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教案-苏教版绿教学设计 精品

合集下载

苏教版初三语文九年级上册《绿》教学设计大全

苏教版初三语文九年级上册《绿》教学设计大全

苏教版初三语文九年级上册《绿》教学设
计大全
《绿》教学设计教材简说
《绿》是一片“金相玉质”的写景抒情散文。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诵读等形式体会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时通过对文中重点语句的分析,把握文章语言的特点是。

教学中,不要忽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抓住文章的
亮点引导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方式来完成本课的学习。

本单元的重要目标之一是让学生样成读书动笔的好习惯,而我们农村大部分学生平时没有养成这样的习惯,所以
教师千万不可为追求新奇而脱离语文学习的本质。

本节
课就是要让学生长时间地投入在文章的研读中,大胆地
作批注。

而这段时间里,不管学生写得如何,老师都不
能去打断他们的静悄悄的思考。

只有全身心地投入一篇
文章后,学生才能感悟到一些东西,他们的朗读才会有味。

也更有助于他们养成读书动笔的好习惯。

下面一起来欣赏各位语文老师亲自编制的《绿》精彩教学设计吧
《绿》教学设计文章大全列表
苏教版初三语文上册《绿》说课稿苏教版初三语文上册《绿》教案苏教版初三语文上册《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苏教版初三语文上册《绿》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绿》感悟生活式导学案(苏教版九年级必修学案设计)《《绿》》教学设计(苏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绿》教学案(苏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绿》教学案(苏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绿》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绿》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绿》教学设计

《绿》教学设计

《绿》教学设计一、教材依据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精读课文二、设计意图这套教科书创造性地设计了“自由读写单元”,八上(浏览)、八下(演讲)、九上(点评)的第六单元都是。

这是教材改革的重要成果。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是课程总目标提出的要求。

自由读写单元,或有阅读指导文字,或有阅读方法示例。

《绿》就是示例举一,后几篇则让学生“自由”反三。

我选教的文章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作《绿》,内容是本文的第二课时,我计划把传统的散文分析课变为文学鉴赏课,更是圈点评论的自由阅读课,这种改变的关键是由教师分析变为学生的赏析实践活动。

三、教材分析1. 本单元的定位是学会读书,要教会学生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来进行阅读,使学生逐渐养成读书动笔的好习惯。

2 散文教学的特点:散文和其它文章不同,用分析法教学散文,会破坏文章的整体韵味和优美意境。

而鉴赏散文就避免了上述缺点,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体会美感,有助于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3.本文特点这篇散文精巧缜密的构思、优美明快的语言极具典型性,很值得欣赏;同时它又篇幅短小、内容浅易,适合鉴赏。

四、学生分析1.传统散文教学重分析、轻鉴赏,忽视了学生对美的需求和感悟,久而久之,僵化了学生的理性思考,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延伸,更限制了文学鉴赏能力的提高。

因此散文教学需要鉴赏。

2.其次,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对生活的认识也不断加深,并且在初中的前段时间,他们已经学习了一定数量的散文,对散文的基本特点具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因此也具备了鉴赏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

(鉴于以上关于教材和学生两方面原因,我才把本文处理为文学鉴赏课)五、教学目标:新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三维整合的目标,以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基本特点。

三维即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过程方法目标和知识、技能目标。

就这篇课文来说,过程方法目标(学会点评)放在第一位;感悟绿色给人希望,催人向上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欣赏散文的具体要求可列为为知识能力目标。

苏教版初三语文上册《绿》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苏教版初三语文上册《绿》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苏教版初三语文上册《绿》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苏教版初三语文上册《绿》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科:语文班级:八()日期:2010-9-23教者:课时数:2 类型:新授教学目标1.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学习变换写景角度和运用贴切的修辞手法来细致描绘景物特点的方法,学会抓住文眼来组织材料。

3.体会作品中流露出的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强烈情感,培养学生鉴赏能力和艺术想象力。

教学重点抓住最能透视文章神韵的词句,引导学生从情景相生的角度理解分析散文。

在写景中寄寓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学习变换写景角度和运用贴切的修辞手法来细致描绘景物特点的方法。

2.把握文中情与景的对应关系。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王安石的诗《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大家都知道这首诗中绿字用得最好。

