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李熹传·晋书》
2020-2021学年三明十二中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0-2021学年三明十二中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黑白刘浪还有两天就要开庭了。
李清荷躺在床上,灯光刺眼,辗转难眠。
要不要提出在开庭前染个发?突然产生的这个念头让李清荷很快又暗骂了自己一声蠢,当自己还是汉东市的副市长吗?头发黑还是白又有啥关系,自己的形象随着受贿案发早就坍塌了。
想到这,李清荷一声长叹,五味杂陈。
李清荷来自汉东偏远的西川县马口镇,那里的孩子很多是“少年白”,据说这和当地的水土有关。
可是也不尽然,李清荷的父亲和几个哥哥就都是一头黑发。
李清荷上初中的时候,不知哪天起,就开始出现了白头发,先是这里一根,那里一根,接着后脑勺和头顶聚集了两小撮白,最后几乎满头是白发。
这让他非常苦恼,甚至怨恨父亲的基因为什么只传给了兄长,而没有传给他。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这是后来李清荷在县城上高中时,同学们常拿来调侃他的话。
李清荷好像也真的被这句话刺激了,学习成绩一直独占鳌头。
在以往从没有应届生考取过大学,复读生也最多考三五个的西川县,他高考应届就考取了省城的一所重点大学,算是破天荒,名噪一时。
上大学了,李清荷不想别人对他的头发指指点点,好在那时已经可以染发了。
于是他便悄悄跑到离学校很远的理发店,从自已可怜的生活费中挤出几元钱将白发染黑,并且每隔一段时间,当白发即将从黑发中“脱颖而出”的时候,他便又去染一次,周而复始。
李清荷至今还清楚地记得脖子上系着块黑白混杂的肮脏围布,头顶着一个大罩子烘头发的情景。
二十多年前,世上多了一个人知道李清荷头发的秘密,这个人便是他的妻子。
那时候,李清荷已经是西川县政府办公室的一支笔,可谓前途无量。
妻子对他常去染发有些顾虑,那些染发剂都有副作用的,你别去染了,白发就白发,有什么要紧。
李清荷说,没事的,那么多人在用的,现在干部讲究的是年轻化,你顶着一头白发,还怎么往上走。
妻子还是不放心,于是她辗转托人从国外带回来一个假发套。
魏晋南北朝时期上党士人任职探析

基金项目:长治学院科研项目“魏晋南北朝时期上党士人研究”(zz2017002)收稿日期:2019—06—09作者简介:王慧涓(1981—),女,山西长治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魏晋南北朝史研究。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士人是其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
有关此时期士人的研究成果不可胜数,以地域划分的士人研究也是研究者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乔丽宾的《论-辛-陈-杜-赵-曹魏颍川士人研究》[1]、范兆飞的《中古太原士族研究》[2]、张金龙的《河西士人在北魏的政治境遇及其文化影响》[3]、冯帆的《山东士人与北朝汉化》[4]等等,此类成果对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士族群体做了比较详细的分析。
上党士人是指史书中籍贯为上党郡的士人,上党郡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曾包含壶关、屯留、武乡、长子、襄垣、铜鞮、黎城等地。
魏晋南北朝时的上党士人见于史书中的人数不多,仅有5家,《晋书》中的李熹及后人、崔游、续咸,《魏书》中的李兴业和尧暄及后人,《北齐书》中的尧雄及后人,其中尧雄为尧暄孙。
相对于当时山西的高门士族太原王氏和河东裴氏,上党士人影响甚微。
但上党士人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是上党地方社会的中坚力量。
