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七年级语文《在山的那边》说课稿
《在山的那边》说课稿

《在山的那边》说课稿《在山的那边》说课稿范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在山的那边》说课稿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在山的那边》说课稿1一、说教材分析《在山的那边》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文章。
本单元的课文都是以人生为主题,都是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是作者对人生的憧憬、体验和思考。
阅读这些文章,可以融会贯通,引导学生体味人生,关爱生命。
《在山的那边》是当代诗人王家新的一首现代诗。
语文课程标准对诗歌教学提出明确要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感。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时不应过多的讲解诗歌的理论知识,而应该把重点放在朗读及品悟主题上,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注意学生在学习过程的独特体验。
二、说学情分析我面对的是刚进入初中的农村学生,他们对初中语文的学习还处于一个适应期。
对刚入中学的七年级学生来说,这首诗很有吸引力,一方面他们要从小学生过渡为中学生,有很多困难等着他们去克服,另一方面他们都是农村学生,他们渴望农村以外的生活,这符合诗的意境,也能调动他们自己的生活经验。
学生一般能较好地把握诗中的山与海的象征意义,但对诗中“无数座山”的理解,对实现理想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往往估计不足,需要教师因势利导,突破难点。
三、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分析根据上述的教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如下的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积累“痴想、隐秘、铁青、凝成、诱惑、喧腾”等重点词语。
(要求学生在预习中完成)2、了解现代诗歌的一些知识,如象征手法,比喻的修辞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以自主学习为主,以辅导学习为辅,掌握课文内容、作者情感。
2、以精彩朗读带动对作者情感和语言的感悟。
3、用品味图片的方法加深对“山”和“海”艺术形象的感悟。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体会作者鼓舞人们百折不挠、坚持奋斗,到达理想境界的情感。
《在山的那边》说课稿、课堂教学实录、教案

《在山的那边》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在山的那边》。
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策略、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几个步骤向大家详细地讲解我对这节课的安排。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分析《在山的那边》是当代诗人王家新的一首以人生为主题,抒写人生感悟的现代诗。
作为初一学生在初中学到的第一篇语文课文,《在山的那一边》不仅是陶冶情操的诗歌,其内蕴的价值观及情感态度对初一新生的学习、生活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
(二)教学目标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对诗歌阅读的要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及学生的学习情况,我的教学目标如下:1. 知识与技能(1)掌握“痴想、隐秘、铁青、凝成、诱惑、喧腾”等重点词汇。
(2)初步学习现代诗歌的“象征”手法,体会现代诗歌的形象性。
2. 过程与方法(1)学生自主学习,老师起旁辅作用,掌握课文基本内容。
(2)通过反复诵读品味现代诗歌的语言美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3)通过团体合作、讨论探究课文的内蕴主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学习诗人亲近自然、感悟人生,为理想不怕挫折、艰苦前行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教会学生把握“山”与“海”的象征意义及诗歌的思想主题,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二、学情分析初一新生在小学所学诗歌多为格律诗,现代诗歌接触较少。
《在山的那边》作者以孩子语调进行抒写,正切合的学生的身份及生活体验,因此较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但由于生活经验的欠缺,在学习过程中比较不容易体会现代诗歌的情感态度及内容所要表现的主题。
虽然能把握“山”与“海”的象征意义,却难以真正做到“内化”。
三、学法指导1.朗读法:通过磁带朗读、教师范读、学生合诵初步掌握诗歌大意。
2.合作探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堂探究四、说教法1.朗读法2.讨论点拨法五、说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组织学生预习《在山的那边》诗歌内容,要求查字典解决注释中的字词。
2024年七年级语文《在山的那边》说课稿

2024年七年级语文《在山的那边》说课稿在山的那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文化中心于2024年出版的少儿文学作品,该作品旨在通过讲述一个小男孩的成长故事,向读者传递勇敢、坚强和乐观的正能量。
本文将围绕本书的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说课。
一、说教材《在山的那边》是一本以小男孩小明为主角的成长故事。
小明生活在边境的一个小村庄,经常看到对岸有一座美丽的白色小屋,他迫切想要过河去看看。
于是,小明想尽办法寻找过河的方法,最终成功地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故事中,小明敢于挑战困难,勇敢面对生活的种种不利条件,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克服了困难,最终实现了心愿。
通过本故事,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小明身上汲取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
同时,本书还融入了一些地理知识、生活常识,能够让学生在阅读中增长知识,开拓眼界。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理解故事的大意和主题,体会主人公小明的成长过程;2.品味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和意义,领悟故事的深层含义;3.通过阅读和分析故事,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4.了解地理知识、生活常识,并能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重点1.理解故事的情节和主旨;2.分析主人公的行动、思考以及成长变化;3.学习并应用地理知识、生活常识。
四、教学方法1.导入法:通过与学生共同回忆自己曾经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法,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兴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分析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故事的情节和含义,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讨论法: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故事中涉及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
4.对比法:将故事中的情节与学生自身经历进行对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故事。
五、教学步骤Step 1 导入(10分钟)1.用一段短小精悍的故事或问题导入,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2.与学生共同回忆自己曾经遇到的困难,并一起讨论如何解决困难。
在山的那边说课稿

