认识是这是作者对自己的期望或自诩。

全句的表面意思是:诗词有《大雅》的风格,如春风一样包容万物;文章像庄子《秋水》一样明理,让人心胸豁然,超凡脱俗。

深层意义是指作者的胸怀、修养都达到极高境界,人无俗骨,则一言一行无俗气,写诗、作文也一样超逸出尘。

我读过邓石如的传记,其身材伟岸,但地位低下,一生历尽艰辛。

曾说:“我少时未尝读书,艰危困苦,无所不尝,江湖游食,人不以识字人相待。

”浪迹于市井,还能写出“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这样的联句,也算是书法家楷模,足以让后来者景仰。

今天说说“乙”:《甲骨文字集释》:吴其昌结合金文释:“皆象刀形。

”《说文》:“乙,象春草木冤曲而出。

阴气尚强,其出乙乙也。

与丨同意,乙承甲,象人劲。

”《尔雅》“鱼鳞谓之甲,鱼肠谓之乙,鱼尾谓之丙,鱼枕谓之丁。

”郭沫若据此释为鱼肠。

唐兰释“乙”为玄鸟。

李孝定释“乙”为流水。

甲骨文卜辞:一是借用作天干第二位:“乙丑卜。

”;二是借用作商先王名:“己巳卜,祭于祖乙。

从书法看书品

从书法看书品

文人雅趣从书法看书品文 薄跃华花开花落,又是一个盛夏的来临。

随着单位的发展需求,我有幸与书画名家近距离接触。

从什么也不懂的门外汉逐渐成长,期间经历的过程,接触的人与事也由模糊变得清晰起来,渐渐对书法作品也有了自己的审美观点,也对书法有了一定程度的喜爱。

当然,这其中不得不提的一个人是青年书法家张辉虎。

从他的书法中,我看到了一个新时代书法家的书品。

我与辉虎兄认识的年头说来也不算短。

在多年前的一个书画联盟交友群中,由于对一些事物的共同看法被对方认可而后日益熟络。

后来,由于工作的需求,加入《名家名作》,我脑海中闪现的第一个合适人选就想到了辉虎兄。

通过进一步联系,确认了他在杂志刊登鉴赏作品文章的意向。

书法作品寄回来的时候,我又被辉虎兄的热忱所感动。

答应的事丝毫没有懈怠、没有交差了事之嫌,个个都能拿得出手,个个都是精心尽力之作。

我从辉虎兄对待书法作品的态度上已然看到一个青年书法家“言必行,行必果”的高大形象。

《咏史二首·其二》 张辉虎/作74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文人雅趣《武陵春·春晚》 张辉虎/作作为国人,对于书法我们并不陌生。

在中国五千年文明的进程中,它担负着重要的文化传承角色。

同时也是文人墨客挥毫泼墨、尽书胸臆的主要表现形式。

辉虎兄的书法博采众家之长,力求精益求精,尤其以米芾、启功体书法见长,他的字观之赏心悦目,有爱不释手之感。

启功体书法在他的手下运用自如,不需思索,转瞬就是一幅成品。

从他的书法作品中,我已经看到一位执着于书法事业的坚守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明确态度:字字用功,不得懈怠。

