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中考物理总复习:专题(5)科学探究ppt课件(128页)
合集下载
中考物理科学探究专题复习ppt 苏科版

探究实验评估题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小明在测定额定电压为3.8V的小
1、
灯泡的额定功率时,所连接的电路 如图所示,灯光电阻约为15Ω,请 评估该电路 是否正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有些事,不可避免地发生,阴晴圆缺皆有规律,我们只能坦然地接受;有些事,只要你愿意努力,矢志不渝地付出,就能慢慢改变它的轨迹。 9、与其埋怨世界,不如改变自己。管好自己的心,做好自己的事,比什么都强。人生无完美,曲折亦风景。别把失去看得过重,放弃是另一种拥有;不要经常艳羡他人,人做到了,心悟到了,相信属于你的风景就在下一个拐弯处。 10、有些事想开了,你就会明白,在世上,你就是你,你痛痛你自己,你累累你自己,就算有人同情你,那又怎样,最后收拾残局的还是要靠你自己。 11、人生的某些障碍,你是逃不掉的。与其费尽周折绕过去,不如勇敢地攀登,或许这会铸就你人生的高点。 12、有些压力总是得自己扛过去,说出来就成了充满负能量的抱怨。寻求安慰也无济于事,还徒增了别人的烦恼。 13、认识到我们的所见所闻都是假象,认识到此生都是虚幻,我们才能真正认识到佛法的真相。钱多了会压死你,你承受得了吗?带,带不走,放,放不下。时时刻刻发悲心,饶益众生为他人。 14、梦想总是跑在我的前面。努力追寻它们,为了那一瞬间的同步,这就是动人的生命奇迹。 15、懒惰不会让你一下子跌倒,但会在不知不觉中减少你的收获;勤奋也不会让你一夜成功,但会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你的成果。人生需要挑战,更需要坚持和勤奋! 16、人生在世:可以缺钱,但不能缺德;可以失言,但不能失信;可以倒下,但不能跪下;可以求名,但不能盗名;可以低落,但不能堕落;可以放松,但不能放纵;可以虚荣,但不能虚伪;可以平凡,但不能平庸;可以浪漫,但不能浪荡;可以生气,但不能生事。 17、人生没有笔直路,当你感到迷茫、失落时,找几部这种充满正能量的电影,坐下来静静欣赏,去发现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东西。 18、在人生的舞台上,当有人愿意在台下陪你度过无数个没有未来的夜时,你就更想展现精彩绝伦的自己。但愿每个被努力支撑的灵魂能吸引更多的人同行。 8、世上的事,只要肯用心去学,没有一件是太晚的。要始终保持敬畏之心,对阳光,对美,对痛楚。 9、别再去抱怨身边人善变,多懂一些道理,明白一些事理,毕竟每个人都是越活越现实。 10、山有封顶,还有彼岸,慢慢长途,终有回转,余味苦涩,终有回甘。 11、人生就像是一个马尔可夫链,你的未来取决于你当下正在做的事,而无关于过去做完的事。 12、女人,要么有美貌,要么有智慧,如果两者你都不占绝对优势,那你就选择善良。 13、时间,抓住了就是黄金,虚度了就是流水。理想,努力了才叫梦想,放弃了那只是妄想。努力,虽然未必会收获,但放弃,就一定一无所获。 14、一个人的知识,通过学习可以得到;一个人的成长,就必须通过磨练。若是自己没有尽力,就没有资格批评别人不用心。开口抱怨很容易,但是闭嘴努力的人更加值得尊敬。 15、如果没有人为你遮风挡雨,那就学会自己披荆斩棘,面对一切,用倔强的骄傲,活出无人能及的精彩。 16、成功的秘诀在于永不改变既定的目标。若不给自己设限,则人生中就没有限制你发挥的藩篱。幸福不会遗漏任何人,迟早有一天它会找到你。 17、一个人只要强烈地坚持不懈地追求,他就能达到目的。你在希望中享受到的乐趣,比将来实际享受的乐趣要大得多。 18、无论是对事还是对人,我们只需要做好自己的本分,不与过多人建立亲密的关系,也不要因为关系亲密便掏心掏肺,切莫交浅言深,应适可而止。 8、不要活在别人眼中,更不要活在别人嘴中。世界不会因为你的抱怨不满而为你改变,你能做到的只有改变你自己! 9、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哪有什么好命天赐,不都是一路披荆斩棘才换来的。 10、放手如拔牙。牙被拔掉的那一刻,你会觉得解脱。但舌头总会不由自主地往那个空空的牙洞里舔,一天数次。不痛了不代表你能完全无视,留下的那个空缺永远都在,偶尔甚至会异常挂念。适应是需要时间的,但牙总是要拔,因为太痛,所以终归还是要放手,随它去。 11、这个世界其实很公平,你想要比别人强,你就必须去做别人不想做的事,你想要过更好的生活,你就必须去承受更多的困难,承受别人不能承受的压力。 12、逆境给人宝贵的磨炼机会。只有经得起环境考验的人,才能算是真正的强者。自古以来的伟人,大多是抱着不屈不挠的精神,从逆境中挣扎奋斗过来的。 