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三语文_上海普陀区2008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质量调研测试语 文 试 题

合集下载

2008年高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上海卷)

2008年高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上海卷)

永顺县芙蓉镇小学教科室工作总结(2009年秋)本学期以来,在学校领导的精心指导下,在各位教师的大力支持下,教科室工作根据我校学期工作提要,继续以学校办学特色的宏观规划为依据,突出重点,创新载体,务求实效,有条不紊地进行,对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对教师的综合素养的提升,特别是对青年教师的成长,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总结为以下几点:一、深度教研,生成有效课堂——构筑学校发展的基石。

课堂是促进学生发展的主阵地。

我校师资水平较高,在骨干教师,有经验的教师,富有创新精神的年轻教师的带领下,努力把日常教学研究活动打造成深度教研。

以备课组为单位,在每周教研日以“课堂”为着眼点开展研究,本期共90余名教师在组内讲了研究课。

讲课的和听课的都是作为合作伙伴一起备课、听课、评课,再改进的一个群体,一切的研究活动是和备课组内教师的行为跟进联系在一起的,对于大家的成长组长起到了核心作用。

在年级组长、备课组长的带领下,教研空气很浓,教研不仅仅局限在教研时间,还遍布课间休息,茶余饭后。

遇到教学中的问题,教师们经常自发讨论,及时会诊,通过不同观点撞击,把行为改善与理性思考联结起来,最终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提升业务水平。

课与一个教师的成长紧密相联,公开课是年轻教师岗位练兵的好时机。

我校的公开课,一贯实行盘课制,集团作战,融团队智慧为一体,课前设计,课后评议,课后反思,再设计,再评议,再反思……如此几个回合,一节精品课就“磨”出来了。

“磨”课将团队精神发挥到极致,最大限度地促进教师从观念到操作层面实现重大的突破,切实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切实促进教师更智慧地捕捉课堂中学生创新火花及潜能的挖掘。

罗娟、刘静等组长为此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二、综合实践,拓宽发展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亮点,是直接反映一所学校实施新课程水平的标志性课程。

它超越了封闭的课堂,面对自然、社会、学生生活,在开放的时空中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是学科教学所无法比拟的。

2008上海市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细解

2008上海市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细解

2008上海市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细解2008上海市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细解一、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

(15分)①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东方之冠”的设计方案,在传统的斗拱造型基础上进行了创造性的现代转译。

斗拱榫卯穿插的运用,保持了最为世人所理解的中国建筑元素,而层层出挑的主体造型更显示了现代工程技术的力度和气度。

与国家馆相呼应的地区馆平卧其下,则引入江南园林的理念,以现代园林空间来软化主体建筑与城市周边的关系。

整个设计一寓“天”,一寓“地”,体现出东方哲学对于“天地”关系的理解,以及对理想人居环境的憧憬。

几年之后,这个世博中国馆必将成为上海的新地标,雄踞于浦江之滨,给上海和中国带来新的光荣和自豪。

②城市地标是一座城市最具标志性的建筑或景观,它聚焦了一座城市的魅力,是这座城市区别于另一座城市的特色之所在。

我国历史上唐代长安之曲江,北宋汴州之金明池,南宋杭州之西湖,明清南京之秦淮河、北京之故宫、苏州之虎丘、扬州之瘦西湖,近代上海之外滩,都是历史上极具特色和标志性的城市景观,并积淀为一种独特的城市意象。

随着我国当代城市化进程的迅猛发展,新的城市地标不断浮出地表。

这些新的城市地标如何与城市的历史文脉相协调,并体现出创新和发展,已成为今天城市建设中一个普遍性的问题。

③所谓历史文脉,就是指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传统,它是在城市产生和发展的漫长历史进程中慢慢积淀和形成的,一旦形成,它又影响着生活于这座城市的市民共享的生活体验和共有文化想象,由于中国很早就是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因而其城市必然烙有大体一致的中国特色;同时由于中国疆域辽阔,分成许多文化区域,因而每座城市又往往形成鲜明的地方特点。