书香阵阵飘来,字字又见功力。

我想,这与辉虎兄多年的勤奋努力是分不开的。

我不以为辉虎是一个简单的书法教师。

他所从事的事业正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

近年来,随着书法教育呼声的日益高涨,书法教师的奇缺成为当前高校急需考虑的首要问题。

无数书法爱好者为书法的独特魅力而痴迷。

秋水文章不染尘的横批

秋水文章不染尘的横批

秋水文章不染尘的横批
秋水文章不染尘,它的清辉若无限。

如果言语有天真,总会有流
光溢彩。

夏虫细雨带秋意,潺潺溪水绵延不断。

澄澈的湖面如一面镜,离心灵更近了一步。

寒风习习,拂面而来,奔涌的秋水仿佛带着隐秘的诗歌。

千山万水,重叠出一道流淌不绝的问候,我们追随着它,到达另一个美丽的
世界。

秋水文章,朴素无华,却在悄悄绽放。

静谧处,它们发音,安详
寂寥,抚过旷野,也抚过家园。

它们动人心弦,彷佛一切都在一起,
无声中共同行走。

一字一句,一言一行,秋水文章不染尘,它们留存了无限的芬芳,洋溢着欢乐与快乐,充满了喜悦与温馨。

它们向我们娓娓道来,真情
实意的化作一抹清流,在岁月的蔓延里,直到永远。

语文阅读怡清斋

语文阅读怡清斋

语文阅读怡清斋白秋怡清斋,是个茶庄,店不大,却很显眼。

给人印象最深的,是进门正中挂了一幅关公夜读的年画,看斑驳灰暗的纸质,就知道有些年头了。

左右一副对联也很有意思,上联:春风大雅能容物,下联:秋水文章不染尘;横批:惜物惜缘。

老板丁公邃,潍县坐地户,幼时上学不用心,手却没闲着,除雕刻锔补做点小手艺,平日里爬墙上屋、偷瓜摸枣的事也没少干。

他爹看他不是上学的料,怕他走弯路,高中没毕业就把他托付给福建一个亲戚,学做买卖去了。

别说,这小子经商倒是一把好手,不出几年,学成回来,还带回一个貌美如花的媳妇。

瞅准机会,他在火车站南茶博城开了这个门头,专门批发茶叶。

南来北往奔走,自挣自食接单,有房有车,有儿有女,小日子过得还挺滋润。

开茶庄,讲究先尝后买,要品茶。

一天,客户老王带着自己常用的紫砂壶来品茶,一不小心把盖子给摔成好几瓣,那个心疼啊。

说这是上百年的老物件了,算不上传家宝,也很有感情,这可咋整。

老丁突然发声:信我吗?我给你锔起来,跟原来差不多,咋样。

半信半疑的工夫,老王跟他来到二楼工作室,除了靠边靠角的一大堆茶叶垛子,大半间屋子,全是稀奇古怪的工具和茶具瓷器的成品半成品;还有一批朱泥筋纹壶六方包嘴、建盏花钉镶嵌、荷叶锔镶杯、包银双虾壶等精致珍稀物件,不同时期的金刚钻、錾子、原先潍县这地儿,手工艺就特别兴盛。

史书记载,汉代以来,就有丝织品,通过丝绸之路远销海外。

清中晚期,土法织布、红炉锻打、手工绣花、风筝制作、木版年画、嵌银髹漆等手工作坊和家庭手工业遍布城乡,素有两百只红炉、三千砸铜匠、九千绣花女、十万织布机的盛誉,普通人家都以有一种手艺在身自豪。

锔壶锔瓷,属于锔艺,干这活儿的人,过去叫锢炉子匠。

建国后,当地还有以锔艺为主的锢炉匠专业村、专业户。

这些人,跟老丁家都不远,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儿。

老丁小时候,总觉得自己就是金刚钻,没少给老少爷们折腾。

现在买卖好了,有了大把的时间,他把过去那些老家什拾掇出来,成了第二职业。

陈之藩:秋水章不染尘

陈之藩:秋水章不染尘

之 藩 先 生 的散 文 作 品 还 多 次 入 选 两岸 三 地 的 中 学 语 文课 本 ,是 多年 来启 蒙
年 轻 学子 文 学想 象 的必 读 文章 , 他 也被 誉 为 2 0世 纪 中 国文 学 史 上 的 散 文大 家之 一 。
陈 之 藩先 生 兼具 科 学 家及 文人 两种 身 份 , 作 品 风 格 一 方 面 有 科 学 家不
亦 云 。 他 在 撰 文 纪 念 胡 适 先 生 时 曾说 : “ 并 不 是 我 偏 爱 他 , 没 有人 不 爱春 风
; l l
的 ,没 有人 在 春 风 中 不 陶 醉 的 。 ” 读 陈 之 藩先 生 的散 文 ,也 很 难 不 沉 醉 在 他 文字 的 “ 春 风 ” 里 ,体 会 着 氤氩 在 字 里 行 间 的 深 情 与 智 慧 。
教授 陈子善 说 , 陈之 藩是个 科 学家 ,却写着 诗一样 的散文 。 龙应 台在唁
电 里说 : 陈 先 生 的散 文 是 我 们 好 几代 人 的共 同 人 文 记 忆 , 可 以说 ,他 和 朱
自清 、徐 志摩 一样 ,代代 相传 … …陈之 藩就在 我们 不减 的温 馨记 忆里 。 ( 编 者)
散 文 作 品 带 有 透 彻 的 理 性 ,取 材 常 由 生 活 体 验
出 发 , 融 入 丰 富 的人 生 阅历 ,风 格 极 为 突 出 ; 散 文有 《 大学时代给胡 适的信》 《 蔚 蓝的 天》《 旅 美 小 简》 《 在春风 里》《 剑
河倒影》《 一 星 如 月》 《时 空之 海》 《 散 步》 《 看云听雨》《 思 与 花开 》 等 。 陈
同 角度 的看 法 、说 理 透 彻 的剖 析 ;另一 方 面呈现 出文人 清新 淡 雅 的诗 意 ,别 树 一 帜 。他 用 独 特 的 、 兼具 理 性 与 感 性 的 笔 ,记 述 他 对 当代 、 对 科 学 、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之藩:秋水文章不梁尘作者:关碧柳来源:《语文世界(初中版)》2013年第01期“在热闹中感觉孤独,是这个时代的病。

