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小兰有机化学课件(第四版)6-修改
汪小兰有机化学第四版CAI教学配套课件

21
Ⅰ、烯 烃 > 三、烯烃的物理性质
在常温下,C2-C4的烯烃为气体,C5-C16的为 液体,C17以上为固体。沸点、熔点、比重都随分 子量的增加而上升,比重都小于1,都是无色物质, 溶于有机溶剂,不溶于水。
主 链 选 择 (1) X
C2= HC2- C3 H
(2) X
C2-HC2-H C3H
(3)
1 2 3 4 5 6 编 号 正 确
C3-HC=C 2- C H-H 3C- C HH
6
4 3 2 1 编 号 错 误
C3H C3H
2-乙基-1-戊烯
2,5-二甲基-2-己烯
12
Ⅰ、烯 烃 > 二、烯烃的异构和命名
双键( C=C) = σ键 + π键
3
Ⅰ、烯 烃 > 一、乙烯的结构 CH2=CH2
CH3CH3
Ⅰ、烯 烃 > 一、乙烯的结构 杂化轨道理论认为,碳原子在形成双键时是以另 外一种轨道杂化方式进行的,这种杂化称为sp2杂化。
2p
2s 激发态
sp2杂化
2p
sp2 sp2 sp2 杂化态
一个sp2
三个sp2 的关系
18
Ⅰ、烯 烃 > 二、烯烃的异构和命名
同理:(CH3)3C- > CH3CH(CH3)CH- > CH3)2CHCH2> CH3CH2CH2CH2-
③ 当取代基为不饱和基团时,则把双键、三键 原子看成是它与多个某原子相连。
19
Ⅰ、烯 烃 > 二、烯烃的异构和命名
Z、E命名法的具体内容是:
Organic-Chemistry PPT课件

二.有机化学的定义
一)有机化学的定义 ※有机化学—研究含碳化合物的化学.
凯库勒(A.Kekulé, 1829-1896). ※有机化学—研究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化学.
肖莱马(K.Schorlemer, 1834-1892).
自 然 界 中 碳 的 循 环
有机化学(研究含碳化合物) 成为独立学科的原因
1963年:[美] Pearson 提出软硬酸碱理论。
1965年:〔美〕Woodward & Hoffmann 提出 “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
二十世纪70年代中期: 我国化学家蒋明谦提出 “同系线性规律”。
二十世纪80年代初: [美]赫尔顿(Herndon)提出“结构共振论,
使 得鲍林的共振论得以定量化。
1811年:〔法〕盖.吕萨克(Gay _ Lussaac) 改进了拉瓦锡的分析方法,使得化合物中C、 H、O的含量可进行定量测定。
1814年:〔瑞典〕伯齐利乌斯(Berzelius) 对有机分析方法又进行了改进补充相继创 立了C.H.O的定量分析法。(有机定量分析 的奠基人)
1830年:〔法〕杜马(J.B.Dumas) 创立了N的测定法。
“……有机物是生命过程的产物,所以 有机物只能在细胞中受一种奇妙的‘生 命力’的作用才能产生。生命力是活细 胞所固有的,人工无法创造生命力,也 就无法用化学的方法制造有机物。生命 力是什麽呢?神秘,不可捉摸。”
- 伯齐利乌斯(Berzilius)
1828年:〔德〕维 勒(Wöhler)
在加热氰酸铵时得到了尿素,他 怀着兴奋的心情将这件事告诉了他老师 生命力论的代表人物 Berzilius:
一、有机化学的发展
一)、建立时期(18世纪末 - 19世纪中叶)
(汪小兰)有机化学第四版课后答案完全版

(汪小兰)有机化学第四版课后答案完全版第一章绪论1.1 扼要归纳典型的以离子键形成的化合物与以共价键形成的化合物的物理性质。
答案:1.2NaCl与KBr各1mol溶于水中所得的溶液与NaBr及KCl各1mol溶于水中所得溶液是否相同?如将CH4 及CCl4各1mol混在一起,与CHCl3及CH3Cl各1mol的混合物是否相同?为什么?答案:NaCl与KBr各1mol与NaBr及KCl 各1mol溶于水中所得溶液相同。
因为两者溶液中均为Na+ , K+ , Br-, Cl-离子各1mol。
由于CH4 与CCl4及CHCl3与CH3Cl 在水中是以分子状态存在,所以是两组不同的混合物。