据说他为选用这一字煞费苦心,曾用过到、入、过、满等十几个字。

绿字用得妙,形容词动词化,有色有形,化静为动,一字用妥,尽得风流。

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朱自清的散文,也以《绿》为题,表明他对绿的钟爱。

这篇散文是一幅明丽诱人的图画,是一块纯洁温柔的美玉,是一首情彩横溢的诗歌,是一曲幽雅动听的乐章,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朱自清先生当年在温州游仙岩梅雨瀑时写下的散文佳作《绿》,是怎样将一潭绿水写得生动逼真、活灵活现的。

二、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

1916年考进北京大学预科学习,参加五四运动。

1925年起任清华大学教授,致力古典文学研究,从事散文创作。

1931年至于932年留学英国。

抗战前对前途充满胜利信心。

抗战胜利后,反对国民党打内战。

1948年6月,在拒绝美援加面粉的宣言上签字。

临终前嘱夫人:有件事要记住,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8月12日,在贫病交加中逝世于北平。

毛泽东高度评价他说:我们中国人民是有骨气的。

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绿苏教版初三上册语文教案

绿苏教版初三上册语文教案

绿苏教版初三上册语文教案《绿》是中国我国现代散文家朱自清于1924年2月所作的一篇写景散文。

其全文以热情的文笔,对梅雨潭的景物进行了细致的描写,颂扬效法了祖国大自然的绚丽风光。

以下是整理的绿苏教版初三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绿》教案教学目标1、能比较本单元四篇课文的模组不同点,并说出每篇文章猜出所表达的不同的思想感情。

2、能用“吟哦讽诵”的方法来读悟课文。

3、能继续培养文学创作鉴赏能力,重点品味文章不同的语言艺术风格,并分析文中含义丰富的句子。

4、能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来进行阅读,逐渐养成读书动笔的好习惯。

5、能进一步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并继续提高欣赏自然、品味自然的审美能力。

精、略读课文安排精读第22、23课。

略读第24、25课。

课时安排共12课时:第22课——3课时综合学习与探究——3课时第23课——2课时诵读欣赏——2课时第24课——1课时写作、讲评——2课时第25课——1课时单元总结——1课时第22课绿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从整体上用感知课文,说出时评所描写景物的特征以及作者抒发的情感。

2、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在文章的空白处写批注。

3、用“吟哦讽诵”的方法来朗读课文,并在即席中感悟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1、明确圈点勾画各种符号的细项具体作用。

养成读书动笔的好习惯。

2、点评精要。

课前准备老师准备好本文的示范注解教学过程教学情境教师社会团体学生活动备注第一块:走近朱自清组织学生了解与本文有关的群众组织作家作品:让学生自由发言谈自己对作家作品探知的了解,并评价学生在这方面的思维能力。

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谈作家作品,但是不能照本宣读,回答精要,不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

大学生可以带有关的资料朱自清《绿》赏析《绿》是朱自清先生早期的游记散文《温州的踪迹》里的一篇,作于1924年2月8日,是一篇贮满诗意的美文。

文章不仅取题为《绿》,也用“绿”自然地将全文勾连在一起。

文章结构小巧,三百三十一只有四段文字,大约有一千二百字。

《绿》教学案(苏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绿》教学案(苏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绿》教学案(苏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课题:绿课型:新授课时:一二课时执笔:丁月云审核:审批:班级:姓名:教学目标:1、欣赏文章语言准确、形象、富于情感、有表现力的特点;2、了解并初步掌握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教学重点、难点:欣赏文章语言准确、形象、富于情感、有表现力的特教学过程:一、预习导习:1、简介作者:名: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地:原籍浙江绍兴,自称是江苏扬州人。

时:现代评: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毛泽东称颂他是“表现我国民族的英雄气概的爱国知识分子。

作:《绿》、《春》、《背影》、《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镶()踞()薄阴()几绺()穹()倏()皱缬()尘滓()挹()掬()什刹()蕴蓄()棱角()明眸善睐()3、熟读课文,完成以下任务(1)划出你认为文中重要的字词。

(2)作者写景的立足点有哪几个?每个立足点的观察角度是什么,分别写了什么景物?4、预习中发现的问题:三、理解研读:1.作者写景的立足点有哪几个?每个立足点的观察角度是什么,分别写了什么景物?2.问题探究一:这篇散文的文眼是什么?3.问题探究二:文章开头就直抒胸臆:“我惊诧于梅雨潭之绿了”,但却没有直接写梅雨潭之绿,而是先写了梅雨瀑等梅雨潭周围的环境,到了第三段才浓墨重彩的写梅雨潭的绿,这是一种什么写法?过渡:这种衬托手法我们以前还在不少课文中学过,比较典型的是《爱莲说》中,用菊、牡丹从正反两方面来衬托莲。