王国维说过“都邑者,政治与文化之标征也”,就是说,城市是一个国家、民族和区域政治与文化的标征。

今天的城市新地标,理应与这座城市的历史文脉亦即城市的政治和文化标征相吻合。

而目前很多城市的新地标,要么比高度,要么比奢华,或是一味追求前卫和怪诞,与周边的历史文脉形成尖锐的反差。

上海市普陀区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质量调研语文试卷

上海市普陀区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质量调研语文试卷

普陀区2011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一次质量调研(语文试卷)2011.12 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为150分,其中阅读部分80分,写作部分7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学生答题全部做在答题纸上。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阅读部分(8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题(17分)“文学花盆”铁凝①我喜欢鲜花和植物,即便不逢节日,每年也总有一些时候到花卉市场去买花,给自己,或送朋友。

北京有很多大型的花卉市场,我常去的那几家,由盆栽植物列成的长龙似的一排排通道一眼望不到头,常使我觉得就像走进了停靠着许多绿色火车的大站台。

在节日里,这些市场还会增添很多花卉品种,比如现在就有法国人喜爱的郁金香;初夏时节还会有被凡高画过的、同时也是法国国花的鸢尾花,让人感到神奇。

这里我并不想对大家过多介绍花卉市场的热闹、丰富,我注意到的是卖花人和他们手下的商品——花之间的某种关系。

②从前我一直以为,卖花的人因了常年和花朵、植物在一起,面容应该是从容而有生气的,性情也多半会诚朴安静。

但是我在很多时候遇到的卖花人并非如此。

他们[甲]、[乙]、[丙]。

面对你感兴趣的一盆花朵或绿叶植物,他们不耐烦向你介绍这些花朵树木的脾气秉性,只急于那些花的出售。

当你再三追问该如何养护,比如浇水的间隔时间,还有哪些花喜欢日照,哪些花喜欢阴凉等等,他们的回答则经常含混不清,他们会应付、甚至打发你似的说,怎么养都行,怎么浇水都行。

他们一边说着,一边侍弄着手下尚未出售的花。

他们忙着往君子兰肥厚的叶片上涂亮光油,又拿起喷壶往一株名为龙血的树上喷洒叶绿素,接着再给茶花和“仙客来”的盆子里施一点花朵鲜艳剂。

经过几番化学喂养的花朵们果然精神非凡,伸着脖子摇晃着油汪汪的头,呈现出某种突击出来的不自然的亢奋③很多次,我买回家去的盆栽花或者树,一个月内就死了。

而那些卖花人曾经告诉我,这些木本的植物可以一年年地活下去。

还有一盆名叫瑞典口红的吊兰,柔韧的枝条上缀满毛茸茸的绿叶,卖花人让我耐心等待绿叶中“口红”(小红花)的绽放,但此花买回家不出7天就已故去。

上海普陀区2008届高三上学期质量调研测试物理试题

上海普陀区2008届高三上学期质量调研测试物理试题

上海普陀区2008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质量调研测试物理试题说明:本卷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共24题。

第20、21、22、23、24题要求 写出解答过程,只有答案不得分。

本试卷g 取10m/s 2,sin37°=0.6cos37=0.8 一、单项选择题(20分) 共5小题,每小题4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把正确答案前面的字母填写在答卷的表格内的相应位置,选对的得4分,选错的或不答的,得0分;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得0分,填写在表格外的字母不作为选出的答案。

1.甲、乙、丙三辆汽车以相同速度经过某一路标。

从此时开始甲车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乙车先加速后减速,丙车先减速后加速,它们经过下一个路标时速度都相同,则:( )A .甲车先通过下一个路标。

B .乙车先通过下一个路标。

C .丙车先通过下一个路标。

D .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2.质量均匀的木板,对称地支承于P 和Q 上,一个物体在木板上从P 处运动到Q 处,则 Q 处对板的作用力N 随x 变化的图线是: ( )3.某同学这样来推导第一宇宙速度:v =2 R/T=(2×3.14×6.4×106)/(24×3600)m/s=0.465×103m/s ,其结果与正确值相差很远,这是由于他在近似处理中,错误地假设: ( )A .卫星的轨道是圆。

