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在山的那边
精编人教版初一上册语文《在山的那边》教案三篇

人教版初一上册语文《在山的那边》教案三篇篇一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背着背包,在父母的陪同之下,兴高采烈地来到泸水四中,开始了我们人生当中的另一个转折点。
那么,三年以后乃至更长的将来你想要达到什么目的或做什么呢?并说说为达到这一目的,你将如何做?请同学们说说。
(根据学生所说的情况来点拨引导并揭示课文)板书:在山的那边王家新二、整体感知1、标题为“在山的那边”,那么,山的那边究竟是什么呢?提示: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全新的世界”。
2、提出问题:提示:在教学反馈中。
三、局部品味1、提问:“山的那边是海”,这个“海”是怎样的“海”呢?提示: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全新的世界”。
2、为什么说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和海是“全新的世界”?揭示“海”的象征意义。
提示:⑴举一个例子来说明:试想一想,云南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大学的校园是怎样?引导学生说了这一问题以后。
点拨:这些大学的校园里你没有到过,只是你想像中的校园。
用诗中的句子来说,这些大学就是你想象中的“海”;所以说,“海”是作者主观想象的海,并不是自然景物中的大海。
但是,当你一踏进这些校园时,学校里的一切,就会给你一种特别美的感觉,这种感觉用诗中句子来回答──“全新的世界”。
⑵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知道作者所说的“海”是指人所追求的最终目的,或者说奋斗目标,即理想。
(还可以举:搬进新家里、考入泸水四中、经过苦思苦想而完成的一道数学题、通过整理房间后进去房子时的感受等例子来说明。
)板书:海──奋斗目标(理想) 的象征。
3、既然说“海”是一个“全新的世界”,那么,作者为了实现看到这个“全新世界”的“海”,沿途中经历了怎样的艰难险阻呢?提示:“山”。
4、既然是“山”,那么,“山”又有何特点呢?提示:“山”──“铁青着脸色”、“无数座山”。
5、“铁青”、“无数”的含义?请举例说明:为什么说山是“铁青”和“无数”的?提示:⑴小学──中学──大学(时间长、困难大、苦、坎坷)⑵怒江峡谷──昆明──北京──世界(路途遥远艰辛)⑶人民生活贫穷落后──小康(科技发展慢)⑷爱国人士──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付出了血的代价,才有今天的“全新世界”。
人教版《在山的那边》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及教案

人教版《在山的那边》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及教案教案:课文:《在山的那边》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在山的那边》这篇课文,了解儿童间相互欺凌的现象,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互助合作的精神。
2. 分析文章结构和语言运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学会运用“在……上/下面”、“跑起来/走起来”等相关词汇进行句子拓展。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互助合作的精神。
难点:运用相关词汇进行句子拓展。
教学准备:课文《在山的那边》及相关教辅资料。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标题《在山的那边》,提问:你们听过这个故事吗?你们有类似的经历吗?Step 2:阅读课文1. 首先,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识别出不理不睬、虚张声势等词语。
2. 分组讨论:请学生就课文中的问题进行讨论,例如:“为什么阿东一会在山的这边,一会在山的那边?”“怎样才能解决他们之间的纠纷呢?”3. 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内容,并逐段解读,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Step 3:语言运用1.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句子结构和语言运用,例如:使用“在……上/下面”、“跑起来/走起来”等进行句子拓展。
2. 教师提供相关例句,引导学生运用相关词汇进行句子拓展。
Step 4:情感教育1. 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如果你们是课文中的小明,你们会怎么做?2. 分组讨论:请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并记录下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3. 学生展示讨论结果,并进行总结。
Step 5:小结与拓展1. 教师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小结。
2. 提问学生:你们还能想到其他与课文相似的故事吗?请用词语和句子描述这个故事。
课后作业:1. 思考:你们能够想象出阿东和小明后来是如何解决问题的吗?请写一篇小短文描写他们之间的友谊。
2. 阅读课外书籍或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更多关于关爱他人、互助合作的故事。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在山的那边4篇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在山的那边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在山的那边精选4篇(一)教学目标:1. 了解课文《在山的那边》的内容和主题。
2.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3.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4.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珍惜之心。
教学重点:1. 能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主题。
2. 能够运用重点词汇和句型进行语言表达。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珍惜之心。
教具准备:1. 课本《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2. 大自然的图片。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1. 看图说话:出示大自然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对大自然的感受和喜爱之处。
2. 引入课文《在山的那边》:与学生共同探讨课文的主题和内容。
Step 2:阅读理解(15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 听读课文: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并注意语音语调。
3. 课文理解检测:提问学生有关课文的基本问题,如主要人物、发生的地点和情节等。
Step 3:词汇学习(10分钟)1. 分析课文中的生词和难点词汇,如“山巅”、“羌笛”等。
解释词义,并给出例句进行理解。
2. 学生跟读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并进行词汇拓展。
Step 4:语言表达(10分钟)1. 教师指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句型进行表达,如“在山的那边有一片绿色的森林。
”2.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运用所学句型进行口头表达。
Step 5:情感教育(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大自然对人类的意义和作用。
2. 鼓励学生从课文中体会大自然的美丽,并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珍惜之心。
3. 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提倡绿色出行和环保行为。
Step 6: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
2. 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点和课文内容。
3. 进行简短的问答活动,检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Step 7:作业布置(5分钟)1. 在作业本上完成课后习题,巩固课文内容。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在山的那边》 PPT课件