一、上党士人的入仕途径关于魏晋南北朝士人入仕的途径,专家多有研究,万绳楠先生指出:“两晋与南朝做官的途径,基本上可划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中正定品第,由吏部或公府擢用。
……第二类是中正定品第,由州郡擢用或由州郡察举秀才、孝廉,再经策试做官。
……第三类是入国子学或太学,做国子生或太学生,结业时经过考试入仕。
”[5]50杨龙在《北魏政权中的士人研究》中对北魏士人入仕的方式也有详细论述,主要方式有秀才察举、特科征召、学校入仕、门荫入仕、爵位入仕、挽郎入仕、军功入仕、公府辟召等[6]48-68。
除上述外,在魏晋南北朝还有一种“直接入仕”的途径,“既不经任何科目和考试,不需要任何履职经历而直接步入国家正式品官行列之中。
”[7]84“直接入仕是魏晋南北朝独有的入仕途径,两汉、隋唐以后均不见。
2021年何桥镇中心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1年何桥镇中心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云冈石窟是一部北魏王朝的断代史,它以一座山的雕刻将拓跋鲜卑的发展盛衰刻录在山崖峭壁上,每一座洞窟都是一段历史的铭记,每一尊佛像都是瞬间的回想。
要探究北魏,不到云冈来是不行的。
云冈石窟开凿于北魏王朝的鼎盛时期,把北魏的诸多文化元素包容其中。
北魏历史上因有“太武灭佛”和“文成复法”的历史事件,才有了云冈石窟的开凿。
当然,佛教的发展与统治者的政治需求是云冈石窟开凿的必要条件。
文成帝和平元年(460),由高僧昙曜主持,在武州山“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像各一”的“昙曜五窟”(16-20窟),是为“太祖以下五帝”而雕琢出来的“如帝身”的大石佛,体现了“人神合一”“帝佛合一”“政教合一”的政治主张;第5、6窟的开凿以及“二佛并坐”形象在石窟的大量出现,都隐秘地体现了北魏王朝政治和宫闱斗争的背景。
第61窟中房屋和城门的整体结构造型,第9窟中的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式样,第12窟东西壁层檐下的“人”字型和“狮子”型斗拱,以及石窟中浮雕的塔、台阶、屋宇等建筑形制的雕刻,都以实物形式记录了北魏平城时期的建筑原貌。
难怪梁思成先生在考察完云冈石窟后感慨:“在云冈石窟,我们得见六朝遗物……”被称作“音乐窟”的第12窟,形象地展示了北魏时代乐器乐队、舞蹈等,成为艺术界研究北朝音乐、舞蹈历史的实证。
当我们走进云冈石窟,漫天舞动的飞天像天使一样,为我们架起了通往北魏王朝的桥梁,使我们有幸与先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大佛双眸对视的瞬间,终于明白了:拜佛如同礼皇帝的狂热,令北魏佛教蒸蒸日上,多元文化的碰撞,让雕刻艺术璀璨夺目,鲜卑人的激情与狂热,造就了云冈石窟的辉煌,让武州山成为了艺术的殿堂。
云冈石窟是研究北魏王朝独一无二的实物资料,是静态的、无声的DV。
云冈石窟以宗教石刻的形式;折射出北魏王朝的政治斗争、社会发展、民俗风情。
晋书李憙传文言文翻译

李憙,字玄和,赵郡人。
祖允,魏侍中。
父畅,辽东太守。
憙少有高名,早孤,事母至孝。
母有疾,憙衣不解带,昼夜侍疾,颜色憔悴,体羸弱。
母疾稍愈,憙亦随之强壮。
弱冠,举孝廉,除郎中,迁尚书郎,历位黄门侍郎、散骑常侍。
憙在朝,以直道自守,不阿谄附,故位不显而声名重。
武帝初,拜为侍中,封东平侯,迁司徒。
憙性刚直,不能容人之过,好直言,常以直谏闻。
帝尝问憙曰:“朕何如桓温?”憙对曰:“温才略过人,而骄横无状。
陛下圣德在兹,何得与温比?”帝不悦,曰:“桓温尝欲危社稷,朕亦尝欲灭其族,此乃国家大事,卿何得轻议?”憙曰:“温欲危社稷,陛下欲灭其族,此皆非臣子所宜言。
臣子之事君,当竭诚尽忠,何得私怨?”帝默然。
憙又尝言于帝曰:“陛下宜近贤臣,远佞人。
