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二章环境污染与防治第一节水污染及其成因教学案新人教选修6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6《第二章 环境污染与防治 第一节 水污染及其成因》_50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6《第二章 环境污染与防治 第一节 水污染及其成因》_50

《水污染及其成因》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高中地理选修6第二章《环境污染与防治》第一节,本章知识,在必修模块略有涉及,但当时要求较低,而本章对环境问题进行了拓展,要求更深入的探究环境问题的成因、危害及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水体污染是学生既熟悉又陌生的环境问题。

所谓熟悉,是因为在必修阶段有所涉及,学生对其成因和危害有所了解。

但选修部分对学生提高了要求,作为高二选修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问题研究能力、分析能力及表达能力,但面对具体问题,往往不能从具象中提炼共同的本质,通过案例进行归纳总结,再运用该思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过程及危害。

2.掌握水污染的原因、危害和防治分析方法。

3.通过对图片、材料的分析,提高学生观察事物、分析问题、归纳表述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和材料的分析,让学生了解我国水污染的严重性。

2.通过对案例的剖析,对案例中图片、材料的分析,提高学生观察事物获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归纳表述的能力,掌握案例分析的一般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学生对“太湖蓝藻事件”这一案例的分析,激发学生学习地理、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增强热爱家乡的情感。

2.通过案例分析,形成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的地理观念,树立因地制宜、人地和谐的可持续发展观。

四、教学重点水污染成因、危害、防治措施的分析方法。

五、教学难点初步掌握环境污染的一般分析方法。

五、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小组讨论探究。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2015年6月17,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的香隅镇地处长江南岸,镇里数千亩农田也变成了荒地。

只因化工园违规排污污染灌溉水源,这些水中含有大量有毒物。

其中苯的含量是13.7,超标136倍。

污水进入通河之后,在合阜村与另一条河流汇合,再辗转三四公里,最终会流入长江。

设计意图:通过水污染相关新闻展示今日水污染的严重性,自然而然引出本节课课题。

人教高中地理选修6《第二章 环境污染与防治 第一节 水污染及其成因》_61

人教高中地理选修6《第二章 环境污染与防治 第一节 水污染及其成因》_61

《环境污染与防治》教学设计——以太湖水质的调查分析研究为例【课标要求】1.针对某一具体区域,设计水资源保护方案。

2.运用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说明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其缘由。

【教学目标】1.通过图文资料描述太湖水质分布情况,分析水质影响因素。

2.通过日本琵琶湖及太湖治理的案例,了解水污染治理的途径。

3.通过水环境问题的探究说明协调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教学过程】一、导入问题1:“我们平常生活用水从哪儿来”,PPT展示苏州市水源地分布图。

问题2:“我们的水源安全么?”【设计意图】导入的两个问题从学生日常生活引入,且问题的设计层层递进,可以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对水环境的关注和思考。

二、太湖水质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探究一)PPT展示苏州重要水源地太湖2017湖区水质状况及水质标准说明表,并请学生完成探究一问题1:根据图表信息,说明太湖各类标准水源分布特点?承转:太湖水质受到哪些因素影响?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如何?通过PPT演示及学案中的图文资料,使学生了解太湖流域地理位置、水系概况、工农业生产状况、水生植被及底泥分布状况等基本概况。

然后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继续完成探究活动。

太湖流域基本概况资料1 太湖流域水系:太湖流域河道总长约12万km,河流水系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

流域内河道水系以太湖为中心,分上游水系和下游水系两个部分。

上游:主要为西部山丘区独立水系,有苕溪水系、南河水系及洮水系等;苕溪水系分为东西两支,分别发源于天目山南麓和北麓,两支在湖州汇合。

南河水系发源于茅山山区,于宜兴入太湖。

下游:主要为平原河网水系,黄浦江是流域主要排水通道。

资料2 太湖水生植物:太湖沉水植物主要分布在东太湖、东部沿岸区、贡湖和梅梁湖的部分水域。

资料3 太湖底泥:底泥是太湖水体重要组成部分,氮和磷的80%、90%均分布于底泥中。

目前太湖有底泥区面积占整个湖区面积66%,梅梁湖、五里湖、竺山湖、贡湖和东太湖等湖湾淤积较重。

高中地理 第2章 环境污染与防治 第1节 水污染及其成因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6