作者又是如何写出梅雨潭的绿令人惊诧的。

(教师可以穿插对“招引”改为“吸引”的词语妙用的赏析)4.学生自由朗读第三段,思考作者对绿的总的感受是什么?(提示学生从第三段中找出两个形容词)5.作者怎样对“奇异”“醉人”的绿展开描写的?6.学生自由朗读这些比喻句,假如让我们来赏析这些比喻句,你如何回答?试举例说明。

7.作者把梅雨潭的绿与哪些景物进行对比来突出表现梅雨潭的绿的招人喜爱的?对比的作用是什么?8.作者由梅雨潭的绿联想到了什么,找出相关语句。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2《绿》教学案苏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2《绿》教学案苏教版

绿
基本目标:
1.体会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强烈情感。

2.朗读课文,能够借助批注理解文章内容。

提升目标:
1.掌握圈点批注读书动笔的基本方法,养成读书动笔的习惯。

2.能够品味精确形象的用词和多种修辞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感受精确形象的用词和多种修辞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多角度地细致描绘景物特点的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一、默一默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踞.()皱缬.()挹.()绺.() qióng()门
惊诧.()jūgōng()()薄.()阴尘zǐ()shū的()襟.()袖之间明móu()善lài()
二、读一读
自读课文,并能够借助批注理清作者写作思路,从而把握作者的情感。

三、想一想
1.本文运用多种方法来细致描绘景物特点的,请结合文章具体语句欣赏。

(提示:可从叠字、比喻、拟人、衬托等手法思考)
2.质疑
四、练一练
将下面老舍对大明湖水的描写与梅雨潭水相比较,看看在描写上有什么异同点?
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反倒在绿藻上冒着点热气。

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

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冰上;况且那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2课《绿》教学设计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2课《绿》教学设计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第六单元22课《绿》教学设计教学目标①能理清文章的结构思路。

②能说出文章如何捉住“文眼”来组织材料。

③体会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强烈感情。

教学重、难点理清作者行文思路,感受作者的情怀。

课前准备熟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搜集资料,了解作者。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教法与学法教师引导,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理清文章结构思路,了解文章抓住文眼来组织材料的方法。

教学设计○导入新课,走近朱自清①直接导入课题。

②组织学生介绍作家、作品。

要求:根据学生自己收集的资料谈作家作品,可以收集一部分、也可以是全部,点名学生介绍,其他同学补充。

明确:朱自清,本名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某某某某。

1898年11月22日生于某某东海,因三代定居某某,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某某的某某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某某做过教师,故自称“某某人”。

1920年毕业于大学哲学系。

1925年应聘来清华执教。

长期担任清华中国文学系主任一职。

1948年8月22日病逝于。

他是现代著名的作家和学者。

其著作27种,共约190万言,包括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

大多收入1953年开明书店出版的4卷《朱自清文集》。

1988年,某某教育对朱自清著作又一次全面的搜集、整理、出版了6册《朱自清全集》。

朱自清虽在“五四”运动后开始新诗创作,但是,1923年发表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却显示出他的散文创作方面的才能。

朱自清的散文主要是叙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

其作品的题材可分为三个系列:一是以写社会生活抨击黑暗现实为主要内容的一组散文,代表作品有《生命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和《执政府大屠杀记》。

二是以《背影》、《儿女》、《悼亡妇》为代表的一组散文,主要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表现父子、夫妻、朋友间的人伦之情,具有浓厚的人情味。

第三,以写自然景物为主的一组借景抒情的小品,《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是其代表佳作。

【最新精选】苏教初中语文九上《22绿》word教案 (3)

【最新精选】苏教初中语文九上《22绿》word教案 (3)

《绿》教学目标: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 理清文章结构;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学难点:理清文章结构一、第一课时1、简介作者: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生于东海,长在江苏扬州。

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饿死不吃美国救济粮”,毛泽东称颂他是“表现我国民族的英雄气概的爱国知识分子”。

《绿》《春》《背影》《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2、写作背景《绿》,写于1924年。

