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抗战家书》读后感(4篇)

合集下载

重读《抗战家书》读后感

重读《抗战家书》读后感

重读《抗战家书》读后感
抗日名将吉鸿昌在牺牲前以手指为笔,在刑场上写下浩然正气的绝命诗:“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

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在走上刑场前几个小时,吉鸿昌将军还写下了一封革命遗书和三封给亲友的家书。

在家书中,嘱咐妻子、兄弟照顾好孩子和老人,叮嘱友人保护好其父所创办的为教育地方贫穷子弟而设的学校。

一封封家书诉说着对亲人的惦念、对友人的嘱托,但这却不由是普通的家书,而是诀别的遗书。

他们真的生无可恋了吗?不,不是的。

因为他们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因为在他们心中,有着比亲情友情更重要的东西,有着比自己的小家庭团圆更重要的东西,有着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的东西,需要他们去保护、去捍卫,那就是国家的存亡、民族的荣辱。

重读抗战家书,感受故纸温情。

这一封封家书让我们看到的是铁汉柔情与爱国豪情并存的真实的、鲜活的抗日英雄,他们并不是没有家、没有情的冷冰冰的英雄楷模,而是舍小家为大家的鲜活的个体。

鲁迅先生曾说:“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发痒起来,中国才真正地进步。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在价值观多元化的今天,在信仰缺失的今天,重读抗战家书这样的读书活动,能让我们重温往昔热血豪情、重新感受往日的铮铮铁骨,帮助我们找回那日
渐消散的民魂。

重读抗战家书读后感

重读抗战家书读后感

重读抗战家书读后感《抗战家书》是一本让人深受感动的书籍,它记录了抗战时期家书的真实内容,让人们更加深刻地了解了那个时代的艰辛和坚韧。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艰苦和人民的坚强,也更加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

这本书中的家书,是当时抗战时期士兵和家人之间的通信内容,内容真实而感人。

书中的家书内容包括了士兵对家人的思念、对国家的热爱、对抗战的信心以及对未来的期盼。

这些家书中所包含的情感和思想,让人们更加深刻地了解了当时人们的内心世界,也让人们对那个时代的人们充满了敬佩和感激之情。

在书中,有一封封家书记录着当时的生活状况和战争情况,这些家书中所包含的情感和思想,让人们更加深刻地了解了当时人们的内心世界。

在那个艰难的年代,士兵们远离家乡,面对着战争的考验,他们对家人的思念和对国家的热爱始终没有改变。

他们在家书中表达了对国家的信心和对胜利的期盼,这种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让人们对他们充满了敬佩和感激之情。

在书中,还有一些家书记录了家人对士兵的思念和对未来的期盼。

那个时代,家人们对士兵的思念是无法言喻的,他们在家书中表达了对士兵的关心和祝福,希望他们平安归来。

同时,家人们也对未来充满了期盼,他们希望战争早日结束,国家早日太平。

这些家书中所包含的情感和思想,让人们更加深刻地了解了当时人们的内心世界,也让人们对那个时代的人们充满了敬佩和感激之情。

在书中,还有一些家书记录了士兵对家人的思念和对国家的热爱。

那个时代,士兵们远离家乡,面对着战争的考验,他们对家人的思念和对国家的热爱始终没有改变。

他们在家书中表达了对国家的信心和对胜利的期盼,这种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让人们对他们充满了敬佩和感激之情。

同时,士兵们也对家人充满了思念,他们在家书中表达了对家人的牵挂和祝福,希望家人平安幸福。

通过阅读《抗战家书》,我更加深刻地了解了当时的艰辛和坚韧,也更加珍惜了当下的幸福生活。

在那个时代,人们为了国家的安宁和民族的尊严,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和努力。

重读抗战家书心得体会_读后感_模板

重读抗战家书心得体会_读后感_模板

重读抗战家书心得体会_读后感_模板重读抗战家书心得体会(一)陈亭(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审计局)中央电视台新闻30分从4月1日开始播出系列报道”重读抗战家书”,我有幸观看了家书戴安澜:为国战死、事极光荣。

瞬间,我们的视线被带入到那个”祖国受侵略,母亲受凌辱,人民身陷水生火热的抗战年代,爱国人士抛妻弃子,远离家乡,义无反顾地走向战场,把一腔热血、青春无悔熔铸成永远的丰碑。

重读抗战家书,能让我们得到心灵的滋养、思想的引导和精神的激励。

为和谐社会发挥更大的正能量。

让我们一同感受赤子的爱国热忱,感受普遍战士的为国为家一往无前的豪情,感受亲人血浓于水的柔情。

让我们一同怀念那些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奉献的年轻生命,怀念那些为我们创造幸福生活的先烈们。