i.H C C Hj.O S O HH OH H或1.5 下列各化合物哪个有偶极矩?画出其方向。
a. I 2b. CH 2Cl 2c. HBrd.CHCl 3 e. CH 3OH f. CH 3OCH 3 答案:b.ClClc.HBrd.He.H 3COHH 3COCH 3f.1.6 根据S 与O 的电负性差别,H 2O 与H 2S 相比,哪个有较强的偶极-偶极作用力或氢键? 答案:电负性 O > S , H 2O 与H 2S 相比,H 2O 有较强的偶极作用及氢键。
第二章 饱和脂肪烃2.2用系统命名法(如果可能的话,同时用普通命名法)命名下列化合物,并指出(c)和(d) 中各碳原子的级数。
a.CH 3(CH 2)3CH(CH 2)3CH 3C(CH 3)22CH(CH 3)2 b.C H C H CH H C H HC H CHHc.CH 322CH 3)2CH 23d.CH 3CH 2CHCH 2CH 3CHCH 2CH 2CH 3CH 3CH 3e.C CH 3H 3C 3Hf.(CH 3)4Cg.CH 3CHCH 2CH 32H 5h.(CH 3)2CHCH 2CH 2CH(C 2H 5)21。
答案:a. 2,4,4-三甲基-5-正丁基壬烷 5-butyl-2,4,4-trimethylnonane b. 正己 烷 hexane c. 3,3-二乙基戊烷 3,3-diethylpentane d. 3-甲基-5-异丙基辛烷 5-isopropyl -3-methyloctane e. 2-甲基丙烷(异丁烷)2-methylpropane (iso-butane) f. 2,2-二甲基丙烷(新戊烷) 2,2-dimethylpropane (neopentane) g. 3-甲基戊烷 3-methylpentane h. 2-甲基-5-乙基庚烷 5-ethyl -2-methylheptane2.3 下列各结构式共代表几种化合物?用系统命名法命名。
汪小兰有机化学课件

汪小兰有机化学课件汪小兰有机化学课件第一章饱和烃1.使学生了解有机化化学的研究对象和有机化合物的特殊性质。
2.使学生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结构表示方法和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
能够正确书写简单有机物的电子式、结构式和结构简式;认识一般有机官能团和能给单官能团有机化合物分类。
.使学生了解杂化轨道概念,能判别简单有机物分子中碳原子的杂化类型。
4.使学生熟悉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化学键:偶极矩、σ键、π键的特点和酸碱电子理论;了解价键理论和分子轨道理论。
第二章饱和烃1.使学生熟悉简单烷烃的普通命名法和较复杂烷烃的IUPAC命名法。
教学重点1.有机化合物结构的基本理论2.烷烃和环烷烃的结构教学难点 1.键能、键的极性与偶极矩与化合物结构的关系2.杂化轨道概念、价键理论和分子轨道理论教学方法启发式课时安排10分钟5分钟20分钟10分钟5分钟教学步骤、内容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有机化学的研究对象简述:从人类生存、生产的历史阐明有机物的历史性与广泛性,人类生存离不开有机物的事实。
给出有机物的原始概念、演变后的现代概念及其演变历程。
阐明有机物与无机物在结构和性质上的差异。
分析有机物与无机物互相转化的关系及相对性。
第二节有机化合物特性从人类生活的衣食住行必须物来分析有机物的共同性质1.从衣食住行必需品的种类数量分析得到有机物数量多的印象。
简单解释:碳链延长与分枝所致。
2.从生活中的防火知识进行演绎,得出大多数有机物易燃的结论。
简单解释:碳碳键和碳氢键大都可以转变成碳氧键和氢氧键并且放出能量。
.从酒精、食油、燃气等有机物存在状态导出有机物低熔点性质:简单解释:分子化合物,弱极性键所致。
4从石油、食油、氯仿、苯的水溶性导出大多数有机物不溶于水的结论。
简单解释:相似者相溶。
5.从绝缘体引出大多数有机物不导电的性质。