佞人近则忠臣疏,忠臣疏则国危。
陛下宜留意于此。
”帝曰:“朕知卿言有理,然佞人难辨,卿试言之。
”憙曰:“佞人者,巧言令色,善自饰非,欺君罔上,故难辨也。
陛下宜察其心,观其行,则可知矣。
”帝深然之。
憙在位,严于律己,勤于政事,务求百姓之利。
时中书令王衍,性好清谈,不治生事,憙每与论政,衍无以对。
憙常叹曰:“王衍清谈误国,此之谓也。
”憙又尝劾奏王衍,帝不听。
憙虽位至司徒,然性刚直,不与权贵交结,故不为时所重。
憙尝与仆射刘颂论政,颂曰:“卿可谓刚直,然亦太甚。
”憙曰:“吾为忠臣,岂可曲从权贵?吾志在利国利民,岂顾一己之安危?”颂默然。
憙居位十年,以疾卒。
帝闻之,哀痛良久,曰:“李憙刚直,忠于国家,不幸早亡,痛哉!”追赠司空,谥曰忠简公。
李憙传文言文翻译:李憙,字玄和,赵郡人。
他的祖父李允是魏朝的侍中,父亲李畅是辽东太守。
李憙年轻时就享有盛名,自幼丧父,对母亲极为孝顺。
母亲生病时,李憙衣不解带,日夜守候在床前,脸色憔悴,身体虚弱。
母亲病情好转后,李憙的身体也随之强壮起来。
弱冠之年,他被举荐为孝廉,被任命为郎中,后来升迁为尚书郎,历任黄门侍郎、散骑常侍。
李憙在朝中坚守正道,不阿谀奉承,因此职位虽不高,但声名却很重。
2020-2021学年成都市棕北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0-2021学年成都市棕北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大禹的寂寞何向阳时隔四千年之后,已经难见当年辕关的地貌了,只剩了传说,在往事与神话间游走,还有“古辕关”这几个清人的字,刻在关隘立壁上,写着历史。
夏禹,一半被压了纸型,叠藏在文典史籍里头,一半化作了口口相传的故事,散落在如空气无形却有时又凝聚成某种气候的民间里。
然而,真的跑了几十里地,到“萃两间之秀,居四方之中”的嵩高之地登封城北约两公里万岁峰下,面对高10 米、周长43 米的巨大“启母石”时,才知道那个英雄是彻底地寂寞的。
早年读《史记·夏本纪》,印象中叫禹的英雄与洪水斗了一辈子,太史公用了几大段写他从这里到那里,好像走遍了天下河流,连一些不知名的地图上都找不到的小河都布满他的足迹,哪里有水难,哪里就能眼见他的身影,忙碌得不知道还有别的生活。
重翻《史记》,“敏给克勤”“劳身焦思”的句子扑进来,对应“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的功劳,“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撬,山行乘辇”的做法更惹人眼目,“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终于告功于天下,天下也终于因这个人的忙碌操劳而“太平治”。
然而行为、功绩之外,仍有一句不能舍下,是“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较之,我倒更喜欢口传历史中那句——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去了“敢”字,可能更见禹的风格。
不是不敢,而是不能,司马迁的文人叙事中说的是责任,民间叙事中说的是精神。
二者叠加,仍不能抹去个寂寞么?禹治水前,还有一个人因治水建功,也因治水被杀,当那个叫鲧的人用堵的方法没有最终止住而失败时,死的命运其实已等着他了,“九年治水而不息”,功用不成是小事,关键是民生之系。
《史记》中那一句让人看了心悸——“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可见当时的责任制之严明。
“舜举鲧子禹,而使续鲧之业”这里面有种难以人情释解的苦痛,前赴后继才不那么浪漫,舜此举之用意今人不好揣摩,然而也让人觉出搭了性命的压力,不知尚年轻气盛的禹怎么想?反正,他是上路了。
2022语文专项对点练23古代文化常识题含解析

专项对点练23 古代文化常识题(时间:25分钟分值:23分)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3分)曾樱,字仲含,峡江人。
