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南充市蓬安县七年级语文上册 1 在山的那边(第1课时)学案
语文:第1课《在山的那边》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上).doc

第1课《在山的那边》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诗歌,掌握诗中生字、生词。
2、体会诗歌的朗读方法。
3、理解诗歌两部分的内容,理解诗中第一部分关键句子的含义,背诵第一部分。
预习导学:1、结合所给资料及课本方框中的内容了解作者及背景。
王家新 ,当代诗人,1957年生于湖北均县(现在丹江口市),1978年入武汉大学中文系读书,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陨阳师专任教,1985年借调到北京《诗刊》社从事编辑工作,1990年离开,1922年去英国,1994年归国,在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从事教学工作,出版的诗集有《纪念》(1985),《游动悬崖》(1997)《楼梯》等。
诗论集《人与世界的相遇》、《夜莺在它自己的时代》、《没有英雄的诗》,文学随笔集《对隐秘的热情》《坐矮板凳的天使》等。
2、朗读诗歌,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并注音。
痴.想()隐.秘()凝.成()诱惑..()喧腾..()一瞬.间()枯.干()扎.下()3、利用工具书,结合诗句理解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并在课本上做批注。
同时用楷书抄写三遍,要工整、规范、力求美观。
4、反复朗读诗歌,试说说诗歌的两部分分别写什么。
课堂交流:自学指导:品读精美语言片段,思考下列问题。
1、“我常伏在窗口痴想”,“痴想”的是什么?在这里有什么意义?2、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3、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4、“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当堂训练及作业:1、加点的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A 伏.在窗口(fú)痴.想(chī)B 隐秘.(bì)凝.成(nín)C 诱.惑(xiù)漫.湿(màn)D 枯.干(gū)一瞬.间(shùn)2、下边四组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 幻想凝成诱惑宣腾B 海潮攀登朦胧痴想C 隐秘清澈依然枯干D 漫湿一瞬间飘来深根3、孩童时代,谁都有过美好而朦胧的“梦”――梦想(幻想、理想),相信你也不例外,请用一句话大胆地写出来。
初一上册语文第一课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6篇)

初一上册语文第一课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6篇)七年级上册语文《在山的那边》的教案篇一创意说明:这是一篇美丽的童话,有诗一般的境界。
在朗读时可把“课文变形”了读,即把一般的文句“变”为诗行来阅读。
这种变形将美的语言显示得更美,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感受课文中的语言美。
教学步骤:一、分角色读课文二、复述故事情节三、别出心裁读课文1.教师:作者说,他是带着写诗的激情,带着写诗的语感,来创作这篇抒情童话的。
这篇童话的语言是优美的、简洁的、凝练的,像诗一样;具有较强的表现力,讲究含蓄、讲究节奏等等。
下面我们把这篇童话的有些段落“变形”了读,即把文中一般的文句“变”为诗行来阅读,同学们来感受一下是什么效果。
如:·他是一个盲孩子。
在他的世界里,没有光亮,没有色彩。
他是一个永远生活在黑夜里的孩子。
·变为:他是一个盲孩子/在他的世界里/没有光亮/没有色彩/他是一个/永远生活在/黑夜里的孩子·他们走过泥泞的旷野,踏上小路,走向家中。
变为:他们走过泥泞的旷野/踏上小路/走向家中2.讨论:文句这样“变形”后,你读起来的感觉有何不同?在山的那边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积累字词,解读诗歌的主要内容,领悟诗人寄予诗中的感情。
2、了解诗歌的基本知识。
把握诗歌中运用的象征手法。
3、引领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观照人生、感悟人生。
教学重、难点重点:1、品味语言,领悟诗歌主旨。
2、“山”、“海”的象征意义。
难点:引领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观照人生、感悟人生。
学习方法:读,熟读诗歌渐入文景;品,品味语言渐入佳境;悟感悟诗意感悟生活。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课时㈠、激情导入,走进课题:㈡、汇报预习,交流疑问,出示学习目标。
㈢、朗读诗歌,感知内容:1、一节写小时候自己对大山外面世界的痴心向往。
2、第二节写今天的我不断奋斗最终实现了理想。
并且把这个人生感悟告诉他人。
㈣、听读欣赏、领悟情感。
指导朗读:一节应读出“向往——疑惑——希望——失望——困惑”的语气;第二节应以“肯定、坚决”的语气为主旋律。
2023最新-七年级语文上册《在山的那边》导学案【优秀6篇】

七年级语文上册《在山的那边》导学案【优秀6篇】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语文上册《在山的那边》导学案【优秀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七年级语文《在山的那边》优选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读音准确、重音及停顿恰当。