作业 (1)根据“山”与“海”在文中的含 义,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以“我终 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也可 以写自然的海)。 (2)抄写生字。
在山的那边
在山的那边
原意:发呆地想;诗里的意思是:作者神 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 度。说明“我”从小就不愿困居于狭小 的天地,立志追求“全新的世界”。
在山的那边
2.“隐秘的想望”指什么?为什么说“隐 秘”?
小时候想望山那边的海,爬山是为 了望见大海,这个想望并没有告诉他 人,所以说“隐秘”。
在山的那边
“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 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这句诗中“铁青”什么意思?是 写山的颜色吗?如果不是,那又是 表现什么?
困难;“爬山”比喻艰苦奋斗。
诗歌主旨: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
是,只要不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
会实现。
在山的那边
讨论,理解重点词语含义。 诗歌的语言是非常凝练而又有丰富内
涵的,请找出你喜欢的并认为含义深刻
的诗句细细品味,你不理解的词语或句
子也画下来一起讨论。
在山的那边
1、如何理解“痴想”在文中的意思?
在山的那边
全诗讲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诗人把自己的人生感悟,把自己的坚 定信念,告诉人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
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
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
在山的那边
“山的那边是海”,这个“海”是 怎样的“海”呢?
“用信念凝成的海”、
“全新的世界”。
在山的那边
为什么说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海 是“全新的世界”? 作者所说的“海”是指人所追求的最 终目的,或者说奋斗目标,即理想。
在山的那边
请同学们概括诗歌两部分的内容。
七年级语文上册19《在山的那边》课件(新版)新人教版

妈妈给我说过:海 哦,山那边是海吗?
于是,怀着一种隐秘的想望 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
可是,我却几乎是哭着回来了
——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 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妈妈,那个海呢?
在山的那边,是海! 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今天啊,我竟没想到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 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
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 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
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
——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 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在山的那边,是海吗?
是的!人们啊,请相信——
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 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 你总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
七年级人教版语文《在山的那边》原文及教案

