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三5.1教案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合集下载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教案)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教案)

5.1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 课时安排:3~4课时课程标准:举例说明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目的:1.了解实施资源区域调配的原因2.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重点:1.了解实施资源区域调配的原因2.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难点:掌握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的一般方法。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教学方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教学过程:一、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概况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⑴自然资源的区域分布是很不均匀的,存在着明显的资源富集区和资源贫乏区。

且自然资源依在区域之间一般不具有流动性。

⑵区域间的发展水平不平衡,各区域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该区域所赋存的自然资源往往不匹配:需求量大的区域可能自然资源的赋存量少,需求量小的区域可能自然资源的赋存量多。

2.我国在实现资源的跨区域调配的大型工程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北煤南运等。

二、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典例——西气东输工程(2002年7月正式开工建设,一线工程2004年实现全线贯通,二线工程规划2012年全线贯通。

)天然气开发建设干管道建设部用户管网建设1.基础:新疆天然气资源2.目标市场: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3.主干管道:一线工程:西起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轮南油气田.向东经过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苏,最终到达上海,全长4200千米。

管道工程采取干支结合、配套建设进行,主干管道输气规模设计为年输商品气120亿立方米。

二线工程主干线:西起新疆霍尔果斯口岸,向西与中亚天然气管道相连,南至广州,全长4900多千米,规划2012年全线贯通,年输气量300亿立方米。

三、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1.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如图5.2所示)——使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各自的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从而影响了各地区的进一步发展。

⑴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对能源的需求量大,但是能源相对贫乏,使经济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教案:5.1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教案:5.1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

第五章第一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了解实施资源区域调配的原因2.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重点:1.了解实施资源区域调配的原因2.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难点:掌握结合事例分析的能力。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教学方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情感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中国能源现状,启发其节约和合理利用资源。

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一、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概况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⑴自然资源的区域分布是很不均匀的,存在着明显的资源富集区和资源贫乏区。

且自然资源依在区域之间一般不具有流动性。

⑵区域间的发展水平不平衡,各区域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该区域所赋存的自然资源往往不匹配:需求量大的区域可能自然资源的赋存量少,需求量小的区域可能自然资源的赋存量多。

2.我国在实现资源的跨区域调配的大型工程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北煤南运等二、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典例——西气东输程(2002年7月正式开工建设,2004年实现全线贯通)1.基础:新疆天然气资源2.目标市场:长江三角洲3.主干管道:西起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轮南油气田.向东经过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苏,最终到达上海,全长4200千米。

管道工程采取干支结合、配套建设进行,主干管道输气规模设计为年输商品气120亿立方米。

三、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1.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如图5.2所示)——使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各自的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从而影响了各地区的进一步发展。

⑴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对能源的需求量大,但是能源相对贫乏,使经济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

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拥有我国最大的城市群,能源消费量很大。

但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却是能源资源极度贫乏的地区,一次能源基本上全靠区外供给。

⑵西部地区因经济水平的限制,使丰富的能源得不到充分开发利用。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5.1《资源的跨区域调配》word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5.1《资源的跨区域调配》word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5.1《资源的跨区域调配》word教案5.1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三维目标:科学知识和技能使学生了解天然其资源的特点,我国天然气资源分布和利用开发现状,理解西气东输工程的意义,学会分析跨区域资源调配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我国天然气资源利用开发现状的分析,培养学生地理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学生阅读分析图表文字信息,提高学生归纳和把握事物重点的能力。

3、通过活动设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我国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之间的矛盾分析,培育学生全面、实事求是对待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天然气跨区与调配工程和西电东送工程的了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

教学重点1、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地区差异、油气资源分布和开发现状。

2、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东、西部之间协调发展。

3、理解西电动送工程的原因及意义。

教学难点1、与煤炭资源相比较,天然气、水能资源具有的特点、分布和开发现状。

2、西启东赢工程、西电东送来工程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保护环境,提升能源生产和利用结构所产生的影响。

教具、资料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新课讲授教学过程设计意图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神舟昂首,英姿飒爽!雷霆过处,浩浩太空,迎我中华好儿郎!盼凯旋,数亿同胞,荡气回肠。

国运盛国威壮,喜神州处处沐朝阳,看西气东输,巨龙蜿蜒;高峡平湖,碧波荡漾;千秋伟业,南水北调,燕赵牧马饮长江!待来日,送神舟登月,嫦娥探乡。

教师引入:上首词中描述了我国哪些重大事件?哪些属于资源调配?(学生回答)教师提问:我国资源为什么要实施如此大规模的调配工程?培养学生(学生思考回答)逻辑推理(板书)一、中国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分析能力。

