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合集下载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积极影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社会的安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
(2)消极影响:绝对的君主专制,严重阻碍了中国的社会进步,以致近代中国无力抵御列强的侵略和压迫。如: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束缚了人们的思想,造成了近代科技的落后,也使中国在政治上大大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
②起因:为处理西北的紧急军务,由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
③演变:由一个暂设军事机构,发展成为位居内阁等中央机构之上,皇帝之下的常设政务机构,是皇帝发布政令,处理政务的枢纽核心。
④职能:跪奏笔录,上传下达(皇帝政令的传达部门)
⑤影响:简化了行政手续,提高了行政效率;全国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1、明朝专制皇权的加强
(1)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
①背景:元朝中后期,宰相权势过重,引起政局动荡;明朝建国之初,沿袭元制,丞相位高权重,威胁皇权;明太祖吸取元朝权贵专权、内乱频繁的教训,对中书省和丞相权力都严加控制。
②废除:1380年,明太祖诛杀丞相胡惟庸后,下令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直接管理国家政事。并且规定此后各代不得再立丞相。
③影响:在中国历史上实行了1600多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的高度,皇帝政务负担繁重。
(2)明成祖创立内阁制度
①明太祖废除丞相后,设置殿阁大学士,仅备顾问兼协理奏章,并不参与决策;明太祖仍亲自主持政务。
②明成祖正式在文渊阁设立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内阁制度正式确立;后来内阁的地位逐渐上升,有了专门的衙署和属官,可以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称为“票拟”,最后再由皇帝用朱笔批示裁定,称为“批红”;明朝中后期内阁首辅实际上掌握了宰相的权力。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了极大挑战,最终招致杀身之祸。
根本原因:皇权和相权的矛盾
宰 相 制 度 废 除 后 的 情 形
“中书之政,分于六部”,六部分割了原来宰相的权力,处 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太 尉 丞 相 御史 大夫 吏 部 皇帝 中书省 尚书省 门下省 皇帝
皇帝
秦朝中央官制
户 部
礼 部
工 部兵 部刑 部源自隋唐时期康熙十六年(1677)设立南书房,挑选翰林院学 士入值。入值者名义上陪伴皇帝赋诗撰文、写字作画, 实际上是参与机要事务。
皇权加强
雍正七年(1729),雍正借西北军务紧急,而整 理军报的内阁远离内廷,泄密机会较多的机会,在隆 宗门内成立了军机房,专门处理有关前线的奏报和颁 布诏书。十年(1732),改称“办理军机处”,简称“军 机处”。
假设你是明清时期的一名普通官员: 1、你会在公共场合表达自己对国家政治的见解吗? 2、在上级的面前,你会针对某个问题提出不同的意见吗?
假设你是明清时期的一名平民百姓: 1、你知道八股取士、文字狱不好,那你会在参加科举考试时阐 述自己的观点吗? 2、你可以出海贸易吗?会自主创业吗?
君主专制制度加强的消极影响
吏 户 礼 工 兵 刑 后果一:相权被彻底剥夺,皇权无人制约,君主专制得 部 部 部 部 部 部 到进一步加强。 明朝改制后
宰 相 制 度 废 除 后 的 情 形
材料一:“人主不亲政事, 故事权下移,长君在御,尚 以票拟归内阁,至荒主童昏, 则地近者权益专,而阁臣亦 听命矣”。 ——《廿二史札记》卷 三三《明内阁首辅之权最重》
明太祖朱元璋为何罢相?
朱 元 璋 废 除 宰 相 制 度
材料一:“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 历史原因:鉴于历代较多“宰相”专权乱政 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 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 寺等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 之,所以稳当。” ——《明太祖实录》 材料二:1376年,明太祖废除总揽地方军政大权的行中书省, 设立布政司、都指挥司和按察司,分管地方的行政、军政和监 背景因素:集中地方权力于中央,宰相权力扩大 察,合称“三司”。三司分别隶属于中央有关部门,而统领中 央各部的宰相,职权也随之扩大。 ——课本16页“历史纵横”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1)背景
(2)目的:处理西北战事,防止泄露军事机密,加强皇权。 (3)设置
雍正初年,在宫廷隆宗门内设军机房,不久更名为军机处, 由皇帝选择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
专门处理前线的奏报和诏令,后来扩大到处理全国其他事务。 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必须秉承皇帝旨意行事,其 作用只是上传下达。
文字狱是明清时因文字犯禁或借文字罗织罪名清除异己 而设置的刑狱。在清初康雍乾三朝的百余年间,文字狱 多达上百起,而且愈演愈烈,形成极端的君主专制统治。
材料 明朝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二月,明王朝迎来了三年一度的科举会试, 朱元璋亲自选定品学俱佳的士林领袖、翰林学士刘三吾为主考。 三月初发布皇榜。然而数日内,大批落榜考生跑到礼部鸣冤告状。因为中榜的 51名贡生清一色地来自南方各省,竟然没有一名北方人。因此,说主考收受钱 财、地域歧视……关于“科场舞弊”的传闻沸沸扬扬。 事件引起明王朝上下震撼。三月初十,朱元璋下诏成立包括饱学之士、忠 直敢言的大臣在内的“调查小组”进行调查,然而调查结论认为刘三吾等人的 阅卷公平公正,无任何问题。这再次引起落榜的北方学子哗然,朝中许多北方 籍的官员要求重新复核,并严查所有涉案官员……五月,朱元璋突然下诏,认 定刘三吾为“反贼”,发配西北;朱元璋的侍读、调查小组负责人张信被凌迟 处死……六月,朱元璋亲自复核试卷,亲自选定51名中榜贡士,竟然清一色是 北方人,无一名南方人。 该事件以后,明朝的科举录取分成了“南北榜”,即南北方的学子,按照其 所处的地域进行排名,分别录取出贡生后,再统一参加殿试。 [问题] 上述材料包含了多方面的历史信息。请你选择一个角度,确定一个主题, 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
3.密折制度 密折是将奏文写在折叠的白纸上,外加上特制皮匣的奏折, 外人无从得知。密折制度始于康熙晚年,完备于雍正时期。 清朝采用密折制度,允许和鼓励四品以上的中央和地方官员, 直接向皇帝递密折。密折制度使得朝政进一步黑箱化,增添 皇权的神秘感,同时起到了使官员,尤其是同僚,相互告密 的作用。 4.文字狱