七年级人教版语文《在山的那边》原文及教案教案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要遵守教学进程的基本规律,挑选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下面作者给大家带来关于七年级人教版语文《在山的那边》原文及教案,期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七年级人教版语文《在山的那边》原文一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妈妈给我说过:海哦,山那边是海吗?于是,怀着一种隐秘的想望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可是,我却几乎是哭着回来了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山那边的山啊,乌青着脸给我的空想打了一个零分!妈妈,那个海呢?二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今天啊,我竟没想到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败兴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由于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在山的那边,是海吗?是的!人们啊,请相信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地克服败兴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时照亮你的眼睛……七年级人教版语文《在山的那边》教案【教学假想】本诗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的第一首当代诗歌,因此要从朗诵上着手,引发学生对诗歌的酷爱。
要让学生对诗句的品味有自己的体会,敢于说出自己的见解。
教学思路为:朗诵训练——知道内容——体会情感——品味语言——自由提问——比读一诗。
【实行进程】一、朗诵训练。
老师范读,并教给朗诵的方法:重音、停顿、节奏、情感。
第一小节要读出童心的好奇,第二小节要读出感悟的豪情。
学生学读。
老师播放钢琴曲《海边的星空》,学生和着乐曲朗诵全诗。
二、知道内容。
齐读后探究:1、如果用一句话概括本诗所描写的内容,该怎么说呢?(我期望海、追寻海的进程)2、本诗分为两节,这两节诗有什么不同,请同学们从两节诗所写的时间、事情、心理、方式四个方面来比较这两首诗。
明确:从时间看:第一节写我童年时期,第二节写我长大以后;从事情看:第一节写我期望海,第二节写我追寻海;从心理看:第一节写我的向往和困惑,第二节写我的感悟和信念;从方式看:第一节是我与妈妈的对话,第二节是我写读者的对话。
人教版小学七年级上册语文电子书

着喇叭冲过去,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
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
蚊子战胜了狮子,又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
蚊子将要被吃掉时,叹息说,自己同最强大的动物都较量过,不料被这小小的蜘蛛消灭了。
这故事适用于那些打败过大人物,却被小人物打败的人。
智子疑邻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
”其邻人之父亦云。
暮而果大亡其财。
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塞翁失马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
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在山的那边》课件