1.原因:(1)资源的分布不均且不具有流动性(2)区域需求资源量与赋存量不一致老师提问:你知道我国都有哪些跨区域调配工程吗?(学生回答)(过渡)本课我们就以西气东输工程为例为大家介绍我的资源跨区域调配情况。

人教版地理必修三5.1《资源跨区域调配》教学设计(共2课时)

人教版地理必修三5.1《资源跨区域调配》教学设计(共2课时)
5.结合课堂所学内容,开展小组合作活动,设计一份关于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宣传海报,内容包括:工程简介、调配意义、环保措施等。要求图文并茂,创意新颖,旨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4.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地理信息系统(GIS)、网络资源等,提高学生对地理信息的获取、处理和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资源跨区域调配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学生的国家观念和全局观念。
2.引导学生关注资源跨区域调配过程中的环境问题,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3.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应用价值认识。
(3)加强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
2.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实例,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
(2)新课学习:以案例分析为主线,引导学生学习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概念、原因及影响,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3)巩固练习: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五、作业布置
1.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请同学们分析自己家乡的资源跨区域调配情况,并撰写一篇短文,内容包括:资源类型、调配原因、调配方式、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要求不少于500字,旨在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
2.请同学们从以下选题中任选一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撰写一篇小论文:
a.资源跨区域调配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4.培养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对资源跨区域调配问题的理解和解决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实际情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利用问题探究法,引导学生主动发现资源跨区域调配中的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五章第一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教案 (共4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五章第一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教案 (共4页)

5.1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课标要求】(1)通过实例,从资源地区分布存在不均衡性及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来认识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2)列举有关实例,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对资源调出区和资源调入区杜会经济、地理环境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 了解西气东输工程的必要性及实施路线。

(2) 理解西气东输工程对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辩论的形式,对地理信息和资科进行分析和加工,并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见解,初步掌握问题研究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增强辩证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形成科学的资源观和环境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辩论要求】l、“三不”原则:不可念材料,不可进行人身攻击,不可抛开辩题滔滔不绝。

2、发言需起立,辩论有秩序;观点明确语言需简练,论据有力思路宽,声音洪亮吐字清,思路偏时立上岸,机会有限需争取,勇敢挑战立场坚。

【辩手任务】一辩:列出要点——简明扼要(到讲台发言)工辩:查漏质疑——切中要害三辩:答疑解惑——灵活应变四辩:总结陈词——画龙点睛(到讲台发言)【辩论思路指导】一、课本知识结构二、辩论思路分析:1、跨区域调配资源的原因的分析思路该原因必然是资源分布区与消费区的差异,要明确该资源分布规律及分布较多的地区:同时明确该资源紧缺区的紧缺原因,包括为何分布较少,为何需求量大,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

2、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影响的分析思路注意输入地和输出地的双向分析,注意利和弊的双向分析,注意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双向分析。

对输出地侧重说明将资源优势变为经济(面向对手原地发言)优势,并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促进基础设施建设等,对输入地则突出说明解决了资源短缺的问题,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促进该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

3、跨区域资源调配线路选择的分析思路要保证稳定、安全的资源供应;要考虑线路的造价,要考虑沿线地形。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学设计第一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学设计第一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西气东输工程对沿线地区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安排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感受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实际情况。
2.强化地理信息系统(GIS)在教学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利用GIS软件,让学生模拟分析西气东输工程对资源分布和调配的影响。
-引导学生运用GIS技术,探讨其他资源跨区域调配案例的效益和可行性。
3.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现实问题的能力,提高对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的认识,为今后参与相关领域的工作奠定基础。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堂讲授、小组讨论、实地考察等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学习资源跨区域调配的相关知识。
2.利用案例分析、问题解决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重点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大事的责任感,树立绿色、可持续的发展观念。难点在于如何激发学生内心的责任担当,使其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二)教学设想
1.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地考察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展示我国资源分布不均衡的地图、图表,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问题所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强调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国家发展、民生改善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责任感。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思考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结合课堂所学,绘制一张关于我国资源分布不均衡性的地图,并简要说明造成这种不均衡性的原因。
2.以小组为单位,撰写一篇关于西气东输工程的小论文,内容包括工程背景、意义、影响及国家政策等方面,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
注意事项:
1.作业提交时间:请学生在下节课前将作业提交给教师。

2019-2020年高中地理必修3教案: 5-1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2019-2020年高中地理必修3教案: 5-1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2019-2020年高中地理必修3教案: 5-1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一、教案背景1.模块:必修32.年级:高中二年级3.所用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4.所属的章节:第五章第一节5.学时数:40分钟(教室授课)二、教学设计1、教学三维目标:①.知识与技能(1)能说出我国西气东输工程的概况,如起点、终点、经过的主要省区。

