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庆市2016年高考语文知识点-诗词赏析.doc(良心出品必属精品)

合集下载

2016年高考语文古诗鉴赏

2016年高考语文古诗鉴赏

2016年高考语文古诗鉴赏“情感分析题”诊断与突破:善用五个“抓手”,做好情感分析题高考考查古诗鉴赏的重中之重是对所给诗歌的思想感情的把握,其角度有二:一是直陈式,要求直接答出某句(某联、某片等)或全篇的思想感情;二是分析式,要求不仅要答出其思想感情,还要进行分析。

而后者恰恰是考生的软肋,不少考生感到无从下手。

二轮复习,就要“救弱补长”,要学会找到“抓手”,切实练就情感分析题的硬功夫。

自我诊断,找出答题短板1.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 水仙子·寻梅乔吉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履霜①,树头树底孤山②上。

冷风来何处香?忽相逢缟袂绡裳③。

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淡月昏黄。

注①两履霜:一双鞋沾满了白霜。

②孤山:位于杭州西湖之中,北宋著名诗人林逋曾隐居于此,赏梅养鹤。

③缟袂绡裳:缟袂,素绢的衣袖;绡裳,薄绸的下衣。

结合全曲,简要分析作者情感的变化。

答案先写寻梅时的急切之情,再写遇梅时的惊喜(欣喜)之情,最后写酒醒后的失落(惆怅、怅悯)情绪。

解析分析作者情感的变化,要抓住全曲第一大句中的“两履霜”,第二大句中的“忽相逢”,第三大句中的“酒醒寒惊梦”和“笛凄春断肠”。

赏析此曲前三句写寻觅梅花的过程,事实上是作者对理想执着追求的过程。

“冷风来何处香?忽相逢缟袂绡裳”两句,给人一种“众里寻他千百度”,终达彼岸的愉悦。

出人意料的是,作者的情绪却陡然倒转:冷风彻骨,骤然酒醒,凄婉的笛声令人断肠;而朦胧的月色,正把梅花消溶。

结尾连用三个典故,进一步描写梅花的神韵,自然带出诗人因理想难于实现的感叹和忧伤。

此曲情感起伏回环,情节一波三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复杂的心曲,折射着当时复杂的社会现实。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赠程处士王绩百年长扰扰,万事悉悠悠。

日光随意落,河水任情流。

礼乐囚姬旦[注],诗书缚孔丘。

不如高枕枕,时取醉消愁。

注姬旦:周公。

相传周代的礼乐制度都是周公制订的。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2016年高考诗歌鉴赏

2016年高考诗歌鉴赏
2012年高考诗歌鉴赏
• 一、诗词基本知识 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近体诗(又称“格律诗”)。 • 近体诗:分为律诗、绝句。 • 律诗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首联(一、二句)、 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颔联、 颈联必须对仗。 • 绝句每首四句,有五绝(五字)、七绝(七字),二、四、六、八 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 古体诗:包括“近体诗”出现以前的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 作,也包括“近体诗”出现以后的除“近体诗”以外的所有诗 作。“歌、行、吟”分别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如岑参的《白 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 姥吟留别》。
以折柳表惜别。“柳”,“留”的谐音,折 柳有相留之意。故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此 “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故柳永在《雨霖铃》 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 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李白 《忆秦娥》)——西安霸陵桥的两边长满垂柳, 而霸陵桥是首都的门户,这里是是送别的地方, 在霸陵桥折柳送别特别能表达伤离别的情感。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笛声中《折杨柳》 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从 来不曾看见。
课堂精讲精练
鉴赏形象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鉴赏人物形象要分析刻画形象的 手法,注意分析形象的相关描写,分析 形象所处的环境; 2. 鉴赏景物要分析具体景物的含义, 注意景物的特点和作用; 3. 注意意象的特定含义、隐性含义、 比喻意义和象征意义,注意不同意象表 现出不同的意境。
规范答题步骤
(1)概括形象特点; (2)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3)形象的意义。(思想内容及
考纲要求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 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 者的观点态度。