高中历史必修1笔记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高中历史必修1笔记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宰相制度的废除◆明初沿袭元朝, 设中书省, 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管理全国行政事务◆明太祖朱元璋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二.内阁的出现◆明成祖,设置殿阁大学士,入文渊阁,随侍皇帝,内阁出现◆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阁臣的升降,职权的大小,票拟是否被采纳,均由皇帝决定。

三.军机处的设立◆明初仿明设内阁,置六部。

军国机要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权力置于内阁和六部之上◆康熙,设南书房,与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三足鼎立,互相制约,集权于皇帝◆雍正,为办理西北军务,在宫内设置军机处。

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军国大事皇帝一人裁决◆影响:提高行政效率,军政大权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巩固前言:明初,宰相胡惟庸权倾朝野,恣意妄为,向皇权提出了极大挑战,最终招致杀身之祸。

总结:明初废除宰相制度,设立内阁,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清朝军机处的设立,加强了皇权,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我国多民族大一统国家也得到巩固和发展。

明1368—1644 省—府—州—县清1636—1911宰相制度的废除有何利弊?◆利:对加强皇权有利,对防止权臣专权有利◆弊:造成皇权过于集中,在人治的封建时代,当皇帝无能或不理朝政时就会权力旁落,造成太监乱政。

内阁和军机处的职能,二者对加强皇权有何作用?◆明朝内阁是为减轻皇帝负担,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不是法定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

内阁大臣有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但是否被采纳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有利于加强皇权。

◆清朝军机处是处理全国军政大事的中央机构,军机大臣跪受笔录,皇帝对军政大事裁决,各诏令由军机大臣按照皇帝旨意拟写称文,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