让我们一同坚守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坚守光荣传统,坚守和平与幸福。

从戴安澜将军爱国中,我们应该可以体会到:自古以来,中华民族都是一个热爱和平的民族,始终保持着爱国爱家的传统。

中华民族的爱国史中,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戚继光抗击倭寇,有林则徐虎门销烟、抗日战争等可歌可泣的史事和无数的英雄人物。

我们每个人的情感往往是和具体的人物、事件相系的,因此要在全面了解中华民族对人类世界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全面客观地分析我国近代之所以落后的原因和未来美好蓝图,激发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励自己勤政爱民、奋发有为、国之栋梁。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发扬起来,中国才真正地进步。

”所以,重读抗战家书,可以深刻感受到:一封封家书,呈现出爱国先烈报效祖国的矢志不渝,置个人生死于不顾,面对亲情时柔情似水的镜头,让我们永远缅怀,值得学习和敬仰。

在价值观念日趋多元的今天,我们更需要缅怀烈士彪炳史册的功绩,追寻烈士们永垂不朽的精神,通过穿越时空的心灵对话,来校正我们的价值观取向,校准我们的人生坐标。

”重读抗战家书”所提供的,恰恰就是这样一种契机。

烈士远行,英名不朽。

重读抗战家书读后感

重读抗战家书读后感

重读抗战家书读后感在抗日战争时期,无数的革命英烈涌现出来,为了祖国能够早日取得胜利而英勇献身,弘扬了崇高的爱国情怀,更是向人们诠释了什么是“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激励着祖国的一代又一代奋发图强,报效祖国。

在这些革命烈士写的32封家书中,有的是写给父母,有的是写给妻儿,有的是写给弟妹……但无一例外,都表达了对祖国必胜的信念、决心及对祖国未来的美好期待。

张自忠,山东临清人。

他的这封家书并不普通,每逢出征前,张自忠都会留下一封类似的信。

如果战争结束,能够存活下来就把信书撕毁焚烧;如果在战争中英勇就义就把这封信作为遗书。

“一战捷临沂,再战捷随枣,伟哉将军,精神不死”“其忠义之志,壮烈之气,直可以为中国抗战军人之魂”。

张自忠殉职后,周恩来、朱德、毛泽东和彭德怀等都纷纷为张自忠题词。

青山永不老,张自忠对祖国的报国情怀永存!金方昌,山东聊城人。

15岁参加爱国运动;18岁加入中国共产党;19岁被日军逮捕入狱,被施作文吧加了种种酷刑:砍掉一只胳膊、挖出一只眼球。

而金方昌却坚贞不屈,丝毫没有屈服投降的想法,而是与敌人斗智斗勇,宁死不屈。

就义的前一天晚上,金方昌借着窗外的月光写下了这封家书。

18岁,本应该踏入美好的大学生活,迈向人生的新一个台阶,而金方昌却在忍受着敌人的严刑拷打,为了自己的理想,更为了能让中国有一个更好的明天!赵一曼为人们诠释了什么是“巾帼不让须眉”。

她五四时期便开始接受革命思想,1935年带领着军民与日本军队浴血厮杀,“红枪白马女政委”的声名远扬。

她给儿子留下的一封家书中,字里行间无不诉说着,对儿子未尽到教育责任的懊悔;并鼓励儿子长大后和母亲一样,为中国的解放事业奋斗。

赵一曼在英勇就义前,不但不惧怕,还在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爱国豪情令人敬佩。

舍小家,为大家。

他们都是中国人民崇高伟大的模范!这些烈士们“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精神鼓励着我们,祖国的未来会更加光明!。

《重读抗战家书》读后感(4篇)_1

《重读抗战家书》读后感(4篇)_1

《重读抗战家书》读后感(4篇)观看了戴安澜家书:为国战死、事极光荣。

我被信中的话语“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老母外出,未能侍奉,端公仙逝,未及送葬。

……你们母子今后生活,当更痛苦。

”深深打动,瞬间,我们的视线被带入到那个祖国受侵略,母亲受凌辱,人民身陷水生火热的抗战年代,爱国人士抛妻弃子,远离家乡,义无反顾地走向战场,把一腔热血、青春无悔熔铸成永远的丰碑。

从戴安澜将军的信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他舍小家为大家的爱国情怀。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都是一个热爱和平的民族,始终保持着爱国爱家的传统。

中华民族的爱国史中,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戚继光抗击倭寇,有林则徐虎门销烟、抗日战争等可歌可泣的史事和无数的英雄人物。

我们每个人的情感往往是和具体的人物、事件相系的,因此要在全面了解中华民族对人类世界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全面客观地分析我国近代之所以落后的原因和未来美好蓝图,激发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励自己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发挥更大的正能量。