13、不同的人生,有不同的幸福。去发现你所拥有幸运,少抱怨上苍的不公,把握属于自己的幸福。你,我,我们大家都可以经历幸福的人生。 14、给自己一份坚强,擦干眼泪;给自己一份自信,不卑不亢;给自己一份洒脱,悠然前行。轻轻品,静静藏。为了看阳光,我来到这世上;为了与阳光同行,我笑对忧伤。 15、总不能流血就喊痛,怕黑就开灯,想念就联系,疲惫就放空,被孤立就讨好,脆弱就想家,不要被现在而蒙蔽双眼,终究是要长大,最漆黑的那段路终要自己走完。 16、在路上,我们生命得到了肯定,一路上,我们有失败也有成功,有泪水也有感动,有曲折也有坦途,有机遇也有梦想。一路走来,我们熟悉了陌生的世界,我们熟悉了陌生的面孔,遇人无数,匆匆又匆匆,有些成了我们忘不掉的背影,有些成了我们一生的风景。我笑,便面如春花,定是能感动人的,任他是谁。 17、努力是一种生活态度,与年龄无关。所以,无论什么时候,千万不可放纵自己,给自己找懒散和拖延的借口,对自己严格一点儿,时间长了,努力便成为一种心理习惯,一种生活方式! 18、自己想要的东西,要么奋力直追,要么干脆放弃。别总是逢人就喋喋不休的表决心或者哀怨不断,做别人茶余饭后的笑点。
2017中考物理实验题总复习课件共49张PPT

易 拉 罐 液化
____用__橡__皮__泥__堵__住__罐__口__,__撤__去__酒__精__灯__,__冷__却_____________易__拉_现罐象被可压知瘪大气压的存在。
问题2:对各种测量工具的复习要注意些什么?
测量工具主要有: 温度计、刻度尺、秒表、托盘天平、量筒、弹簧测力计、电流表、电压表等。
不能
电路中的电流小于电流表的最小分度值
(2)根据所提供的器材,画出一个能反映准确测量Rx阻值的电路图。
问题4:对探究物理规律的实验复习的重点是什么?
探究物理规律的实验有: (1)观察水的沸腾 (2)探究冰、烛蜡的熔化特点 (3)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4)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5)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6)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7)探究物体所受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8)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电流大小
(2)图中,电阻丝R1和R2分别浸没在一定质量的液体中,通 电时电阻丝产生的热量被液体吸收,液体的温度就会升高。 我们可以通过比较_______(选填“相等”或“不等”)质量 的_________(选填“同种”或“不同”)液体 ____________________来比较电阻丝发热量的多少;
例1: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考查角度一】 为了研究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小明让光束与ON成30°角射向O点, 测得反射光线与ON夹角为30°,记录数据。他下一步操作应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变入射角的大小,再次测量
例1: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考查角度二】 要探究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请设计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
实验序号 ① ② ③
入射角/ 度
反射角/度
例1: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考查角度三】 为了研究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小明让光束与ON成30°角射向O点, 测得反射光线与ON夹角为30°。由此小明得出结论:反射角等于入 射角。 你认为他的实验结论是否可靠?请说明理由。
____用__橡__皮__泥__堵__住__罐__口__,__撤__去__酒__精__灯__,__冷__却_____________易__拉_现罐象被可压知瘪大气压的存在。
问题2:对各种测量工具的复习要注意些什么?
测量工具主要有: 温度计、刻度尺、秒表、托盘天平、量筒、弹簧测力计、电流表、电压表等。
不能
电路中的电流小于电流表的最小分度值
(2)根据所提供的器材,画出一个能反映准确测量Rx阻值的电路图。
问题4:对探究物理规律的实验复习的重点是什么?