2、品味重点词语(“山”、“海”、“爬山”)的深层含义,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3、联系实际,理解人生的意义。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读音准确、重音及停顿恰当。
2、品味重点词语的含义。
教学难点: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领会本诗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主要教学策略:朗读;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童年时代,谁都有过美好而朦胧的“梦”,——精彩纷呈、五彩斑斓。
而生长在大山里的孩子,他的理想会是怎样呢?让我们一起走近这座山,去看看山的那边有什么!(板书课题,出示教学目标)二、检查预习字词情况。
(出示幻灯片)注音并解释:痴想凝成一瞬间喧腾隐秘三、朗读诗歌(了解诗歌常识)1、学生默读,大致了解诗歌内容。
2、教师配乐朗读,注意重音、语气及停顿。
3、学生分组散读,教师巡视指导。
4、指名朗读,师生评价优缺点。
5、齐声朗读。
四、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四人一小组合作探究,讨论两节诗的大意,然后选代表发表看法,要求用语简洁、准确。
教师明确:第1节童年时的向往与失望第2节成年后的执着与感悟五、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歌所蕴涵的思想感情1、结合朗读重音,指导学生分组探究式阅读,讨论以下问题①“山”、“海”、“爬山”在本文有什么深层含义吗?②“痴想”这个词在这里指什么?③“铁青”是指山的颜色吗?如果不是,又表现的,是什么?④ 怎么理解“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句话?⑤“诱惑着我的山顶”中山顶的诱惑力在哪里?⑥“枯干”是什么意思?“枯干的心灵”如何理解?⑦ 文中多次写到“一次又一次”、“一次次”,有什么作用?代表发言后明确:①“山”象征着挫折、困难,“海”象征理想与信念,“爬山”象征艰苦奋斗。
七年级上册语文在山的那边的教案(最新9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在山的那边的教案(最新9篇)《在山的那边》课堂实录篇一1、课前,学生板书每天一句话上课,学生给大家讲解句子大意(一般从古诗文来的语句如此处理)2、交代上课内容:师:感谢**同学对我们的激励,(承学生对“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理解,另一个班写的是“三人行,必有我师”,老师接过来的话是相互学习的问题)让我们带着我们的志向开始我们中学学习的旅程,今天我们第一站是《在那的那边》(板书课题、作者)师:同学们读过这首诗吗?部分学生:读过师:没有读过的同学请起立二生起立,忐忑师:那你们来猜测一下,在山的那边是什么?生:是山师:为什么?生:山区里的山是连绵不断的师:如果你住在这样的地方,你希望山那边是什么?生:城市师:为什么?生:山区太穷、太落后,我希望能过富裕、现代化的生活。
师:是啊,很多山区太落后了,真希望山区的人们都能过上富足的生活。
生:我不同意他的看法,我觉得师:昨天我们不是说不说觉得生:笑。
我认为,山那边不再是山。
作者说在山的那边,肯定是说,很多山以外的地方,那肯定不会是山了。
师:那你希望会是怎样的地方呢?生:我希望是海。
师:理由?生:山区太闭塞,我希望能看见广阔无边的大海,海会给我一种心胸开阔的感觉,还会给我力量。
师:好啊,男孩子就该有海一样的心胸。
师:这两个同学没有读过课文,他们有了这样不同的认识,其他同学读过了,如果你们来写《在山的那边》,你们会写什么呢?生:我会写山的那边是草原,因为我特别渴望见到草原,还希望能骑上马在辽阔无边的草原奔驰。
师:跃马扬鞭在草原上疾驰,好,令人神往。
生:我希望山的那边是四通八达的大路,因为山路一定很难走,我希望能有平坦的道路通往我想去的地方师:走出大山、走向远方,可能是很多山里人的梦想,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呢?如果有便利的交通,他们和外面的联系会更多、摆脱贫穷也会更容易些。
……(还有不少,记不清了)师:同学们说了这麽多想法,老师也想和大家说说自己的想法刚看到这首诗的题目,老师就想作者说的在山的那边肯定不再是山了,但是如果我来写,我希望山的那边还是山。
1.1 在山的那边 第一课时 学案(新人教版七年级上)

1.1 在山的那边第一课时学案(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学习目标1.掌握生字词,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
2.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意境。
重点难点重点:朗读。
难点:体味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一.预学导航(学情检测)(一)知识领航朗读全诗,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二)自主学习1.找出课文中的生字词,查字典,给这些生字词注音并解释,掌握这些词语的运用。
(1)痴想(chī):(2)隐秘:隐蔽,不外露。
(3)铁青:形容人恐惧、盛怒或患病时发青的脸色。
(4)凝成(níng):凝结成。
(5)诱惑(yòu):吸引,招引。
(6)喧腾(xuān):喧闹沸腾。
(7)漫湿:水满湿润。
(8)枯干(kū):失去水分,没有水。
(9)一瞬间(shùn):一眨眼之间。