我父亲今年89岁,年轻时当过兵,对抗日战争那段历史记忆颇深,他一直教育我们对现在和平年代要珍惜,要勤奋工作,报效祖国,只有我们国家自己强大了,人民才能真正当家作主,国家才能不受外辱。

重读抗战家书,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爱国先烈报效祖国,矢志不渝,置个人生死于不顾,而面对亲情虽难以割舍却又无可奈何,这种精神让我们永远缅怀,值得学习和敬仰。

在国际局势不稳,中日关系僵持,钓鱼岛、南海问题升温,人们价值观念日趋多元的今天,我们更需要缅怀烈士彪炳史册的功绩,追寻烈士们永垂不朽的精神,通过穿越时空的心灵对话,来校正我们的价值观取向,校准我们的人生坐标。

"重读抗战家书"所提供的,恰恰就是这样一种契机。

烈士远行,英名不朽,家国情怀是一面震撼人心的镜子。

今天,我们从抗战家书中汲取营养,补好精神之"钙"。

让我们一同坚守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坚守光荣传统,坚守和平与幸福。

读《重读抗战家书》有感

读《重读抗战家书》有感

读《重读抗战家书》有感《重读抗战家书》一书收录了吉鸿昌、赵一曼、金方昌等32位抗战英烈的家书,时间跨度从1934年至1945年,按照家书写作时间先后排序。

家书作者既有八路军、新四军将士,亦有国军将领;既有高级军官,亦有普通一兵,展现了全民族抗战保家卫国的伟大历史图景。

在32位抗战英烈中,有一位叫金方昌,是山东聊城人。

金方昌于1938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被分配到晋察冀边区工作,领导群众开展减租减息斗争,成立农救、青救、妇救等抗日团体,建立武装模范队。

1939年冬,组织调金方昌到抗日工作基础薄弱的城关区任区委书记,次年11月23日,金方昌在顺利完成督送公粮任务后,被敌探告密,遭二百多名敌军包围,不幸被捕。

1940年12月3日,金方昌英勇就义,时年19岁。

金方昌烈士于1940年12月2日在狱中给哥哥们写下最后的家书,家书中描述了自己被捕时的情形和思想,他说“我于二十九年十一月廿三号,在大西庄村被敌捕。

临捕时以手枪向敌射击,弹尽将枪埋藏后拼命北跑,敌有骑兵追上被捉。

我高呼中华民族解放万岁,并向敌伪讲演。

我在敌人的牢狱里、法庭上、拷打中、利诱中,始终没有半点屈服、惧怕。

我在被捕后,没有丝毫悲伤,我只有仇恨和斗争。

我知道我是为了民族的解放、全人类的解放而牺牲。

我在牢狱是向这些罪人工作着,我没有想过我再会活,也决不会活,我只有死。

不过,我在死前一分钟,都要为无产阶级工作。

”同时,还在家书中向哥哥们提出要求“一、能坚决为无产阶级革命奋斗到最后胜利的时候。

这不仅是你们要有这种人生观,能为这种事业干,并且得把自己锻炼成像列宁、斯大林、毛泽东一样会运用马列主义到实际中去,这样才能使自己坚持到无产阶级革命成功的时候。

这里边还有这样希望,就是希望你们,能在快乐的幸福的共产主义社会里生活,最后希望到那时候你们还存在。

二、要求哥哥们能把咱们弟弟、侄侄们都能培养成无产阶级的革命战士。

尤其是把七弟(尔昌)能培养成坚强的革命伟大人物。

重读《抗战家书》观后感

重读《抗战家书》观后感

重读《抗战家书》观后感重读《抗战家书》观后感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会有不少感想吧,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观后感吧。

那么观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重读《抗战家书》观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唐代诗人杜甫的《春望》曾使多少人感动不已,而“家书抵万金”更成为千古传诵的佳句。

家书是古往今来人们信息交流的主要工具,它在沟通思想、表达情感方面具有其他交流手段不可替代的功能。

不可否认,任何一封家书都带有时代的特征,但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写就的家书,其时代感就更加突出和鲜明。

当我们翻开《抗战家书》的书稿时,立即感到战争的硝烟扑面而来。

从那些家书的字里行间中,我们体会到那时的人们因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而遭受的伤痛,体会到因伤痛而产生的愤怒,从而理解了因愤怒而进行的坚决的抗争,进而理解了由抗争而生出的必胜信念和在伟大的实践中的心路历程。

有哪种文献比这些家书更能如此深刻地反映战争中人们的体验与情感呢?赵一曼政委给儿子写道:“宁儿,母亲对于你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

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抗日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见面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

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吧,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戴安澜给妻子写道:“亲爱的荷馨,余此次奉命固守同古,因上面大计未定,与后方联络过远,敌人行动又快,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为国战死,事极光荣。