2016年高考真题训练之诗歌鉴赏

2016年高考真题训练之诗歌鉴赏

2016年高考真题训练之诗歌鉴赏一.(2015全国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岑参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

〔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

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8.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5分) 9.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二. (2015全国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残春旅舍韩偓①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②。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免被尘埃污③,拂拭朝簪待眼明④。

【注】①〔韩偓(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

②〔咸京〕这里借指都城长安。

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

④〔朝簪〕朝廷官员的冠饰。

8.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

(5分) 9.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6分)三.(2015安徽)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月圆①[唐]杜甫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②。

未缺③空山静,高悬列宿④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注】①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流寓夔州时所作。

②〔绮逾依〕这里指(席子上的)光彩更加柔美。

③〔未缺〕指月圆。

④〔列宿〕众星。

8.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哪几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4分)9.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4分)四.(2014全国卷1)阮郎归无名氏①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

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

讳愁无奈眉②。

2016届黑龙江大庆喇中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小题集练:诗

2016届黑龙江大庆喇中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小题集练:诗

高中语文小题集练——诗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燕子来舟中作杜甫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

旧入故园尝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

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

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

【小题1】明末清初卢世榷《杜诗胥抄》中说:“七言律诗以此收卷,五十六字内,比物连类,似复似繁。

”请你结合诗句,分析诗歌是如何“比物连类“的。

【小题2】杜甫诗歌艺术成就极高,尤其是七律,千锤百炼,可为典则。

请结合二三两联说说诗歌的艺术手法。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登原州城呈张贲从事魏野异乡何处最牵愁?独上边城城上楼。

日暮北来惟有雁,地寒西去更无州。

数声塞角高还咽,一派泾河冻不流。

君作贫官我为客,此中离恨共难收。

⑴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

⑵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醉中感怀陆游早岁君王记姓名,只今憔悴客边城。

青衫犹是鵷行①旧,白发新从剑外生。

古戍旌旗秋惨淡,高城刁斗夜分明。

壮心未许全消尽,醉听檀槽②出塞声。

注:①鵷行:喻指朝官的行列。

②檀槽:指乐器。

【小题1】“古戍旌旗秋惨淡,高城刁斗夜分明。

”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它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小题2】抒情主人公过去和现在的形象特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内容分析。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初晴游沧浪亭①苏舜钦夜雨连明②春水生,娇云浓暖弄阴晴。

帘虚日薄花竹静,时有乳鸠相对鸣。

【注】①沧浪亭:苏州园林之一。

②连明:通宵。

【小题1】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画面,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小题2】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做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访隐者[宋]郭祥正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①寒云抱泉石。

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①坞:山坳。

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小题1】在诗句中,与诗题相呼应的最关键的一个字是________【小题2】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

2016年高考诗歌鉴赏真题精赏细析

2016年高考诗歌鉴赏真题精赏细析
2.思路点拨: 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 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 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 程度。
品评词语, 巧抓 “诗眼” 。
“诗眼”大致分为两类:一是一首诗内容的凝聚
诗 点,表现诗的主旨,这是全诗的诗眼。

题李凝幽居
本诗通过对
是 什 么
• 第一种模式: 炼字型
(一)炼字题如何设问(命题角度)?
1、诗中的某个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或某字历 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直接鉴赏关键词)
2、诗中的“诗眼” “关键字”是哪一个?为什么?
(找出关键词并鉴赏)(何为诗眼?)
3、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为什么? (比较鉴赏)
炼字题型答题模式
例: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七炼颜色词
•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
作用: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 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
• 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 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 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
2016高考诗歌鉴赏真题 精赏细析
明确目标: 一、掌握诗歌鉴赏基本技巧 二、熟悉诗歌鉴赏真题题型 三、积累诗歌鉴赏必备知识
鉴赏诗歌语言
叠音妙用的词
颜色渲染的词
拟声形象的词
精炼传神的词
把握句法
品味词语
诗 歌 的 语 言
高考诗歌鉴赏知识树
明了风格
考查题型
•1、第一种模式:炼字型 •2、第二种模式:诗眼型 •3、第三种模式:炼句型 •4、第四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