分组讨论法
三、说学法
01
诵 读 法
02
联 想 想 象 法
03
合 作 探 究 法
7
四、教学过程
1
2 3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研读赏析
1
新课导入
我们从小聆听着黄河雄壮的涛声长大,看惯了 滔滔河水奔涌向前的气势,却对巍峨挺拔的 大山充满了向往。如果我们生活在大山里,每 天抬头看到的只有高耸入云的大山,苍苍茫茫, 绵延不断,你会想些什么呢? 学生畅所欲言,师适时导出课题。顺带介绍作 者。
(以上环节的设置,意在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实际,进一步体会诗中蕴 含的人生哲理,激发学生面对困 难、勇于进取的精神。)
板书设计
在山的那边
王家新
群山
象 征
艰苦 奋斗
海
理想境界
重重困难
教学目标
1 2 3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词语积累,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情感目标
联系生活,感悟人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揣摩语言,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山,海的象征意义,明白人生哲理。
二 、 说 教 法
I
创设情景法 朗读法指导法 提问点拨法
此环节意在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
2
整体感知
1. 初读,找生字生词 2.老师代读生字生词 3.听音频再次感知,并划出节奏
4. 全班齐读
3
研读赏析
01
分组讨论自 己喜欢的诗 t. 句,老师适 时点拨补充
02
结构分析, 体会作者前 后态度变化
03
领悟文中的象 征意义,把握 诗歌主题
《在山的那边》优秀教案(10篇)

《在山的那边》优秀教案〔精选10篇〕《在山的那边》优秀教案〔精选10篇〕《在山的那边》优秀教案篇1 学习目的1.反复朗读,能说出“海”“山”在诗中的深层含义,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2.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品味诗歌凝练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1、理解“山”和“海”的深化含义。
2、联络生活实际,体会文中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教材分析^p《在山的那边》是一首新诗。
这首诗歌以大海和群山为喻,抒写童年的想望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
这首诗歌语言清新、凝练、意味隽永,因此既是指导学生朗读的好材料,又是引导学生体味人生的典范之作。
学情分析^p :进入初中阶段,是人生道路上一个新的起点。
在这个起点上,十二三岁的少年,对将来充满了新的憧憬和向往,追求美妙的人生,是孩子们共同的目的,但同时也将面对种种困难。
《在山的那边》是从小时候的憧憬和向往说起的,极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从中可以得到非常有益的启示。
学生对新诗的理解可能很少,因此在诗歌的阅读鉴赏上会有很大的难度。
结合诵读训练,学生读懂诗意即可,主要让学生对诗歌的语言特点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学法指导以朗读为主线,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来感知文章的内容,品味诗歌语言,并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逐渐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开展个性化的阅读。
学习准备1、查阅作者相关资料2、认真预习诗歌内容,解决“读一读、写一写”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当你进入中学,跨入人生道路一个新的起点时,你一定对将来充满了新的憧憬和向往。
追求美妙的人生,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道路中共同的目的。
《在山的那边》这一课的作者王家新以自己的情感体验给我们非常有益的启示。
《在山的那边》是诗人王家新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
在诗里,他述说了童年时代美妙而朦胧的“梦”——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仍然不停地追寻它。
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诗人虽然已无数次见过童年时所向往的海,但是心目中的那个“海”仍然遥不可及。
《在山的那边》初中语文说课稿(通用5篇)

《在山的那边》初中语文说课稿(通用5篇)《在山的那边》初中语文说课稿(通用5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
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帮大家的《在山的那边》初中语文说课稿(通用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各位评委,各位同学,大家好。
我是中文××××的××,今天我说课的课文是王家新的《在山的那边》。
这次说课我主要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教材定位《在山的那边》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第一课。
是一篇讲读课文。
承当着单元目标引导学生追求理想、体味人生的作用。
(二)教材分析:1.教材总体要求:它的体裁是现代诗歌。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鼓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2.课文内容:《在山的那边》选自《长江文艺》,这首诗表达了一种信念,蕴含了一个哲理。
诗人以群山和大海为意象,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群山比喻重重困难,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从而告诉人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
不要企望一蹴而就,不要因为屡次奋斗不能到达目的就灰心丧气。
(一)教学目的1. 通过对作者简介和重点语句的理解把握本文第一段的思想感情。
2. 引导学生理解追求理想的过程中难免会遭遇挫败,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
目标一表达了教学目标三层次中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
目标二表达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二)教学方法总体思路:结合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第一段的感情的设计,我对具体教学法做如下考虑:1.以创设情境法为主,通过完成征途的教学过程和板书,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展示诗人的追求想忘的过程和情感,突破本文重点。
初中语文《在山的那边》说课稿范文(5篇)