高中地理 第2章 环境污染与防治 第1节 水污染及其成因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6

第一节水污染及其成因学习目标:1.了解天然水的自净作用。

2.理解水体污染现象。

(重点) 3.通过实例学会分析水污染的原因、过程及危害。

(难点、重点)一、天然水的自净作用1.环境的自净能力(1)概念:环境对外来物质具有一定的消纳、同化能力,叫作环境的自净能力。

(2)机理:2.不同水体的自净能力(1)差异:河流的自净能力是最强的,地下水的自净能力是最差的。

(2)意义:掌握不同水体的自净规律,充分利用水体的自净能力,就能以最经济的方法控制和治理水污染。

(3)水污染形成条件: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污染物排放量超过水体的自净能力。

二、水体污染现象1.水体富营养化(1)污染物:氮和磷等营养物质。

(2)表现:(3)危害①藻类迅速繁殖,出现“水花(水华)”或赤潮。

②藻类残体分解消耗大量溶解氧,导致鱼类死亡。

③湖泊水深变浅并演化为沼泽。

2.海洋石油污染(1)污染源:近海石油的开采、加工、运输。

(2)对生物的危害①油污染能直接导致海鸟、海兽的毛、皮丧失防水和保温性能,或因堵塞呼吸和感觉器官而大量死亡。

②油膜和油块能粘住大量的鱼卵和幼鱼,并阻碍海藻的光合作用,底栖动物则还要受沉降到海底的石油的影响。

③石油氧化分解,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间接地对生物造成危害。

1.水体的自净能力主要是通过物理净化、化学净化和生物净化实现的。

2.不同水体的自净能力是不同的,一般来说,河流水>地下水>湖泊水。

3.藻类聚集在湖泊上层遮蔽阳光,使湖中植物呼吸作用受阻而死亡。

4.石油污染海洋,会给被污染区域的生物带来灭顶之灾。

( )5.海洋石油污染中,危害最严重的是( ) A.近海石油开采造成的石油泄漏B.石油加工过程中造成的石油流失C.工业含油废水的大量排放D.偶发的油轮泄漏事故提示:1.√污染物进入天然水体后,可以被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所净化。

2.×一般来说,就自净能力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

3.×遮蔽阳光,主要是使光合作用受阻。

高中地理第二章环境污染与防治2.1水污染及其成因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6

高中地理第二章环境污染与防治2.1水污染及其成因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6

第二章第一节水污染及其成因[课程标准]1、根据有关资料,说出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

2、以某些环境污染事件为例,说明其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

3、针对某类环境污染,说出其防治的主要措施。

[学习目标]1、能简洁的表述水体富营养化现象;能结合案例归纳出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能推理出其危害;与同学讨论,说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2、能简要表述海洋石油污染的来源及危害,可以提出解决的有效措施。

[学习过程]活动一:阅读P15,完成下列填空。

一、天然水的自净作用1、环境的自净能力:环境对外来物质具有一定的___________ 、_______ 能力。

2、天然水体净化作用的机理(1 )、分类:物理净化、_______ 净化、生物净化。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物净化与溶氧量关系:溶解氧越多,水体自净能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水体自净能力比较:环境空间______ 的自净能力越强,流速 _____ 的水体自净能力越强。

【重点提示】影响水体自净能力的因素:(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意义:掌握不同水体的自净能力,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方法控制和治理水污染。

、水体污染现象:1水污染:2、水体富营养化:(1 )、形成过程:活动三:阅读P18案例2,回答下列问题。

①、导致太湖出现富营养化的氮磷物质从哪里来的?②、太湖富营养化的危害有哪些?(2 )、类型:________ 内陆水域)、 __________ 海洋)(3)、污染物:________ 、___________ 等营养元素。

(4)、成因:①自然原因:②人为原因:(污染源)(5)、危害:生态环境:人类活动:(6 )、应对策略:【例1】苏州河是上海的一条城市内河(贯穿城区的河流),其沿岸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对河流水质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高中地理第二章环境污染与防治第一节水污染及其成因学案新人教版选修6