大庆市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精选附答案

大庆市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精选附答案

大庆市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精选附答案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木兰花慢·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①辛弃疾汉中开汉业,问此地,是耶非?想剑指三秦②,君王得意,一战东归。

追亡事③,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

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

一编书④是帝王师,小试去征西。

更草草离筵,匆匆去路,愁满旌旗。

君思我,回首处,正江涵秋影雁初飞。

安得车轮四角⑤,不堪带减腰围。

【注释】①这首词是孝宗淳熙八年(1181)秋天,作者在江西安抚使任上,为原江西路转运判官张仲固奉调兴元知府设宴饯行,有感而作此词。

兴元,汉中。

②指刘邦占领关中事三秦,即雍、塞、翟三国地。

③追亡事:韩信投奔刘邦之初不得重用,趁机逃跑,萧何知道韩信是难得的人才,将韩信追回,并在刘邦面前力荐,韩信遂得刘邦重用。

④一编书是帝王师:张良闲步游下邳,有一老者给他一卷书说,读了这卷书可以辅佐君王。

⑤车轮四角:车轮生出四角,意为使离人无法即刻离去。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词的开篇两句,追忆了汉初三杰辅佐刘邦建立汉朝基业的历史往事,既写出了刘邦开创基业的雄豪意气,也表达了自己渴望光复故土,洗去金军侵略耻辱的一腔报国之志。

B. “一编书”,用张良佐汉的故事,写出张仲固可堪帝王之师;“小试”,有微讽之义,既讽刺宋朝不重用大才,又暗含词人勉励张仲固帅兴元只是牛刀小试,今后必能为国大用。

C. 本篇语言颇为精练,善于化用前人诗句,如“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原是唐代李峤的诗句,但词人却能一扫消极情绪,以之恰到好处地描写了热泪纵横的爱国情景。

D. 词的最后两句,以对方思念自己的方式来表达词人对友人别后相思的满腹离愁,这种抒情方式与“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2)本词的结构颇为紧凑,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答案】(1)D(2)①上阕先追忆刘邦以汉中为据,重用贤才,多谋善战,剑指关中,开创汉朝基业的雄豪意气;接着笔锋一转,以“追亡事,今不见”一句加以过渡;由历史的回顾转向眼下的现实,既感慨再也见不到汉初风云际会,君臣相得的盛况,又痛惜眼前山河分裂、神州陆沉的现状。

大庆市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精选附答案

大庆市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精选附答案

大庆市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精选附答案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归田四时乐春夏二首(其一)①欧阳修春风二月三月时,农夫在田居者稀。

新阳晴暖动膏脉,野水泛滟生光辉。

鸣鸠聒聒屋上啄,布谷翩翩桑下飞。

碧山远映丹杏发,青草暖眠黄犊肥。

田家此乐知者谁,吾独知之胡不归。

吾已买田清颍②上,更欲临流作钓矶。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回京,任翰林院修撰期间。

②颍:指颍州。

作者于皇祐元年由扬州移知颍州,第二年七月改知应天府。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首诗开篇交代了春天农夫们的生活情状:忙于农耕者多,闲居者少。