2.学生疑问(归纳整理学生的主要问题):二.共学助行(活动设计)1.朗读指导:初中语文学习要求我们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所谓正确,就是要求读准字音、不添字漏字;所谓流利,就是吐字清晰,停顿合理;所谓有感情,就是要根据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抑扬顿挫,讲究音量、速度、语气、语调的合理配合等,从而更深刻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痴想”原意是发呆地想,这里的意思是,总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
说明“我”从小就不愿困居于狭小的天地,追求新的世界。
学法指导:从思考“痴想”的原因入手。
6.探究质疑: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答案要点:因为“我”小时候想望山那边的海,爬山是为了望见大海,而这个想望并没有告诉他人,所以说是“隐秘”的。
学法指导:扣住“隐秘”来思考7.探究质疑: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答案要点:“铁青”不仅写出远山的颜色,也是“我”心情沮丧时的主观感觉。
“我”爬上山顶,本以为能看见大海,结果望见的依然是山,大失所望,沮丧极了,好像山在那里责备我痴心妄想,脸色铁青。
运用的是拟人手法。
学法指导:从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的角度思考8.探究质疑:“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答案要点:“我”原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现在明白这是幻想。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在山的那边》教案(1).docx

《在山的那边》一、教学目标1. 知识和能力:积累字词,了解诗歌的基本知识。
2. 过程和方法:解读诗歌的主要内容,领悟诗人寄予诗屮的感情。
把握诗歌中运用的彖征手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领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人生。
二、教学重点1. 品味语言,领悟诗歌主旨。
2. “山” “海”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难点引领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人生。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品味法、合作讨论法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由杜甫的《望岳》和两幅图片(一幅是深山中跋涉的农人,一幅是美丽的大海)激发孩子们对外面世界的强烈渴望,从而引出课题。
(二)知识预览1. 作者简介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均县(现在丹江口市)。
1978年入武汉大学中文系读书。
1982 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那阳师专任教。
1985年借调到北京《诗刊》社从事编辑工作,1990年离开,1992年去英国。
1994年归国,在北京教育学院屮文系从事教学工作。
出版的诗集有《纪念》(1985)、《游动悬崖》(1997)等。
2. 写作背景本文作者王家新出生在湖北省的武当山下。
一片寂静的校园,一条清澈的小溪以及环抱着的群山,便构成了他幼小的心灵世界。
而作为一个充满着强烈好奇心的少年,他决不会满足于这片小小的天地。
于是他产生了在山的那边是什么的想法,并为着这一理想进行艰苦地探寻,这种探寻甚至彫响了他的一生。
后来,他把在探寻和奋斗过稈中的所有感受和体验写成了一首诗,于是就有了这篇课文《在山的那边》。
【教学设计意图:补充文学常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3. 正音解词,扫除阅读障碍。
(根据课标要求和学情制定字词学习内容)(三)整体感知1. 范读课文。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播放视频或音频文件范读)2. 放声朗读全诗,揣摩朗读的停顿和重音的处理。
朗读要求: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语气和谐、感情饱满。
(以第一节为例,由老师指导学生朗读)3. 以小组为单位,互相听读,并在朗读的过程中思考下列问题:(1)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山”和“海”的含义是什么?“山”比喻困难、障碍等,“海”比喻理想、信念、成功等。
《在山的那边》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在山的那边》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在山的那边》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2、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文学欣赏能力。
3、联系生活实际,感悟生活哲理。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2、复述课文内容,体味人生的哲理。
【课前准备】组织学生认真预习《在山的那边》的课文内容:查字典解决“读一读、写一写”和注释中的问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让学生写“在生活中遇到困难自己是怎样处理的”练笔,准备上课时在班里交流。