高中地理第二章环境污染与防治第一节水污染及其成因学案新人教版选修6

第二章第一节水污染及其成因学习目标:1、了解主要环境的污染问题。

2、学会分析水污染事件形成的原因、过程和危害。

3、了解水污染防治的主要措施。

学习重、难点:1、“天然水的自净作用”和“水体污染物”是重点。

2、作用的机理(或作用的过程)是难点,因为作用的机理非常复杂,可以举一两个例子,不必追究细节。

学习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探究讨论法等教学过程:一、地理环境的自净能力读图2.1“天然水体净化作用的机理”,思考天然水的自净过程。

学生讨论思考:①什么样的水体自净能力强?什么样的水体更易受到污染?水体的自净能力与水污染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②为什么沿海地区水污染严重的工业要布局在河流入海口附近?③“一节5号电池能污染6吨水”,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我们为什么不主张废旧电池回收?阅读图2.2思考:流动性强的河流为什么比湖泊和地下水的净化能力强?归纳水污染的概念水污染:二、水体污染现象利用教材的案例1、案例2、案例3 把学生分成三组,每组分析一个案例。

要求:找出每个案例中的污染物及其来源、污染的过程及其危害。

案例1震惊世界的水俣病1.水体富营养化——淡水水体污染的主要问题之一阅读图2.6分析湖泊是如何演变成沼泽原理案例2太湖的富营养化现象思考:1.导致太湖出现这种富营养化现象的污染物质是什么?2.这些污染物质是从哪里来的?3.太湖富营养化造成的危害有哪些?4.太湖流域污染区域防治的治理措施从控制废水的排放人手,将“监管”“预防”“治理”三者结合起来。

一要对污染源进行控制与治理,二要对已污染的水体进行治理和修复。

2.海洋水体污染——石油泄露⑴污染物:⑵常发区域:⑶原因:⑷危害:案例3瓦尔迪兹号油轮泄漏事件思考:1.造成此次海洋污染事件的污染物及其来源是什么?2.试说明此次污染造成的危害。

三、水污染的防治措施学生自由讨论,引导学生出水污染的成因入手进行分析。

然后把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归纳[经典例题1]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横贯在上海中部的苏州河,西源太湖,东接黄浦江。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6《第二章 环境污染与防治 第一节 水污染及其成因》_102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6《第二章 环境污染与防治 第一节 水污染及其成因》_102

第一节水污染及其成因【学习目标】1、了解主要环境的污染问题;2、学会分析水污染事件形成的原因、过程和危害;3、了解水污染防治的主要措施。

【学习重、难点】1、“天然水的自净作用”和“水体污染物”是重点2、作用的机理(或作用的过程)是难点,因为作用的机理非常复杂,可以举一两个例子,不必追究细节。

【学习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探究讨论法等【教学过程】看漫画思考:(1)从图中你们发现了什么?联想到什么?(2)这种现象和问题哪里最突出?我们生活在农村,这种问题农村有吗?(3)除此之外,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一、地理环境的自净能力读图2.1“天然水体净化作用的机理”,思考天然水的自净过程。

学生讨论思考:1、什么样的水体自净能力强?什么样的水体更易受到污染?水体的自净能力与水污染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呢?2、为什么沿海地区水污染严重的工业要布局在河流入海口附近?3、“一节5号电池能污染6吨水”,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我们为什么不主张废旧电池回收?归纳水污染的概念水污染:二、水体污染现象利用教材的案例1、案例2、案例3,把学生分成三组,每组分析一个案例。

要求:找出每个案例中的污染物及其来源,污染的过程及其危害。

案例1 震惊世界的水俣病水体富营养化——淡水水体污染的主要问题之一阅读图2.6分析湖泊是如何演变成沼泽原理案例2 太湖的富营养化现象思考:1导致太湖出现这种富营养化现象的污染物质是什么?2、这些污染物质是从哪里来的?3、太湖富营养化造成的危害有哪些?4、太湖流域防治的治理措施从控制废水的排放入手,将“监管”、“预防”、“治理”三者结合起来,一要对污染源进行控制与治理,二要对已污染的水体进行治理和修复。