当时,北伐战争已在酝酿之中。

他对于以统一为大业的北伐,是抱支持态度的。

他这一时期的思想,基本上还保持着“五四”运动时期青年人勇于进取的势头。

这反映在他的散文作品里,则表现为格调的明朗,节奏的明快,满蓄着“为人生”、“写实”和昂扬向上的生命活力。

仔细品味《绿》,就可看到一颗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

第一次“先学后教”给下列生字词注音镶踞薄阴几绺挹掬穹倏皱缬尘滓棱角什刹蕴蓄明眸善睐第二次“先学后教”1、用。

标出文中表示作者行踪的词语,并指出作者所在的观察点。

2、每个立足点的观察角度是什么?分别写了什么景物?自由朗读课文,并探究下列任务。

1、用。

标出文中表示作者行踪的词语,并指出作者所在的观察点。

行踪:走到山边――坐在亭边――站在水边观察点:山边――梅雨亭边――梅雨潭边2、每个立足点的观察角度是什么?分别写了什么景物?走到山边坐在亭边站在水边【梅雨瀑】梅雨亭【梅雨潭】(远望、仰视)(近望、平视)(近望、平视)(修改)远———————————近低—————高—————低略————————详1、从课文中找出一个能概括全文内容的句子,文章的文眼是哪一句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全文的“文眼”)2、找出两个能概括作者对梅雨潭绿的总体感受的词语醉人奇异当堂....训练《伴你学》1、2、3、4、5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 学习多角度描写景物的写作手法2.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教案系列:《绿》教学设计
绿
对教学内容的总体思考
散文,可以\'铿锵得象诗,雄壮得象军歌、生动曲折得象小说,活泼尖锐得象戏剧的对话\'。

著名女作家冰心道出了散文的共性:散文不管用怎样的表现形式,作者总是要追求他的某种真挚情致的表现。

教学大纲中对高中阶段的散文教学有明确规定:理解和分析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及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表现手法。

考纲中亦规定考生应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初步评价鉴赏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

挖掘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的真情实感,感受文字内外的氛围、情调和特色。

而近年来高考试题对现代文阅读题型的设计也多侧重考核学生的理解分析力。

《绿》是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将要学习的第一篇散文。

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具备了有关散文这一文学体裁的知识。

借助本文要引导学生掌握从事与意相合、情与景相生的角度理解分析散文的方法。

更好地感受作者的思想脉搏,从而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能力和艺术想象力。

德育目标:体会作品中流露出的对新生活的热切希望和蓬勃向上的力量。

依据
1、大纲、考纲的要求2、学生实际基于上述认识,我决定进行一下初步的探索和尝试,把这篇文章作为一个范例,借助这一名篇引导学生学会掌握鉴赏散文的方法,训练学生\'整体认知\'的阅读方法。

并把这篇文章放置到整个散文单元教学中去考虑,舍去旁枝,利用现有教材内容,紧扣文章语言点,培养学生现代文阅读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点
抓住最能透视文章神韵的词句,引导学生从情景相生的角度理解分析散文。

依据: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教学难点:把握文中情与景的对应关系。

依据: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辅助手段:多媒体软件、计算机
教学方法: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比较法:抓住特色,求同存异。

练习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依据:课堂上,教师的引导及教材是学生感知和观察的对象,学生正是通过教师所讲和教材所展示的内容经过思考获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的。

这种观察和思考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它不是消极的注视,而是一种积极的思维过程,是一种\'思维知觉\'。

从这一点出发,本节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

学法指导:从三个方面有机渗透学法指导:1、讲解过程中示范和点拨。

2、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重视指导学生自悟和总结。

3、练习设计中,引导学生运用、迁移。

教学设想:在文章倒数第三行并不显眼位置上的\'女儿绿\',是朱自清先生自创的独具魅力可以辐射全篇的奇巧之词。

由此切入,逆向推导,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理,变浓厚的兴趣为主动求学的动力,而且整篇文章的分析也可以由点到面,延伸到写景、状物、抒情各个环节。

教学过程
一、导入:绿色是大家喜爱的颜色,但大家听说过\'女儿绿\'?观赏过女儿绿吗?如果没有请打开朱
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绿》。

(引起学生对\'女儿绿\'的注意。


二、请一组学生分别用一个词概括\'十二三岁小姑娘\'的特征。

(为进一步引导学生把握\'女儿绿\'的具体寓意创设条件。


三、阅读品析第三自然段
1、请顺着我朗读的引导,品味梅雨潭的绿是否具有女儿的魅力。

目的:学生边听教师配乐朗诵,一边看屏幕上播放的梅雨潭绿意盎然的画面。

(为学生品析梅雨潭的绿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将第三段末的女儿绿与段前的博喻、比较、想象结合起来,由\'女儿绿\'这一点,延展到对文章写景状物各个环节的分析。