使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军机处设立的时间及其影响时间:清雍正帝时期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巩固。

第4课___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新[1]

第4课___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新[1]

清: 设南书房、设立军机处
材料一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 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 计,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 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贞观政要· 政体》 材料二 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宋因之,虽有贤相 ,然其间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 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延总之,所以稳当。 ——《明史纪事本末》 材料三 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 。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窜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 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再拟,再不符意, 谯让随之矣。帮阁臣无不惴惴惧者。 ——《皇明大政记》
A.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 B.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 C.授予内阁大学士以票拟权 D.设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2、据史料记载,明太祖朱元璋有一天问大臣: “天下谁人最快活?”有的人回答:“金榜题 名。”有的人说:“功成名就者快活。”朱元璋 听了都不以为然,当听到一位叫万钢的大臣回答 说“畏法度者快活”时,却极为赞赏地点点头, 随后对其委以重任。朱元璋赞赏万钢并委以重任 的原因是
己的工作:“依样胡芦画不难,胡芦变 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胡芦,要把胡芦 仔细看。”该诗说明的本质问题:
A.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根据皇帝的旨 意拟发谕旨,处理军国大事 B.军机大臣在皇帝心目中没有任何地位 C.军机大臣接替丞相职权,替皇帝处理政事 D.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制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明清时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宰相制的君主专制 无宰相制的君主专制
秦汉:三公制度,丞相“掌承天子、助理万机”

第四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第四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法定 参与决策 制约皇权
非法定
侍从顾问,只有票拟权无决策权
职权
不同 对皇权作 用
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宰相制与内阁制的比较
宰相 内阁首辅


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宰相制度赋予 一级决策者 要经皇帝及 大臣商议 制约皇权 皇帝个人信任 侍从咨询
权力来源 不 职 责 任 免 同 对皇权影响
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贾谊和汉文帝谈话,不觉膝之前席, 可见都是坐着的。唐初的裴监甚至和高祖共坐御榻,十八学士在唐太宗面 前也都还有坐处。可是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在皇帝面前 无坐处,一坐群站、三公群卿立而论政了。到明清,不但不许坐,站着都 不行,得跪着奏事了,清朝大臣上朝得穿特制的护膝,怕跪久了吃不消。
材料二:
胡惟庸案大捕杀
——明太祖《皇明祖训》 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丞来自胡惟庸骄恣擅权1.原因
(1)根本原因:相权过大,威胁皇权;
(2)历史原因:吸取元朝丞相权势过重,以致皇权不稳、内乱屡生的教训; (3)具体(现实)原因:废行中书省,在地方上设三司使,集地方权力于 中央,使宰相职权扩大; (4)直接原因:丞相胡惟庸骄恣擅权。 2.措施 (1)诛杀宰相胡惟庸; (2)裁撤中书省和丞相,权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皇权兼并相权; (3)朱元璋下令以后不许再立丞相。
课堂设问 什么叫“票拟”?什么是“批红”? 你能否用现代词汇通俗地解释它?
票拟就是秘书起草对公文的审批意见; 批红就是领导对审批意见的认可与否,进行批示。
康熙御笔
清代皇帝的批红
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 内侍机构,而不是决策机构,不能对皇权起 制约作用。
明朝内阁设立的过程

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知识点一 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 1.宰相制度的废除(1)背景:明太祖认为丞相制度妨碍了________的高度集中,导致社会动荡。

(2)措施:1380年,明太祖诛杀胡惟庸;裁撤中书省和________,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3)影响:宰相制度宣告废除,________进一步加强。

2.内阁的出现(1)背景:废除丞相后,明太祖政务繁多,深感力不从心。

(2)过程⎩⎪⎨⎪⎧①创立:明太祖设置 作为侍从顾问,但很少参决政事;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决策,“ ”由此出现。

②发展:内阁地位日益提高,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 ,张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