海洋水体污染——石油泄露1、污染物2、常发区域3、原因4、危害案例3 瓦尔迪兹号油轮泄漏事件思考:1、造成此次海洋污染事件的污染物及其来源是什么?2、试说明此次污染造成的危害。

三、水污染的防治措施学生自由讨论,引导学生出水污染的成因入手进行分析,然后把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归纳【经典例题】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6《第二章 环境污染与防治 第一节 水污染及其成因》_69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6《第二章 环境污染与防治 第一节 水污染及其成因》_69

第一节水污染及其成因教学设计本节课属于高中地理新教材选修六环境保护这部分教学内容,作为这部分内容,教材中内容与现代社会生活实际结合比较紧密,虽然教材内容学生理解起来并不难,但是教师在准备这节课内容时候,却需要下很大的功夫去搜集素材,最好以身边学生比较熟悉的污染事件为例,联系实际教学。

因此本节课我就以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中视频《河流与村庄》,这个视频介绍了发生在它讲述的是坐落于淮河上游沙颖河畔的河南省沈丘县黄孟营村,由于饮用水受到污染而导致村里癌症频发的事件。

通过这个发生在我们河南省的事件的视频片段,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关注身边的环境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主要环境的污染问题;学会分析水污染事件形成的原因、过程和危害;了解水污染防治的主要措施。

过程与方法:联系实际,利用典型案例,从现象入手,追根溯源,组织学生合作学习,进行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升学生的道德观、环境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学习重、难点:重点:“天然水的自净作用”和“水体污染现象”难点:天然水净化作用的机理和富营养化对湖泊的影响学习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探究讨论法等课前自主学习:1、环境自净能力的概念及作用是什么,2、天然水体净化作用的机理及净化能力与污染的关系是什么,3、水污染的表现、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有哪些,教学过程:(看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的视频《河流与村庄》,并导入新课)教师提问:从视频中你们发现了什么,联想到什么,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板书:第一节水污染及其成因教师提问:污染物进入水体是否就是水污染,学生讨论板书:一、天然水的自净作用自主学习:指导学生读图2.1“天然水体净化作用的机理”结合图2.2“河道中水的净化作用”,向学生介绍天然水的自净过程。

教师提问:(1)什么样的水体自净能力强,什么样的水体更易受到污染,水体的自净能力与水污染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2)为什么沿海地区水污染严重的工业要布局在河流入海口附近,(3) “一节5号电池能污染6吨水”,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我们为什么不主张(废旧电池回收,学生讨论得出引导总结:空间越大环境的自净能力越强,流速越快的水体自净能力越强。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6《第二章 环境污染与防治 第一节 水污染及其成因》_100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6《第二章 环境污染与防治 第一节 水污染及其成因》_100

第一节 水污染及其成因【教学目标】1. 认识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发展具有双重保障作用;2. 正确认知人与地理环境的协调;3. 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环境观;4. 在生活、生产实践中正确处理环境问题。

【教学重难点】重点:水污染现象的过程及其危害;难点:1.水污染的产生过程或原因;2. 生活、生产实践中如何治理水污染【教学设计】第一步:新课导入老师通过PPT 出示两幅干净美丽的水文景观图和两幅受到严重污染的水文景观图片,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在同学们的疑问下和老师的提问指引下进入课堂。

第二步:新课教学教师讲解:自然界广泛存在净化作用。

水体、大气、土壤等都具有自我净化作用,净化机理相似,以水体自我净化为例。

不同水体的自净能力不同,流动性强的河流比湖泊和地下水的净化能力强。

撑握不同水体的自净规律,充分利用水体的自净能力,就能以最经济的主法控制和治理水污染。

自净能力是有一定的程度范围内,如果污染物的数量过大,自我净化过程是无法完成的,便产生污染。

学生活动1:学生讨论在生活产生活中的一些有关自我净化的事例,有图片或视频更好。

污染物 干净天然水 物理净化(混合、稀释、挥发、扩散、沉淀等) 化学净化(氧化还原、酸碱反应、分解、凝聚等) 生物净化(水生动植物和微生物的同化、氧化、分解等) 净化的天然水教师板书:一、天然水的自净作用1.环境自净能力2.水污染学生活动2:学生阅读教材的案例1,从材料中找到问题产生的原因。