探究物理规律的实验有: (1)观察水的沸腾 (2)探究冰、烛蜡的熔化特点 (3)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4)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5)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6)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7)探究物体所受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8)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电流大小
(2)图中,电阻丝R1和R2分别浸没在一定质量的液体中,通 电时电阻丝产生的热量被液体吸收,液体的温度就会升高。 我们可以通过比较_______(选填“相等”或“不等”)质量 的_________(选填“同种”或“不同”)液体 ____________________来比较电阻丝发热量的多少;
例1: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考查角度一】 为了研究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小明让光束与ON成30°角射向O点, 测得反射光线与ON夹角为30°,记录数据。他下一步操作应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变入射角的大小,再次测量
例1: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考查角度二】 要探究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请设计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
实验序号 ① ② ③
入射角/ 度
反射角/度
例1: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考查角度三】 为了研究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小明让光束与ON成30°角射向O点, 测得反射光线与ON夹角为30°。由此小明得出结论:反射角等于入 射角。 你认为他的实验结论是否可靠?请说明理由。
2017浙江中考试题研究科学-物理 名师ppt 压强

解:半球表面积S=πr2=3.14×
30X10-2 2
m
2
=0.707 m2 F=pS=1.01×105 Pa×0.707 m2=7.14×103N
5.沸点与压强:
结论:一切液体的沸点随气压的增大(减小) 而升高(降低)。
应用: 高压锅、除糖汁中水分。
☆列举出你日常生活中应用大气压知识的 几个事例?
如图:把装满酒的酒瓶倒置后,求压强变化?
酒瓶对桌面的压强: 酒对瓶底的压强:
变大 不变
如图:把酒瓶倒置后,求压强变化?
酒瓶对桌面的压强: 变大 酒对瓶底的压强: 变大
三、 大气压强 1、大气压的存在: 生活中哪些现象可以证明大气压的存在?
2.大气压的实验证明: 历史上著名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压强
压强
压力
概念
压强
固体压强
分类 液体压强
气体压强
一、固体的压力和压强: 1、压力: ⑴ 定义:垂_直_压_在_物_体_表_面_上_的_力_叫压力。
⑵ 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引起的,只有在特 殊时,压力F = 物体的重力G 。
(3)重为G的物体在承面上静止不动。指出 下列各种情况下所受压力的大小。
二、液体的压力和压强:
1、液体内部产生压强的原因: 液体受重力且具有流动性。
2、仪器:压强计。 用途:测量液体内部压强。
3、液体压强的规律: ⑴ 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都有压强, ⑵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⑶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 ⑷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⑸不同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例5.甲、乙两个容器横截面积不同,都盛有水,
水深和a、b、c、d四个点的位置如图所示,水
中考物理总复习(全部)精品PPT课件

目录
第一部分 考点扫描精讲练
●第一讲 机械运动 ●第二讲 声现象 ●第三讲 物态变化 ●第四讲 光现象 ●第五讲 透镜及其应用 ●第六讲 从粒子到宇宙 ●第七讲 质量与密度 ●第八讲 力 运动与力 ●第九讲 压 强 ●第十讲 浮 力
●第十一讲 简单机械 ●第十二讲 功 功率 机械效率 ●第十三讲 机械能及其转化 ●第十四讲 内能与热机 ●第十五讲 电流和电路 电压 电阻 ●第十六讲 欧姆定律 ●第十七讲 电功率 ●第十八讲 生活用电 ●第十九讲 电与磁 信息的传递 ●第二十讲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方法点拨】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白刻度尺的读数规则 和秒表大、小表盘的意义.第一问有两个地方容易出错: 一是起始刻度不是0刻度,被测物体的长度应该为两端所 对的刻度值之差;二是在进行精确测量时,一定要估读到 分度值的下一位.第二问在读秒表的示数时,首先要清楚 小表盘表示分,大表盘表示秒.接着要知道大表盘和小表 盘的分度值,然后看指针在什么位置,从而得出示数.
[帮你归纳]长度测量的一些特殊方法: 1.累积法: 用累积法测微小长度,如细铜丝直经、纸张厚度.2. 组合法:用直尺和三角板组合,可测出圆形或球体 的直径.3.化曲为直法:用化曲为直法测量地图上的 铁路长度、圆的周长.4.滚动法:用滚动法可以测量 操场的跑道长度.