”在《剑河倒影》里,陈之藩先生写下这句话。

去年的2月2 5日这位散文大家在香港因肺炎病逝,在热闹中孤独地离去了,享年87岁。

陈之藩堪称科学家跨界文学的最佳典范,他的文风简洁且富有情感,作品在华人世界有跨时代的影响。

“《在春风里》《剑河倒影》等集子写得真好,纯净的白话,我百读不厌。

他与胡适的忘年交也传为佳话。

”华东师大教授陈子善说,“陈之藩是个科学家,却写着诗一样的散文。

”龙应台在唁电里说:“陈先生的散文是我们好几代人的共同人文记忆,可以说,他和朱自清、徐志摩一样,代代相传……陈之藩就在我们不减的温馨记忆里。

”作家档案陈之藩(1925~2012年),字范生,河北霸县(今霸州)人,天津北洋大学(今天津大学)电机系学士,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科学硕士,英国剑桥大学哲学博士。

曾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副研究员,休斯顿大学教授,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波士顿大学研究教授,香港中文大学电子工程系荣誉教授。

著有电机工程论文百篇,《系统导论》及《人工智慧语言》专书两册,且深具人文素养,擅长写作散文,他的散文作品带有透彻的理性,取材常由生活体验出发,融入丰富的人生阅历,风格极为突出;散文有《大学时代给胡适的信》《蔚蓝的天》《旅美小简》《在春风里》《剑河倒影》《一星如月》《时空之海》《散步》《看云听雨》《思与花开》等。

陈之藩先生的散文作品还多次入选两岸三地的中学语文课本,是多年来启蒙年轻学子文学想象的必读文章,他也被誉为2 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散文大家之一。