诸如反应慢、副反应多性质也从生活事实导出。
汪小兰有机化学课件

汪小兰有机化学课件
有机物的结构决定有机物性质---结构式的重要性。
第三节有机化合物中的化学键
1.价键理论
回顾中学化学键概念,写出几种简单无机物、有机物的电子式;简述价键理论要点。
2.分子轨道理论
介绍分子轨道理论的要点;原子轨道线性组合成分子轨道,有成键
轨道和反键轨道;成键电子围绕整个分子运动电子。
成键三原则:对称性匹配、能量近似、最大重叠。
表示方法:波函数表示
3.碳原子杂化轨道理论
详细讲述杂化轨道理论要点,从价键理论过渡到杂化轨道理论,
用轨道式表示碳原子的价层电子的排布。
讲述杂化轨道概念及SP3杂化、SP2杂化态、SP杂化态。
论述σ键、π键的形成过程、电子云形状与特点。
简述共价键的四个参数:键能、键长、键角与偶极矩。
简述分子几何构型、极性与分子化学键的关系。
介绍化学键的异列与均裂。
第四节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式及其表示方法
1.用容
第三节烷烃和环烷烃的异构与构象
1.烷烃和环烷烃同分异构现象。
2.乙烷和丁烷的构象,
3.环烷烃和取代环烷烃的构象。
讲述对象包装工程专业本科学生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共轭二烯烃的结构特征和性质
2.掌握离域键,电子离域及共轭效应等重要概念
3.了解苯的结构及化学性质教学重点1.共轭二烯烃和苯的结构特点
2.共轭二烯烃1,4-加成和苯的亲电取代反应教学难点电环化反应的立体选择性教学方法启发式课时安排
100分钟
45分钟
教学步骤、内容。
汪小兰《有机化学》第四版CAI教学配套课件

Ⅱ、 胺 > 三、 胺的化学性质 鉴别:
分离:
RNH2 SO2Cl R2NH R3N
SO2NHR SO2NR2 无反应
水蒸气 蒸馏
余物 过滤
HCl 滤液 沉淀 HCl
馏液(叔胺)
Ⅱ、 胺 > 三、 胺的化学性质
5.与亚硝酸反应 亚硝酸(HNO2 )不稳定, 反应时由亚硝酸钠与 盐酸或硫酸作用而得。 (1)脂肪胺与HNO2的反应 伯胺与亚硝酸的反应:
O R CH2 N O 假酸式(主)
OH NaOH R CH N
O 酸式 (较少)
O
R CH N
Na
O
Ⅰ、硝基化合物 > 二、硝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
3.硝基对芳环上邻对位基团的影响
(1)使卤苯易水解、氨解、烷基化
Cl 10% NaOH 400℃ 32MPa
Cl NO2 NaHCO3 溶液
130 ℃
Cl NO2 NaHCO3 溶液
R R N-N=O + H2O
N-亚硝基胺(黄色油状物)
Ⅱ、 胺 > 三、 胺的化学性质
叔胺在同样条件下,与HNO2不发生类似的反应。 因而,胺与亚硝酸的反应可以区别伯、仲、叔胺。
(2)芳胺与亚硝酸的反应
NH2 NaNO2 + HCl 0 5℃
N2 Cl + 2H2O + NaCl
氯化重氮苯(重氮盐)
甲胺对皮肤、粘膜有刺激作用, 工作场所最 高容许浓度为10ppm。甲胺均为重要的有机化工原 料,可用于制药等。
Ⅱ、 胺 > 四、 重要代表物
2、苯胺 又称“阿尼林油”,是最简单的芳香胺。无色 油状液体,但露置于空气中渐被氧化成棕色。熔点6.3℃,沸点184℃,易溶于有机溶剂。苯胺表现出 典型的芳香胺的性质。 苯胺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可用于合成药物 (主要是磺胺类)等。 苯胺对血液和神经的毒性很强,工作场所最高 容许浓度为5ppm。
汪小兰有机化学课件

汪小兰有机化学课件•有机化学概述•烃类化合物•烃衍生物目录•含氮化合物•杂环化合物与生物碱•周环反应与有机光化学•有机合成与绿色合成策略有机化学概述01有机化学定义与发展定义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结构、性质、合成、反应机理及其应用的科学。