[易错警示]①不用磨损的零刻度线,如因零刻度 线磨损而取另一整刻度线对齐物体时,切莫忘记实 际长度为最后读数减去这一整数刻度值.②刻度尺 较厚时,刻度线应紧贴被测物体.
间内的路程,利用速度公式求甲车的速度.由图得出甲车追上
乙车的时间(20 s),再行驶30 s两车行驶的路程,求出两车距
离。
学生随堂巩固
1.下列估测中,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是( A) A.课桌高度约为80 cm B.考场内的气温约为50 ℃ C.一份理化试卷的质量约为80 g D.初中生跑50 m所需时间约为3 s
第一部分 考点扫描精讲练
●第一讲 机械运动 ●第二讲 声现象 ●第三讲 物态变化 ●第四讲 光现象 ●第五讲 透镜及其应用 ●第六讲 从粒子到宇宙 ●第七讲 质量与密度 ●第八讲 力 运动与力 ●第九讲 压 强 ●第十讲 浮 力
●第十一讲 简单机械 ●第十二讲 功 功率 机械效率 ●第十三讲 机械能及其转化 ●第十四讲 内能与热机 ●第十五讲 电流和电路 电压 电阻 ●第十六讲 欧姆定律 ●第十七讲 电功率 ●第十八讲 生活用电 ●第十九讲 电与磁 信息的传递 ●第二十讲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方法点拨】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白刻度尺的读数规则 和秒表大、小表盘的意义.第一问有两个地方容易出错: 一是起始刻度不是0刻度,被测物体的长度应该为两端所 对的刻度值之差;二是在进行精确测量时,一定要估读到 分度值的下一位.第二问在读秒表的示数时,首先要清楚 小表盘表示分,大表盘表示秒.接着要知道大表盘和小表 盘的分度值,然后看指针在什么位置,从而得出示数.
[帮你归纳]长度测量的一些特殊方法: 1.累积法: 用累积法测微小长度,如细铜丝直经、纸张厚度.2. 组合法:用直尺和三角板组合,可测出圆形或球体 的直径.3.化曲为直法:用化曲为直法测量地图上的 铁路长度、圆的周长.4.滚动法:用滚动法可以测量 操场的跑道长度.
[易错警示]①不用磨损的零刻度线,如因零刻度 线磨损而取另一整刻度线对齐物体时,切莫忘记实 际长度为最后读数减去这一整数刻度值.②刻度尺 较厚时,刻度线应紧贴被测物体.
间内的路程,利用速度公式求甲车的速度.由图得出甲车追上
乙车的时间(20 s),再行驶30 s两车行驶的路程,求出两车距
离。
学生随堂巩固
1.下列估测中,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是( A) A.课桌高度约为80 cm B.考场内的气温约为50 ℃ C.一份理化试卷的质量约为80 g D.初中生跑50 m所需时间约为3 s
中考物理科学探究专题复习ppt1 通用

近年来中考试题突出对物理方法的考查,提高对学生 综合能力的挖掘,如 2008 年的试题突出了对物理方法的 考查,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一是探究方法的考查,例如第 4 题热学的扩散现象、 第 12 题握力计、第 15 题物理研究方法、第 21 题电流产生 的热量、第 23 题测红薯的密度、第 24 题测自行车的周长 等等,这些题考查的有物理学经常用到的转换法、替代 法、模型法、类比法、控制变量法等。 二是测量方法的考查,如第 23 题实验题第( 3 )问中 测红薯的密度,第 24 题测自行车的周长,主要用等效替 代方法间接测出所需要的物理量,第 17 题用估算的方法 得到正确的结果。 综上所述,探究性试题主要特点为探究性、启发性、 应用性、设计性、综合性和可操作性等,旨在引导考生 积极利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去解决问题。
(1)由实验①②可得出的结论是: 物体受平衡力作用,做匀速直线运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实验③④⑤⑥可得出的结论是: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做变速直线运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个静止站立在体重计上的人,从站立到迅速蹲下的过程可看成 先加速向下运动,然后减速向下运动,最后静止的过程。据此可知 C 。 体重计的示数变化是____ A.一直减小但最后等于体重 B.一直增加但最后等于体重 C.先减小后增加最后等于体重 D.先增加后减小最后等于体重
时间(s) t水(º C)
0 10
2 20
4 40
6 50
25 80
90 95
130 98
t油(º C)
10
15
27
34
60
85
92
(1)科学探究的过程一般有以下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 交流与合作。小明完成本次的探究过程,采用的研究步骤有哪些? (请按合理顺序写出) 采用的研究步骤有:提出问题、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 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
2017届中考物理教材知识点复习课件2

•时(间1)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小,这是为 了减小测量______(选填“路程”或“时 间”)时造成误差小.