检查项目 1.课本: 包书皮 2.红蓝钢笔或水笔 3.小纸片 4.小字本: 抄写《静夜思》 5.笔记本: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今天我学到了…” 2)复习《在山的那边》 ①朗读 2 遍,家长签字 ②字词注音、解释 ③课后第一题作业: 1、第二题(语文本) 2、第三题(笔记本) 3、预习《短文两篇》(笔记本)
【tips】本文由王教授精心编辑整理,学知识,要抓紧!
凝结而成。 使用手段, 使人认识模糊而做坏事; 吸引, 招引。
喧闹, 沸腾。 一眨眼之间。 检查预习 讨论品味词语: 痴想: 铁青着脸: 诱惑: 枯干: 童年的幻想
困难的艰巨性 成功的喜悦 理想破灭后的失望与痛苦 认读生字 整体感 知 探究词义 品味词语 小时侯,我常在窗口痴想 ——山那边是什么? 妈妈给我说过:海 哦,山那边是海吗? 于是,怀着一种隐秘的想望 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 可是,我却几乎是哭着回来了 ——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
3、要不怕困难,坚持奋斗,才能实现 人生理想。
从时间上说, 第一诗节写我童年的时候;第二诗节写我长大 以后。
从内容上说, 第一诗节写我想望和困惑;第二诗节写我长大 以后的拼搏和奋斗。
从象征意义上说, 第一诗节写的“山”和“海”就是现实中“山”和 “海”, 第二诗节中的”山“象征了困难, ”海“象征了信念。 研读赏析
1)标段序
2)字词: 注音,解释,造句 3)朗读: 签字
4)第一题 下课啦! 放飞理想展翅翱翔 紫藤萝瀑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山的那边》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诗歌常识,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学会阅读赏析诗歌。
2、领会诗中“山”和“海”的艺术形象蕴涵的意味,品味诗歌语言,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3、学习诗人对人生的思考所得到的启迪。
学习重点:把握诗歌总体形象,感悟诗歌的思想内容。
学习难点: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学法点拨:诵读-感悟;自主-合作-探究
资料助读
(一)关于诗歌
1、诗歌:文学体裁的一种,它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的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集中的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一般分行排列。
2、诗歌分类:根据表现内容,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
根据诗歌的外在形式和语言特点,分为格律诗和自由律诗。
3、诗歌的特点:①诗歌的内容是社会生活最集中的反映。
②诗歌有丰富的感情和想像。
诗歌是直接抒发作者的感情,从感情上打动读者的。
③诗歌的语言是精炼的、形象的、音调和谐、节奏鲜明的。
④诗歌在形式上,不是以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的,分行的主要根据是节奏。
4、诗歌的表现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借代、象征、衬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联想和想象、欲扬先抑、动静结合、虚实结合、以小见大等。
5、意象:寄托作者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构成一种意境的各个事物)
(二)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简介
1、作家作品
王家新,曾用笔名北新等。
1957年出生于湖北丹江口。
1972年入湖北丹江口市肖川中学。
1974年高中毕业后下乡到肖川农化厂劳动。
1977年考人武汉大学中文系,就读大学期间开始发表诗作。
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
1983年参加诗刊组织的青春诗会。
1984年写出组诗《中国画》、《长江组诗》等,广受关注。
1985年借调北京《诗刊》从事编辑工作,出版诗集《告别》、《纪念》。
1986年始诗风有所转变,更为凝重,告别青春写作。
这时期的代表作有《触摸》、《风景》、《预感》等,诗论《人与世界的相遇》。
1992年赴英作访问学者,1994年回国,后调入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2、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1979年,当时作者还是一个从边远山区来到大学校园不久的大学生。
王家新生于湖北西北部山区的武当山下,父母为中小学老师,从小随着父母的工作调动,在五六个地方生活过,但一直没有走出山里的世界。
世界对于幼年的他来说,就是放学后一片寂静的校园、山川中那道清澈的河流以及环抱着这一切的无言的群山……《在山的那边》起源于作者的童年经验,与他童年的挫折经验以及在这种挫折中日渐深沉的感悟和信念有关。
一、字音字形词义
痴想隐秘铁青凝成诱惑喧腾一瞬间
痴想:原意是发呆地想,这里指总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
诱惑:招引
喧腾:喧闹沸腾
二、阅读理解:
1、诗歌的第一部分,这部分从时间上看写我的童年时期;从事情上看写我渴望海;从方式上看写“我”与妈妈的对话。
2、“哦,山那边是海吗?”这句诗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写出了作者想去看海,但对妈妈的话表示怀疑的心情。
3、“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铁青着脸”写出了“我”失望、沮丧的心情,“铁青着脸”的原因是山色是青色的,只因为“我”的心情不好,好像山也铁青着脸在那里怪我妄想,笑我幼稚
4、“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运用的修辞手法是拟人,运用这种修辞手法的好处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幻想的落空,通俗易懂,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诗中“打了一个零分”的言外之意是我见到海的幻想全然落空。
5、诗的开头两句,用了“常”“伏”“痴”三个字,表明“我”小时候是什么样的一个孩子?
我小时候是一个富于幻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强烈好奇心的少年。
6、“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种子”是指山那边的海,比喻信念;“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山顶”的诱惑力在于总以为爬上山顶就可以望见大海
7、诗中的“山”是指重重困难,“海”是指理想境界,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和象征的表现手法,其作用是形象、具体、生动,增强了内容的深度,有力地揭示了主题
8、诗中的“失望”是因为山那边还是山,“这样一座山顶”是指前面可以看到海的山顶,“枯干的心灵”表示的意思是对理想的迫切渴望
9、“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一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我”原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现在明白这是幻想,所谓“零分”就是说幻想全然落空。
表达了作者没有见到大海的失望、沮丧的心情
10、“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这里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信念?
表达出作者对战胜一切困难,实现人生理想的坚定信念。
11、“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几句诗中,“枯干的心灵”比喻什么?如何理解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对理想的渴望;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12、“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含义?
理想境界的实现使人兴奋、惊喜。
13、小时候爬山“我却几乎是哭着回来了”,长大后,我“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你能分别用两个成语来概括这两个时期的爬山经历吗?从中可以看出“我”是怎样一个孩子?
大失所望百折不挠我是一个敢于幻想,充满好奇心,不懈追求的孩子
14、诗中用了两个破折号,第一个破折号的作用是承前解释,第二个破折号的作用是启下延伸;诗中还用了两个省略号,第一个省略了“漫湿”后的情景,第二个省略了“照亮”后的情景
15、这首诗叙述了一个山区孩子童年的“梦”。
这个“梦”是对大海的热烈向往。
请介绍一下你童年的梦,并说说怎样才能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