B. 诗人深知田园风光的优美和农家生活的美好,表达了自己的喜爱之心。

C. 诗中“知者谁”和“吾独知之”自问自答,暗含远离官场归隐的意思。

D. 诗人在颍州水畔种田为生,垂钓自娱,表达了悠闲生活的快乐与惬意。

(2)有评论者认为“鸣鸠聒聒屋上啄,布谷翩翩桑下飞。

碧山远映丹杏发,青草暖眠黄犊肥”四句写景精妙,请简要分析。

【答案】(1)D(2)①“鸣鸠”“布谷”“碧山”“丹杏”“青草”“黄犊”等意象表现出画面的生机勃勃,凸显了田园风光的优美。

②使用叠词。

“聒聒”“翩翩”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鸠鸟、布谷的情态;音律和谐,对仗工整。

③色彩渲染,对比鲜明。

“碧山”“丹杏”“青草”“黄犊”色彩鲜艳,对比强烈,视觉冲击力强,写出了景物的优美。

④视听结合。

勾勒出一副优美的田园风光图。

⑤远近高低结合。

勾勒出一副优美的田园风光图。

【解析】【分析】(1)D项,诗下注释和“更欲临流作钓矶”的“欲”,表明这是作者的想象,并不是真实发生的情景。

故选D。

(2)阅读全诗,精读“鸣鸠聒聒屋上啄,布谷翩翩桑下飞。

碧山远映丹杏发,青草暖眠黄犊肥”这四句写景的诗句。

首先选取了典型的景物(意象)“碧山”“丹杏”“青草”“黄犊”色彩鲜艳,对比强烈,写出了田园景物的优美。

“鸣鸠”“布谷”“碧山”“丹杏”“青草”“黄犊”等,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远景近景、高处景低处景相结合的方法,描写了田园风光的优美和农家生活的美好,表达了自己的喜爱之心。

黑龙江省大庆第一中学高中语文诗歌鉴赏 知识点-+典型题及答案

黑龙江省大庆第一中学高中语文诗歌鉴赏  知识点-+典型题及答案

黑龙江省大庆第一中学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知识点-+典型题及答案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倾杯(宋)柳永鹜落霜洲,雁横烟渚,分明画出秋色。

暮雨乍歇,小楫夜泊,宿苇村山驿。

何人月下临风处,起一声羌笛。

离愁万绪,闲岸草,切切蛩吟如织。

为忆芳容别后,水遥山远,何计凭鳞翼①。

想绣阁深沉,争知憔悴损,天涯行客。

楚峡云归②,高阳人散,寂寞狂踪迹。

望京国,空目断,远峰凝碧。

[注]① 鳞翼:即鲤鱼、大雁。

古人以为雁能为人传道书信。

②楚峡云归: 用楚王遇巫山神女的故事,借指欢乐不再。

(1)上阙中“何人月下临风处,起一声羌笛”一句中的“起”字非常富有表现力。

请分析一下它的表达效果。

(2)本词下阕是怎样抒写离愁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

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念奴娇•中秋苏轼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

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

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

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

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

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注释】本诗是作者被贬黄州时作。

水晶二句:李肇《唐国史补》卷下:李舟以笛遗李牟,"牟吹笛天下第一,月夜泛江,维舟吹之……甚为精壮,山河可裂……及入破,呼吸盘擁,其笛应声粉碎”。

李牟,或作李谟。

此喻胸中豪气喷薄而出。

(1)分析“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在词中的作用。

(2)请从下片入手,结合全词,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寻春①苏轼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

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江城白酒三杯酽②,野老苍颜一笑温。

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③。

【注】①题目为编者所加,原诗仅有诗前小序。

此诗作于元丰五年(1082)诗人被贬黄州期间。

②酽,yàn,(汁液)浓;味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知识点——诗词赏析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听流人水调子王昌龄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注]流人,流落江湖的乐人;水调子,水调歌。

8.这首诗一、三两句同为写景,写法和作用不同。

请作简要说明。

(5分)9.诗中的“断弦”这一细节表现了丰富的内容。

请作简要赏析。

(6分)答案8.①第一句写景用孤舟、微月和枫林三个意象构成凄清的意境,寄情于景,(1分)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或为筝曲的演奏提供了典型环境)(1分);②第三句写景侧重描写音乐,运用通感手法(1分),想象(虚写)出“千重万重雨”的视觉形象(1分),表达听音乐时的复杂心情。