初中语文《在山的那边》说课稿范文(精选5篇)初中语文《在山的那边》说课稿范文(精选5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
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收集的初中语文《在山的那边》说课稿范文(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在山的那一边》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这首诗歌语言清新、凝练、意味隽永,因而既是指导学生朗读的好材料,又是引导学生体味人生的典范之作。
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意在培养学生初步的语感)2、品味语言,体会情感(意在培养学生的赏析能力及审美情趣)3、联系生活,感悟人生(意在引导学生在熏陶感染中,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其中目标1、2是教学重点,目标2同时又是本课的难点。
以上目标确实定依据了新课标、单元学习目标、诗歌特点及学生实际。
第一:《新课标》对诗歌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第二:本课所在单元要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心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人生,还要提高朗读能力”。
第三:丰富的想象、浓烈的感情、简约的语言是诗歌的根本特点本文语言的形象性、含蓄性及深刻性的特点也决定了教学的重难点。
第四:对于刚踏入初中的学生来说,对于诗歌的知识知之甚少,因而只要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能整体感知形象,初步体会作者情感即可。
为达成目标,我准备采用的方法有:创设情境法、朗读指导法、诱导点拨法。
1、创设情境法,诗以情成篇,以情动人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一种利于调动学生思维,引起共鸣的气氛如上课时,采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大山绵延不绝的画面,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范读时,以钢琴曲《海边的星空》配上优美的画面,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带给学生身临其境之感;讲析中,采用直观形象的板书,以促进学生的理解。
最新《在山的那边》的说课稿

《在山的那边》的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在山的那边》,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下面我就按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设计四个部分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说教材:1.教材分析:本课是整个初中阶段语文学习的第一课,对贯彻课程标准和整个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有着深远的影响。
教师一定要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牢牢把握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努力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作课堂的主人,教师则做课堂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诗人王家新借童年的想望和困惑,用山与海这两个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告诉人们自己成长中的人生感悟,并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不停的翻过无数座山,要一次次战胜失败和苦难,才能达到理想境界。
2.教学目标: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注重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结合本单元特点,我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定为:(1)知识与技能:朗读课文,品味语言;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于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诗歌的思想内涵(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正确方法,激发学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懈追求奋斗的情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为理想而奋斗”的思想情怀,联系生活,感悟人生。
3.教学重难点: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体会对无数座山的理解。
4.学情分析:对刚入中学的.初一学生来说,这首诗很有吸引力,诗人以一个孩子的语调来写,能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生一般能较好地把握诗中的山与海的象征意义,但对诗中“无数座山的理解,对实现理想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往往估计不足,需要教师因势利导、突破难点。
说教法:1.创设情境法:诗以情成篇,以情动人,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一种利于调动学生思维,引起共鸣的氛围。
如上课时,采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大山绵延不绝的画面,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范读时,以钢琴曲《海边的星空》配上优美的画面,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带给学生身临其境之感;讲析中,采用直观形象的板书,以促进学生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语文《在山的那边》说课稿
七年级语文《在山的那边》说课稿 1
各位评委:
今天,我授课的内容诗《在山的那边》。
这篇课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
本课是整个初中阶段语文学习的第一课,对贯彻课程标准和整个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有着深远的影响。
教师一定要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牢牢把握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
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努力形成自主、合作、探究
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作课堂的主人,教师只是课堂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这篇课文是当代诗人王家新借童年的想望和困惑,用山与海这两个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告诉人们自己成长中的人生感悟,并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不停的翻过无数座山,要一次次战胜失败和苦难,才能达到理想境界。
对刚入中学的初一学生来说,这首诗很有吸引力,一方面他们要从小学生过渡为中学生,有很多困难等着他们去克服,另一方面诗的第一节诗人以一个孩子的语调来写,能调动他们自己的生活经验。
学生一般能较好地把握诗中的山与海的象征意义,但对诗中“无数座山”的理解,对实现理想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往往估计不足,需要教师因势利导,突破难点。
根据诗歌的文体特点和学生的情况,我制定了两个学习目标1、朗读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