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绿》5篇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绿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绿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绿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绿教案与反思【第1篇】《绿》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学会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水瓶、拥挤、指挥”等词语。

3. 借助文字想象画面,充分感受不同的绿色,再说说大自然的绿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教学重难点: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水瓶、拥挤、指挥”等词语。

2.借助文字想象画面,充分感受不同的绿色,再说说大自然的绿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大自然有哪些颜色吗?(预设:赤橙黄绿青蓝紫······)嗯,同学们观察的可真仔细,那你知道每一种颜色又可以细分为多少种吗?今天,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艾青笔下的《绿》吧。

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读要求:(1)大声朗读课文,自学生字词;圈出标注不理解的词。

(2)小组朗读互相纠正、交流词语的含义。

(3)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眼中的“绿”是什么样子的。

(4)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辅导。

3.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词,出示生字促成的词。

采用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等方式进行朗读。

(2)朗读中,重点指导“挤、叉”等词语的读音。

(3)指导“瓶”的写法和笔顺。

(4)课文写了绿到处都是,各种绿色充斥着整个世界,整齐、有节奏的飘动,很美。

(5)说说你最喜欢那部分内容,简介原因。

三.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课文描写了那么多绿色,你最喜欢哪句?读课文,找一找画一画,在有感受的地方做上标注。

1. 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你喜欢的句子,并作简单的批注。

2.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辅导。

3. 小组交流,取长补短4. 全班交流,引导提升。

预设一:到哪儿······绿得出奇。

四年级语文下册《绿》优质教案

四年级语文下册《绿》优质教案

10.《绿》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写本课的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本课生字,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难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新课1:同学们,在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喜欢的颜色,那你们最喜欢的颜色是什么?为什么喜欢?(举手回答)2: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下艾青笔下的绿色,来感受下作者笔下绿义。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了解作者艾青(1910年3月27日~1996年5月5日),真名蒋海澄(原名蒋正涵,字养源,号海澄)。

曾用笔名莪加、克阿、林壁等。

出生于浙江金华,现代文学家、诗人、画家。

1928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国立杭州西湖艺术院。

1934年5月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

1932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

1935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

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

曾赴黑龙江、新疆生活和劳动,创作中断了二十余年。

1979年平反后,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国际笔会中心副会长等职。

1985年获法国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1996年5月5日凌晨4时15分因病逝世,享年86岁。

艾青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诗的代表诗人之一。

主要作品有《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诗选》。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自由读诗歌边读边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四、生字学习瓶pínɡ(瓶子花瓶)挤jǐ(拥挤挤压)叉chā(叉子刀叉)挥huī(挥手发挥)五、研读诗歌,理解含义1、在次默读诗歌,说一说诗歌大义(诗歌主要写了春天到处都是绿色,风是绿的,雨是绿的,水是绿色的,整个世界不充满了绿色)2、研读各小结,说说各小节的主要内容。

第1小节写眼前铺满绿色;第2小节写绿色的丰富;第3小节写整个自然空间充满了绿色;第4小节写绿色聚集重叠的形态;第5小节写绿色在风中飘动。

3.阅读第3小节,思考:为什么“刮的风是绿的”?4.小组交流。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绿》(第二课时)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绿》(第二课时)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绿》(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绿》中的意境,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对绿色生态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描写和表达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想象和表现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忱,培养学生珍惜和保护自然资源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绿》中所表达的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

2.教具:黑板、彩色粉笔、教案、学生课本、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1.讲解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绿》。

2.导入话题: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喜欢的颜色是什么,为什么喜欢这种颜色。

第二步:学习课文(15分钟)1.师生共读:老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绿》。

2.师生共学:解释词语,理解诗歌内容,帮助学生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意境。

第三步:诗歌欣赏(15分钟)1.欣赏诗歌:播放《绿》的音频,让学生闭目聆听,感受诗歌的节奏和情感。

2.分组讨论:分组讨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想法。

第四步:情感抒发(10分钟)1.绘画活动:让学生根据对诗歌《绿》的感受,以绘画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感情。