(1分)9.①断弦反映了筝曲的激越。

(前句“岭色千重万重雨”是筝曲创造出来的音乐形象,想像瑰丽,表现音乐的繁促酣畅,“断弦”表明激越的音乐达到了琴弦的极限。

)②断弦表现了弹筝人的忘情。

(弹筝人创造着音乐形象,又被自己创造的音乐形象所感动,心潮澎湃,不能自己,拨断了琴弦。

)③断弦也揭示了“泪痕深”的原因。

正因为筝曲激越,乐人倾情演奏,乃至“断弦”,才深深打动了客心。

(每点2分)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7分)青玉案[宋] 曹组碧山锦树明秋霁。

路转陡,疑无地。

忽有人家临曲水。

竹篱茅舍,酒旗沙岸,一簇成村市。

凄凉只恐乡心起。

凤楼远、回头谩①凝睇。

何处今宵孤馆里。

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

【注】①谩:徒然、空自。

(1)上片后四句写景,包含了词人哪些丰富而微妙的情感变化?试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说明。

(3分)(2)词人为什么说“凄凉只恐乡心起”?请结合词的下片分析。

(4分)答案(1)答:①有忽然看到临水人家的惊喜之情(1分),②有宁静安详的烟村给词人带来的一种有所依托的温暖和慰藉之情(1分),③也有因眼前如画的烟村,而触发的词人思乡之情(1分)。

(三种情感各1分,共3分,意思答对即可。

)(2)答:词人先望楼念亲,感叹路遥人远,视线难及,望乡的怅惘之情由此生发。

(2分)接着想到今宵独宿旅馆的孤寂情景,征雁、残月,徒增乡思之苦,使内心的凄凉更为浓重,所以说“凄凉只恐乡心起”。

(2分)(共4分,意思答对即可。

只要言之成理,均可酌情给分。

)3、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7分)鹊桥仙七夕范成大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

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

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注】(1)争:怎。

(2)“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形貌娟秀的嫦娥蹙紧了蛾眉,风姨竟然兴风吹雨骚骚然(风姨为青年女性风神,见《博异》)。

(1)这首词与秦观说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表达的感情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3分)(2)此词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举出两例并结合作品赏析。

(4分)答案(1)范词重点强调别离的旧愁与新愁。

旧愁未去,新愁又添,虽有新欢,却不抵思念愁苦。

(2分)秦词强调感情的坚贞与长久。

相逢虽然短暂但只要感情真挚,不在乎朝暮厮守。

(1分)(2)主要运用了反衬,对比的手法。

(1分)A例如通过“群仙相妒”月姊满眉颦”和“风姨吹雨”反衬“双星良月”的美好。

(1分)通过“重搅别离心绪”“相逢草草”的新欢来反衬“归去”时增添的“新愁”,以凸显两人感情的真挚和深沉。

(1分)B 通过“旧愁多”与“新欢少”的对比来表达相逢的短暂。

(1分)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7分)念奴娇·梅辛弃疾疏疏淡淡,问阿谁、堪比天真颜色。

笑杀东君①虚占断,多少朱朱白白。

雪里温柔,水边明秀,不借春工力。

骨清春嫩,迥然天与奇绝。

常记宝篽②寒轻,琐窗③人睡起,玉纤轻摘。

漂泊天涯空瘦损,犹有当年标格。

万里风烟,一溪霜月,未怕欺他得。

不如归去,阆苑④有个人忆。

【注】①东君:司春之神。

②篽:禁苑。

③琐窗:为雕刻或绘有连环形花纹之窗。

④阆苑:传说中在昆仑山之巅,是西王母居住的地方。

在诗词中常用来泛指神仙居住的地方。

(1)词的上片是如何描写梅花的?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3分)(2)这首词中的“梅”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梅表现了怎样的情怀?(4分)答案(1)拟人。