发展历程从18世纪末开始,随着化学学科的不断发展,有机化学逐渐从无机化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有机化合物特点与分类特点有机化合物通常含有碳元素,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和可变性等特点。
分类根据碳骨架的不同,有机化合物可分为烷烃、烯烃、炔烃、芳香烃等;根据官能团的不同,可分为醇、酚、醚、醛、酮、羧酸、酯等。
揭示生命现象促进材料科学发展推动医药事业发展拓展能源领域应用有机化学研究意义有机化合物是构成生命体的基本物质,研究有机化学有助于揭示生命现象的本质。
许多药物都是有机化合物,研究有机化学可以为药物设计和合成提供思路和方法。
有机材料在材料科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研究有机化学可以为材料科学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有机化合物在能源领域也有广泛应用,如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以及太阳能电池等新能源技术。
烃类化合物02简单介绍烷烃的分子通式、结构特点以及命名规则。
烷烃的通式与结构特点烷烃的物理性质烷烃的化学性质烷烃的来源与用途详细阐述烷烃的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熔点、沸点等物理性质。
全面介绍烷烃的取代反应、氧化反应、异构化反应等化学性质,并配以实例说明。
简要说明烷烃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工业制备方法以及其在燃料、溶剂、化工原料等方面的应用。
介绍烯烃的分子通式、结构特点以及命名规则,特别强调双键的存在对分子性质的影响。
烯烃的通式与结构特点阐述烯烃的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熔点、沸点等物理性质,并与烷烃进行比较。
烯烃的物理性质详细介绍烯烃的加成反应、氧化反应、聚合反应等化学性质,配以实例说明,强调双键的反应活性。
烯烃的化学性质说明烯烃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工业制备方法以及其在合成橡胶、塑料、纤维等高分子化合物方面的应用。
汪小兰有机化学课件(第四版)6--副本

C H 3 C H 3C HB r+ OH-
C H 3 C H 3C HO H+ Br-
2-丙醇
第十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九点 二十五分。
CH3 CH3 CBr + H2O
沸腾
CH3 CH3 COH+ Br-
CH3
CH3
2-甲基-2-丙醇
C H 2C lH 2O
C H 2O H
但在一般条件下
Cl H2O
R 仲(第二)卤代烃
第三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九点 二十五分。
• 异构体:
CH3CH2CH2CH2Br
CH3CHCH2Br CH3
CH3CH2CHCH3 Br
CH3 CH3 C Br
CH3
第四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九点 二十五分。
二、命名
1、系统命名法:卤素作为取代基
选择连有卤原子在内的最长碳链作为母体(不饱和烃还应 包含不饱和键);
+
乙胺
CH3CH2NH2CH2CH3
Br-
CH3CH2Br + CH3CH2NH2
(CH3CH2)2NH 二乙胺
CH3CH2Br + (CH3CH2)2NH
(CH3CH2)3N 三乙胺
CH3CH2Br + (CH3CH2)3N
(CH3CH2)4N+Br-
溴化四乙铵 (季铵盐)
第十四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九点 二十五分。
Br CH3 CHCHCHCH3
1
2 3 45
4-溴-2-戊烯
2、某些卤代烃惯用的名称
Br BrCH3 CH3CHCH2CHCHCH3
6 5 4 3 21