• (2)斜面倾角不变时,小车由静止释放,小 车通大过的路程越长,其平均速度越____(选 填“大”或“小”);小车由静止释放,通
• (3)一次实验中,小华测得小车从静止开始 运动到两个车长的距离所用时间为01.2.52s,则 小车的平均速度为____m/s.
•运动的描述 • 1.参照物
• (1)判断物体是否运动和如何运动,首先要 选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叫做参照物.如果物 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则称这 个物质是静止的,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 置发生变化,则称这个物体是运动的.
• (2)参照物的选择应根据需要和方便来确 定.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通常把地面或 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作为参照物,在这种情 况下,参照物可以略去不提.
• 2.动与静
• 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以及它 的运动情况如何,取决于所选参照物相.对这性 就 是运动与静止的⑥______.
• 3.运动的快与慢 •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 ①在相同时间内,通过路程长的物体运动得 快;
• ②通过相同的路程,用时短的物体运动得快; • ③单位时间内通过路程长的物体运动得快.
沿直线运动,在任意相同时路程间内,通过的 ⑦______始终相等,这样的运动叫做匀速 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运动, 是速度不变的运动.
• 【备注】匀速匀直线速运直动线运动和变变速直速线直运线动 运动
的区别运动过程中,速度的大
特点
运动过程中速度变化
小和方向不变
求速 度
用 v=st求速度
用 v =st求速度,表示路 程 s(或时间)内的平均速
• (2)斜面倾角不变时,小车由静止释放,小 车通大过的路程越长,其平均速度越____(选 填“大”或“小”);小车由静止释放,通
• (3)一次实验中,小华测得小车从静止开始 运动到两个车长的距离所用时间为01.2.52s,则 小车的平均速度为____m/s.
•运动的描述 • 1.参照物
• (1)判断物体是否运动和如何运动,首先要 选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叫做参照物.如果物 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则称这 个物质是静止的,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 置发生变化,则称这个物体是运动的.
• (2)参照物的选择应根据需要和方便来确 定.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通常把地面或 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作为参照物,在这种情 况下,参照物可以略去不提.
• 2.动与静
• 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以及它 的运动情况如何,取决于所选参照物相.对这性 就 是运动与静止的⑥______.
• 3.运动的快与慢 •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 ①在相同时间内,通过路程长的物体运动得 快;
• ②通过相同的路程,用时短的物体运动得快; • ③单位时间内通过路程长的物体运动得快.
沿直线运动,在任意相同时路程间内,通过的 ⑦______始终相等,这样的运动叫做匀速 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运动, 是速度不变的运动.
• 【备注】匀速匀直线速运直动线运动和变变速直速线直运线动 运动
的区别运动过程中,速度的大
特点
运动过程中速度变化
小和方向不变
求速 度
用 v=st求速度
用 v =st求速度,表示路 程 s(或时间)内的平均速
中考物理科学探究的七个要素(共32张PPT)课件

小球的表面粗糙程度
.
小球体积 V/m3
下沉时间t/s
探究要素之三:设计实验
1、小明骑自行车上学途中,要经过一段上坡路.他思 考:物体冲上斜坡的最大距离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1)他发现车子的初始速度越大,冲上斜坡的最大距 离就越长.这是因为车子的初始速度越大,它的初始动 重力势能 能也越大,上坡过程中增加的 ___________就越大. (2)他进而又提出两个猜想: 猜想一:物体冲上斜坡的最大距离可能与物体的质量大 小有关; 猜想二:物体冲上斜坡的最大距离可能与斜坡的倾角大 小有关.