(1分)上片“笑杀”“温柔”“借”等词语运用拟人化手法写梅花笑傲百花之神,其神姿天真自然、温柔清秀,却不借助任何力量。

(1分)对比、衬托。

(1分)将春神统领下的娇艳绚丽、千般媚俗的百花和清秀不俗、骨气奇绝的梅花作对比,衬托梅花。

(1分)词人通过描写突出了梅的迥异百花、超凡脱俗的神韵。

(1分)(手法回答出一种即可。

如从色彩等角度作答,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2)冰清玉洁,高雅脱俗。

梅花花影稀疏,花色浅淡,盛开在冰雪之中、清澈水边,在春之百花的映衬之下更显自然脱俗。

(1分)坚贞不屈,傲霜斗雪。

绽放之时惹人摘取,凋零之时飘泊天涯,“风烟”“霜雪”,无论何时何地犹存一种坚贞品格。

(1分)词人托物言志,借花言人,抒写内心中傲岸不屈的精神(1)以及归隐情思(1分)。

5、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7分)睡燕(元)谢宗可补巢衔罢落花泥,困顿东风倦翼低。

金屋昼长随蝶化,雕梁春尽怕莺啼。

魂飞汉殿人应老,梦入乌衣路转迷。

却怪卷帘人唤醒,小桥深巷夕阳西。

(1)“睡”作为全诗的诗眼,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请作简要分析。

(3分)(2)本诗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试举两例作简要分析。

(4分)答案(1)首联写睡因和睡态:燕子因衔泥补巢疲累,因此低垂下翅膀入睡。

(1分)颔联、颈联写睡梦:燕子学庄周梦蝶,梦魂轻飚,来到汉宫探访与它同名的赵飞燕,又飞进了历经沧桑的乌衣巷,却迷失了当年熟识的来回路。

(1分)尾联写睡醒:燕子被惊醒后嗔怪于卷帘人,而此时夕阳西下、小桥深巷的场景却还在似梦非梦中。

(1分)(意思对即可)(2)①用典。

化用了金屋、梦蝶、汉殿、乌衣巷等典故,展现了燕子梦境的迷离,寄托了兴亡之叹。

(2分)②拟人。

诗人选用“困顿”“怕”“惊”来描画燕子的情态,生动地凸显了睡燕的形象。

(2分)(其他说法如“托物言志”,言之成理酌情给分)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7分)闲居司马光故人通贵绝相过,门外真堪置雀罗。

我已幽慵僮便懒,雨来春草一番多。

【注】司马光因与变法派政见不一,遭到排斥,于熙宁四年(1071)至元丰八年(1085)退居洛阳,仅任无实权的闲散小职。

本诗作于此时。

(1)试分析本诗结句的表达效果。

(3分)(2)本诗题目为“闲居”,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4分)答案(1)本诗结句以景结情,融情于景,意蕴深涵。

(1分)以春雨过后野草蔓生之景象描述,既流露出大好春光消尽的烦恼以及被贬退居后生活的压抑;(1分,答出一点、意思对即可。

)又有对趋炎附势的故人的谴责以及对得势猖狂的变法派的愤怒。

(1分,答出一点、意思对即可。

)(2)诗题“闲居”,与此诗内容形成鲜明对比,诗人生活并不是悠闲自在,而是内外交困,诗人心情也不是恬淡安详,而是抑郁不平。

(2分)诗的一二句展示的是老朋友纷纷与诗人断绝来往后门庭冷落的景象,感叹人情世态的炎凉。

(1分)诗三四句突现的是家童趁主人无心料理而偷懒致使庭院雨后野草丛生的图景,表达无奈的感叹和对国事的忧愁。

(1分)(意思对即可)7、阅读下面的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7分)魏王堤①白居易花寒懒发鸟慵啼,信马闲行到日西。