(2)能通过读教材中附图,分析西气东输的主要原因,培养学生的理解与概括能力。

(3)能理解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带来的深刻影响。

(4)了解其他三大跨区域调配工程的线路及对区域发展来的影响。

②.过程与方法(1)总结归纳法:让学生对教材内容整理归纳,加强理解。

(2)逻辑分析法:运用相关图表及文字信息,分析“西气东输”的原因,进而归纳我国实施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及意义。

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认识资源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及其不均衡性,看到我国为协调资源分配、促进区域发展所做出的不懈努力,养成节约能源资源的好习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

(2)从正反两方面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对输出区和输入区地理环境的影响,学会辩证的看问题,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2、内容分析:本节内容选自新课标教材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第五章《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第一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

高中地理“必修1”,介绍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及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必修2”,介绍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必修3”在上述基础上,以区域为研究对象,结合“区域可持续发展”,将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原理应用于实践。

第五章是前四章内容的总结、递进和深化。

本节内容以“西气东输”为例,让学生认识到,资源跨区域调配不仅要关注对资源调出区和调入区的影响,而且还要关注对资源调配中所涉及的有关区域的影响。

“举例说明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要求学生通过实例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对调出区和调入区地理环境的不同影响。

高中地理必修3优质教学设计10:5.1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3优质教学设计10:5.1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教案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掌握南水北调积极意义和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2、了解南水北调对山东地区带来的积极影响;3、了解西气东输及西电东送工程建设的积极意义和带来的深远影响。

『重点难点』1、南水北调积极意义和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2、西气东输及西电东送工程的线路及产生的影响。

『学习过程』上课:同学们好。

组织教学(点名)限时3分钟答题---利用实物投影抽样展示点评(生先评,师后评)---同桌互评得分评价已做学案(全批全改)---点名表扬或婉转批评切换到电脑屏幕---导入新课: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有什么积极意义?给我们身边又带来什么影响呢?(板书课题---)三、南水北调的深远影响——以东线工程为例投影展示学习目标---1.积极意义将有效缓解调入区水资源紧缺的状况,改善城乡居民的生活用水和地区的生态环境,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师:下面全体记诵所带来的积极意义。

(1)社会效益①改善调入区的投资环境,吸引国内外资金,为发展经济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

②增加调入区水资源承载能力,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缓解城乡争水、地区争水、工农业争水的矛盾,有利于社会安定。

③有利于缓解水资源短缺对北方地区城市化发展的制约,促进当地城市化进程。

④为京杭运河济宁至徐州段的全年通航保证了水源。

使鲁西和苏北两个商品粮基地得到巩固和发展。

(2)经济效益①为北方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按目前价格水平估算,南水北调产生的经济效益可达600亿-800亿元。

②促进调入区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③通过改善水资源条件来产生潜在生产力,促进经济增长。

(3)生态效益①增加生产生活用水,美化环境,改善城乡居民的卫生条件。

②改善当地饮水质量,有效解决北方一些地区地下水因自然原因造成的如高氟水、苦咸水等含有对人体不利的有害物质的水源问题。

③缓解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趋势和漏斗面积进一步地扩大,控制地面沉降。

④有利于回补地下水,保护湿地和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1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实施资源区域调配的原因
2、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我国天然气资源利用开发现状的分析,培养学生地理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学生阅读分析图表文字信息,提高学生归纳和把握事物的能力
3、通过活动设计,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我国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分析,培养学生全面、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天然气跨区域调配工程的了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教学重点:
1、了解实施资源区域调配的原因
2、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掌握结合事例分析的能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概况
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
⑴自然资源的区域分布是很不均匀的,存在着明显的资源富集区和资源贫乏区。

且自然资源依在区域之间一般不具有流动性。

⑵区域间的发展水平不平衡,各区域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该区域所赋存的自然资源往往不匹配:需求量大的区域可能自然资源的赋存量少,需求量小的区域可能自然资源的赋存量多。

2.我国在实现资源的跨区域调配的大型工程
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北煤南运等
二、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典例——西气东输工程
主干管道建设
东部用户管网建设
(2002年7月正式开工建设,2004年实现全线贯通)
1.基础:新疆天然气资源
2.目标市场:长江三角洲
3.主干管道:西起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轮南油气田.向东经过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苏,最终到达上海,全长4200千米。

管道工程采取干支结合、配套建设进行,主干管道输气规模设计为年输商品气120亿立方米。

三、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1.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如图5.2所示)
使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各自的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从而影响了各地区的进一步发展。

⑴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对能源的需求量大,但是能源相对贫乏,使经济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

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拥有我国最大的城市群,能源消费量很大。

但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却是能源资源极度贫乏的地区,一次能源基本上全靠区外供给。