(3)性质: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________。

【预习评价】1.(判断)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设内阁。

( )2.(判断)明朝殿阁大学士作为中央政府高级官员,拥有决策权。

( ) 3.(判断)明朝内阁不是正式的中央政府机构。

( )4.(思考)“胡惟庸绝不是朱元璋的真正目标,朱元璋要毁灭的是胡惟庸背后的那个庞然大物。

”“那个庞然大物”指什么?试答: 知识点二 清朝君主专制的加强1.康熙时期加强皇权(1)背景:清初仿照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

但________________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定夺军国机要,皇权受到很大的限制。

(2)措施:在宫内设________,参与机要事务,替皇帝起草谕旨。

(3)影响:中枢机构一分为三,________、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

2.雍正时期设军机处(1)目的:办理西北军务。

(2)特点:机构简单;大臣品级不高、钦定。

(3)职责:跪受笔录,按________的意旨拟写成文,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

(4)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君主专制加强,________进一步得到巩固。

【预习评价】1.(判断)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极大地加强了皇权。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权力 来源 职责 任免 对皇权 影响
宰相 宰相制度赋予 的 一级决策者 要经皇帝及 大臣商议 制约皇权
内阁 皇帝个人的信任 侍从咨询为主 直接由皇帝意愿决定 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结论:内阁首辅不同于宰相,不能对皇权起到 制约作用。
明武宗 明世宗 明神宗 明熹宗
宦官刘瑾专权 严嵩父子专权 张居正权倾朝野 魏忠贤专权
积极作用:
① 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 发展,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
② 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 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利于社会经 济的发展。
③ 在统一的环境下,利于各民族的融合, 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积极作用: ①皇帝个人专权,政治十分腐败;独断 性和随意性,难免出现失误 ②思想专制,严重妨碍了文化的进步与 发展; ③造成官僚机构膨胀,财政开支庞大, 官场黑暗; ④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国社会 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思考:废除宰相制度有何利弊呢?
资料回放 P16 废除宰相制度15年之后,明太祖得 意地总结道:“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 职。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 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 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宰相,设 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 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 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宰相在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内部 可发挥双重作用:既可以辅佐皇帝,帮助皇 帝处理政务,决策机要;也可能因权力过重 而威胁君权,造成深刻的君相矛盾。 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后,固然可解决君 相矛盾,但必然导致皇帝负担加重,军国大 事均由皇帝个人裁决,难免偏颇、草率。明 太祖采取的补救措施即设立内阁。
影响: (1)皇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君主专制进 一步加强; (2)皇帝政务繁多,身心疲惫; (3)内阁制应运而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宰相制度的废除1.原因。

(1)根本原因:宰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

(2)现实原因: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宰相职权扩大。

(3)直接诱因:宰相胡惟庸恣意妄为,挑战皇权。

2.过程: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3.影响:秦以来实行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温馨提示:废除宰相制度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权;但由于缺少了制约君权的机制,容易出现决策失误、社会混乱与政治黑暗。

【问题导思1】宰相制度的废除是否意味着相权从此就消失了?为什么?提示:宰相制度的废除并不意味着相权从此就消失。

因为相权泛指辅助皇帝治理国家的权力。

相权与皇权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共同体。

只要皇权存在,相权就存在。

明太祖废除丞相后,六部尚书的权力相应扩大,这种权力实际上是相权的一种表现形式。

【预习检测1】“朕欲革去中书省,升六部,仿古六卿之制,俾之各司所事……如此则权不专于一司,事不留于壅蔽。

”文中的“朕”是指(D)A.汉武帝B.唐太宗C.宋太祖D.明太祖二、内阁的出现1.萌芽: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处理政务。

2.出现:明成祖在位时出现,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

3.发展:后来(明宣宗时),内阁大学士有了票拟权。

4.性质: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问题导思2】内阁首辅有时也被人称为“宰相”,你认为这种称呼是否具备实际意义?为什么?提示:不具备实际意义。

原因:内阁与宰相相比,其地位、职责、权力来源都有着明显差异。

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权力并不来自于制度而是来自于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权力无法制约皇权。

【预习检测2】《明史·宰辅年表》记载:“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有历升至大学士者……至仁宗而后,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