2.作品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背后的心情和感受。

第五步:诗歌表演(10分钟)1.小组合作:学生分组,练习诗歌的朗诵表演,注重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

2.表演展示:每组选择一名代表进行诗歌表演,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欣赏。

第六步:家庭作业(5分钟)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回家继续体会诗歌《绿》带给他们的感受,写一篇对自然的感悟或者写一首以“绿”为主题的小诗。

五、课堂总结(5分钟)1.课堂反思:老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2.展望下节课:预告下一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期待。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绿》优秀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绿》优秀教案

10绿教案设计设计说明《绿》一文运用文字的魅力用文学的形式描述了春天到处都是绿色,树木大地中的小草在春风的吹拂下来回摆动,风是绿的,水是绿的,世界充满了绿。

绿是生命的颜色,是生命的象征。

教学中,关注学生的阅读感受,抓住“读”这一学习手段,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自己对绿、对生命的认识,进行美读诗歌的训练,在读中加深感悟,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及字卡、词卡。

2.查阅与作者相关的资料。

学生准备:预习生字词。

教学重难点1.识记生字新词,感受诗歌意境,熟读成诵。

2.了解现代诗极富想象等特点,体会诗歌的情感。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1.春姑娘悄悄地来到我们身边,大自然到处是一片绿色。

你见过春天里什么样的景象?2.学生交流看到的春色。

3.小草探出了头,树木发芽,田野变绿,放眼看去,到处都是绿,就好像……出示句子:好像绿色的墨水瓶倒翻了,到处是绿的……4.今天我们走进诗人艾青的《绿》,一起去感受绿。

5.板书课题。

了解作者。

艾青,原名蒋海澄,现代诗人。

1933年第一次用笔名“艾青”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奠定了他诗歌上的基本艺术特征和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朴素、凝练、想象力丰富是艾青诗歌的一贯特点。

《绿》是诗人写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的一首抒情小诗。

设计意图:谈话引入,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阅读兴趣。

二、初读课文,集中识字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1)借助拼音读正确、流利,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

(2)选择自己读得不够正确、流利的小节,再仔细读一读。

2.交流自学效果:(1)春风姑娘要考考大家认识了哪些字。

瓶、挤、叉、挥。

①学生自由认读,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可以向同学请教。

②指名认读生字,师生共同纠正字音,着重读准多音字“叉”的读音。

指导学生借助工具书,准确掌握多音字。

[chā]a.(—子)一头有两个以上长齿便于扎取东西的器具:鱼~|三齿~|粪~子。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绿》优质教案+阅读训练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绿》优质教案+阅读训练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 谈话导入: 【课件出示 2】 (出示春天图)这是一幅由
谈话导入,出示春
各种绿色绘制而成的图画,知道画中画的是什么季节吗? 天的图片,导入课文的
它给你们带来什么感觉?
学习,激发学生兴趣。
2. 师小结:我们刚从冰雪中走来,看到这生机勃勃的绿
实在赏心悦目。绿是春天的象征,还是希望的象征。诗人 导入 艾青就写了一首诗《绿》,就让我们跟着他一起走进春天 () 分钟 绿意盎然的画卷中吧!
说主要内容 , 一是
为了复习课文,二是为 。
了锻炼学生语言组织
【出示课件 7】
这首诗表现的“绿”,是大自然的景象,更是诗人的
感觉:风一吹,就随着节拍整齐地飘动在一起。
三、梳理内容,明确结构
1. 学生分组讨论,给课文划分段落并概括出每一段的意
思。
2. 学生汇报,教师明确:
【出示课件 8】
第一段( 1-3 小节):写到处都是“绿”。
一节再仔细读读。
随机:第三小节:
(1)出示说话练习。 【出示课件 16】
说一说:
风中的
是绿色。
雨中的
是绿色。
阳光下的
也是绿色。
(学生挑选其中一个交流) (2)指名读,全班齐读。 第四节: (1)【出示课件 17】出示图片,帮助学生理解“所 有的绿集中起来,挤在一起,重叠在一起,静静地交 叉在一起。” (板书:挤、 重叠、交叉) (2)指名读,男女生对读。 第五节: (1)为何所有的绿会按着节拍飘动? (板书:按着 节拍飘动) 预设:这是因为,一阵风吹来,使所有的物体都随风 摆动。 预设:这是作者看到风吹过后, 春天的景物随风摆动, 那么和谐,整齐划一。