樱持身廉,为政恺悌[注]公平,不畏强御。
织造..,起..中官李实迫知府行属礼,樱不从。
母忧归。
服阕故官.进按察使,分巡福宁。
十年冬,帝信东厂言,以樱行贿谋擢官,命械赴京。
士民以樱贫,为醵金办装,耆老数千人随至阙下,击登闻鼓...讼冤。
其后唐王称号于福州.令掌吏部,寻进太子太保、吏部尚书、文渊阁...。
(节选自《明史·曾樱传》)【注】恺悌:和乐平易。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织造,明设立的专局,掌管丝织品生产,供官府使用。
B.服阕,古礼规定,父母死后,须守丧三年,期满除服。
C.登闻鼓,设置在朝堂之外,让臣民击鼓诉说冤抑之情.D.文渊阁,即文渊阁大学士,是内阁长官。
A[织造是官署机构名称,也是官职名称,在文段语境中是指官职名称。
作为机构名称源自明代,当时朝廷在江宁、苏州、杭州各地设立专局,管理织造各项衣料及制帛诰敕彩缯之类,以供皇帝及宫廷祭祀颁赏之用。
作为官职名称,是指掌管织造的提督中官。
A项有两处错误,一是把官职名称和官署机构弄混了,二是把机构的功能说错了.]【参考译文】曾樱,字仲含,是峡江人。
曾樱保持自身清廉,施政和乐平易公平,不畏强暴。
织造宦官李实迫使各知府行下属之礼,曾樱不服从。
他因母亲过世返家.服丧期满,起用任原职。
晋升为按察使,负责分巡福安、宁清二府。
崇祯十年冬天,皇帝相信东厂的话,认为曾樱行贿谋求升官,就命令把他套上刑具送到京师.当地的士绅、百姓因为曾樱家里清贫,为他凑钱准备了行装,几千名年高德厚的人跟着他到京师,敲登闻鼓为他诉冤。
后来唐王在福州称帝号。
不久命令他掌管吏部,随即晋升为太子太保、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6分)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万历五年进士。
除鄢陵知县,征授御史.改巡山西。
微积累 学霸练习(文言翻译64句)

高考文言翻译专项练习1.淫读古文,甘闻异言。
世书俗说,多所不安,幽处独居,考论实虚。
(王充《论衡·自纪篇》)2.今公取宜阳以为功,收楚韩以安之,而诛齐魏之罪,是以公孙奭、甘茂无事也。
(《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3.仲方曰:“恩被天下,流昆虫,而不行御前乎?”发由是不死。
4.乃以布衣入见,极陈当时之务,大要劝上以修德业、正人心、养士气为恢复之本。
(《宋史·魏掞之传》)5.及魏帝告禅于晋,憙以本官行司徒事。
泰始初,封祁侯。
(《晋书·李憙传》)6.此乃盖滞于所见,不知适变,名为腐儒,亦学者之一病。
(《樊川文集》)7.颎甚病之,谓太常丞李懿曰:“周天元以好乐而亡,殷鉴不遥,安可复尔!”(《隋书·高颎传》)8.察吏甚严,然所劾必择其尤不肖者一二人,使足怵众而止。
(《清史稿·陈宏谋传》)9.颎承旨欣然曰:“愿受驱驰。
纵令公事不成,颎亦不辞灭族。
”(《隋书·高颎传》)10.时三官通署狱牒,子野尝不在,同僚辄署其名,奏有不允,子野从坐免职。
(《梁书·裴子野传》)11.谢弘微,陈郡阳夏人也。
从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无后,以弘微为嗣。
(《宋书·谢弘微传》)12.张耳、陈馀岂非以势利交哉?名誉虽高,宾客虽盛,所由殆与大伯、延陵季子异矣。
(《史记·张耳陈馀列传》)13.珪居闲类木讷者。
及当大事,毅然执持,人不能夺,卒以此忤权幸去。
(《明史•傅珪传》)14.公虽一老孝廉乎,而名益鹊起,海内之人益以得望见汤先生为幸。
至癸未举进士,而江陵物故矣。
(《汤显祖诗文集》附录)15.相时度力,敝者葺之,污者洁之,堙者疏之,缺者补之,旧所无有者经营之。
(《三事忠告》)16.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史记·商君列传》)17.使政之与学复而为一,不惟三君之望如此,抑国家将于是而有获与!(《于湖居士文集》)18.民有窘于豪民逋负,殴死其子诬之者,其长欲流之。