”这段材料表明(C)A.内阁成为法定的决策机构B.明仁宗时期内阁开始出现C.内阁地位和权力逐渐提高D.大学士完全获得宰相职权三、军机处的设立1.背景。

(1)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过大,皇权受到很大限制。

(2)康熙亲政后,设南书房与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三足鼎立,互相制约。

2.最初目的:办理西北军务。

3.设立概况:雍正帝时设立,机构简单,由满汉大臣组成,有官无吏。

4.军机处职能:跪受笔录,按皇帝意旨拟写、传达诏令。

5.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问题导思3】军机处的设置使清朝中央机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影响如何?提示:变化:使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形同虚设,内阁也名存实亡。

影响:军政大权完全掌握在皇帝手里,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预习检测3】清朝军机处起草的谕旨,往往不经过内阁,由军机处封缄严密,经驿马传递直达地方督抚。

这种做法(B) A.加强了内阁的权力B.加强了皇帝的权力C.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D.削弱了中央和地方的联系基础达标1.(2015·云南学业水平考试)下列说法与朱元璋有关的是(A)A.废除了丞相制度B.创立军机处以加强君权C.开创内阁制以辅助丞相D.结束科举制以促进民主2.自秦以后,君权逐步加强,曾有一些大臣说:“昭代本无相名,吾侪止供票拟。

上委之圣哉,下委之六部”。

这些大臣应是(C) A.秦代的三公B.唐代的三省长官C.明代的内阁大学士D.清代的军机大臣3.康熙帝时期,清朝中央机构出现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下列图示正确的是(B)4.明成祖时期若有大臣上奏言事,一般情况下,他的奏本上达皇帝的途径是(C)A.通政使司→丞相→皇帝B.通政使司→军机处→皇帝C.通政使司→内阁→皇帝D.通政使司→中书省→皇帝5.《明史·太祖纪》记载:洪武十一年(1378年),朱元璋下令“命奏事毋关白(告知)中书省”。

这表明朱元璋要(A)A.裁抑相权B.加强军权C.建立内阁D.改革行省制度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命奏事毋关白(告知)中书省”意思是奏事不要告知丞相,说明朱元璋要裁抑相权,故A项正确。

6.康熙说:“天下大权当统于一……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人则断不可行。

”康熙帝为此设南书房,雍正帝在此基础上正式成立军机处。

由此可见,清代军机处的设置是(C)A.国家统一的需要B.政令统一的需要C.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D.权力互相制约的需要解析:康熙帝的话明确体现了加强君主专制的要求,雍正设置军机处正是这一要求的体现,故选C项,A、B、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见下图。

材料二军机处名不师古,而丝纶出纳,职居密勿……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清史稿》问题:(1)根据材料一,分析图中所示政府构架演变的时间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军机处设置的时间及其影响。

你是否同意对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的评价?为什么?(3)从材料一到材料二的变化,从根本上反映了什么趋势?解析:第(1)问要仔细观察图片,图一中皇帝下面有丞相,而图二中则无丞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明太祖时期废除丞相所致;原因要从废除丞相的目的入手来答。

第(2)问“时间”及“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作答;关于评价,首先要理解观点,该观点认为军机处实际就是政府,此观点自然错误;其次,“原因”要从军机处的职能去分析。

第(3)问由废宰相到设军机处,体现的是皇权的强化,即君主专制的加强。

答案:(1)明太祖时期。

强化君主专制的需要。

(2)清朝雍正帝时。

提高了行政效率,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

不同意。

因为军机大臣必须完全执行皇帝的旨意,全国军政大权都集中到皇帝手中。

(3)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素能提升1.“机构精简,行政效率提高,遇事不互相推诿,能迅速处理军国大事。

”上述材料反映的是哪一机构设置的作用(C)A.清初内阁B.中书省C.军机处D.清初六部2.(2015·天津六校联考)《国史大纲》中写道:“中国政治之长进,即在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王室代表贵族特权之世袭,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进退,而宰相为政府领袖,君权、相权,互为节制。