何处未春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堤。

念昔游三首(其一)杜牧十载飘然绳检②外,樽前自献自为酬。

秋山春雨闲吟处,倚遍江南寺寺楼。

【注】①此诗是诗人在洛阳任太子宾客分司时所作。

魏王堤是洛水流经洛阳城内的一段河堤,为当时一大胜景。

②绳检:约束。

(1)《魏王堤》一诗三、四两句写法十分独特,请就其独特处简要赏析。

(3分)(2)两首诗都写到了“闲”字,所抒发的情感是否相同?为什么?(4分)答案(1)这两句采用了设问和拟人(或双关)的修辞手法,(1分)借柳“思”(丝)的柔软巧妙地写出了魏王堤上柳树透露出春来的消息,(1分)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思念”之情,(1分)含蓄而有情致。

(2)两个“闲”字抒发的情感不尽相同。

(观点,1分)白诗中诗人是悠闲的,在鸟语花香还没有到来的早春,诗人信马由缰,闲逛一日,在魏王堤的垂柳中发现了春来的消息。

杜诗中诗人貌似潇洒自在,实际上隐约地透露出孤寂之感和愤世之情,是对虚度光阴的沉痛反思。

(分析3分。

如认为两诗情感相同,都是悠闲自在的,亦可酌情给分。

)8、顾城有这样一首诗:“鸟儿在疾风中/迅速转向/少年去捡拾/一枚分币/葡萄藤因幻想/而延伸的触丝/海浪因退缩/而耸起的背脊”。

请问这首诗的题目是(3分)()A.一种灵魂在歌唱 B.弧线 C.世界中的主人公 D.向往答案 B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夏夜宿表兄话旧[唐]窦叔向夜合花开香满庭,夜深微雨醉初醒。

远书珍重何曾达,旧事凄凉不可听。

去日儿童皆长大,昔年亲友半凋零。

明朝又是孤舟别,愁见河桥酒幔青。

⑴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复杂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3分)⑵前人评论此诗“好起结,中本真情,不费斧凿”,你是否认可这种说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5分)答案(1)与表兄久别重逢的愉悦畅快;回忆往昔乡书不达、故交零落的凄凉;想到明朝又要分别的忧愁。

(每点1分,共3分)(2)同意。

这是一首平易自然的抒情诗,全诗语言亲切自然朴素,朴素中自又有一番真趣。

①首联融情于景,虚实结合,“夜合花开”紧扣诗题“夏夜”,令人浑然不觉。

花香满庭,透入帘幕。

人未出户,已知香气的浓郁。

从视觉、嗅觉角度描述诗人与表兄在夏夜庭院中重逢畅饮所见的夜合花开、细雨蒙蒙的景象,表现诗人心情愉悦;②颔联写话旧的内容。

相互远离,虽曾写过信互道珍重但都没有收到,以至于音问皆绝。

今日重逢,可以当面诉说别后的事情了,然而,所发生的事情又使人感到凄凉,不忍心听下去。

③颈联谈今昔的变迁。

当初分别尚幼的儿女今日皆长大成人,当年的亲友不少已经辞世,抚今追昔,感慨万端!这两句信手拈来,自然妙对,不露斧凿痕迹。

④尾联设想与表兄离别后将面对的孤舟离别、亲友在桥边搭起青帐饯别的场景,表达了不尽惜别之情和人生坎坷的感慨。

(对语言特点的概括2分,结合诗句任意一联分析即可,3分,共5分。

答不同意酌情给分,不超过3分。

)10、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8分)东溪梅尧臣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

短短蒲耳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

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1)这首诗的颔联,被前人称颂为“当世名句”,宋代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也说:(2)“似此等句,须细味之,方见其意。

”请从情与景的角度赏析这两句诗。

(4分)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4分)答案(1)上句写野鸭在岸边睡觉,显得是那样的安详、悠闲和自在,突出了环境的清幽、静美。

(1分)下句写溪边的一株老树为春气所动,开得繁花似锦,显出了蓬勃旺盛的生命活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