⑵西部地区因经济水平的限制,使丰富的能源得不到充分开发利用。

新疆的能源资源非常丰富,仅塔里木盆地的天然气资源量就占全国天然气总资源量的22%。

然而,新疆及其周边省区对能源的需求量都很小。

2.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改变过分依赖煤炭的能源消费结构,提高具有清洁能源优势的天然气比重。

⑴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现状——煤炭一直占到70%左右。

⑵大量使用煤炭作为能源带来的问题:
①可吸入颗粒物的主要来源之一
②造成我国酸雨影响范围大、危害严重(∵燃煤排入大气的大量二氧化硫)
③煤炭的堆放、燃烧的废渣都会造成环境污染
④长期以来北煤南运还给我国的铁路和公路运输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发达国家在大规模开发天然气之后,天然气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稳步提高,主要原因是什么
?点拨:随着科技进步和人类对环境的认识,煤炭的缺点逐渐明显,加之天然气清洁、使用方便、燃烧效率高、比较价格低等方面思考。

3.2002年,天然气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世界平均为23%,而我国只有2.7%。

?
3.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
——这是由我国油气资源的分布和开发利用现状所决定的。

⑴我国油气资源的分布
总体特征是西多东少、北多南少,陆上天然气主要集中分布在新疆
(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青海(柴达木盆地)、川渝(四川盆地)和陕甘宁的鄂尔多斯四大气区。

⑵开发利用现状

20世纪60年代以来,东北、华北地区一直是我国石油天然气工业的主要基地。

目前,这些地区的大部分主力油气田开采已到了中后期,陆续进入了产量全面递减阶段,增产难度大,导致东部地区油气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西部地区则成为我国油气工业新的战略接替区。

20世纪80年代,我国提出并实施了“稳定东部,发展西部”的油气发展战略,使西部
的难度。

四、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从国家层面的意义
①有利于调配能源资源地域分布不均的状况,优化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改善沿线主要城市的大气质量,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

②为沿途各省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契机,激活沿途省区钢铁、建筑、建材、运输、商业、水泥、土建安装和机械电子等产业的发展潜力。

2.从具体意义分析
⑴对西部地区发展的影响
①西气东输工程的起点在西部地区,气田勘探开发投资的全部、管道投资的3/4都在中西部地区。

西气东输工程的大量投资,将推动中西部地区天然气勘探开发和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并强力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②西气东输工程可以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使之成为当地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⑵对东部地区发展的影响
①通过管道输送的天然气,稳定可靠,从而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缺的状况,优化东部地区能源的消费结构。

②发挥东部地区的经济、技术优势,推动天然气化工、发电等产业的发展,以及用户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⑶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东、西部的协调发展
西部地区虽具有资源优势,但对资源的利用效率与东部地区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西气东输则将使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与东部地区的经济、技术优势合理配置,对于东、西部地区的
?
而且资源在东部会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从而为国家提供更高的税收;国家就可以用更多的税收;国家就可以用更多的资金用于对西部的投资和补贴。

2.通过西气东输输送到上海的天然气,价格只相当于进口天然气的3/4、同等热值煤气的2/3。

你认为是否应该提高天然气的价格,以促进西部的发展。

点拨:可以从不同方面分析。

⑷对环境的影响
①有利于改善东部地区的大气质量
据监测显示,在同等热值的情况下,与煤炭相比,利用天然气作燃料几乎不产生二氧化硫、粉尘等污染物质,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大为减少。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能源长期高度依赖煤炭,例如,上海市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70%。

从西部地区输送来的天然气,可以部分替代煤炭。

②为了最大限度减少对沿线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西气东输工程在建设过程中,严格环境保护的要求。

③在沿线农村地区推广使用天然气,可减少农民对薪柴的需求,从而缓解因植被破坏而
1.西电东送工程指开发贵州、云南、广西、四川、内蒙古、山西、陕西等西部地区的电力资源,并输送电力到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和京津唐等电力紧缺地区。

2.西电东送工程将形成三大通道。

⑴南部通道将贵州乌江、云南澜沧江和桂、滇、黔交界处的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的水电资源以及黔、滇两省坑口火电站的电能,开发并送往广东。

⑵中部通道将三峡和金沙江千支流水电送往华东地区。

⑶北部通道将黄河上中游水电和山西、内蒙古坑口火电站的电能送往京津唐地区。

[课堂小结】
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及青藏铁路并称我国跨世纪的四大工程。

随着这些工程的建设和投入使用必将对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板书设计
5.1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
一、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概况
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
2.我国在实现资源的跨区域调配的大型工程
二、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典例——西气东输工程1.基础:
2.目标市场:
3.主干管道:
三、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1.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
2.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3.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
四、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从国家层面的意义
2.从具体意义分析
(1)对西部地区发展的影响
(2)对东部地区发展的影响
1、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东、西部的协调发展
2、对环境的影响
【教学后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