B .卫星的向心力等于它在地球上所受的地球引力。

C .卫星的轨道半径等于地球的半径。

D .卫星的周期等于地球自转的周期。

4.在如图所示的逻辑电路中,当A 端输入电信号“1”、B 端输入电信号“0”时,则在C 和D 端输出的电信号分别为: ( )A .1和0。

B .0和1。

C .0和0。

D .1和l 。

5.如图,一个边长为L 的正方形虚线框内有垂直于纸面向 里的匀强磁场,一个边长也为L 的正方形导线框所在平 面与磁场方向垂直,虚线框对角线ab 与导线框的一条边 垂直,ba 的延长线平分导线框。

普陀区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抽查试卷

普陀区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抽查试卷

普陀区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抽查试卷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2、学生答题全部做在答题纸上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阅读部分(8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题(16分)(1)随着世界平坦化的进程迅速加快,很多人也产生了相当的担忧,担心“全球化即美国化”。

这样的担心并不是没有原因,由于全球各地充斥着美国制造商与服务提供商、美国的品牌与美国的电影制作人、美国的歌星与美国的演员、美国的服装设计师与美国的快餐连锁店。

他们在世界平坦化的过程中占据着最好的有利位置,是第一个尝到甜头的人。

他们不可避免地会利用平坦的世界推销美国文化,不管当地特殊的服装、语言、食物或者音乐多么顽强地固守自己的风格,最后人们还是会担心,自己的文化传统可能被轻易地侵蚀。

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斗争中,美国文化大概注定要获得胜利。

全球化长了一张美国面孔,有着一幅美国神情,充满了美国味道。

(2)所有这些变化将以“美国文化帝国主义”的形式对全球化产生影响。

世界上的很多人声称,[甲]我们认真采取措施加强保护本土文化与自然环境,[乙]美国式的全球化将在未来数十年内消灭全世界花费数百亿年才进化形成的文化、生态与动物的多样性。

(3)然而,就文化来说,我们有理由相信,世界平坦化进程不可能必定导致各类文化的同化。

实际上,[丙]说平坦世界中的竞争平台能同化各类文化,[丁]说其导致世界以一种前所未有的程度多样化的潜在能力更为强大。

(4)为什么?要紧是由于人们具备“上传”的能力。

“上传”能够使本土文化成为全球化的成份之一。

现在,世界各地的很多人都能够利用工具制造或者上传自己特殊的东西:本地的新闻报道、自己的观点、自己的音乐、自己的视频、自己的照片、自己的软件、自己的百科全书、自己的字典。

所有这些行为汇合成一种强大的力量,从而保护并加强了本土文化的独有风格。

平坦世界的竞争平台为你提供了把本土文化展现给世界的机会。

【历年高考经典】2008年语文试题及答案-上海卷

【历年高考经典】2008年语文试题及答案-上海卷

2008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上海卷)考生注意: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

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准考证号和姓名。

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

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4.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一、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

(15分)①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东方之冠”的设计方案,在传统的斗拱造型基础上进行了创造性的现代转译。

斗拱榫卯穿插的运用,保持了最为世人所理解的中国建筑元素,而层层出挑的主体造型更显示了现代工程技术的力度和气度。

与国家馆相呼应的地区馆平卧其下,则引入江南园林的理念,以现代园林空间来软化主体建筑与城市周边的关系。

整个设计一寓“天”,一寓“地”,体现出东方哲学对于“天地”关系的理解,以及对理想人居环境的憧憬。

几年之后,这个世博中国馆必将成为上海的新地标,雄踞于浦江之滨,给上海和中国带来新的光荣和自豪。

②城市地标是一座城市最具标志性的建筑或景观,它聚焦了一座城市的魅力,是这座城市区别于另一座城市的特色之所在。

我国历史上唐代长安之曲江,北宋汴州之金明池,南宋杭州之西湖,明清南京之秦淮河、北京之故宫、苏州之虎丘、扬州之瘦西湖,近代上海之外滩,都是历史上极具特色和标志性的城市景观,并积淀为一种独特的城市意象。