2-甲基-3,5-二溴己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W
按SN2反应历程进行的反应速度: R= CH3 CH3CH2 (CH3)2CH (CH3)3C 1 0.02 0.001 相对速率: 30 卤代烃的SN2反应速度: CH3X >伯卤代烷>仲卤代烷>叔卤代烷 原因:空间位阻效应。
30
在50℃水中,按SN1历程水解的相对反应速度: 化合物: (CH3)3C-Br 相对速度: 1200000 卤代烃的SN1反应速度: 叔卤代烷>仲卤代烷>伯卤代烷>CH3X (CH3)2CH-Br 11.6
32
⑶ 亲核试剂的影响
WW
试剂的亲核性对SN2 反应影响很大,对SN1 反应影响很小。 亲核性强,有利于SN2 历程;亲核性弱,有利于SN1历程。
亲核试剂亲核能力判断: 亲核性与碱性: 亲核试剂都有孤电子对,故都是Lewis碱。 碱性:表示与质子的结合能力; 亲核性:表示与碳原子的结合能力。
33
一般规律:
2. 氰解 与NaCN作用
R-X + NaCN
C2H5OH △ C2H5OH △
R-CN + NaX
腈
WW
CH3CH2Br + NaCN
CH3CH2CN + NaBr
C2H5OH H3C H3C CH CN + NaBr CH Br + NaCN H3C H3C △ 2-甲基丙腈 此为增长碳链的方法之一。
OH + Br-
v = k [R3CBr]
24
1、双分子亲核取代反应机理(SN2):
OH+ CH3 Br
慢
[ HO-CH3-Br ]
CH3
OH + Br-
v = k [CH3Br] [ OH-]
2、 单分子亲核取代反应机理(SN1):
二级反应
R3C
+
Br
-
慢 快
R3C+ + BrR3C OH
25
R3C + OH
(从产物烯烃的稳定性判断)
18
WW
d. 消除反应常与取代反应同时进行,即互为竞争反应。
消除
R CH2 CH2 Br
KOH/EtOH
R CH CH2
取代 R CH2 CH2 OEt
R-CH2-CH2-OH
19
三、与金属反应 R-X + Mg 无水乙醚 R-MgX 烷基卤化镁 有机镁化合物
格利雅(Grignard)试剂 格氏试剂
v = k 1[ ( C H 3)3C B r ]
与SN1反应一样,反应分两步进行,中间体均为碳正离子, 故 常同时发生。
37
取代反应和消除反应存在竞争。 试剂的碱性越大,有利于消除反应; 试剂的亲核性越大,有利于取代反应。
H2O CH3CH2Br + KOH EtOH CH3 CH2OH CH2 CH2
3
WW CH CH -Br CH -Br
2 3
1.00
1.05
碳正离子历程,碳正离子稳定性越大,反应速度越快。
CH3X SN2
RCH2X SN2
R2CHX SN2, SN1
R3CX SN1
31
⑵ 卤原子的影响(离去基团的影响) 卤离子的离去倾向:I > Br > Cl > F
WW
与它们的电负性次序相反,但与C-X键的键能次序一致。 反应速度 (SN2, SN1 ): RI > RBr > RCl > RF 强离去基团趋向于SN1 历程;弱离去基团趋向于SN2 历程。
R-ONO2 + AgX
硝酸烷基酯
• 烃基相同,卤原子活性顺序: RI > RBr > RCl
22
• 烯丙基型:CH2=CH-CH2-X • 卤代烷型:R-CH2-X • 卤乙烯型:CH2=CH-X
CH2 X
室温 快 加热 慢
X
不反应
• 活性顺序:烯丙基型 >卤代烷型 >卤乙烯型 依据产生AgX的速度,可以推测反应物的结构。 + CH2 CH CH2
CH3CH2CHCH3 Br CH3 CH3 C Br CH3
WW
CH3CHCH2 Br CH3
4
二、命名 系统命名法:卤素作为取代基
WW
H3C Br CH3CH2CHCHCH3
5 4 3 2 1 3-甲基-2-溴戊烷
H3C Br CH3CHCHCH3
1 2 3 4 2-甲基-3-溴丁烷
Br CH3 CH CH CH CH3
(i) 亲核原子相同时, 其亲核性与碱性的强弱次序一致; RO- > -OH > ArO- > RCOO- > ROH > H2O HO- > H2O,RO- > ROH,RS- > RSH.