四年级语文下册《-绿》教案

四年级语文下册《-绿》教案

四年级语文下册《绿》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内容,掌握生字词以及一些重要的词语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归纳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所表达的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掌握生字词和重要的词语、句式。

2.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感受诗歌的意象和美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绿色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主题。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诗歌的内容和结构。

引导学生通过文字描述,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可以让学生扮演诗人,模拟创作过程,或者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归纳出诗歌的主题和美感。

4. 课堂互动: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5. 拓展延伸: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谈谈自己对绿色生活的认识和感受。

可以引导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环保知识和绿色生活方式。

6. 总结:对本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教学方法:讲解、讨论、归纳等。

2. 教学手段:PPT课件、视频展示等。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 课堂练习:让学生回答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或者让他们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一些填空题、选择题等。

2. 作业:布置相关阅读或写作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可以让学生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了解到的环保知识和绿色生活方式。

3. 评价方式: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回答问题的准确度以及作业完成情况等进行评价。

同时也要注重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合作精神等非智力因素的表现。

可以采用教师评价、学生互评、自我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 教学资源:PPT课件、视频展示等。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绿》(部编版)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绿》(部编版)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绿》(部编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并掌握课文《绿》的基本内容和内涵。

2.掌握生字词:绿、顶、层、蔬菜、院子、村落等的发音、书写和认读。

3.能够正确朗读课文,并理解其中的意思。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仔细阅读和理解课文的能力,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思考和联想能力。

情感目标1.通过课文《绿》,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环境的情感。

2.培养学生珍视家园、热爱土地的情感,激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掌握课文《绿》的基本内容和内涵。

2.学会正确书写并背诵生字词:绿、顶、层、蔬菜、院子、村落等。

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联想课文内容,增强语感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准备1.课文教材《绿》课文原文。

2.教学用具:黑板、彩色粉笔、教学PPT等。

3.学生课前准备:要求学生提前阅读课文,了解内容,做好预习。

四、教学过程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并简单介绍本节课的主题《绿》。

2.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绿色世界的好奇和向往。

学习过程1.课文朗读: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

2.理解课文:师生共同探讨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旨和细节。

3.学习生字词:教师逐个介绍并讲解生字词的发音、意思和书写。

学生认读、书写生字词。

4.篇章解读: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语言特点。

5.情感渗透:通过讨论和互动,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受绿色之美,培养爱护环境的情感。

拓展延伸1.综合能力训练:设计相关的阅读理解和写作练习,巩固课文内容。

2.生活实践: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观察身边的绿色,体会自然之美,写下感悟体会。

五、教学反思1.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总结和反馈,及时纠正学生学习中的错误。

2.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方法和效果,为下节课的教学改进提供参考。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绿》优秀教案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绿》优秀教案

10 绿【教学目标】1.认识“挤、叉”这2个生字,会写“瓶、挤”等4个字,正确读写“墨水瓶、墨绿”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歌内容,说说“所有的绿就整齐地按着节拍飘动起来”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4.对比感受《西湖漫笔》中的“绿”,想象诗歌画面,体会诗歌情感。

【重点难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难点:理解诗歌内容,想象画面,体会诗歌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师:大千世界,五彩缤纷。