随着我国当代城市化进程的迅猛发展,新的城市地标不断浮出地表。

这些新的城市地标如何与城市的历史文脉相协调,并体现出创新和发展,已成为今天城市建设中一个普遍性的问题。

③所谓历史文脉,就是指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传统,它是在城市产生和发展的漫长历史进程中慢慢积淀和形成的,一旦形成,它又影响着生活于这座城市的市民共享的生活体验和共有文化想象,由于中国很早就是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因而其城节必然烙有大体一致的中国特色;同时由于中国疆域辽阔,分成许多文化区域,因而每座城市又往往形成鲜明的地方特点。

2008-2009学年度上海普陀区第一学期高三质量调研测试(精)

2008-2009学年度上海普陀区第一学期高三质量调研测试(精)

2008-2009学年度上海普陀区第一学期高三质量调研测试历史试卷一、选择题(共28小题,每小题2分,共56分。

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观察下列图片,图一至图三的变化反映出的最准确信息是()A.铁农具的使用范围日益扩大B.铁农具已经取代了石器C.人类已经进入到石器时代D.人类早期历史三个时代2.下列哪项表述与文字的发明无关()A.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B.人类长期积累经验的结果C.由图画符号演变而来D.根据国家法律创造出来的3.古代中国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而古希腊确立起民主政治,造成这种差异的决定因素是()A.经济形态B.地理环境C.政治条件D.文化条件4.我国古代官僚机构中,最早具备监察职能的是()A.节度使B.御史大夫C.提刑按察使司D.刺史5.之所以说《十二铜表法》的制定是平民的胜利,主要是因为()A.它是罗马第一部成文法B.它在平民的要求和斗争下制定的C.它明确维护私有财产权D.按律量刑贵族不能随意解释习惯法6.白种人主要分布在欧洲,但是到了近代,在北美洲,大洋洲,白种人成为了当地的主要居民,造成这种现象最主要的原因是()A.欧洲的殖民扩张B.土著居民的减少C.种族之间的通婚D.大量战争的移民7.一般认为史学研究分为问题形成、史料收集、史料整理和历史解释等环节。

下列表格的形成属于史学研究的()A.问题形成B.史料收集C.史料整理D.历史解释8.为了惩治犯罪,体现社会正义与公平,人类对各种司法手段进行了漫长的探索,司法制度经历了巨大的变迁,也反映了人类历史的进步和法律文明的提高。

下面最能体现人类历史的进步和法律文明提高的司法机构或刑法方式是()A.罗马法庭B.宗教裁判所C.同态复仇D.罪行法定主义9.古往今来,无论是东方古国,或是西方近代国家,都以建章立制来强化中央对地方的关系。

下列具有此性质的文献和制度是()①秦汉郡县制②十二铜表法③英国《权利法案》④美国《1787年宪法》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③10.明初中央“设五府、六部、都察院········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相上下),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直线与直线所成的角1