2、教师示范引路,品析\'招引、追捉\'所显示的情与景。

(通过教师精讲示范学法,有利于学生由此及彼,触类旁通。


3、放开手脚让学生自己品味分析\'喻绿\'、\'比绿\'、\'想绿\'的描写。

注意启发学生从\'十二、三岁\'这个年龄段\'小姑娘\'的特征上去分析。

4、仿写练习:\'我若能…\'写几个句子。

(加深学生对情景交融的理解,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5、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眼中的梅雨潭为什么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启发学生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的经历。

(把握情与景的对应关系,突破难点。


四、引导学生回顾第二段。

1、动手为这段配上插图。

2、写梅雨潭的绿为什么要先写梅雨瀑、梅雨亭?(用画图带动对重点词语的品析。

明确写景的内在连系。


五、将全文连起来看,结尾重复开头的\'惊诧\',而且多出\'不禁\'二字,告诉了你什么?教师从人物称代上点拨。

(明确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


总结:如果说惊诧是文眼,那么女儿绿便是神韵凝聚的明眸。

六、练习:(练习节选自思果的《春至》,选文中也有对绿的描绘,但却是一种变化的绿。


(通过这一练习考察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抓住关键词句、从文章整体内容入手鉴赏散文的方法,达到运用学法、迁移学法的目的。


附练习材料: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尽管百花百色,绿才是春色。

天公一支笔,在大地上涂抹,涂一次绿一分,直到初夏绿得透不过气来为止。

中国的山水画不是清绿,就是赭,师法的是自然。

树林越来越密,树阴越来越浓,树上的裘越厚,人身上的衣服越薄,树枝露出的地方越少,人身上露出的地方越多。

早有人打赤膊了,走上高冈俯看,但见绿成一片,也分出几等深浅,有带黄的浅翠,有带黑的浓绿。

附近的树上还有夹了深绛、浅紫、灰白等等的杂色,深浅相间,织成奇锦。

春天有味道,你可以闻到,不用说芬芳的群花了,就是青草也有朴实的香味,可以嗅个够。

瞎子也知道春在哪里,春天可以接触到。

脚下是软软的草。

风吹在身上再也不刺痛肌肉,恰像温柔的手抚过,你只要出了门或者打开窗户,就知道季候。

寻春最容易,处处都是。

谁都知道春天的音乐最中听。

天不亮枝头的鸟已经像青草一般等得不耐烦了。

这些小音乐家组成乐队,一齐和鸣。

也有独自高歌的,旁若无人。

这些免费娱人的歌手闷了一冬,现在要痛痛快快施展一下本领,给春送来降临的口信。

你要早起,要到树木时,要细心听。

城市中人不免错过了听鸟,也错过了赏春──城里只有雪才是最显著的季节变化,因为灰色的水泥掩盖了一切。

(节选自思果《春至》)1、朱自清的《绿》从不同侧面表现\'绿\'的可爱,本文则是从不同侧面来表现春的可爱。

它是从哪些侧面表现春的可爱的?答:从□□、□□、□□这三个侧面。

2、朱自清描写的是\'定格\'的绿,本文首节写的是变化的绿。

这主要是因为本文的。

3、本文写\'绿\'观察点有变化,交代变化的语句是:。

4、文中已有一句表达\'寻春最容易\'的意思,这一句是:。

5、\'鸟已经像青草一般等得不耐烦了\'一句所用的修辞方法有,它要表达的意思是。

(可用文中语句略加组织作答)
结语:
叶圣陶说过:\'文学鉴赏犹如采矿,你不动手,自然一无所获;只要你动手就会采到晶莹的宝石。

\'希望大家课后能运用这节课所学的方法,阅读其它游记类散文,相信大家一定能采到晶莹的宝石。

(引起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在课外阅读中自觉的运用学法。


说明:板书需要把向学生传授的知识最简要、最直观、最形象地反映出来,让学生对学习的目标、内容一目了然。

本课的板书设计,文眼\'惊诧\'居中,上下左右分别是文章的关键词句。

最后用弧线连接,成为一个整体。

不仅体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行文思路,同时也在学法上给学生以启示:抓住关键词句分析文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