同学们心中一定有自己喜欢的颜色,你们喜欢什么颜色?为什么喜欢它?(板书:绿)“绿”这个颜色给我们什么感受?(生机、希望)让我们走进诗歌《绿》,去感受艾青绿的世界。

二、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由读课文,将句子读通顺,并圈出生字。

2.教师指名认读生字卡片。

生字:瓶挤叉挥3.学生分小组“开火车”读生字,小组交流识记生字。

教师强调:“叉”在本课中读“chā”。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得流利、顺畅。

2.学生分小组接力读。

思考:读完诗歌,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场景?(满眼都是绿色)如果让你将它画出来,你会怎样画?(想象绿色的泼洒,理解“倒翻”“到处”)3.理清结构。

第一部分:(1)总写到处都是绿色。

第二部分:(2—5)分写绿的形态、样子。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生字1.教师随机抽取生字卡片,指名认读。

2.学生“开火车”读生字。

读完之后进行生字听写。

二、学习第二部分1.分小组自主学习第二部分。

2.组内自由朗读,交流问题与理解。

3.班级汇报,教师点拨。

(1)理解感悟第2小节出示:墨绿、浅绿、嫩绿、翠绿、淡绿、粉绿……思考: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都是形容绿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不同的绿的列举)引导学生照样子再说几个词语。

体会“绿”的颜色丰富。

(2)理解感悟第3小节想象画面:风、雨、水、阳光都是绿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引导:风中的(禾苗)是绿的;雨中的(树叶)是绿的;水中的(倒影)是绿的;阳光下的(田野)是绿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绿》5篇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绿》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绿》1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反复诵读,理解、积累字词。

2能力目标:学习“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

3情感目标:体会文章精美的语言,提高语言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品读课文理解,积累字词。

2、难点:变换写景角度的方法。

二、课前预习作业(1):课前反复诵读,积累字词踞(jù)在薄(bó)阴几绺(liǔ)穹(qióng )门棱(léng)角尘滓(zǐ)皱缬(xié)什刹(shí chà)挹(yì)掬(jū)你入口明眸善睐(móu)(lài)2)文章开头就直抒胸臆“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但却没有直接写梅雨潭的绿,而是先写了梅雨瀑等潭周围的环境,到了第三段,才浓墨重彩写梅雨潭的绿这是一种什么写法?三、导学过程1、检查预习情况,点评。

2展示目标。

3作者简介: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

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其散文以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称,极富真情实感。

代表作品有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诗文集《踪迹》。

4自学过程:根据朗读要求,朗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小组内反复品味其妙处,并个别展示,由学生互相点评。

5合作探究:整体感知课文,思考下列问题(跳读课文,思考问题,找出线索,理清文章思路,体会作者感情。

)(1)看景就要有观察点,就是观赏景物所处的位置,请找出文中表明观察点的词语,看看观察到的景物是什么?(2)写景也要有顺序,有的按时间顺序,有的按空间顺序。

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它的线索是什么?采用的什么写法?(3)第一、四段在行文中有何作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4)看景就要有观察点,就是观赏景物所处的位置,请找出文中表明观察点的词语,看看观察到的景物是什么?(5)写景也要有顺序,有的按时间顺序,有的按空间顺序。

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它的线索是什么?采用的什么写法?(6)第一、四段在行文中有何作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四、小结本课时内容(学生展示)五、当堂检测1、给下列生字注音踞()在薄()阴几绺()穹()门棱()角尘滓()皱缬()什刹()挹()掬()你入口明眸善睐()()2、作者简介:朱自清,原名,字,号,江苏扬州人。

现代著名,,,其散文以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称,极富真情实感。

代表作品有散文集《》、《》,诗文集《》。

3、在横线上填上动词,并且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梅雨潭闪闪的绿色着我们;我们开始她那离合的神光了。