【教学内容】《在山的那边》是诗人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这首诗抒写了童年的向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设计】一、初步感知1、导入:评论、补充。
)(说明:可由教师鼓励学生探究回答,答案不必求统一,让学生在听读讨论后对诗歌有初步的了解。
)(在此基础上,可让全班学生再次朗读诗歌,加深印象,也为进一步赏析诗歌作准备。
)二、精读品味(过渡:对诗歌有了大概的了解,还要品读诗歌形象而精练的语句,好的诗句总有画龙点睛之处,品读这些诗句,就能更好地领悟诗歌所蕴含的意味,获得思想启迪。
)1、自主、合作探究:屏幕投影思考题,学生思考:1、自由朗读诗歌第二节,思考作者是怎样看到全新的世界,实现人生理想的?2、找出你认为最形象、精练的语句,反复品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生自由朗读后,可四人小组讨论,共同探究以上问题。
) 教师小结: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抓住不同的语句谈感受,体会到诗人用群山和大海的形象表达了人生的信念;并以自己的人生感悟启示我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只要战胜困难,坚持奋斗,理想终将实现。
2、朗读指导:屏幕投影朗读知识:重音(重读、轻读)、语速、停顿。
(教师指导朗读,把朗读和品味结合起来,通过反复品读,更好地领悟诗歌所蕴含的意味,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感情。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在山的那边》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

教师寄语: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
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
学习目标1 理解、积累“痴想、隐秘、诱惑、喧腾”等词语。
2、初步了解诗歌常识。
反复朗读,理解诗歌蕴含的哲理。
3、领会诗中“山”与“海”的艺术形象蕴含的意味,培养欣赏诗歌的能力。
品味诗歌语言,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然后解释词义:凝.成()___________________诱惑.()___________________一瞬.间()__________________隐秘.()___________________喧.腾()___________________痴.想()_________________二、理解探究2、听读课文录音,学生跟读,想像诗歌中具有审美意义的艺术形象,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和思想感情3请学生说出对诗歌意旨的理解。
三、合作释疑4、学生研读诗歌,提出理解中的疑难诗句,小组合作探究:⑴“隐秘的想望”指什么?为什么说“隐秘”?⑵怎样理解“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⑶“我常伏在窗口痴想”中“痴想”在这里是什么意思?⑷“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是什么意思?⑸“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指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⑹“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5、再探⑴“在山的那边,是海”,对这个“山”字,“我”小时候理解的和今天的理解有什么不同?⑵诗人领悟妈妈所说的“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不是自然界的海,那么,什么是“信念凝成的海”?诗中有没有回答这个问题?⑶读第一部分,你觉得小时候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⑷结尾表达的信念,如果用议论语言该怎样表达?“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⑸有人说,这首诗在艺术上波澜迭出,紧扣人心,结合阅读体验说说你的理解。
四、课内精读今天啊,我竟没想到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_________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因为我听到海_______在远方为我_______──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在山的那边,_________?是的!人们啊,请相信——在不停地_________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_________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_________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_________你的眼睛……1、依据课文为上文空缺处填上适当的词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在山的那边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王家新及其代表作品,扎实掌握痴、瞬、凝等重点生字词。
2、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3、品味重点词句的深层含义。
【学法指导】