《晋书李憙传》“李憙字季和,上党铜鞮人也”阅读答案.doc

《晋书李惠传》“李惠字季和,上党铜輾人也,,阅读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19分)李憲字季和,上党铜輾人也。
父径,汉大鸿胪。
惠少有高行,博学研精,与北海管宁以贤良征,不行。
累辟三府,不就。
宣帝复辟惠为太傅属,固辞疾,郡县扶舆上道。
时惠母疾笃,乃窃逾浓氏城而徒还,遂遭母丧,论者嘉其志节。
后为并州别驾,时骁骑将军秦朗过并州,州将毕轨敬焉,令乘车至阁。
惠固谏以为不可,轨不得己从之。
景帝辅政,命憲为大将军从事中郎,慧到,引见,谓憲曰少昔先公辟君而君不应,今孤命君而君至,何也厂对曰小先君以礼见待,憲得以礼进退。
明公以法见绳,憲畏法而至。
,,帝甚重之。
转司马,寻拜右长史。
从讨贯丘俭还,迁御史中丞。
当官正色,不惮强御,百僚震肃焉。
荐乐安孙璞,亦以道德显,时人称为知人。
寻迁大司马,以公事免。
司马仙为宁北将军,镇邺,以惠为军司。
顷之,除凉州刺史,加扬威将军、假节,领护羌校尉,绥御华夷,甚有声绩。
羌虏犯塞,慧因其隙会,不及启闻,辄以便宜出军深入,遂大克获,以功重免谴,时人比之汉朝冯、甘焉。
于是请还,许之。
居家月余,拜冀州刺史,累迁司隶校尉。
及魏帝告禅于晋,慧以本官行司徒事。
泰始初,封祁侯。
初,矗为仆射时,凉州虏寇边,憲唱义遣军讨之。
朝士谓出兵不易,虏未足为患,竟不从之。
后虏果大纵逸,凉州覆没,朝廷深悔焉。
以憲清素贫俭,赐绢百匹。
及齐王攸出镇,慧上疏谏争,辞甚恳切。
憲自历仕,虽清非异众,而家无储积,亲旧故人乃至分衣共食,未尝私以王官。
及卒,追赠太保,谥曰成。
子赞嗣。
少子俭字仲约,历左积弩将军、屯骑校尉。
俭子弘字世彦,少有清节,永嘉末,历给事黄门侍郎、散骑常侍。
(选自《晋书李慧传》,有删改)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时憲母疾笃笃:严重。
B.时人称为知人知:识别。
C.及魏帝告禅于晋禅:禅让。
D.后虏果大纵逸逸:逃跑。
【解析】D项,逸:放纵。
【答案】D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李慧正直无私的一项是(3分)()①乃窃逾浓氏城而徒还②憲固谏以为不可③不惮强御,百僚震肃焉④领护羌校尉,绥御华夷,甚有声绩⑤辄以便宜出军深入,遂大克获⑥及齐王攸出镇,憲上疏谏争,辞甚恳切A.①④⑤B.②③⑥C.②④⑤D.①③⑥【解析】①因母亲病重越墙而回,④安抚百姓、镇守边疆有成绩,⑤出兵克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李熹少有品行,以名节自持。几次被三府征召任职,他都不 就任。后来又以母亲病重为由拒绝出仕,世人都称赞他的志气 节操。 B.李熹居官正直,荐人唯贤。他被景帝授官后,不畏权贵,朝臣 都为他所震慑。他举荐有德行的孙璞,也为世人所称赞。 C.李熹治车有方,颇有政绩。他在凉州安定华夏,抵御蛮夷,力 克羌虏,展现了他的车事才能。 D.李熹清廉节俭,不以权谋私。他任职期间,家无积蓄,甚至亲 友共分衣食,俭朴至极。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C )
A.先君以礼见待熹/得以礼进退/明公以法见绳/熹畏法而 至/帝甚重之 B.先君以礼见待熹/得以礼进退/明公以法见绳熹/畏法而 至/帝甚重之 C.先君以礼见待/熹得以礼进退/明公以法见绳/熹畏法而 至/帝甚重之 D.先君以礼见待/熹得以礼进/退明公/以法见绳/熹畏法 而至/帝甚重之
朝士谓出兵不易,虏未墨为患,竞不从之。 朝廷官员认为出兵不易,敌人没造成祸患,最终不听李熹提议
后虏果大纵选,凉州覆没.朝廷深悔焉。 后来敌人果然极端放肆,凉州覆没,朝廷很后悔。
熹自历仕,家无储积,亲旧故人乃至分衣共食,未尝私以王官。 李熹自从做官,家中没有积蓄,亲朋好友甚至共享衣食,未曾利 用朝廷官员身份谋私。 及卒,追赠太保,谥曰成。 等到他死后,被追赠为太保,谥号成。