早春培育秧苗,晚间往秧田灌水,白天将水放出;夏天的柏油 马路比水泥人行道热得多
探究要素之二:猜想假设
探究小球在液体中下沉的快慢与小球的哪些 因素有关?? 在空气中下落的物体会受到空气阻力的作用, 因此,我们看到的石子下落要比羽毛快得 多.同样,小球在液体中下沉时,除了受到 重力和液体的浮力作用外,还会受到液体的 阻力作用,因此,不同小球下沉的快慢也会 不同. 如图所示,将能下沉的小球从同种液体的液 面处由静止开始下沉,下沉的快慢(用下沉 的时间t衡量)跟小球的哪些因素有关呢? 请你提出自己的两个猜想.
为了验证猜想一,他将与水平面平滑连接的 长木板以一定的倾角θ固定,如图甲所 示.实验时为了让不同质量的小木块以相同 的初始速度滑上长木板,请你在甲图中的虚 线框内为小明设计一实验装置,并说明使用 该装置进行实验时的操作要点:
让木块在同一斜 面同一高度由静 止释放
小明发现当不同质量的木块以相同初始速度滑上 长木板时,向上滑行的最大距离均相同.这说明 猜想一是___________( 选填“正确”或“错 错误 误”)的.
第30题图
上述甲、乙两组实验中:(1)要探究动能与物体 运动速度的关系应选用 甲 图,选择的理由是: 物体的质量相同,高度不同,速度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图中让不同质量的两个小球从同一高度滚 下的目的是 使小球到达斜面低端的速度相同 。 (3)甲、乙两组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 是 。
2017年中考物理总复习PPT课件

吸气时,乒乓球将下面的管口封住,漏斗细管内的气压减小,小于下
方的大气压,在大气压的作用下,使乒乓球不会掉落;从漏斗口向下用力
吹气,乒乓球上方空气流速大压强小,乒乓球下方空气流速小压强大,乒
乓球受到向上的压强大于向下的压强,乒乓球不会掉下来,这个小实验说
明气体流速越大处压强越小。
2021
•13
考查角度2 应用实例
2021
•3
考查角度1 利用大气压的实例 【例1】〈2015·宁波〉如图甲所示的覆杯实验中:
(1)硬纸片不会掉下的事实是_大__气__压___存在的证据;
(2)有同学认为实验中是水粘住了纸片,老师用如图乙所示装置进行
实验,随着空气被抽出,纸片掉下了,排除了纸片是被水粘住的可能。
若换用容积和高度均相同,而杯口更小的杯子进行实验,要使同一硬纸
举例:生活中哪些实验可以证明大气压的存在:吸_墨__水____、用_吸__管__吸__饮__料____、 _带__吸__盘__的__挂__衣__钩__等。
2021
•1
4.大气压的测量(如图所示) (1)__托__里__拆__利__实验测出了大气压的值。 (2)测量大气压的仪器:_气__压__计____。 (3)1标准大气压=__1_.0_1_3_×__1_0_5__Pa,相当于_7_6_0_m__m__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拓展:①托里拆利实验中玻璃管内要装满水银,不能有气泡;②测量高度时
2021
•8
本题属于探究型实验,是课本知识的创新实验,解题的关键在于弄
清实验的原理、方法以及注意事项。(1)用刻度尺测量塑料吸盘的半径r,
利用S=πr2求得塑料吸盘与水平板的接触面积S;吸盘脱离水平板时,小
桶对吸盘的拉力(大小等于桶和细沙的总重力)等于大气对吸盘的压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心考题】
1.(2014·广州中考)如图,小明把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
某位置时,另一支外形相同的蜡烛B恰好与蜡烛A所成的 像完全重合。仅根据这步实验,小明就提出:“若将蜡 烛A移到其他位置,玻璃板所成的像始终是与物等大 的”。他这一提法属于 ( )
A.猜想 C.设计实验
B.评估 D.实验结论
【解析】选A。本题考查科学探究的有关因素。根据已
专题五
科学探究专题
考向1
提出问题
命 题 考 向
1.根据问题情景提出问题。 2.通过对比各种现象之间的异同、关系及规 律提出问题。 3.针对具体的物理现象、物理概念、物理规 律等提出问题。
答 题 关 键
【技法点拨】 仔细审题,弄清研究的物理对象,分析实验过程中变 化的因素,经过思维加工,进而形成一个与物理学有 关的科学问题,最后用简洁的、科学的书面语言表达 出来。 【答题规则】 规则1:提出问题要切中题意,问题的表述要准确,一 般表述为“×××与×××具有怎样的关系?” 规则2:提出问题质量要高一些,不能太浅。 规则3:所提问题要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不能无凭据。
入水银,直到水银柱下表面到达相同的标记处为止;空
气柱的温度越高,上方的水银柱也越长,故可得结论:一
定质量的气体,温度越高,其压强越大。越接近地球表
面,空气越稠密,相同体积的空气质量越大,气压越大;
越往高空空气越稀薄,相同体积的空气质量越小,气压 越小。这可以作为猜想“气体产生的压强还可能与气 体的质量有关”的事实作为依据。