直线与直线所成的角1

直线与直线所成的角15 (2008学年度第一学期上海市普陀区高三年级质量调研第18题)(本题满分15分,第1小题7分,第2小题8分)如图,在直三棱柱111ABC A B C -中,1CC AC BC ==,90ACB ∠=︒,P 是1AA 的中点,Q 是AB 的中点.(1)求异面直线PQ 与1B C 所成角的大小;(2)若直三棱柱111ABC A B C -的体积为12,求四棱锥1C BAPB -的体积.答案:解:(1)如图,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不妨设12CC AC BC ===.依题意,可得点的坐标()2,0,1P ,()1,1,0Q ,()10,2,2B .于是,()1,1,1PQ =--u u u r ,()10,2,2B C =--u u u r.由10PQ BC ⋅=u u u r u u u r ,则异面直线PQ 与1B C 所成角的大小为2π.(2)解:连结CQ . 由AC BC =,Q 是AB 的中点,得CQ AB ⊥;由1AA ⊥面ABC ,CQ面ABC ,得1CQ AA ⊥.又1AA AB A =I ,因此CQ ⊥面11ABB A 由直三棱柱111ABC A B C -的体积为12⇒11CC AC BC ===.可得CQ =. 所以,四棱锥1C BAPB -的体积为1111111133224C BAPB BAPB V CQ S -⎡⎛⎫=⋅⋅=+= ⎪⎢⎝⎭⎣.ABC1A 1B 1C PQ第18题图9 (闵行区2008学年第一学期高三质量监控理卷第17题)(本题满分12分)如图,直四棱柱1111ABCD A B C D -中,//AB DC ,二面角1A D D C --的平面角是直角,且2AD DC ==,3AB =,求异面直线11D C 与DB 所成角的大小(结果用反三角函数值表示).答案:解法一:Q 直四棱柱1111ABCD A B C D -中,11////D C DC AB , (2分)∴ABD ∠的大小即为异面直线11D C 与DB 所成的角的大小, (4分) 又Q 直四棱柱1111ABCD A B C D -中,侧棱1DD ⊥面ABCD , ∴1DD AD ⊥,1DD DC ⊥,∴ADC ∠即为二面角1A D D C --的平面角,∴90ADC ∠=︒. (6分)在Rt ABD ∆中, 2AD =,3AB = ∴ 2tan 3AD ABD AB ∠== (10分) ∴2arctan 3BDC ∠=,即异面直线11D C 与DB 所成的角的大小为2arctan 3. (12分)ABCD 1A 1B 1C 1D。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普陀区2008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质量调研测试语文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为150分,其中阅读部分80分,写作部分7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学生答题一律使用0.5毫米黑色水笔,答案全部做在答题纸上。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阅读部分(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

(15分)①研究的过程就是□□□□和□□□□的过程,事情就是这么简单。

提问题的能力实际上是从很小的事情上慢慢培养出来的,孩子从小就在生活中学习如何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进而寻找答案和做出判断。

在一个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当他们常常面对父母向他们提出来的种种问题的时候,他们也往往会向大人提出许许多多的问题,而喜欢提问题的孩子往往是喜欢动脑子、喜欢学习的孩子。

如果没有人为和环境的压制,这种提问题的本领,应当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得到不断地发展和深化,并随着知识和阅历的增加,逐渐变成一种思考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②然而,孩子这种提问题的能力和本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逐步弱化和消失了。

我们的许多父母大人,并不喜欢孩子老爱提问题,特别是提出那些挑战父母权威的问题。

最好是大人说什么,孩子就乖乖地照办。

乖孩子几乎就是听话孩子的同义词,而听话的孩子当然是那些不提出疑问的孩子。

我们的许多老师,也不喜欢那些爱提问题的学生,特别是提出那些老师也回答不了的问题,让老师下不了台、挂不住脸面。

我们的应试教育根本就是与提问题对着干。

教育的核心任务就是教会学生掌握和记住一套标准答案,在考试中再将标准答案原封不动地还给老师。

我们的许多领导,更是对那些喜欢提问题的下属不“感冒”。

许多领导喜欢的是成绩汇报,提问题往往成为对领导的不尊敬、不服从,甚至是犯上作乱。

下级最好也是将一套事先准备好的“标准答案”按原包装还给上级。

我们的社会也不太鼓励人们质疑。

在这样的氛围和环境下,我们提问题的能力和本领慢慢地被压抑住,并逐渐消失了。

③研究和创新的关键环节在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自主创新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更上一层楼的瓶颈。

依靠大量自然资源和廉价劳动力的投入,中国经济从改革前极端落后的状况,飞跃到满足多数人基本需要的小康水平。

但是,资源和环境的制约、劳动力成本的增长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要求,都使得这种粗放式的发展模式难以持续。

只有通过自主创新,掌握关键和核心技术,才能提高我国产出的附加价值,节约资源和改善环境。

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又与我们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的方式密切相关。

如果我们培养的学生缺乏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我们继续以应试教育作为我们教育的核心推动力,学生的研究创新能力便无从谈起,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便可能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④允许和鼓励人们提问题,意味着允许选择的存在。