陈之藩先生兼具科学家及文人两种身份,作品风格一方面有科学家不同角度的看法、说理透彻的剖析;另一方面呈现出文人清新淡雅的诗意,别树一帜。

他用独特的、兼具理性与感性的笔,记述他对当代、对科学、对文学的见解,文中处处流露出知识分子忧国忧民的情怀,却不盲目地人云亦云。

他在撰文纪念胡适先生时曾说:“并不是我偏爱他,没有人不爱春风的,没有人在春风中不陶醉的。

”读陈之藩先生的散文,也很难不沉醉在他文字的“春风”里,体会着氤氲在字里行间的深情与智慧。

谢天陈之藩常到外国朋友家吃饭。

当蜡烛燃起,菜肴布好,客主就位,总是主人家的小男孩或小女孩举起小手,低头感谢上天的赐予,并欢迎客人的到来。

我刚一到美时,常闹得尴尬。

因为在国内养成的习惯,还没有坐好,就开动了。

以后凡到朋友家吃饭时,总是先嘱咐自己,今天不要忘了,可别太快开动啊!几年来,我已变得很习惯了。

但我一直认为只是一种不同的风俗仪式,在我这方面看来,忘或不忘,也没有太大的关系。

前年有一次,我又是到一家去吃饭。

而这次却是由主人家的祖母谢饭。

她雪白的头发,颤抖的声音,在摇曳的烛光下,使我想起儿时的祖母。

那天晚上,我忽然觉得我平静如水的情感翻起滔天巨浪来。

在小时候,每当冬夜,我们一大家人围着个大圆桌吃饭。

我总是坐在祖母身旁,祖母总是摸着我的头说:“老天爷赏我们家饱饭吃,记住,饭碗里一粒米都不许剩,要是糟蹋粮食,老天爷就不给咱们饭了。

”刚上小学的我,正念打倒偶像,破除迷信,我的学校就是从前的关帝庙,我的书桌就是供桌。

我曾给周仓画上眼镜,给关平戴上胡子,祖母的话,老天爷也者,我觉得是既多余,又落伍的。

不过,我却很尊敬我的祖父母,因为这饭确实是他们挣的,这家确实是他们立的。

我感谢面前的祖父母,不必感谢渺茫的老天爷。

这种想法并未因年纪长大而有任何改变。

多少年,就在这种哲学中过去了。

我在这个外国家庭晚饭后,由于这位外国老太太,我想起我的儿时;由于我的儿时,我想起一串很奇怪的现象。

祖父每年在“风里雨里的咬牙”,祖母每年在“茶里饭里的自苦”,他们明明知道要滴下眉毛上的汗珠,才能捡起田中的麦穗,而为什么要谢天?我明明是个小孩子,混吃混玩,而我为什么却不感谢老天爷?这种奇怪的心理状态,一直是我心中的一个谜。

一直到前年,我在普林斯顿,浏览爱因斯坦的《我所看见的世界》,得到了新的领悟。

这是一本非科学性的文集,专载些爱因斯坦在纪念会上啦、在欢迎会上啦、在朋友的葬礼中,他所发表的谈话。

我在读这本书时忽然发现爱因斯坦想尽量给听众一个印象:即他的贡献不是源于甲,就是由于乙,而与爱因斯坦本人不太相干似的。

就连那篇亘古以来崭新独创的狭义相对论,并无参考可引,却在最后天外飞来一笔,“感谢同事朋友贝索的时相讨论”。

其他的文章,比如奋斗苦思了十几年的广义相对论,数学部分推给了昔年好友的合作;这种谦抑,这种不居功,科学史中是少见的。

我就想,如此大功而竟不居,为什么?像爱因斯坦之于相对论,像我祖母之于我家。

几年来自己的奔波,做了一些研究,写了几篇学术文章,真正做了一些小贡献以后,才有了一种新的觉悟:即是无论什么事,得之于人者太多,出之于己者太少。

因为需要感谢的人太多了,就感谢天吧。

无论什么事,不是需要先人的遗爱与遗产,即是需要众人的支持与合作,还要等候机会的到来。

越是真正做过一点事,越是感觉自己的贡献之渺小。

于是,创业的人,都会自然而然地想到上天,而败家的人却无时不想到自己……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这是我们中国的一个最完美的人格所构成的一个最完美的故事。