学生活动3:讨论生活中的水污染现象的分类有哪些?教师讲解:水体污染类型有多样,其中水体富营养化是最主要的类型。

水体富营养化是指氮和磷等营养物质引起的水体污染。

水体富营养化后,由于水体自净能力受到破坏,水体流动缓慢,藻类植物迅速繁殖,铺在水面上,遮蔽阳光,导致水下面的植物或鱼等因缺少光照而死亡。

这些藻类本身有毒,残体分解后还要消耗水里的氧气,导致水生生态系统被破坏。

动植物的残体在水中沉积,周而复始,水域变浅,将演变成沼泽,最终消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水污染及其成因天然水的自净作用———————情景导入先思考———————“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含义是流动的水不会腐臭,转动的门轴不会被虫蛀。

思考探究:你能用地理原理解释“流水不腐”吗?提示:流动的水自净能力比死水自净能力强。

———————基础知识要记牢———————一、环境的自净能力1.概念:环境对外来物质具有一定的消纳、同化能力,叫做环境的自净能力。

2.机理:污染物进入天然水体后,可以被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所净化。

二、不同水体的自净能力1.差异:河流的自净能力是最强的,地下水的自净能力是最差的。

2.意义:掌握不同水体的自净规律,充分利用水体的自净能力,就能以最经济的方法控制和治理水污染。

3.水污染形成条件———————重点难点掌握好———————天然水的自净作用1.不同水的自净规律不同种类水体的自净能力是不同的。

其具体区别及原因如下表所示:水体类型自净能力原因流动速度更新周期溶解氧河流水最强最快最短最多湖泊水居中居中居中居中地下水最弱最慢最长最少2.河道中水的净化作用河道中位置不同,净化的机理也不完全相同,如下表所示:位置净化物质过程上层藻类和其他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补充水中消耗的氧,又除去过多的二氧化碳中层河水物理作用:混合、稀释、挥发、扩散、沉淀化学反应:使污染物的存在形态发生变化,浓度降低底部河床底泥和微生物河床底泥吸附部分污染物、微生物;通过生化过程将污染物吸收和转化[拓展提升]影响水体自净能力的因素水量大小水量越大,水体的自净能力越强,水体的自净速度越快;反之类推水的流速或水体的更新速度水的流速越快或水体的更新速度越快,水体的自净能力越强,水体的自净速度越快;反之类推———————应用体验不可少———————环境对污染物具有一定的消纳、同化能力,然而,随着生产的发展,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环境自净能力的理解,正确的是( )A.环境的自净能力就是环境对人类破坏活动的抗御能力,人类的破坏力越大,环境的自净能力就越强B.由于环境具有自净能力,因此,不会产生环境污染现象C.环境的自净能力是有限度的,当人类向环境中过量排放污染物及有害物质时,环境会永久性地丧失自净能力而出现环境污染现象D.环境具有自净能力,当其对废弃物的容纳和消除能力小于排放量时,就会出现环境问题2.下列有关水体自净能力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不同水体的自净能力是相同的B.水体的自净能力主要是通过物理净化、化学净化和生物净化实现C.不同水体的自净能力是不同的,一般来说,河流水>地下水>湖泊水D.水体的自净能力可随污染物数量的增加而不断加强解析:1.D 2.B 第1题,环境具有自净能力,但有一定的限度。

如果污染物大量排入天然水体中,并超过其自净能力,就会出现环境问题,但不会永久性地丧失自净能力。

第2题,主要考查水体的自净能力。

不同水体的自净能力是不同的。

一般来说,水体的流动速度越快,循环周期越短,水体中的溶解氧就越多,污染物越容易被氧化分解,自净能力就越强。

因此就自净能力来说,一般是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

如果人类向水体中排放的污染物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便会产生水体污染,引起水体自净能力的减弱。