”若此观点成立,则与之相背离的朝代是(D)A.秦、汉B.隋、唐C.宋、元D.明、清3.(2014·新课标全国Ⅱ卷)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

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

这表明(B)A.皇权渐趋衰弱B.君主集权加强C.内阁取代六部D.首辅权力失控解析:结合史实可知内阁不是法定行政机构,其权力来源于皇帝的信任,即使内阁首辅操纵朝政也不会影响皇权,故B项正确。

4.(2015·滨州期末考)《板垣记略》载:“奏章票拟,主之内阁;军国机要,主之议政处。

”材料说明清初(B)A.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B.皇权受到一定牵制C.简化处理政务的手续D.内阁决策国家政务解析:材料中内阁掌握票拟权,军国大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确定,可见清初皇权受到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的牵制,故B项正确。

5.(2015·临沂高二期末考)下列关于明代内阁制和清代军机处的说法,正确的是(C)A.清朝设置军机处用来取代内阁制度B.内阁无权向六部发令,军机处则有权发令C.两者都无权向六部或各省发布命令D.内阁首辅等于宰相,军机处是临时性机构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内阁和军机处都是皇帝的顾问机构,无权向六部发布命令,故C项正确。

6.明朝的内阁距离皇帝寝宫1 000米,清朝的军机处距离皇帝寝宫只有50米。

政务中心逐步靠近皇帝寝宫的这一过程,从本质上体现了(D)A.皇宫建筑布局愈益合理B .政府行政效率不断提高C .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D .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政务中心靠近皇帝寝宫有利于及时给皇帝传达信息,本质上反映了皇帝对政权控制的能力,故选D 项。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明代废除丞相以前历代著名丞相及其命运。

材料二废除丞相以后相当丞相地位官职所享有权力范围的变化。

材料三 当代史学家对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规律作了如下总结: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担政务,逐渐演变成正式的辅政机构,当这些辅政机构和官员的权力较重时,皇帝又从更为亲宠的近侍或仆从中另选一些人来承担政务,有意架空原有的辅政机构和官员,剥夺其实权,仅保留虚衔或使之变为荣誉职称,然后又进行下一轮的循环……每一次循环的结果,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

这种不断地转移与分散,是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

问题:(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问题?明代废除丞相制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请结合材料二、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列举明清时期中枢机构的大循环,说明其反映的本质问题。

(3)明清时期中国君主专制的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什么消极影响?解析:第(1)问,从材料一的“掌握国家大权”可以看出位高权重,由于相权威胁到皇权,所以废除丞相;第(2)问,从材料二可以看出这些中枢机构的变化,从材料四的“每一次循环的结果,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

”可以得出反映的本质问题;第(3)问,材料三揭示了中国君主专制的弊端,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答案:(1)说明了丞相位高权重。

明代废除丞相制的根本原因是丞相制度已经成为皇权专制加强的阻碍。

(2)明朝废除宰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事并形成内阁制,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清增设军机处,由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反映的本质问题:专制皇权逐步加强,发展到了顶峰。

(3)消极影响:明清时期我国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采用高压独裁手段维护统治,显示了封建制度的腐朽和衰落。

君主专制的强化严重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密折制度唐代武则天时已有告密制度,明朝有东厂锦衣卫等特务政治。

康熙帝曾言:“令人密奏并非易事。

偶有忽略,即为所欺。

”雍正皇帝允许的官员如岳钟琪才能上奏折,缮写时须亲自为之,不可假手于人,一切听闻皆可上报。

写毕将奏文写在折叠的白纸上,外加上特制皮匣,皮匣的钥匙备有两份,一份交给奏折官员,一份由皇帝保管,此外任何人都无法开启。

官员自派亲信家人将密折送抵京城,不可扰累驿站,直达御前。

并由皇帝亲自批答。

雍正七年,雍正建立军机处以专一事权。

军机处负责密折,皇帝特许的下级官员可直接向皇帝弹劾上级长官,密折奏事使政令完全体现了皇帝的意志,使得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达到极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