着草,着乱石,小心身下去,又过了一个石穹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

2)“我用手着你,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

我又你入口,便是着她了。

我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六、课后作业:背诵课文第三段,体会修辞七、课后反思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绿》2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西湖的“绿”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4、感受学校的绿,说一说。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和作者一起去感受西湖的“绿”,体会作者怎样抓住景物特点写出了自己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西湖的资料,如风光图片,文字说明。

1、导入——走近绿上课之前老师请大家看一张照片,知道这是哪么?去年冬天,老师有幸去了称为“人间天堂”的美丽城市---杭州。

这是老师在西湖岸边拍的一张照片,想不想听听我对西湖的独特感受?“置身西湖,你不由得就融入了一种梦幻的境界。

虽然是冬季,但那如镜的湖面依然薄雾氤氲,绿意盈眼。

两岸更是万枝婀娜,暗香浮动。

站在西子湖畔,一股或浓或淡的诗意便在你周身弥漫开来,即便是再豪放再洒脱的人,此刻也会变得妩媚多情起来。

”其实,西湖的美是说不尽道不完的,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为西湖题诗作文,例如苏东坡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表现了西湖的妩媚多姿,欧阳修的《画船载酒西湖好》突出了西湖光影迷离恍如仙境。

而现代女作家宗璞在四次游西湖之后更是留下了独特的感受,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近西湖,来领略她动人的风姿。

(板书:西湖的“绿”)2、初读——感知绿请把书翻到14页,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音,读完告诉老师:你知道了什么?师:大家很会读书,一遍就抓住了文章的精髓,那么作者主要描写了哪几处绿呢?生答师板书(灵隐——苏堤——花港)过渡:正如作者所说,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曲十八涧绿得闲。

灵隐、苏堤、花港的“绿”也各有各的风采,各有各的韵味。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3--5自然段,看看作者用了哪些语句来表现西湖的绿的?3、画句——体会绿。

师:不到2000字的文章中,竟用了20多个绿字,而且毫不重复,多么了不起的文字功夫啊!你喜欢作者哪些描写?为什么?请同学们再认真读读描写绿的语句,体会一下。

4、学生根据自已的理解谈体会。

说的时候可以按这样的方法:先说出你选的是哪里的绿,再读读你喜欢的句子,谈谈你的感受。

如果能抓住句中的描写绿的重点词语来感悟那更精彩。

(学生的交流可能不是按课文顺序,教师要根据学路随机调控教学策略)学情估计及教学策略:(1)灵隐重点句子a.雨中去访灵隐,一下车,只觉得绿意扑眼而来。

b.道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儿也都是绿的。

(板书,树木,苍翠欲滴)c.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

d.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

e.亭旁溪水琤瑽,说是溪水,其实表达不出那奔流的气势,平稳处也是碧澄澄的,流得急了,水花飞溅,如飞珠滚玉一般,在这一片绿色的影中显得分外好看。

灵隐寺之游,烟雨迷蒙,绿意悠悠,令人心动,令人回味,那么其他景点的绿又有什么特点呢?谁来接着汇报?(2)苏堤重点句子a.走着走着,忽见路旁的树十分古怪,一棵棵树身虽然离得较远,却给人一种莽莽苍苍的感觉,似乎是从树梢一直绿到了地下。

b.走近看时,原来是树身上布满了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阴阴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相机板书青苔,让学生找出一个表现绿的词语)c.有的青苔,形状也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树木,如云霞;有的整片看来,布局宛然一幅青绿的山水画。

d.这种苔绿,给我的印象是坚忍不拔,不知当初苏公对它们印象怎样。

教师引导学生找到有关语句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中想象。

(3)花港重点句子a.那是满池的新荷,圆圆的绿叶,或亭亭立于水上,或宛转靠在水面,只觉得一种蓬勃的生机,跳跃满池。

(板书荷叶,有学生提供一个表现绿的'词语)b.绿色,本来是生命的颜色。

c.我最爱初春的杨柳嫩枝,那样鲜,那样亮,柳枝儿一摆,似乎蹬着脚告诉你,春天来了。

(引导:作者写花港的绿,为什么写杨柳嫩枝呢?------对比,既表现荷叶成熟茁壮的生命力,也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绿喜爱的程度)d.荷叶则要持重一些,初夏,则更成熟一些,但那透过活泼的绿色表现出来的茁壮的生命力,是一样的。