3.下列关于不同水体自净能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A.湖泊的自净能力比河流强B.污染物进入河流后扩散快,流动的河水溶解氧多,污染物繁殖快C.湖泊水流动性小,水中溶解氧多,污染物被氧化快D.地下水的自净能力比湖泊和河流的自净能力都差解析:选D 不同水体的自净能力不同,流动性强的河流比湖泊和地下水的净化能力强。

河水不停地流动,若干天就可更新,污染物进入河流后稀释快,流动的河水溶解氧多,污染物被氧化快。

地下水流动更新的速度很慢,所以自净能力最差。

水体污染现象———————情景导入先思考———————2016年5月16日《光明网》消息随着气温的攀升,安徽巢湖部分水域开始发生绿藻集聚现象,湖面湖水像绿豆汤,并发出阵阵难闻气味。

绿藻被风吹到岸边,堆积成厚厚的藻层。

绿波荡漾,巢湖看上去成了“翡翠湖”。

农民划船游过,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思考探究:巢湖的绿藻发生实际上是一种水体污染,这种水污染属于哪一种类型?其主要原因有哪些?提示:水体富营养化。

生产生活排放含有大量P、N的污染、水产养殖等。

———————基础知识要记牢———————一、水体富营养化1.形成物质:氮和磷等营养元素。

2.形成条件:水体流动缓慢。

3.表现:藻类迅速繁殖,尤以蓝藻、绿藻占优势→湖面上出现“水花水华”,又称“藻花”,海洋上称为“赤潮”4.危害⎩⎪⎨⎪⎧湖中植物光合作用受阻而死亡鱼类大量死亡水生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湖泊演变成沼泽二、海洋水体污染———————重点难点掌握好———————一、主要水体污染现象因水体污染物多种多样,其污染现象也不相同,其主要污染现象见下表所示:1.工业污染源工业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

其中,工业废水是工业引起水污染的最重要最普遍的原因,它占工业污染源排出污染物的大部分。

工业加工过的残渣废料直接弃置河流中或者露天堆放,被雨水淋溶随水进入河流造成污染。

另外,工业烟囱排放的有害有毒成分和粉尘通过沉降,也可能进入水体,造成水污染。

2.农业污染源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降雨时随地表径流进入水体和通过垂直淋溶进入地下水,形成污染。

3.城市污染源随着人口在城市的集中,城市生活污水、垃圾和废气已经成为引起水体污染的另一个重要污染源。

[拓展提升]易形成赤潮的条件主要包括:(1)气候条件:气温越高,越有利于赤潮生物的繁殖。

(2)环境条件:环境污染,各种含有N、P等营养元素的污水大量汇入海洋,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3)生物条件:蓝藻、绿藻等大量繁殖。

(4)水域条件:较为封闭的海湾、湖泊等水体,一方面由于水体的流动性差,自净能力弱;另一方面污染物易于积累,静水利于水生植物的繁殖。

———————应用体验不可少———————1.下图示意流经某城市小河水污染程度与流量、降水的关系。

读图回答问题。

(1)说出小河水污染的变化特点,简析该次水污染形成的原因。

(2)简述防治该河水污染可采取的主要措施。

解析:第(1)题,从污染物浓度曲线可以看出水污染总体呈“W”形变化。

形成原因结合降雨量和河流流量进行分析。

第(2)题,防治该河水污染的措施主要有禁止各种生产、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建设完善的城市截污管网和净化设施,加强宣传教育等。

答案:(1)污染总体呈“W”形变化(先减轻后加重,3日污染最严重,随后减轻恢复常态)。

城市地表污染物较多;降雨后污染物被径流带入河流;河流流量小,河水自净能力差。

(2)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水环境的保护意识;禁止各种生产、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建设完善的城市截污管网和净化设施;引水冲污,增强河水自净能力。

2.读我国近20年沿海危害较严重的赤潮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A、B、C为赤潮污染严重的海区,其中A分布在________海,B在________入海口附近,C在________入海口附近。

(2)影响我国的赤潮,在沿海地区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有这种分布?解析:第(1)题,由图中直接可以得出答案。

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影响我国的赤潮在沿海地区主要分布在河流的入海口附近。

其原因主要是江河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和营养盐,造成海水的富营养化,赤潮生物大量繁殖起来,形成赤潮。