如果只有一种结果、没有任何其他选择,提问题便失去意义和必要。

允许和鼓励人们提问题,还意味着允许对真理进行探索和追求。

真理往往是丰富多彩的,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中的一种过程。

只有通过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才能使我们不断地发现真理和接近真理。

允许和鼓励人们提问题,也意味着允许对传统、现状和权威进行质疑和挑战。

如果我们只能全盘接受,不能进行任何改变,提问题也会失去其存在的重要意义。

⑤我国经济改革三十年的实践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发展过程。

实践检验真理的讨论打开了思想的禁锢,允许人们从实践中、根据实际情况来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而不是照搬任何书本上的教条。

实践证明,这一解放思想大讨论直接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果。

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解放思想的任务远未结束。

时至今日,我们的教育体制、科技体制、思维习惯、领导方式、文化传统,都还存在着大量与鼓励提问题、鼓励自主创新相矛盾的东西。

这些东西扼杀着人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妨碍着我国自主创新战略的成功实施。

因此,我们仍然十分需要有一个学习和鼓励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启蒙运动,以此来推动我国沿着改革开放的道路继续迅速发展前进,迈向一个更高更新的阶段。

1.(2分)从文章的内容看,第一段划线句的空格内应填入的内容是□□□□、□□□□。

2.(3分)文章第二段列举了父母、老师、领导的例子,用意是。

3.(3分)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人的提问能力是伴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知识和阅历的增加而不断深化发展的。

B.在我们对孩子的要求上,“乖”和“听话”是最重要的,而听话的孩子是提不出问题的。

C.因为中国已经步入小康社会,所以必须通过自主创新才能让中国经济的发展更上一层楼。

D.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就需要我们的教育培养学生关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3分)结合本文第③④两段的内容,分析“提出问题”和“创新”之间的关系。

5.(4分)文章认为“时至今日,我们的教育体制、科技体制、思维习惯、领导方式、文化传统,都还存在着大量与鼓励提问题、鼓励自主创新相矛盾的东西”。

请选择其中的一个东西,联系现实另举一例,并具体分析其危害。

100字左右。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11题(20分)生命的品格①谁都知道,人的生命是有限的。

人们追求长生不老,正说明生命美好,这表达了人们对活着的依恋。

②据我们所知,人的正常寿命也就只是100岁左右,大多数人活不到100岁,超过120岁的人寥若晨星。

就算100岁吧,在人的一生中可能是漫长的,但在历史的长河中也是相当短暂的。

据科学考察,地球已经存在46亿年了,人类的历史也有好几亿年了,如果和地球的生命比起来,一个人的一生只相当于地球的四百六十万分之一,打个比方,如果用长度来衡量地球的生命的话,如果地球的生命是46公里长,那么,人的生命的长度相当于一毫米,真可以忽略不计,可以说倏忽即逝。

③可是,即使这样短暂的生命也是不容易的。

世上有多少有生命的东西,但又有多少能像人类那样生存呢?据科学考察,世界上共出现过一亿二千万种生物,人是所谓“万物之灵”,我们能作为“人”,已够幸运的了。

④但是,人生的旅途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人诞生到世间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啼哭,这是对命运的抗争,是无法逃脱苦难的“绝望的一哭”。

人又是诞生在血泊中的,这可能预示了人的一生在世间注定要受苦受难。

人来到世上的时候,是自己在哭,别人在笑;人离开世间的时候,是别人在哭,自己在笑。

来的时候,自己在哭,是对苦难的预感;别人在笑,是对你的欢迎。

走的时候,自己在笑,是对苦难的解脱;别人在哭,是对你的留恋。

一哭一笑,说明人是有理智、有感情的动物,对生、老、病、死的规律有着深刻的认识,对悲、欢、离、合的际遇有着明显的反应和感悟。

当然,我们可以通过锻炼身体和现代的医疗保健措施延长生命,但这也只能是适当地、有限度地。

即使是在现在的基础上再延长一倍,和大自然的寿命比起来仍然是可忽略不计的。

这确实应了我们常说的那句老话,就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

”⑤既然生命是有限的,从一定意义上说,我们无法把这个物质的生命延长到我们理想的程度,那我们所能做的就只有如何提高这有限的生命的历程的质量,使这有限的人生旅途更有意义。