司马侑为宁北将军,镇邺,以熹为军司。 司马侑担任宁北将军,镇守邺地,以李熹为军司。 顷之,除凉州刺史,加扬威将军、假节,领护羌校尉,绥御华夷, 甚有声绩。
不久,李熹被任命为凉州刺史,加任扬威将军、假节,兼任护羌 校尉,安定华夏,抵御蛮夷,很有声望业绩。 羌虏犯塞,熹因其隙会,不及启闻,辄以便宜出军深入,遂大克 获,以功重免谴,时人比之汉朝冯、甘焉。 羌人进犯边塞,李熹趁着这个机会,来不及奏报,就见机行事出 兵深入,于是取得大胜,因为功劳大免遭责罚,当时的人把他比 作汉朝的冯奉世、甘延寿。
拜冀州刺史,累迁司隶校尉。 他被授予冀州刺史,逐渐升迁至司隶校尉。
及魏帝告禅于晋,熹以本官行司徒事。 等到魏帝向晋禅让时,李熹以司隶校尉的官职代理司徒的职务 泰始初,封祁侯。 泰始初年,他被封为祁侯。
皇太子立,以熹为太子太傅 立皇太子后,任命李熹为太子太傅 自魏明帝以后,久旷东宫,制度废阙,官司不具,詹事、左右率、 庶子、中舍人诸官并未置,二傅并摄众事。 自魏明帝以后,东宫长久空置,制设置,太傅,少傅共同代理众事。 熹在位累年,训道尽规。以年老逊位。 李熹在位多年,教训道义尽心谋划。因年老退位。 初,熹为仆射时,凉州虏寇边,熹唱义遣军讨之。 当初李熹任仆射时,凉州敌人入侵边境,李熹倡导派大军讨伐
("以母亲病重为由拒绝出仕"错,李熹是以自己有病为借 口推辞宣帝的征召。)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熹因其隙会,不及启闻,辄以便宜出军深入,遂大克获。
李熹趁着这个机会,来不及奏报,就见机行事出兵深入,于 是取得大胜。
(2)凉州虏寇边,意唱义遣军讨之。朝士谓出兵不易,虏未足为 患,竟不从之。
时熹母疾笃,乃窃逾泫氏城而徒还,遂遭母丧,论者嘉其志节。 当时李熹母亲病重,李熹于是偷偷翻越泫氏城墙徒步回家,于 是赶上母亲的丧事,议论此事的人赞美他的志气节操。
景帝辅政,命熹为大将军从事中郎,熹到,引见,谓熹曰:"昔先 公辟君而君不应,夸孤命君而君至,何也?"
景帝辅政时,任命李熹为大将军从事中郎,李熹到任,被引见, 景帝对李熹说:过去先公征用你而你不答应,如今我任命你你 就来了,为什么呢? 对曰:"先君以礼见待熹得以礼进退明公以法见绳熹畏法而至 帝甚重之转司马,寻拜右长史,迁御史中丞。
凉州的敌人入侵边境,李熹倡导派大军讨伐他们。朝廷官 员认为不能轻易出兵,认为敌人不足以造成祸患,最终不 听李熹的提议。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贤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科目,由地方长官自下而上地 推荐人才给上级或中央,由其试用考核后再任命官职。 B."禅",帝王的祭地礼,也指以帝位让人。相传尧帝是首推禅 事之人。在文中指魏帝让位于晋。 C."行",唐宋官制中,大官兼管小官的事叫行某官。文中指李 熹暂时代理司徒的职务。 D."太子太傅",古代"二公"之一,又指"东宫三师"之一。后来 逐渐成为虚衔。结合文意可知,李熹任此职时也属虚衔。
李熹字季和,上党铜靼人也。 李熹字季和,上党铜靼人。 熹少有高行,博学研精,与北海管宁以贤良征,不行。
李熹年轻时有高尚的德行,他广博地学习,精深地研究,与北海 管宁因贤良被征召,不去就职。 累辟三府,不就。 他几次被征入三府,不去就任。 宣帝复辟熹为太傅属,固辞疾,郡县扶舆上道。
宣帝又征召李熹为太傅属,他以有病为借口坚决推辞,郡县扶 他登车上路。
李熹回答说:先君以礼对待我,我得以依照礼决定进仕或退身。 明公用法律来约束我,我害怕法律就来了。景帝很器重他。他 转任司马,不久官拜右长吏,升任御史中丞。 当官正色,不惮强御,百僚震肃焉。 他居官正直,不畏强权,百官因慑于其威猛之政而风气肃然。
荐乐安孙璞,亦以道德显,时人称为知人。 他举荐的乐安人孙璞,也因为有道德而显扬,当时的人称赞他 能识别人才。 寻迁大司马,以公事免。 不久他迁任大司马,因公事被免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