介之推为什么不言禄,因为他觉得贪天之功以为己力,是君子所不屑为,也是君子所不应为的。

爱因斯坦刚到普林斯顿时,主任与他商量报酬问题,他说五千。

主任说:“给你五千,如何给一个大学毕业生呢?还是算一万五千元吧!”这不是外国的介之推吗?为什么介之推与爱因斯坦专干这类傻事?立过大功,而不居功若此。

他们知道做事与立功,得之于众人合作者多,得之于自己逞能者少。

于是很自然地产生一种感谢众人、感谢上天的感觉。

我们回头想一想,五六十年来的中国比我七八岁时的思想能强几何!史家如果写这五六十年来的我国历史时,一定命名为狂妄而幼稚,无法与无天的时代。

无论哪一行、哪一界,多是自吹自擂,自欺自骗。

日子长了,连自己也信以为真了,而大祸至矣。

因为没有做任何真正的事,没有建任何真正的失根的兰花陈之藩顾先生一家约我去费城郊区一个小的大学里看花。

汽车走了一个钟头的样子,到了校园。

校园美得像首诗,也像幅画。

依山起伏,古树成阴,绿藤爬满了一幢一幢的小楼,绿草爬满了一片一片的坡地,除了鸟语,没有声音。

像一个梦,一个安静的梦。

花圃有两片,一片是白色的牡丹,一片是白色的雪球;在如海的树丛里,还有闪烁着如星光的丁香。

这些花全是从中国来的吧。

由于这些花,我自然而然地想起北平公园里的花花朵朵,与这些简直没有两样;然而,我却不能把童年时的情感再回忆起来。

不知为什么,我总觉得这些花不该出现在这里。

它们的背景应该是谐趣园,应该是殿宫阶台,或亭阁栅栏。

因为背景变了,花的颜色也褪了,人的感情也落了。

泪,不知为什么流下来。

十几岁,就在外面漂流,泪从来也未这样不知不觉地流过。

在异乡见过与家乡完全相异的事物,也见过完全相同的事物。

同也好,不同也好,我从未因异乡事物而想过家。

到渭水滨,那水,是我从来没有看见过的,我只感到新奇,并不感觉陌生;到咸阳城,那城,是我从来没有看见过的,我只感觉它古老,并不感觉伤感。

我曾在秦岭中捡过与香山上同样红的枫叶,我也曾在蜀中看到过与太庙中同样老的古松,我并未因此而想起过家。

虽然那些时候,我穷苦得像个乞丐,胸中却总是有嚼菜根用以自励的精神。

我曾骄傲地说过:“我,到处可以为家。

”然而,自至美国,情感突然变了。

在夜里的梦中,常常是家里的小屋在风雨中坍塌了,或是母亲的头发一根一根地白了。

在白天的生活中,常常是不爱看与故乡不同的东西,而又不敢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

我这时才恍然悟到,我所谓的到处可以为家,是因为蚕未离开那片桑叶,等到离开国土一步,即到处均不可以为家了。

美国有本很著名的小说,里面穿插着一个中国人。

这个中国人是生在美国的,然而长大之后,他却留着辫子,说不通的英语,其实他英语说得非常好。

有一次,一不小心,将英文很流利地说出来,美国人自然因此知道他是生在美国的,问他,为什么偏要装成中国人呢?他说:“我曾经剪过辫子,穿起西装,说着流利的英语;然而,我依然不能与你们混合,你们拿另一种眼光看我,我感觉痛苦……”花搬到美国来,我们看着不顺眼;人搬到美国来,也是同样不安心。

’这时候才忆起,家乡土地之芬芳与故土花草的艳丽。

我曾记得,8岁时肩起小镰刀跟着叔父下地去割金黄的麦穗,而今这童年的彩色版画,成了我一生中不朽的绘图。

在沁凉如水的夏夜中,有牛郎织女的故事,才显得星光晶亮;在群山万壑中,有竹篱茅舍,才显得诗意盎然;在晨曦的原野中,有拙重的老牛,才显得纯朴可爱。

祖国的山河,不仅是花木,还有可感可泣的故事,可吟可咏的诗歌,是儿童的喧哗笑语与祖宗的静肃墓庐,把它点缀美丽了。

古人说:人生如萍,在水上乱流。

那是因为古人未出国门,没有感觉离国之苦,萍总还有水流可藉;以我看,人生如絮,飘零在此万紫千红的春天。

宋朝有位画家叫郑思肖,画兰,连根带叶均飘于空中,人问其故,他说:“国土沦亡,根着何处?”国,就是根,没有国的人,是没有根的草,不待风雨折磨,即自行枯萎了。

我十几岁即无家可归,并未觉其苦。

十几年后,祖国已破,却深觉出个中滋味了。

不是有人说“头可断,血可流,身不可辱”吗?我觉得应该是:“身可辱,家可破,国不可亡。

”我所知道的陈之藩先生陈子善这是好几年前的事了。

我接待一位来上海搜集张爱玲资料的台湾学者,她也写得一手漂亮的散文。

双方由陌生而熟悉,我问她:台湾文坛散文家众多,如过江之鲫,可以称得上大家的有哪几位?她不假思索就回答:陈之藩当之无愧。

他的散文影响了二三代台湾文学青年,当今的台湾散文家有不少是读陈之藩散文成长的。

这位女学者的答复既在我的意料之中,又出乎我的意料。

说“意料之中”,是因为我早已读过陈之藩的散文,他那宽广的体验模式,淳厚的思考层次,精致的人间关怀,以及优雅的心灵叙述,确实深深打动了我。

胡适之先生逝世之后,海外的悼念文章何止成千上百,但写得最朴实感人的,在我看来,莫过于陈之藩的《在春风里》。

陈之藩的文字清澈而又多姿,白话散文能写得像他这样纯净明丽,如行云流水般,实不多见。

说“意料之外”,是因为陈之藩的散文其实并不多,从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只出了四本薄薄的小册子:《旅美小简》《剑河倒影》《一星如月》和《在春风里》,后来汇编成《陈之藩散文集》,再加上上世纪90年代的新著《时空之海》,总共不过四十余万字而已。

与那些名噪一时的高产作家相比,似乎有点寒碜,可是文章毕竟是以质而不是以量取胜。

陈之藩是学电机工程的,又是英国剑桥大学的哲学博士,曾长期在美国和台湾多所著名大学执教,特别是他在担任香港中文大学电机系讲座教授兼系主任的七八年间,“为中大创立电子工程博士制度,培养电子工业专才,对香港电子及电脑工业之起飞多所贡献”。

陈之藩后任美国波士顿大学应用科学系研究教授,虽已年过七旬,仍为了他的科学研究经常奔走于美国和港台之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