等都不属于科学问题。
科学问题是指能够通过收集数据而回答的问题,例
如,“纯水和盐水哪一个结冰更快?”就是一个科学问
题,因为你可以通过实验收集信息并予以解答。
并不是每一个科学问题都可以进行探究,当问题太 泛化或太模糊,就难以进行科学探究,比如“是什么影 响气球贴到墙上”,一般而言,可以探究的科学问题描 述的是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其中的变量必须是 可检验的。也就是说,可以探究的科学问题中的因变量 和自变量都是可以观察或测量的。例如,“增加气球与 头发的摩擦次数会改变气球贴在墙上的效果吗”,在这 个问题中,气球与头发的摩擦次数是自变量,气球贴在 墙上的效果是因变量,我们通过改变自变量就可以检验 因变量怎样变化。
答 题 关 键
【技法点拨】 1.首先要弄清探究目的(即探究要解决的问题)。 2.由探究目的确定探究的基本原理及在探究过程 中应采用的方法(如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类比 法、等效替代法等)。 3.由基本原理和方法确定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步 骤。 4.设计记录实验数据及现象的表格。
【答题规则】
规则1:要沿着猜想(假设)的方向来设计探究计
【提出问题】一定质量的气体产生的压强与哪些因素
有关?
【建立假设】假设一:一定质量的气体产生的压强可能 与气体的温度有关; 假设二:一定质量的气体产生的压强可能与气体的 ________________有关。
【实验检验】为验证假设一,逬行如下操作:
步骤一:取一根长度约为1m一端封闭的细玻璃
管,在室温(20℃)下用水银密封一段空气柱, 将玻璃管竖直固定,并在玻璃管上标出水银柱 下表面的位置,如图所示: 步骤二:将空气柱浸入50℃的水中,待水银柱不再上升 后,往玻璃管内注入水银,直到________________为止; 步骤三:将空气柱浸入80℃的水中,重复实验。
升华时的温度低于熔点。由于水沸腾时持续吸热但温
度保持100摄氏度不变,故水浴加热法是非常理想的一 种控制温度的方法。
一个可探究的科学问题可以有不同的陈述方式,常
见的陈述方式有下列三种,方式一:某个变量影响另一
个变量吗?例如,导体的长度影响导体的电阻大小吗?方 式二:如果改变某个变量,另一个变量会怎样变化?例如, 如果增大导体两端的电压,导体中的电流就增大吗?方 式三:一个变量跟另一个变量有关吗?例如,电流跟电压 有关吗?
答案:(1)折射光线消失
(2)光斑消失
(3)不会
光
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始终小于入射角
3.(2015·金华中考)物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日常生
活中的许多现象,往往隐含着科学道理,学习物理要善
于观察、善于发现。 【生活发现】(1)自行车在烈日下暴晒,车胎容易发生 爆炸; (2)压缩一段封闭在注射器内的空气,发现越压缩越费 力。
【核心考题】
1.(2015·南通中考)如图,把装有水的酒杯放在桌上,
用湿润的手指摩擦杯口边缘使其发声,改变水量发现发 出的声音不同。对此同学们提出四个问题,其中较有价 值且可探究的问题是 ( )
A.手指摩擦为什么能使杯发出不同声音
B.声音是由水振动产生的吗
C.音调为什么会随水量变化而变化 D.音调和水量多少有什么关系 【解析】选D。此题考查声学知识。此题改变水量,然 后发现发出的声音不同,因此较有价值的问题是探究音 调与水量多少有什么关系,故D正确。
命 题 考 向
答 题 关 键
【必记知识】
猜想与假设是根据生活经验或在观察与实验的
基础上,应用科学原理,围绕探究的问题设想出 的可能出现的结果。猜想既有科学性又有推测 性,是可以检测的,不是盲目猜测。
【答题规则】 规则1:猜想不是毫无根据的胡思乱想,猜想是应用 答 现有的经验和知识对问题中的事实寻求可能解释 题 的过程。 关 规则2:猜想的结果是后面制定计划的前提,不要将 键 猜想与假设同制定计划割裂开来。 规则3:猜想和假设只要合乎情理即可,它可能是正 确的,也可能是不正确的,有待用实验来检验。
【解析】(1)光从水中射向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当入射角逐渐增大时,折射角也逐渐增大,那么,当入射
角增大到某一值时,折射角大于90°,折射光线消失,发 生全反射。(2)小明证实了自己的推测,观察到的现象 应该是光斑消失。(3)不会,因为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 时,折射角始终小于入射角,不会出现折射角大于90° 的情况。
(2)题中“脚印深浅”即是压力的作用效果,探究的问
题,可以是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是否有关。
答案:(1)B、C、D (2)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有 关吗?