这就不得不使人想起上世纪中叶流行的一本苏联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主人翁保尔·柯察金的那段话:“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顾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段话虽然出自一个普通士兵这样的小人物之口,但由于它说的确实是朴实的真理,几乎家喻户晓,被人们奉为座右铭,从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

他说的道理是正确的。

的确,一个人一生如果能做到毫无悔恨,那也就很不容易了。

因此,人们常常哀叹人生苦短,却不知道人生的长短并不只是以寿命来衡量的,赋予人生更丰富的内涵,使之更有意义,有价值,也就等于是“延长”了生命。

这也可以用我们熟悉的另一句老话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

”人的生命也就是通过为他人、为社会服务而从有限到无限。

⑥要懂得珍惜。

生命只有一次,时光不会流转。

要珍惜生活给予我们的每一点赐予。

珍惜每一寸光阴。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孔夫子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要把有限的时间花在有意义的事情上。

花在学习上,多读一本书,多学一点东西,多了解一点世界。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花在工作上,多做一些有益于社会的事情。

当我们离开这个世界时,真正做到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要珍惜一粒米、一寸布,一张纸,一支铅笔。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我们享受的每一份服务,我们使用的每一件物品,都凝聚着多少人辛勤劳动的汗水。

我们吃饭时只看到雪白的大米,却看不到农民在烈日的暴晒下赤脚在泥水的田里耕种;我们用精美的铅笔学习写字,却不知道制造一根铅笔从伐木工人到油漆包装送到文具店,要经过多少人的劳动。

因此要懂得惜福。

要珍惜朋友之间的友谊。

人海茫茫,能回首相聚是缘分。

要珍惜别人对自己的每一份关爱,哪怕是一个招呼,一个微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不能以怨报德。

懂得尊重别人,感受别人,体恤别人。

⑦要有悲悯情怀。

人生在世,要心存感激,有一颗感恩的心。

我们生长在世上,靠大地养育,只有我们欠她的,没有她欠我们的。

小时候,我们离不开别人的养育,吃着母亲的奶水长大;长大了,也离不开别人的帮助,吃着别人生产的粮食,穿着别人缝制的衣服,住着别人建造的房子;生病了,还要别人照顾,也是别人教我们读书写字。

我们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别人。

所以,要敬重别人,包容别人。

常怀一颗慈悲的心去帮助别人。

要把关怀别人,救助别人当作自己的天职,变成自己的天性。

帮助了别人,自己的心灵也会得到慰藉,境界也会得到升华:“与人玫瑰,手留余香。

”⑧要有面对苦难的意志和勇气。

(甲)人生必然会经历种种磨难。

关键是要敢于面对苦难,有直面苦难的信心和勇气。

(乙)把为了别人而承受苦难看作是自己的荣耀和责任。

只有这样,一个人在真正忍受磨难的时候,就会忘记磨难,只有当他从不计较受到了磨难,忍受磨难就不是一种惩罚,而是一件快乐的事。

(丙)人世间的好多重要的事情,正是通过忍受磨难才能感悟,所谓“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

有时候,(丁)通过忍受磨难,才能表达真理和爱,才能唤醒人性中的良知。

一个人只有敢于并勇于承受磨难,才能锻炼成无所不克的意志,才能不断增长道德勇气,以至可以无畏地直面死亡。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⑨人世间,我们每个人都是匆匆过客,都是一个行者,沿途的风景再好,你只能尽情地看,但不能带走;路上的客店再舒适,但你只是一个异客,不是属于你的。

生时没有带来任何东西,死时也带不走任何东西,无论你是君主还是囚徒,是富豪还是乞丐,概莫能外。

这是造物主给人的定数,是任何人也改变不了的法则。

就连你的身体,最终也得归还给大地,化为粪土重归自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