WW
(ii) 同一周期中, 同类型的亲核试剂其亲核性与碱性基本一致:
-NH 2
> -OH > F-
R3C- > R2N- > RO- > F-
39
二、四氯化碳(CCl4) • 无色液体,沸点: 77℃,密度:约1.6,有特殊气味。 • 不燃烧,受热易挥发,蒸气比空气重,不导电,常用的灭火剂。 • 不溶于水,是常用的有机溶剂。又可作干洗剂。
• 高温下与水作用生成光气。 CCl4 + H2O 500℃ O Cl C Cl + HCl
用四氯化碳作灭火剂时,要注意通风。
12
3. 氨(胺)解 C2H5OH △
+
CH3 CH2 NH3 Br -
CH3CH2NH2 + HBr 乙胺
+
CH3CH2Br + NH3
CH3 CH2 NH2CH2 CH3 Br -
CH3CH2Br + CH3CH2NH2 CH3CH2Br + (CH3CH2)2NH CH3CH2Br + (CH3CH2)3N (CH3CH2)2NH (CH3CH2)3N (CH3CH2)4 N+Br二乙胺 三乙胺 溴化四乙铵 (季铵盐)
34
(iii) 同一族元素中, 中心原子较大的其亲核性较强: RS- > RORSH > ROH I- > Br- > Cl- > F正好与它们的碱性次序相反。
WW
原因:大的原子具有较大的极化度,外层电子在电场作用下 易变形。
35
二、消除反应历程 1. 双分子消除反应历程(E2)
EtOH CH2 CH2 Br EtO H CH2 CH2 Br
WW
E tO H + C H 2
C H 2 + B r-
v = k 2[ E t B r ] [ E t O - ]
反应中试剂还可以进攻-碳原子生成取代产物,故SN2和E2反 应常同时发生。
36
2. 单分子消除反应历程(E1)
(CH3)3CBr (CH3)3C
+
slow fast
WW
(CH3)3C+ + Br(CH3)2C CH2 + H+
17
CH3CH2CHCH3 KOH/EtOH Br
CH3CH
CHCH3 + CH3CH2CH
CH2
81%
19%
CH3CH2CCH3 KOH/EtOH Br
CH3
CH3 CH3CH
CH3 CH2
CCH3 + CH3CH2C
2-甲基-2-丁烯 71%
2-甲基-1-丁烯 29%
扎依采夫规则:
消除反应的主要产物是双键上烃基最多的烯烃。
C2H5OH CH3COOCH2CH3 + AgBr △ 乙酸乙酯
CH3CH2Br +
CH3COO-Ag+
CH3 CH3 C2H5OH CH3COOCHCH3 CH3CH Br + CH3COO-Na+ △ 乙酸异丙酯
15
6. 与其它亲核试剂反应
WW
与碘化钠反应
R
Cl + NaI
CH3COCH3
R
第六章 卤代烃
• 卤代烃的分类和命名 •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 亲核取代反应历程 • 消除反应历程 • 重要的卤代烃
1
6-1 卤代烃的分类和命名
• 卤代烃: R-X 一、分类 卤代烷 卤代烯烃 CH3CH2CH2CH2Br CH2=CHCl 官能团: -X(F、Cl、Br、I)
WW
1-溴丁烷 氯乙烯
乙醚, -10~-20℃ 80%~90%
CH3(CH2)3Li + LiBr
烷基锂与卤化亚铜反应生成二烃基铜锂。
2RLi + CuX
乙醚 氮气
R2CuLi + LiX
R=伯、仲、叔烷基、烯基、烯丙基、芳基;X=I、Br、Cl
二烃基铜锂
21
四、与硝酸银作用
WW
CH3CH2OH
R-X + AgONO2
I + NaCl
CH3CH2Br + I-
CH3CH2I + Br-
16
二、消除反应 卤代烷与碱的醇溶液加热反应会脱去HX生成烯烃, 这种脱去 一个简单分子(如HX,H2O等)的反应称为消除反应。
R CH H KOH/EtOH CH2 X RCH
WW
CH2 + HX
a. 卤代烷的碳原子必须有氢原子, 才能发生消除反应; b. 此为在分子中引入C=C双键的方法之一; c. 反应活性:叔卤代烷>仲卤代烷>伯卤代烷 对于仲、叔卤代烷进行消除反应时,有两种可能的产物:
38
6-5 重要卤代烃
一、三氯甲烷(CHCl3) • 氯仿,常温下是液体,沸点:61.2℃,密度:约1.5,不易燃。 • 不溶于水,是常用的有机溶剂。 • 有麻醉作用,曾用作麻醉剂。 • 光照下能被空气氧化产生剧毒的光气。 CHCl3 + O2 日光 O Cl C Cl + HC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