Hale Waihona Puke 3.(2016·江西中考)科学探究中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
表述探究的问题、过程和结果非常重要,以下小华和小
红对通电螺线管的外部磁场进行探究后的展示与汇报: ①我们想知道通电螺线管的外部是否存在磁场? ②因此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 ③闭合开关,发现小磁针发生了偏转;断开开关,小磁针 又回到原位;
(1)小明的推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明为了验证自己的推测,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实验过程中逐渐增大激光笔射向水面的入射角的角度, 当增大到某一角度时,小明观察到________,证实了自 己的推测。
(3)当光从空气射向水中时,也会出现“看不见”的现 象吗?说出你的观点并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
2.(2015·北京中考)
阅读《可探究的科学问题》,回答下题
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日常生活、自然现象中有许多现象会让我们产生
疑问,把疑问陈述出来,就形成了问题,但不一定是科学
问题,像个人爱好、道德判断、价值选择方面的问题都
不属于科学问题,比如,“哪种品牌的运动鞋更好?”
“为减少污染和交通拥堵,应该限制小汽车的使用吗?”
【解析】有疑问的或想探究的问题都属于提出问题;动
手实验操作的都属于操作;发现问题和看到发生现象的
都属于观察;从现象说明、反映出问题或得出结论和原 理的都属于得出结论。 答案:(1)①⑤ (2)②⑥ (3)③⑦ (4)④⑧
考向2
猜想与假设 1.针对问题按日常经验或事实提出猜想与假设。 2.针对问题运用经验与直觉提出猜想。 3.针对问题根据物理科学本身的思维过程建立 猜想与假设:搜寻事实——归纳分析——形成猜 想。 4.运用“类比法”或“逆反原理”等方法进行 猜想。
(2)请根据“两个同学走在沙滩上,一个同学的脚印深,
另一个同学的脚印浅”这一现象,提出一个可以探究的
科学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原文内容:“科学问题是指能够通过收集
数据而回答的问题”“一般而言,可以探究的科学问题
描述的是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其中的变量必须 是可检验的。”所以要符合选项内容,所探究的变量必 须可以测量,且不能过于广泛。选项中A、E是生活问题, 不能收集,所以错误;B、C、D选项中,变量都可测量,且 有一定关系,故正确。
④此现象说明通电螺线管的周围存在磁场;
⑤那么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分布情况如何?
⑥我们在通电螺线管周围的有机玻璃上撒铁屑并轻敲; ⑦铁屑的分布情况如图乙所示; ⑧由此可知通电螺线管的外部磁场与条形磁体的磁场 相似。
根据上述展示与汇报,请你回答以下问题:(填写上面对
应的序号)
(1)属于提出问题的有______________。 (2)属于进行操作的有______________。 (3)属于进行观察的有______________。 (4)属于得出结论的有______________。
科学探究的过程是围绕可探究的问题展开的,正是
由于有了可探究的科学问题,才能使探究过程具有明确
的方向。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问题中属于可以探究的科学问题的是 ________。
(选填选项前的字母) A.哪种类型的音乐更好? B.改变导体两端的电压,导体的电阻会改变吗? C.水的温度越高,水蒸发得越快吗? D.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密度有关吗? E.应该鼓励市民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吗?
焰的温度约400℃。根据这些资料,小红认为小林所做
的实验中,碘可能经历了由固态到液态再到气态的变化
过程,小林的实验并不能得出碘升华的结论。 请针对小红的质疑,设计一个实验,证明碘能从固态直 接变为气态。可以选用上述器材或补充必要的辅助器 材。写出实验方案并简要说明。