”读着赵一曼政委、戴安澜将军给自己的亲人写的一封封朴素而深情的家书,止不住的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这些家书,它记载一个母亲,一个丈夫,对儿女深沉的爱和对家庭的无限眷恋,以及誓死奔赴国难的决心。

他们没有沉浸在儿女情长之中,而是义无返顾、选择了血洒战场。

读后感重读这些家书,深切地感受到了这些家书所饱含的思念和牵挂、硝烟和苦难,更加能感受到当年抗日先烈们以死殉国的毅然决然。

重读抗战家书有感

重读抗战家书有感

重读抗战家书有感导读:本文重读抗战家书有感,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重读抗战家书有感:大爱无疆——重读赵一曼同志的抗战家书有感最近观看了《重读抗战家书》这个短片,里面记叙了很多抗日英雄的家书,从家书的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各种优秀品质。

但是最让我感动的还是赵一曼同志写给她儿子的家书。

或许你从电影里,书里,已经认识一位叫做赵一曼的抗联女英雄。

她曾以纤纤弱质率众抗击入侵东北的日本侵略者,被捕后又顽强不屈,直至英勇就义。

但你可能并不知道,她是一位普通的母亲。

在生命的最后,她给儿子留下了一封家书。

而这封家书,整整迟到了21年。

她在信中对自己的儿子说:"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

"说明赵一曼对孩子的教育是用大爱来表现,而不是用普通家庭的溺爱来证明。

其实我们可以从赵一曼的经历中就能了解到她为什么能这么大爱无疆。

赵一曼,原名李坤泰,1905年出生在四川宜宾一个富裕家庭,是家里最小的孩子。

21岁时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进入黄埔军校学习,成为该校唯一一届女学员中的一员。

今年有幸参观了广州的黄埔军校纪念馆,在得知当时赵一曼该校极少数女学员中的一员时,内心除了感叹,也只剩下敬佩了。

记得小学的课本上有一篇课文叫《一个粗瓷大碗》,里面描写了她的一个日常的小故事,这只粗瓷大碗是她曾经使用过的,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现陈列在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为国家一级文物。

从侧面反应了她对身边同志的爱护,赞美她关心同志胜过关心自己的高尚品质。

当代,我们很多家庭对待孩子就像对待封建社会的小皇帝一员,要什么就给供着,教育就是上各种兴趣班,很少想到以身作则去给孩子做个榜样来教育他们下一代,造成的结果就是现在一代比一代的个性更强,自私的心态却越来越严重。

在未来孩子的教育中,我们要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大爱,对孩子的教育要以身作则,让孩子们知道什么叫大爱无疆,这样他们才能一辈一辈的把中国的这些好传统传递下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读抗战家书》读后感(4篇)
重读抗战家书,能让我们得到心灵的滋养、思想的引导和精神的激励。

为和谐社会发挥更大的正能量。

让我们一同感受赤子的爱国热忱,感受普遍战士的为国为家一往无前的豪情,感受亲人血浓于水的柔情。

让我们一同怀念那些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奉献的年轻生命,怀念那些为我们创造幸福生活的先烈们。

让我们一同坚守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坚守光荣传统,坚守和平与幸福。

从戴安澜将军爱国中,我们应该可以体会到:自古以来,中华民族都是一个热爱和平的民族,始终保持着爱国爱家的传统。

中华民族的爱国史中,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戚继光抗击倭寇,有林则徐虎门销烟、抗日战争等可歌可泣的史事和无数的英雄人物。

我们每个人的情感往往是和具体的人物、事件相系的,因此要在全面了解中华民族对人类世界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全面客观地分析我国近代之所以落后的原因和未来美好蓝图,激发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励自己勤政爱民、奋发有为、国之栋梁。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发扬起来,中国才真正地进步。

"所以,重读抗战家书,可以深刻感受到:一封封家书,呈现出爱国先烈报效祖国的矢志不渝,置个人生死于不顾,面对亲情时柔情似水的镜头,让我们永远缅怀,
值得学习和敬仰。

在价值观念日趋多元的今天,我们更需要缅怀烈士彪炳史册的功绩,追寻烈士们永垂不朽的精神,通过穿越时空的心灵对话,来校正我们的价值观取向,校准我们的人生坐标。

"重读抗战家书"所提供的,恰恰就是这样一种契机。

烈士远行,英名不朽。

今天,我们从抗战家书中汲取营养,补好精神之"钙";家国情怀是一面震撼人心的镜子,都应对照审视自己,照亮前进的方向。

在灵魂深处有所触动,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感受到学习和弘扬优秀家风家训的同时,作为一名国家工作人员要担当起应有的爱国责任义不容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