答案:(1)渤长江珠江(2)影响我国的赤潮在沿海地区主要分布在河流的入海口附近。

因为环境污染日益加剧,农业生产施用化肥,灌溉、冲刷出来的废水中富含氮和磷,通常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中都含有有机物、营养盐。

这些废水未经处理,源源不断地流入江河,最后汇入大海,使海洋中氮和磷过剩,造成海水富营养化,赤潮生物大量繁殖,在河流入海口影响较严重。

[教材问题提示]P18思考提示 1.导致太湖出现富营养化现象的污染物质是氮、磷等营养物质。

2.导致太湖出现富营养化现象的污染物质主要来自太湖流域的工业废水、农业污水和城市污水。

3.太湖富营养化会使其水体生态系统恶化,水生物种减少,群落组成日益简单,并影响周边人民生活用水的质量。

P19思考提示 1.该事件是瓦尔迪兹号油轮触礁后,约4.0×104 m3原油泄漏造成的污染。

2.此次污染导致3.0×106万只海鸟丧生,同时对海区的浮游生物、海洋鱼类、海兽类、底栖动物的生存均造成了长期而深远的影响。

一、选择题1.关于水体污染,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赤潮是海洋水体污染造成的B.水华是淡水水体污染造成的C.水体污染只能使水质变坏,而不会使水深变浅D.湖泊水流动性差,更新周期长,污染后自净较难解析:选C 在重度富营养化的湖泊中,富集的植物营养素会使水藻大量滋生,由于不能被鱼类食用或鱼类已死亡,自灭后的藻类成为新一代藻类的营养供体。

因此,即使切断营养物质的来源,湖泊水体生态也难以恢复,最终大量藻类沉积湖底,湖泊将演变为沼泽。

近年来赤潮在我国时有发生,当赤潮发生时,海水中的某些微小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使水体呈现红、紫等颜色,并对生物造成危害。

据此回答2~4题。

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赤潮是目前在全球较为普遍且日趋严重的水污染现象B.含磷洗涤剂的广泛使用与排放是发生赤潮的主要原因之一C.在封闭的海湾容易发生赤潮D.赤潮的发生是与人类活动无关的自然现象3.形成“赤潮”的主要污染物为( )A.重金属B.甲基汞C.氮、磷等营养物质 D.有机氯农药4.在下列水域中最容易发生赤潮的是( )A.杭州湾 B.莱州湾C.辽东湾 D.珠江口解析:2.D 3.C 4.D 第2题,赤潮主要是人类排放污染物引起海洋中生物大量繁殖,并导致海水颜色发生变化的现象。

第3题,引起赤潮的污染物主要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

第4题,流域内工农业生活污水的排放、水温较高、较封闭的海湾和水体的水质污染(富营养化)是形成赤潮的主要原因。

四个地区中,工农业生产均较集中,海湾也比较封闭,所以水温成为赤潮形成的主要差别因素,珠江口地区纬度低,水温高,更易发生赤潮。

5.山东省济南市某中学有一环保小组对一有大量浮游植物的湖泊,从上游①到下游②,进行溶解氧量(DO)、生化耗氧量(BOD)、无机物(N、P)的浓度进行调查,其结果有可能的统计图是( )解析:选B 图中显示,污水排放口在河流的上游,因此在河流的上游浮游生物的数量最多,生物的繁殖、呼吸需要消耗的溶解氧也多,因此自河流的上游到下游无机物和生化耗氧量逐渐降低,而溶解氧量在逐渐升高。

阅读漫画《胎儿绝不出生的N个理由》,完成6~7题。

6.导致漫画反映的水体污染的原因是( )A.水体富营养化B.废热水的排放C.寄生虫的大量繁殖 D.重金属的排放7.湖泊出现漫画中的问题时,会使湖泊中( )①种群数量增加②生态系统趋向复杂③鱼类大量死亡④生态系统变得简单A.①④ B.①②C.②③ D.③④解析:6.A 7.D 第6题,第三幅图中的“老子是太湖蓝藻”是题眼,说明漫画反映的是水体富营养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