作者写花港的绿主要抓住什么景物观察?(板书,荷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作者对荷叶的“绿”的感受中,悉心体会在花港观鱼看到的“绿”,绿得那么富有生命力,生机勃勃。

表现了西湖之绿的意趣美。

西湖之绿,深沉逼人;西湖之绿,意趣盎然;西湖之绿,充满生命的激情!作者为什么仅仅用一个绿字就能把西湖之美体现的淋漓尽致呢?(生总结写法:细心观察,用心体会)师补充:更重要的,是作者用词十分准确。

我们所见到的每一处绿,都来自于作者精心锤炼的语言。

可以说,作家用生动的文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西湖山水画,用墨不多,却让我们真切的体会到了西湖那生机盎然的绿。

这,就是准确运用语言文字的功夫!4、总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湖以它的诗情画意痴迷了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墨客啊!让我们再一次欣赏这人间天堂的美丽吧。

(播放西湖风景欣赏片)拓展阅读:《半篇西湖游记》(近代丰子恺)《西湖的六月十八夜》(近代俞平伯)《西湖萍踪》(现代许敏)《西湖梦》(现代余秋雨)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绿》3一、复习导入。

1、教师出示词语卡片,学生认读。

2、诗歌朗诵。

二、学习诗歌,读中悟绿。

自由朗读每小节诗歌,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反复朗读、感悟。

(一)学习第三节。

出示句子:刮的风是绿的,下的雨是绿的,流的水是绿的,阳光也是绿的;1、带着想象的翅膀朗读这一节诗歌。

2、思考:这一节诗歌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排比)这一小节诗歌告诉了我们什么?(绿的所在:整个自然空间充满了绿色。

)3、为什么整个空间都是绿色?(春天来了,万物复苏,所以充满了绿色)4、这么多、这么广的绿色让你感受到了什么?(绿色是希望,是生命的颜色,整个大自然一片春意盎然。

)(二)学习第四节。

出示诗歌:所有的绿集中起来,挤在一起,重叠在一起,静静地交叉在一起。

1、集体朗读诗歌。

思考:这一小节讲了什么?(绿色聚集重叠的形态)2、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绿的形态?(拟人)(三)学习第五节。

出示诗歌:突然一阵风,好像舞蹈教练在指挥,所有的绿就整齐地按着节拍飘动在一起……1、指名读,小组读。

2、这一节写了什么?(绿在风中飘动)3、作者为什么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绿飘动的样子?(这样形象、生动的样子,给读者带来了对绿飘动样子更大的想象空间)三、情感升华。

艾青运用文字的魅力用文学的形式描述了春天到处都是绿色,树木大地中的小草在春风的吹拂下来回摆动,风是绿的,水是绿的,世界充满了绿。

那么绿到底是什么呢?绿是生命的颜色,是生命的象征。

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表达了作者对“绿”色的赞美,对春天的讴歌。

四、拓展延伸。

关于绿的诗句1、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唐贺知章《咏柳》)2、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3、应是绿肥红瘦。

——(宋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板书设计绿绿的颜色绿的所在绿是生命绿的形态赞美春天绿的飘动教后反思《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能推敲、把握重要词语、关键语句在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有些词语或句子在文本中看起来很普通、平实,但如果仔细思考揣摩就会发现其深刻的内涵。

文章的主旨也往往在我们理解了关键的一词一句后,才会步入柳暗花明的新天地。

这样的设计,促使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究,激起对学习过程的兴趣及向往,组内合作、分工,每个人都有展示的机会,学生对自己的表现或心安或兴奋或自信或胜任的愉悦,每个人的情感都可以自由流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