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读是一切的基础,直至能够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扫清文字障碍,熟记重点字词。
2、勾画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品味其妙处,并把你的理解写在课本边上,运用好双色笔。
【知识链接】
一、走进王家新
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丹江口市。
在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从事教育工作,出版诗集有《纪念》《游动悬崖》等。
另有诗论集《人与世界的相遇》等,还编著《中国当代实验诗选》《当代欧美诗选》《二十世纪外国重要诗人论诗》《叶芝文集》等。
二、背景解读
《在山的那边》是作者在1979年写的一首诗,当时作者还是一个从边远山区来到大学校园不久的大学生。
这首诗起源于作者的童年经验,作者生于湖北西北部山区的武当山下,父母为中小学老师,他从小随着父母的工作调动,在五六个地方生活过,但一直没有走出山里的世界。
世界对于幼年的作者来说,就是放学后一片寂静的校园、山川中那道清澈的河流以及环抱着这一切的无言的群山。
而作者偏偏又是一个耽于幻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强烈好奇心的少年。
诗的开头两句,正是作者“小时候”的真实写照。
其实几乎在每一个人的童年和少年时期都有一些“隐秘的想望”,而诗中的这种对“山那边”的遥望和幻想,构成了作者小时候特有的秘密,甚至隐秘地影响到了作者的一生。
三、文体知识
诗歌,文学的一类,与小说、散文、戏剧合称为四大文学体裁。
它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富于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具有节奏韵律,一般分行排列。
可以歌咏、朗诵。
【自主学习】
1、朗读诗歌
请同学们根据朗读指导,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读出情感,读出意韵。
朗读指导:朗读作为一种读书方法,一直以来是语文的优良传统。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诗歌需在不断的诵读中方能体现其神韵,现代诗歌更是如此。
掌握诗歌朗诵的基本要领,力求做到读音、停顿正确,一般说来,顿号后的停顿最短,逗号后的停顿长一点,分号和冒号后的停顿再长一点,句号、问号、感叹号和省略号后的停顿更长一些。
确定轻读重读及声音的长短,读出鲜明的节奏感。
能根据诗歌思想内容准确地读出诗句的语气,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根据情感的需要,掌握朗读的语速。
诗歌朗读的语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表现的内容是欢快的、激动的或紧张的,速度要稍快一些;表现的内容是悲痛的、低沉的或抒情的,速度要稍慢一些;表现的内容是平铺直叙的,速度就要力求平稳、不紧不慢。
态度自然大方,读准字音,不漏字,不添字,不错字。
让自己走进文中,你就是作者!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痴.()想隐秘.()诱.惑()几.乎()
扎.根() xuān()腾一shùn()间 yùn()含
3、词语积累,解释下列词语。
痴想:信念:
诱惑:喧腾:
4、请同学们从本诗歌中各找一句运用拟人、比喻手法的典型诗句。
【合作探究】
1、“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铁青”是写山的颜色吗?“打了一个零分”是什么意思?
2、“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为什么说一座座山顶会“诱惑”着我?
3、请同学们谈谈你对诗句“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的理解,并说说“种子”指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4、“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润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诗中的海潮指的是什么?整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拓展延伸】
有人说:“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河上的桥梁。
”这个句子充满了哲理。
请你也试着将《在山的那边》全诗的内容浓缩提炼,仿照这个句子写一句能概括全诗哲理的话。
【当堂检测】
学习建议:请测测自己的学习情况吧!要细心地做,认真地思考,才能测出自己的水平啊!要独立完成哟。
1、辨析词语将下列相近词语依次选择填在横线上
(1)伏 / 趴痴想 / 幻想
小时候,我常在窗口——山那边是什么呢?
解析指导:希望同学们认真揣摩品味每个词的含义,结合语境选出最合适的词语,而不仅仅是依据课本选出。
如“痴想”是傻傻地想,发呆地想,达到了痴迷的程度,符合小孩子的心理和性格特点。
而“幻想”主要是指对没有实现的事物的想象,不能很好体现孩子纯真的傻傻的性格特点。
(2)漫湿 / 浸湿枯干 / 干渴
——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了我的心灵……
2、仿照示例扩写句子。
例:海在喧腾→海在远方为我喧腾→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
树在点头→→
3、背诗竞赛。
【课堂小结.整理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